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书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13306331
作者:[美] 威尔·杜兰特
页数:432页

哲学人性化

威尔·杜兰特,从介绍来看,是一位十分耐得住时间的优秀学者,能花几十年写就历史,默默贡献。晚年还能写出这么妙趣横生的作品。正是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并希望在此路越走越远。虽说是入门书,但还是要说,如果一点没接触过哲学,对全书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作者旁征博引,各个哲学家的最主要思想应该已经进行了极为简略的概括。(康德那章令我迷醉,最美的一章,最喜欢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引用多方面文献资料,让我们非常客观的对各位伟大的先贤进行概括性了解,其中思想不可谓不深,读此书之前,读一本更简单的哲学史,私以为理解会更上一筹。哲学似乎回到了一个原点,从柏拉图关注的哲学应用于政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发展发展就转向了形而上学,认识论这迷宫,阳春白雪,远离世俗,而到了近代,终于又转了回来,罗素,杜威,他们有又开始重新定义哲学,指导生活的学科。哲学是什么,这是最简单,最复杂的问题,人们对自己心灵和对宇宙构成的问题,真的想康德说的,我们绝对无法了解吗?这个伟大哲学家造成了很大的绝望,纯批救赎宗教,救赎科学,这样的救赎,不如不要。“对所有思想赋予一种平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节选星期六评论)相比之下,罗素的哲学史主观性太强,而剃利的哲学史则显得太过枯燥,当然,本书也有着很多问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哲学史,略过经院哲学,认识论,抓取作者认为最主流的先贤进行介绍,但是这也导致介绍的思想比之普通哲学史来说更为全面,我们的了解也更为清晰。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知识太过零散,有的即使节选的不错,但碍于篇幅也无法介绍的清楚明白,也可能是读者水平有限,不得不说一下翻译,文笔不错,真的很棒,不过文中也有着几处翻译的不太通顺,就全文来看,错误率不高。如果认为看过这本书就懂哲学了,大错特错呀,我想应该都知道,专著不可不看,研究类也不要放过,作为一位业余选手,我所能做的,只有跟从自己的内心,以我自己的方式学习哲学。现当代哲学家的思想反而理解的不好,看来我适合古典哲学呢真的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真的。

作者还是很有文采的

书算是比较厚的那种,450千字,因为怎么着也是涉及哲学思想的,看的速度略慢。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不在于作者的书写得多么好,而是在于作者能够洋洋洒洒的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哲学术语的艰涩一直是脱离大众的诟病)概括了整个哲学史上那些大大小小著名的哲学家们的生平、主要论著、以及对他们的评价,在这背后作者得阅读了多少著作?作为这些著作的读后感,作者写得是相当精彩。但读后感终究只是读后感,在作者明显带有主观情绪的文字背后(比如对于黑格尔这位即使是门外汉如我也知其大名的人物作者的介绍居然只有一小段!其他的大哲学家可都是一章或者好多篇幅!),作为对哲学思想的入门级解读,读者从中也只能窥探到一些被人咀嚼后的东东(甚至是主观性比较浓厚的),所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从这本书里面挑一些比较感兴趣的人以及其主要的著作自己来看吧!

