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之问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39972785
作者:杨炼
页数:314页

内容概要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十一岁起经历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78年成为著名文学杂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洲访问一年,其后,开始了他的世界性写作生涯。20多年间,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十一种、散文集二种、论文集一部,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积极参与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2012年,杨炼获得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任评审团主席的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 2012)。1999年,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同年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2013年,获天铎长诗奖,2014年获卡普里国际诗歌奖。杨炼获邀任德国柏林DAAD 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作家,台北市驻市作家等一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并担任德国"Lettre-- Ulysess"世界报道文学艺术奖、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等评委,以及斯洛文尼亚“Vilenica文 学节水晶奖”评审团主席,“Free the Word国际笔会文学节”顾问、“台北国际诗歌节”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他还是国际笔会理事,2013年获选挪威文学暨表达自由学院院士。近年来,他还策划、主持了一系列中、外文之间的诗歌交流项目,并涉足国际艺术领域。
杨炼自1997年起定居伦敦。2012年,获得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奖金,目前住在柏林从事创作。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大海停止之处(组诗代表作)
诺日朗
面具与鳄鱼
无人称的雪
大海停止之处
水肯定的
第二辑
饕餮之问(新诗作)
纣王的腰坑
饕餮之问
一条良渚玉琮上的线
玉钩斜——宫人斜
奶奶的船
不断云石
发明
开封
谒草堂
一粒葵花籽的否定句
血与煤

守月
我认识一把泥土
鸟:来历的研究
舞:和李白裸泳
落:肖像
春日的晦涩室内乐(一)
春日的晦涩室内乐(二)
埙:致黑暗中的听者
埙:听者的黑暗
圣安德鲁斯
维罗纳的雨声
冰川诗(四首)
金沙
桥北路,某夜
粼粼十四行
五十五岁的最后星空
Fado——海的归来
石头摇篮颂诗(十首)
方言写作
山水铭
尚扬计划
玻璃之沁
蝴蝶——纳博科夫
蝴蝶——柏林
蝴蝶——老年
周年之雪
一个人的城市,天边的……
柏林的住址
行星
U1,玉台新咏站
抵达
超前研究
挽诗
双行体(组诗)
第三辑
仲夏灯之夜塔(译诗)
尚·奥布莱恩(英国)
桌和椅
另一个国家
乔治·塞尔特斯(英国)

疯人院
威·尼·赫伯特(英国)
仲夏灯之夜塔
帕斯卡尔·帕蒂(英国)
拜水之赐(之六)——拟弗丽达·卡罗
豁然伤口的记忆——拟弗丽达·卡罗
镜兰
蚂蚁手套
地图蛾
神奇的语言
约翰·伯恩赛德
致雪女王
费奥娜·桑普森(英国)
雾——障
波丽·克拉克(英国)
我的动物园学历
安东尼·丹(英国)
蝴蝶专家
施加彰(美国)
猪西天客栈
C.D.赖特
回声湖,亲爱的
约书亚·维尔纳(美国)
寻回的信
蛐蛐
公司
下次看病
汴庭博(南非)
启程
阿布迪拉缇夫·阿布达拉(肯尼亚)
尽管它倒了
这页处女之纸
简·克劳馥(新西兰)
回旋
约阿黑姆·萨托留斯(德国)

诗学
伊尔玛·拉库萨(德国)

阿莱士·史泰格尔(斯洛文尼亚)
核桃
回家
附:荞麦之诗
葛拉兹德·科希简西科(斯洛文尼亚)
自在者
你如是沉默
托马士·萨拉门(斯洛文尼亚)
化合

米兰·叶思(斯洛文尼亚)
诗两首
附:一个孤独遇到
李吉远(韩国)
自画像
坐在蛋壳上

作者简介

在当代 中国诗人之间,杨炼以表现“中央帝国”众多历史时期间生存的痛苦著称。这清晰体现在他的英译诗选《面具与鳄鱼》等作品中。……一个世界文学的老问题,由中 国文学提供了最新版本:怎样靠独立的而非群体的灵感,继续把新异的经验带入自己的创作?……我推荐杨炼请你们关注。
——艾伦 金斯堡

《大海停止之处》是最具冲击力的诗作之一。它虽薄薄一册,杨炼却是多年来我所读到的最令人震惊的诗人之一。他使西方现代的与古老中国的、几乎是巫师式的感知相融合,同时激动你和惊吓你——像麦克迪尔米德遇见了里尔克,还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
——W H 赫伯特
《饕餮之问》是……技巧与内容的立体结合,语言的多元性使古调、现代腔、外来语、俚俗之词俱发挥了恰切的功能。这种可森林可群栖可交响乐的结构,如与当前籍自然风物咏怀之作相较,则后者便成了小花小草。如与时下流行的嘲嘘俏弄的章句对比,相形之下,后者便成了插科打诨。壮哉《饕餮之问 》之出版问世,厥为诗史上的一件大事呀!
