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书评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33935504
作者:韩寒
页数:184页

刚刚认识韩寒

以前只知道韩寒,却从不认识他。其实我也知道很多作家,可是都不认识他们。我给自己贴上了“爱读书”的标签,却真的甚少拿起一本书读到最后。这是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捧起来读完的书,只是因为它薄且字少。但不得不说,从这本书里,我刚刚认识了韩寒这位作家。看着他从轻狂的少年一路走成了平静而自省的男人,我觉得是挺精彩的一事。或许,年轻人都渴望自由,所以他的一句: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让我很是受用,也觉得他是活的特明白的一个人。

我所理解的韩寒

韩寒第一本书开始我就开始关注他了,说实话,他写的小说很一般,但是他写的杂文,我很是喜欢。喜欢他那种诙谐幽默的调侃,甭管把你调戏的多么高兴,但是他却不为所动,虽然能想到他的内心也是高兴的开了花。其实作者写东西也是想给读者呈现出一种感觉,有的是刻意的,有的是无意识的。我想韩寒一直想通过他的文字表达着自己。当然了他也在用自己的行为表达着自己。其实好久没看他写的文字了,不是不喜欢,是觉得他在说着我们这一代的心声,随着岁数的增长,有时候不想再听自己的心声了,想听一听这个世界上大人们的想法,想尽一切办法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让他们喜欢自己,从而赢得自己的人生。这一点从韩寒为了报答米其林提供的轮胎,把自己的车贴满了他们的标志,结果拍马屁拍到人家马蹄上了——只有冠军才能把米其林的轮胎贴满。文字间充满了对自己的调侃,但是也有他的坚持,这个坚持不能说是不屑。真的是坚持自己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真实,也能调侃一下自己的过错,对于权力会有妥协但始终保持了友好距离。韩寒还是那个韩寒说话还是爱调侃,只是为了避免无意义的争端,话说得更委婉。

我所了解的90后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大哥哥他新概念作文得了奖,老师家长说这作文写的真好,看我们的考试作文,头疼。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那篇《杯中窥人》的作者,韩寒。初高中的学业负担致使我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任何其他作品,虽然在同学间的流传度高得形如隔壁班花又换男友的传闻。上了大学我才断断续续看了他的小说杂文。起初觉得就是调侃社会、挑战笑神经,有口碑无下限的大神。后来看了更多的杂文随笔方知,他说的是生活。这他的杂文中,有许多事说到他在车队的事情和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你若是把他当做一个不满社会的小愤青的无病呻吟估计你在你的世界里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发牢骚谁谁都会,可是为啥有人发牢骚就有人叫好就能出书,有人发牢骚只会让听的人烦躁。在这本韩寒的新书中,收录了他的可以称之为著名的《韩三篇》,讲到了革命、明主和自由,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依旧是韩寒的口吻但是观点不可谓不独到犀利。在那份被许多年轻人追捧的冲动中有一种非常难得且珍贵的品质:敬畏。敬畏不是胆小的代名词,冲动也不是勇敢的通行证。所以我想趁着看完此书的微微醉意,说说我理解的90后。“90后”是继“80后”又一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社会群体。首先这个称呼就是一种为了简便但是不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了能够正真的能够了解一个时代群体的特征,我们最好是能去标签化,放下对“90后”种种成见,先看看他们的成长的背景。他们的出身伴随着世界大格局的改变,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了。其中中国的稳步崛起是国人最最关心的,改革开发的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虽然发展的速度不能一致,但是总体的大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生活物资的极大丰富化和信息资源的极端爆炸化。就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90后”一点点长大。他们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民主化的进程是一点点向前的,自由化的进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新中国一路走来是曲折得探索着不断向美好的明天迈步的。不得不说“90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幸福的人儿,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一可能是最不幸的人儿。他们背负的压力是他的兄长父辈甚至先驱们难以想象更不曾体会的。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说是完全被溺爱着同时也完全孤单着。现如今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组成要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造就了一个极不公平的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怪象,炫富与仇富,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好像一切都是用钱来衡量的,没有其他的分类法了。这是大数据时代,大经济浪潮下的一种错误的文化导向。在社会财富疯狂积累的这几十年,钱的确是多了,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多元化多样化了,计算机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爆发出恐怖的力量。一句话,“90后”的成长伴随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的财富和信息。

