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50大奥秘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111377887
作者:斯科特 O.利林菲尔德,史蒂文•杰伊•林恩(Steven Jay Lynn),约翰•鲁希欧(John Ruscio),巴里 L. 拜尔斯坦(Barry L. Beyerstein)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阅读之前,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如果你在室内,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物体上,比如一把椅子、一支钢笔或一个咖啡杯子;如果你在室外,集中注意力在一棵树、一片草坪或云彩上。请盯着看。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物质从你眼睛里出来了吗? 这个问题可能一下子就让你感到奇怪了。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成年人认为我们的视知觉是与眼中微小的分泌物伴随出现的。 事实上,当研究人员给大学生出示描绘光线、波和小颗粒进入眼睛或从眼睛中出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选择最能用来描述视知觉的图。41%~67%的人选择发射物从眼睛中往外发射的图片。甚至当研究者给大学生展示人们凝视某个物体的面孔,让学生画出表示视觉过程的箭头时,69%的人所绘制的箭头都表现的是视觉能量从眼睛内发出。这些图示被大学生广泛认可,是因为即使研究者在没有任何图画的情况下问他们,眼睛是否发射光线或小颗粒,才能让我们能看见东西,很多,经常是30%或更多人报告说的确如此。 正如伟大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指出的那样,这种信念始于生命的早期。皮亚杰甚至讨论过一个儿童的个案,这个儿童认为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他们的视觉可以连起来并“混合在一起”。与皮亚杰的观察一致,57%的小学儿童说,当人们看的时候,有东西从眼睛里面出来。相信这个说法的人从三年级到八年级呈下降趋势,但这个说法流传很广。 如果回溯的话,这种视觉的“特别使命理论”起码早至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就开始了。他说在观看的时候,从眼睛里射出一股“火”,这火“与日光联合作用……使得我们产生一种叫做‘看’的感觉”。之后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描述,在看的过程中,“从眼中发出射线”。尽管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排斥视觉的特别使命理论,但这种说法依然流行了好几个世纪。 事实上,有关“恶毒目光”会给他人心理上带来伤害的信念,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都广为流传,特别是墨西哥和地中海、中美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那些国家。《圣经》中的新约和旧约都提到了恶毒目光,还提到古埃及人用眼影去挡住它的邪恶的影响。古往今来,诗人们不断描绘眼睛在引起深远心理效应方面的力量,这一点大概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视觉特别使命的信念。举例而言,莎士比亚写道“情人眼睛的凝视会让老鹰失明”。时至今日,我们也说人们给我们“穿透性的扫视”、“刺穿人心的凝视”或“锋利的目光”。因为代表性启发式(见前言),我们从这些隐喻中总结出眼睛产生能量的信念可能显得比较笼统。有趣的是,调查发现63%的大学生体验到他们能“感觉到其他人在注视自己”。 生物学家鲁伯特•谢尔达科(RupertSheldrake)想通过研究表明,许多人报告自己正在被看不见的人注视,这甚至在科学共同体中引起了轰动,但多数研究证实,谢尔达科的被试可能巧妙地影响其他人注视他们自己。最近,精神病学家科林•罗斯(ColinRoss)声称,他能用眼睛驾驭光波来打开电脑的声音。然而,神经科学家所做的初步测试显示,罗斯眨眼启动的脑电波不经意地启动了声音。 心理学家仍然不理解,为何我们中那么多的人持有关于目光具有特殊使命的信念,但是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吸引人的线索。第一,大众文化,就像超人提供的范例,也就是超人用眼睛里x射线的力量攻击坏人,如同把钢切成碎片一样,这种范例或许使得一些当代的视觉特殊使命信念得以形成,当然无法据此解释这些想法在古代文化中是如何发起的(见图1—1)。第二,我们多数人体验过“光幻视”这种对光的知觉(通常包含点和图案)是由对视网膜,也就是对眼底的光敏感细胞层的刺激所引发的。压迫型“光幻视”几乎是最常见的,当我们在醒来时揉眼睛后最常见到。一些作家推测,光幻视对眼睛发射小的颗粒以察觉物体可能是有帮助的。第三,许多动物的眼睛具有很好的夜视能力,它们有“光神经纤维层”,即在视网膜之后或之内的反射型神经层。我们许多人晚上看到猫和浣熊的眼睛会闪光,也是通过这个神经层,有时叫做“眼光”。一些人认为这种经验可能造成了眼睛产生放射线的错误印象。然而,所有这三种推测,尽管很有意思,但只是推测,没有一个经过了系统的检验。形成特殊使命信念的原因仍然是鲜为人知的。 我们能通过教育来改善关于目光具有特殊使命的信念吗?乍一看,答案好像是“不能”。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导论中感觉和知觉课程对大学生相信这一观点看起来没有什么影响。然而,如果我们能接受双关语的话,可能还有希望的“射线”。研究证实,呈现给大学生“驳斥性的”信息,会让他们在短期内降低对该观点的信念,这些信息不仅仅设计成用来解释眼睛是如何工作的,也解释怎样它就不能工作了,而在后者这种情况下,眼睛不能释放射线或颗粒。然而,即使这样做,这些信念降低的状况并不能持续很久,3~5个月后大部分都消散了,这也说明一次性短暂的驳斥性信息可能无法获得成功。可能需要重复性的信息输入。 在许多方面,有关驳斥性信息的研究都反映了我们在整本书中贯穿的理念:在揭开事实的面纱之前,应首先破除有关心智和大脑的迷信。正如马克•吐温提醒我们的那样,学习常常始于无知。