——郑愁予
《叙事诗》再次展现了杨炼无与伦比的结构——创造力。在这首处理个人命运和大历史纠结的长诗中,音乐统摄着现实、镜像、梦境和哲思,令人信服地凝聚成一个既层次分明、又自由穿越的有机整体。。。最终建构了思想深度和形式精美的极致。我毫不怀疑这首诗将成为当代汉语写作的新标高。
——唐晓渡
————
杨炼是朦胧诗运动的代表诗人之一、当代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诗人。出版有诗集、散文集、论文集等十多部。先后获得多项国内外诗歌奖,2012年获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是莫言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同时,因其积极参与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他被西方媒体称为“当代中国 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饕餮之问》汇集了杨炼历年来的创作的组诗代表作、诗歌新作以及译诗。他的诗歌吸纳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双重遗产,将汉语诗歌的独创性展现给世界。在他的笔下,能同时感受到祭司的神秘、拓荒者的狂野、钻探工的坚执、建筑师的严整和微雕艺人的精细,而将如此多的品性熔融为一的,则是鼓涌于血脉之中、似乎永不衰竭的创造热情。三十多年来,杨炼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端,敲击出诗歌的种种可能性。


 饕餮之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杨炼:诗人,就这样认漂泊为天命2014-09-02 10:02 来源: 晶报 作者: 叶长文近日,中国著名诗人获得意大利卡普里国际诗歌奖,得过此奖的包括米洛什、沃尔科特、阿多尼斯等著名诗人。杨炼说过,“我曾离散于中国,但从未离散于中文。”目前在柏林从事创作的他,认为自己的思与诗,就在中外丰富的空间里震荡——他到中国推进自己属意的外国文学,同时也让国际读者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出走与返回,欢聚与挥别,是水手加骑手的常态。他认这样的漂泊为天命。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杨炼最新诗集《饕餮之问》之际,杨炼接受了晶报记者的专访,他说:“用一行行诗,我交出了生命,却换回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饕餮,被我们问,更问我们晶报:您为什么用“饕餮之问”作为新诗集的名字?“饕餮”有个引申义是贪婪,您是用诗歌来拷问人性吗?杨炼:《饕餮之问》有个出处。我的朋友、考古学家唐际根曾有一篇文章,研究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象征含义,但他的结论是“万里长征可以不走”,因为我们永远弄不清楚饕餮究竟象征了什么。对此,我的回答是:“别急,我会写首诗给你一个答案”。如果说这首《饕餮之问》有贪婪之义,那就是人类对提问的饥渴、对表达的欲望。“问”的激情,从三千多年前商代先人刻下的十五万片甲骨,到屈原的大作《天问》,再到今天我的文章《发出自己的天问》,一以贯之,构成了人类思想的根本动力。就此而言,问比答深刻得多,因为它确实拷问人性,永无餍足。我这首诗,全由提问组成,在精神传统和语言方式上,直接呼应天问。而在意象上,我借安阳殷墟博物馆中,一只青铜食器里至今盛着的一只人头骷髅,想象古老的人殉仪式,“我”跨时空地在“安阳”和“殷”之间轮回荡漾。追问至最后一行:“什么也不说的语言/已完成了祭祀吗?”既回答了唐际根的问题,更构成这部诗集的主题。饕餮,被我们问,更问我们,无尽无休——或许,我们正是它的祭品?晶报:有人说人性无止的欲望,使人变成了邪恶的魔鬼。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李英于1月8日在悉尼去世的消息,这事过了将近7个多月才被报道出来,您此前知道英儿去世的消息吗?如今,顾城、谢烨、李英之间的悲剧最终划上了句号。杨炼:不知道。我也是看了报道才知道此事。我同意你说的,这是一个悲剧。但,从开始,我就强调,“顾城们”的悲剧是个人悲剧加历史悲剧。