闲暇时候读一读,很好入口

想起在珠海的赛道节见到的韩寒,很亲民很nice,之前没看过他的任何书,代笔事件风风火火倒是听闻。这本书大部分是他的长博文及访谈录,浅读了一下,感觉他三观端正,思想独立,是个善良,真实的孩子,支持!竟然说我评论太短,太短,太短,太短。

不过是个普世价值

不知道是韩寒这几年的沉淀,使他用生硬的尖锐取悦读者群,还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看他东西的我,已经成长到不能被这种片面偏激的态度所左右,再也不能为这种弱逻辑带着叫嚣气息的文字所叫好?韩寒,放在任何一个能大胆说话随心追求自我的国家,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所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这不过是一个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却显得那么特立独行,在你我左右稀缺的像是对现世的奢求?我们要和这个社会复制大工厂抗争多久,才能成为一个任由自由呼吸的正常人?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人们总是习惯于不认可当下,追溯过往。家乡,我总会回去的,找一个河边的房子,虽然大家都走了。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见证很多东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头皮屑。活出敢性。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旅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才重要。

写的很实在

书是看完了,说说我的感受吧。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觉得作者写的应该是一本针砭时弊的书,看完后还是感觉很满意的,没让我失望。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很明确的阐述了天朝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可是面对这些问题,只有看得淡了,习惯了,才会让自己平静地去面对这些问题,不掀起一丝丝的波澜……值得一看

你所理解的生活

生活,一只百变万花筒,你摇出来那朵奇葩,别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好久都没有下着功夫来码些文字,心情像这北京的夏一样,烦躁无比。恰巧昨夜一场小雨,降下浮尘,空气也倍干净了许多,心情也像痊愈的病人想抻下腰腿,活络下。L说,你有一天会废在你的心情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眼看着失去情绪的一个大人表情的小孩子的惶恐,却不加以制止,有一天你会被这情绪废掉的。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吧。三十而立。三十对于此刻的我已经不再遥远,在你工作繁忙时,在你生活不知所措时,在你感情失落时,在你心累重重时,时光都不曾眷恋那个女人。天性百般阻挠,那个女人也独自一个人担起应该担起的责任。

然而我所看到的生活

对韩寒无感买下这本书也是偶然因为韩寒在微博上举着这本书说都是以前短篇的合集看过的朋友可以不用买只能说我依旧很逆反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当然也截然不同有趣或枯燥,轻松或压抑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坚持着和他人混合于社会这大熔炉中或奋发向上或庸庸碌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地走着我所理解的生活并不是积极向上的我所过着的生活也并不是我幻想的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磨灭了我这个年纪该有的对生活的热情我每天按时起床准时推开办公室的门然后像透明人一样一言不发的听着办公室八卦虽然我默默地觉得八卦主角们都是好人导致有天总监说,小姑凉能力不错我要好好培养你。的时候我下意识的看看周围是否有没必要在场的人我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在意别人口中的自己无论怎么暗示自己我也不能改掉这个毛病所以我总是装出不在乎的样子渐渐的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我什么都在乎都说独立的社会生活磨砺人希望在这段艰难的日子中我能沉下心来读够多的书看更多的人希望我能尽快的改变现在的生活希望之后的我能站在够高的地方高到听不见你们的碎语看不到你们的表情即使听到了看到了也能一笑置之的地方希望最终我所理解的生活能写成一本正能量的书

与话痨的对话

读这本书感觉在和一个话痨唠嗑,一句话翻来覆去,沟通是单向的,统治性的。写作是出口,开车是冥想清理思路,沉思是头脑体操...这个评论应该不算短了,该说的都说清楚了,应该可以发布了?

