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时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50241686
作者:张哲,刘梅香
页数:275页

内容概要

刘梅香(1923— ),浙江松阳人,1941—1945年入学南迁后的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湘湖师范”),因抗战形势需要,先后流亡至松阳、庆元、景宁等地学习。1945年毕业后在浙江任小学教师,直至退休。
张哲,浙江杭州人,曾从事互联网和媒体工作。

书籍目录

初章 时空奇遇
次章 流动的学堂
续章 星星月亮太阳
尾章 别亦难

作者简介

1937年,浙江杭州沦陷,原处萧山的湘湖师范被迫南迁流亡办学,师生一路辗转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外婆在湘湖师范的四年青春时光转瞬即逝,而在此结识的同学师长、奠定的价值观,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70年后的今天,在一次偶然整理旧物时,外孙发现了一本当年的毕业留言册 。这次偶然的相遇,连接起了外婆的现在与过往。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所有舞台宏大、布景繁复的大历史,都是一个个平凡人细微的个人生活史。当“抗日战争”这段70年前的大历史逐渐淡出所有人的真实记忆、纪念沦为国家意志下的庆典仪式时,历史是空洞的、属于过去的 、与己无关的。但是历史本应是鲜活的,它与一个个面目清晰、情感跃动的人密切相关。外婆和她的同学们,70多年前就是这样的历史亲历者。
《繁花》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平如美棠》作者饶平如,学者梁鸿,诗人严彬,阅后感动推荐!


 梅子青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8月底回家一趟,姥姥说等国庆节再回去的时候,让我陪姥爷去看一个人,我叫做三姑姥的。十一放假,事情接连不断。与姥姥商定4号去。期间姥爷还闹别扭说不去,又细细劝说他,趁现在天气还好有我陪着,去了就了了个心事,不然还等过年天冷了吗。起初三姑姥也说不放心姥爷过去,我说我和他一起去啊,放心吧。这才成行。那天天气很好,到了以后我们在楼下等了一会儿,就看到她和儿女出来接我们。在我记忆中并没有这个老人的任何信息,但是她晓得我。到家聊天的时候,他儿子也说那时候我一点点大,天天跟在姥爷身边,荡悠荡悠地。三姑姥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我也未曾听姥姥他们讲过。她说当时家里盖房子,姥姥过去帮忙;有时候谁晚上是自己睡就过去作伴……我听着,竟从来不知姥姥也曾与姨姥姥们之外的人有这样的情谊。我说,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闺蜜”了呀!那天姥爷也说了很多话,说起很多他们那一辈的人何去何从,我竟觉得他眼睛里也是莹莹的。于我来说,很多事情是十分新鲜的。许多人印象中竟不曾听过。我问三姑姥,离开家以后有没有再回去看看。老人顿一顿,说没再回去了。不回去了,有爹有娘那才是家,没了爹和娘回去也没什么可看的了。说得我竟忍不住湿了眼眶。中午说要去外面吃,姥爷一再拦下。后来在家里吃,家常菜,粥,和买来的好吃的包子。如今出门做客,我也喜欢这样家常的氛围,亲切随和。午饭后小坐了一会儿就回了。八十余岁的人,竟不知下次何时再见。三姑姥说,哪天方便了,让你舅舅送你姥姥来住几天。我私心里很想促成,只是姥姥腿脚一直不便,如今年纪渐长,身体更是大不如前,连出门都不敢让的。回家后我跟妈说,这个三姑姥我虽然没见过,但是看着亲切,很像从前的七老姥姥。妈妈说,她就是七老姥姥的女儿啊!我不禁恍然。也跟姥姥讲了她的情况,把拍的相片给她看,让姥姥和她讲了电话。说来也是奇怪,姥姥耳背已经很是严重了,也不爱讲电话,但是每每帮她拨电话,她就仿佛瞬间恢复了听力似的。那天之后,一直想记下这一段。十一回来上网,才得知竟有幸获得了《梅子青时》这本书。很快就收到了快递,但是也放了些日子,今天凌晨才读完。看到最后梅香和桃子和庭芬的白发重聚,竟想到了那天。