在个人,我们看到了畸形社会派生出的心理残缺;在历史,则是一种吞噬了无数个体的残酷命运。它们的纠缠变奏,产生出太多逆反人性的惨剧。英儿之死,或许终于可以让这个故事里的死者们不再被闲言碎语骚扰了(但愿!),可历史的悲剧呢?我们终于制止了它对人的毁灭吗?别忘了,还有那个能把一切炒作成利润的商业化悲剧呢,它很可能继续在此变本加厉!说到底,顾城、海子们不都是在它手里死了一次又一次吗?所以,我对你说的“最终划上了句号”,只能存疑。晶报:您多次在访谈上讲起屈原的《天问》对你的影响,这是您始终愿意当一个质疑者的原因吗?您质疑过自己的诗歌吗?杨炼:当然,《天问》给出了古往今来诗人的形象原型:一个提问者。我正在这最有活力的“传统”之中。每当我准备开始一部新作,都会回到那个问题中的问题:我还能提出更深的问题吗?当我说:《饕餮之问》应是一部“成熟的”短诗,那意味着,我不满意所有已经写下的当代中文短诗,包括我自己的旧作,它们幼稚、破碎、平庸,只靠自欺支撑,却完全经不起古典和世界杰作的检验。我曾给“成熟”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独创性和各种思想资源间的最佳组合。它不靠追新尚奇、剑走偏锋,而是正面把握古今中外思想的、美学的可能性,观念与形式齐备,典雅和野蛮并存,游刃有余地剥离、凸显出诗意。成熟的诗,在不极端的表面下,恰恰隐含着真极端,更难的极端。当铅华褪尽,枯藤倒挂,诗,不必给自己划“代”存在,它该包含一切时代,成为一部当代经典。“朦胧诗一代”的标签早已是过去时晶报:有人说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歌运动”,再到“口语诗”,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到如今出现了一个瓶颈期,您关注口语诗吗?您怎么看“口语诗”的发展?杨炼:如果孤寂被称作瓶颈,那一阵阵群体喧嚣,倒确实该叫做“瓶子”,它们把你装进去,封存、窒息,却不自知,我拒绝认可那样的“黄金时代”。一个反证:中国今天号称日产诗歌十万首,这还不够热闹?但几首诗能被人看到、注意、记得?于是,“黄金”等于了“粪土”的定义。简单说,依托流派、群体命名的人,都没出息。孤寂,恰是好诗的前提。我每一部诗作,都要沉寂几年来完成,这感觉很好,像隐居进深山铸造干将、莫邪,“热闹”就让给破铜烂铁们吧。至于“口语诗”,那命题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什么时候“诗”是“口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口语吗?你日常这么对仗着说话吗?中文古典诗形式——准确地说,该被称为“形式主义”——是个伟大的传统。最佳者如唐诗,形式精美严格,上口却恍若白话,这是形式追求的极致!我讨厌做作生硬的“死形式”,也反感粗疏低劣的“口水诗”(大多数“口语诗”的真名儿)。想写得既像口语、又是好诗吗?——三思而后写吧。晶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会跟现在的诗会有什么不一样?好像现在的诗会更多跟跑奖有关。杨炼:我认为,别说八十年代至今,就是三千年前至今,诗也没什么不同。谁给屈原、杜甫、李商隐发奖?他们的命运!就是可怕的奖项,但它成就了诗歌。谁号称写诗又去跑奖,不仅侮辱诗,更直接公布:自己是一个傻瓜!晶报:“朦胧诗”那一代还有多少诗人仍然在坚持写诗?您现在仍然还在坚持,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杨炼:如果非得“坚持”写,那就干脆别写了。诗的能量,来自自我追问,在思想上、美学上,当你有能力发现漏洞、缺陷、困惑,不满于旧作,诗就已经浮现在地平线上了。我不在乎“朦胧诗一代”,因为那标签早已是过去时。写作三十年后,靠名声苟延残喘不难,但能拿出一部与旧作拉开思想、艺术上距离的新作,却大不易。诗人的能量来自自我更新,犹如一个不停从内部再开始大爆炸的宇宙,不断扩张自己的外延。远的不说,2011年,我出版自传体长诗《叙事诗》(《同心圆长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今年出版《饕餮之问》(请注意新作中最后四部主题、结构、形式各个不同的组诗,它们在拓展“组诗”观念),明、后年还会有别的大动作,要问能源,看看周围,领会一下内心吧——全球化的精神危机,把人逼入如此困境,提问汹涌而来,创作怎么可能枯竭?从未离散于中文晶报:您现在的诗歌观念是什么?