前言

心理学无处不在。年老和年轻,遗忘和记忆,睡眠和做梦,爱与恨,幸福和悲伤,心理疾病与精神治疗——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经常是好坏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事实上,每天扑面而来的新闻、电视节目和电影及互联网络都广泛涉及心理学的主题——包括大脑功能、通灵、离身经验、恢复的记忆、测谎仪的测试、浪漫关系、家庭教育、儿童性虐待、心理障碍、犯罪和心理治疗等。甚至只是到隔壁的书店随便转上一圈,就会发现一大堆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经常是成百上千本,这些书内容涉及自助、关系建立、康复和成瘾等,书的作者们能够给我们不平坦的人生之路慷慨地提供发展建议。当然,那些想免费获取更多心理学建议的人们,在互联网上也能找到源源不断的信息。大众心理学相关领域以数不尽的方式塑造着21世纪初的世界图景。  然而我们信以为真的大量心理学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说法的数量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尽管很容易就能在书店中或者是触手可及的互联网上发现大量大众心理学资料的踪影,但其中充斥着神话和误解。的确,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当中,心理学错误信息的流传程度并不亚于其正确信息。不幸的是,在大众心理学领域,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区分事实与谬误的好书少之又少。正因为这样,我们经常身陷令人困惑的心理指导建议中,这些建议混合了事实、半真半假的陈述以及彻头彻尾的谬论,它们通常是由大量仁慈的心理自助高手、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广播中自诩为心理健康专家的人给出的。如果没有一位可资信赖的导游带领我们将心理学的神话同真相分开,我们就可能会有在谬论的密林中迷路的危险。  大众心理学中许多根深蒂固的神话,不仅能使我们错误理解人的本质,而且还能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明智的决策。有一种说法指出,人们往往会压抑痛苦经验的记忆(见神话13),那些错误地相信这一陈述的人可能要花费许多时间去追忆那些根本就没发生过的童年创伤事件。那些相信幸福主要由我们的外在条件决定的人(神话24),可能会过于追求外在事物,而不关心内在的心理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长久幸福。我们中有些人错误地相信,在浪漫关系中“互补”才能产生相互吸引(神话27),这些人可能会花好几年时间去寻找与自己个性和价值观有较大差异的另一半,到头来却发现,这样的“般配”是很少有好结果的。神话影响巨大。  正如科学教育家戴维•哈默(DavidHammer)所说,科学领域的谬误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稳定、对世界持有强烈的信念;第二,与证据确凿的研究结果相矛盾;第三,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第四,需要纠正后以获知正确的认知。最后一点对于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心理学谬误的顽固信念会阻碍学生理解人类的本质,因而,破除神话应该是心理学教育的必要环节。  有许多辞典定义“神话”一词,最符合我们目的的定义源自《美国传统辞典》(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2000),指的是“广为流传(但是错误的)的,与人物、风俗或偶然事件相关的信念或故事”,或“虚构的或半真半假的陈述,特别是这些陈述构成了理念的一部分”。我们呈现在本书中的大部分神话是广泛流传的信念,但这些信念与心理学的研究很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其他一些神话则包含了一些正确的、符合事实的陈述,但存在夸大其词或曲解事实的成分。不管怎样,我们写在本书里面的大部分神话看起来都是引人注目的,因为这些神话在老百姓那里有很大的市场,很多人觉得它们貌似是对的。例如,那个“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的错误信念(神话1),与“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我们智能潜力”的信念相吻合;那个“低自尊是阻碍成功的主要原因”的错误信念(神话33)与“只要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信念相匹配。  不难理解的是,人们借助许多心理学的神话试图去了解我们的世界。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克劳斯•曼哈特(KlausManhart)所观察到的,纵观整个历史,在人们试图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时,神话起了关键作用。的确,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大部分神话,例如梦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神话20),其实对梦的探索只是人们想了解反复出现的神秘事物的表现,这才是夜晚心理活动的真正意义。  本书是第一本致力于调查当代大众心理学全景的图书,会将常见的心理学错误看法放在科学证据的显微镜下。通过这种办法,我们希望驱散普遍流行的错误信念,用正确的知识武装读者,使得他们能够在现实世界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的叙述方式是通俗的、好玩儿的和谦恭的。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的书适合初学者和外行人,读本书无需心理学专业知识。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专业化的技术术语降到最少,这样,本书就可以让专家和非专家都能看懂。  在引言中,我们审视了大众心理学的宽广世界,描述了心理学神话带来的危害,以及这些神话的10个主要来源。在书的主体部分,我们考察了50个广为流传的大众心理学神话。对于每个神话,我们都讨论了它在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大众心理学中的典型案例、最初起源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尽管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破除神话,但是我们已经超越了仅仅揭开神话的层面。对于每个神话,我们也介绍了相关主题已得到充分证实的知识,因而,通过学习真实的心理学知识,读者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50个神话中一些部分还伴以简短的“破除神话:近距离观察”栏目,让我们近距离地考察相关联的神话。每个章节都包括一套有待探索的其他神话(共250个)及其文献来源,读者可以去进一步探讨这些神话。心理学教师可能会发现,这些相关联的神话题目可以很方便地以报告或学期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作为作业。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心理学真相与心理学神话相比更能让人入迷,本书在后记中列举了戴维•莱特曼(DavidLetterman)风格的精彩心理学“十大发现”,尽管这看起来又像在制造神话,但是这些发现都是铁定的事实。  本书特别适合以下几类读者:学习心理学导论及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生,以及教这些课程的教师。他们会发现本书特别有趣,修这类课的同学们是带着对心理学相关主题的错误信念进入课堂的,正视这些信念是接受正确知识的基础。本书涉及传统普通心理学课程的11个分支,例如大脑功能和知觉、记忆、学习和智力、情绪和动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等,所以,本书可以作为独立教科书或入门课程的附属教科书。教师可以和标准版的心理学导论配套使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在相关章节布置一些神话作为研究题目。  业余想多学点儿心理学的人会发现,本书是价值不菲、引人入胜的资源,也是心理学知识的一次令人愉快的汇集。实践取向的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例如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心理学教师及研究人员、主修心理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应该体会到本书内容令人兴趣盎然,更不用说有大量颇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最后,我们相信,本书可以推荐给所有的记者、作家、教师和其他从事与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各界人士。在书中我们负责任地警告读者,谨防被各种大众心理学的神话所诱导。  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像我们享受撰写本书那样喜欢阅读本书。我们欢迎您提出反馈意见,也欢迎您提出更多值得在未来版本中讨论的其他神话。  让我们开始破除神话之旅吧!

