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08644424
作者:【美】艾伦·艾伯斯坦
页数:375页

内容概要

艾伦 • 艾伯斯坦,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加利福尼亚洲圣巴巴拉教育委员会。著有多部经济史著作,其中《哈耶克传》为他赢得了国际赞誉,被称为是哈耶克第一本完整、权威传记。

书籍目录

代译序
导言
第一部 战争(1899~1931年)
第1 章 家庭
第2 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 章 维也纳大学
第4 章 纽约
第5 章 米塞斯
第二部 英国(1931~1939年)
第6 章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第7 章 罗宾斯
第8 章 凯恩斯
第9 章 货币与商业波动
第10 章 资本
第11 章 国际金本位制
第12 章 社会主义计算
第13 章 经济学、知识与信息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年)
第14 章 《理性的滥用与衰落》
第15 章 方法论
第16 章 《通往奴役之路》
第17 章 成名
第18 章 朝圣山学社
第19 章 心理学
第20 章 波普
第四部 美国(1950~1962年)
第21 章 芝加哥大学
第22 章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
第23 章 社会思想委员会
第24 章 密尔
第25 章 《自由宪章》
第26 章 影响
第五部 弗莱堡(1962~1974年)
第27 章 《法律、立法与自由》
第28 章 自由与法律
第29 章 马克思、演进和乌托邦
第30 章 政府与伦理规范
第31 章 观念史
第32 章 萨尔茨堡
第六部 诺贝尔奖(1974~1992年)
第33 章 诺贝尔奖得主
第34 章 弗里德曼
第35 章 晚年货币思想
第36 章 经济事务研究所
第37 章 撒切尔夫人
第38 章 祖父
第39 章 《致命的自负》
第40 章 林边公墓
第41 章 “普遍的和平秩序”
附论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 ∙ 冯 •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工作中的哈耶克。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哈耶克生平的传记,而且每一位想要了解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发展沿革及未来趋势的人都该读一读。


 哈耶克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哈耶克葬于维也纳的Neustift am Walde,这是美丽的维也纳森林的一部分。Neustift am Walde这个地方我曾经无数次在白天和夜晚开车经过。路上的风景,我脑子里还有完整的记忆。如今这些风景又与我喜欢的哈耶克有了联系,我很高兴。早就知道哈耶克,但并没有完整的读过他的著作,对他本人也没有太多的知晓。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哈耶克传》,对他的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为之赞叹,也决定今后要花时间读一下他的几本主要著作。下面的一些tips是对《哈耶克传》中相关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一方面是为了在读完后再梳理一下他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今后备查。我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主要关注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当然,哈耶克自己也说过,“我只是顺便研究研究经济学”。历史证明,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领域。一、哈耶克生平1899年出生于维也纳,参加过一战,1918年奥地利战败后,哈耶克进入维也纳大学,专业是经济学(奥地利和德国大学的经济学都在法律系内)。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受到门格尔(奥地利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塞斯、维塞尔的影响。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和政治科学学士两个学位。1923至1924年,他在美国纽约大学学习。1924年,哈耶克回到维也纳,在政府部门任法律顾问、在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工作。1931年到1939年,哈耶克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40年到1949年在剑桥,哈耶克最重要的思想是在英国的这段时间形成并成熟的。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引发轰动。1950年到1962年,哈耶克重新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担任教授。1959年,完成《自由宪章》。1962到1974年,他到德国弗莱堡大学(其中有一段时间在萨尔茨堡大学),《法律、立法与自由》在这期间出版。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学术生涯的最后几年,完成了《致命的自负》。1992年去世。几本重要的书(按时间先后顺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致命的自负》二、哈耶克思想1、观念塑造世界。“我相信,从长远看,人来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对这类思考给予高度重视,尽管这些思考对眼前的事态所能产生的影响不大。” “我深深相信,正是这类学术讨论,从长远看,会影响公共舆论,进而决定未来某个时代的实际政治。” 哈耶克有强烈的知识精英主义倾向。“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我觉得这是他一生事业的总动机。我认为,他成立朝圣山书社、著书立说、向公众舆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都是基于这一信念。2、经济。哈耶克关于经济自由的论证来源于他对知识分工的基本认识。哈耶克认为,知识分散在所有人的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不可能汇集到一个人的头脑中。“如果我们要在一个中央指导下地经济中利用这些知识,就必须将其整合为单一的计划。