回顾您30年的诗歌历程中,写诗让您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杨炼:我没有“现在的”诗歌观念,只有诗歌观念。那就是“从——不可能——开始”。每部诗、每首诗、甚至每行诗,完成得越好,越是一个不可能,我必须一次次面对这水穷处,再把它变成云起时。汉字提供的语言空间意识,还远远没有被发掘透彻。我从早期的《半坡》、《敦煌》组诗起,已经在进行这诗意的现实考古。三十年过去了,“古”越考越深,从“文革”,到中国历史、文化反思,到全球巨变,到我的国际漂流,到“9·11”,到伊拉克战争,到全球自私、玩世、血腥化的此刻……有时,我觉得自己恍若鬼魂,在一次次轮回。有时,我更觉得世界是鬼魂,也在无奈无力地轮回。我和世界,在哪儿轮回?除了一行行诗句,能在哪儿轮回?诗,紧紧握住处境,令水穷处、云起时一次性同在。摒弃了虚假的进化幻象,对“不可能”认识越深,再“开始”的能量才越强。用一行行诗,我交出了生命,却换回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晶报:1986年的诗歌大展让很多诗人的诗歌回家了,以后还会有这样的诗歌浪潮吗?杨炼:回家?诗人有家么?或者说,诗人离开过家么?潮流、口号、一时的流行,都不是家。真诗永远活在“下一首”中,或古往今来打动我们的同一首中。所以,1986年之类运动可以被叫做“热闹”,但可惜,那正是诗的反面。晶报:2004年,诗人多多结束了在海外的生活回到国内当了大学教授,您也曾多次提到回国与回家是不一样的概念,您最终会回国生活吗?杨炼:我说过,我曾离散于中国,但从未离散于中文。没离散过,哪有什么“回”的问题?对于我,世界全然开放,全都是“去”,而非“回”。过去二十多年,我漂泊世界,与陌生文化交流毫无障碍,因为我带着一部中国思想词典。现在,我时时来到中国,推进我属意的文学、艺术项目,感到极富创意,又是由于我有了一部世界思想词典。这两部词典交汇出一个认识:没有世界视野的广度,你就读不懂激变中的中国;同样,缺少对中国深度的体会,你也不能理解全球化为何物。我的思与诗,就在这丰富的空间里震荡。在可见的将来,我不会在中国定居,因为没这个必要——我的世界包括中国,这挺好。现在我坐在柏林家里,回答深圳《晶报》的问题,几天后,将带着中国飞去意大利领2014年卡普里国际诗歌奖,让国际读者在我身上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出走与返回,欢聚与挥别,是水手加骑手的常态。诗人,就这样认漂泊为天命。杨炼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70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78年成为著名文学杂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大利亚访问一年,其后,开始了他的世界性写作生涯。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十一种、散文集二种、论文集一部,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积极参与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曾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等国际诗歌奖。自1997年起定居伦敦。2012年,获得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奖金,目前住在柏林从事创作。http://www.jingme.net/content/2014-09/02/content_10113320.htm
  •     用E-mail联系上杨炼先生的时候,他正准备出发去瑞士。他说:“我要在冰川上朗诵诗歌。”杨炼朗诵诗歌的地点常常这样神奇——比如在意大利卡普里岛Macerata音乐节的舞台之上,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的“露天大棚”里……他带着中文诗歌,行走世界。我们互加了微信,杨炼对照我的采访提纲,逐条用语音回复。对着手机说了一个多小时,他自嘲,这是行为艺术吗?采访结束,回听自己的声音,他笑了:“我一认真,声音就像机器。”的确,曾听过杨炼现场朗诵诗歌的人都知道,当与诗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是最真实的杨炼。最初,我们所知道的杨炼是一位朦胧诗人,那首著名的《大雁塔》至今常有人提起。