你正经过我抛弃的地方,并掘得更深|《哲学的故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祁祁如云(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4111273/哲学,貌似离生活很远,可每个人内心都揣着一个隐秘的渴望,想要接近她,想要登堂入室,想要耳鬓厮磨,就像渴望初恋那样渴望。越是功成名就人到中年,越是渴望;越是生存艰难各种悲催,越是渴望。为嘛涅?哲学是救赐,是神迹。悲催者,挽你于泥潭,给你个现世安稳;成功者,陪你翱于云端,给你个浊世独醒。想近呀,想要呀,却翻不却那五指山,老在山外头打转转,不得其门,不得入。(1)哲学,这个曾经集种种学科与一身、主持构建世界和谐景象和行为之真善美的“带头人”,如今却在不同知识洪流的激荡冲撞中心力交瘁,不得不逃离寻求普遍真理的战场,走上隐蔽的羊肠小道以回避人生的种种问题与责任——人类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超出其理性所能承受的极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有这么一种力量和指引。有一个人,叫威尔·杜兰特。有一本书,叫《哲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在粗粝生存撕扯碾压下,对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渴求大潮达到巅峰的时刻,威尔·杜兰特唇角含笑,轻轻地来,轻轻地揭开哲学神秘莫测的面纱,拆除哲学壁垒森森的阻隔。(2)白发如霜,如同《诗经》里柔软浪漫却又会思考的芦苇。脑门儿明亮,有着大雨初晴后太阳清澈的光芒。双眸是深海,将爱他的人们、将他爱的人们吸进去、吸进去,共同遨游和谱写一部激动人心的人类思想发展的浪漫传奇,这就是威尔·杜兰特。浅蓝封面,是浩瀚海洋,是广袤蓝天,是神秘冰川,《哲学的故事》封面设计符合一个哲学小白一切关乎哲学的、最终极的想象。(3)坚强些,我的伴侣……那样我倒下时你犹能站立,那样我会确信我破碎的歌曲仍能在你那儿拥有更优美的旋律我将告诉我的心,你正经过我抛弃的地方,并掘得更深这一首诗,是在《哲学的故事》扉页最醒目处,是杜兰特致亲爱妻子的,是致你的、我的,更是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叔本华、斯宾塞、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罗素、桑塔亚纳、詹姆斯、杜威这一长串哲学河流中璀璨夺目的人们——他就挑了这么些人,然后将戏剧的幽默、诗史的庄严、散文的优美、音乐的旋律、油画的立体统统化而在笔端,活脱脱地将他们的故事端给我们。是的,杜兰特不是冲着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去的,他也不是没有能力写一部完整的哲学史。杜兰特,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他的生命以及生命中最伟大的五十年,都给了哲学,十一卷本的《世界文明史》《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等,足以让他笑傲于数千年波谲云诡的哲学江湖了。(4)门槛低、特幽默、善舍得、深解析,十二个字,便是杜兰特和他的《哲学的故事》最亮的亮点。①门槛低相对于高大上的哲学殿堂而言,这是一本入门书,没有任何哲学基础、哲学素养的人读来,也没有难度,不晦涩难懂,反倒趣味盎然。杜兰特在开篇时候就说,“本书只是围绕几位主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是的,杜兰特做到了,且远超于他的预计。②特幽默哲学书,被我概括出个“特幽默”的亮点,好像有点扯?NO,因为你没读过,读了,你肯定比我还高度会心于他的幽默。从第1页到了第420页,包括没标页码的421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发展图,一气子读下来,眉眼都是含着笑的。每读到一个嫣然会心处,我都简笔画一个笑脸脸。读完第一遍,第二遍专挑笑脸脸处看,噢噢耶,713个!几乎是平均每页都有一两处,叫我这样高笑点的人都忍俊不禁,正走路正做饭忽然就会想起来就忍不住喷笑,这样的读,怎么能不让人无限迷醉深醉、如痴如狂?③善舍得哲学史河,璀璨若星,枝繁叶茂,多少彪炳史册、功在千秋的耀眼人物,杜兰特只选了这么几个,从第一章的柏拉图,到第十一章的杜威,有的是三四个人集成体系合为一章,所涉及也总共不过15人。舍得舍得,有所舍才有所得,这是古老东方最广泛于民众、最朴素的辩证哲学,也是杜兰特《哲学的故事》取舍之原则。最妙的是,杜兰特的“舍”不但不无碍于整个哲学史的完整,相反,因为这舍,所以《哲学的故事》才大得特得:出版当年连续再版22次,并迅速被译成18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滔天沸腾的哲学热潮。④深解析因为“极简”,所以“极腴”。那些个忧郁的、吞吞吐吐的表达,那些个犀利的、小心翼翼的审视,那些个激情的、启迪增进的论辨……都在这里了,杜兰特一支笔所向披靡将各路睿智之士集结在一起,他无比的忠诚于他们,他又无匹地超越了他们。门槛低、特幽默、善舍得、深解析,相对于一本哲学书而言,占有这四个大亮点其中任何一个,就已经是相当成功了。杜兰特和《哲学的故事》不肯止步于此。他娓娓而来,让人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全线沦陷;这沦陷不会使人自我膨胀到以为读完这一本便能成为哲学家,反倒是越沦陷越清醒,越生出强烈的想要读更多哲学家原著的欲望——如果这样还不算一本哲学书最大的亮点和成功处,那什么是?你正经过我抛弃的地方,并掘得更深|《哲学的故事》

