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40464660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页数:150页

内容概要

[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著名戏剧家、小说家、诗人,荒诞派奠基人之一。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戈多,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没有人知道戈多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人知道。


 等待戈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者,都把信仰意义上的”上帝“,或者其他观念中的”上帝“作为许多逻辑推理和思考的终点。但是20世纪,各种荒诞的事件让许多人主动否定了上帝这一终极存在,结果,是让人走上了一条”没有终极目的“的路。在这条路上,有的人用存在主义聊以自慰,有的人仍在虚无中摸索”能替代上帝“的终极存在。但是,除了上帝,还有什么是终极的存在?因此对其他受造物的探索、崇拜,这种逆原理行为,带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于是,就有了主人公们的荒诞故事。在迷茫空虚中,他们全力打发着时间,这样的段落让人想起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里那接近疯狂的”时间消耗“。但是在那里,是有盼望的消耗,这里只有空虚中的空虚:(P.112) “ 爱斯特拉冈接过弗拉季米尔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把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爱斯特拉冈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爱斯特拉冈的帽子,把幸运儿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幸运儿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爱斯特拉冈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幸运儿的帽子,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他自己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他自己的帽子,把爱斯特拉冈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他自己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他自己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他自己的帽子,把幸运儿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幸运儿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他自己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幸运儿的帽子,把他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弗拉季米尔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还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又还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又还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一下子摔在地上。 ”《创世纪1:27》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因此,只有从神那才会得到终极的幸福----好比鱼只有在水里才能幸福,离开水的鱼,它一切的推论、思考都没有意义,只是走向无数空虚的盲区。
  •     “存在先于本质。”——让·保罗·萨特读完《等待戈多》,很多人都会问,在刚刚逝去的若干个小时里我们究竟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什么?重复,循环,混乱的动作,杂乱的语言········这些都是在揭示着什么?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无意义架构的戏剧,我们决不能仅仅在平面的文字上孤立的理解·,必须重构意象,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完整的做出应该的样子,以表现,充分的表现——荒诞。越是荒诞,越需要严谨。在世界的边缘,两个无名的卑微的男人在等待,等待一个他们除了名字再也没有其他认识的人——戈多(也许连名字也未必确定)。