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67530635
作者:[美]莱波维兹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作者莱波维兹,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哲学,2003-2004学年以布拉德利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加入凯尼恩学院,教授“寻求正义”及政治哲学史的课程。目前他在研究柏拉图的《斐多》、《帕默尼德》和《会饮》,追溯苏格拉底从年轻的自然科学家到成熟的政治哲学家的发展。
译者蒋明磊,自由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与德语文学(荷尔德林和里尔克),译著有《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即出)。

书籍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标题与初步考察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重要意义和扑朔迷离的品格
柏拉图的意图
第二章 开场白(17a1–18a6)
真诚的疑问
有关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的争议
苏格拉底的答辩辞
第三章 前导词(18a7–19a7)
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
苏格拉底演讲的意旨
第四章 针对第一拨控告者指控的答辩(19a8–24b2)
驳斥他们的指控(19a8–20c3)
第一段离题之言:第一拨控告者的指控是怎么来的(20c4–23e3)
过渡到现在的控告者(23e3–24b2)
第五章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的答辩(24b3–28b2)
驳斥败坏的指控(24b3–26b2)
答复不虔敬的指控(26b2–28a2)
针对现在的控告者之答辩的结论(28a2–b2)
第六章 第二段离题之言(24b3–28b2)
高贵与死亡(28b3–33a1)
离题之言的走向
教导和败坏青年(33a1–34b5)
第七章 结语(34b6–35d8)
苏格拉底的修辞策略
第八章 处罚段落(35e1–38b9)
最大的好
第九章 诀别辞(38c1–42a5)
对判其有罪者的演说(38c1–39d9)
对赦其无罪者的演说:有关死亡的故事(39e1–41e1)
对判其有罪者的间接演说:苏格拉底的儿子们(41e1–42a5)
第十章 结论
苏格拉底的人之智慧和德性知识
灵魂的活力
苏格拉底之死
标题缩写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最新诠解,经由不同寻常的密切关注,留心苏格拉底就其反讽的含义与范围表示了什么,获得了不落俗套的结论,涉及苏格拉底关于德性、政治和诸神的教导,苏格拉底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的著名转向的意涵,还有苏格拉底傲慢无礼的“答辩辞”的意旨。
作者的主旨是要表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不只是一位来自遥远过去的丰富多彩而离奇古怪的人物,而是无可比拟的指导好生活——慎思的生活——的教师,他在今日就像在古代雅典一样有直接意义。基于对整篇对话、特别是对德尔斐神谕故事的理解,作者还试图表明:《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全集的钥匙,标示了其他对话中的许多毫不相干的主题和表面上看来矛盾的结论是怎么契合在一起的。


 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评人:Mark J Lutz出处: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74,No.2,April 2012,E17翻译:陈哲泓很少见到,对一部柏拉图作品的评注会惹起争议——同样很少见到的,还有对古典哲学研究范式进行转换的尝试。大卫•莱波维茨(David Leibowitz)的《苏格拉底的反讽答辩》(The Ironic Defence of Socrates: Plato’s Apology)很可能就是这样一本书。莱波维茨的作品与其他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简称《申辩》)之评注都保持了距离,因为他挑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他人将该对话看作是柏拉图“早期”的创作,也就是说,在柏拉图成熟到能摆脱他对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学说之依赖前写的,在柏拉图开始正式表达自己的哲学学说前写的。相反,莱波维茨将《申辩》认作柏拉图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而对该对话的研究也不是简单地了解苏格拉底的一生,而是要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什么是好的生活。因此,莱波维茨所预期的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不会相信那些显然无根据的或荒谬之物,而必然会思考并质问关于哲学之正当性与权威性的根本问题。从这些预期出发,《申辩》所揭示的,便不仅仅是苏格拉底如何过上他那独特的生活,还有贯穿于柏拉图全部作品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所致力的问题。通过十分细致的分析,莱波维茨展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的核心问题:我们的生活是否应当只由理性来引导,抑或还需要宗教信仰或神圣律法。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足以使该作列入关于《申辩》最优秀的评论著作。