读的时候,看梅香的同学录,那样的字,那样的文,那样的人,那样的年代才能有。总觉得今人少了些信仰,而那个年代的青年,总是心怀向往而充满活力的。是梅香的人生经历,讲给外孙听、外孙整理成书,在阅读的时候,竟成了故事,让人想快点看到结局;又不仅是故事,让人想慢些读,去多了解一些年月里的旧人事。翻到最后的时候,竟有些怅然,不知不觉,就这么结束了。又觉得,这样结束得好。年纪大了以后,总有一些心愿还未实现,也总有一些人想要再见,梅香见了,也是了了一些心愿。而余下的光阴,满满的是外孙以及读者的祝福,希望她老人家健健康康硬硬朗朗得,到茶寿,到白寿,到更长久的寿……家里有老人,就要好好珍惜他们在的时光。他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听他们讲讲从前的故事,就好像陪他们走了一段人生路。能记录下来的,就成了这样一本素淡的书,就像梅香的人,始终坚持着为人师表的风骨。即便不能记录下来,也有一些是停留在记忆里的,将来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一代一代也会有传承的记忆。
  •     我在想:我同学张哲给他93岁的外婆写书,而我要给张哲写书评。那么我和他外婆之间,是一种怎么样的关联?1、9月12日在虹口公益坊的Z先生家,我见到了C先生。那天吴淞夹风带雨,出门雨势渐大。我问Z:“虹口那边如何?”Z说:“我们这里没。”那天夹叙夹议的聊天里,有往事,也有家门前的动迁事。聊至1点,四人穿四川北路去吃各自的那一碗奧灶面。C先生点了碗麻酱冷面。吃着,话不知到了何处,他突然似对我说,非对我说,“我这一生蛮坎坷的。”他语出寥寥。至亲生离死别,几句一点就过了。他也生了大病,瞒着家人率先知道病情。镇定地回家。打电话给海外的大哥。治疗。复检。他是一名遗腹子。后来他转过来对我一笑。那笑,将眼袋一起笑进去,眼儿眯眯,嘴巴弯弯,是那种有点陶醉的表情。我回家一直回味他的话和笑容。我想不清楚那平静的叙述和微微一笑里,有什么东西在搅动我。我翻开《地藏王菩萨本愿经》。2、“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后来我突然发现9月12日那天正巧是地藏菩萨诞。3、我跟张哲认识14年了。大学的时候就听他讲过那个温暖的奶奶,还有他童年时偶开“天眼”见到过已逝的爷爷,一种飘飘然的印象。稀是有说过外婆或外公吧,但我记不清了。张哲在《梅子青时》的“番外篇”里诉苦了跟外婆“牌友”打牌的懊恼:每次出牌平均12秒。然外婆怡然于麻将之神气,呼之欲出,令人失笑——我不谙其麻将道法,可也看得兴致盎然。六万,我(张哲)说。这个过去叫落难公子。(梅香外婆)九筒,我说。大麻子。红中,我说。红中么就是中风,你不要中风,我也不要中风。三筒,我说。三筒就是你爸爸,生东,生东吃麦冬。她得意洋洋,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我在办公室边看边笑,一旁同事问我,“你还好吧”。我满眼泪花转述了这段打牌场景。我同事,牡丹江人,说:对啊对啊,我们家打牌就是唠嗑的好场所。我于是又想:为什么张哲不知道梅香外婆在说什么呢!我得给外婆评评理。张哲,你爸爸不是叫张生东么?我说。是的。三筒音近生东,我说。生东吃麦冬就有点像儿歌咯。我爸也没有吃过什么麦冬。儿歌儿歌儿歌好嘛?!你们这些“长者”。哈哈哈哈哈。这也许就是一点点我和梅香外婆之间的关联。也许是奇奇怪怪的关联。4、张哲以“那种”语气来讲外婆的故事。哪种语气?称冷静或旁观还不够确切。但大概有一点这样的意思:他缺席了外婆的青春,又突然发现通过外婆的叙事,复又回到“现场”,有那么一点点生分,一点点好奇,一点点因自身格格不入的脾气而发现外婆竟是“一路人”——“喂喂,原来你果然是我外婆啊”的感觉。梅香外婆是硬气的,她年轻时就这样了。她年轻时候用奎宁丸救过同学潘仙华。潘后来一度是国民党。梅香有一段时间与他生了情愫。然而终成过去式。彼此失去老伴儿后,老潘先生那边想续前缘,却被梅香外婆婉拒了。我和张哲就这段作罢的“黄昏恋”在QQ上讨论一番。潘仙华老年之后的要求,其实也蛮好的,你外婆好硬气的。对啊,我觉得有什么关系。而且潘老了之后变帅了,有点仙风道骨所以你外婆好可爱。我觉得这种人总有一种奇特的拗。虽然不那么亲切。梅香外婆究竟是哪类人呢?也许是像我外公那样的一类人。这种人,有时会很软很软的。要么就很硬很硬。中间过渡的,没有。我说。好像真的是这样。张哲说。“张哲你脸上长痘。”