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9553416
作者:苇岸
页数:257页

内容概要

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1960年1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翌年春正式入学,并接触朦胧诗。1986年,经海子推荐读到《瓦尔登湖》,受此书影响,由 诗歌彻底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1998年在其居住的小区东部田野的一个固定位位置,对同一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开始二十四节气的写作。1999年5月19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
苇岸著有《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太阳升起以后》(2000年)、《上帝之子》(2001年)、《最后的浪漫主义者》(2009年)等作品,其散文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
新版的《大地上的事情》首度收入苇岸历时一年拍摄的二十四节气照片,并第一次从自然文学的角度对苇岸的写作以及日记进行了编选。

书籍目录

代序 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
第一辑 大地上的事情
第二辑 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
第三辑 去看白桦林
去看白桦林
美丽的嘉荫
天边小镇
放蜂人
鸟的建筑
我的邻居胡蜂(一)
我的邻居胡蜂(二)
海日苏
我与梭罗
土地道德
素食主义
第四辑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
附录 最后几句话

作者简介

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王家新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 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周晓枫
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林贤治
在苇岸先生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享利•戴维•梭罗。他对朋友们说,他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人类的增光者”,仁厚的博爱和至善的赤诚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
——袁毅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
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


 大地上的事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苇岸在1988年1月11日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冬天的门窗紧闭。方方正正的阳光斜切进屋里,仿佛一块玻璃没入静水中,也可以想象是白昼伸进来的一只手,拉你离开晦暗的环境。这感觉,就像是永远停留在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充满诗意。我很喜欢苇岸的文风,像刚收割下来的庄稼,也像被犁铧翻开的泥土,带着大自然的洁净。他像一个预言家,早早料定我们会失去真挚,迷失在工业化的快捷和电子化的阻隔中,与此同时大地失去了野兔,庭院失去了麻雀,我们在水泥森林里走来走去,怀揣一颗空荡荡的心。苇岸的文字非常平实,冲淡,富有哲学含义;明快,像甘美的泉水;最重要的是,它一点都不造作,很符合我的脾性。读苇岸让人更加亲近大地,但这种“亲近”没有迫切感,不带有“理想主义”的煽动性。它不是叫你快,反之,他叫你放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大喜欢和别人谈苇岸,我怕背上“老旧”和“落伍”的声名,乃至一堆伴随嘲笑的指责。实际上,在我过往的时光中,我早已备受嘲弄,皆因为我企图放慢节律,与这个时代背道而驰。苇岸极其详尽的描写他看到的一切,其描写的忠实程度有时候直接反应在时间这个矢量上。他甚至以一个固定的地点为“支点”,以此架起相机朝同一个方向,同一片风景按下快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持续下去。在这个“支点”上,他架起了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命的时间轨迹。他写庄稼地、象鼻虫、麻雀、喜鹊、野兔、鹞子、野火、乃至一头驴,就像是一个在村庄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他对自己世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知道太阳几点升起,几点落山,时间的节点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生命的一个标记,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爱的刻痕。   