另外,莱波维茨还重构了一项他认为苏格拉底必然也会同意的论证,即哲学生活,纯粹由理性所引导的生活,对于人类而言就是好的生活。通过帮助读者体认到,在苏格拉底的反驳辞中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以及通过对苏格拉底在反驳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追问,莱波维茨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契机,去了解为何苏格拉底会信心十足地做出这样的结论:他的生活是真正有益且值得敬佩。该书的标题也影射了苏格拉底在审判中给自己设下的一个修辞/政治性的挑战。根据莱波维茨,苏格拉底试图展示出哲学的崇高意象,从而安抚那些觉得自己被哲学所冒犯了的人们。与此同时,至于那些对哲学保持开放心态的人,苏格拉底也想为他们指出过上哲学生活的原因。要同时向这两个群体发言,苏格拉底就得用“双重的”方式进行言说,也就是他得反讽地进行发言(p17-19)。为了复原苏格拉底想传达给潜在的哲人的教诲,莱波维茨极其关注苏格拉底在整部对话中的发言。从苏格拉底式反讽的角度来阅读,《申辩》里头很多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奇怪的表达以及那些明显离题的地方,都自有其深意:它们都指向了苏格拉底对其生活方式的真诚捍卫。该书最具争议性的部分,则集中在苏格拉底对德尔斐神谕的反应上(p1)。根据莱波维茨的分析,苏格拉底告诉那些对哲学心怀芥蒂的人说,他如此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对阿波罗的伺奉,与此同时又对潜在的哲人暗示说,他要对那些有智慧之名望的人进行检验,看看他们是否有任何关于神的真确的经验或知识。在最深层的意义上,苏格拉底的反驳就变成了他“研究神明”的方式(p71;《申辩》18b8-9)。为了解释苏格拉底为何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即对非哲人关于德性的有知与无知的检验,来得知我们是否有途径达到任何超人的、神圣的智慧,莱波维茨主张说,苏格拉底察觉到非哲人对神的信念,其实取决于他们最根本的道德意见与道德预期。根据莱波维茨,苏格拉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以两个“分支”展开。第一,他考察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声称自己知道何为正义或高贵,而这些似乎都是由“强烈的”神圣体验所支持的(p92-93)。当苏格拉底向他们揭示说,其所谓正义的实则非正义、所谓高贵的实则非高贵时,有些人便认识到自己的原来的信念是站不住脚的,因而也并非从神那里得出(p93-95;参见,比如说,《王制》331d;另参阅《法义》630d)。然而,有些人就只是简单地对苏格拉底发火;不过,他们的怒火也可以说是一重要的证据,因为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说明了他们需要却缺乏融贯、合理的基础,以支撑其对正义与高贵的信念,并且开始怀疑他们是否真正拥有神圣体验。毕竟,若他们认为自己总归对德性有一个令人满意而合理的解释——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如果他们认为那关于德性的神圣知识业已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言说范围,他们也大可毫不在乎苏格拉底的质疑。但是,深切的愤怒恰恰显示了他们被这一精准的洞见所困扰:他们其实并没有从任何地方得到关于德性的知识,不管是从人那里或者是神。但与其直面自身的无知,他们选择将怒气撒在苏格拉底身上,只因为他揭露了这一点。由于这些探究时常是毫无定论的(p98-99),苏格拉底着手从第二个分支来开展研究,这涉及到检验那些有相对弱的神圣体验、而又更愿意追随苏格拉底进行德性提问的人。尽管苏格拉底展示了这些人对德性的见解是不融贯的,但他也要观察,当他们慢慢理解了德性为何物,并且对德性应当有何期待时,对神的信念是否就改变或者消失。根据莱波维茨,检验这一大有希望的类型的人,是苏格拉底之生活的核心(p99-100)。莱波维茨的笔调轻快之余,也让人钦佩于其对柏拉图其他对话作品的谙熟,他展示了《申辩》确实为苏格拉底的生活提供融贯且有力的案例: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主义对人类而言是最好的生活。但或许与这个例子同样有说服力的是,莱波维茨提醒我们,对最重要东西的习得,是通过对自己切身之事的思考(p18-19)。进一步来说,他注意到其他柏拉图对话似乎在“反驳”《申辩》中苏格拉底的自我呈现”(p107-08[中译本第 页至第 页])。因此,这本杰出的著作也促使我们带着《申辩》去阅读其他对话录,但不仅仅要探究它们是否符合苏格拉底在《申辩》中的形象,同时也在帮我们为己之故省察自身。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巫术和神谕是相反的东西,因为前者和自然科学一样包含某种把握命运偶然的技术。
  •     明磊译文,推荐!
  •     戏剧。
  •     对细节有很好处理,继承了施派解读的作风,对离题话也给予很大的关注。作者认为,苏格拉底申辩之反讽性在于,面对对死罪的指控,苏格拉底的发言竟是一心求死。对此,作者给出的理由是,苏格拉底故意让雅典犯错,让人民内疚从而保护哲学——但我觉得这么解释比较勉强咯。。。
  •     文笔流畅,论证独到清晰严密。揭示了许多看似矛盾以及不相干的主题与申辩的内在联系。
  •     排开糟心和附庸风雅的翻译,本身的叙述和论证明显凌乱不清晰。带有施派的一贯怪癖,技术化学术都不是人等,但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竟然认为这场答辩是苏的操纵!
  •     在万圣书园一口气翻完。申辩篇和柏拉图的其他作品一样,有极强的戏剧性。从苏格拉底联想到阿喀琉斯倒也恰如其分。“德性”,我猜原文是virtue,可不仅仅是美德。Achilles的复仇之所以是英雄所为,因为友人未受到德性保护。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就是求死的,此言不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