经典的哲学书

哲学是一门很深邃的学问,要想读好这门课程,选择经典的读本来梳理一下哲学脉络,那选择这本书就不会错了。我一直喜欢西方哲学,对真理的探索以及探索的方式,让我深深入迷。这本书也值得重读,也需要慢读,收获总会很多。

一条脉络,清醒而准确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 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深刻又好读的哲学普及读物

如果要写哲学普及读物,估计没有人比威尔·杜兰特更合适了,博学,深刻,风趣,每有新颖犀利的见解。他的巨著《世界文明史》就是世界史中的翘楚,这本《哲学的故事》也发挥了他一贯的特长:深刻且朴素。从雅典写到美国实用主义,他一边讲故事,一边讲思想的继承与演变,把观念演变的故事写得深刻而浪漫,每个哲学家的答案仿佛都是暂时的,唯有问题是永恒的。威尔·杜兰特则从这些精彩纷呈的暂时性答案中发现思想的锋芒。哲学谈论什么?跟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弗洛伊德说,“艺术给人一种自我把握的幻觉”。哲学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哲学,正是因为我们多少都在渴望某种“自我把握”的感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总是捉摸不定、混乱无序,令人困惑,令人畏惧,远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甚至那些我们所爱的人,那些爱我们的人,那些我们自以为对他们有所牵制的人,到头来还是昂然独立,生生死死全是他们自己的事,非我们所能左右。但我们总是拼命企求某种“把握”。我们渴望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渴望确信可靠的东西,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渴望读懂自己的灵魂,克服内心的不安。渴望能够笑对不可避免之事,包括日益逼近的死亡。渴望生命有其意义,我们愿意相信,只要能找到意义,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无足轻重。而哲学关注的正是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哲学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考虑过。爱默生就说过,每次聆听哲学家的思想,都有一种奇异的似曾相识感,仿佛在遥远的青年时代,我们年轻的头脑中也曾出现这些声音,只不过当时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表达出来罢了。那些我们未能深入思考的问题和隐藏的秘密,哲学家们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且,庆幸的是,这些答案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晦涩难懂,尤其是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和一般的哲学史不同,《哲学的故事》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关于哲学的“故事”。为了足够详尽深入,将每个哲学家活脱脱展现在读者面前,威尔·杜兰特有意略去了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围绕几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其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伏尔泰、康德、叔本华、尼采、罗素……威尔·杜兰特以说书人般生动晓畅的文笔,讲述了他们彪悍的思想,牛破天的人生。杜鲁门读完后也不禁赞叹,威尔·杜兰特的文字“堪与当代纯粹的文学媲美”。曾有人批评威尔·杜兰特写哲学史带有太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对此,威尔·杜兰特不仅极其坦率地承认了,而且没有表现出丝毫歉意。他对玄奥的经院哲学恨之入骨,故意避而不谈晦涩的认识论,并且毫不避讳地说,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个人的义愤。真是任性可爱极了!在他看来,所有哲学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也只有与人相关的问题才值得探索。即便是看似抽象的柏拉图哲学,也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人心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如果人心简单,正义也将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柏拉图构建了崇尚简朴生活的理想国。威尔·杜兰特尤其幽默。他写到康德生活严谨规律,不管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用餐还是散步,都设定了时间。规律到什么地步?每当康德身穿灰色大衣、手执拐杖走出家门,朝菩提树小道走去时,邻居们就知道,啊,三点半到了。简直是校正时间的标准!整本书翻完,对导言开头那句“哲学使人愉悦”感同有深。正如柏拉图所说,那是一种“珍贵的喜悦”。纵观哲学史,哲学给予我们的仿佛永远是否定性的知识,先哲思想留给我们的,也唯有批判的思维方式。千百年过去,所有的答案也许都已经站不住脚,但思想的方法永远有效。换句话说,哲学无法给我们什么确定的知识,它只是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批判各种观点和思想。最终能够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自由地思考。培根说:“去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吧,其他的部分会自然而然随之而来,而没来的那些也不值得可惜。”那些美好的东西,大概就是思考的自由,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灵自由吧。而没来的那些,大概是我们注定失落的东西,比如我们一直追寻的关于这个不确定世界的确定性答案。再说“哲学有什么用?”呃,其实哲学没什么用。哲学兑不出心灵鸡汤,也给不了幸福药方。相比答案,它更愿意给我们无数疑问,有时甚至比悲观主义更令人厌恶。是的,哲学不会使我们成功,也不会使我们富有——但它能让我们自由。