名人推荐

心理学主要是常识,对吗?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为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此书颇有成效地破除了50个大众心理学神话,并让另外250个神话不攻自破。本书亮点很多,对科学如何促进和支持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令人叹服的例证。对于教师、学生、作家以及任何想要更聪明地思考的人来说,这本经典著作将提供价值丰厚的资源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社会心理学》(第10版)作者 戴维•迈尔斯(David G.Myers) “因为我只用了大脑的10%,所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可以弹奏莫扎特音乐;早期创伤记忆只有在催眠状态才能被唤起。”如果你相信上述任何一种表述,你需要阅读此书。如果本书破除神话的启示导致你压抑了对其内容的理解的话,请读两遍。 ——《科学美国人》月度专栏作家 迈克尔•谢默(Michael Shermer) 我们整个科学与真相相比,可以说既原始又幼稚,然而它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 ——爱因斯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心理学主要是常识,对吗?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为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此书颇有成效地破除了50个大众心理学神话,并让另外250个神话不攻自破。本书亮点很多,对科学如何促进和支持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令人叹服的例证。对于教师、学生、作家以及任何想要更聪明地思考的人来说,这本经典著作将提供价值丰厚的资源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 《社会心理学》(第10版)作者“因为我只用了大脑的10%,所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可以弹奏莫扎特音乐;早期创伤记忆只有在催眠状态才能被唤起。”如果你相信上述任何一种表述,你需要阅读此书。如果本书破除神话的启示导致你压抑了对其内容的理解的话,请读两遍。—— 迈克尔•谢默(Michael Shermer) 《科学美国人》月度专栏作家我们整个科学与真相相比,可以说既原始又幼稚,然而它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爱因斯坦

后记

真相比神话更离奇    在本书中,我们对大量的心理学神话进行了调查,试图说服你们在评估一些心理学的观点时对自己的常识加以质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着重对一系列广泛的关于人类行为的错误观念进行了排疑解惑,这些观念与我们的直觉相符,但却是错误的。在本书快要结尾时,我们希望以一种不同但是补充的方式实现这一目的,即向你们强调一个违背直觉而实则为真的心理学诸多发现结果中的抽样。    正如卡尔·沙根(Carl Sagan)所提到的,矫正伪科学的最好手段之一是真科学。沙根提醒我们,科学事实常常远比科学幻想更离奇,而且更令人着迷。实际上,我们猜测,如果大多数人对真实的心理学知识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就不易受到那些心理学神话的蛊惑影响。正如沙根指出的,关于心理学的真实知识能满足我们内心的好奇心,但是在破除神话方面也有绝对优势:它是真的。    因此,我们在这儿随意列了一些难以置信但是真实的心理学发现清单(对其他显著或惊人的心理学发现结果的汇编,请参考Furnham,1996;stine,1990;Wiseman,2007)。许多发现会让我们觉得它们是神话,因为它们违反我们的直觉,甚至有些怪异。但是它们比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检验过的50个观念更有科学依据。它们提醒我们要对我们的常识多加质疑。    难以置信但是真实的心理学发现清单    1.我们的大脑中有大约48公里的神经连接线,即脑细胞中间的连接线。如果一个挨一个地排列起来,这些连接线会延伸到月球然后返回地球这样来回12次。    2.大脑左额叶受到撞击导致严重的语言能力丧失的患者,比没有受过脑损伤的人更善于甄别谎言。这可能是由于丧失语言能力的人开发了补偿性的非语言技能来帮助其察觉他人的欺骗。    3.其身上表现有极端顺行性遗忘症(anterograde amnesia),一种对新近信息无法进行有意回忆的记忆障碍的人,在听到自己家庭成员的死讯后可能反复(甚至许多年间)表现出惨痛的震惊,而且会对同一本杂志反复阅读许多遍而不自知。然而他们常常在无法有意识地进行回忆的情况下对某些事件表现出“内隐式”(无意识的、)记忆。例如,即使他们并不记得曾经见过一名对他们态度粗鲁的医生,他们可能会对这个医生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反应。    4.患有一种称为“联觉”的罕见病症的人会经历交叉模式感觉,也就是那些直接穿越不止一种感觉形态的感觉。他们在看到某些颜色时可能会听到特定的声音,或者在听到某些声音时感觉到特定的味道。还有一些人可能会看到某些字,比如书(book),是特定颜色的,比如蓝色。脑显像研究显示有联觉者(患有联觉症的人)在多种脑区有活动表现,例如,声色联觉者听到声音时在其听觉区和视觉区都有活动表现。    5.心理学家已经教鸽子对莫奈的绘画作品和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以及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进行分辨,这进一步证明“bird brained”(意为愚蠢的)这一用语并不是一种侮辱而是赞扬。在多次测试过程中,鸟儿们如果回答正确就能得到奖励,逐渐地它们学会了甄别在美术和音乐中暗含的、能使其辨别两个有创造力的天才的不同风格的线索。    6.用牙齿咬着一根铅笔的人比用嘴唇抿着一根铅笔的人觉得卡通片更有意思。我们想一下就会意识到用牙齿咬着铅笔的人形成的面部表情近似微笑,而用嘴唇抿着铅笔的人形成的面部表情近似皱眉。对这一奇特发现的一个解释是“脸部表情反馈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面部肌肉把信息反馈给我们的大脑,这种反馈转而影响我们的情绪。有趣的是,研究显示包含发音“k”的单词(发这个音也会使我们微笑),比如wacky,kooky和quack尤其有可能使我们大笑。    7.基于美国人口普查报告的研究显示,居住在名称和其名字相似地区的人的数目极大。例如,居住在佐治亚州的叫乔治的人数比人们预计的人数多得多,而且在路易斯安那州居住的叫路易斯的人和在弗吉尼亚州居住的叫弗吉尼亚的人也比人们预计的多得多。