苇岸对自然的忠实的描写还体现在他的朴实上,太朴实了,直逼文字和人性的本真,把所有扭捏、虚伪、装饰和矫情都剔除掉了,甚至连那么一点浪漫情调也剔除在外。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假辞藻修饰的美,像秋天田间剧烈开放的野花,随风招摇,遍地吐芬,掩饰不住。他这样写晚暮,从太阳降落到满天星斗,也是晚霞由绚烂到褪尽的细微变化过程。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过程,它很像一个人,在世事里有浪漫、热情、到务实、冷漠的一生(《大地上的事情》五十六)。这句子像一粒粒砸在纸上的粮食,有着散文的衣裳,却有诗歌的躯体和哲学的灵魂。可以这样说,苇岸式的恬然除了美之外,还包含智慧,智慧意味着犀利,就像刀剑意味着杀伐,是不容回避的;      苇岸有一双自然的眼睛,他从不自命为自然的主宰,而是看穿了人类自身的虚伪性。人类评价坏人,往往冠以动物之名,视之为禽兽,如捕捉鸟儿的时候,用一只“笼鸟”为诱饵,骗大量野鸟入网,反过来污蔑笼鸟的“鸟品”,苇岸却说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他曾借诗人海子的一句话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时常有人将文人与作家等同,实则我对此绝不认同。所谓“文人”是一个充满中国意味的词,它和琴棋书画有关,和文玩诗词有关,总之和趣味消遣有关,在这里趣味是“玩物”的代名词。我所理解的作家,他们和大地有关,和思辨有关,也和粮食有关,也许他们也写男女之情,但那属于贝多芬的“非如此不可”,而非第一万零一次重复风花雪月。也许正因为此,他喜欢梭罗,喜欢惠特曼,喜欢托尔斯泰,也喜欢安徒生,却不喜欢以诗意为名的寻章摘句者们。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可以牵着一个人的手在庄稼地的田埂上走,跟她谈论诗歌或者月亮(以及任何没有浪漫色彩的家常话,而不厌倦);或者,摘几束沟渠里的不知名野花,插在家里的坛坛罐罐里(而不矫情)。此外,如果还可以奢侈一点,我想写点诗什么的(或者画几笔画)。事实上,这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嘲笑,乃至最严厉的斥责。在一个强调快的时代,谈论“慢”不但悖逆而且可耻。人们早已忽略时间的意义,消灭了本真与永恒。这一切,早早被作为诗人的苇岸所言中。但是,我觉得还应该有人不同,我不会做一粒“微时代”乃至一个“伪时代”的自由尘埃,我愿做一粒粮食,因为我怀念大地胜过一切。刊载于2014年6月11日《江南时报》B04版
  •     这本书能让浮躁的心享受走神一会儿的宁静,出自亲身实践。当然它对解决现实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但它至少让你手上有一个暂停键,比药不对症的鸡汤好多了。《大地上的事情》,多好的名字。他的语言,是他种出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叫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出生,然后活了三十九年的诗人、散文作家。若不是这次重版了他的书,我可能都不会听说这个人,也应该不止我一个。苇岸读的是哲学系,大学时和那时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喜欢上了朦胧诗。26岁时读到了《瓦尔登湖》,从诗歌转向散文创作,两年后《大地上的事情》里的文章初具雏形。38岁时,苇岸做了一件事,他想将这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记录下来,采用最简单的方式——他在家附近选择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笔记停留在“谷雨”就没有再继续,因为这个一生都在力求向生命索求最少的人生病了,最终因治疗无效而病逝。三十九年的时间里,他留下的文字不足二十万字。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这不是“少”,而是知道愿写和无须写,能写和不求写。所以他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无废话,都是圆润完整的,就像是秋天时成熟后必然落地的果实。“第一场秋风已经刮过去了,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把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是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语言是写作者认领世界的方式,也是擦拭内心的作业。苇岸的语言瓜熟蒂落般自然纯朴,美得有大米蒸熟后扑来的香气。我想起人们日常生活里会用到的一个词——“叫得到”,“你叫得到他的名字吗?”意思是,你能随口叫出他的名字吗,叫得到,是无需经过思考的惯性。读苇岸的书可能就是这种感觉:他叫得到自己的语言,而他的语言,叫得到自己的心。叫得到世界上他所感受的事物。大地深处,认领初始苇岸看“大地”的眼神里有敬和爱,有孩子和诗人——孩子带着他亲近大地,诗人带着他往大地深处走。那里有同为生命本来的形状,无论这生命是“它们的”,还是“自己的”。