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

出版日期:2016-11-1
ISBN:9787550286442
作者:【英】奥利维亚·莱恩
页数:303页

内容概要

奥利维亚·莱恩(OliviaLaing) 英国记者、作家。曾担任《观察家报》代理书评编辑。在《观察家报》 《新政治家》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和《卫报》上多次发表文章和书评。出版的书有《沿河行》《孤独的城市:形单影只的艺术》等。曾获得麦克道威尔奖学金、艺术委员会和作家基金会的津贴作为本书创作基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回声泉
第二章 “棺材戏法”
第三章 垂钓黑暗中
第四章 起火的房屋
第五章 血色文章
第六章 南下
第七章 伯恩斯先生的自白
第八章 过往与新生
致谢

作者简介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文人和酒似乎总是分不开的。酒可助兴,可去愁,是灵感的源头,也是病痛的开始。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这六个男人的一生都在与酒与混乱不堪的命运纠缠,他们从纽约喝到巴黎,从深夜痛饮至黎明,在酒吧和戒酒互助会两头缠绵,可同时他们也写出了世间最美的作品。在《回声泉之旅》中,奥利威亚·莱恩从纽约出发,一路南下到基维斯特再北上西雅图,带我们探寻在这六个人传奇的一生中,酒与灵感的密切关系。褪去酒瘾作家的神秘外衣,他们那天才般的创造力是以什么为代价得来的呢?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奥利维亚·莱恩在《回声泉之旅》中说,“回声泉”这个词来自于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回声泉,是一个酒柜的绰号,因为里面装的波旁酒的牌子是因“回声泉”而得名。她以“酒”这个独特视角入手,来写美国文坛六位巨擘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雷蒙德·卡佛的故事。有些作家我们可能没有听过名字,但他们的作品相信都有了解,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跨越时间,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奥利维亚·莱恩作为晚生,想来心中对这些前辈们充满了儒慕之情,所以她采用了特别的方式来追述这些作家的一生。莱恩与她写的那些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契弗等人一样,惯好杯中之物。她以及他们对酒有着复杂的感情,他们多数有着专横强势的母亲和懦弱无银行的父亲,长期被自我憎恨和自卑感所折磨。他们大多英年早逝,都尝试过好几次不同戒酒……但他们却写出了这世上少有的最美丽、最杰出的文学作品。莱恩对此非常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着迷。她用她的方式去探究他们的一生,她深入到他们曾经到过的城市,深入到他们曾经的生活中,探究他们经历了什么。书中的叙述顺序以城市为分隔,新奥尔良、迈阿密、圣保罗、西雅图、费城、波士顿……每座城市都留下了这六位作家的身影,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爱相杀”的友谊;住上下楼的契弗与卡佛,一起喝酒,一起让酒对他们创作产生影响;威廉斯如何从马德里来到美国,如何写下经典的《欲望号街车》,如何写下《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莱恩通过到作家们居住过的城市,研读他们的作品、信件、日记、访谈录等,来还原他们的生活。以及占他们生活重要部分的“酒”。书中每一章都对“酒”为什么对作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进行大篇幅论述,酒是什么,为什么大家会有酒精依赖,因为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还是现实生活太无趣、太多苦难,亦或如菲茨杰拉德说的,“如此恐怖糟糕的职业,每日久坐不动,每晚彻夜无眠,遭遇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与不满”,唯有逃到杯中之物里时,才能逃避痛苦。在这里,酒只是一种象征物,象征意义在于:也许是一切归于寂静;也许是心中苦念的消褪;至少,在喝下那一口琼浆玉露时,这个世界暂时只剩下欢愉。虽然这六位作家写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但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内心中的小男孩子,有恐惧,有悲哀,有无助,有无奈。他们或许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才一直对酒有着那样深刻难以释怀的留恋。