这种结果看来是由于叫一定名字的人被吸引到有相似名称的地区而造成的,虽然这种效应的总量不太大,但它可能是“内隐自我主义”(implicit egotism)的一种反映形式,受内隐自我主义的影响,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与其有相似点的人、地方和东西的吸引。    8.与被要求列出制造麻烦的足球球迷特点的荷兰籍测试对象相比,被要求列出大学老师特点的荷兰籍测试对象后来能回答出更多来自棋盘追击游戏(Trivial Pursuit)的常识性问题。这些发现表明,即使是很微妙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都比心理学家传统上所猜测到的多。    9.人们独特的握手方式在揭示着其不同的个性特征。例如,握手有力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外向、更善于表达感情,而且不太可能比其他人腼腆和神经过敏。在女性当中,有力的握手预示着个性的开放程度,这反映了人的求知欲和追求新奇经历的一种意愿。    10.在一些亚洲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与世隔绝的地区,有些人(通常是男人)会定期患上一种叫做“恐缩症”(koro)的怪诞心理疾病。男性恐缩症患者认为其阴茎和睾丸在消失;女性患者常常认为其乳房在消失。恐缩症一般有很强的传染性;1982年在印度的一个地方,政府官员们拿着扩音器到大街上让那些患了癔症的人相信他们的生殖器没有在消失。这些官员甚至拿着尺子丈量男性的阴茎来证明他们的担忧毫无根据。    为了特别款待那些对独特心理学发现的胃口还没吊起来的人,或者那些胃口特别大的人,我们特备了三个可获“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s)的心理发现来结尾。    11.尽管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的记忆会很容易犯错(参见神话11-神话13),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会极其精确。一个研究小组给大学生研究对象出示了1 560张不同场景和不同物体的照片,每张只出示几秒钟。3天之后,研究者们给这些研究对象出示了每一张都有新照片配对的他们见过的原来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把原来的照片挑出来。这次他们挑对了93%。    12.一些心理研究显示狗和它们的主人长得很像。在一项研究中,鉴定者把狗主人的脸和他们的狗进行配对,结果要比碰运气的水平高得多,但是只有当狗是纯血统而不是非纯种的情况下才会这样。    13.拿一个暖和的东西会让我们觉得别人“更温和”(warmer)。在最近的一个调查中,两名研究者让研究对象拿上一杯热咖啡或者一杯冰咖啡作为对某人的关心,随后让他们对一个假想的人的一系列个性特征进行等级划分。那些拿热咖啡的人比其他研究对象更有可能把那个人划分为更具有“温和的”(warm)个性特征,比如“宽宏大量”和“关心他人”。    结尾的思考:时刻记着破除神话    虽然我们非常期望让本书成为评估心理学神话的向导,我们还是热切地希望它能够成为在你日常生活许多其他重要领域中破除神话的终生向导,包括医学、环境、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例如,医学领域中充斥着和心理学领域中至少一样多的错误认识。我们每天至少要喝8杯水才能保持健康;在昏暗的光线下读书有损视力;我们死后头发和指甲会继续生长;剃头发能使头发长得更快;饭后45分钟内游泳会使我们抽筋;服用维生素C有助于防止感冒;伤风感冒时应该吃饭,发烧时应该饿一饿;敲击指关节会引起关节炎;我们人体的大部分热量是通过头部散失的;吃过多的胡萝卜会使我们的皮肤变黄;吃巧克力会引起痤疮等这些流行的观念已经被医学研究所否定。这些流行的但是谬误的观念提醒我们需要一直把神话粉碎技术带在身上对所有日常生活中的,而不仅仅是心理学中的各种说法进行鉴定。实践和磨炼这些技术会产生有益的回报:在真实世界做出更好的决策。    因此,在我们向你,本书读者,辞行之际,我们留给你几个有用的总结性的忠告,以便你能把破除神话带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尽管我们的本能和直觉印象在对人进行“快速判断”(sizing up)或者预测我们的长期情感偏好时会有所帮助,但当我们对关于世界的科学观点进行判断时,它们通常并不充分。    ·许多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传播的观念不过是都市传说而已,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广泛传播的观念就是正确的。我们尤其应该对任何以“每个人都知道……”开头的句子表示怀疑。    ·媒体报道常常是误导人的,而且会使我们高估耸人听闻的事件的发生率,却低估不那么耸人听闻的事件的发生率。同样,为了讲述一个好故事,媒体经常倾向于把复杂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总是真实的。    ·片面的取样会导致同样片面的结论。如果在丁作中,我们主要接触的是某一类人(比如精神病患者),一般来说我们对人身上某些特征的普遍程度的认识常常是歪曲的。    ·一些偏差特性(biases),比如错觉关联(illusory correlation)、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和过度使用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及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s),会使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启发法(heuristics)是有益的捷径和经验法则,但是如果我们不加批评地盲目依赖它们,我们常常就会犯错。    ·相关性(correlation)不是起因,因此对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的发现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引起了什么。同样,仅仅是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也不意味着前者引起了后者。    ·认真开展的科学研究(尽管很少万无一失)是一件我们永远都不应该认为理所当然的珍贵礼物,因为它是我们防止人为误差的最好保护措施。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醒我们的,“科学本身,和真相相比,可以说既原始又幼稚,然而它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

