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成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708037705
作者:[德] 伊姆克·埃莉森-克利福特
页数:581页

内容概要

伊姆克·埃莉森-克利福特

1971年出生于汉堡,曾在汉堡和柏林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和语言学。身为记者的她曾参与举办了系列自由爵士音乐会,并以自由职业身份为柏林艺术科学院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小说、杂文与戏剧
“我的确只想到写作。”
“法警开始强制执行时,自由就结束了。”
“成功当然与运气有关。”
“失败与成功是近邻。”
第二章
现代音乐与先锋爵士乐
“幸福事关生存,成功并非如此。”
“要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强有力的事情。”
“一旦我不能再演奏,那就结束了。”
“上坡时必须加速!”
第三章
绘画、录像艺术、行为艺术与摄影
“走钢丝者不眩晕。”
“成功就是极为谦恭地服务于客观事物。”
“成功就是:
如果人能通过其思想和工作去行使权力。”
“明眼人要比设想的多得多”
“艺术必须让人怦然心动,就像血液流动时在耳畔嘶嘶作响”
“人们希冀作品和天才”
第四章
“有关毫不妥协的艺术家的想法是一种媚俗”
“成功是声誉与幸福的一种资本主义萎缩形式”
“留出自由空间”

作者简介

艺术需要花时间,而在当今社会,与艺术、文化相关的行业均改变了原先的慢节奏,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运行得越来越快了。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艺术家而言,什么意味着成功呢?本书作者是柏林的一位记者,在对于音乐圈、艺术市场和出版业的商业运作都相当了解的前提下,她就以上主题采访了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位艺术家,其中有钢琴家、作家、画家、装置艺术家、摄影师、作曲家和艺术评论家等等。作者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艺术家自己认为什么是成功?他们的工作条件如何?他们认为什么是失败?在“高雅文化”中成功意味着什么,除了物质方面的成功外,还有别的“较高的”价值吗?这些有趣的对话是对现实世界的多角度考察,也不乏哲学的思考。《法兰克福汇报》评价此书“挖掘了一个宝库”,艺术家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成功、什么是现实中的成功有着深刻的分析。