“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踩死蚂蚁的人不计其数,包括我自己;但是如此观察过属于蚂蚁自身生命运营的人,能叫多数人惭愧。也有多数人不屑。人们面对生命的方式迥异,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佛,有恶魔。在苇岸眼里,蚂蚁的世界和我们居住的世界是同一的,做为生命存在来说是平等的,都是居住此天地间的“劳动者”。(他在书中说,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劳动者属于大地,各司其职,得其所获,而所获皆美。大地深处,认领初始。人是很容易骄傲的动物(与其他生命体相比),因此很难通过自己关照自己来悟彻生命,只能由其他生命来对照。当自己的膝盖低于稻麦穿行大地时,当真的听见昆虫鸣叫时,会有种纯粹的欣喜从心底油然而生,你沉默但感受到此时的音乐,你静止,五官却全然张开。这应该是属于生命开始的那种完整,没有忧愁、贪欲、邪恶,完全是交付给世界的纯真样子。人本来就不合时宜苇岸的二十四节气记录很有意思。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寻找时间里生命的变化,全然是一个待在一旁从容记录的人。不像是网上那些美轮美奂的节气PS图,书里的这节气图只是取一个场景,由时间在这之上待过。我会想象那样一种状态,这个人是看到了时间最正常的流逝。二十四节气里,时间是万物的包容,因为内在的变幻而被赋形。而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里,时间是必须按刻度计算的,利用得越紧实,就越被视作为一种胜利。牺牲了时间的包容性,人难免会活得紧张。紧张的状态是因为你需要去配合,就是所说的“合时宜”,而“时宜”本身就是一种多数人的发明,是文明的产物。这种后天的学习,我们仅记住了它是必要的,而忘了它并不自然,当我们觉得不适时也通常会寻求外力和发泄,而忘了重返自身的路径。“人”的初始只是一个生命体,和动物、植物一样,依照本能和规律的生长才会从容,是找到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而不是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螺丝。生命比文明先有,自然孕育人为,所以“人”是大于“时宜”的存在。当然,这不意味着抵抗现代文明副作用的方法是倒退,只是需要明白,如果文明是“必需”的,那“生命”本身的属性才更是“必须”的。天地、时间、欲望皆辽阔,所有的“征服”都是刹那而已,一秒有一秒的质地,才是存在的方式。没有比大自然的形成更伟大的事了,人的智慧只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你看那二十四节气里的变化,看时候到了便自有其成,看不追不赶便是最好造化。它真的能告诉你太多。苇岸临终时说:“数年前我就预感到我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和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他怀恋农业文明。二十四节气并没有完稿,自然的常在和生命的陡然永恒并行。这么一个仿佛不活于世俗的人,也带着这些许属于人间的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活了四十年,留给了我们二十万字。一个大地上的人,讲述大地上的事。
  •     我看到苇岸说他小时候就不能看屠宰牲畜,且后来对非暴力主义一见倾心,于是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对杀猪基本没什么感觉,只想吃猪肉,并非因为心狠,而是对生与死、痛苦与欢乐并没有体验与经历,而对大人过于信任,以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既然他们去做,就肯定有理由。苇岸选择散文创作的理由很特别,他是将散文作为诗歌以另一种手段来写作的,这说明他是以一个诗人起步的,但他对中国文学的疏远却是我并不首肯的,比如对《红楼梦》的陌生,让他得出中国文学“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让人感觉到他在这里存在偏见,一种缺乏反思的因子存于其中,所以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如泰戈尔、爱默生、安徒生、纪伯伦,在不少诗人看来都不算是格局最大的诗人,所以他的世界观也显得过于简单,“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可能把内心与外在世界过于简化了,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博大,所以他也只停留在“理想和浪漫”阶级,我唯独同意他“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读到作者写那些昆虫,我明显感觉自己心境不够平静,人世的纷扰在搅动我的心绪,我没法只专注于动物世界而不想到人,由此我想我也许从未变过,以前读《昆虫记》就不太怎么看得进去,我似乎是在人的世界里磨砺着自己的心,是一种将出世的意融进入世的心情的状态。虽然《瓦尔登湖》也是我的最爱,但我却从里面的字里行间处处能读到人,虽然看似写景更多一些。作者认为智慧出自弱者,我以为很新鲜,原来我不停地追寻适智慧,本因为我很弱,而强者是不屑于此的,庄子的“绝圣弃智”,想来也是因为他是强大的吧。