“张哲你闷声发大财。”梅香外婆大声说。于是张哲就被她气死了。这类人的性格,像瓷器。我自家的外公也是如此。我覅做人唻(言下之意是“不想活”)。他有时候会嚷。然而当他尝过悠哈糖后,竟和他至爱的海南椰子糖再见了!他还把悠哈糖派给老人院里的老人。当我妈叮嘱他留着自己吃时,“侬嘎小气哦!”,他数落她。后来他拎一只小箱包。扬招Taxi。他付清车钱。来到我家楼下。他敲敲门。进来。吃顿饭。住下了。后来也住下了。他和我妈置气、干仗。他高高兴兴吃砂糖橘、葡萄、糖炒年糕。他惊险地跌倒在卫生间,而后我妈负责营救。从门缝里。他惊险地跌倒在小房间,而后我妈、我爸、邻居负责营救。从气窗上方穿过去。他惊险地将一根皮带在自己的裤腰上越勒越紧,而后我妈、我爸、我负责营救。那皮带差点打算用剪子一刀两断了。然而当我妈给他洗澡时,他以感恩戴德地语气吁叹:“阿姆哎,终于脱掉这身湿布衫了。”继而紧接着在和我妈置气、干仗。冬天时,他蓝白色羊毛格子围巾里会露出一小截“不求人”(痒痒挠)。猛一看,好像是仗剑走天涯的感觉。我们端着饭碗,掩嘴笑。他傲然阔步前行。他寿数96。自他过世后我们回忆起他,总是笑出眼泪。清明时节,我看到他墓碑上的照片和外婆一起,鸭蛋型的瓷照片,像春天的白鹅。有点神秘,干净,远远得漂浮。5、张哲撑起耳朵努力地听外婆的松阳话,那是一种不像杭州话的方言。他把外婆的上两代的故事也都听了来。所以那本学生时代的纪念册是2015年时空中“啪嗒”掉下来的宝藏吧。纸面上五花八门的字迹,就是一个个来自时空中的青年人。那言语里依旧保鲜着充沛而饱满的能量啊!“梅子的味道是酸的。在人生的过程中也必然的要你尝尝。”“我说,梅子应该是酸的,不应该香!”同学们自那个离乱年代的遥远山乡,冲我们喊话过来!那是你外婆藏好的?我说。我外公比较仔细。是他藏好的吧。外婆乱弄的……最后由外孙负责记录和讲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星星点点的湖湘师范学院在1942年的大地上,移动,彷徨,寻找,有的人死于年轻,死于炸弹,死而无尸骨可寻。然这终究不是一本离乱之书。6、当我翻阅《梅子青时•初章》就想:张哲为什么要拉杂那么多当下呢?比如换掉保姆刚妹,比如听伍医生说病情,甚至是你随处可以见的放大音量的奶茶店。然而愈往后,到结尾那一刻,豁然了。我和外婆一起看向窗外。有那么几秒钟是大家都沉默的,就像约好了一样。在那之后,只听外婆喃喃自语地念道:“狮峰龙井茶。半岛咖啡。元元超市。翠湖豪邸。一个电话,宽带到家。”当今天的流光逸影被念出,被记录,就是被赋予了一次生命。进入更漫长的呼吸。7、将时间再往前拨14年。我看到张哲同学从乌泱泱的人群中站起来,自我介绍。他们一个个像从时光的水面上浮出来那样。里面还有我后来熟识的,认识的,比如大力拍了我肩膀说“嘿!”的FY,穿着白色紧俏短裤的ZXL,大学情史翩跹后去国外的WY。以及主动在我身旁坐下的HC,她时髦得让我以为她是上海姑娘,她说她其实来自重庆。还有成天搅和在一起隔壁、隔壁的隔壁寝室,楼上楼下,CLF,JS,ZXF,CBF……太多了。而后大三那年,张哲和我同时选修了一节课。古诗词。毕竟那才是他的长项。然而听起来飘飘欲仙的一门课程,中途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恐怖而焦虑的事情。我们在校外大街上徘徊良久。中间,我抬头看看梧桐叶影。尸绿色。乱七八糟。不过在那堂课上,我们还是作了不少诗的。发空谷幽情时,就会念叨一下“泮池”、“西湖”、“横塘”,或者对着古人打个遥远的响指,张绪啦,刘郎啦。是咯。喝酒怅然,晚间行走,或深夜不睡,以及有事无事“劈情操”乃是无数代中文系人的拿手好戏。无论南北,或1980年代还是2000年后。恰今年,那古诗里的泮池边亦有一场毕业后的大聚会。时间总是这样精致得,掐着自己走到一个妙着上。巧。