内容概要

斯科特 O. 利林菲尔德
心理学教授,曾任临床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心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心理健康实践科学评论》主编,热衷于研究心理健康中的伪科学。
史蒂文•杰伊•林恩
心理学教授、心理诊所主任,曾任美国心理学会催眠分会主席,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约翰•鲁希欧
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健康实践科学评论》副主编。他的学术兴趣包括心理学研究的量化方法,在心理科学边缘地带区分伪科学概念的特点。
巴里 L. 拜尔斯坦
心理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怀疑论协会主席。他是多个杂志的联合主编。

书籍目录

赞誉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引言心理神话学的宽广世界1
第1章大脑能量
有关大脑和知觉的神话
神话1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
神话2一些人是左脑型的,另一些人是右脑型的
神话3超感官知觉是一种有真凭实据的科学现象
神话4视知觉是与眼中微小的分泌物伴随出现的
神话5阈下信息能驱使人们购买商品
第2章从子宫到坟墓
有关发展和老化的神话
神话6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婴儿提升智力
神话7青春期必然是一个心理混乱的阶段
神话8大部分人在四五十岁时都会经历中年危机
神话9晚年常常与日益增加的不满及衰老相连
神话10临死之时,人们经历一系列共同的心理阶段
第3章追忆过往
有关记忆的神话
神话11人们的记忆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工作,能够准确地记录我们经历过的事件
神话12催眠有助于找回遗忘事件的记忆
神话13个体通常压抑对创伤经历的记忆
神话14大多数健忘症人遗忘了他们早期生活的所有细节
第4章教老狗学新把戏
有关智力和学习的神话
神话15智力测验对于特定人群是有偏见的
神话16如果你在考试时对自己的作答拿不准,最好跟着你最初的直觉走
神话17阅读障碍的典型特征是翻转字母
神话18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匹配时,学生学得最好
第5章变异状态
有关意识的神话
神话19与觉醒相区分,催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恍惚”状态
神话20研究者已经证明梦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神话21睡眠中的个体能学习外语这样的信息
神话22经由体外体验,人们的意识可以离开他们的身体
第6章我有一种感觉
有关情绪和动机的神话
神话23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谎仪)能够准确
地检测是否说谎
神话24幸福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
神话25溃疡主要或完全是由压力导致的
神话26积极态度能预防癌症
第7章社会性动物
有关人际行为的神话
神话27相反相成:在感情上,我们更容易被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所吸引
神话28人多保险:危急事件发生时,在场的人越多个体介入的可能性越大
神话29男性与女性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交流
神话30发泄愤怒比压抑怒火要好
第8章认识你自己
有关人格的神话
神话31相似的儿童养育方式会导致成年后相似的人格
神话32特质是可遗传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人格
神话33低自尊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神话34大多数在儿童期遭受性侵害的人在其成年后都会发展出重度人格障碍
神话35墨迹测验能准确揭露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神话36我们的笔迹揭示了我们的人格特质
第9章疯狂、悲伤和不良情绪
有关心理疾病的神话
神话37精神病的标签会使人因遭受污名而受到伤害
神话38只有重度抑郁的人才会自杀
神话39精神分裂的人有多重人格
神话40酗酒者的成年子女会表现出显著的人格障碍
神话41最近儿童自闭症大量蔓延
神话42月圆的时候,进入精神病院和犯罪的人数会上升
第10章法庭上的混乱
有关心理学和法律的神话
神话43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会使用暴力
神话44犯罪心理画像有助于破案
神话45大部分罪犯成功地使用了精神失常辩护
神话46所有认罪的人确实真的有罪
第11章技术和药物
关于心理治疗的神话
神话47专家的判断和直觉是做出临床诊断的最佳途径
神话48戒瘾是酗酒者唯一可行的治疗目标
神话49所有有效的心理疗法都强迫人们追溯其童年时期的问题“根源”
神话50电休克疗法是一种危害身体的野蛮疗法
后记真相比神话更离奇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心理学的50大奥秘》由戴维•迈尔斯等著名心理学家隆重推介,跟随大师们的指引,走出心理神话的谬误丛林,心理的流言终结者,揭秘大众心理学50大误区你可以想象你的大部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吗?

作者简介

《心理学的50大奥秘》提到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吗?听莫扎特音乐能让婴儿提升智力吗?催眠有助于找回忘却事件的记忆吗?个体通常压抑对创伤经历的记忆吗?如果你在考试时对自己的作答拿不准,你应该跟着最初的直觉走吗?经由离身体验,人们的意识真的可以离开自己的身体独立存在吗?积极态度能预防癌症吗?发泄愤怒比压抑怒火要好吗?在月圆的时候进入精神病院和犯罪的人数会上升吗?请记住你对以上问题的答案,让我们马上开始这场令人震撼的神话破解之旅吧!