而假定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自动的被计划当局掌握,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经济的全部问题就是如何利用高度分散的、个人根本不可能掌握的知识的问题。经济机制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以适应高度分散的的知识的过程。” “ 以交换自由、私有产权、价格、利润和契约为基本特征的竞争性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调试个人不完整的、不完备的知识。” “真正竞争的好处在于,通过竞争,分散在很多人中间的知识可以得到利用。”哈耶克说,“人们过于乐观的相信,一个地方,若无人发号施令,必然先入混乱,因而如果要改进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有深思熟虑的计划。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这种想法是对我们现有制度没有充分理解的结果。” “集中控制全部经济活动,是一项在现代生活的复杂环境中根本无法理解的任务。”在哈耶克晚年,他说,“我逐渐认识到,整个经济秩序都是建立在下述事实的基础上:价格充当了一种指南针,一种信号,它引导我们利用自己根本不相识的人的力量和天赋去满足我们一无所知的人的需求。价格是实现经济活动的信号。我们所有人都是为我们不认识的人而劳作,我们也得靠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才能维持生活。价格是实现经济活动协调的信号。总体而言,这种观念是我著作中最重要的思想。”3、政治。哈耶克将经济领域的观点扩展到政治自由领域。哈耶克认为,依赖某个全知全能的发号施令者规定的秩序,从来都是不可行的。“社会主义假定,我们可以利用全部的知识能被一个单一的、集权的当局利用。这种想法忽略了下述事实:现代社会的基础在于分布广泛的知识。一旦你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利用各类资源,仅仅是因为我们利用了成百上千人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社会主义假定中央政府可以支配这些知识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哈耶克经过努力论证得出,即使没有一个发号施令者,人类社会也能实现高度发达的秩序。为了建成某种最佳社会,我们不需要政府必须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在的、无限仁慈的,任何时代的政府都不是这样的,也不可能是这样的。当政府试图成为这样时,恰恰发挥了相反的作用,20世纪的现实已突出揭示了这一点。哈耶克认为,如果没有经济自由,就不会有进步。企图要求社会所有成员按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指令生活,以实现人与人的一致,这种企图必将阻碍那种可实现物质和技术进步的社会秩序的生产。法律(即规则)应该高于某个人的命令。私有产权是这种秩序的根本。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与自由不可调和。最重要的原因是,经典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了政府极大的权力。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个人仅仅是计划制定者心目中的一个零件,这样的社会是没有个人自由而言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低效率的,也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政府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4、自由。哈耶克毫无疑问是个自由主义者。哈耶克认为: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核心:“从希伯来人提出的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的平等观念,到希腊人强调人文主义,到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朽的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人都具有价值、耶稣爱每个人的观点,再到罗马人提出法律之下的平等思想——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地方,正在于它突出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个人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如果没有个人的进步,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而如果没有自由,也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进步。一个社会成员如果从各方面被塑造得只会为了得到赞扬而做好事,他们是不配得到赞扬的。自由意味着可以做好事的机会。只有当一个人有机会做出选择时,才配得到赞扬或才能遭到谴责。”个人和社会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状态下,你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如果你的共同体完全听命于一个专制体系,它就不可能演进。只有依靠自由,才可能演进。而在不自由的体制下,之所以无法演进,是因为更好地东西受到阻碍,无法出现。”自由与道德密不可分:“只有个体的极端重要性与自由的可欲性相伴,个人的道德和伦理才是可能的。信奉自由和真理的人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比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条件下更好地生活。”自由是最高政治目标:“自由不是实现某个高尚政治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最高尚的政治目标。”个人的自由是社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自由,是让个人‘有计划和平而自由的建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不是创建比构成它的个人更高的集体性整体,而是实现‘至高无上的自由理想和个人幸福’“。5、法律如何实现个人的自由?哈耶克的回答是:法律。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哈耶克说,“自由就是法律至上。”“对社会的政治秩序而言,再没有比法治更重要的了。不实行法治而实行人治的地方,人们不可能自由。在这样的地方,广泛的强制是不可避免的。”“将一个自由国家与一个专制国家清楚区别开来的特征莫过于,前者遵循我们称之为法治的伟大原则。