那个陪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叛逆少年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是在高中,那是韩寒刚出新书《长安乱》, 于是在每个周末都会去学校旁边的书店翻看韩寒的书,那时在书店一蹲可能就是一个下午,思绪在书中驰骋的感觉真是无比畅快。看《长安乱》之前,大致听说过韩寒的经历,以及他那句“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前程”的狂傲言语。关于早期韩寒的狂傲,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书中略带叛逆和对现实嘲讽的风格深得那时也正处青春期的我的喜欢。此后又开始读韩寒的代表作《三重门》,这个被当时的韩寒称作“在今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无人能超越“的作品。书中林雨翔对文学的兴趣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以及他和susan之前朦胧青涩的爱情故事,以及那个让人无尽遗憾的结局,至今都记忆犹新。韩寒依旧用他一个略显叛逆的学生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戏谑看法,这在当前我们全力准备高考的艰辛是一种很好的舒缓或者说发泄。自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之后,结合其与众不同的个人经历,其个人的成长一直是教育界很多所谓的专家评论更确切的说是批判的对象,这期间央视的一期《对话》栏目中对韩寒的专访中,各路专家和现场嘉宾向韩寒发起的批判让我们在电视机前都快坐不住了,所以后来大家笑称这期节目应该叫《对骂》。然而韩寒就是韩寒,尽管成名后一直遭受来自各方的非议,然而他似乎生来就有对非议完全不致一顾的天性。后来听新闻说韩寒开始赛车,并从上海大众333车队开始了自己的赛车生涯。于是,大家又开始用”玩票“这样的词来形容他,未做回应的韩寒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年度拉力赛冠军来来回击所有的质疑,并且在赛车至于还能兼顾自身的文学创作。。。其潇洒的随性的生活态度正如其书中驾驭文字的功力,处处游刃有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韩寒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动不动就出惊人之语的热血青年了,而是将自身的注意点放到了设计到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上来,在其博客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以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针砭时弊,直指问题的实质,转而成为青年的意见领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陪我走过我的高中、大学到现在的研究生,感谢韩寒和他的作品,让我在阅读其作品了解其成长的时候也能找到自身的印记,同时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面对茫茫的生活,有所坚守,活出诗意。

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大学时看过这本书,至今依旧印象深刻。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寒很真诚,他很认真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也很真诚地写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束缚,但思想上他是一个自由者,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趋炎附势,也不为名利所累,活得很自我,很潇洒。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吧,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心中永远留一方净土,远离世俗,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做自己想做的事很简单做自己该做的事很难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更新的太快,我们来不及下载】。记得小时候的生活特别简单,那时候放假在家除了看书就是看书,看评书看文学看诗歌看外国名著,总之有什么看什么来者不拒。记得那时夏天就在地上铺一个小褥子,然后放一个录音机,左手边是高高一摞磁带,右手边是更高的一摞书。虽然都是看过好几遍的书,但还是读的津津有味。后来随着科技发展,有了电脑手机,又有了微博微信。看书的时间少了,浏览电脑的时间多了。有时候也想把一切账号注销,但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还会想着自己刚才发的状态有没有人回复,最近主页又多了几个访客。想着算了,不去看就行,何必和自己过不去。于是装模作样拿起手边书,叮,消息提示,于是又投入到微信聊天中。最近在做翻译,想安安静静地做好这件事,于是每天也不登陆QQ人人等社交工具。今晚翻译完一篇心情大好,于是打开QQ,发现要开的会没有去要审核的作业没有看要翻译的文献发过来没有下载……于是无奈又开始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络。韩寒在书中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可做自己的事情很简单,甭管你外界吵吵成什么样,我自岿然不动就好。可是自己该做的事呢?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和该负的责任是谁也没办法帮你的,当你咬着牙把那些烦心事琐事做完,又突然失了看书的心境。如果可以,希望能安安静静只做自己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生活

韩寒的书,感觉一般般,读完之后很失望。只当做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的读物可以,但是没有很深度的思想。文章排版间距大,个人感觉,没有太大的营养可以汲取。只适合中学生读读而已。我不否认,他所走的不寻常路线,和今天带来的名气。但是从思想深度上来说。他还差的很远。个人不喜欢他。比起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书目里的书,思想层次相差很远。个人更偏爱后者。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值得典藏。韩寒的文风还有待提高。

