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

出版社:大众文艺
出版日期:2001-12
ISBN:9787800949142
作者:[英]维·苏·奈保尔
页数:202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1932-),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家庭。奈保尔在西方享有盛誉,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其作品曾获毛姆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项,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他“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确立。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1959)、《毕斯瓦斯先生的房子》(1961)、《河湾》(1979)、《抵达之谜》(1987)、《奈保尔家书》(1999)等。作品主要写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奈保尔是继康拉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作者简介

《米格尔大街》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裔美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作品曾获美国短篇小说毛姆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读者中颇受好评。


 米格尔大街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后殖民时代的没有悲伤的城市。反话正说,艰难的童年也要幽默地讲述。
  •     i wish i lived there
  •     归属感和认同感
  •     一个下午读完的
  •     记得大三还写过一篇读后感.....
  •     看过很久很久了 当初以为是与模范家庭一样的 结果不同 但是现在回味起来 真不错
  •     我记得它因为它是我高中时读的最后一本书,读到最后一个故事最后一行文字是主人公坐上飞机离开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那个下午我的混蛋的高中生活也就此结束
  •        讲沃兹沃斯这篇是我看到至今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围绕一位诗人与我的故事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诗人的不拘小节,生活惬意及对自然事物的独到看法都表现了沃兹沃斯是每个街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全文以我与诗人的相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我在与沃兹沃斯不断的接触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学会领悟生活的价值,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用平静的心去看待。
        从陌生到熟悉,从疑惑到体悟,我与沃兹沃斯在诗人的世界里不断畅想,我想那是作者在米格尔街上生活地最愉悦的时光。
         等写完那首伟大的诗,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作者与沃兹沃斯美好的愿望将在那天消逝,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是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大哭一场。
         当沃兹沃斯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告诉了“我”,他不是什么诗人,作诗,少年故事什么的都是假的的时候,我哭了。
        哭着回家,看到什么都哭,像是诗人。这里又用了前后呼应,以惊人的结尾将小说推向最高潮。
         一切好像沃兹沃斯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上一样...
         沃兹沃斯没有作诗,但与他的经历促使作者的写作中带有对世界,对人的真情流露。他教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欣赏世界。
         米格尔街因为沃兹沃斯而充满传奇,世界因为沃兹沃斯会有那么一些改变...很美。
      
  •     2014.09.18
  •     每个人都自有其来历,看的时候总想起我那个“实质”的故乡来。
  •     咿呀咿呀。有点不解不解呐~~
  •     27岁,一本小书,一个好的开始,羡慕。。。奈保尔给自己在故事中的定位很好,一切的美丑也很理所当然。
  •     自己都忘了的书。一瞬间变回十多年前的小姑娘。
  •     有趣
  •         如果不是奈保尔得了诺贝尔奖金,也许我只会看他这一本书。记得第一次看时,惟一的印象就是这条大街上的人究竟是怎么样生活的,从哪来的钱生活。
        如今年龄渐长了,重读此书倒是感觉变了。大部份人生活在世上,没有波澜起伏的生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久了都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了。可是当一个局外人通过冷静的目光观察并且通过艺术的方法进行提炼的话,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与模样。显然米格尔大街就是如此,而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大街与社会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我记得有一句话:历史比任何小说都要有想像力。恐怕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表面上看枯燥平凡,但事实上具有着丰富的意义与感觉。只看我们能否去用心体会罢了。如果没有了心,恐怕生活也就真正没有了。
        米格尔大街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街。
  •       整本书只是粗略地过了一遍,是没有资格评论的,最后两章倒看了两三遍,故主要说说后两章的事。
      
      前部分是混沌写混沌的童年,我也是混沌着断断续续看着。过程中,我们的主人公长大了。海特三年暂别凹陷出这种成长的悬岸,如果说“我”十五岁之前要成为海特那样慷慨热爱生活安于现状的人,三年后我全然不这么想了,“我的一部分也随之死掉了”。
      
      整本书阅读越到最后越能发觉到作者笔触的深情,仿佛是长大般的清醒。
      
      “我”不舍离开家乡时因为飞机晚点回去了一次,发现自己的离去对海特和其他人没留下什么,“我”惆怅然后释然,因为他将离开那里,于是安心地奔入现代文明去了。
      
      来看看母亲前后的转变:“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在米格尔街上见到你了”她哭了。
      “这就是我永远不能再回来的兆头吗?”她欣慰地笑了。
      
      第一次离开是母亲分娩的阵痛,第二次就是新生儿呼吸到世间第一口气的挣脱。
      
      文章的繁琐得恰好,偏偏我这类读者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浅一点来说,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挖深一点,是描绘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态甚而是关注人类命运——文学理论家们大抵就是这么分析的。我这类未开化的读者倒倾向于是成长的故事。只不过恰好发生在殖民地,恰好被奈保尔写了出来,悲天悯人是下意识的。
      
      愚昧的懒惰和出离的乡愁是无法辩证平衡的,一旦你选择其中一种,就是你后半生隐隐庆幸的离愁。如果我没离开,恐怕也和他们一样满足而腻烂,如今我离开了,可我一生都在追悼童年。人一生延展,不断宣扬自己的意识启蒙文学启蒙精神启蒙,启蒙的启蒙就是你抬头见到的第一眼太阳,你第一次触及地面的脚,你触摸到的第一朵花,非得是故乡。怎么摆脱得掉?更何况是作家。
      
      或许我正面对着“我”所面对的,我的离去对乡村和乡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呢?只不过我恰好出生在这里,我的童年黏糊糊地挂在树梢池塘和屋顶。我若陷入其中,栽入的也是“我”所看到的乡民生活。淳朴简单却受困其中。
      
      是奈保尔的处女作,被认为是奈保尔的半回忆录,一样地十八岁离开破旧殖民区,去英国凭奖学金念了大学。
      
      最后我们都会回去,就要看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
  •     其实诺贝尔奖的作品未必好看吧。
  •     米格尔大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