撇开种种技术性细节不谈,法治就意味着,政府的所有活动都受到事先确定并公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能使人们比较确切的预见,在具体情况下政府将如何使用其强制性权力,也使人们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安排自己的个人事务。”这是哈耶克向往的社会制度的本质——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而是一个守法的社会。哈耶克认为应该严格限定政府的活动:“《通往奴役之路》整本著作就是要区分正当的政府活动和不正当的政府活动。只要政府的计划是为了促进竞争,或者是在竞争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采取行动,就不应当反对。但我相信,除此之外的一切政府活动都是非常危险的。”哈耶克同时认为法律之外的道德也很重要:“习俗、伦理规范和法律一起构成了建设社会大厦的栋梁。自由至上既不是法律无政府主义,也不是道德无政府主义。”哈耶克的乌托邦理想是建立一个由固定的法律而不是专断的政府维系的世界性社会:“最终出现的不是世界性政府,而是世界性法律。”6、演进、自生自发秩序。哈耶克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社会是演进的,但不是按照某种实现安排好的计划,而是基于“自生自发秩序”:“社会演进的观念与自生自发秩序理论密切相关。没有有形的发号施令者,生物也实现了进化;同样,社会内部的演进或社会的演进也不需要一个发号施令者。” “个人或集体行为的秩序将在人们的预料之外、在没有人刻意追求的情况下,通过利用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整掌握的知识,逐渐向有利于该个体或群体的方向演进。”社会演进的优势劣汰不是透过个体的生理选择,而是透过文化、制度和惯例而进行的。获得成功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将会被普遍效仿,这些惯例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的演进是不可被人为控制的。 “知识的有限性”是哈耶克经济思想和心理学思想的关键。“知识是分工的、不完整的、复杂的。每个人的知识片段都是为不足道德。正是复杂性使我们不可能作出详尽的预测,从而不可能进行控制。随着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唯一能够做的预测就是越来越一般性的预测。” “我们控制事态发展的能力,不可能超出我们预测我们活动的结果的能力。因而,预测的限度也就是控制的限度。”不同社会之间存在优胜劣汰:“不同社会之间,随着时间推移,比较成功的法律和习俗及其带来的比较成功的社会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整个社会也有经济效率高下之分。在不同的社会规则、法律、习俗和道德体系之间存在某种竞争。经过社会演进,经济效率最高的社会——因而也包括其最有效率的规则和道德——最终将占据上风。”三、写在后面想到了几个关于哈耶克的思想的关键词,记录在此:自由、知识分工、法律、自生自发秩序…当然,关于哈耶克的思想,历来有不少争论。但我想,在权威主义思想统治了几千年、最基本的自由和法治观念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多读一些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利大于弊。
  •     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认识一位思想家,就如同透过思想家的理论去观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要比单纯沉醉于其话语体系更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感受,在理解他们思想的力量上,也会得到更为切实的收获。看他们穿行于人类社会的变迁之中,被烙上时代的累累印记,可以形成一种有着丰沛历史感的理解。正是从这些印记中,我们才能见证思想家在不同时空场景中非同寻常的经历。这些不同的经历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力不减,但其真实性却被严重歪曲;二是在沉寂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而重新焕发光彩。这两类的事例都不胜枚举,第一类包括以赛亚·伯林曾讲述过的休谟哲学因民族文化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畸变的故事。以休谟的谦和品格按说应该注定了他与民族主义激情和宗教狂热格格不入,但其怀疑主义到了有着“迷乱人生观”的德国人哈曼那儿,竟蜕变为给神秘主义浪漫派助阵的利器。另一个不为伯林所知,而我们十分熟悉的例子是,在欧美国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多是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到了中国却能够变成激进派救亡图存的呐喊。至于后一种思想被掩埋多年后重现价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伯林发掘的维柯,当然也有这里就要谈到的哈耶克。这种思想演化的诡异过程,使我常有一种感触,读思想大师的原著固然必要,但这件事也跟吃汤圆差不多,若只吃汤圆不喝汤,是会失去很多味道的。我们要想知道那些思想是怎样成熟的,它后来的命运如何,它为何以那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都得从思想史、从鲜活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从这样的追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用一些呈现于历史中的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比用各种貌似新颖的理论可能更具说服力。比如,研究当下国情的学者,如果看看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或是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对今日的社会情状也许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毕竟有过不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威权主义政府也是很能干的,其成就并不亚于今日的中国;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当然也与今天多有相似之处。我们若是弄清楚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令马克思连连叫好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今日一些知识分子为何对当下“道德破产”的世风怒不可遏;我们如果知道了马克思在分析波拿巴那种无所信持的市侩政治时,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建立在阶级分析上的国家学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天会有那么多人感到现成的理论模式根本不足以捕捉纷繁缭乱的社会事实。