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公司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06293129
作者:王力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  “虎”形状与甲骨文中的“虎”字非常相似。虎左边的火焰,是“大火”星,也就是《诗经?豳(bīn)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火,亦即“心宿二”,在西方被标称为“天蝎座嵝?”。“火”是南天星斗,北半球仅在黄昏时能看到。  “龙”的形象,来源已久,可以与图1-7a所示甘肃甘谷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鲵鱼纹彩陶瓶相印证。鲵(ní)鱼,即娃娃鱼,有四只脚,叫声像小孩啼哭。鲵鱼是水陆两栖动物,昼伏夜出。有的鲵鱼会长到非常大的个头。解放后湖北就曾数次捕获过60公斤以上的鲵鱼。  在衣箱的平面展开图中,我们看到箱盖下方的侧面图中有代表南宫的“朱雀”(鸟形),而代表北宫的“玄武”(龟及蛇)应在的部位被涂成全黑。王健民等人认为,这代表着北方玄武(北方七宿)在地平线以下。  在二十八宿文字中,亢宿下方还有四个字“甲寅三日”。根据墓中出土镈(bó)钟铭文,可知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从年表推算,甲寅三日是下葬当年的五月初三。那时的北方七宿的确处于地平线下,无法看到。另外,“甲寅三日”,也就是五月初三,天文学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应该正好指向二十八宿中亢宿的位置。王健民等人推测,所有这些奇异的、彼此吻合的天象表明,甲寅三日(公元前433年的五月初三)就是曾侯乙死的日子。  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过去学界一直有争论。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证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国产生的。  衣箱上二十八宿按顺时针排列,而天空中的二十八宿实际是按逆时针排列的。考古发掘者郭德维认为,衣箱可以被视为一个天象模型。假如把箱盖假想为人头顶的天空,人仰头看天,视线透过箱盖,则箱盖上的二十八宿就是逆时针排列的。  (《曾侯乙墓》发掘报告公布的二十八宿衣箱摹本有明显疏误,我们讨论的内容以本书公布的新绘制的摹本为准。)  13-1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袷(jiá)龙袍清代纵144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存(文物号故41984)  皇帝当然不会只有一件衣服。龙袍也绝对不止一种两种。龙袍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我们从一件龙袍上甚至可以判断出它被穿着的具体季节和场合。  这件乾隆的龙袍是“吉服”而不是“朝服”或“行服”,是乾隆过节或参加应嘉(节)礼、吉礼、军礼活动时穿的。(而“朝服”是皇帝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穿的;“行服”则是皇帝在围猎时穿的。)乾隆穿这件袷龙袍的季节是春季。(袷,通“夹”。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穿夹、纱、棉、裘不同的袍)。  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太子穿的都只是蟒袍。清代袍上的龙和蟒非常接近。“蟒”的头部也有角,和龙头几乎完全一样。  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即爪子上五个指头),蟒是“四爪”(爪子上四个指头)。贝子、贝勒等的蟒袍上的蟒都是四爪。但是皇太子、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穿的虽然是“蟒袍”,长袍上绣的却是“五爪蟒”。“五爪蟒”和“五爪龙”在形状上几乎无法区分,这时用来区分是“龙袍”还是“蟒袍”的标志是衣袍的颜色。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太子蟒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用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则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另外,这件龙袍的衣袖是典型的“马蹄袖”。马蹄袖形状像马的蹄子,下侧开口。马蹄袖是满族人服饰的基本特征之一。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未入关前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中骑马、劳作,不方便总戴着手套,所以才有了马蹄袖。骑马或干活的时候,手可以从马蹄袖中伸出;不干活的时候,手缩回去,马蹄袖盖住手心手背,只露出手指,既方便又保暖。  今人总以为“旗袍”的核心特征是小立领。(旗袍,即“旗人的袍子”。旗人这里指的是满族人。)其实,马蹄袖才是旗袍的核心特征。今人所谓“旗袍”,较之真正的马蹄袖旗袍,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这件龙袍列有“十二章”花纹(章,意思是花纹,“十二章”就是十二种花纹)。