  •     关于美酒,它似乎至始至终就不曾离开过人类的视野:古代西方有酒神祭祀,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从中应运而出;古代中国有诗人饮酒,上至竹林七贤,下至诗仙李白,那是花间一壶酒,更甚风流无数。而到了如今,美酒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这本《回声泉之旅》之中,英国作家莱恩就将美国最负盛名的文坛巨擘和美酒之间的“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谓“回声泉”,莱恩指出其“不过是一个酒柜的绰号,因为里面装波旁酒的牌子。然而,其象征意义却完全不同:也许是一切归于寂静;也许是心中苦念的消褪;至少,在喝下那一口琼浆玉露时,这个世界暂时只剩下欢愉。”在这场关于美酒的旅程中,莱恩几乎跨过了大半个美国,通过回忆、体验、思考美国大作家和美酒之间的奇妙过往,试图探索出酒对于现代西方文人的重要性。而正是这样的一种探索,也造就了这本书奇妙的文风:当谈及酒精的作用时,莱恩的笔触往往趋于理性严谨;而当谈到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与酒之间的有趣经历时,则显得自然洒脱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都嗜酒如命的菲茨杰拉德(后称菲氏)和海明威,二人几乎是一见如故,酒过三巡,就成了“好基友”。虽然酒醉误事,也容易妄言,据说文质彬彬的菲氏一喝酒就会变得非常疯狂,“可以一下子掀翻晚餐桌,甚至开着车冲进街边的大楼”,其嚣张无礼的程度和如今的贾斯汀比伯的“吸奶门”有的一拼。但是,从二人的往来信件看,酒拉进了他们的距离,灵感的火花不时地碰撞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海明威在巴黎写出《流动的盛宴》,美酒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除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人也都是有名的“酒友”。但莱恩也指出,酒精在扮演着“灵感妙药”角色,使人处于迷狂与清醒边界的同时,它也腐蚀着生命的长度,过度酗酒只会造成身体的衰弱,越是年老,越是经不起折腾。菲氏就曾多次表示要戒酒,但是只要开始写作,这些声称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当他因为酗酒过度被送到医院以后,他仍在病床上喝酒写作。酒如同致命的毒药贯穿了他的五脏六腑,成了灵感的代替品,榨干了他所有的才华。当海明威的声名显赫时,菲氏却走向了穷困潦倒的末路。有意思的是,海明威居然有些瞧不起菲氏酗酒的习惯。因为在他眼中,自己天生有着优越的抗酒属性,所以多喝无事,而像菲氏这般喝酒容易烂醉如泥的人,就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纵情狂欢。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海明威根本就是在“五十步笑百步”,酒精带给他的伤害一点都不比菲氏的小。在他的晚年,连酒精都无法麻痹他那千疮百孔的身体所带来的痛苦,自杀显然成了解脱的最佳途径,“硬汉”终是没能走完这光辉的一生。正如《麦克白》中门房那番关于酗酒的言辞:“所以多喝酒,对于淫欲也可以说是个两面派:成全它,又破坏它;捧它的场,又拖它的后腿;鼓励它,又打击它;替它撑腰,又让它站不住脚;结果呢,两面派把它哄睡了,叫它做了一场荒唐的春梦,就溜之大吉了。”可不管怎样,人们似乎总是宁愿沉浸在它那灵感乍现时的美妙感受,而下意识地忽视它是戒不掉的“毒”。也许就像很多人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哲学,活在此时此刻,曾经拥有总好过平淡一生。这是酒法,也是活法。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在美国地图上看文学大师们相爱相杀,又有八卦又遵从于史实,是一本值得休闲时阅读的作品。
  •     游记+感想+名人故事的杂烩,关于酒的部分科学严谨,关于名人的部分却跳跃随性,有时会跟不上作者的节奏,文笔尚可,闲暇读物。
  •     这本书里的酒与李白杜甫罐子里的就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诗人们把酒高歌,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肆意洒脱。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他们在酒精里苦苦挣扎着的,却又无比享受着。
  •     莱恩用双脚和文字完美地绘出一幅美国的文人地图,他们被酒精奴役却在文字中得到解脱,这是我看过的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     书里的插画很好看,对这本书所起的作用也恰到好处,还点题。
  •     原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虽是惺惺相惜的好伙伴,但也曾互相指责针锋相对过,了解了好多趣闻轶事。
  •     当作家恰好是个酒徒,灵感与美酒的碰撞便是不可思议的了,也许是惊世之作,也许就是疯言疯语了。
  •     “每个酒鬼其实都是两个人,一个不顾一切地抓起酒瓶,另一个则严厉地让他放下。两个人都在争那个酒瓶子。”
  •     有点失焦
  •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美国的文坛巨擘变得平易近人而又脆弱真实,像是做梦一样,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的美国和这些人面对面地生活。
  •     “喝醉了写,酒醒后改。”这是海明威写作的常态。尽管纸上的字句受到了酒精的影响,那我们可不可以说是后者成就了前者呢?