为了等待,为了时间的消逝,弗拉迪米尔,爱斯特拉贡,两个衣衫褴褛的男人,旧世界的遗物,开始回忆,重复一系列的语言,动作,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他们究竟在做什么?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戏剧的主人公同样问过自己,然而在无意义的终结之处,他们自己又答道“我们在等待戈多。”戈多究竟是谁?没有人知道,文本同时也拒绝被再次阐释。曾有人问过贝克特这个问题,然而作者本人同样无法阐释。这就是荒诞,让无意义的戏剧给麻木的西方社会以撼动,语言和和结构被贝克特近乎疯狂的实验,古典主义似乎早就已经被工业机器碾得粉碎。传统,已经不能满足异化的世界中人类个体的心灵需求,人们手持玫瑰在欲望的大街上游荡,不知何去何从,不知终结的所在。叛逆,人们需要在荒诞的体验中重新刺激麻木的身体和失败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堕落,同时每个人都渴望救赎。这就是荒诞之初西西弗斯给出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如西西弗斯一样,从山下到山顶,然后又回到山下,再到山顶····如此反复。如同我们日常的生活,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说我们的生活是荒诞的呢?《等待戈多》只是将重复集中了而已,为何我们就觉得如此荒诞?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然而那只是他的本体论需要,他必须承认,但是他仍旧无法给出真正的证明。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等待?等待着欲望,成功,幸福,死亡····可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在等待着什么吗?不,我们也不过是在强大的社会惯性中想一个机器的零件一样工作者,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点点的变老,然后死去。我们不也像剧中的主人一样在让时间消逝么?然而等待不会停止,生活也将继续。这就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意义。等待的是什么是无法被解读的,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种本质,它表现了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等待戈多》并没有告诉我们等待的意义何在,而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等待,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等待的意义。有时候,问题的出现重于答案的出现。 附论:关于这部戏剧,我们必须看看真实的演员如何表现,决不能 停留于文字。
  •     (一) 爱斯特拉贡爱斯特拉贡是整本书第一个出场人物,然而他的出场方式却非常特别。在其他戏剧中首先是要介绍人物的外貌或者背景来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但是爱斯特拉贡的出场却是一个反复不停地“脱鞋”动作。而“脱鞋”这个动作贯穿了整个剧本,在这两幕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他反复“脱鞋”描写,而我认为从行为上来说,这已经达到了一种强迫症的行为。在行为分析上,强迫症是一个有意思的症状,这是只有在人出现焦虑时才会出现的,强迫自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病人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讲,强迫行为往往是为减轻强迫观念而引起的焦虑,使得患者不由自主地采取的一些顺从性行为。那么爱斯特拉贡在焦虑什么呢?从文本来看,在第一幕的开篇就出现了爱斯特拉贡“脱鞋”的场景,但是被弗拉第米尔的出场打断了,再当弗拉第米尔提及,曾经帮爱斯特拉贡打跑曾经揍过他的人的时候,爱斯特拉贡再次不耐烦的脱起了鞋,这是全文中爱斯特拉贡第一次出现焦虑的心理。爱斯特拉贡在焦虑自己没有能在别人揍自己时反抗,反而让弗拉第米尔救了自己,这话从弗拉第米尔的嘴巴里面说出来,让爱斯特拉贡感到不安,所以强迫自己进行脱鞋的动作。有意思的是,鞋穿在脚下,代表着走路、代表着行动力,爱斯特拉贡脱下鞋表示自己不想行动,或者说是畏惧行动。但是纵观第一幕,爱斯特拉贡反而是一个偏向于行动派的人:爱斯特拉贡讲求实际、擅长行动,他吃萝卜、睡桥下,甚至挨揍,他看见柳树想要上吊,他可以和幸运儿共舞,他可以屈辱地向波卓讨钱,会捡起地上的鸡骨头反复咀嚼... ...这样矛盾的行为和心理在第一幕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说从爱斯特拉贡的行为中看出,爱斯特拉贡是一个心理上不想行动,畏惧行动,但是在表现上却是处处行动不过脑的人。然而在第二幕开头中,当弗拉第米尔提及昨天幸运儿踢了爱斯特拉贡一脚时,爱斯特拉贡又开始想捡起他的鞋子穿,说明他开始想要去真正的行动,而不是做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时,但他的行为却不像第一幕那么明显了。当在弗拉第米尔提议扮演波卓和幸运儿,弗拉第米尔准备学幸运儿跳舞时,昨天爱斯特拉贡还表演一样跳来跳去,在第二幕中爱斯特拉贡竟急急忙忙的下场来逃避。