哲学的故事

随着知识增多,人们恐惧减少了,不再盲目去崇拜未知东西,不再将一切都归结为超自然力量,转而去探索征服。但是,随之而增加的是敬畏,是更多理性的诉求。

伏尔泰与卢梭

伏尔泰,激情的灵魂、严谨的逻辑、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芒的智慧,法兰西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VS卢梭,热情的本能,激进的性格,渴望回归原始的平等,人类本性的代表。 正如,人类的本性塑造了制度,制度又进一步影响人类的本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为了改变旧有制度,伏尔泰认为应该从人性入手,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从而渐进式、光荣革命般地改变社会制度。典型代表为英国光荣革命、日本的君主立宪。 卢梭认为,应该利用人类的本能与激情去推翻旧有腐朽的制度,利用人类心灵的力量引导建立一个崭新的制度。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问题在于人类的本能是几万年来的历史进化中形成的,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轻易改变的。的确按照卢梭的方法,迅速建立新的制度,是一种立竿见影的速效药。但是,一旦新的宁静到来,原有的本能又开始浮现于人性之上,迷信、传统、压迫等一系列人们所痛恨的事务将再次回归。也许,正确的做法是一边改变人性、一边改变制度,也许二者谁在前并不重要,正如这一永久循环所展示的那样。也许此时某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信仰对人性和制度同时提出要求,从而处于更高的层面。不过,宗教又从何而来,是不是依然是人性和制度的产物,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翻译不错,深刻的哲学入门读物

这本哲学经典读物推荐给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书中按时间抽梳理了哲学先辈们的生平以及对社会发展和真理探索具有深刻远见的哲学理论。“我们往往为苍茫现实所迷惑,而忽略他的玄外之音。圣贤们听到了这弦外之音,更听到了宇宙的乐章;圣贤们深知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哲学即为最高形式的音乐”。建议读者慢慢的,客观的品读和思考此书的内容,会有很多收获。

上学学的政治,讲好多哲学内容,当时只觉得好玩,过去好多年,具体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观点。这本《哲学的故事》读起来很亲切,把哲学放到平常世界,容易读进去。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最有用的,读哲学,不求看透世界,只求跟嘈杂的乱世有些距离感。

