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逝水年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32732661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页数:203页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籍目录

权作译序 余斌
一 抓住现在
二 读书为己
三 优哉游哉
四 直面痛苦
五 传情达意
六 交友之道
七 心胸豁然
八 享受爱情
九 弃书不观

作者简介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谷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生缓急。


 拥抱逝水年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2条)

  •     一从工作之后,自己一切处于焦虑的状态,自己拼命去学习,看专业书,花更多的时间想把工作的事做好,但这一切一切对于消除焦虑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我不知道有没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有人说大学的时候容易迷茫,自己恰恰相反,大学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迷茫,因为知道四年后得找工作,所以得好好准备,然后努力去学英语,考证书,读书,找实习,充实得不得了。之后,真的工作了。一切都变了。因为我突然找不到方向了。一切一切都都是陌生的,周围都是比自己年长,经验丰富的同事,老板,自己只能努力努力....但是我不知道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或者那些所谓目标,让自己遥不可及。就好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看到大人在跑步,就希望像大人一样跑起来,但是,实在是力不从心。虽然知道自己慢慢长大后,就一定能够这样,但是看着人家健步如飞,自己那种无力感,和对时间的焦虑感,很令人揪心。二 啊兰的《身份的焦虑》讲的恰恰就是自己如何化解自己焦虑状态的书,很喜欢啊兰,啊兰的文字真的很让人心很平静。这本《拥抱逝水年华》也是一本让人心态平和的书。一本好书,会让人无话可写。因为书本已经阐明了你所有内心的纠结和想法,你不能表达得比它更好和更全面了。原作名叫: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是不是Proust,其实没所谓,我觉得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这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这书不能change my life,没那么神,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能让你,和我一样,那焦虑,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那就没有白读了。三工作之后,我一直在算,我什么的时候才能买房买车么?(有女朋友的都会有这种急切感,我怀疑我的焦虑是来自于我女朋友的存在)然后我就灰心了。除非富二代或者创业成功,不然单靠攒工资。在30岁左右,结婚的年龄想做到这一步,真的难。而在周围人群暴富传说像青春期的脸庞上绽放的痘痘一样繁荣的时候,太多有着创业冲动,周围谁谁,大学也没念,做了一年多就买车啦,各种各样的传闻,更是让人无法平静,蠢蠢欲动。但那些始终是不靠谱。除了让自己越加浮躁,一点用都没有。特别刚出来工作,或者工作1-2年的,总会有一段苦闷的日子,处于弱势群体的日子不好熬。我们得等待自己的时代,得给自己找个支撑,最现实的支撑是挣钱,最长远的支撑是理想。但漫漫长夜,要如何度过?此书有答案。你要自己去寻找。最后,请耐心一点,这个社会太浮躁,我们又有太多的神话和少年天才,让我们每个人都自愧不如。羡慕别人有个屁用?你必须相信,好运气不是你的,才气也不会突然降临,一切都要靠自己,有效率的一万个小时是少不了的。平常心一点,你反而会更从容,成功也会自然来临。最近听了一个我认为是最幽默,最真诚的毕业演讲,美国的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Ellen Degeneres 在杜兰大学的演说,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Ellen最后是这么说的:人生犹如一场狂欢嘉年华,记得展现你的头脑,而不是胸部。And you'll be drunk, most of the time.如果你们记不住今天我所讲的任何东西,记住这句话:You're gonna be ok. 