当波卓被幸运儿绊倒之后,想要行动的爱斯特拉贡也没有行动,而是不停地在想拉起波卓之后能不能有些回报,跟昨天乐于行动的爱斯特拉贡判若两人。从这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爱斯特拉贡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心理上不想行动行为上却行动的人,变成了心理上想要行动却不做行为的人了。他的心里的想法和肢体的行为是冲突的,所以一旦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他会不自觉地出现脱鞋的强迫行为,来缓解自己内的焦虑,即使这些行为并没有任何意义。(二)弗拉第米尔和爱斯特拉贡一样,弗拉第米尔的出场给人的印象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作——脱帽子。如果将爱斯特拉贡脱鞋看作是强迫症的话,那么弗拉第米尔的脱帽子也应该是强迫症级别的,在两幕中弗拉第米尔的脱帽次数竟有8、9次之多,不得不看作是弗拉第米尔的标志。同样是在第一幕的开头,当爱斯特拉贡问弗拉第米尔:“你要对我说些什么?”,弗拉第米尔的反应却是:  弗:有时候,我照样会心血来潮。跟着我浑身就会有异样的感觉。(他脱下帽子,向帽内窥视,在帽内摸索,抖了抖帽子,重新把帽子戴上)我怎么说好呢?又是宽心,又是……(他搜索枯肠找词儿)寒心。(加重语气)寒--心。(他又脱下帽子,向帽内窥视)奇怪。(他敲了敲帽顶,像是要敲掉沾在帽上的什么东西似的,再一次向帽内窥视)毫无办法。弗拉第米尔一连串的动作,脱、窥视、摸索、抖抖、戴上表示对帽子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好像能从帽子里面得到什么。从古至今,帽子都象征着身份、礼仪、地位,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脱帽子的行为,恰好就像是能从帽子中得到某种精神一样。如果爱斯特拉贡是行动派,那么弗拉第米尔则是思考派。虽然说脱帽是一个行为,但是在这脱帽的背后,是弗拉第米尔想要得到精神上的需求。纵观全文,弗拉第米尔注重思想、偏于精神,他讲故事、唱歌,甚至催促着爱斯特拉贡去思考,并试图谈论一些哲学问题,还要跟小男孩攀谈。而帽子恰恰能够带给他思考的安宁,所以每当弗拉第米尔想要去思考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脱下查看帽子。在弗拉第米尔的世界里,思考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他从《圣经》讲起,说道圣地,还自诩为诗人;他讲到盗窃的故事,提到上帝;他甚至和波卓理论是否要放弃幸运儿。这样一个看似博学的人,脑子里却固执地记住了一件事,那就是等待戈多。每当爱斯特拉贡说要走的时候,弗拉第米尔总能个第一时间拦住,告诉爱斯特拉贡,他们还要等待戈多。戈多对于弗拉第米尔的意义是无可争议的,他迫切地想知道关于戈多一切,所以当小男孩到来时,他连着询问了很多关于戈多的问题。他试图弄明白自己等待的是什么,就如同他试图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他给他的世界制定出一个规矩,却将自己困在这个规则中出不来。他是一个跟爱斯特拉贡完全相反的人。而当到了第二幕,情况却有些不同了。弗拉第米尔像是变了个人一样,虽然他依旧执拗地记得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却不再给爱斯特拉贡讲故事和唱歌了。他反复的纠结于昨天到底干了什么,并随后开始了一连串的行动:那幸运儿的帽子往头上戴,模仿幸运儿的行为举止,甚至学起了跳舞。这样的弗拉第米尔就像是与爱斯特拉贡融合了一部分一样,不再单单是注重思考,也是在对行为的一种重视。(三)相融与相斥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用尼采的理论来说的话,那么我认为爱斯特拉贡是具有酒神精神的人,而弗拉第米尔是一个具有日神精神的人。而在这两者间,日神精神是先于酒神精神的,因为建立秩序的的精神更为原始,所以每当爱斯特拉贡要离开的时候,弗拉第米尔就会提醒道,他们在等待戈多。在这样的框架下,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爱斯特拉贡是迷狂的,迷乱的,忘却自我的;弗拉第米尔是理性的,秩序的,坚守自我的。如果将这两个人看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还不如看作是一个人的两个极端,在互相排斥的对方。文本中两人多次争吵,甚至提出离开对方,但是两人又如同肉与灵一般,离不开彼此,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状态。在我看来,爱斯特拉贡的酒神精神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趋于本能的特征,是更接近于本我的一种体现。爱斯特拉贡展现的是冲动性的行为,他不加于思考,不介意别人的看法,只是避苦趋乐,消除痛苦和不适的感觉。这是他生命的价值标准。而相对于的弗拉第米尔日神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克制下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的体现。