作者变为孩子们每天在课堂精心编造他们美丽的网,而以我在学校读书的经历,除了读书不用挣钱以外,也面临竞争,人际,流言蜚语,学校远不象作者所说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小社会,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准备,然而与人的接触和交往让他开始懂得人性,如果正面发展,他会学会爱与包容,成为孩子不是唯一的出路,长大成人的美好也许才是通往天 的必经之路。一生仅仅只接触大自然,不深入人世,人最多只在尘世外观望一番,而一旦跨入人世的大门,便发现应付自然的心智无法适应人世,很有可能成为仇人世者。所以自然、人世,皆无可逃避。作者对秋天的赞美,是因为它是夏天到冬天的过渡,有自身的独立价值,且更饱满与丰富。我小时候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独爱秋天的妩媚,还多少将它归因于秋天是我出生的季 ,且有菊花的美丽。而蒲宁则说出了潜意识那隐约潜伏的原因,因为秋天有着色彩与天空。但我现在的心境,更爱春的温暖与平安,而读过海德格尔以后,我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打量了,甚至我以前一直不喜欢的技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淳朴。
  •     赤子之心
  •     纯粹的文艺都是忧郁,伤感,绝望的。
  •     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和未来自觉的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大地上的苇岸
  •     苇岸是那种永远也不会「红」的作家。我几年前想买他的《大地上的事情》和《上帝之子》,发现孔夫子网上,苇岸的书已经被炒得很贵,但奇怪的是广西师大再版了他的书,也没有掀起任何波澜。截止到2016年9月份,豆瓣上读过1995年版《大》的读者是327人,读过2014年版的373人,一共只有700人,极其小众。我很喜欢读《大地上的事情》的系列散文,作者的心平静、笔清澈,他写的是他出生、成长、埋葬的泥土,也是我的泥土、我们的泥土,这泥土让我喜爱、敬畏。作者将泥土上的生灵和读者的内心架构起来,燕雀和蚂蚁和我们无异,只是他们更爱泥土罢了。我喜爱并且尊敬苇岸,即便我并不认同他的前工业时代的价值观。2016年9月读于北京,Kindle版本。
  •     我对这类自然主义文学的芥蒂就在于他们对工业文明对现代进程的纠结,但还是爱读,站在他们的文字上眺望原野溪流树木,自然。
  •     世界存于荒野,超级喜欢这种书这样的作家
  •     3.5。不感兴趣。朋友们!远离素食主义者和诗人
  •     苇岸热爱农业文明,对于被裹挟地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是极其抗拒的,他一直觉得人造的东西太多,而神造的东西太少。不知道他止步于二十一世纪是否是他的幸运,毕竟新的世纪让人离土地更远,离机器更近。我很爱他的那系列二十四节气照片,有机会也很想尝试。
  •     非常喜欢这位用心观察热爱生活的作家。读他对大自然的叙事,亲切得仿佛自己画面一般的置身其中,感受他的心跳,和他共同呼吸。私以为,苇岸的自然文学是中国此类文学绕不过去的文本,朴实真挚,充满丰沛的感情。遗憾的是作家英年早逝,要不假以时日,苇岸定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Ps:这本书去年在出行采访路途看完,当作礼物送给一钦佩的老师,以后定当再购一本珍藏,是为记。
  •     能以这样的方式记录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简直是浪漫之又浪漫。
  •     他说自己是一个不适合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也许上天听见了他虔诚的祈求,他终于没能活在现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不然他该有多失望啊。我想,上天或许是仁慈的。
  •     文字如泉水从不高的地方往低处流走,和缓地漫开,漾出的晶莹水花在这大地上不息地扩延。这书是自然的馈赠,是因了热忱乡村大地,反思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真诚而富有诗意的;少许内容虽有驳杂的缺憾,但总体还是好的。这书让我想起了一个命题:我们要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
  •     在这个常常诞生腰封小王子的年代,居然有一本书没有人作序,没有人站台呐喊,但是又有一个圈子的人为止感动不已。观其文,过于恬静而不能读,遂不读了。哪怕得知作者生平,我也没有十足的动力继续看下去,匆匆翻过而已。不做评价。
  •     竟然一字一句看完了。没有什么情节,只是朴实的风景和情感,在都市生活的间隙读来很清净。
  •     在昌平住了那么久,看到昌平作家写的文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诗人的散文有抹之不去的诗意,苇岸乡下与自然的见闻,仿佛看到了我全部的童年。
  •     第一辑不错,有几则会让人想到隐藏在词背后而体现其涵义的事物本身。作者有对散文作者而言很宝贵的特质,即不讨人厌甚至讨人喜欢。散文是可以天真单纯的,这点和小说很不一样。
  •     让我更加相信人的幸福并不在外,心中有大智慧,就能看到大智慧,心中有善良,就会看到善良,灵山只在汝心头!