生活需要一场哲学启蒙

  每个人都需要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哲学是教会你爱智慧。  然而,谈论哲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批判哲学,更是需要智慧。哲学号称各学科之王,统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讨论的不仅仅是“你是谁?你从何处来?你到何处去?”等笑话式的初浅知识,更要谈论人活着的意义、世界的本质、人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如何作用人等等深沉的话题。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相关著作都是汗牛充栋,哲学思想、流派是异彩纷呈。就以本体论为例,就有机械唯物论、神创论、怀疑论、唯心论、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等等,而认识论更加多姿多彩,尤其是发展到现代,不仅是感觉论、经验论的对抗,先验综合论和辩证法的调和,晚近更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认识方法。唯其谈论的都是与人的本质及人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因此哲学与人密切相关,哲学只不过是在人天然朴素的世界观之上,用某一套理论加以系统化之,让人的认识更加有条理。如此而已。  从这个角度而言,讲哲学的故事,就必须把哲学的趣味讲出来。在作者看来,哲学关心人生,因此,哲学也充满人性的温情,不仅因为哲学家也是活生生的有各种性格和情感的社会人,更因每一种哲学理论,都是根植于解决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之上的。以此观之,我们看到的作者笔下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斯宾塞、尼采、詹姆斯、罗素、杜威等等哲学家生活故事、思想观点以及历史评判,便少了一些晦涩难懂的于此,而多了许多激情澎湃的浪漫色彩。甚至说,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睿智的,全书既充满了每个哲学家思想中最经典的光辉语句,同时也不乏作者自身精彩的解读和评价。这与其说是一部哲学入门导论,不如说是一部哲学思想史批判,作者甚至还把西方哲学发展的主流归为三类,让人一目了然地对各种哲学思想潮流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者开篇就有一篇气势磅礴的故事导论,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助益,谈到了哲学涵盖的分支,谈到了哲学对秩序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以来,我都对哲学包括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内容深感不解,经作者精辟入里的阐释,解开了心中的认识谜团。认识论是解决人认识世界的秩序安排问题,本体论是解决世界起源的秩序安排问题,逻辑学是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秩序的问题,伦理学是解决人类社会道德秩序安排的问题,美学是解决人类个体追求幸福秩序的问题,政治学是构建人类集体生存秩序的问题。显然,作者通过哲学对秩序的思考与安排这个支点,串起了哲学庞大的学科体系,让哲学变得简洁易懂。作者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家身上花费的笔墨非常之多,目的在于理清哲学的起源,回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上:认识人自己;认识存在的世界。作者也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来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显然也是在于向读者梳理出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源流,为随后哲学史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作者对几位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起到重大转折的人物进行了重点介绍,对西方哲学唯理论、经验论、经院哲学三条发展主线进行了充分说明。比如,作者对康德的介绍就足见其身后的哲学家素养,对康德生平、时代语境、思想来源、哲学体系等等进行了追踪梳理和条分缕析,全面呈现这个从古代哲学转入现代哲学的关键人物的心灵世界、哲学成就、历史地位。依作者,康德正好出生在法国唯物主义思潮滥觞、革命运动高歌猛进的年代,而此时德国却处在追求现代思想变革的前夜,康德既敞开思想的殿堂迎接法国新思想的进入,同时也把眼光放在德国的当前,以务实的态度否定通过革命运动掀起德国哲学的巨浪,而选择了通过构建融合唯心论、唯物论的新的哲学体系来猛烈批判、扬弃腐朽的神学中心主义哲学主流,将哲学思潮扭向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观察视野。这样看来,康德哲学来源既有来自休谟、卢梭的启迪(这种卢梭客厅摆放唯一的装饰品系卢梭的画像可以看出),又有德国专注于思维科学研究的民族气息,康德在建构哲学体系中,心中不免立着一个要去批判的敌人,然而,其苦心经营建造起来的哲学思想大厦却是另外一个人心中的假想敌。哲学就是这样循环反复发展,形成一个关于探讨智慧的开放的体系。通过作者对其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批判,完整展示了思维科学的精细之美,感受到了智慧的无限魅力。  哲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也关注思维世界,更关注二者之间怎样连接起来,这个连接就是人的问题。围绕着三个问题而搭建起来的哲学大厦,其思潮、其理论是如此庞杂繁复,哲学甚至有陷入探讨思维科学的各种艰深技艺当中不可自拔,使得哲学成为一门高高在上的理论科学而染上了贵族气,失去了希腊哲学产生之初通过人的理性思辨认识世界本质、从而改造世界的本义。这种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哲学家与一般人的距离。作者也时常以诙谐的笔调调侃,哲学家要么是孤独者,要么是疯子,鲜有正常人。因为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知识探索的驱动、受到了构建庞大思想体系压力的煎熬,这种为智慧而献身的精神,往往让他们与其所生存的时代充满了距离感,生前基本上都穷困潦倒,死后方才爆得大名。哲学本是指导人如何生存、如何与世界和解的思维科学,然而哲学家精致思想与困顿生存之间的矛盾,却让平常人天然地保持一份隔膜,以为哲学的高深与哲学家的疯癫是一种常态。殊不知,哲学家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各自可爱的一面。这一点,作者在对尼采的介绍上,体现的尤其明显,让别人以为是“疯子”的尼采恢复了一个追求尊严、美、幸福的浪漫青年形象,以及他思想的无穷魅力。  本书对哲学史的批判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为终点,不免让人有缺少现代哲学批判的遗憾。然而,作者无数次指出,西方哲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永远没有发展的终点,尤其是哲学发展到现代,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人们对物质的探索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深入,人们对思维的探索进入到了意识、心理的医学层次,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哲学的思想潮流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哲学思想,不可能践行每种哲学思想的主张。然而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人虽然不是很赞同美国哲学家詹姆斯把人分为“柔性”气质的人和“刚性”气质的人的观点,但倒是认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气质,这种气质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对着哲学思想的吸收,形成其独特的哲学观。因此,普及哲学教育,对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适应世界去生存,其实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要推荐这本书。

