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书评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40464660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页数:150页

鱼离开了水,它一切的推论、思考都没有意义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者,都把信仰意义上的”上帝“,或者其他观念中的”上帝“作为许多逻辑推理和思考的终点。但是20世纪,各种荒诞的事件让许多人主动否定了上帝这一终极存在,结果,是让人走上了一条”没有终极目的“的路。在这条路上,有的人用存在主义聊以自慰,有的人仍在虚无中摸索”能替代上帝“的终极存在。但是,除了上帝,还有什么是终极的存在?因此对其他受造物的探索、崇拜,这种逆原理行为,带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于是,就有了主人公们的荒诞故事。在迷茫空虚中,他们全力打发着时间,这样的段落让人想起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里那接近疯狂的”时间消耗“。但是在那里,是有盼望的消耗,这里只有空虚中的空虚:(P.112) “ 爱斯特拉冈接过弗拉季米尔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把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爱斯特拉冈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爱斯特拉冈的帽子,把幸运儿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幸运儿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爱斯特拉冈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幸运儿的帽子,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他自己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他自己的帽子,把爱斯特拉冈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他自己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他自己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他自己的帽子,把幸运儿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幸运儿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他自己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幸运儿的帽子,把他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弗拉季米尔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还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又还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又还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一下子摔在地上。 ”《创世纪1:27》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因此,只有从神那才会得到终极的幸福----好比鱼只有在水里才能幸福,离开水的鱼,它一切的推论、思考都没有意义,只是走向无数空虚的盲区。

一次幸存,一次毁灭,一次见证

“存在先于本质。”——让·保罗·萨特读完《等待戈多》,很多人都会问,在刚刚逝去的若干个小时里我们究竟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什么?重复,循环,混乱的动作,杂乱的语言········这些都是在揭示着什么?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无意义架构的戏剧,我们决不能仅仅在平面的文字上孤立的理解·,必须重构意象,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完整的做出应该的样子,以表现,充分的表现——荒诞。越是荒诞,越需要严谨。在世界的边缘,两个无名的卑微的男人在等待,等待一个他们除了名字再也没有其他认识的人——戈多(也许连名字也未必确定)。为了等待,为了时间的消逝,弗拉迪米尔,爱斯特拉贡,两个衣衫褴褛的男人,旧世界的遗物,开始回忆,重复一系列的语言,动作,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他们究竟在做什么?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戏剧的主人公同样问过自己,然而在无意义的终结之处,他们自己又答道“我们在等待戈多。”戈多究竟是谁?没有人知道,文本同时也拒绝被再次阐释。曾有人问过贝克特这个问题,然而作者本人同样无法阐释。这就是荒诞,让无意义的戏剧给麻木的西方社会以撼动,语言和和结构被贝克特近乎疯狂的实验,古典主义似乎早就已经被工业机器碾得粉碎。传统,已经不能满足异化的世界中人类个体的心灵需求,人们手持玫瑰在欲望的大街上游荡,不知何去何从,不知终结的所在。叛逆,人们需要在荒诞的体验中重新刺激麻木的身体和失败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堕落,同时每个人都渴望救赎。这就是荒诞之初西西弗斯给出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如西西弗斯一样,从山下到山顶,然后又回到山下,再到山顶····如此反复。如同我们日常的生活,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说我们的生活是荒诞的呢?《等待戈多》只是将重复集中了而已,为何我们就觉得如此荒诞?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然而那只是他的本体论需要,他必须承认,但是他仍旧无法给出真正的证明。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等待?等待着欲望,成功,幸福,死亡····可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在等待着什么吗?不,我们也不过是在强大的社会惯性中想一个机器的零件一样工作者,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点点的变老,然后死去。我们不也像剧中的主人一样在让时间消逝么?然而等待不会停止,生活也将继续。这就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意义。等待的是什么是无法被解读的,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种本质,它表现了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等待戈多》并没有告诉我们等待的意义何在,而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等待,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等待的意义。有时候,问题的出现重于答案的出现。 附论:关于这部戏剧,我们必须看看真实的演员如何表现,决不能 停留于文字。