社会本身的发展逻辑经常把我们貌似完备的新学说逼入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回到几乎被人遗忘的过去寻找智慧。如果说自启蒙运动以来大写的“历史”果真取代了神的启示,那么这位新到任的神是很会跟人类开玩笑的,它有时仿佛把自己的行踪坦露于我们面前,使我们变得十分欣喜和张狂。等到问题成堆乃至无法遏制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其实是受到了命运之神的戏弄。但幸运的是,在某些时候,总还有那么一部分冷静的人不为所动,才使得思想史乃至历史本身,不至于完全变成一场闹剧。时代思潮思想家本人的生平当然是这种历史的一部分,有关他们的传记文字也就成了这种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既然这些年来有那么多人倾慕哈耶克的思想,在尚无一本详细记录哈耶克的生平传记的情况下,这本传记的出版自有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欲了解哈耶克本人的社会哲学体系的人来说,不但可以从此书中获得一个详尽的阅读线索,并且可以从中获知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20 世纪的遭遇;这个世纪与思想家平淡的个人生活大不相同,充满了复杂而多变的戏剧性情节。书中内容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好了,我在这里只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哈耶克一生中两次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它们都发生在哈耶克学术生涯的早期,一次转折涉及他本人思想立场的转变,另一次转折则涉及他对观念传播的认识问题。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两次重要的转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哈耶克。弗里德曼在谈到经济政策的演变时说,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是受着一些“潮流”左右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转机“总是以思想观念风气的变化为先导”。他从过去100 多年里总结出在经济领域里相继出现的三大潮流,即“自由放任的兴起”、“福利国家的兴起”和“自由市场的复苏”。有些人从这些言论中说不定能嗅出些许西方中心主义的味道,因为我们在西方以外,未必能够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化线索。不过在西方社会的内部,这些“时代潮流”的嬗变过程确实可以找到丰富的经验事实。在讲到“自由市场的复苏”这一潮流时,他认为,大众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几部发挥了巨大影响力的著作,这其中自然包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今天,大概无人可以否认,哈耶克的思想在20 世纪最后30 多年里在促使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上,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初推动他走上这一漫长思想征程的,却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第二个潮流,即“福利国家的兴起”。从这本《哈耶克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他开始认真思考社会问题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那时,整个欧洲呈现出两大基本特点:一是社会政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作为这些变化之象征事件,包括1917 年发生的布尔什维克革命、1918 年德皇威廉二世的退位,以及同年哈布斯堡家族结束了对奥匈帝国长达700 年的统治。而在哈耶克本人的故乡维也纳,这个一度繁盛无比的国际化都市,也就要变成一座自由即但将衰亡的城市了。与这些政治事件相联系的则是西欧各国逐渐推广的普选权,以及由此导致的大众政党的崛起对传统议会制提出的挑战,这使欧陆传统人士对19 世纪的精英化自由主义是否还能存续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第二个特点是:政治环境的变化给经济领域造成的影响,即“人们都开始认真考虑生产资料国有化的问题”。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不管从伦理上还是从经验上说都是如此”。这种思潮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刺激下,逐渐超出书斋和报章讨论的范围,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政治操作过程,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奥地利的政府便相继通过了国有化法案。可以说,在20 世纪的前30 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随后的经济大萧条这三件大事的发生,已使19 世纪上半叶的传统自由主义彻底陷入休克状态,建立在契约自由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国家干预的言论取代,最积极鼓吹这种理论的当然是欧洲的左翼社会主义人士。凡是在20 世纪有着知识成长经历的人,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动员知识分子方面发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能力,想必都有深切体会。它在引导人们关心广泛的社会问题、激发他们在道德勇气上展示力量,大概是任何一种学说都难望其项背的。此外,由于新近出现的大众民主制度为进行大规模政治动员提供了可能性,也使无数知识分子在面对他们视为龌龊而无序的资本主义世界时,毅然走上了左翼政治活动的道路。哈耶克也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受到了这些时代风气的影响。作为一个心智敏感的人,他强烈感受着动荡中的既有秩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和许多想为欧洲文明寻求出路的青年人一样,成为了一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利用在意大利战场上的空闲时间阅读了一些“有着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学著作”,在战后进入大学期间,他甚至在神学课上也潜心阅读社会主义的小册子。