一切都会好的!!Just dance!!!By Hammer2013.7.24--------------------------------------Note:关于活在当下1,当我们明白死亡正在逼近之时,对生命的依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意味着,问题或许不再我们因其单挑,不见尽头而觉兴味索然的生活本身,而在我们每日对生活采取的态度;我们的不满与其说是起于对往昔无可奈何的追悔,不如说是起于我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活法2.但愿生命的思索与我们长相伴随,不要等到末日将至,单元我们在玩最后一次高尔夫,在水已没顶之前,已经端正了生命的态度。关于读书1.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正读者小说,每个读者也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但是作家的作品如何透镜,作家借助它能让读者获得从未有过的经理,没有这本书,读者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建立这种联系乃是艺术实现对人生有益影响(而非只是让我们逃避现实)的唯一方式。关于读小说的价值1.小说的价值不限于讲我们生命中熟悉的情感和人事一一描绘,小说还可将这一切入木三分,让我们体验到似曾相识却又无法表达的种种感受,对此我们唯有赞叹。2、读天才作家的新作,我们会欣喜于种种的发现,我们会在书中找到了我们自感羞惭的念头,我们压在心底,不敢表露的快乐和忧伤----一句话,我们发现了一整个我们曾经的情感世界。恰是这书叫我们领略着世界的价值,让我们幡然梦醒。关于悠闲地生活1.少一点贪欲,多一点体察,放慢了脚步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2.让我们好好去品戏,耐心读报,或者,如果有必要,就花上三十夜去写朦胧的睡衣。忙人,因忙而总得兴兴头头----尽管忙得毫无意义关于直面痛苦1.唯有当我们遇到烦难,唯有感受到痛苦,唯有当事难如愿之时,我们才真正学到了点什么。2、我们只有身当痛苦,我们才会去寻根问底,我们痛苦,所以我们思考。思考会令我们知晓痛苦自何而来,探测痛苦的程度,且终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痛苦。3.那些并非从痛苦中升华而来的思想,均缺少某种内在的重大动机。4.获得智慧有两种途径:1.老师传授,毫无痛苦 2.来自生活本身,充满痛苦。他认为得自痛苦的智慧方是真实的。智慧是叫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和代劳。5.我们钟情的女人往往让我们受尽折磨,可是他们会让我们身上激发出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关于痛苦的分析与好处1.受苦首脑那本身并非必然就会引出真知灼见,失恋的事很多人都曾经历,写出《追忆逝水年华》的仅普鲁斯特一人。关于痛苦早就人,最可取的说法也许是,痛苦通向了种种可能性,激发起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去探究人生的奥秘。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纵使没有写出煌煌巨著的雄心壮志,我们是否也能学会从痛苦中有所收获。关于传情达意1.陈词滥调之害在于它们仅抓住了一点皮毛,却令我们误以为这些词已将某个具体的情景一言道尽。我们的表达方式是与我们的感受方式息息相关,而我们描绘这个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最初怎样体验这个世界。关于交友1.我们内心究竟有多少念头,特别是我们对朋友有多少虽说很实在,说出来却可能伤人,虽属推心置腹,说出来却有失厚道的看法。2.没几个人是真正充满善意的,明白这一点让我深感悲哀。3.交谈并不是为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以为是地大发议论,它首先是为了获得温暖,得到情感上的满足4、朋友总是想从我们这里得到赞许之词以证实我们对他们的爱。但是人往往是敏感的,这意味着如果说出负面的看法,多半会危及彼此的交情。关于阅读和交友1、当你阅读之际,友谊忽然间回到了原本的纯净,对书本,我们用不着虚情假意,加入我们整晚与书相伴,那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喜欢。2、同一把友谊的伞下,却总是存在这两个彼此的矛盾,一面是我们得维系感情,另一面是我们想表达真实的自我3. 对友谊不屑一顾的人也有可能,正是世上最真实友谊的人。4. 这也许是因为,这些冷眼看世的人对友谊有一种更现实的理解。他们避而不谈自己,并非因为他们认为这话题不值一谈,而是因为他们将这一话题看得很重,而闲谈过于随意,多变,而表面化,率尔而谈,反失而意。这些人不求真理与情感两全,他们洞悉两者不可得兼,因次分而求之。