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故事

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故事读完《哲学的故事》叔本华和尼采两个章节,我隐约感受到两位大哲学家的共同之处。一、哲学家的性格与家庭成长环境相关。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却英年早逝留下一笔财产和孤儿寡母。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个自由率性又孤傲的小说家,她讨厌和自己一样自负的儿子。一个不被母亲爱护的儿子,是不可能热爱生活的。叔本华身体羸弱,在没有亲人、婚姻和子女的孤单生活中,更加剧了他性格中的敏感多疑、孤僻自傲,与世俗格格不入又期待众人的认可。他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一个边缘人,所以他可以旁观生活中的苦痛。尼采的父亲也早逝,从小让他生活在祖母、姑姑、妈妈和妹妹等众多女性的陪伴中,潜移默化的塑造着他羸弱、敏感和神经质的性格,直至最后的癫狂。二、哲学家的思想与时代相关。叔本华是个悲观主义者,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意志驱动的欲望无法满足时感到痛苦,欲望得到短暂满足以后,又会衍生新的欲望;即便欲望得以满足也将代之以无聊的空虚。所以,人生无法摆脱痛苦。叔本华的悲观倾向,也与欧洲在拿破仑铁蹄横扫后又失败造成的衰败息息相关,也与他单点乏味苦闷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尼采虽然身体柔弱无法参军实现自己的超人意愿,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奉行“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他生活的时代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以铁腕和强力统一德意志的时代,是一个强权即真理的时代。所以,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时代的政治,也抨击了欧洲传统的道德标准。三、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界限。两个性格鲜明的哲学家与时代格格不入,或许都有精神病的特质。有一位学生曾讲:搞哲学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慢慢的当我接触了叔本华和尼采,在对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真的怀疑,是否疯子的理论若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著述,也会成为天才的构思。尼采最后疯癫了,他的写作也像是先知的警句。他们身前都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临近生命的尽头才等来自己期待的认可。叔本华曾经在柏林的大学,专门把自己的哲学课与黑格尔调到同一节课,结果黑格尔的课堂济济一堂,而自己的课堂学生寥寥无几。叔本华痛恨世人不知自己作品是天才的作品,用各种自我安慰的言语捍卫自己的尊严,若是今人看来是否像疯子一样呢。四、痛恨女性。或许从小的经历,让两位哲学家对女性都带有片面的误解,对女性是恐惧的,贬低的,也未曾享受到女性的温暖。又或者,正因为得不到女性的爱所以才贬低女性的价值。五:待续……. 2015.9.12

