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遍地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08652401
作者:[美]托尼·朱特(Tony Judt)
页数:18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1948-2010)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以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并非完美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学者评论〗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
——尼尔•弗格森(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
——蒂莫西·加顿·阿什(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译者简介】
杜先菊
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转至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曾在希伯来大学、哈佛大学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历史与外交、中国和以色列外交关系史等。译有《以色列现代史》等,著有《中国以色列外交关系史》。

书籍目录

简介 给困惑者的指南
第一章 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我们失去的世界
第三章 政治之不可承受之轻
第四章 告别这一切?
第五章 怎么办
第六章 未来的形状
结论 社会民主主义中的生机与糟粕
人名中英对照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在《沉疴遍地》中,我们时代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托尼·朱特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面前这个危险而混乱的境地的。朱特巧妙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凝聚成了富有洞见、通向解脱的思考。
2008年的经济崩溃已经证明,界 定战后欧美生活 的社会契约——对安全、稳定和公正的保障——不再坚如磐石;事实上,它已经不再是公共话语的组成部分。朱特摒弃了极右派虚无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已经原形毕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表达我们共同需求的语言。要找到出路,我们必须着眼于最近的历史和行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公平的价值应当高于纯粹的效率。
这本书奇迹般地简短、智慧、清晰、充满激情,对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入的洞见,以睿智犀利的语言指引我们正视社会弊病,重新思索自身的责任。任何对这个世界心存希望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理性的光芒。
【媒体及学者评论】
◆一部小而极具穿透力的作品……如果说《沉疴遍地》读起来有时像毕业典礼演讲词的话,那它也是一篇充满理想主义的演讲词——洗练、冷静,道德论述凌厉严苛。
——《纽约时报》
◆朱特在这本书里对现代政治提出了真正的疑问。
——《卫报》
◆这本书撕掉了政治标签,洞察其背后的实质。
——《华盛顿时报》
◆《沉疴遍地》是一个开始,它开启了一场必将到来的重要辩论。
——《新政治家》
◆仔细阅读朱特这部重要的著作,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和关注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 一种对公共信念的道德视野和语言。
——约翰·凯恩,雷吉斯大学宗教研究退休教授
◆《沉疴遍地》是一篇政治道别词,浓缩了托尼·朱特对20世纪历史与意识形态之兴衰存亡的毕生思考。……他将自己的广博智慧统统写进了这本篇幅短小的书中,而我们欠他太多感谢。
—— 乔治·西亚拉巴,著名评论家


 沉疴遍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看过《20世纪的教训》再来看这本书感到有些问题是可交叉联系的。从我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这本书费劲些。字里行间,我主要注意到两个问题:1、中国的基尼指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2、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与人权的联系。但是这两个问题我在这本书里没有找到太详细的东西,然而这两个问题从哪来的呢? 此书《腐化的情操》一节中,提及“平等化”这个观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成为常识:我们越平等,我们就相信我们可能变得更平等。反过来说,日益增加的不平等,也尤其使英国人和美国人相信,不平等是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 贫富差距的拉大会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本书作者朱特说欧美国家解决这一弊端的方法无非是维持经济增长。看到这里不禁暗想,多么熟悉的经济化进程,即近年来各大新闻频繁报道的GDP是也。然而结果正如朱特所说,所有证据都表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艰难时期,我们认为再分配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而在繁荣时期,经济增长一般都是有利于少数人,而加剧多数人的相对劣势。 接着,他提及这个情况在印度和中国尤其明显,但是他主要论及的是英国和美国的问题,然而我关心却是急于寻找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接下来我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部分,他提及社会福利带来的是耻辱,是该隐的记号,这与我对此一贯的想法是一样的。欧美国家的国民享受福利待遇在其社会的处境是糟糕的。被认为是失败与懒惰的象征。 固然这与他们的价值观有一定联系,但是诚如朱特所说,在其背后忽略了失业人群的处境,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比如说公司倒闭后员工就面临着失业,那么领取一定的福利金就很正常,直到他找到下一个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为止。然后说到了一个200年前的故事,即《雾都孤儿》里面的奥利弗所受的待遇。