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社會學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2-10-29
ISBN:9789866525612
作者:町村敬志,西澤晃彥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
1956年北海道出生,1979年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1984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科博士課程中退,1999年至今為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曾任日本都市社會學會會長、日本社會學會理事)。著有『「世界都市」東京の構造転換――都市リストラクチュアリングの社会学』、『越境者たちのロスアンジェルス』等書。
http://www.soc.hit-u.ac.jp/teaching_staff/machimura.html
* 執筆本書第1、3、6、9、10、11章
西澤晃彥(Akihiko Nishizawa)
1963年京都府出生,1987年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畢業,1994年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社會學專攻博士課程中退,2000年為東洋大學社會學部社會學科助教授(現為東洋大學社會學部社會學科教授)。著有『隠蔽された外部:都市下層のエスノグラフィー』等書。
http://www.toyo.ac.jp/soc/dsoc/nishizawa_j.html
譯者簡介
蘇碩斌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文化、都市、媒介、休閒等。曾任教世新大學、陽明大學,目前亦為臺灣社會學會秘書長、文化研究學會理事。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礎社會學》、《媒介文化論》、《博覽會的政治學》,編有《旅行的視線》等書。
http://www.gitl.ntu.edu.tw/member/prof1/teacher8.php

作者简介

取道日本‧理解世界
教科書也是一本可以「閱讀」的作品。這本《都市的社會學》正是徹底依照這個基本、卻常被忘記的原則書寫。
本書不只是「都市社會學」次領域的教科書,而是以廣闊的視野與豐沛的情感,描寫社會正在形成的樣貌;努力指出社會學的各種理論發想或研究取徑,如何成為都市現場的有效武器。副標題「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則意圖表達社會不論面對多少困難與變化,總會在某個時空顯現某些「社會性的事物」——溫暖互助的人情、包容異己的寬容,與值得等待的共同體。
我們眼前熟悉的臺灣都市,文化上雖源自西方現代降臨,歷史上卻始於日本統治時期,都市計畫的推動與完成就是證明。因此,取道日本對西方現代的反思,相信也會對臺灣都市有更多層次的理解。