粗浅的人物分析

(一) 爱斯特拉贡爱斯特拉贡是整本书第一个出场人物,然而他的出场方式却非常特别。在其他戏剧中首先是要介绍人物的外貌或者背景来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但是爱斯特拉贡的出场却是一个反复不停地“脱鞋”动作。而“脱鞋”这个动作贯穿了整个剧本,在这两幕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他反复“脱鞋”描写,而我认为从行为上来说,这已经达到了一种强迫症的行为。在行为分析上,强迫症是一个有意思的症状,这是只有在人出现焦虑时才会出现的,强迫自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病人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讲,强迫行为往往是为减轻强迫观念而引起的焦虑,使得患者不由自主地采取的一些顺从性行为。那么爱斯特拉贡在焦虑什么呢?从文本来看,在第一幕的开篇就出现了爱斯特拉贡“脱鞋”的场景,但是被弗拉第米尔的出场打断了,再当弗拉第米尔提及,曾经帮爱斯特拉贡打跑曾经揍过他的人的时候,爱斯特拉贡再次不耐烦的脱起了鞋,这是全文中爱斯特拉贡第一次出现焦虑的心理。爱斯特拉贡在焦虑自己没有能在别人揍自己时反抗,反而让弗拉第米尔救了自己,这话从弗拉第米尔的嘴巴里面说出来,让爱斯特拉贡感到不安,所以强迫自己进行脱鞋的动作。有意思的是,鞋穿在脚下,代表着走路、代表着行动力,爱斯特拉贡脱下鞋表示自己不想行动,或者说是畏惧行动。但是纵观第一幕,爱斯特拉贡反而是一个偏向于行动派的人:爱斯特拉贡讲求实际、擅长行动,他吃萝卜、睡桥下,甚至挨揍,他看见柳树想要上吊,他可以和幸运儿共舞,他可以屈辱地向波卓讨钱,会捡起地上的鸡骨头反复咀嚼... ...这样矛盾的行为和心理在第一幕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说从爱斯特拉贡的行为中看出,爱斯特拉贡是一个心理上不想行动,畏惧行动,但是在表现上却是处处行动不过脑的人。然而在第二幕开头中,当弗拉第米尔提及昨天幸运儿踢了爱斯特拉贡一脚时,爱斯特拉贡又开始想捡起他的鞋子穿,说明他开始想要去真正的行动,而不是做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时,但他的行为却不像第一幕那么明显了。当在弗拉第米尔提议扮演波卓和幸运儿,弗拉第米尔准备学幸运儿跳舞时,昨天爱斯特拉贡还表演一样跳来跳去,在第二幕中爱斯特拉贡竟急急忙忙的下场来逃避。当波卓被幸运儿绊倒之后,想要行动的爱斯特拉贡也没有行动,而是不停地在想拉起波卓之后能不能有些回报,跟昨天乐于行动的爱斯特拉贡判若两人。从这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爱斯特拉贡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心理上不想行动行为上却行动的人,变成了心理上想要行动却不做行为的人了。他的心里的想法和肢体的行为是冲突的,所以一旦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他会不自觉地出现脱鞋的强迫行为,来缓解自己内的焦虑,即使这些行为并没有任何意义。(二)弗拉第米尔和爱斯特拉贡一样,弗拉第米尔的出场给人的印象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作——脱帽子。如果将爱斯特拉贡脱鞋看作是强迫症的话,那么弗拉第米尔的脱帽子也应该是强迫症级别的,在两幕中弗拉第米尔的脱帽次数竟有8、9次之多,不得不看作是弗拉第米尔的标志。同样是在第一幕的开头,当爱斯特拉贡问弗拉第米尔:“你要对我说些什么?”,弗拉第米尔的反应却是:  弗:有时候,我照样会心血来潮。跟着我浑身就会有异样的感觉。(他脱下帽子,向帽内窥视,在帽内摸索,抖了抖帽子,重新把帽子戴上)我怎么说好呢?又是宽心,又是……(他搜索枯肠找词儿)寒心。(加重语气)寒--心。(他又脱下帽子,向帽内窥视)奇怪。(他敲了敲帽顶,像是要敲掉沾在帽上的什么东西似的,再一次向帽内窥视)毫无办法。弗拉第米尔一连串的动作,脱、窥视、摸索、抖抖、戴上表示对帽子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好像能从帽子里面得到什么。从古至今,帽子都象征着身份、礼仪、地位,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脱帽子的行为,恰好就像是能从帽子中得到某种精神一样。如果爱斯特拉贡是行动派,那么弗拉第米尔则是思考派。虽然说脱帽是一个行为,但是在这脱帽的背后,是弗拉第米尔想要得到精神上的需求。纵观全文,弗拉第米尔注重思想、偏于精神,他讲故事、唱歌,甚至催促着爱斯特拉贡去思考,并试图谈论一些哲学问题,还要跟小男孩攀谈。而帽子恰恰能够带给他思考的安宁,所以每当弗拉第米尔想要去思考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脱下查看帽子。