凄惨的境遇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现在又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即低收入人群在民主国家里被边缘化,已属于无能为力的自然状态。 前面说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明显。但是我想提到的是,既然中国的境遇在西方社会看来是落后的,为何还有那么多西方企业来华投资办厂呢?显然中国的劳动力更加低廉,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控制着原材料的价格及销售定价权。除此,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在西方维权的人士看来,又是缺少人权的,所以我不禁要问,这是不是廉价的伪善?固然贫富化拉大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 诚如《全球化》一节里所表明的那样: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会顺从走向政治自由。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的开放,只是将工业生产从高工资地区转向了低工资地区。此外,像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某国是一个低工资国家。它还是、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低人权”国家。正是因为没有人权,才保持了低工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是这样——同时还压制着与中国竞争的那些国家内的工人的人权。资本主义没有能使广大群众的处境更加解放,而是加剧了他们所受的压迫。
  •     阅读托尼·朱特离世前的最后的一本书的阅读体会不那么太美好,如同书名所传递给你的“沉疴遍地”——那是一种绝望的情绪。甫一开篇,引用的是英国诗人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发表在1770年的诗作《荒村》中的诗句: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存亡。当是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并且进展迅速,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国民总收入增加很快,因而国家实力迅速增强,成为首个建立在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双重优势之上的世界霸主。在《荒村》中,作者正是哀悼资本主义工业化所破坏的农村,以理想化的旧农村的淳朴安适和当前的荒凉作对比。此诗大抵可以反映这本书的主旨,如今的世界,已经在物质的积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文明的失落,道德的沦丧,贫富分化加剧,而不公平的资源,也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局部的对抗和斗争仍然存在。托尼·朱特告诉我们,正是对物质的追求,变成了集体无意识,物质主义的自私性导致了这个世界的不美好。或许,没有读这本艰深的著作之前,我们都还没有过多的凝眸身边的“沉疴‘。毕竟,就算这个社会”拼爹说“成为一种流行情绪,那又如何呢?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低下头默默做好自己的各种二代。基本不会有富二代去思考领社会福利救济的人的心情,也很少有我们这些普通人去思考,那些在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尊严。铺天盖地的各种负面消息并没有为我们分析,人性为何裂变,为什么那些贫穷的人会更容易犯罪,为什么会仇富,为什么……然而,托尼·朱特聚焦于此,他所言的沉疴遍地的西方世界,自由的美利坚,未必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国度。因为,那些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并且将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当成一种国民梦想的,在这个国度,也是一样。然而,作者试图拯救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挑战是从废墟中站起来。”遗憾的是,我们真的很难站起来。就算知识分子振臂高呼,给出一剂猛药,也难以根治时代的恶疾,或者说是痼疾。不公平依然具有腐蚀性,也具有传递性,就如同《56up》用五十年来印证的一个真相——未必是真理,大多数人还是沿着父辈的足迹过父辈阶层的生活,阶级的上行,没有背景真的很难。你看不见它,但是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就像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或许用先哲孔子的话来理解作者开出的药方更容易——不患寡患不均。然而,一切恰恰止步于此,如何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如何在浮躁的社会,飞速的发展关注到每个人的心灵?这些,知识分子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才是最无奈的现实。毫无疑问,托尼·朱特是个社会主义者,虽然他更喜欢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他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社会民主。他在书中说:“社会民主(social democracy)不代表一个理想的未来,它甚至也不代表一个理想的过去,但是,在我们今天所拥有的选择中,它要优于任何别的选择。”如今,这个药方的在治愈这个时代上的效力依然是有待时日,但是总算给了我们留下一丝希望。
  •     “人之将去,其言也善”道出了人性与人言的关系,当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用自己冷静、睿智的分析直透现在的世界,并以一种类似于美好理想之类的期望为我们展示出我们将要面对的未来时,无论你为何人,身居何处,总是应该对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迸发出忧虑、期待之情的!就算这个世界沉疴遍地,但是若像托尼•朱特那样心怀期望,我们依然能够寻得到一丝立足之地或者一丝希望!托尼•朱特从人类将对物质的追求看作是一种美德出发,指出年轻人迷惘不是因为缺乏目标,而是因为他们太焦虑。若想解决类似的社会问题,就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然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没有人不能习惯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当他看见周围所有的人都接受了这些生活条件的时候”,所以,托尼•朱特的这种提倡,或许对学者、对政治家有用,而对于已经习惯于现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普通民众而言,则有点“乌托邦”之意。