弗拉第米尔展现的是思维的那一面,他在本能和社会现实中进行妥协平衡,虽然是压抑了部分的本能活动,但也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和痛苦。所以说,虽然两者表现出的行为不一样,但是最终引向快乐都是一样的,即在第二幕的性格融合就是两者从相斥走向相融的体现。在当代的社会,类似这样的人很多。随着我们的学识、见识的增加,我们灵魂渴望着上升走向神性,走向超我的那一面,但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却不断拉着我们往下坠落。我们的内心如同爱斯特拉贡一样希望能解放自我,但是表现出的行为却是弗拉第米尔一般约束自我本性。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人在神性与动物性的挣扎越发明显,更容易走向极端,所以人与人之间显得更加无法交流,更加冷漠。我们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唯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不懂,说不出,虚无,幻灭,孤独。还好他们是两个人,互相陪伴着等待戈多,陪伴着度过这重复又重复的一天,白天的希望,夜晚的幻灭,明天就是今天,昨天是不是发生过?谁也不知道。
  •     不很看得懂,也没有很认真去看。就像一个友邻说的“戏剧本身也不是很有阅读感的东西”。看了解析,更倾向于认为戈多代表死亡。第一,等待戈多是目的,但是等待的过程也可以变得有意义。第二,流浪汉的记性好像不怎么好,重复强调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这让每一天都跟前一天一样都是重新开始等待而不是继续等待。第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这件事有多重要。看了等于没看,说了等于没说。荒诞所在。
  •     大一时候看了两遍,看得似懂非懂。现在如果要说起来残存的印象,便也只能说:这部剧也许是想说明。不管什么类型的剧,现代派也好,其他什么剧也罢。落幕以后都是要关灯的。作者也许描绘的正是落幕以后的事。
  •     这倒是消磨了时间 就算没有它 时间也照样要过去的
  •     在书店看完了 毕竟经典哇 还是很简洁的
  •     我不懂。
  •     咱们还走不走?咱们走吧。他们站着不动。
  •     Hope deferred maketh the something sick. 希望迟迟不来,苦煞了等待的人
  •     等待戈多,日复一日,趋近于死亡。封面绘画很赞。
  •     难嚼,有味。把无比大而杂而漫长的人类活动截取、浓缩出来,就是这样。我们还不能上吊,因为要等待戈多。戈多什么时候来?他今夜不来了,明天准来。
  •     难道是我理解力的问题?完全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一出奇怪的舞台剧。看不懂。就像现在的某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或装置艺术。这名气捧得也太高了吧?
  •     很奇妙 喜欢
  •     存在与虚无
  •     收尾太漂亮辣,有点像每天睡前卷的最后一根烟,像大海也像岛屿
  •     在kindle上读了一半,借来的书还没翻。你说的意思我懂,但是仍然没有太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或许是需要一次真正漫长的等待经历。
  •     这…… 有些句子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些段落真的有必要吗,就算是表达存在与虚无,我觉得不需要这样来表达的作品,表达无意义本来就是无意义的?
  •     看完了,但似懂非懂,打算经历多一些后重读
  •     不能一口气看太多荒诞文学
  •     梦呓般的对话。
  •     之前好像他看过,同一本吧大概。也是话剧般。 所谓荒诞,大概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或许也都在等待戈多吧,无知而穷尽的生活。 我仿佛梦见了幸福。 戈戈和迪迪,波卓和幸运儿,小男孩,人物不多,对话也多为不知意思的自言自语,行为怪诞。 经典原因,在于荒诞带给人的艺术思想再创造吧。
  •     好看。待再读。
  •     就相于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     过一会儿,一切都将消逝,我们又将孤孤单单,在一片空虚之中。 谁是迪迪?谁是戈戈?谁又是戈多? 等待,到底在等待什么?明天,希望,孤独,荒诞。
  •     人们生下来就是疯子,有人还一直都是疯子 人最糟糕的是思考。幸运儿通过提行李增添自己存在于世的感觉,情愿受他人所控,或许是因为缺帽子便不会思考而成为了幸运儿。 黄鞋子,黑鞋子,甚至可以说紫鞋子,一切也是人们所定义出来的,怎么定位都无碍。 不仅仅是剧本荒谬,世界原本就是荒谬的。
  •     睿楠借书。“我们明天上吊吧!哎,那我们还走吗?我们还是走吧。”
  •     我简直都没法……出发了
  •     贝克特告诉你,读这本书浪费的时间,即使不读这本书也会浪费。读之前与之后并无差别
  •     好奇很久了,读完之后有些懵…戈多是什么?或者说他们在等戈多带来什么?但等待过程无聊得真实,琐碎又没逻辑…感觉吊死的话一切都解决了,但没有绳子哎,有些绝望。BTW,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地等待戈多?