  •     从《平如美棠》开始起,一种风格蔚然而起。它们都是怀旧的,它们也都是有关青春的,它们还是平淡而温暖的。就像打开一张温暖粗粝的大手,纹理间藏着老茧,可是当它握住你的掌心时,是温暖而干燥的。《梅子青时》也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外婆的回忆录,它更是一个年代的回忆录,那个年代,你我都没有经历过,可是,在那个年代,也有着青春,也有着火烫的热情,有激情有奋斗,有美好的感情,更有物质匮乏的年代那种一点一滴的小幸福。我们自有我们的青春,听外婆讲过去的故事,听外婆讲她的青春故事,虽然觉得温暖而理解,但是却无法真正的做到感同身受。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卧倒在炮弹身边,在与死神擦肩中求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况味。毫无疑问的是,外婆的故事,因为年代的特殊,将日常细碎小事都蒙上了一层深刻的色彩。我的外婆在我脑海中印象不深,我十几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是我家最后的一代小脚老太,走不快,拄着拐杖。如果我能像张哲一样的岁数时她还健在,我也很想听她讲讲过去的事情。未必精彩,但是绝对无法想象,只是一定不会像这本书一样顺畅,原因无他。外婆之所以能将回忆娓娓道来,多是湘师的底子,也是那么多年做教师积累下来的口才。有些年代故事的失传,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那个年代人们教育的断位。由此可知,女孩子受教育多么的不容易而又多么的意义重大。刘梅香外婆也是努力抗争争取来的受教育权利。于是,她的故事,还是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小书装帧很淡雅,有种岁月的质感。一边是现在的时间,是外孙张哲叙述的现在,另一边是故过去的时间,是外婆的青春岁月。两条线同步推进,就是这本《梅子青时》。人说,老人是个宝啊。的确如此啊。一位老人就是一部活的历史,青葱的青春,久远的历史。我们都曾经年轻过,可是谁也未曾老过,当我们年老,回忆起青春的故事,那又是怎么样的一番滋味啊。PS:下班之前写好的书评,然后领导进来交代了点工作,人走之后我就直接关了电脑,毫不犹豫的,毁掉了一篇刚写完的书评稿子,这篇晚上再补的,除了第一个句子是之前写的还有点印象之外,全部重写了,好佩服自己,这是题外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里面很多方言和我们一样,例如砸污,
  •     设计的很用心,那时候的年轻人真有思想,又单纯。
  •     一个外婆的回忆录,不是为了看抗战纪实,不是为了看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这本书仅仅能勾起我们对自己家里老人过去的一点点兴趣就功德无量了吧。前几天,办公室有人在讨论“外婆”比“姥姥”听起来逼格高,我本能地反感。
  •     教科书不一定把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我更乐于读普通人的亲历见闻。
  •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     2016-11-19
  •     很感叹当年的同学情谊可以一直绵延一辈子,我现在没几个同学是还联系的,曾经的好朋友更是各走各道了,是很好读的一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饶有趣味,亦有感动处
  •     读完没有太深的记忆。
  •     我记不住枯燥的历史时间事件,更喜欢从真实的故事里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环境氛围和各种细节。此书通过外婆的青春追忆,那时的民生边边角角跃然纸上。第一次感受到“扫盲”两个字的份量。教育改变命运,尤其是底层人民。心慕金海观等教育家的理念和风采,以及湘湖师范那平等、朴素、热情、上进、开明的氛围。而外婆的个性亦从件件小事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她好强、耿直、每日做五禽戏健身。她合则来不合则分的爱情观,她那从学生时代开始至今的友情,她对党派、知识、学生、古物、家庭、后辈均有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她是个自强不息、开明、有见识有文化的女性。
  •     “如今想要和某个人见上一面,恐怕也要先立下誓约,然后鼓起飘扬过海一般的勇气去赴会。”
  •     看的时候总觉着好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呀(是的 我就是这么俗气)但是这个视角写那段时期的历史 是还蛮吸引人的 一口气看完 最喜欢的是那些书信和照片 有些人名我还真去百度研究了一下
