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书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1-11
ISBN:SH1001-509
作者:马克思
页数:96页

唯物主义的一脉相承

这本小册子包括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一个附录的片断《批评普罗泰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古希腊哲学家,记得德谟克里特说过一句话:“人应该追求丰富的思想,而不是丰富的学识”。这种追求应该就是哲学了。一般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原子论是来源于甚至“剽窃”于德谟克里特,而马克思在这篇博士论文中探讨了被人们忽视的两者的差别,说明了伊壁鸠鲁思想不同于德谟克里特的独特之处。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特殊的一点是原子的偏斜论,其实这一点并不如通常看上去那么可笑,原子的偏斜并不是为了解释原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在原子存在之本质上引进这一偏斜,从而引进世界的偶然和“自由”。“当德谟克里特把感性世界认作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它认作客观现象。”或者说,“一个是怀疑论者,一个是独断论者”。德谟克里特游历四方,学识渊博,注重经验知识,伊壁鸠鲁则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生活和心灵的宁静的幸福。“伊壁鸠鲁自认他的解释方式的目的只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不在于求自然知识的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还只是一般自然和经验意义上的,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是与他的伦理学联系起来,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伊壁鸠鲁伦理学以快乐为导向,但“伊壁鸠鲁哲学的原理不是阿尔柴斯特拉德的美食学,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而这种自我意识和自由正是德谟克里特那里所缺少的。马克思在序中说:“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也在于此了。无论德谟克里特还是伊壁鸠鲁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者,而“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

品位的一致

全书篇幅很小,如书中所言“凡是否定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宁静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全书所论证的是对“个人”的最高肯定。原子式的人,会组成各种组织,例如恋人、家庭、朋友、公司、合作社、国家。其中的纽带,“在政治领域内,那就是契约,在社会领域内,那就是友谊”。这一思想,随着马克思的成长而变迁的过程与结果,我不甚了了。虽然与马克思有一种取向上的一致性,但是内容的填充远远不够。“宁有恨而无悔”,就朝这里走吧。我从本书中所获得的新知很少,宏观与微观之间争辩的陈词滥调并不值得多费时间去公开复述。读书而不解的习惯不好,这样会让人反复在一个问题上打转。涉及“复杂性”的讨论太多,但是不能一看再看还被其中蕴藏的矛盾感打动。浮躁、没有志向,导致在这一方面总是抱着迷恋,而非建设性的理解的态度。这让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博士论文-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一。研究对象 唤起对于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但是这里不打算探究它们对于一般教育的普遍意义,这里所要研究的乃是它们与古代希腊哲学的关系。 在三个体系内自我意识的一切环节都得到了充分表述,不过每个环节都被表述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而且这些体系合在一起看正形成了对自我意识的完备的结构。 马克思认为,如果较早的体系在希腊哲学的内容方面是比较有意义,有趣的,那么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提携则在主观的形式,或其性质方面有意义。研究对象:考察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启示:马克思挑选了具有根深蒂固旧成见的出发点,并且企图用显微镜式的考察方式。原因在于:凡是在细节方面可以指出的差别,当然在大的轮廓方面其关系更易于指出,反之,如果只做一些极其一般性的考察,那就会令人怀疑究竟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能在细节方面予以证实。二. 对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与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判断当西塞罗说伊壁鸠鲁把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弄坏了的时候,他至少还承认伊壁鸠鲁改进德谟克利特学说的意向,还想张开眼睛去看它的缺点;而当普鲁泰克说他的思想不一贯,并说他对于坏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偏爱时,因而也就怀疑他的意向,那末莱布尼茨则甚至于连他善于摘录德谟克利特的能力也都否定了。但是他们全体一致同意,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三、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引起的困难如果两个哲学家教导完全相同的科学,并且采取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个科学的真理性、确定性及其应用,或是涉及思想与实在一般的关系,他们又彼此正相反对。马克思要力图证明这个“正相反对”。 关于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的见解德谟克利特这种怀疑的、不确定的和内在矛盾着的见解只是在他规定原子和感性的现象世界的关系的方式中才得到进一步发展:1. 