什么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作者韩寒,今年上半年出的一本韩寒新作,新出不久我便从网上购来,两个月看完之后,五一过节去长沙玩的时候,赠给了一个同样爱好韩寒文字的朋友。该书一贯“韩寒”之风,这某多年来,从最初看《三重门》到读罢《我所理解的生活》对韩寒的了解越来也多。韩寒,一个敢说敢做,敢批判社会,敢否定权钱 ,其语言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我本人做不来他这般洒脱,他的直接,率真,令我佩服。当然,这是我对他的整体印象,下面来说说这本书。较于之前的作品来说,不管是文风也好,评判见解也好,韩寒这部书给我的感觉是平静了很多。韩寒一贯“飞扬跋扈”,可作品的文字渐渐成熟。或许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英雄式的一蹴而就是知易行难的,特别在各种关注下,很容易一拍脑袋就口吐豪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极力掩饰当时的失误。韩寒一贯保持的敏锐和幽默,也让我感到很大的变化,逞一时快感的文字游戏少了,更多的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方式更加简洁并且容易被接受。他也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仅凭自己一时的好恶完全地否定某样东西,但这不是回归到我们大多数人的基于生活惯性的某种”中庸“,而是对事情本事的思考,比如对香港书展中嫩模写真的态度,大多数人避而远之,被问及对此的看法时极力表达厌恶,其实对此根本没有了解,韩寒说的”我会买一本来看看“在幽默之中是平静并且独立地思考。书中很大一特点便是,”剖析我“。韩寒说写作分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的转变必然经历了很多。韩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才不因凭借自己的公信力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重复启蒙”、“向一群已经知道1+1=2的人反复地宣扬1+1=2"。至于”拉拢他“,更是十分普遍,当一个人面对一大群受众时,“拉拢他”可以让自己很舒服,得到众人的赞扬,但这种行为本身只是加强了一群有情绪的人的情绪,或是“重复启蒙”。而“剖析我”是平静的,它免去了向读者传递情绪的危害,又因为自身的独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重复启蒙”,就可以成为一种更为理性的“传递”。同时,不变的敏锐是韩寒写作的不竭动机与源泉。如果韩寒今天不再这么敏锐了,我想我就会评价他“老了”,而不是“成熟了”。另外,关于那个“小三”的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见解。韩寒说“小三这个称呼源于局外人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真爱”,虽然乍看不能接受,但细想后我是十分认同的。很多时候“小三”不过是因为后到,而我们对其的仇恨似乎已经到达认为这些人怀着“破坏别人的感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程度了。人们在食可果腹的情况下,会追求快乐,各样的物质享受可以带来快乐,但我实在无法想象在没有爱的情况下,一个女性为了这种物质享受长久地忍受身体上的摧残,这样的情况怕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吧!对韩寒,我是越来越喜欢了,只是我还不太赞同他对女性的观念,我认同保护女性是男性的责任,但我还认为选择被保护或是自己打拼是女性的权利。《我所理解的生活》阐述了韩寒生活中的点滴,让读者看到了更多的见解。所以让韩寒更贴近生活,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这种思考,就是,什么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大学时看过这本书,至今依旧印象深刻。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寒很真诚,他很认真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也很真诚地写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束缚,但思想上他是一个自由者,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趋炎附势,也不为名利所累,活得很自我,很潇洒。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吧,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心中永远留一方净土,远离世俗,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第一次读韩寒

说实话从昨天这时候买了这本书到现在,我就一直抑制自己写评的冲动,一定要到看完再发言,但我觉得感受和刚看第一篇文字时无异。其实这本书买时花了我20块钱,我还有些不情愿,然后在另一家书店看到12元的简装本,我更有些后悔了,因为在我以往简陋的印象中,韩寒和小四给我的概念其实本质差异不大,不值得花这些钱去买他们的生活感想,去年的电影我也并不认为韩寒拍出了更多意味,而除了独唱团,我根本没读过他自撰的任何文字,《三重门》那么有名,但与《幻城》出现在相似的年代,就都被我算为“青春文学”而忽略了,所以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韩寒,看来是我浅薄了。但或许时机真的刚刚好,他经历了很多人事,曾经幼稚的想法也褪去了不少,所以看完印象相当的好。好在哪儿?这第一条,他是个真实的人。但光真实还不够。强盗也真实,真真的拿刀抵着你要钱,不给就捅了你。因此还要善良,不是我看你比我强,过得比我好,就打击报复,想方设法让你比我活得更惨些才开心。一个人可能粗野,可能不羁,但能善待他人和生命就比那些高贵的花瓶可爱得多。二来,他是个“臭愤青”,但是是充满希望和能量的“臭愤青”,这点也珍贵得可怜。韩寒以前估计没少针砭时弊,你可以喷,我可以喷,谁都可以喷,但喷完就完那社会迟早就是化粪池,言论场就是垃圾场,泄私愤的事儿是人都会,解完手收拾干净,还能打扫一下周边环境的人在这个社会就可以算高尚了,也许韩寒后来也觉得其实自己根本做不了什么,但他起码也还在这条路上走着。认同你的人总是会认同你,其实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性子正好是自己认同的,所以自然也很容易共鸣。而这本书虽然称不上经典,但话能说到点子上,说顺溜儿,说痛快,说得感同身受,说得恍然大悟,就可以算好东西了。