这是最好的时代

当下,总有人用“共妻”这个词,来讽刺在朝政党腐败的个人作风,说他们共产到了极致,把解放生产力放肆到解放荷尔蒙层次的伦理关系。讽刺归讽刺,但要知道“共妻”早在几千年前的一个大家的眼里,是最高理想的实现。他甚至为一整个体系绘画出了蓝图,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划,并用以哲学精神来贯穿全部。他生活在几千年前,凯撒大帝还没有东征之前的希腊,他的名字叫做柏拉图。柏拉图的哲学著作《理想国》曾被人们称为可以“烧掉所有图书馆”的书,因为一切价值都在此书里。在这本书里,他对全民教育进行了规划,并通过他理想的方式来选出最适合治理国家的人。第一步,让10岁以下的年前人离开父母,送到乡下,从而远离父母的不良影响,从头再造。人生头十年,用于身体素质的培养,这便是理想国的开始。全面发展不止于强健的体魄。音乐帮忙解决陶冶情操,保持精神上的活跃。但是,音乐的渗透不可以过度。人类天生从胎里带来的兽性与欲望,需要用印业和体育锻炼平衡来解决。因此,天性里本身的欲望宣泄与被控制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当年轻人20岁的时候,才会面临两次筛选。这种筛选基于的公平原则很简单,根据所长,决定你将来要走上的道路,或许是农夫或许是商人等等。当然,这是落选者的未来方向,而当选者则会留下来,修一门比音乐、体育、科学,甚至是其他所有学科都要重要而深奥的课程---哲学。他们会享受到感知与理智之前发生碰撞的趣味,普遍与个别之间规律联系的永恒,存在与真实的关系,并且最终发现他们的规律,并进行调整。完成这个过程,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在哲学理论上有足够能力的学者。最后一步,那就是磨难。好像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学者在严酷的现实里,挣扎、磨练,忍受、最终自食其力的成长起来。此时,坚持下来的人们,才能最终成为统治者。他们拥有传统,,经验, 文化,和无比清醒理智的头脑。统治者需要一些保护,让他们在做决策时候不受干扰,也不受威胁。在人们和统治者之间,产生了保护者这么一个职业。保护者是无私的,心存信念,并且绝对相信统治者能力的人才能担当。但是,人类的天性里的邪恶总让人担心保卫者会有出现一些叛变。这种邪恶混杂着贪婪,竞争,嫉妒。为了预防邪恶造成的暴动和叛变,共产制度诞生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共的。为了不让他们产生拜金的行为,所有的钱财不可以碰。他们过着一种高于温饱,低于奢侈的生活。本着“朋友之间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共享”的毕达哥拉斯原则,保卫者和保卫者之间亲如兄弟。亲到什么程度,为了让妻子也甘心如此,他们可以共妻。这样,他们不自私,也不会过于顾小家而忘记身上的大事业。孩子放在一起养,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不分你我,只知道成年男性都是父亲,成年女性都是母亲。共妻不等于乱交或者滥交。优生原则对它们进行了束缚。优生,不要误会为现在的中国的计划生育,在农村围墙上大规模看到的“优生优育,晚生晚育,只生一个好”。中国的计划生育的重点在于计划和限制,而不是生一个就真的是优秀的是好的。它只重计划不重质量。柏拉图的优生,是基于优秀基因和体能的,是科学的选择。只有足够健康的才可以生,只有年龄足够合适的才可以生。当然,他对于达不到标准的怀孕情况,,也做出了残忍的规定,怀孕可以自由,可是不合质量要求的,得堕胎。优秀质量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配偶,“共妻”制度下,衍生出的一种追求高质量生物繁衍的方式。如果这些保卫者能够在这样的共产制度下廉洁,不腐化,不陷入物质欲望不能自已。那么一切都会和谐起来,整个国家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正义、和谐、高效。和谐和共产,这么久远以前,就是相互依赖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培养并最终筛最优秀的人当统治者的过程,证明了他对民主,以及贵族政治的一些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公元前300年,还是21世纪的今天,他的想法多少有些参考价值。我们常常把民主挂在嘴边,或者把它看做是全民投票这种弄寻作假方式的一种内涵。但是却常会错了民主的意思。民主是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指受教育的机会完全均等,而不是让猴子老虎轮流当山大王。机会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可以被考核。但是,最终只有考核通过的人才能成为统治者。这种考核不依赖于任何一种人为或者暗箱操作,而是依赖于他们在考核时候所显示出的能力高低。这样的民主政治被称作贵族政治。贵族政治的核心在于,最优秀的人统治出的国家才能最优秀。这里的贵族,并非说的世袭贵族,而是指的精英一族。世袭的坏处在于,它会带来特权,又或者它不能保证统治者的后代一定是最优秀的。所以,贵族政治只是把崇尚优秀放在第一位,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出身,肯定了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等级森严的政治。当代中国的政治,多数人想到的民主,还只能达到是否能获得平等机会的程度。至于能力的高低和如何考核,恐怕还意识不到。用脚投票还是有手投票,只是有了平等的机会之后才应该考虑的,如果连这种机会都无法获得,对统治者如何筛选的评论只能说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哲学怪兽