 何谓成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何谓成功》这本书有意选择了一个具有挑衅性的话题:艺术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质量。按照画家马库斯·吕佩茨的观点,“一个社会的好坏,全看它造就和容忍了什么样的艺术家。”翻翻今日的媒体,有关艺术的版面多关于财经。耸动的标题包括但是并不局限于“热钱涌向当代艺术”、“拍卖再创新高”之类种种利好消息,告诉我们商业资本和艺术的关系不仅仅是频送秋波,而是血肉相连。有一天,时尚杂志的封面也出现艺术家凹出大众偶像一般的造型,产业链条也越发蓬勃,画廊、经纪人、文化机构、策展人搅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当艺术家也跻身为“成功人士”行列的时候,我们需要稍停片刻问两个问题:“何谓成功”?以及“何谓艺术家的成功”?本书作者伊姆克·埃利森-克里夫特是长居柏林的一位记者。她1971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曾在汉堡和柏林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和语言学。身为记者的她曾参与创办了系列自由爵士音乐会,并以自由职业身份为柏林艺术科学院工作。在对于音乐圈、艺术市场和出版业的商业运作都相当了解的前提下,她就“何谓成功”主题采访了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位艺术家,其中有钢琴家、作家、画家、装置艺术家、摄影师、作曲家和艺术评论家等等。作者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艺术家自己认为什么是成功?他们的工作条件如何?他们认为什么是失败?在“高雅文化”中成功意味着什么,除了物质方面的成功外,还有别的“较高的”价值吗?这些有趣的对话是对现实艺术世界的多角度考察,也不乏哲学的思考。对于艺术家生活方式的描述,大多归为几类,要不就是鲜衣怒马穿梭东西社交场左右逢源,要不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田”的隐居生活。艺术家的性格也兼具疯狂和淡泊,每天读书、创作、不善交际,单纯直接,仿佛角色扮演随时可以对号入座。艺术需要花时间,而在当今社会,与艺术、文化相关的行业均改变了原先的慢节奏,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运行得越来越快了。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艺术家而言,什么意味着成功呢?而这些当前存在的有关艺术家和艺术工作的老生常谈,以及媒体眼光下的诸多报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单个艺术家的生活相吻合?很多时候,“成功意味着物质财富和实现了的职业目标”。可是明眼人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主观微妙到了难以捉摸的程度。作者在前言中一连串发问,“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判定某人是成功的?在进行这种判断时允许有多大主观性?每个人都能成功,对此有规定好的社会结构范本么?”也许在商业社会,成功的标志在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不过在诸多访谈中我们发现,特别是来自严肃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他们甚至抵制那种注重经济收益的成功概念。物质方面的成功当然可以使艺术家本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但真正有意义的必然首先是艺术创作的成功,社会对艺术成果的认可。具体而言,实现艺术家自己的既定目标和获得他人承认有更高的价值。画家马库斯·吕佩茨就说,“画糟糕的画,制作出糟糕的雕塑,工作毫无进展,这将是我的末日,我会上吊的。”大多德国艺术家会把经济标准占上风视作艺术创作的致命伤。作家彼得·韦伯在采访中对于成功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他说“成功像一种奇异的香水,会让一些人晕头转向。人会被视为成功人士,这会令人产生依赖。出于各种原因:它会改变环境,唤醒虚荣,令人迷惑。人很容易自高自大,仅仅被这种香味牵着鼻子走。”作者还在采访中发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市场来说,可谓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艺术和金融走得更加紧密泡泡吹得很大很闪亮。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崩溃以及世界范围的经济不景气开始后,更多艺术家谈论成功的基调发生了变化。也许艺术经济繁荣期过去后,随着订货委托泡汤已经价格跌落之类的因素,艺术家们针对“成功”的发言更具批评性。比如说,人们曾经趋向于量化的概念来判断成功。的确来自经济界的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这些数量指标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卖出的价格、成交量、参加国际展览的频率、媒体曝光率等等。作者说,“我们只需确定或规定,在某一领域内什么算作或者应该算作价格、效率和效益。”时代在变,当经济大环境发生震动之后,随之而来的社会评价标准也在变。如今,艺术家们可能更加在意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甚至媒体对于艺术上的成功的感知也产生了位移。我认为作为之前标准的“反动”,关注点一是重新从人回到作品,二是从数量回到质量。这也就解释了,“明星艺术家”只是宣传作品时的一个促销附加值。艺术史上那些著名艺术家不总是都在物质方面获得成功的那些人,钱多多的“艺术明星”也不一定就获得他人承认。艺术和钱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与中国现状不同,很多德国艺术家是靠国家扶助体系赖以为生,比如奖学金,或者一个地方城市的访问学者计划。这也许说明了,艺术从未是桩好买卖。文化艺术和知识领域的运作是根据特定尺度进行的。也许德国的艺术品不曾作为官员贿赂的流通产品,因此艺术家大多靠画廊运作,他们大多在经济上还是比较困窘。不是每个人都能中彩票,成为明星。大多数人靠着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小步挪移。成功的反面是失败,那么一个选择也不只是一个代价。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家庭对创作的影响。或者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往往与俗世幸福绝缘。马库斯·吕佩茨说,“艺术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结婚或者建立稳定的两性关系。这很费钱,还会生孩子。这些会带来随之而来的责任。如果人作为艺术家想成功,就该让艺术远离责任。”这也许是成功背后必然付出的代价之一。有的艺术家说,“要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强有力的事情”;有的艺术家说,“成功就是人能通过思想和工作去行使权力”。看完这些德国艺术家对于成功的理解,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好运气的确重要,但是他们每个人能有今日都付出了很多,而且还在坚持。不管怎么样,还是要靠作品说话。视听艺术家皮皮洛蒂·里斯特说的到位,“艺术必须让人怦然心动,就像血液流动时在耳畔嘶嘶作响。”《美术报》20120519 http://msb.zjol.com.cn/html/2012-05/19/content_1518779.htm?div=-1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艺术必须让人怦然心动,就像血液流动时在耳畔嘶嘶作响
  •     艺术家天生就是艺术家,成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缺损。做自己本来就是的人算不上什么勇敢。
  •     个人认为艺术和商业不冲突,有些观点总是要剥离两者的关系。
  •     我不知道它原来就烂掉了,还是在翻译中烂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