 都市的社會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恩格斯曾以异乡人的眼光这样写道:“一个大都市,像伦敦,即使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尽头,而且也遇不见任何接近开阔田野的迹象,实在是奇特的事”(页7)。时隔一个多世纪,今天的读者或仍能感受到,作者的视觉、心智和想象如何在一座庞然巨物般的都市面前瞬时壅塞。不无吊诡的是,过去的人在城市的尽头寻找乡野,而现在的人却在漫漫旅途中渴望落脚城市;不管千百万人交杂的环境多么孤独、混沌和危险,都市的诱惑还是能俘获多变的(capricious)人心,并藉由群体的希望与信念改写地表之上的物化存在。作为现代化的远东镜像,日本的都市(特别是东京)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各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虽然民族国家和地方文化的差异会塑造心性有所差别的个体,但所谓城市的社会学,却必然有其共通性。日本很有名望的社会学家町村敬志携西泽晃彦合著的这本《都市的社会学——社会显露表象的时刻》,就是以日本的城市发展为本位,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试图通过都市现象揭示其共性的引介式教科书。一如作者所愿,这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作品”;从表象、纹理和都市的变貌三个方面,两位作者带领读者深入浅出地实现了“取道日本,理解世界”的社会学探索之旅。描摹都市的表象自日本19世纪中期以后国门被打开,其城市发展经历了近代、二战前、战后复兴期、高度成长期和泡沫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受到西方经验和学术研究传统的启发,日本的都市研究者似乎很早就产生了一些将有关城市的知识“视觉化的欲望”。町村和西泽引用日本思想家泽野雅树的话来说:旨在通过调查“掌握都市的用意”,“不论什么立场”,都可谓有一种“霸道的好奇心”——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视觉化的欲望”;通过“统计分析”、“社会基图”(social cartography)、“书写民族志”(ethnography) 等方法,“视觉化技术的发达为社会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学本来就会将人‘定型化’、‘数字化’、甚至‘随便看两下’就归入某个分类,但这种‘霸道’的作法在积极引进视觉化技术之后变得更加明显”(页34)。町村和西泽进一步举例介绍了日本都市研究两位先驱所采用的“视觉化”手段,即今和次郎的统计术和草间十八雄的民族志。此处重要的不在于这些视觉化手段的先见——二者分别与今天主流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遥相呼应——在各种研究手段日趋精细化的条件下,面对巨量数据的堆积与开掘,都市的表象描摹或已不是难事,但“视觉化的实践”不该只停留在“表层的记录或常识的确认”,“表层底下人们无意识、无自觉的关系及结构”或才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要义 (页41-42)。都市的纹理与结构在简单回顾了都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型和理论之后,町村和西泽将立论的基础放在了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之上。所谓结构化,就是将行动者和结构置于一个系统的两端:比如城市就能被看作是由生活于其间的个体/群体与宏观政治经济制度互动而生之构造。换言之,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结构,并非“静态、先验的事物”,而是“经由日常生活所建构的动态性、过程性的事物”(页71)。都市的真实构造,包含不少可供抽象的范畴。町村和西泽逐一阐释了都市中个体化的机制、阶级和阶层的生成、都市生活的制度基础和联结,以及住家、社区和郊区作为都市构成要素的深层机理。其中,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留意:其一、都市中个体性的存在、发展与焦灼。一方面,都市的多样异质性给个体的释放、发展和“混种结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脱离传统社会同质性的群体状态,个性的潜能在都市被激发,并“经由身上交错的诸多社会圈而重新找到自己的个体性”(页96)。另一方面,大众社会的存在秩序,又要求个体普遍遵守“与众相同”的行为标准,以实现一种集体建构的稳定秩序。不过,这种个体与结构之间的张力倒是给都市里充满动能的边缘空间或缝隙带来了颇有意义的挑战。其二、均质化的郊区。根据町村和西泽的观察,日本的都市郊区拥有一种独特的生活形态(郊区性格),“反过来对都市文化、现代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居住者和生活方式的均质化,经历过“都市化”洗礼的移居郊区者反倒在互动上体现出:(1) 互动的远距化、(2)生活风格的“美式”化,以及(3)心理[受到压抑而产生]的攻击性 (页203)。都市聚集的意义在于其多元刺激产生的开放、创新和包容,而所谓的郊区性格却似乎走向了抑制群体生活可能性的另一面。这一发现也为我们重新思考沃思所谓城市生活方式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都市的细节与变貌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町村和西泽从都市里的权力、细节、规划参与和想象四个方面,逐个阐明了能够带来都市变化的力量和因素。为什么现在的城市都要以增长为导向?如果不顾都市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城市里的地名、地标和区隔,仅仅是物质表象,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城市里有人与人交往的显性空间,也有处于变动状态的接触地带,作为都市结构的缝隙,我们如何能从隐秘的角落发现平日“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和社会关系?这些问题,都在作者的例证中,得到了清晰的勾勒。这后几章的内容融入了更多日本本土的都市体制和文化内涵,特别是最后一章,为了说明都市多元异质文化并置的必要性及其乌托邦意象的创造性可能,作者还将“漫才表演”中的角色对立用于类比,以说明都市作为冲突、生成和共处的空间,如何实现再造。或许町村和西泽对文化在都市变貌中能发挥的作用有很高的期待,把理想寄托在了行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能动性。不过,确实如他们所说:“都市是提供可能性的地方,支持人们将异质的他人看作‘自己人’(宽容性)、支持人们对沸腾的集体情感保持某种距离 (批判性),并形成一个论述域 (universe of discourse)”(页327)。也只有如此,作为“理想型”的乌托邦,才能让我们对都市有更加美好的期待!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固然是入門書籍,但以日本為模式,細讀卻又讀出另一番意味。近來香港由上而下的社會群體的大量湧現,教人心寒。
  •     写的还挺有趣的intro类型的教科书
  •     入门类教科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