在弗拉第米尔的世界里,思考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他从《圣经》讲起,说道圣地,还自诩为诗人;他讲到盗窃的故事,提到上帝;他甚至和波卓理论是否要放弃幸运儿。这样一个看似博学的人,脑子里却固执地记住了一件事,那就是等待戈多。每当爱斯特拉贡说要走的时候,弗拉第米尔总能个第一时间拦住,告诉爱斯特拉贡,他们还要等待戈多。戈多对于弗拉第米尔的意义是无可争议的,他迫切地想知道关于戈多一切,所以当小男孩到来时,他连着询问了很多关于戈多的问题。他试图弄明白自己等待的是什么,就如同他试图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他给他的世界制定出一个规矩,却将自己困在这个规则中出不来。他是一个跟爱斯特拉贡完全相反的人。而当到了第二幕,情况却有些不同了。弗拉第米尔像是变了个人一样,虽然他依旧执拗地记得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却不再给爱斯特拉贡讲故事和唱歌了。他反复的纠结于昨天到底干了什么,并随后开始了一连串的行动:那幸运儿的帽子往头上戴,模仿幸运儿的行为举止,甚至学起了跳舞。这样的弗拉第米尔就像是与爱斯特拉贡融合了一部分一样,不再单单是注重思考,也是在对行为的一种重视。(三)相融与相斥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用尼采的理论来说的话,那么我认为爱斯特拉贡是具有酒神精神的人,而弗拉第米尔是一个具有日神精神的人。而在这两者间,日神精神是先于酒神精神的,因为建立秩序的的精神更为原始,所以每当爱斯特拉贡要离开的时候,弗拉第米尔就会提醒道,他们在等待戈多。在这样的框架下,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爱斯特拉贡是迷狂的,迷乱的,忘却自我的;弗拉第米尔是理性的,秩序的,坚守自我的。如果将这两个人看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还不如看作是一个人的两个极端,在互相排斥的对方。文本中两人多次争吵,甚至提出离开对方,但是两人又如同肉与灵一般,离不开彼此,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状态。在我看来,爱斯特拉贡的酒神精神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趋于本能的特征,是更接近于本我的一种体现。爱斯特拉贡展现的是冲动性的行为,他不加于思考,不介意别人的看法,只是避苦趋乐,消除痛苦和不适的感觉。这是他生命的价值标准。而相对于的弗拉第米尔日神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克制下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的体现。弗拉第米尔展现的是思维的那一面,他在本能和社会现实中进行妥协平衡,虽然是压抑了部分的本能活动,但也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和痛苦。所以说,虽然两者表现出的行为不一样,但是最终引向快乐都是一样的,即在第二幕的性格融合就是两者从相斥走向相融的体现。在当代的社会,类似这样的人很多。随着我们的学识、见识的增加,我们灵魂渴望着上升走向神性,走向超我的那一面,但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却不断拉着我们往下坠落。我们的内心如同爱斯特拉贡一样希望能解放自我,但是表现出的行为却是弗拉第米尔一般约束自我本性。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人在神性与动物性的挣扎越发明显,更容易走向极端,所以人与人之间显得更加无法交流,更加冷漠。我们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唯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戈丁。。戈丹。。戈多。。

戈丁。。戈丹。。戈多。。谁知道等的是什么,意义?存在?改变? 谁又知道两个可乐的人是谁,哲学家?诗人?流浪汉? 我不知道 我只想有个拥抱幸运儿把一切交给了波卓就像我们将一切交给了国家它告诉我们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我们忘了如何跳舞如何思想如何说话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波卓忘了开始不知道将来波卓瞎了我们能去指望谁呢是指望流浪汉还是诗人还是哲学家我不知道 我只想有个拥抱


 等待戈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