然而幸运的是,在哈耶克受到社会主义吸引的同时,适逢米塞斯发起了针对计划经济之核算问题的大论战。对这场论战的关注以及不久后与米塞斯的相识,成为促使他对当时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潮进行反省的第一个契机。在对计划经济的严肃思考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任何认真看待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这些如此引人入胜的社会主义计划,有无实现的可能?这一思考开启了哈耶克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因此可以说,没有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就不会有哈耶克后来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体系。不过我们不必夸大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范围内,这个问题无论有多么大的价值,也不过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能造就一位出色的专业经济学家,却很难说也可以成就一个扭转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家。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时代,仅在经济学领域内有着对待知识问题的严肃态度,而没有一点儿历史使命感,大概尚不足以促使一个人下定决心穷毕生之力构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哲学。我们看到,事实上,从哈耶克步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直到20 世纪30 年代末,他虽然也有很出风头的时候,譬如在专业经济学杂志上与凯恩斯的论战,就曾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甚至一度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中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哈耶克的信徒”,但这种名声依然只局限于经济领域。促使哈耶克从专业经济学家向一名社会哲学家转变的第二个契机,发生在30 年代末。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早已使人们不再关心哈耶克那些有关货币、价格和商业周期的理论。用凯恩斯的话说,他的经济学理论不过是一些“胡言乱语的混乱大杂烩”和“垃圾”。这使哈耶克在学术圈里再次陷入沉寂。哈耶克并没有因为自己学术地位被边缘化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对那些相信国家干预的药方可以拯救西方于危难之中的人,仍然持有毫不动摇的怀疑态度。这首先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知识分工理论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孤寂的处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顽强,他开始深入思考一个超出了单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现象。他所提出的那个纯粹知识论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能否达到它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开始演变为一个视野更为宏大的问题:人类在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社会处境时,何以会普遍地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支配?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这本《哈耶克传》指出,哈耶克在1937 年编著过一本《集体主义经济计划》文集(副标题为“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的批评性研究”)。这个题目似乎显示着此书没有超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论域。但据哈耶克本人说,他之所以承担此项工作,是因为他发现“一些在欧洲大陆已经众所周知的深刻的新见解,尚没有传入英语世界”。这项旨在传播一种正确观念的工作,成为哈耶克从经济理论转向政治学说的起点,他从此才开始“搞起了政治哲学”。他认识到,必须从更宽广的角度向人们解释清楚,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何导致了“天真的结论”。哈耶克思想发展中的这一重要转折的原因,我们从他同年出版的《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一书中,可以看到更清晰的表述。他在该书中说:“我深信,正是这类学术讨论,从长远看会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决定未来某个时代的实际政治。”因此他认为“必须有很多人在观念领域中进行艰苦的研究……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对这类思考给予高度重视,尽管这些思考对于眼前的事态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哈耶克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不但看到观念传播对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坚信只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当然,一旦认识到决定着各种经济问题之解决方案的是它们背后的一些道德和信仰因素,对于一贯秉承奥地利学派哲学化的主观主义经济学传统的哈耶克来说,从经济学转向一般社会理论的研究并不费力。这一学派的哲学方法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倾向于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来看待,因此用今天的话说,它很容易变成“经济学帝国主义”,把自身的适用性扩展到狭隘的经济学领域之外。例如,它的世界观否定社会现象中的规律具有客观意义上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这种规律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它们并据以采取行动。从这个角度观察到的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规律性,都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是一些有关自己能够或应当做什么的信念。