生活就是这样子或那样子

对韩寒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注性,想读这本书也纯粹是被标题所吸引,所以说 标题很重要啊亲们。本书的前半截还采用的小文章方式,越翻到后来竟变成了采访对话形式,便觉得内涵度少了些,便大概翻翻未仔细了。在看完柴静的看见后,在翻阅此书,便觉得韩寒所理解的生活中多了份抱怨与不理解,小小愤青的感觉,甚是觉得柴静所理解的生活更宽容些。韩寒对于女性的观点,引起了我和朋友的讨论,我表示不是很认同,有点随意性。

年龄是一种沉淀

写在前面:好吧,这依然不是一篇合格的书评,因为现在喜欢睡前趴床上看书,大概是年龄大了的关系,每次一躺上床就觉得好困啊好困啊,完全没有比闭上眼睛睡觉更有吸引力的活动了,以至于我看书看的太慢,看到结尾就忘了前面,又懒得翻到前面再看一遍。写在前面的全是借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不会写书评,哇咔咔~知道韩寒是因为新概念。高中的时候几乎醒着的时间都在上课,读与课本习题无关的书都有很深的罪恶感,新概念作文因为与作文相关,成为了少数冲破关卡的课外书籍之一,而且新概念作文与科幻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看后觉得头好晕啊,世界好虚幻啊,隐约记得是好像是因为大部分文章都带有消极意识。韩寒的《杯中窥人》俨然是一个例外,阐述事实,没有浮夸,看完不头晕。倒是对在新概念获奖后大热的几篇长篇无感,让我觉得我完全是一个三观太正的社会好青年。再之后有印象的就是他赛车有点成绩后写的一本书的序,大概意思就是很多人说他浪费买车之类的,他觉得自己合法赚钱用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有什么不对,比很多人用非 法收 益挥霍要高尚的多。比起以前激进评判的文字,《我所理解的生活》是用平静的语气在讲道理,有了求同存异的态度。年龄虽然带走了青春,但是沉淀出了成熟,比起韩寒年少时的成名作,更喜欢他现在的思维。

我所理解的生活

对于韩寒这本书,字数不多,谁也猜不到我是在哪里看完的,在每天上下班开车的时候,这可不是说不看路很危险,而是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是最堵的时候,而韩寒这本又不是长篇小说,对于本来看书就很快的我来说,每次一堵车,小则3、4个红绿灯,多则6、7个红绿灯才能过去一个口,看完这本书真的不是天方夜谭,这不,看完了。其实自从小学时候看韩寒的《三重门》,到后来的《长安之乱》(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其实韩寒写长篇小说跟其他作者写得手法真的很不相同,可以说我认为他更适合写散文、随笔、杂文之类短篇的文章,而自从进入高中、大学后,学业更加繁忙,对于他的书看得也少了,可以说这一次是时隔学生到工作人员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本他的书,现在说回正题。这本书让我对韩寒的感慨只有三个字:长大了。的确,他跟着我一起成长了,或者说我跟着他一起成长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少了少年时的傲气,多了长大后的成熟,但是有一个本质依然不变,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说自己要说的话。《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他不断得提及他除了写作外的另一个爱好,也可能是最爱做的事情,那就是赛车,特别是在后面几篇提到得就更多了,但总体来说,每一篇都有着韩寒对社会上现在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理解,更有追溯到儿时事件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很大程度上跟我的思维不谋而合。他再也不是那个过于傲气的孩子,而是一位对待家庭负责的成熟男人。

