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4729758
作者:约翰·赫斯科特
页数:141页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首章 - 首章

对牛津通识读本《设计》的翻译片段
题记:牛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小册子,中国大陆已经陆续引进百余本,都是中英文对照,小开本,也便宜。我偶然看过《Design》这一本。就是有关设计 的通识读本。当然当时手头只有英文版,对照多看系统的英语翻译软件也只是看了序言和首章,于是就搁置下来。
以下是我自己若干翻译片段,某些地方也许难以卒读,供各位批判使用。
他在序言当中也说起,对于设计的定义,其实众说纷纭,已经难以形成共识。
【“要把设计当作一项严肃的话题来谈论,实际是成问题的(problematic)。设计真正走的路线和在大众传媒报道中假想的路线,恰恰背道而驰。(虽然往往它们貌似携手并肩或者互相利用。)大众传媒报道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前文已经说过,设计本身如果经过仔细思量,严谨操作,可以成为塑造和建构人类环境的活动的主心骨,让人们生活的所有细节得到全方位的改善和光耀。媒体报道会把设计的功能定位于于娱乐大众——有可能;对于边缘阶层有帮助——也许吧;或者助益于经济部门。但是经济部门受制于潮流的迅速变更,行业人员的不断裁减。现代媒体对于设计的定义或者理解,没有提出实质意义的解答。”】【这一段翻译最为混乱。】
【“因为对于设计操作的意义和价值定位,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因此众说纷纭。比如在另外一些专业学科领域,比如建筑学、历史学,尽管这些领域的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是写入门书的学者对于建构该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系还是能够建立一些基础的共识的。不过,对于像核物理这样的学科,是如此深奥,就很难像上面的学科那样能够建立互相交流的共识,因此依据前面提过的渠道取得交流学习的路径就很必要。而写作设计的入门书的难度,就介于这两者之间。”
设计本身门类多种多样,“那么全书的提纲问题应该是:如何为设计 下一个整全又有意义的定义?”
撇去众说纷纭的说法,“设计”是人之为人的基础特征,是人类生命品质的一个决定因素。
本书的信念在于:设计在无数方面与我们深切攸关,也能够为我们生活呈现广大的有待开发探索的潜能。】
在为设计下定义时,作者提出,
【首先,在以设计作为旗号的繁芜丛杂的表象活动下面,找出一种一般种类的模式,期待建立某种结构感或者意义感;第二,在历史当中梳理这些模式的来龙去脉,以明了当下对于设计的观念混乱的原因和状态。要实现第一条,就要把设计剥离到其实质【类似 现象学的方法】,设计不过是人类的能力:在自然界没有先例的前提下塑造、改善环境,满足我们的需求,为生活提供意义。要知晓人类与设计有关的能力的范围和深度,可以通过观察各位身处的环境而得到检验。大家都能够在书店、家里、图书馆、办公室、火车上读到一些字句(此处,插图没有显示)。】
【自然界本身自发形成设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连植物生长也因为人类活动的介入而被塑造和定位,的确植物的种属特性也在自然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的设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此之广:以至于地球只能在极其少的方面能够保持原初状态。总而言之,人类之生命已经完全受到或彼或此的设计的结果的制约。也许可以这么说,明确无疑且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寄住的触手可及的世界的形式或结构已然是人类之设计的产物。这一历程,不可逆转,且有待进一步检验和讨论。无论设计被执行得好与坏,不论评判标准时生命,设计不是被技术程序所决定,也不是被社会结构或经济体制或其他什么客观来源而决定。它们起源于人类的决心或者抉择。当环境的影响很大的时候,人类的因素呈现于设计实践方方面面所做的决策。
设计本身不只是设计者原初的决定或者概念,同时也是我们用何种方式考量后果或者收益。】
【……人类的设计能力展现于如此多的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到上述的第二点:设计的历史演变。】
【设计的历史可以表述为一种历史的层积,不只是简单堆砌叠加的过程,而是有活力的交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有创新突破的阶段,都会让在前台的角色、意义乃至旧有格局功能发生重大变动。方法上,是补充老的,而非取代。】
【没有办法描述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来实现这些重大设计转型的过程,但是还是能够找出若干有异议的典型来描述一些不同社会这些转型过程如何发生,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境下,转型变化是必须的。】
【设计后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熟稔设计的过往历史,还是能够鉴古知今,有助于我们理解有关设计的厚重有担当的内在质感。】
【勾勒出设计历史发展的简要大纲——即创造形式的实践与活动,是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从人类源头追溯起来,其实还是可以找到设计的源头。
【人类社会虽然发展演变沧海桑田,但是人性本身没有多么重大变化,我们实际上与古代中国、苏美尔、埃及居住的人并无差异,我们容易通过从古希腊悲剧到挪威传说所呈现的场景来窥知人性的两难。】
【钻研人类设计能力的起源的最原初问题是,如何准确确定人类何时何地首次对于环境产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变。这原初问题,因为人类考古学不断发掘而继续争论不休。很明显的,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历史进程当中,人手,作为复杂且多功能的肢体,是最关键的工具。在原初意义上,工具无疑是手的功能的延伸,增加了这些官能的力量、精细、微妙。】
【从早期文化的广阔范围,回溯到百万年前,自然对象被改造为工具以补充或者加强人手的功能。】
【比如棍棒或者蛤蚌壳可以代替双手去更好完成挖掘工作,持续工作不会损害手指和指甲。如果用兽皮或者纤维用恰当的角度将贝壳绑到棍棒上面作为一个锄头,就能够让挖掘任务更加容易了。】
【各种先前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和方法,可以为人类适应自然提供无限潜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一旦人类适应了自然,人类反而面临新问题,不再是有无工具可以用,而是工具如何更加顺手更加耐用。另外一个维度开始出现,人类不再只是用自然界现成的物质资料,而且开始创造自然界不曾出现的物质资料。】
作者举出一些例证:公元七千年前的纺织品碎片。
【人类从早期开始,一方面对于某些形式形成了固定概念,这些固定概念意味着工具的某些形式对应着工具的某些固定功能。另外一方面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创新能力。确实,工具的形式与社会的需求携手共进,以至于工具的形式与生活方式互相交织,这些已经成为传统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人类早期生存环境险恶,极易遭受攻击,人类累积的经验就变得具体化,然后呈现为一些不会轻易放弃的形式。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工具形式被有意无意改进,于是越来越精良,或者工具形式被后来的可能出现的技术改进或者某些固定模式被确定为工具的新标准。】
【片面强调手工业的突出的人手手工灵巧的特点,会让人低估对于加强人类转变环境能力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体现为对于人类能力界限的超越。一种是驾驭自然力,比如牲畜的体力,风力、水力,能够补充人力之不足;再就是挑选优良的动植物品种来进行改良,大批量蓄养。对于这些,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需要知识以及理解的积累,这些积累过程将应用于未来的进步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书写、和视觉展示扮演了一项重要角色。】
【与此有关的,在一个相当久远的历程中,越来越有意思的是,人类开始有能力超越具体实用目的而进入抽象理念的领域,随着工具超越其原初性能而演化,发展为全新的外形……抽象能够让能力从具体问题分离出来,能够变得更加普遍化,能够灵活应用于其余问题。也许抽象的最典型例证就是语言。】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第1页 - 什么是设计?

本书的基本出发点:虽然设计在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巨大潜能却尚待开发,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展开论述的。书中将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法。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否定“设计”名下所涵盖的一切活动,而在于拓展对这个术语的理解,检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设计活动所触及的生活领域以及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