  •     2
  •     “情绪和感触应该都钝掉了,内心里也许会涌动。但表面上总归是云淡风轻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经历,风雨。也总听妈妈讲诉她小时在田野里玩耍的事。外婆也总喜欢唠叨往事。可那时小 总归体会不到他们那时的艰苦抑或是乐趣。或许该找个机会坐下来和外婆聊聊天了。
  •     一代人的回忆,也许现在的我们永远体会不到当年的那种生活,只能在书中回味这一瞬间的“痛苦与甜蜜”!
  •     工作了几年这本就断断续续看了几年,事件需要读者在生活经历里打磨才能由小及大,体会不深
  •     写外婆的又一本书。上次看这类书是《留味行》。写了外婆在战争时候的求学、工作、养育子女。在最后三位年过古稀的老婆婆再次相逢后,外婆像个小孩子一样念着路边上牌匾的字,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们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是生养?是成长?是教育?我特别想知道答案。
  •     故平凡人的经历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不太喜欢这个文笔
  •     为同是小学教师的外婆而读,大抵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吧,好像真的在听外婆讲她的故事一般,可惜当初没有仔细问没有认真听,也不会再有机会了。书里最后三个老姐妹相聚的那句再会,应该是再也不会了吧。没办法,这就是规律。可是,外婆,静静还是好想你。
  •     不煽情,却很感人,风格跟《平如海棠》很像,一翻豆瓣发现饶平如确实为这书写了篇小文。
  •     很真实 写法也很亲切
  •     “我说,我们几个一道读书,一道逃难,已经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提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只有一句轻描淡写的 死了。而倒数几十年,这个人必定也是青春正好,满腔热血的青年,如你我。时光易逝
  •     古市就在家乡隔壁,看熟悉的地方发生的过往故事,倍觉异样。松阳方言和我们方言有80%相似度,作者不在当地长大,应该是不全懂的,但还原度居然不错,砌词极有韵味,一不留神儿,就读到家乡的软语。故事像什么呢?是不做判断的记录,私人的历史,和真实活着本身吧。不宏大,诚实,就够感动了。
  •     2017已读第023。很清淡很有滋味的一本书,读这本就想到齐邦媛的《巨流河》,只不过后者是大时代里的大波浪,“外婆”更像是一朵可爱的浪花。一直觉得老人就是一个宝库。去年去上海出差,走在陌生的城市的街头,看到那些穿行的老人就觉得,若要想了解这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拉住那些白发老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也想到我的爷爷和姥姥,他们都是比我年长几十岁,我一出生他们就老了,就好像他们一直都是那么老。实际上谁没有年轻过?他们经历过的岁月,如果不从他们口中讲出来,谁又能如同亲历?而如今,我是失去了爷爷和外婆的人,再没有机会问他们的人生。看过这书后几天,我第一次梦到了我去世一年多的姥姥。
  •     用一本书读完一个人的一生,大时代下的每个人平淡却又精彩 可终归要归于零
  •     “一个普通老人的生命史,却折射出那个大时代最细微的神经和肌理,充满质感和活生生的美。该书以人物口述的回忆和作者亲历的现实相互印证,为我们呈现出历史的变迁、沧桑和生命顽强的‘在”。——梁鸿 小时代固然怡人,那端庄壮丽的人生却是学不来的。——严彬
  •     书中的外婆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经历过抗战和文革时期的人在今日看来往往又是不普通的,有逃难的艰苦,有求学的欢乐,有爱情的懵懂,直到白首,但求想见,怎奈相见时难别亦难
  •     好看!