  •     2016.06.07
  •     16年十一宅家 戈多没有来 他说 他明天一定来
  •     补标记。当时一口气读完的,非常精妙的作品
  •     有些作品就是用来划时代的
  •     存在的意义为何,但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     时间的,记忆的荒原。想起鲁迅的《过客》。
  •     说实话,没看懂……放入重读书单
  •     重读。
  •     “他不再哭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代替了他。世界上的眼泪自由其固定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如此,我们就不要再说我们时代的坏话了,它并不比以往的时代更糟糕。我们也不要去说我们时代的好话了。让我们别说了。的确人口是增加了。”(无数段沉默,无数段空白,这停顿尴尬冷漠疯狂的人生,岂不是我们自己的写照。)
  •     高中同桌说“可真是一本无聊的书写无聊的故事说无聊的话 可是还蛮有聊的”
  •     的确荒诞到极点,过了一天所有人都失去记忆了,一切重来,只有一个弗记得一切,像个记忆里的孤独者。剧情就这样一直重复。 最深刻的桥段,爱带上帽子问弗有没有更丑,弗说和原来一样丑陋,爱说太好了,就欢喜地带上了帽子。【一切没有更糟糕不就好了吗!】 在剧中时间被拉得好长,非常长。
  •     所有人物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没有性格,甚至连地下室人的自我思索能力都没有。时间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相似的场景么?只是贝克特将它放大、变得更加荒谬了。
  •     以后,你问我任何问题,我都可以回答你:“这是为了等待戈多。”
  •     终于看完了。早就想看看《等待戈多》了,早以为这是篇很神秘的戏剧。读到后面我就完全不想搞懂那句话是谁说的,哪句话什么意思了。我觉得我需要查查创作背景
  •     巨大的无谓,生命的无常,死亡的毗邻和自我的救赎,无谓的尝试与失败,无谓的经历,陈年怪异的撕裂的气息,残忍的温柔。生命是死亡在幕布上的暗影。只能叫喊!没有眼泪。只适合在一个白雾茫茫的凌晨,或是一个久睡方醒的薄暮。人生的等待,等待着救赎或是死亡。
  •     荒诞,我以前跟小朋友讲故事也是荒诞的,无论什么都融合和叛离,只是戈多到底有一点点道理
  •     我想你等待的不是戈多,是解脱。虚无缥缈的信念支撑度过遥遥无期的夜晚,然而无聊和未知总让死亡都有一点浪漫。如果戈多不来,我们就上吊,如果他来了,我们就有救了。喜欢文章的一开始。太具有画面感的三行字。乡间一条小路。有一棵树。傍晚。
  •     薄薄的一本,但一天天的等待真的太枯燥了真的读不下去啊……看背后的寓意给个三星吧。 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任何细小琐碎都被放大,能窥得几分常人如何度过虚无的一生的样子。当知道那只是我们的臆想后,我们也依然如同往常一般过着日子。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     活活把自己看抑郁了。《局外人》结尾的赴死还有一些抗争的力量,《等待戈多》结尾的吊死、绳子断了都是那样的麻木、无力……明天再带一条好一点的绳子吧,今天先洗洗睡吧……哎!
  •     受够了所有的等待。
  •     以后再读一遍❤️
  •     倒不觉得荒谬,只觉得可悲。总是想起83年陈德文译版《门》的封面上那句“总之,他是一个伫立门下等待日落不幸的人”,想想都伤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