他们明智地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线。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1.我们的不满多半并非因为生活有什么内在的缺陷,而是因为哦我们不能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生活2.不是他的生活平庸琐碎,而是在她意识中的种种幻想庸俗无聊3.尽管生活在某些时刻似乎向我们展示了异乎寻常的美,我们却又可能还是认定他平庸无奇。我们不是根据生活本身提供的证据,而是依据那么幻像得出我们的结论---由此我们把生活贬得一钱不值4.的确,真正的美,与那些由浪漫的想想催生出来的期望并不吻合关于爱情1. “爱?我倒是常做,可从来不说”
  •     如果简单地叙述, 这个句子是这样的: 今天下午我买了一本<拥抱逝水年华>. 但这个原名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的小册子使我更倾向于用另一种表达方式: 在被我可爱的第二号小叔, 准确地说是被他和在未来存在那么一点可能性成为我的婶婶的女孩子--她甚至比我还年少两岁--的充满了快乐和期待的学习计划和顺带的且合情入理的偷欢的必要性, 驱逐出境, 被迫离开我在这个堪称陌生的城市唯一的蜗牛壳, 其直接后果包括使我不能如期地为院子里的可怜猫猫送上食物, 错过了心爱的Ling的一个重要短信--尽管内容只有一行: 你来陪我玩吧, 以及在书店泡酸了所有的脚趾后带回一本名为<拥抱逝水年华>的书. 尽管在序言中译者对原作者阿兰·德波顿--此公何许人也?--不露声色地进行了卖力的吹捧, 如"德波顿摊开大包小包关于普鲁斯特的资料, 指指点点, 评头论足, 谈文学也说人生, 开宗明义, 曲终奏雅, 声明要给读者上一堂生活的咨询课." 或有如"含英咀华""剔隐抉微"的词句, 不一而足.(还有如"生花妙笔""娓娓道来"这样的失于千篇一律的形容词也是应有尽有.) 但诸如此类都不如一个字更令我砰然心动, 那就是Proust.对, 普鲁斯特, 如果说那块已经开始往茶中融落碎片的饼干落在舌尖就可以使马塞尔看到贡布雷的大街小巷, 各色行人和铁栅之后的春意盎然的花朵们, 那么这个名字也可以使无数个我同时复活, 例如第一次看到那套名为<追忆逝水年华>的装帧淡雅的书时好奇而欣然的我, 和为了读这部书而费尽精神的, 煞似自称三年无所问焉, 特凝神于此而一无所获的罗马名媛的我, 还有在床头作着虚荣而愚蠢的计划, 准备每天入睡前必要读下5页的我, 或是在其间流连忘返, 沉迷着惊奇着赞叹着崇拜着的我; 它对于召唤那种种因这部书而泛起的五内之情, 亦可仿佛初恋情人的芳名一般, 有着非凡的效力. 当然, 我要说明的是, 我并不向任何人推荐这本<拥抱逝水年华>甚至<追忆逝水年华>, 因为前者对于除了像我这样的有点不那么理智的普鲁斯特的崇拜者似乎只剩下给那些喜好附庸风雅然而通常只能读读狄更斯或是杜拉斯或是余秋雨作品的读者来说, 这本书的主料--普鲁斯特的生平琐事--淡于白水煮鱼翅且与中产阶级提倡的健康生活相去甚远, 后者则更可能使他们浪费了金钱和时间然后偷偷在心里落下了普鲁斯特恐惧症, 然后再依靠报纸上的零碎评论在脸面上硬撑: 我很喜欢这部书, 无与伦比的同性恋小说, 不是吗? 对于他们来说, 装点门面的书很多, 但如果偏偏和一本超过了200万字, 充满了外行无法领略其美妙的架构和如同繁星般难以尽数的绝妙比喻的书过不去, 何苦来哉? (不过我本人从来不嫌其长, 但恨其短.)很可能在某些人看来, 我对普鲁斯特的热衷近乎癫狂, 毫无道理, 可我谨请怀着卑微的心情揣测, 或有和我相近的普鲁斯特的崇拜者, 于我心有戚戚? 此书中恰好举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例, 其云: "读普鲁斯特对我而言真是冒险. 有<追忆似水年华>在前, 还有什么好写的?" 不但与我的感受一模一样, 且还可以引李白不赋黄鹤楼故事为旁证. 但更精细的描述是, 是一部他写作的小说, 而不是他本人, 是这一场崇拜的端倪. 很遗憾我最早的时候乐于把这部小说和他本人的生平联系起来, 仅仅因为同样的名字和同样的豪阔, 然后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个天生的高贵者, 良好的身世可以保证他衣食无虞, 交游广泛, 他不需要工作, 然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把生命用于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然而这本<拥抱逝水年华>在最后慷慨地打碎了我的那份对贵族时代的憧憬和怀着对小市民出身严重不满的叛逆情绪合成的一缕想象中的希望, 那就是普鲁斯特本人是个可怜的病夫, 诚然他从不缺钱, 的确也认识很多血统高贵者, 但严重的疾病使得他成为一个天生的不幸者, 而那些贵族也大多名不副实, 看似美好的头衔足可使马塞尔引经据典, 连发个一页半的喟叹, 可看到那些个男士和女士真实的操行后, 所有的赞美洒然而收, 甚是决绝, 也没准儿普氏结识的真正的贵族还不如小说中的那些男女呢. 