读罢此书,顿觉哲学史就是一个走了几千年弯路却回到原点的笑话。柏拉图多牛逼,他说在理想国里的就是自他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大的原则。国家应该由知识分子掌管立法,同时却不能给统治者钱财,所以分配给足够的钱财和女人,否则多了的财富会让他们的统治变得不纯,同样,军队的义务是打仗,他们以荣誉衡量成败,商人又必须存在,是他们维持国家的运行,所以不能对其有像军队一样过量的约束,他们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好。后来教会出现了,初衷是充当统治接济的知识分子,然而贵族民主的后果就是产生集权,所以皇帝出现了。两个权利都想夺霸有不能彻底取代,所以只能制约,这便是中世纪到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后来人类的争执是是否应人人平等的争执,一战二战就此开打。尼采活的真奇葩,他的理论和一次次的背叛无非是把自己感想和精神分析发说出来,他觉得自己很牛逼因为他确实有些才能,最后他的思想被所有人追捧那些狂热赞扬他的人却都是看不清事实的傻子。果然群体愚蠢却又有狂热的破坏力啊!

无蛋无鸡,有鸡有蛋

曾有那么几个时刻感觉自己完全忘却了世事的纷纷扰扰而畅游在前人的生平与思想中,感受他们的思辨(帕拉图),勤奋(亚里士多德),野心(培根),雄辩(斯宾诺莎),可爱(伏尔泰),高傲(叔本华),远见(斯宾塞),愤怒(尼采)等等。以前对自由意志和机械论的思考也通过本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通过本书不能说自己对各种思想有了清楚的了解,但是思考的方面是更广了,每位思想家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所学知识等得出很多的结论和解释,但是各种观点有优点也有局限性。时代的车轮滚滚,让我们在现实中矛盾,在矛盾中挣扎,在挣扎中消亡,在消亡中延续。哲学研究的前期包含的几个方面: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完美体制),形而上学(认知学),逻辑学(观察与思考、演绎与归纳、假设与试验、分析与综合),随着各个类目的独立更偏向于对不确切认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1,关于社会制度:民主制度在战争时代的低效,贵族制度的缺乏流动性和垄断,理想国的构建中关于游戏,体育,音乐教育的观点在现代教育中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统治者的选拔仍然不能确定其公平性而且阶级的划分缺失了人才的流动性,清教徒式的管理者对崇高目标的追求会一直战胜贪念吗(欲望、情感和知识三者的变动)?杜威的的已个体利益为目标的多元化社会的观点仍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既然国家内部都存在着群体利益又真能消除国家达到全球一体呢2,所有的道德观念都是从整体的利益为中心的,个体进入社会就要放弃一定的权力(暴力等),但不能用集体的利益来牺牲个性、隐私和自由等(亚里士多德),善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幸福。美德不是俗人所能具有的,也不是天真的愿望所能产生的——它是经过充分发展的人凭经验获得的。要获得美德就必须走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3,经验主义与唯物主义:个人比较赞同是观念是物质与精神两者是一体的互动的的观点(斯宾诺莎), 关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康德告诉我们,只要牢记空间、时间和因果都是知觉和概念的方式,而我们困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它们看成了独立于知觉的外界事物。我们对一切经验的解释都离不开空间、时间和因果,但它们并不是事物而只是解释和认识的方法。读这一段的时候不认问康德是打败的理性主义,更认为是说是理性主义应该认知到理性与知识的相对有效性4,自由意志vs宿命与机械论:外物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但是内在的自由意志又有去改造挣脱的趋势,而当个体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对两种观念有不同的喜好。通过对整体的进化的概括让人趋于宿命机械论,若从对个体的分析感受让我们看到意志的强大与能量。个人意志的能动性也许是有限的但正是通过个体意志的积累实现了整体意志的变迁。在历史中有人看到了斗争(黑格尔),有人看到了现实的混乱和革命的失败而选择鄙视(叔本华),有人想用一人之力来抗争(尼采),有人想从整体意义来诠释个体意义(斯宾诺莎)6,回到现实社会,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和信息。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建立一种不以外界评价为标准的入世观念,秉承一种不已目的为导向而改进当下的生活态度。若不以物喜何所谓己忧。


 哲学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