十二章出自《尚书?虞书?益稷(jì)》。乾隆朝对十二章进行了改制。改制后的十二章排列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14-4宫乐图晚唐绢本纵48.7 厘米、横69.5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宫女的发式、服装和开脸留三白(额头、鼻子、下颌留白不施胭脂)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面正中的桌子与今天的桌子高度接近,但是当时的桌子主要还是用来置物的。桌子和凳子相配、人坐在桌子旁写字是到北宋才流行起来的。  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筒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等等),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迥异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在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捻转笔杆。  传说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前代的写字笔法论集。而这个论集居然是他从自己父亲的枕头里偷偷翻出来的。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写了“笔势篇”给儿子王献之,并且叮嘱他“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如此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般的揶着藏着,说的其实都是写字时毛笔的笔杆旋转。这种笔法到宋代已经大体失传,只在某些书坛高手家族之中秘密流传。  又比如,唐代欧阳询的字方正险绝,笔划转折之处如斧砍刀削般刚硬挺刮。今人临摹,每每以写到这种位置为苦。其实,这种方硬的转折都是必须捻转笔杆才能写出的。清代法书之首刘墉,在人前写字时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圈状握笔(所谓“龙睛之法”),显示自己写字纯用腕力;但是刘墉家的佣人说,当他关起门来写字的时候,手指不断来回搓捻转动笔杆,“笔如舞滚龙”,有时候转笔太厉害甚至毛笔会脱手掉到地上。今人不察,小学老师教学生写毛笔字,只知道讲王羲之妄图从儿子手中抽走毛笔未果,从而表扬孩子握笔好这个故事。实际上,这是个非常白痴也绝对错误的故事。  旧时人写字非常注意所谓“开蒙”,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小孩写第一个字。画家罗工柳晚年以写狂草闻名。沈鹏见到他说:“没听说过你写字,怎么忽然一下子你的字写得这么好?”罗开玩笑说:“给你开蒙的是一个秀才,给我开蒙的是一个举人。咱们两人写字你就差在开蒙的第一步上了。”这虽是玩笑,但是也说明开蒙的重要性。开蒙给后学提供的,除了抓笔、运笔、字的间架结构,还有这非常神奇的笔法。回头我们来看今日孩子写不好字,与其说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没天分,还不如说是大多数老师无能,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真正意义的“开蒙”。

内容概要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修订者简介  刘乐园,北京大学教师。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阶级、阶层
冠礼
婚姻
丧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亲属
丧服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修订版后记
关于本书的注音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从成稿到现在已经48年了。经历48年的时光来看这本书,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原稿的质量非常之高。除了中国上古音乐史的内容因为近世重大考古发现而需要较大的改写之外,其它章节中的问题都非常细微。然而原稿由于是一部基础教材,铺陈中国古代文化概念非常之密集,这种密集性尤以《天文》、《历法》、《乐律》三章为最。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连里面很多字都认不下来,更不要说对意义的理解了。
所以这一次修订,我们除了直接修改原文中的错误之外,增加的图和注释是接合原文,同时又比较独立的。这种独立的注释的优点是可以从最浅显的内容一步一步讲起,一直讲到现在学术界认识的最深水平。将原文和注释联系起来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著名的一些古代器物。