  •     有一次姥姥给我们几个孩子讲她小时候的事,后悔没记录下来...
  •     看到这本书觉得很感慨啊,好像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样。我也有向奶奶问家里的历史,从前的经历,就是怕啊。她们的故事我要是不知晓,会觉得好可惜。
  •     我也总是听外婆讲故事。 那个年代的记忆,妈妈和舅舅儿时的趣事。 没有多少历史的恢宏,一个人的过往,这样的点滴更深入人心。
  •     看完这本书,作者对外婆的爱和耐心很让我感动和羞愧。个人而言,长辈对往事的唠唠叨叨容易让我失去耐心,但想想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代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故事也很精彩,很值得我们去聆听。
  •     在和平年代听老人讲讲战争时期的事情 真的挺好的 看看她们的青春听听她们的故事
  •     最后三位好友重逢看得我都要哭了…我以后还会不会记得现在这些事啊…有没有人听我说这些事啊…
  •     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下的普通生活,第一次因为想看而购买的实体书
  •     翻翻就好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想到我的外婆。和刘梅香不同的是,外婆比刘梅香多一份慈祥,但骨子里的倔强却是一模一样的。我在想我的外婆是否也目睹过那些历史大事,到最后沉淀下来的是身外无物的她。读起来杂杂碎碎的,也没多大跌宕起伏,就像是一个安静的老者在我面前讲述她的一生。是她。也是中国。
  •     了解战时生活的一个窗口。
  •     姥姥的爱呐 就像天上的星星 不管在任何角落 我都看得见 却再也无法触及
  •     鲜活的记忆,如歌的岁月
  •     装帧和封面纸张质感非常棒,赏心悦目。但是,不知道是我读书品味出了bug还是豆瓣评分虚高,单数章节文字写得真是又作又尴尬,毫无笔力可言,双数章节记述外婆的故事,可读性还强一点。看在装帧实在精美的份上打三星。
  •     希望自己在三十年后还能拥有一份友情,一份埋藏深底的爱情。希望自己的青春不被荒废,希望自己能好好生活。
  •     外婆给外孙讲当年的事情,太有爱
  •     年龄越长,对少年时的记忆就越深刻,十七岁时外婆去世,当时不懂哀恸为何,现在想起她来,怀念也是自然而然。
  •     那一代人的艰难和美好。现实和回忆交错的架构很不错。读完就后悔以前没有为先生的外婆做详细的回忆录,她也是上过学逃过难的,一肚子故事。
  •     从前慢
  •     没有太多华丽辞藻,我就觉得外孙有点想要强迫症想帮外婆出书
  •     特别最后一章3位老友的见面,让我想到将来跟朋友们的命运,多半也是唏嘘的,只希望千帆过后能看淡。
  •     记忆是生命的延续。
  •     还是哭了。谢谢小书❤
  •     关于抗战,关于友谊,关于选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