感性的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感性的现象不是客观的现象,而乃是主观的假象。“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一切别的东西都是意见、假象”。2. 感性现象是唯一真的客体,而这个真的东西是变化着的、不稳定的,是现象。说现象是真的,就陷入了自相矛盾。时而把这一面,时而又把另一面当做主观或客观的。这样好像矛盾被消除了,实际上不过把矛盾面分配到两个世界里面去而已,德因而就把感性实在认作主观的假象。伊壁鸠鲁的部分:1. 当德谟克利特把感性世界认作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它认作客观现象。他认为它们有同一的原则,并不把感性的质认作仅仅的意见。他以感性知觉为标准。2.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的知觉。概念不能驳倒感性的知觉,因为概念依赖于感性的知觉。相同的知觉不能驳倒相同的知觉,由于他们有相同的效准,不相同的知觉也不能驳倒不相同的知觉,因为他们所判断的并不是相同的东西。 关于科学的确定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的理论见解的差别,以及在科学活动和实践上具体表现着。德谟克利特的部分:1. 原则是不进入现象界之内的,原则仍然是没有现实性和存在的,反之,他所认作真实和富于内容的世界却是感性知觉的世界。感性知觉的世界虽然是主观的假象,但正因为它与原则相脱离了,它便处于独立现实性的地位;同时作为唯一的真实的客体,它本身具有价值和意义。——德谟克利特被迫采取经验的观察。他不满足于哲学投入了实证知识的怀抱。2. 求知欲使得他不能安静,但同时也由于他对真的知识亦即哲学知识的不满足,迫使他走向远方。他所认为真的知识是没有内容的,而那能供给他内容的知识又没有真理性。伊壁鸠鲁的部分:1. 他在哲学里感到满足和幸福,德谟克利特对知识绝望,自己弄瞎自己的眼睛,而伊壁鸠鲁在死之前洗了一个温水澡,饮了一杯醇酒。2. 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的科学,因为按照他的看法这种科学对于达到真正的完善并没有什么裨益。(人们甚至骂他无知,“但是,并非伊壁鸠鲁是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以为到了老年还得背诵少年人以不知为可耻的东西的人,才是无知的人) 反思的形式——表现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两者相互的关系。德谟克利特的部分:1. 把必然性看作为现实界的反思形式。必然性是天命,是法律,是天道, 而这种必然性的实体是物质的抗击,是物质的运动和冲击。2. 人们替自己虚构出偶然性这个假象——是束手无策的表现。伊壁鸠鲁的部分:1. 有些人所认为是万物之统治者的那个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勿宁是,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视我们的任意为转移。必然性是不听从说服的,反之偶然性是不稳定的。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一个不幸的事,但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2. 真实的可能性是被限制在严格的限度里,就像理智那样,抽象的可能性是没有限度的,就像想象那样。真实的可能性力求证明它的对象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而抽象的可能性所感兴趣的不是被说明的对象,而是能说明的主体。它只要求它的对象是可能的,是可以设想的,对它就不是界限,不是障碍物。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也是现实的,它是漠不关心的,因为他的兴趣并不关涉到对象本身。——自我意识的宁静,不在于自然知识的本身,存在的偶然性就仅仅被翻译成思维的偶然性。 总结:1. 德谟克利特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表现了不断实践的、到处学习的、在广阔的世界中漫无边际地观察的不安心情。伊壁鸠鲁轻视经验,体现了那本身满足了的思维的宁静和那从内在原则汲取知识的独立性。2. 更深的矛盾:那认感性自然为主观假象的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力求解释并领会事物的真实存在。 反之,那认现象为真实的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到处只看见偶然性,而他的解释方式毋宁倾向鱼扬弃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种对立里面仿佛存在着一种颠倒的情况。第二部分 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偏离:1. 每一个下坠的物体也在它所描画的直线中被扬弃。——这与它特有的质完全没有关系。在下坠运动中来看,物体是一个自身运动者的点,亦即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在所描画的直线中失掉了自己的个体性。2. 如果把原子仅仅看成依直线向下落时,则原子的坚实性就还没有出现。 原子就是抽象空间的直接否定,因而原子就是一个空间的点。 原子的运动构成直线,只是纯粹地用空间来规定,这样就赋予原子以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便是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纯粹的质料) 原子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纯粹的形式(非质料:对质料的否定)当原子被规定为具有偏斜的规定性以前,它还完全没有完成。追问这个规定性的原因,因而也就是追问使原子成为原理的原因,这一个问题对于那认为原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它本身没有原因的人来说,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偶然出现的规定性。反之,偏斜运动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了整个伊壁鸠鲁哲学,所以,不言而喻,这一规律出现时的规定性,则是视其所被应用的范围的性质而定的。相对性的取消即把它从和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出来;因为为了真正地克服这种定在,抽象的个别性就必须把它观念化,而这仅仅是一般性的东西才能做的事。