  •     向瓦尔登湖看齐的简练朴实的作品
  •     一个有所守持的人,一种属于诗人的洞察和语感。如果生命和写作能够再多一些时日的延续……胡蜂那篇的结尾尤令我心里一动,“在此,我想借用一位来访的诗人的话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     也许是期待太高,散乱得令人无所适从。
  •     自然主义文学
  •     “现代社会是启动的火车,节奏与速度越来越快,它不能与自然节律同步运行,这种与自然节律相脱节是现代人紧张、焦躁、不安的根源。”
  •     文字非常优美但是对农业文明的过度赞美仍然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浪漫主义。我至今只在腾冲界头几块最肥沃的土地上见到过可被堪称幸福的农民(生态优良,土地肥沃,四季如春,种植烟叶收入稳定,开设农家乐生活富庶,有车有房有田。),仅相隔十几公里,另一个社区里住在山沟沟里的农民就完全是另一副样子,破衣烂衫,人畜同居。所以我仍要说,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吧!赞美商业,赞美工业,赞美资本的逻辑。
  •     每个人都应该亲近自然
  •     关心一棵草,也关心一只飞过的鸟
  •     最后的日记篇没有看完。但这真是安静的人生啊。任何一丝来自自然的喧嚣都能被作者谱写成诗,这样的生活,欣赏但不向往。
  •     很多人都向往田园生活的同时,应该考虑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大部分人都只能去体验几天,而不可能选择久居。14年的版本封面比94年的好很多。只是作者已不再。零零散散的记录了一个人与大地发生的关系,麦田,麻雀,冬雪,以及与那片土壤上的所有自然生物。朴实。荒野文集中很不错的散文
  •     刚健质朴,是来自大自然里的诗意
  •     我被逼迫写了1333字的读书笔记 写下了一部分违心的话 文字质朴 不合我这种起来嗨听摇滚看小说作死玩恐怖游戏的人的口味 但是 我觉得我就是工业时代的bastard 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但我热爱自然 这是真的。
  •     不喜欢。作者看见了美的事物,但描写得并不美,引发的哲思也很普通,并无新意。
  •     别人推荐的,还是尽量看完了
  •     第一次读博物学的书没有勾起我的兴趣,还为此买了实体书,这下在想能送给谁
  •     感受一般,稀奇国内还有这么一把描写人文的好书,梭罗真是害人不浅,短命鬼啊。苇岸道是学习了布罗茨基以诗的方式写散文,可是有点生硬啰嗦。观念同陈冠学,回归田园,热爱农人,抛弃科学经济的未来,对地球的老命忧戚不已。
  •     敬畏
  •     心清目明,至真至诚。
  •     万物皆生于大地 又归于大地
  •     很失望,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感受不到什么美感
  •     中学时候在一支白炽灯下读此书的记忆,温暖,朴实,十几年后重读,还是很纯净的感觉,可惜再读下去,不免有点感情的重复和空泛。
  •     “最后几句话”是作者去世前六天的口述,妹妹执笔,像遗嘱。他最喜欢五月,很早便预感自己不适宜进入21世纪,最终生命停在了1999年的五月。一语成谶,让人唏嘘。刻薄地说,作者并没有作为诗人的语言天赋,大部分都写得很糟糕,像一个沉浸在农业文明中的环保主义者在喋喋不休。当尘埃落定,唯有真诚。
  •     世界温和
  •     看牙医时,大清早坐在牙科门诊前的台阶上读完了这本书(因为排队要很久)。很萌的
  •     真的只是大地上的“事情”而已
  •     浪漫主义者
  •     也许三星是过于苛刻了。好友推荐这本书给我,我只觉得这是梭罗一小部分思想内容的缩影,不刺激、不震撼。看得出来苇岸是想达到更高一层次的高度的,然而过于刻意,搞错了方向。可惜之处就在于,你本可以,但是你没有。
  •     全书渗透着一个文人的顾影自怜
  •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现代工业、环境破坏的忧思。日记草稿与成稿一同收录,因而整本书略显冗余散乱。
  •     苇岸无疑是一位热爱生活,关爱自然,推崇农耕文明,摈弃工商社会的人。马蜂,麻雀,树木,气候,庄稼这些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事物在他笔下无不散发着亲切美好的一面。人类只有在田野上劳作才会有未来。
  •     美好的事物总是少见的,文中漂亮的表达也不多。
  •     被忽略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