图书封面


 心理学的50大奥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本书更贴切的名字应该称为“破除心理学的50个神话”。 又是一本很好看的社会心理学书籍,虽然寄到我手上时,既要亲劳亲为的大老远跑邮局去取,而且拿到手时,这本书已经被蹂躏得皱巴巴的形状极其不堪,但倒也无损其内容的优质。原本因为大中午外出热得一肚子火的气愤,也在看了本书后烟消云散。 罢了罢了。就好好地学学心理吧。 本书所深入破除的50个神话,以及连带破除的其他250个神话,无不是和我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比如神话1: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这可是我一直滥用大脑的原因啊——只要想想,我还有90%的大脑细胞没有使用,那么我这样拼命的用脑,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而用脑过度造成的后果,就是偏头痛得厉害。 心理学的神话很多,这些观点也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人们的看法,这使人们会错误的理解他人,并作出各种不正确的决定,甚至因此严重的伤害到他人。所以,本书的意义,在于破除这些旧式的固执的观点,使我们更科学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 阅读后,除了受益匪浅外,心中还难免产生各种的情绪。 一个是对目前西方心理学的实用发展所感到的崇敬与艳羡,手中所有的优秀的心理学书籍,无不来自国外的研究。朋友最近送我一整套荣格的心理学及荣格的德语手写《红皮书》,让我对西方心理学一路的发展有个纵向的了解和一个横向深入的学习。而我手中所有的心理学书籍,也都出自国外的研究结果。本书内容更是不同凡响,在实际生活中的精妙运用,既确切又科学。 同时则是对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地缓慢感觉痛苦和遗憾,至今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国人写的,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心理学书籍。“拾人牙穗”,心理学家们要么就在全盘的吸收西方心理学的内容;要么就在自我创造“神话”——正是本书所要否定的一系列神话。这也说明我们国人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重视的。 再次则是深度的体会到心理学的使用范围之广,从大脑研究,到学习、情绪、情感、动机、人格、智力……无不都有其涉足的领域。当然,这也说明,只要与人有关的事,都会涉及心理学。之所以没有动物心理学,估计是动物的心理想法很单纯,不像人类,在意识中还包裹了数层潜意识,言外之意还再有深度之意,做个梦还要在里面制造多几层的梦,比如《盗梦空间》。 很喜欢本书,让我们一同破除心理学的神话吧!
  •     这本书的作者是反伪科学组织CSICOP的会员,这本书本身也是揭批伪心理学的,原本书名很清楚:《大众心理学的50个神话》。中国出版社这里,首先把“大众”二字删掉了,这可不得了,“大众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差别,就像“民间科学家”和“科学家”的差别,“电椅”和“椅”的差别一样,删掉形容词,原书名的意思就大相径庭了。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居然把“神话”变成了“奥秘”?我想请问这些天天码文字的中国编辑,“奥秘”和“神话”是同义词吗,是近义词吗,是同属褒义词吗?
  •     斯科特O·科林菲尔德、史蒂文·杰伊·林恩、约翰·鲁希欧和巴里L·拜尔斯坦四人合著的《心理学的50大奥秘》一书,将广为流传的大脑和知觉、发展和老化等11个大类的50个心理学神话放在科学证据的显微镜下进行考察,介绍了其在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典型案例、最初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从而达到帮助读者驱散普遍流行的错误信念,揭示真相,普及科学真实的心理学知识,让读者更好的指导自己生活的目的。而且书写得浅显易懂,很少用到专业名词,还借用了大量的影视作品来加以说明和辅证,不见图却给人图文并茂的感觉,读来轻松自然,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大众心理学读物,非常值得一读。而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单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更是一本教给人批判思维的工具书。这是因为他们在引言中,总结出了由心理神话产生的10个根源——口耳相传、追求轻松回答和权宜之计的愿望、选择性知觉和记忆、从相关推理到因果、后发者因之而发推理、基于有偏样本的推论、代表性推理、误导性的电影和媒体刻画、事实的夸张和术语混乱——所组成的“神话破除工具箱”。作者的安排也很巧妙,在其后的主体部分,即对那些生活中存在的50个心理学谬误进行揭示和解析的过程,这些工具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很象是递给读者的一份“使用说明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说,引言是渔,主体是鱼;引言是方法,主体是实例;读前者是得渔,不思考不行,读后者是得鱼,有兴趣就成。抛开对书的内容的评价,这本书也带给我一些思考。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我们更多时候只是信息的受众。诸多渠道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其中那些与我们的知识背景、文化传统、个人感觉相契合的更容易为我们接受,但仍是驳杂难辩,无从或者疏于验证其正确与否,即照单全收。比如开发左脑让人更聪明的传言,比如棍棒出孝子娇生无义郎的谚语,比如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来形容男女在交流沟通的巨大差距……自然,其中也不乏有利益相关者故意曲解,蒙蔽众人,以从中渔利。但总的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蒙蔽者。有被蒙蔽者,就必然有蒙蔽者。被蒙蔽者是我们,那么蒙蔽者就是作者所提到的那些制造谬误、传播谬误的人,就象社会中到处都有的那些做假药广的骗子、宣传特异功能的术士等等。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也不是只被他人蒙蔽,还会自我蒙蔽——为了安慰自己而搜集信息以支持自己相信谎言,也或者真相比谬误更让人难以致信(就象书的后记中的那13个真相)。当然,人们也会因为追求轻松回答和权宜之计的愿望(第三大来源),或者其他某种原因而制造谬误,以蒙蔽他人。这里最多的就体现在对孩童提问的回答上,以讹传讹,就会在孩子中造成新的神话。所以说,因为生活的原因,人们既受到他人的蒙蔽,也会主动蒙蔽他人,每个人都是蒙蔽者,也是被蒙蔽者,都在蒙蔽着,也在被蒙蔽着。认清了这一点,不但要不被他人蒙蔽,还要避免去蒙蔽他人,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我似乎扯得有点远了,这些已经与心理学无关,而是人们生活中的种种情态了。其实不然,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重点是从客观上来解释我们是如何被一些心理神话所误导、所蒙蔽,并最终陷入彀中的,可以称得上是一本防蒙蔽手册。但作者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剑指生活中的一切谬误,他们在后记中写道——结尾的思考:时刻记着破除神话——即希望这本书不但成为评估心理学神话的向导,也希望它能够成为日常生活许多其他重要领域中破除神话的终生向导。显然是旨在由此引导人们经常进行批判性思维,对生活中的各种说法进行鉴定,以在真实世界做出更好的决定。由此看来,我的这一通蒙蔽与被蒙蔽的感叹,是深得作者真意了——自嘲而已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所谓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脑容量所谓挺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婴儿提高智力所谓催眠有助于召回忘却的记忆所谓发泄愤怒比压抑怒火要好所谓月圆时精神病容易发作,人容易犯罪其实吧,都是浮云,都是浮云这样的书,看着挺好玩的书里提了50个神话有点像谣传粉碎机... 阅读更多
  •     坊间常传闻某地某处有某位得道高人,询名问利或身心饱受纠结之苦、自我不能决断者,只需支付予高人费用,即可得到高人指点以度劫难。高人之所以得道,被誉为高,据称是因为常能妥帖说出素未谋面的测者之个人信息乃至曲折隐密的情感经历,使测者惊奇之余对高人之信心进一步加深。若论古往今来,亦颇有些能准确预测国祚人事的高人载于史册,这神密精准的能力及时间造成的历史感亦是人们乐于将自己托付于高人的理由之一。

    事物能够预测,这并不奇怪。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万事万物,经过长时间观察总结,总能总结出规律来,以此规律推断人情事理并能预测成功也是常理。但这高人,同时也必是能够通达人性、熟知古今、博学多才之士,除聪明外,比常人更多出几十倍的悟性与洞察力。至于坊间所谓得道高人,固也不排除子平隐于市井之人,然而若按照《心理学50大奥秘》来讲,这高人说到底十之有九竟是也只能是江湖术士。这术士与测者之间的每次交流,简直就是心理战的交锋。细论之,最少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商业利益推动术士的不断产生,术士又在人们口耳相传、夸张描绘的以讹传讹中,进一步谋取更多利益。

    二、术士有整体的形象包装:外在异于常人的服饰,深居简出的生活作风,并于星象人事的知识,长期浸淫于预测职业的经历,使他们在预测学中充当起专家的称号。而一个专家所给建议往往比知晓自己情况的亲友更具说服力。况且人们大抵都知晓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术士善于利用基本比率信息。基本比率信息,即基于过往历史事实总结出的概率,将此概率应用于预测中,术士的言论或多或少必定与某些测者真实情况相符。

    四、术士虽未习过《鬼谷子》,却也擅长捉住测者细微神情、动作变化,从中推测哪句话使测者产生共鸣,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知测者事业、家庭、健康等方面现状。

    五、巴纳姆效应。术士均擅长模糊概括,比如在预测过程中说“你与水有缘”之类话语,这种暗示促使人们下意识搜索生命当中与水有关的记忆,将这些适合于所有人的描述视为特指自己,事实上——每个人与水都脱不开干系。

    六、选择性偏差。测者有选择的接受并过份看重术士描述正确的一面,忽略其它错误信息,当这种背景由个体测试者流变为历史纵深的大背景时,术士们的低命中率绕过高错误率,经过多次渲染越发显要突出。

    七、存疑不能决的测者在得到指导性意见后,一定程度缓解了要自我选择带来的压力,产生了安慰剂效应。这是一种启发示心理捷径,源于人们都有使用简单有效方法的倾向性。反过来讲,即使意见不被测者马上接纳,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决策过程,并在这之后的生活中,将自己一应变化充当术士预测准确的铁证。使不过是具有相关、相似性质的事物,一锤定音成为因果关系。

    江湖术士之所以产生,既是因为人们有此心理需求。虽然知识的增加使越多人们愿用科学方法来分析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心理学家或媒体大肆传播的某些关于心理学的理论是靠谱的科学,还是如同江湖术士之言说一般充满伪诈?