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每个人所熟悉,只不过我们从没有去深思其表面之后的实质,托尼•朱特从贫富出发,从现实生活的两种极端论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弊端,即是财富与特权的集权化。这个弊端带来的处境就是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对追求物质财富孜孜以求、对其他那么多东西都无动于衷的人,无论是托尼•朱特还是我们其实都无力扭曲这个趋势,因为,这是时代的特征。像托尼•怀特等清醒着的人要做的无非就是怀念我们曾经失去的世界,用一种记忆中的美好世界来宣扬自己的理念,然而,若是回忆若是曾经就能够改变社会发展趋势的话,这个世界什么弊端都不会再有!无论怎样,托尼•怀特能够关注这个世界的遍地沉疴,并力图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都是一种类似于闪电之类能撕裂黑暗的力量,否则,约翰•凯恩也不会用“一种对公共信念的道德视野和语言”来评价《沉疴遍地》。历史现实和意识形态不是等同物,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互相拆台,端看是在何种形式下。《沉疴遍地》是托尼•怀特基于20世纪的历史做出的一篇“政治道别词”,虽然它可能改变不了当前的社会现状,但至少警醒人类,在未来注意对年青一代意识形态的教育,进而逐渐减少、改变这遍地的沉疴!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发出公共的声音
  •     通篇分析了过去几十年间西方政治风向的变迁,试图论证社会民主主义尽管不完美,但依然是西方最好的路线。分析的很详尽,但感觉论证部分没有那么多的说服力,或者说不完备。对自由主义加深趋势的批评比较有趣。
  •     相较第一版,译文全面校过,也补了漏译,虽然没署校译名。
  •     托尼朱特有很有趣的修辞能力,能够把新自由主义的锅扔到纳粹或者苏俄的头上,或者把私营部门承担公共事务的勾当比拟成包税制。书中有一句话堪称真知灼见:“我们的无能为力是话语上的:我们只是不再知道如何谈论这些事情。”但我一直怀疑这与知识分子滥用修辞是否有些关系。
  •     实在是没读下去。。。
  •     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我们这一代人,又能有怎样的创举呢?拭目以待。
  •     翻译得有些问题,比《记忆小屋》差远了,读不下去
  •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
  •     单纯是自己不感兴趣
  •     读不下去,一是自己不了解的 facts 太多导致推论的 opinion 无法判定是否该照单全收,二是音乐感觉到作者带着主观色彩写这本书。
  •     战后的大西洋两岸,有着这个世界上最丰富的社会制度,朱特在本书中审慎地将关注投向各国的政策,表述了对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表达了对经济利益驱动、贫富差距加剧等问题的担心,提出了一些让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的建设性意见。“过去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它只是不同而已”。将来,大概也同样如此。
  •     大开大合的梳理
  •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裹挟着前进,困惑于为什么和怎么办,是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     内容很好,但纸张剪裁不行,而且这本书如果是新星出版社出版可能就卖18元,到了中信就要卖38元,中信的书价格都虚高。
  •     看得很困难的一本书,难懂。
  •     每次读tony,我都能拨右反正
  •     看一个英国人怎样去评价美国这个国家。
  •     非常感动,第一次看一本西方视角的政治经济学书看到想哭,可能因为在某国这样注解当下又疏通历史的书寥寥无几,有大关怀又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不知道在哪里。稍后要消化整理一下。
  •     翻译流畅 问题老生常谈 答案值得商榷
  •     书是好书。一个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需要细读,还要有一个大致框架的认识。
  •     想读
  •     在几乎没有古典经济学背景的情况下读完了这本书(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学术专著,所以读的时候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作者对社会当下的弊病与历史、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探讨。从作者精妙的叙述中抽丝剥茧,可以得到很多让人深思的结论。套用朱特的话,我们要重新开始思考
  •     社会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当代困境。
  •     提出的是好问题,第一章确实敲打时代灵魂,但是后面答案有些散乱,并不明确,不过由书中对人类近代政治脉络的整理出发不失为很好的起点。题目ill fares the land翻译成“沉疴遍地”真棒。
  •     其实可看作一个当代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一场讲演
  •     简洁,明晰,独到。有些观点显老套。用来开阔视野很不错。
  •     文笔很好 但是对市场和经济的无知让人可笑 典型的白左思维
  •     读不懂-_-#
  •     导论写得雄心勃勃,正文的阐述略失望,几乎都是cliché。
  •     左派说教甚于智识真诚,随便看看就好了
  •     总是几句话就能解释我的疑问
  •     各众多的读友一样,我实在是读不下去。一方面,不了解西方的左派右派新左派这些概念,和国内的是反着来的;另一方面,政治理论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
  •     一个词 Inspiring 看得我起鸡皮 封闭式小区 包括洗衣服时还在想的为什么在大学本科设立商学院 都能在这里窥一斑
  •     我们逐渐发现了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还是找不到有效的路径去做出改变。
  •     所读为书摘,左派思想文献
  •     对当代历史的最后沉思,写的挺有想法,可惜难以操作
  •     读了一些自由主义的书,我会非常困惑,如果市场这么牛逼,那要政府干什么,这本书至少回答了这个问题,很受启发
  •     提出了问题,但是给出的解决方案跟建议略显空洞!
  •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译文减一星
  •     文中引用的研究不知道可靠吗,看着看着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原作/翻译的)文笔读着真的很舒服就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