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志向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8-9-9
ISBN:9789861734255
作者:内田樹
页数:212页

内容概要

内田樹
1950年生,東京人。東京大學法文系畢業。東京都立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博士課程中輟後,歷經該校人文學院助教,現為神戶女子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法國現代思想,著有《猶豫不決的倫理學》(角川文庫)、《「歐吉桑」式的思考》(晶文社)、《私家版‧猶太文化論》(文春新書)、《老師真偉大》(筑摩Primer新書)等多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逃避學習
新型態日本人的出現
討厭讀書的日本學童
對自己的學力低下毫無自覺
連「矛盾」都不會寫的大學生
對不了解的事完全無動於衷
充滿凹洞的世界
唯我獨尊的孩子們
預期之外的問題:「老師,學這個有什麼用?」
家庭勞動教育的消失
教育服務的消費者
教育的意義
一種名為「不悅」的貨幣
學生的意態表達
不悅貨幣的起源:家庭裡的不悅爭奪戰
抱怨者增加
學習與時間
母語的學習
抗拒改變的孩子
「找尋自我」的意識型態
變賣未來的孩子
第二章 風險社會裡的弱者
龜裂的社會輸送帶
不同階層,風險有別
什麼是風險控管?
「三方一兩損」調停術
忘記風險控管的日本人
沒準備替代方案
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貧窮的智慧
弱者持續誕生
自己決定的弱者
完全不讀書,卻自信滿滿
學力低下也是「努力的結果」
第三章 逃避勞動
自由決定的弔詭
對不合理視若無賭
日本尼特族
青鳥症候群
頻換工作的思考模式
「薪水太低」的理由
勞動是創造超額價值的表現
交換與贈予
支持IT富豪的理由
實學志向
時間與學習
學習「學習方法」
學校即工廠
第四章 提問與解答
美國模式的結束
無法等待孩子成長的雙親
育兒與音樂
高速運轉的社會活動
師生關係的條件
教育者的必要條件
無限的尊敬
愛抱怨的家長
文化資本與階層化
家族與親密圈
新親密圈
尼特族的未來
尼特族的解決之道--家庭
更多的溝通造就了孩子
附和雷同
拒絕聆聽的人們
恢復生活的時間性
身體力行的教育

作者简介

別以為日本的問題,不會發生在台灣!
97學年度,大學指定考錄取率高達98%,
甚至7分也能上大學。
除了學校過多、學生人數大幅銳減之外,
真正的原因之一,是台灣已面臨學力集體下降的事實了。
2008年立法院三讀通過,
勞工強制退休年齡,由60歲延後為65歲,
其背後的隱憂之一,
是五年級、六年級前段班的人,根本無法如期在60歲退休,
台灣專業經理人,已經後繼無人,
企業正面臨「專業斷層」的問題!
這些現狀與問題,在日本早已引起關注,台灣卻很少人正視。日本重要思想家內田樹從最根本家庭教育切入,分析日本為何愈來愈多的孩子不願讀書、年輕人不願工作。如果,這些現象持續惡化,日本社會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當我們不知不覺踏著「學力集體下降」的風險邁向未來時,內田樹教授所分析的日本現狀,是我們的借鏡,也是我們避免重蹈覆轍、避免懷抱下流志向的社會活教材。