    《心理学50大奥秘》所做的,便是从根源上拆穿神话,给予其致命打击。方法包括探寻神话的起源与依据;制订神话之人或团体是否确实采用有效科学研究手段;所研究出的特征是事物的典型特征还是事物共享的普遍特征;在对某一神话解释时采取的观点是主观观点还是综合客观实情后给出的谨慎、严谨的论述。总结到一句话,既是这本书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出发,力图使读者掌握这一批判的工具,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盲从于错误的理论概念。

    但书中有些打击可能也过于严苛。譬如积极态度能预防癌症。它或许并不算神话,一位癌症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情去配合治疗,虽然不可能治愈病症,但这一心情却会推动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因坏情绪的影响而导致饮食失衡、镇日不眠。这也就意味着,患者在心理与生理上得到了双重放松。所以,不应当完全否定某些神话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就现象界来讲,许多情况目前科学无法破解,因此,或许若干年后,书中内容会通过反复修正再度出版。

    真相会使人们眼界事物更加明确清晰,但随之而来的一部分情绪,是常规被打破、心理认知被颠覆、预期值被粉碎的失落。不管如何,真相——严格说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部分真相都在此书中独立存在,不会因为人们的内心需要改变半分。
  •     2013-3-13
  •     此书内容还可以,当做科普读物,是老师推荐的,不过跟别的书内容有重复。
  •     本书更贴切的名字应该称为“破除心理学的50个神话”。
    又是一本很好看的社会心理学书籍,虽然寄到我手上时,既要亲劳亲为的大老远跑邮局去取,而且拿到手时,这本书已经被蹂躏得皱巴巴的形状极其不堪,但倒也无损其内容的优质。原本因为大中午外出热得一肚子火地气愤,也在看了本书后烟消云散。
    罢了罢了。就好好地学学心理吧。
    本书所深入破除的50个神话,以及连带破除的其他250个神话,无不是和我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比如神话1: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这可是我一直滥用大脑的原因啊——只要想想,我还有90%的大脑细胞没有使用,那么我这样拼命的用脑,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而用脑过度造成的后果,就是偏头痛得厉害。
    心理学的神话很多,这些观点也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人们的看法,这使人们会错误的理解他人,并作出各种不正确的决定,甚至因此严重的伤害到他人。所以,本书的意义,在于破除这些旧式的固执的观点,使我们更科学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
    阅读后,除了受益匪浅外,心中还难免产生各种的情绪。
    一个是对目前西方心理学的实用发展所感到的崇敬与艳羡,手中所有的优秀的心理学书籍,无不来自国外的研究。朋友最近送我一整套荣格的心理学及荣格的德语手写《红皮书》,让我对西方心理学一路的发展有个纵向的了解和一个横向深入的学习。而我手中所有的心理学书籍,也都出自国外的研究结果。本书内容更是不同凡响,在实际生活中的精妙运用,既确切又科学。
    同时则是对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地缓慢感觉痛苦和遗憾,至今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国人写的,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心理学书籍。“拾人牙穗”,心理学家们要么就在全盘的吸收西方心理学的内容;要么就在自我创造“神话”——正是本书所要否定的一系列神话。这也说明我们国人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重视的。
    再次则是深度的体会到心理学的使用范围之广,从大脑研究,到学习、情绪、情感、动机、人格、智力……无不都有其涉足的领域。当然,这也说明,只要与人有关的事,都会涉及心理学。之所以没有动物心理学,估计是动物的心理想法很单纯,不像人类,在意识中还包裹了数层潜意识,言外之意还再有深度之意,做个梦还要在里面制造多几层的梦,比如《盗梦空间》。
    很喜欢本书,让我们一同破除心理学的神话吧!
  •     这本书放在手里最让我惊奇的是竟然有四位作者。要知道在知识产权相当严谨的欧美,论文的第一作者绝不是中国的“广为流传的谈天功为己有的领导干部,有几个作者就证明真的有几个人在编写。不过四位也太夸张了点,我见过兄弟两一块写经济学理论著作的,见过夫妻两写婚姻爱情解疑答惑的。四个人一块写心理学,啧啧,这个难度真的不小。

    看完书后,我得说,不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非常狡猾的,你也可以说是懂得变通——把标题定为《心理学的50大奥秘》,实际上,在正文中,作者们都毫不客气的抡圆胳膊赏了此类心理学一个高帽子“神话”,即“广为人知的(但是错误的),与人物、风俗或偶然事件相关的信念和故事。”或“虚构的或半真半假的陈述,特别是这些陈述构成了理念的一部分。”你肯定听得出来这口气不大好,那么对于整个神话性的心理学呢,以及进行所谓研究的案例和应用,藉此敛财的那些人和事儿,作者们称之为大众心理学工业。尽管对很多人来说什么业的说法也许很难听,但读完书后我却深以为然,因为心理学已经如同我国的教育产业化,而且是低劣的产业化了。

    光看序言,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会枯燥无味,实际上并非如此,当然也不能说截然相反。比如第八页开始的“心里神话的是个来源”。口耳相传。追求轻松回答和权宜之计的愿望,选择性知觉和回忆,从相关推理到因果,这前四个还算是为大众所熟悉的,凡是能不时思索死亡的人偶尔也会发现我们思维中的这些有趣的地方,比如有的医生(专业人士啊)是这样推理的:有人格障碍的人是在成年以后才开始犯案,人类在幼年吃流质食物后来改吃米面,因此,食用米面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原因。如果你不太坚定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这种理论所引诱,说不准还会成为该医生的忠实信徒,我们以后荒诞不经的东西,对于另一些人确实被奉为圭臬的世界运行规律。其实,我认为第四条与第五条“后者因之而发”的来源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条,譬如你生病后吃了药,过几天好了,你就觉得这药简直灵的不得了,但事实上呢,是你的免疫力起了作用,这例子可怖生疏,经常发生不说,连宗教和巫术的角斗都来自于它。