  •     □王传言    翻阅经济学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者,都是这个历史过程的璀璨明灯。他们的理论曾经照耀世界,也将自己推到台前。不过,也有些经济学者的理论在历经大浪淘沙之后才熠熠生辉。人们对其思想的解读并非存在于他在世的时刻,而是在其去世很长时间才重新捡拾起来。哈耶克无疑是其中一位。其人生轨迹,尤其是思想脉络更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对自由市场的坚守以及对法治社会的拥护,可谓始终如一。在其思想深处,尽管经历着社会主义思潮的萌发,有着国家干预思想的甚嚣尘上,但是他始终将自由市场秩序的维护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而这样的坚守来源于其学院派的长期观察结果。用他在《法律、立法和自由》中的话说,那就是“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的、最终将使人类融为一个整体的、人人相互依赖的状态,只能是市场秩序的产物,而不可能通过任何其他手段实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他犹如一个自由市场的精灵一般,维护着其固有的体系,保持着其既定的信念。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才是其传世的根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梅·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都让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对于哈耶克来说,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让其走红,而《自由宪章》和《致命的自负》更让其思想光芒闪耀。可以说,一本甚至几本著作都难以将哈耶克的思想包罗起来,因为其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是对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都颇有研究。而这也恰恰是人们对其思想进行解读的难点所在,仅有一门知识难以了解其思想真谛。   自由、法治、市场,这些都是频繁出现在哈耶克经典书籍里的字眼。不难看出,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他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拥趸。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市场的自由必然来源于法治的基础,没有法治基点的自由不会持久,没有法治维系的市场也不会繁荣。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唯有形成秩序才能有自由可言。只谈自由,不谈秩序,不是哈耶克;只谈秩序,不谈自由,同样不是哈耶克。于是,从自由市场的维护到法治社会的拥趸,再到自由秩序的维护,这才是哈耶克的思想基本脉络与原点。   其实,《哈耶克传》早在2003年就出版过,历经十年之后再次出版可见其不衰。同样也说明对于哈耶克以及其思想来说,还有更多需要解读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术界的邓正来值得一提,他有感于国内翻译曲解哈耶克的地方甚多,于是专心于斯,将哈耶克的著作一本一本重新翻译过来,让国内读者能够近距离窥探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心路历程。而这次的再版更是难得的机遇,让这位“自由的精灵和法治的拥趸”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清晰。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没想到哈耶克跟凯恩斯竟然私交不错,反而跟弗里德曼这些人关系泛泛。在拿诺奖前,哈耶克的生活也过得有些潦倒,而且他说经常换学校任教是因为经济困难,读到这里就有些忍俊不禁,然而又有些心酸,一代大师,若不是晚年拿了诺奖,可能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出版《通完奴役之路》的时候了。“朝圣山学社”里,原来大师也会搞人事斗争。他对表妹的深情款款,让我觉得感情之事还是不能将就,你看他后来还是离婚去追寻真爱了。喜欢他基于法律对同性恋的看法,即私人领域不受侵犯时运用强制手段才是正当的。他的观点普遍基于法律之上。还有就是很赞同“物质不公会引导出更有效率的社会”,普遍的物质公平,会造成效率低下和浪费,关于这点,我国已有过“试验探究”。
  •     联想到哈耶克大战凯恩斯,一个哈派一个凯派,可以对比一读,不过二人都反[哔——]
  •     内容五星。校对扣一星,敢不敢认真一点,标点符号问题多,莫名其妙多一个符号。翻译扣一星,246面是你翻错了,还是印错了。
  •     每当拿起这本书,总感觉兄长在注视着我。。
  •     很久沒有讀過這麼順暢了
  •     看完本书,才知道哈耶克教授不仅仅是个经济学家。生于1899,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作为一个思想家,深刻洞察出了一些重要的观念,持续推动并能够坚守到这些观念被验证的时刻,整个过程是跌宕起伏且非常幸福的。
  •     四星半。译得相当不错,参《通往奴役之路》
  •     越来越感觉阅读原典的必要性。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通往奴役之路,国富论。另外,经济,与金融,确实大不一样。哈耶克与米尔顿•弗里德曼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两大标杆性人物。哈信奉法律,自由,市场经济,在我国掀起热潮,不仅是因为其理论本身,更是作为社会主义集权专制的对立面。由此也可窥探目前风气的变化。
  •     最喜欢的经济学家,真正的集大成者。因为一本《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声大噪,甚至很多人熟悉他是由于他对于法学的贡献。其实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的贡献非常之大,可以说和米塞斯一起开创了新自由主义学派。可惜遇上了不可一世的凯恩斯,纵使哈耶克,也只能转专业
  •     一提起哈耶克,就让我们想到要自由,这就是他最大的功劳。
  •     大师总是被财务问题困扰,为了生活而换工作,甚至卖过藏书!