即是说,凡抽象个别性的概念——亦即对他物的一切关系的独立与否定,应该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达的地方,都摆脱了具有局限性的定在。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的结构,因为通过偏斜运动,形式的规定便有效准了,而原子概念存在着的矛盾也实现了。所以伊壁鸠鲁首先掌握了斥力的本质,所说在感性的形式下,而德谟克利特扎仅仅认识到它的物质存在。第二章 原子的质伊壁鸠鲁认为特质本身是自相矛盾的。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有三种特质:体积、形状和重量。德谟克利特只承认两种:体积和形状。德谟克利特并没有提出把重量当做原子的本质特性,在他看来,重量是不言而喻的东西,因为一切物体都是有重量的。同样,在他看来,体积也不是什么基本的质。它乃是一个偶然的规定性,这是和原子之具有形状即已具备了的。只有形状的差异使德谟克利特感到兴趣,因为除了形状的差异外,形式、地位、次序之中再也不包含什么东西了。反之,在伊壁鸠鲁哪里,体积、形状、重量由于是粘合在一起的,则他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所具有的差别;而形状、地位、次序,在他看来,才是由原子本身所具有的差别。重量只是作为不同的重而存在,而原子本身乃是实体性的重心,就像天体那样。如果不把原子作为相互有差别的众多原子来设想,而只就她们对虚空的关系上来设想,则重这一规定性就消失了。因此尽管原子在质量和形式上是那样的不同,然而它们却以同样的速度在虚空的空间中运动。(纯粹通过理性的指导而预见到了经验)对于原子偏斜运动的考察一样都使我们得出同样的结果,即伊壁鸠鲁曾经客观化了原子概念中本质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因而就提供给我们以原子论的科学,而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则本身却没有得到实现,反之却只坚持了物质的一面,并提出了一些经验上需要的假设。第三章 始基的原子和元素的原子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不是即在定在中的自由。他不能够在定在之光所照明。定在乃是使得她所以失掉它的性格而成为物质的一个因素。只要当原子进入抽象的个别性时,才不会下降到物质的基础。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的区别,即在于伊壁鸠鲁在它的如此高度尖锐中把握住了矛盾,并把这种矛盾加以客观化,因而做出这样的区别,即把作为现象的基础的原子认作元素的原子,而把存在于虚空中的原子认作始基的原子,只有那具有质的原子才能成为元素。附录中的片段二,个人的不朽1. 论宗教的封建主义 庸众的地狱对于不公正的人就还得要引用恐惧作为改善他们的手段,而阴间的恐怖对于感性意识还是证明有效的。既然在恐惧中,而且是在内心的、不能熄灭的恐惧中,人被规定为兽,那末就像把一头兽关在笼中,无论怎样关法,在它反正都是一样。当我们死亡时,已失掉知觉,而当我们没有知觉时,死亡对我们已没有任何关系——并不能排除对于死亡的恐惧,而仿佛暴露了对死亡的恐惧。有人对我们说,存在的愿望是最古老的爱;当然,最抽象的、因此亦即最古老的爱是自我的爱,对自己个别的存在的爱。可是这未免把事情说得太露骨了,又不得不加以掩饰,于是便用情感的假象在它的周围投射下一圈高华的光彩。这样,谁若是失去了老婆和孩子,总是愿意他们仍旧在一个什么地方,尽管那地方多坏,也不愿意他们就完全终止存在。附录实践是一种批判,他在本质上来衡量个别存在,从理念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几乎被认作一种无所从属的附属品,和他们的巨大前提没有任何关系。伊壁鸠鲁哲学被看作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昔勒尼派的道德思想的杂拌;斯多葛主义被看成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昔尼克派的伦理的世界观,多少再加上一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综合产物;最后,怀疑派被看成反对这两派独断主义的必不可免的祸害。昔勒尼派——代表人物:阿里斯提波 一次,有人问他哲学家有什么有点,他回答说,“如果所有法律都废除了,我们仍会象现在一样生活。” 有人问他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何不同,他回答,正如驯服的马不同于没有驯服的马一样。有一天,他走进妓女的房子,跟随他的一个小伙子脸红了,于是他说,“危险的并不是走进来,而是走不出去。”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后的思考

在初涉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两个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得明确,一个是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另一个就是伊壁鸠鲁的思想。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自然哲学。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物理学方面他主张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分别称他们为存在和不存在,并且二者同时存在。存在是充实而坚固的,不存在是空虚而稀薄的。另外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实而不可割裂的,没有虚空存在、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而原子间在形式上的形状、相互关系上的次序和方向上的位置的区别使得原子能够生成其他事物。(二)宇宙生成论方面德谟克利特所描述的宇宙的生成过程——在无限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院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漩涡运动。同时,他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形成”。(三)认识论1. “影像说”:当影响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2. “约定论”:德谟克利特认为我们所能得到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理智达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真实的。