    在实际应用领域,我们所见的各种神话就更多,有需要就有提供,譬如,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基本上是第九交响曲)就能提升人的智力;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容量(早年我也觉得这理论怪有趣的,克莱越长大就越感觉不对头);视知觉是与眼中微小分泌物或射线伴随出现的(你做梦都想不到现在的什么烟熏妆的来源古埃及人之所以抹眼影这玩意是因为要抵挡“恶毒目光”,嗯,金光闪闪反射回去么)等等,拉动了很大的消费需求啊,人类社会离不开“大众心理学工业”。嗟乎,不乐意被忽悠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这证明辟谣的路任重而道远啊~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希望众位能通过本书在大众心理学领域更好的理解并区分事实和虚构,乃至于或者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所说我觉得我们的环境还是是鱼糊涂的活,但清醒的方式既然存在,总不能毁灭他。
  •     送朋友的。朋友看完之后表示很吃力,因为翻译的很糟糕!
  •     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心理书。
  •     心理学领域中没有硝烟的战争
  •     内容上没问题,普及心理学知识,对于科班的人也加深专业知识,纠正误区。但内容基本已在其他书籍中涉猎到。
  •     了解心理学的书
  •     让我明白了很多不为所知的理论,同时教给了我很多东西,值得书友们一阅。
  •     如果是专业科普至少要系统严谨,如果是短篇小品至少要有趣,可惜都没有。整体更像是果壳的“谣言粉碎机”,然而顶着心理学的标题却又并非所有命题都与心理学有关,甚至事实上连结论的依据也不是那么充分。而大量以电影情节为佐证的桥段也让人无语,书名应该叫《电影中那些被误解的心理学》,或者作者干脆直接去研究类似“电影中的心理学”之类的噱头更适合。
  •     作者能从批判的角度对待"权威"不错。但是&;hellip;作者所说也不是都正确
  •     只是在破除神话而已。
  •     PMS不是MS 这个比较不对称 所以否定也不好使。其他就不清楚了 不过相对它纠正的一面 本书肯定正确率更高
  •     还不错的书,一些大家迷惑的观点有解释
  •     1、书名翻译得很伪科学; 2、内容偏快餐,不过比鸡汤营养点,适合大众。
  •     很好的书,心理学专业和爱好者亦或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     但总是能够做到开卷有益,不算浪费时间。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犹为重要,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个心理学家,至少都有一套关于人心如何运作的理论。破除些迷信,总是好的。
  •     还不错 现在医院竟是为了 医生提出胡开药 有了 精神药物的书 自己先多了解吧 要不心里的病本来就够烦了 再吃错要更是发胖变傻了 别人救不了你 你要自己学习救自己 外国写的心理书确实不错 外国人写的书 不像中国人 什么好的技术都不告诉你 他们很直接
  •     蛮好的,书的质量好,快递很给力。
  •     : B84-49/2944
  •     以故事为主线,生动、引人入胜。
  •     一本令我看不起的书。
  •     当今社会信息密集程度是当年的指数倍,因此,我们要学会判断真假,靠自己,当然还要靠学习,这本书是很好的推翻一些谬误的证据
  •     让我们不断破除迷信!
  •     喜欢的不得了,推荐
  •     失败的标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连书名都充满讹误,怎么能让读者放心阅读?
  •     买了好多书还没来得及看,慢慢来吧,看完了会把评价补上的
  •     纠错改刻板
  •     学术不学术,通俗不通俗,感觉论据也不给力
  •     法国人不背LV,用她们的话说”那是我奶奶那个年代的人背的包“,当年的urbanisation 和工业化的步伐的推动创造了较多的工作机会,他们的奶奶辈那代人是相当的富有。所以在他们眼里,如果不是dior这种一直在推陈出新的品牌,其它都是奶奶才背的。你会跟你的祖母背一样的包吗?
  •     很有趣的读物
  •     很乏味
  •     不错的书,值得学习思考!
  •     许多听上去很有道理的“常识”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实验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通过对心理学上50个常见谬误的分析,破解,可以更客观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推荐不时读一下,有些谬误已经成为了“常识”,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去警惕不费力气的相信。
  •     大概是学到了对一切已知规则存疑的思考方式吧
  •     就是一本普读版本。不适合专业人士用。
  •     中文版的书名翻译的还可以再坑爹一些吗……明明的好书被翻成了猎奇类书籍……==
  •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婴儿提升智力;临死之时,人们经历一系列共同的心理阶段;人越多往往越危险,而不是越保险,你可以想象你的大部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吗?带着疑惑,我跟随4位美国心理学教授的指引,逐步走出心理学神话的谬误丛林。
      
    《心理学的50大奥秘》共十一章,它从大脑和知觉的神话起笔,到发展和老化的神话,最后落笔于关于心理治疗的神话,从各个层面,揭示大众心理学的50大误区。
      
    我对书中神话10和神话28印象较深,神话10讲述临死之时,人们经历一系列共同的心理阶段。这是由库布勒.罗斯医师提出的死亡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被称为“死亡五部曲”,她的这一观点在大众文化中得到广泛认可,傅伟勋先生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也提到“五阶段”模型,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解脱生死的智慧,讨论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关怀,神话10阐述出很多人跳过了某些阶段,甚至颠倒顺序经过这些阶段,五阶段让人感到消极效果。
      
    神话28讲述人越多往往越危险,而不是越保险。在紧急事件中,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的话,我们多半能获救,如果有一大群人在旁边,他们则往往只会观望,看着这些内容,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2岁的小悦悦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人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冷漠,殊不知这正是心理学上“责任扩散”效应,既当发生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它人身上,不就是我们俗话所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吗?
      
    静心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那些心理学的神话会一一破灭…..
  •     美式教育心理学,不同于苏式,有意补充。。。。。
  •     纠正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看法。
  •     帮朋友买的,印刷挺好。
  •     原来有很多错误。
  •     这本书暂时还了之后就没找到了,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框架不对,看过后容易把错误的东西记住,因为其首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反驳。这对读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     很受不了的一本书。有的部分前戏部分做的特别充足,还在期待用什么样的方法能破除这个神话的时候,一句“相关实验表明”匆匆了事。选择例子都选择了对自己立场有利的例子。一句话,整本书就是一个神话,把它看破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     我知道这本书的编者是CSICOP的反伪科学者,原本想买的,结果一看书名翻译,傻眼了,“神话”和“奥秘”是一回事吗?
  •     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其实这本书是在书店就看好了,感觉不如在网上买便宜,就来当当了。书海没具体看,不过感觉还是不错的,对自己心理的认识还会有很大帮助的。
  •     看来一点,还可以,感觉翻译的不是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