  •     “(苏联的解体).......我几乎从未奢望自己能活着看到这一切” 上帝的眷顾
  •     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自我修养和道德
  •     这个版本还是比较晦涩的
  •     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我们需要关于自由的正确观念,而这正是哈耶克可以提供给我们的。
  •     精彩绝伦 真正的先知
  •     自由市场 政府干预 哈耶克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     “自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得到了很多荣誉头衔,但没有一个来自你们所说的名校。这些所谓的名校依然把我看作反动分子。”并非被杯葛而不自知,是自我选择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踽踽独行。这个糟老头固执得很可爱呢~谁知道呢,说不定昨天的异端真就能成为明天的教条。
  •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自由主义很感兴趣。打算从约翰洛克读起。
  •     1899-1992年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更多的精力后来放在了社会研究的方向。《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法,立法,自由》,《致命的自负》有机会一一拜读
  •     用观念打败观念,个人自由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
  •     今年看过的最流畅的英文译本。
  •     拜读一番。
  •     我觉得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也有点道理,从储蓄中提前支取的财富通过借贷的手段更多地流向投资领域,而投资是资本的扩张,虽然会有少量的财富会通过工资等形式重新回流到消费领域,但是更多的财富还是在投资领域流动,这就造成消费市场的萎靡。至少从我浅薄的经验来看,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结构毕竟是不同的,如地产开发被大量投资注入,拉动的是一系列的材料、机器等产量扩张和规模扩张,于消费日用品市场并无太大影响,而在这批资金抽离后,这些扩大规模的公司必将因没有足够市场而资不抵债或难以为继。不过,或者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多条产业链中资本品的扩张和消费品市场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媾和也说不定哈哈。不过在某主义破产之后,自由和市场又仿佛是不言自明的了。
  •     原本想着能了解了解哈耶克生平,却不曾想到会对“自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一位经济学家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受财务困扰(嫌弃脸),毕生精力致力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研究。原来我还是知道几个经济学家滴(羞射)。
  •     哈耶克的一生是我认为很完满的
  •     搬砖的路上从来不乏垫脚石。了解一个事物从起源背景开始。从未想过,被灌输了十几年的社会主义,已被西方人在百十年前已然分析透彻。时代选了凯恩斯,原因目前为止,我还未探究明了。
  •     说烂了的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天生的,枷锁也是自发自生的秩序。别误会哈耶克了,他的极端自由是为了警示你别插手,一插手就肯定要长歪的,即使不歪也不是原本能长出的最好的样子了。另外,哈耶克对她表妹绝壁真爱啊~
  •     在豆瓣阅读看完的第二本书。
  •     这个书信息量不是很大,应该与商务版的《哈耶克评传》配合阅读。
  •     这本书像是那个时代的大师群像,知道了许多不认识的人和不知道的事件。 【读完后】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提到的安·兰德对哈耶克的批评,弗里德曼对米塞斯的批评和哈耶克的思想评价。书中提到米塞斯和卡尔·波普二者思想的差别,真的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差别。读到后面,感觉哈耶克的自由思想是有个问题,他太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了,要用法律保护自由,感觉有点问题,但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
  •     好讨厌这个译者
  •     「自由市场的守护精灵」…
  •     花了三周时间终于看完。观点不谈,唯独想说,哈耶克之所以成功,在于毕生坚持自由主义从未动摇,即使在凯恩斯主义取得巨大成功,自己理论遭受各种质疑之时,而当时代需要他的理论时,他就成功了。所以,这就和炒股一样
  •     中规中矩的评传,对哈耶克关系密切的人描述很详细。相比于他老师,哈耶克实在太幸福
  •     这学期马原课就靠这本书打发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