杨炼曾与北岛、食指、顾城、舒婷、芒克等诗人,为《今天》杂志打下深刻的烙印。上世纪80年代末,杨炼离开中国,开始了他的世界性写作生涯,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当杨炼在世界不断的“出发”与“返回”时,在国内的我们常常能读到他的新诗,比如《同心圆》,比如《大海停止之处》,比如《叙事诗》。2014年,杨炼的又一部新诗集《饕餮之问》在大陆出版。本次专访,正是因新诗集而起。朦胧诗只是非常肤浅的起点深圳晚报:给我们介绍一下新诗集《饕餮之问》好吗?杨炼:《饕餮之问》是我最新出版的一部新作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精选的过去的组诗,其中贯穿了我对诗歌“智力的空间”意识。第二部分是过去两年间,我所写的最新短诗和最新组诗,总题为《饕餮之问》。第三部分是我翻译的世界各国诗人的诗歌。对于我这一代诗人,写作30多年之后,拿出一部有一定厚度的创作总集不难,但是拿出一部新作集要难得多,而拿出一部在美学上、思想上都和过去作品拉开距离的新作集要更加困难。《饕餮之问》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形式的极端精美的追求,同时在对诗歌形式极度讲究的基础上,挖掘人的精神困境的深度。饕餮包含的“贪婪、欲望”的意义,在这里被应用于“问”的这个动作,表达诗人对于精神生存的无止境追问。深圳晚报:不知您现在身居何处,可否介绍一下近况。杨炼:自1997年起,我和我的妻子在伦敦住了15年。2012年之后,我们住在柏林,直至现在。伦敦和柏林都是我思想和写作的基地。简单地说,柏林和伦敦是我生活的港口,不停地让我从这儿出发,又不停地让我返回。而不管是出发和返回,都可以用我的一句诗“眺望自己出海”来概括,是在拓展内心的旅程。深圳晚报:北岛、杨炼、食指、顾城、舒婷、江河、芒克……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打下深刻的“朦胧诗”烙印。以至于今天,人们仍会称您为“朦胧诗代表人物”,您怎样看待这个标签?杨炼:我并不太看重朦胧诗人这个标签。因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标签,出现过,然后被忘记了,“朦胧诗”这三个字还算幸运。我们的脚曾经踩在一片荒原上,不管脚印多么幼稚,仍然带有一种先锋的作用,从而成为一个历史的标志。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朦胧诗只是一个非常肤浅的起点。如果把人生的起点误以为是终点,只能让我们人生旅程变得非常短促和可怜。我自己非常高兴,早早离开这个标签,开始了我自己的旅程。我始终是全球意义的中文诗人深圳晚报:20世纪80年代后期,您开始了旅居的生活。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漂泊”之于您意味着什么?杨炼:我确实曾经周游世界,而且现在,还在周游世界。一方面,我的身体在不停的移动,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我是一动不动,因为所有这种旅行都转化为,我对内心的追问和诗歌的深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没有改变位置。我通过铸造这个一动不动诗歌之点,衔接了杜甫、屈原、但丁、奥维德,所有这些诗人的杰作和流亡命运,也都在这个诗歌之点上,不停深化它。以诗歌承载人之处境,且唯美的超越,是我们的天命。我主动选择了漂泊,这个选择,包含了出走,也包含了返回。我曾经离散于中国,但从来不曾离散于中文,我始终是一个全球意义的中文诗人。深圳晚报:您虽然多年旅居国外,但诗歌在国内却从未“空缺”,您看重自己的诗歌在祖国的存在吗?杨炼:我事实上很看重。我以“内在者”的身份,不停参与当下的中文创作;同时又作为中文“外在者”,从国际审视发生在中文之内的状况。在这个双重视角之下,我能保持一种清醒。当代中国文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人们关在国界之内,关在语言的边界之内。在一种极度喧嚣但是极度肤浅的状况中,通过团伙似的互相追捧,达到一种自我满足。但很多这种喧嚣迈出国门一寸远,就立刻显出了它们的空洞和无意义。深圳晚报:三十多年来,您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端,敲击出诗歌的种种可能性。