另一种是通过感官达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虚假的。(四)伦理学方面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是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另外他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而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人们通过克制自身的欲乐,淡泊名利,就能够幸福。另外,再让我们看看伊壁鸠鲁和他的自然哲学。伊壁鸠鲁(希腊文Έπίκουρος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1)物理学1.伊壁鸠鲁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我们无关。2.伊壁鸠鲁认为每个具有同一形状的院子在数量上绝对无限的,但在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他还说:“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他性质。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证明,重量乃是使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另外伊壁鸠鲁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承认原子有偏斜运动,同时他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2)准则学伊壁鸠鲁认为判断真理的标准有三:感觉、预见和情感,他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预见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是一种真实的意见,是一种观念或普遍思想。情感是人的内在感觉,一个人选择什么或者避免什么由情感的两种状态——“快乐”和“痛苦”来决定。(3)伦理学伊壁鸠鲁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而他的物理学和准则学方面的想法就是为了达到他思想的核心与目的——伦理学。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使人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是清晰的推理、需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是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另外,他认为如果有人觉得感觉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他也强调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但是人是要付有道德感的,有些事情可以取决与我们的意识自由,但并非所有事情。而且,他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他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止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以上,就是个人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史》总结出的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及他们的自然科学。再通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我们不难发现,青年马克思是通过对传统观点的驳斥,即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偏见而设想写作这篇文章的。在这篇论文的开始,青年马克思旁征博引了科塔、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的观点,甚至援引了教会的态度,论证了在近代作家眼里,伊壁鸠鲁作为一个哲学家,仅仅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而他二人的自然哲学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然后,马克思就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发现了三点困难:(A)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的理论简介上有差别。德谟克利特是个怀疑主义者,他认为感性现象是主观的家乡。真实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都是意见和假象。“感性知觉”就是“理性”。而伊壁鸠鲁却是个独断主义者,他把感性世界变成客观现象,同时他断言,他赞成同样的原则,却并不主张把感性的质看作是仅仅存在于意见中的东西。(B)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的理论简介上的这种差别,体现在这两个人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中。在德谟克利特的科学活动时间中,一方面求知欲是他不能平静,另一方面对真实的即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迫使他远行。而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从未有过任何教师,他为自己是一个自学者而自豪。(C) 考察一下表现思想同存在的关系,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反思形式上看,德谟克利特使用必然性,伊壁鸠鲁使用偶然,这种差别的主要后果表现在对具体的物理现象的解释方式上。 而就是通过这三方面的困难,使马克思感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人虽然都主张同一种学说,但是两个然却是处处彼此对立的,不得不使人生疑,引人深思去探讨二人自然哲学间的具体差别,从而引出了论文的第二部分。