1.不要以为披上爱国外衣,就能对同胞施暴,肆意发泄。哪怕有人默许,继续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主子还在找开瓶器,你就已经醉了,主子刚给自己斟上,你就已经发酒疯了,主子是不满意的。领导需要你微醺,永远微醺。微醺的好催眠,撒泼的有隐患。跳出棋盘的棋子,哪怕披着旗帜,最终也只是个弃子。2.無论我们把所谓的第三者描绘得多么难听,都不能抹灭爱。当然,你可以说责任是比爱更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在一起就是责任,或者死死地必须和一个人在一起就是责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我觉得这是对感情的错误粗暴概括。我觉得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从第三者开始的,尤其是眼界高的人,你能看上的男人或者女人,他(她)没有什么理由和概率是单身的,要么你战胜,要么你共享。我也不觉得共享有什么败坏道德的,婚姻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在获得了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的情况下,你应当是可以叠加重复婚姻的,男女都应当是这样。你也许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我倒是觉得你也许不懂爱情,你不知道爱情的整个生命历程。我认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世上唯有爱情,唯有想在一起的两个人,两个想在一起的人,便是最大,便是最正,他人皆是第三者。3.我买了两个手机,装了两个号码,生怕错过一个电话,结果错过了更多电话。我下载了微博,使用着微信,苹果的电脑里依然留了一块地方给微软,结果少了老友相逢时的微笑。我装了卫星电视,甚至买了卫星电话,还住在卫星新城,结果发现自己很久没有抬头看那些繁星。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4.对社会名人自媒体的高看其实就是人有了一点名气和号召力以后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谁都别以为自己是个人物。所谓号召力都是空的,说话顺耳就叫号召力,那天逆耳了就弄死你,这就是自媒体的下场。举凡个体,都是容易被搞的,举凡个体,也是有受众的局限。==========5.能否列举几个你尊重的活着的中国人? 中国人往往活着活着就活不明白了,所以在他们死前,他们随时有自我践踏的可能。我觉得还是等他们死了再评判比较好,至少死人不会性情大变。==========

我所理解的韩寒

前几天终于看完《我所理解的生活》,这种简单明了的书名很吸引我,翻来内容也使我很惊艳。这是一个谈吐成熟、认真思考的韩寒,他已经不是那个为了一句搞文化就踏上北京列车的叛逆少年了,也不是我印象中的那个愤世嫉俗的愤青。年驰月长,所有的思绪都平复了,所有的张扬都沉淀了,这时候再来谈政治,再来说自由,再来理解生活。似一潭静水,无任何轻狂的涟漪。是的,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真诚冷静的韩寒。以前有段时间因为《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和《他的国》、《三重门》这几本书让我非常喜欢他,趁热打铁,既然喜欢就索性把他的作品都追个遍,不料因为了解过多了而开始反感他。在他的作品中,讽刺占了主要基调,看多了觉得世界都是一片灰蒙蒙,感不到一丝一缕的光明。特别是在看了光荣日之后,厌恶感越趋强烈。最后韩寒留给我的印象是高傲自负,叛逆的天性容不下他人的任何一句苛责,脾气远远大于才气,甚至大于名气。我深深相信这么多年以来,韩寒的书以及他本人一定启蒙过不少青少年,我也相信他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完美偶像。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随着大流往下游走,逐渐的成了自己曾经最恶心的那种人,我很庆幸韩寒没有那么平庸,很高兴他能够敞开内心真实的世界,哪怕是如此毁形象的道出自己的虚荣可耻的一面。这并不丢人,正是这种真实的流露,韩寒令我刮目相看。虽然到现在我还有些不适应这样的他,但是我佩服,我喜欢。我很喜欢书里这样一句话:“朋友们,愿你们带走我身上你们中意的那一部分,踩两脚讨厌的那部分。”我想每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都是无数种性格碎片组成的,那么多碎片中,拾起喜欢的就好了。也许他始终如一,没有怎么变化,而是我从来就没有了解他,或许过去仅仅是我主观臆断罢了。我想我是把喜欢的碎片和不喜欢的碎片视为一个整体,一并遗弃了。仔细想想,其实他的书并非我说的那么乌云密布,也有几缕暖阳。《1988》中的主人公和娜娜不就让我们经历一番人情的洗礼吗?《他的国》中左小龙和泥巴那个略童话的结尾不就让我们无限遐想吗?青涩的《三重门》里Susan不就是林雨翔的暖阳吗?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曾喜欢韩寒或一直欣赏他的人而言,一定挺有意思。反过来说,对他一无所解的人来说,这也许仅仅是一本无聊的日记。自由虽还无限远,但确实需要不断争取。不管怎么说,感谢你对文学自由的争取。感谢你让我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韩寒。


 我所理解的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