  •     今年最后一本读完的书,看似在讲菲茨杰拉德等人,作者其实是在结构自己作为一个“长期饮酒者”的心路。酒是信仰的替代品,可终究不能成为信仰本身,因为真正的信仰不会让人始终逃避。内文制作很一般,相当一般,碍于面子我没法多说,就酱。
  •     挺有意思的主题,关于写作、醉酒、逃避和回归。但是中文版错别字多到让人愤怒,翻译得也生涩。
  •     旅行日记、科普说明文和人物传记三种文体有点生硬的结合……(编辑可以用点心把引用的段落用不同字体区分开么)
  •     小细节很打动我,契佛读到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在楼台泪流满面,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卡弗在洗衣店里用烘干机,被别人抢了位置先用,瞬间崩溃的挫败感…摧毁人的往往都是些小事,就像引燃的导火线,爆发都是分分秒秒的事
  •     现实与故事的穿插,美酒与佳作的邂逅。虽然书里也有我不喜欢的手撕大战,但也是忠实于历史的,作者下了很多功夫。
  •     现实与故事的穿插,美酒与佳作的邂逅,不错~
  •     这本书将现实与回忆穿插着进行,这倒不新颖,有创意的是一边旅行,一边回忆,结合得很有特色。
  •     文人与酒相爱相杀的故事,一方面酒精使这些文人的身心都饱受摧残,另一方面也是酒精为他们带来了写作灵感。
  •     这几位大师在上美国文学课时老师都有讲到过,现在读他们的故事觉得格外亲切,这本书早点出就好了,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小故事,哈哈。
  •     开年第一书,很适合消遣
  •     封面设计很亮眼,用酒瓶子做成人的形象,简直不要更有创意。冲这个要给五星好评!
  •     恰巧我也是爱酒之人,这本书虽然没有分析各种酒,但看完却有一醉方休的冲动。
  •     看书名就很吸引我,哈哈,内容很不错,能看到很多从前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长见识
  •     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纵酒的例子太多了,这本书选取了其中的六位,故事可读性强,引人入胜。
  •     六位大作家的作品、生平轶事通过一场旅行串起来,表面是探寻酗酒,其实作者目的在于借助文学的力量疗愈心灵创伤。
  •     真正的粉丝
  •     書是好書,但做得粗糙. 我最喜愛的作家們,竟以這樣一種方式,隱密地命運相連.
  •     看到主标题觉得挺唯美的,却不懂讲的是什么。副标题一语点破,作者的视角很新颖,值得一读。
  •     我们心中都有某种东西,被别人所不容,在阳光下却散发着美好的银光。你可以否认,甚至可以试图把它当成垃圾丢掉,都没问题。你可以拒绝承认它,通过喝酒喝个半死去逃避。然而,最后,唯一能做的,还是搜集那些碎片,找回自己。这就是痊愈的开端。你的第二次生命,更好的生命,才就此开启。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文人和酒似乎总是分不开的。酒可助兴,可去愁,是灵感的源头,也是病痛的开始。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这六个男人的一生都在与酒与混乱不堪的命运纠缠,他们从纽约喝到巴黎,从深夜痛饮至黎明,在酒吧和戒酒互助会两头缠绵,可同时他们也写出了世间最美的作品。在《回声泉之旅》中,奥利威亚·莱恩从纽约出发,一路南下到基维斯特再北上西雅图,带我们探寻在这六个人传奇的一生中,酒与灵感的密切关系。褪去酒瘾作家的神秘外衣,他们那天才般的创造
  •     在酒鬼浑浊不堪的脑袋中,这本书是清脆的一击声响。
  •     女作家的视角很独特很细腻。翻译完之后回去重新读以前读过的卡佛,海明威,菲兹杰拉德....又有不一样的认识。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能够收获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涨姿势了
  •     如果不是看过有关这本书的介绍,我都没有发现一个小细节,封面酒瓶上面的英文是六位文学大师的英文名字,为细节点赞。
  •     这是一本超好看的书,美女作家本人也是个酒鬼,4岁时父母离异,她那奇葩妈妈领回来另外一位女性与他们同过,她这位女性“爸爸”也是个酒鬼,一家人共同生活了十年,到最后那位“爸爸‘被警察带走。话说这本书里讲的六位超级作家个个都 是酒鬼,也不知是酒精成就了他们的作品—反正他们的生活中就是离不开酒。这六位作家中,只有一位最后戒酒成功,其他都因为酒而疾病缠身,但同时也因为酒而文思泉涌——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也!这位女作家横贯 美国大陆,寻访这六位作家的居住地,并穿插讲述他们的作品和逸事,读来绕有兴味;作都 并用女性的笔触,描述当地的景色和风俗,读来也有一种游记之感。读下来最后的感觉是,没有好酒量就别当作家,也别写小说和诗歌!
  •     在书店被封面吸引,正好在手边就买来看了,内容很吸引人。。。
  •     书本身立意很好,作者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只是中文版做得太糟糕了,错别字、人名不统一,原文表示引用的部分似乎都被处理成“某某说……”,跟正文完全没有区隔,读起来真是费劲。
  •     一本作家写给作家的情书。
  •     文坛八卦真好看啊。书是好书,但编辑的工作做得简直一塌糊涂。
  •     宿醉之后的清晨,也许会羞愧难当,追悔莫及,所以越来越多的酒鬼倾向于躲起来,不被别人打扰,一次喝个痛快。就是这样。
  •     作为一个设计师,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里面的内容也很文艺,推荐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