还是尊重一下普氏本人的意见比较好:作品是作家另一个自我的产物, 这个自我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上以及在恶行中显现的那个自我并非一回事.也只有当这层希望落了空, 我才能回头认认真真地关注作品本身, 比如他似乎能用无限的文字来表达任何一个普鲁斯特时刻, 诚然, 我也在某个时刻, 比如看到普氏的名字时感觉激动, 浮想联翩, 一时眼前花团锦簇, 暗香四和, 但苦于没有什么办法让眼前的一副副闪回和层层的味道, 触觉和香气凝定在文字中. 而普氏的小说作出了示范-- 如果它只能在其中让我重现自我, 那么我会微笑着说这本书很有趣, 事实上它其中的玄思冥想和感官描摹都四处铺张, 浩浩汤汤, 我面对它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可怜的河神第一次见到北海之大, 自我乃完全被他人所包含, 以至于自惭形秽, 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我对它的诚惶诚恐的热爱. 而普鲁斯特的精细之外, 则是一个建立在牢靠的记忆力基础上的巨大视角, 只有你熟稔这庞大的作品的每一页, 你才会发现它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 而是一个精心雕琢的, 如同中世纪那装饰繁复而布局匀称的大教堂. 雕廊缦回, 檐牙高啄. 其中的人物在某一页如桃花一面, 正如我们看到的大教堂外的一个不起眼的承重柱, 而事实上, 它延伸在墙体之中的, 则是巨大的拱梁, 之后那个人就是教堂向一厢伸展的纽带; 也可能仅仅是一块彩色玻璃, 闪烁一道阳光之后, 就陷入默默无闻的冷寂. 更准确说它也并不是个拥有普通的承重结构和立面装饰的建筑体, 而是个附在千百条悬丝中的事实上只有一条金线织成的蚕茧, 用浓密的文字包裹一切感觉和思想. 这条金线就是时间--唯一的主角. 它在屈曲盘旋的时候和自己产生了无数的交点. 我们的作家就把这些交点当作车站, 然后按照他的想法随意地改变方向. 诚然, 这样一本书, 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绵延. 单从句子的长度上我们都可以有个直观的印象. 这个词是从柏格森那里借用的, 但它为这个概念做出了最美好的艺术范例. 以致于当我慕名来拜读柏格森的大作, 我会皱皱眉头: 天啊, 这个根本不如去读<追忆逝水年华>么.霍乱, 2005.10.30
  •     朋友这样评价普鲁斯特:能发现他人心中藏着掖着的小奸小坏、不易察觉的谎言、假装出来的关心、居心叵测的花言巧语,因方便起见而说得稍稍走样的事实……这的确是一种并不令人羡慕的洞察力。普鲁斯特畏寒,皮肤易过敏,有哮喘,不喜阳光,恐高……周围的一点变化即能让他痛苦不已。身体上的敏感直接影响到他的思想,仿佛第六感里的那个小孩,洞悉了他人无法察觉的黑暗事物,便整日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我们是否要感谢老天给我们了一个不那么易感的身体和大脑呢?但如若可以选择,两种生活:细腻敏感的心思却时时陷入痛苦(这意味着你比别人能更多的体察到世界的本质,说不定还能成为如普鲁斯特般的大家),迟钝麻木却可保持快乐(可能终极一生平庸粗俗而碌碌无为),你选哪种?当然,病怏怏的身体和神经质的大脑不一定能让你成为普鲁斯特,顶多可以学学林黛玉捂腹蹙眉的优雅。将痛苦转化为智慧的能力不是人人可以习得并从容面对。这世界上也只一个普鲁斯特。终是狠不下心去读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阿兰德伯顿的十一本全集,这是第三本,↖(^ω^)↗最近看书的速度又慢了好多。。。。
  •     弃书不观的意思大概是虽然古人牛逼,但是今人也得通过细致观察发现未曾发现的良质来变得更牛逼吧。
  •     随笔,一些普鲁斯特的轶事
  •     真正的才子,文风极其流畅,又有着独到的从容不迫与优雅自在。 大英帝国的绅士真是太帅啦。
  •     普鲁斯特脑残粉一枚
  •     年华似水,请用心过。
  •     2016.3.30 因为没有读过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读这本书,每一章每一个主题都会有所感触,但是感触以后是否能影响自己的生活和态度是另说。找时间看追忆逝水年华
  •     德波顿想必是普鲁斯特的大粉丝 虽然是本“人生启示”书 可是读来很可爱 | 向内看 向细微处看 放慢脚步 读懂你自己的人生
  •     可以说是如何正确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指南。
  •     3.5
  •     又一次看到凌晨两点,看完那一刻嘴角是上扬的。是有很多没看懂,几乎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但却特别满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脑残粉吧!