在一个虚浮的时代,这社会上讲解中国古代文物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东西往往流于低俗和庸俗。明明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偏偏有人能撂地抠饼谝“文化”、谝“头颅的精神尊严”、谝“天人合一”或者“同谐”写出成千上万言来,并且以此洋洋自得。我们没法子要求别人不写空话,但是我们在努力这样要求自己。我们没有改变整个世界的狂放和自大,但是我们希望,不写空话,不写大话,从中国古代文物与文明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写起,能让读者觉得有趣,感觉到中国文明真正的渊深和伟大,感觉到中国古代器物中的摄人心魄的美,从而喜欢翻翻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想法,就会是真正的进步。
之所以出彩色精装本,主要是基于一个纪念性质的考虑。其实黑白印刷版本或者彩色印刷平装本的解析力和装印质量已经远超过市售同类产品了。因为明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印数很小的纪念性精装本。这个精装本继承了过去平装本的所有有点,仍然是用足量的纸幅最大程度地凸显那些一级甲等文物之美,但是装印材料上我们完全不计成本,使用的进口纸张比彩色平装版本用纸厚大约一倍,索线胶钉,亚麻布面硬精装,内文照片颜色还原度也比平装本要好很多。因为是纪念的性质,又是对一部书稿近半世纪的总结与整理,我们给精装本配作了瓦楞纸天地盖书盒。书盒上贴水红色签。水红签以及书盒采用的是自清代就有的礼物与礼单的形式。这种流行上百年的装帧形式在上世纪中叶以后衰颓不为人知,但是日本一直都有继承,只不过日本观念中更改了颜色,不使用水红色而已。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章天文風師 飛廉雨師 荓翳雲師 豐隆日御 羲和月御 望舒金星:明星,太白。黎明見於東方:啟明;黃昏見於西方:長庚。木星:歲星,歲。水星:辰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填星。四象二十八宿(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十二次與十二宮對照星級 摩羯 玄枵 水瓶諏訾 雙魚 降婁 白羊大梁 金牛 實沈 雙子鶉首 巨蟹 鶉火 獅子鶉尾 處女 壽星 天秤大火 天蝎 析木 射手第二章曆法十九年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三紀為一元。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干支紀年法。一些節日:元旦、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寒食、清明、花朝(二月十二)、上巳(三月三日)、浴佛節、端午、伏日、七夕、中元(七月十五)、中秋、重陽、冬至、臘日、除夕。第三章樂律宮商角徵羽八音:金 鐘镈 石 磬土 塤 革 鼓鼗絲 琴瑟 木 柷敔匏 笙 竹 管蕭第四章地理州、郡、國、道、路、省、府、軍、縣第五章職官秦漢九卿:奉常(太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鴻臚)、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第六章科舉童試 童生→庠生(秀才):廩生、增生、附生鄉試(秋闈) 舉人(頭名為解元)會試(春闈) 貢生(頭名為會元)殿試 進士 第一甲:進士及第;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一名為傳臚);第三甲:同進士出身。第七章姓名姓氏、名、字排行:伯仲叔季別號謚號:表揚、批評(靈、煬、厲)、同情廟號、年號第八章禮俗階級冠禮、笄禮婚禮(六禮)喪葬 明器 棺槨第九章宗法族、昭、穆大宗(嫡長子孫)、小宗親屬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第十章宮室堂、室、房、閣、廂序、戶、牖廊廡、臺榭觀闕第十一章車馬駕兩馬 駢,三馬 驂,四馬 駟立乘:輢(依靠身體的木板),式(軾,扶手),輞(車輪邊框),轂,輻條,轄,軌轍,軔,轅輈(駕車的車杠),軛,輗第十二章飲食稻、稷、黍、麥、菽、麻乾糧:糗、糇糧三牲:牛羊豬麥芽糖:飴、餳第十三章衣飾頭衣:冠、冕、弁 幘(頭巾) 帽佩玉:珩、璜、琚瑀、沖牙裘、袍、袞绔、褌鞋:屨、舄、履、蹝、屐第十四章什物席、床、幾、案、燭、鐙、耒耜、鼎、鬲、釜甑、簋、箸、槃匜。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这一版的包装确实不错。但168的原价也的确贵了点。书名为《常识》,很多东西就不能展开来讲。不过若只求了解个大概,这一本也是尽够了的。书中暗藏的,对当下一些“好事者”向壁虚构,故弄玄虚的嘲讽,以及时不时透露出学界里不同观点的交锋倒是颇为有趣。另,一些意识形态上的话语不在少数,自动忽略……(全书最喜天文、历法、乐律、饮食、衣饰这几章。)
  •     那什么,LE童鞋还真是个要做在国内国外前代后代都不抹黑的图书的淫啊……要是我小时候得到此书那还不得把里面的画片都剪出来珍藏着!……我那毁灭古董无数的童年啊……
  •     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没有全部看完。
  •     浅尝辄止。
  •     古代文化的常识反而成了猎奇 华夏文化道统之不绝如缕 岌岌可危 可见一斑
  •     部分章节与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有互通之处,相较之下则失之简略。不过作为阅读古籍所必备的基本常识的介绍,倒也是十分详尽的入门之作,涵盖领域颇广。略有微词之处在于,行文偶有“轻浮”之词句,与成书风格不符;文字和图片编排似也不便阅读。
  •     好崇拜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