是什么让您保持着创作的生命力?杨炼:我很喜欢这个问题。“敲击出诗歌的种种可能性”,这个语句本身已经包含了另外一个词“不可能”。对于诗人来说,每个诗句都是“不可能”,下一个句子恰恰都要从“不可能”开始。我的创作生命力来自于对各种层次的“不可能”的认识。我的每一部作品,必须构成一个向前深化、向前递进的阶段,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验证一次一次对不可能的认识,同时验证我一次一次从不可能开始的能量。深圳晚报:《今天》杂志在2013年进入了100期,您如何评价过去的《今天》和现在的《今天》?杨炼:《今天》在当代中文诗的历史上,是重要的,或者是最重要的杂志。《今天》的作者,抛弃了大而空的政治词汇,回返到土地,太阳,生命,死亡,河流,等等。《今天》之后,诗不再是和非诗进行争夺,而是诗歌和其他诗歌之间的竞争。从《今天》开始,一个当代中文诗的传统建立起来了。我们需要一个杂志,能够呈现出当代的深度,具有突破性和挑战性。对于《今天》的今天,是否具有这样的含义,我表示存疑。当然这不关我的事情。深圳晚报:谈谈您眼中的北岛先生可以吗?杨炼:北岛先生已经写作很长时间了,作品出版了不少,也被翻译成不少的语言。我看一个诗人,不看他名声,也不看他写作的历史的长度,而是看他在文学里走出的旅程和距离。在这个方面,我希望看到北岛先生更有深度、更有分量的作品。直到最近,我才听说,非常著名的《今天》杂志的名称是芒克起的。《今天》杂志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也是当年芒克作为诗歌编辑主持的。北岛一直作为《今天》的代言人和代表者,这只是《今天》的一个方面,北岛先生现在应该凭借自己的文学质量在世界上存在,这是我的期待。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深圳晚报:2012年,您荣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4年,获意大利著名的“卡普里国际诗歌奖”。您是否有“将汉语诗歌的独创性展现给世界”的努力?杨炼:我当然看重“将汉语诗歌的独创性展现给世界”。中文诗人在国际上获奖,特别是获得拥有纯粹文学含义的国际奖项,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新的事情。冷战时期,政治的观念代替了文学的观念,文学遭遇了被“简单化”的厄运。冷战结束之后,这样的“幸运”对于中国作家越来越少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转变。表面的、肤浅的标准越崩溃;深化的、深刻的文学的性质才被凸显。深圳晚报:诗人与当代的关系,是不是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最为密切的?诗人应该如何在当代自处或影响当代?杨炼:艾略特曾经说过,小说可以处理虚构,诗却必须面对现实。我认为,艾略特直接抓住了要害。因为诗歌不能是任何其他的东西,它只能直接抓住诗人的内心,诗人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经验。诗人不可能装饰自己,伪造一个自我。好的诗歌,就是在给整个时代把脉,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无论哪一个诗句,只要还能感动你,它就是当下的,它也就是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汇合到了一起。记者:李福莹,来源:深圳晚报http://wb.sznews.com/html/2014-08/24/content_2982812.htm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嗷!论文初稿终于写完了!(说出来挺煞风景,但是某组诗引的《水经注》,六七处里错字两次,漏字一次……而且并没有看出手滑以外的意义(´°̥̥̥̥̥̥̥̥ω°̥̥̥̥̥̥̥̥`)
  •     不合口味
  •     或许只能从一个辞到另一个辞,一张面具到另一张面具,像隐身人一样永恒流浪,永远寻找,那等在某时某地的另一个自己。
  •     语言的污染浸骨入髓,流畅的现代中文诗难写吗?很难读到。第三辑的译诗最好,有不少巧思。
  •     感受似有似无,昭昭然,对诗,无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