  •     2017.3.31. 第二次看,原来小岩井也喜欢阿兰
  •     德波顿的书看多了都是一个味儿,但是他的是还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每个字的后面都有余味。这样的文字得益于对生活的悉心感受和体悟,这一点正和普鲁斯特一样,他们都迷恋生活的细节,都懂得漫长的人生是需要这样慢慢「浪费」的。
  •     【2016读书计划•壹叁玖】作为一本鸡汤书还行吧。
  •     多产的作者慎入
  •     大概是最后一本阿兰
  •     一星给这一系列的排版。字小,行间距大,每页三分之一是空白。偶尔有一两个注释,出现在空白的底部,缩在那里看上去很丑。至于这一本《追忆逝水年华》,每一段中间还空了一大行。至少,我不喜欢这样的掺水排版。
  •     他所写的书里面,写得最好的一本。
  •     一直想要有一年要在读书计划里写上:今年要看《追忆似水年华》。但每一年都因为没有把握有如此长的时间或者一直借不到第一卷而作罢。结果先看了这一本。
  •     为什么书名是逝水年华?普鲁斯特原著不是叫似水年华么?
  •     翻译有点儿龟毛,用词造作,章节题目译的都是些啥啊。。抛开译笔不谈,书的内容后1/3比前面的好。中间有一章节是给普鲁斯特的虚伪洗白——虽然阿兰德波顿反复强调“这不是洗白不是狡辩”但我就觉得是洗白。。。
  •     丰富而冗长的细节,闪着光的细节
  •     有对望而生畏的《追忆逝水年华》产生了兴趣
  •     读完以后可能想认真看下追忆似水年华了
  •     正在遇见
  •     关于普鲁斯特的一生。对他和乔伊斯面面相觑的会面印象深刻。慢一点,再慢一点吧。
  •     如果你没有勇气去读《追忆似水年华》,那么可以读读德波顿的这本书,带你领略作者和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     也许没有读过《追》,感觉没有《身份的焦虑》那么惊艳
  •     就当作《追忆逝水年华》导读吧
  •     四天空闲时间读完。有精彩的部分,但还是略啰嗦。重复部分稍多。
  •     那时还做了书摘
  •     砖头书解读
  •     满分作品!!!比爱情笔记还好!
  •     圆圈与啤酒盖
  •     别管外面怎么黑德波顿,我还是挺喜欢他的
  •     最喜欢德波顿
  •     一根筋的只管自己体验不顾他人劝慰可真是符合我的路子
  •     写的普鲁斯特有些有趣
  •     借此书初识那本文学巨著,并产生了兴趣,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普鲁斯特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但是老实说此书是读过的德波顿的书里最难看的一本。。。特别是第六章,试图为普鲁斯特的“虚伪”开脱,殊不知那十几页的说辞也是虚伪的要死简直没法看下去。。。也许是我看的不够仔细没看出作者的其他深意?如果是的话,也是因为翻译的太糟糕,什么奇奇怪怪装模作样的翻译表达方式,拿腔作调。。。最后两章画风才正常,是换了个人译?
  •     不错的一本书,但是涉猎太多,不能一一咀嚼
  •     内容很好,通俗易读,就是纸张太差,透字太明显!!!又去找来电子版看的。
  •     艾玛,我已经决定了,再也不看我同事推荐的书了,读起来无比不顺畅。
  •     对岁月的珍爱,对往昔的留恋,这种感恩而怅然的怀旧情绪是弥足珍重的,而像普鲁斯特一样用敏锐细微的叙事抓住一切记忆,在零散细碎中悼怀过往,则是我们在怅叹烟波迷离逝水年华之时所想做的共同尝试,也为此我们被普鲁斯特感动着。但或许他真正影响我们的,就是平淡追忆时的温柔感觉与真挚情怀。德波顿的创作冲动会如同我们突然的动容之感一般,他想向普鲁斯特致敬,更想诉说一种年岁情怀,但当文本被束缚在普鲁斯特的人物生平之上时,人物自身的弱点会在文学美化后被推广为教义道理。其实并不需要结论式说理,只是像普鲁斯特一样随意诉说就好。
  •     学会以普鲁斯特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     这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阅读了吧,仍然很喜欢。每次读完总有去读《追忆似水年华》的冲动。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才准备好读普鲁斯特。
  •     喜欢最后一个段落:“把读书当作修行,则未免看得太重,阅读本不过是一种刺激。它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道门槛,能将我们导入精神世界,却远非精神生活的全部” 我是否可以理解成“从刚刚开始阿兰德波顿想和普鲁斯特结婚行为却因为其大脑其它的注意力而转为恋爱行为但最后达成一种与神对等的和解。”
  •     2007-42
  •     请给我勇气!
  •     普鲁斯特教你拥抱快乐人生……
  •     德波顿对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的一种个人解读,但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对艺术、爱情、友谊、阅读的真实体验,学会的是普鲁斯特不一样的看待方式,注重细节却不斤斤计较,投入真诚却不盲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