 下流志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上课去问122121twghegwheoiwh8qh1uhdhqsxndshdsdzdste2gdzbdsjbdagdaewwehwedahdbsshwyeschxdsseadgasgds
  •     今天下午顶着细雨去书店把代订了一个月终于到货的这本书迎接了回来。本想慢慢研读,不想一晚上零零碎碎的时间竟一口气将它看完了。这一方面说明它并不太深只算是点到为止,对于我这种只有粗浅社会学知识的人而言信息量也不是特别大——不像娱乐至死我读了1个月才读完。。。另一方面则说明它解释阐述的逻辑清晰有说服力,所以很好读。就我有限的接触,无法判断中国的教育现状已恶化到书中所描述的日本社会状况的几成,但我就我所闻所见,这样的趋势是隆隆而来毋庸置疑且难以阻挡。其实,按书中的分析,这是社会结构性和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必然的结果,只是迟早的问题。无意细评此书,一来还无此能力,二来也无此精力,真要写起来是数篇论文的量。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有些价值判断稍感老派,有用过于东方价值观来批判西方制度之嫌——其实这种微妙的落差感挺独特的,貌似我们一般都会说这个理论太西方了,不适合用来分析东方的社会现象——不过感觉很有些启发的。仅凭记忆摘几个有感触的点,算是供各位可能有兴趣的看客大概了解一下这本书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拒绝上学,拒绝工作的。其一,现在的孩子在成为劳动者之前已经先成为了消费者。教育是他们权力,但他们却觉得这是一个负担,急切地想放弃这个权力。这是因为,习惯于以消费者的姿态进入教育系统的孩子们,并不能理解教育本身是一个你进入了之后才能逐渐知道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的系统,他们无法理解先尽力付出后期待得到回报的思维模式。比如文中所提,学生要知道自己付出的金钱精力到底能得到什么切实的回报,如果教师不能清晰地说明教育销售给学生的是什么,他们就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购买它;比如书中所提到的,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需要时间性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的结果,他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如果付出了而不能立刻看到可量化的结果,就会觉得不安,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靠的交易;又比如书中提到的,现在的孩子,甚至家长,习惯以一个精明的消费者的态度,带着挑剔,抱怨,认定即将购买的商品不值一提的姿态进入教育系统,以杀价的思维方式,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利益——例如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得到尽可能好的大学的文凭。个人以为,教育商业化,确实是一个非常中痛处的分析。其二,教育系统的成果是一个很难量化很个人的东西,进去的时候你不能确定自己得到什么,要一定积累回头来才能得出自己领悟的系统。因此投学生所好的,使用等价交易的消费者的商业原则来改装,甚至从根本上调整教育理念,只会逐渐摧毁教育系统。其三,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甚至一些人际关系中,“不悦”已经成为一种代币来交换其他价值——如丈夫用从工作场合回家来疲劳的“不悦”感来表达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妻子用自己忍受了丈夫多少不尽情理和不体贴所带来的“不悦”来表达自己为维持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因此学生也学会了使用“不悦”这种代币来争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学生觉得自己付出了“不悦”被迫听45分钟的课,这45分钟应该给他们同等的价值,不悦是一个讨价还价的本钱。这条分析其实我以前从未见过类似说法,而且觉得颇有趣,并且能用来解释教育以外的许多现象。其四,在风险社会中,“自己决定,自己承担”的理念听起来比以往的集体社会跟有自主权更自由。但“自己决定”被过高的吹捧,而真正怎样管理风险却没有应有的教育。因此孩子们常做出来一些其实后果很严重只是他们还看不到的决定,却标榜为是一种个性和独立,并以这样违背主流的“自己决定”为荣。个人以为,过分推崇所谓民主社会说话的权力,也带来了类似的问题,当然,这是题外话。其五,其实最好的风险管理不是考虑怎样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个人就算能力再高也不可能全盘估算正确,更何况大部分人并不具有足够的资源信息时间精力和智慧做出合理的判断。将自己放入一个人脉网中彼此扶持,分散风险,才是最理智的风险管理。但没有人跟孩子们说过这个。其六,自立不等于孤立。自立是一个群体对于你表现的评价,并不脱离群体,但孤立是把己之外的所有东西都看作约束己限制了己的自由的障碍。孤立被错当自立受到了吹捧,但只会让劣势个体在风险社会中更难生存。这条其实也很特别,因为这里有东方对西方价值体系的误读和错误实行再带来用东方价值体系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批判的味道,读起来有趣而微妙。以下,再加一些纯粹的个人感想。其一,于作者说到日本造搬了比如说要个性之类的西方价值原则,却又很东方集体思维式地认为,大家应该都这么认为,很是断层而微妙。我以为这个相当说明了香港的状况。我所见到的所谓中西融合,其实只是把中西各取一些拼在了一起,并没有进行理性的反省与整合。其二,用风险社会和消费者无时间延续观念的即时等价交易的看法来解释频繁换工作,个人以为挺中point的——其实我以为这也能解释频繁的换恋人的现象——不过我以为以此解释neet族则有些隔靴搔痒微妙地偏离了问题本质的感觉。其三,关于师承一段个人颇不以为然。师不如弟子了弟子大可换师门或者自立门户。师徒本身就有教与学之间合不合拍之分,真能做到无论面对怎样的徒都能因材施教的师大体是不存在的。师也必然有积累的厚浅,悟性的高低,表达能力的优劣之分。师徒虽讲缘分却不是什么神圣不可欺的宿命。师本不至于如此高尚,徒也大不必如此摆低自己。个人以为,关键的问题不是师不师承,而是不可自以为就此学成。如今社会所说大多是学无止尽,师从多家或是自立门派反而是好事,因为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更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只要还有知道自己不足的进取之心和对代代积累下来的深厚内涵的敬畏之心,我个人以为师不过是个入门的契机。暂且先写到这吧。感谢杜青和董老师的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虽然论调背后的价值体系多少有些老派让人不能全盘认同,但不少分析感觉非常切中要害~是一本很好读又很有启发点的书~
  •     zemi讨论的书,还好吧。挺开拓思维的
  •     中国也将迎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对于教育的意义很有启发。
  •     也是韩文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