单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个人简介上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属于早期的希腊多元论哲学家,而伊壁鸠鲁属于晚期希腊哲学伊壁鸠鲁派的创始人,二人思想的活跃期之间的差距大约近百年,而在这一百年间,希腊社会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圣人的改造,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在很多的领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使得伊壁鸠鲁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德谟克利特时期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造就了伊壁鸠鲁虽然赞同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却又与之处处对立。因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关键点,古希腊哲学的顽疾,就是当古希腊哲学深入事物内部,试图说明构成自然的元素和结构时,这些问题实际上应该用自然科学来解决,至少需要科学工具和手段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希腊自然哲学所无法满足的条件。所以,至少来说经过了上述三大圣人的推动,伊壁鸠鲁时期的希腊科学比德谟克利特时期的要先进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希腊自然哲学的需求。调转回来,仅根据二人在自然哲学上的观点,我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建立在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观上的再发展和再完善。在原子论方面,伊壁鸠鲁针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不足,还提出了三点修正和发展,即原子有偏斜运动,原子有重量,原子数量有限。他认为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直线式的下落的运动、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运动和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前两种运动是二人共同的,而第三种运动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根本性的差别与发展,使之更为清楚,由此,青年马克思用了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原子脱离直线偏斜”论证这一观点。而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章——“原子的质”中,青年马克思提出了重力作为原子的第三种质的重要性,因为在重心里物质具有构成原子主要规定之一的观念上的个别性。所以原子一旦被转移到表象的领域内,它们必定具有重力。其次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和准则学上的研究都是为他的伦理学服务的。由于伊壁鸠鲁承认了原子的偏斜,从而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为他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原则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而这种依据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章——“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中得到了青年马克思详实而有丰富的理论印证。另外在第四章“时间”中,青年马克思给我们论证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感性认识上的偏差,德谟克利特轻视感觉,他消极的认为我们没有把握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只是通过许多方面明白了他们是什么。而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的存在着的自身反映。我认为二人在时间性认识的差别是青年马克思想论述的一个事实以外,另一个隐性的想让人值得关注的点就是两个人的思想活跃期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上就相差了近百年,而这100年又是古希腊哲学蓬勃发展的100年,这样他二人针对时间这一观念所引发出的感性认识上的偏差就不足为奇了。最后在第五章“天象”中,青年马克思发现德谟克利特在天文学上的见解并没有太大的哲学意义。而伊壁鸠鲁得出的结论说: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他们并不是永恒的。由此引发出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他认为只要作为原子和现象的自然表示的是个别的自我意识和它的矛盾,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就只能以物质自身的形式出现;相反,当主观性成为独立的东西时,自我意识就在自身中反映自身,以他特有的形态作为独立的形式同物质相对立。这种自我意识理念的体现同样存在于他的伦理观对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的发展的差异上。二人都强调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和快乐能使灵魂得到安宁。但是伊壁鸠鲁认为如果个人的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而德谟克利特认为如果想要获得灵魂的安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克制自身的欲望。总之,通过青年马克思这五章的详细论述,更一步的确定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肯定了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他做出的不可抹杀的理论成就,为他正名。以上就是刚刚涉足西方哲学的我,对于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的若干思考和想法。另外通过这篇论文也给予了我些许的启发,明白了以后写论文,做研究的一个方向和方法。


 博士论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