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11883850
作者:郑金雄

内容概要

郑金雄,福建省仙游县人。厦门大学法理学博士,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厦门大学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曾担任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人民法院报厦门记者站站长,在各类媒体共发表新闻作品一千余篇,2007年出版《中国新闻官司二十年》专著,并先后在《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东南学术》、台湾《法令月刊》、《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法律适用》、《地方法制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论媒介化社会与法律媒介化
一、法律媒介化: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法律、媒介与社会
三、媒介建构人们理解法律的方式
四、法律媒介化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易读与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理解问题
第一节易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码问题
一、阻碍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的原因
二、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何以可能
第二节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释问题
一、解释的必要性:文本间距化与语词多义化
二、解释的艰巨性:前见、穿越与应用
第三节视域融合下的理解可能性:罗尔斯重叠共识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激励与威慑:法律传播中的心理刺激问题
第一节公民守法理论概述
第二节激励性传播之一:刺激守法认知
第三节激励性传播之二:增加守法诱导
一、利益诱导的激励之路
二、激励性传播实例分析
第四节威慑性传播:阻却违法行为
一、威慑性传播实例
二、威慑性传播的守法心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三、威慑性传播的具体实践方案:决策与信息
第三章真相与假象:法律传播中的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彭宇案传播始末
第二节“假象”何以产生:“拟态环境”出现的必然性分析
一、人类认识世界的绝对与相对
二、非理性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三节“真相”何以建构:“拟态环境”形成的现实性分析
一、媒体是如何描述社会的
二、受众见解是如何产生的
三、客观环境是如何“拟态化”的
第四节“拟态环境”的作用张力及其消解
一、“拟态环境”固有的作用张力
二、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一: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三、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二:重塑公共信息的公信力
第四章议程与意见:法律传播中的议题裂变问题
第一节议程设置: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塑造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理论
二、媒体是如何显著性地报道法律议题
三、公众是如何被媒介议程所影响
四、议程如何转为决策议题
第二节意见领袖: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传播
一、传播实例
二、社会为什么需要“意见领袖”
三、谁是“意见领袖”
四、“意见领袖”在公共空间的拓展
五、“意见领袖”失灵的场域
第五章对话与交往:法律传播中的力量互动问题
第一节作为社会力量的舆论意见
一、舆论意见的概念
二、舆论意见的力量性
第二节舆论意见力量的生成基础
一、传统媒体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二、新媒介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第三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作用
一、舆论意见作用的定位
二、舆论意见作用的分类
三、舆论意见作用的道德观念
第四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场域
一、“公共领域”中的舆论意见
二、现实语境中的意见力量
第五节舆论意见力量的制度化回应
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舆论意见
二、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演进
三、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方式
四、舆论意见的制度化现状
第六章混沌与界限:法律传播中的范式革新问题
第一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线性到混沌
第二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正向趋势:自发秩序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案例及其分析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生长机理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扩大效应
第三节新媒体事件传播中的反向趋势: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现象及其表现
二、“群体极化”形成原因及其后果
第四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混沌到界限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关系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意义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政府监管界限
结语:这都什么年代了
参考文献


 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