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43066809
作者:梁实秋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梁实秋(1903-1987)
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尤以散文创作最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随笔》《雅舍杂文》《雅舍忆旧》《雅舍遗珠》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温婉、平实之感。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书籍目录

《雅舍谈吃》目录
第一辑
味是故乡浓 001
烧鸭 / 003
锅烧鸡 / 005
芙蓉鸡片 / 007
烤羊肉 / 009
烧羊肉 / 011
白肉 / 012
爆双脆 / 014
炸丸子 / 016
乌鱼钱 / 018
铁锅蛋 / 019
酱菜 / 021
茄子 / 023
菠菜 / 024
薄饼 / 110
锅巴 / 114
粥 / 112
面条 / 116
满汉细点 / 025
核桃酪 / 037
饺子 / 028
酪 / 039
水晶虾饼 / 030
栗子 / 042
汤包 / 032
酸梅汤与糖葫芦 / 044
煎馄饨 / 034
豆汁儿 / 046
核桃腰 / 036
烧饼油条 / 048
第二辑
舌尝四海香 051
鸽 / 053
拌鸭掌 / 054
糟蒸鸭肝 / 055
咖喱鸡 / 056
腊肉 / 058
佛跳墙 / 059
狮子头 / 062
醋熘鱼 / 064
两做鱼 / 065
瓦块鱼 / 067
鲍鱼 / 069
黄鱼 / 071
生炒鳝鱼丝 / 073
鱼翅 / 075
鱼丸 / 077
海参 / 079
西施舌 / 081
干贝 / 083
炝青蛤 / 085
蟹 / 088
火腿 / 091
豆腐 / 093
熘黄菜 / 095
龙须菜 / 096
韭菜篓 / 097
菜包 / 099
笋 / 101
莲子 / 104
八宝饭 / 106
烙饼 / 108
薄饼 / 110
粥 / 112
锅巴 / 114
面条 / 116
第三辑
吃中有真意 119
厨房 / 121
五斗米 / 124
味精 / 126
吃 / 128
饭前祈祷 / 129
圆桌与筷子 / 132
馋 / 135
吃相 / 138
请客 / 141
读《中国吃》 / 144
再谈“中国吃” / 152
读《烹调原理》 / 157
读《媛珊食谱》 / 161
《饮膳正要》 / 164
关于苹果 / 167
窝头 / 169
由熊掌说起 / 171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 174
炸活鱼 / 175
大菜 / 177
腌猪肉 / 178
狗肉 / 181
萝卜汤的启示 / 184
说酒 / 185
饮酒 / 187
酒壶 / 190
吃醋 / 192
喝茶 / 194
豆腐干风波 / 197
康乃馨牛奶 / 200
你来摘 / 203
“啤酒”啤酒 / 205
粽子节 / 208
北平的零食小贩 / 209
记日本之饮食店 / 215
吃在美国 / 218
“麦当劳” / 221
包装 / 223

作者简介

本书全面收录了梁实秋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既有酒楼饭庄的招牌菜,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梁先生自嘲嘴馋,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即使身居台湾,仍对老北京的美味念念不忘。《雅舍谈吃》不仅写出了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情意。
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也不只代表着地域文化,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岁月对于故土的集体记忆。飘香的菜品,远去的叫卖声,有家的味道,有故乡的影子,每每读来心头总会泛起涟漪,触动心底那永远不会淡去的亲情和乡情。


 雅舍谈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在“吃”这一主题上的文章。全书分为三辑,分别谈北京传统吃食,其他地方的传统吃食(山东、河南、江浙等),以及由“吃”生发出的有趣记事和感想。味蕾是打开回忆与情感的快捷通道。循着梁先生对街头巷尾小贩叫卖声的回忆,对美味店家独门手艺的描写,以及对五湖四海亲朋故人在餐桌上的音容笑貌的追思,笔者也常常在阅读中失神,沉浸在对童年吃到汗流浃背不吐骨头的辣子鸡,凉粉小贩独高亢独特的叫卖声,以及初来京城吸溜的第一口豆汁等种种意象之中。正如书中所说,“馋”不同于“贪吃”,而是无论穷富,于口腹之欲生发而来的憨痴乐趣。但老实说,读这本书时,除却陶醉于对吃的种种雅兴之外,难免不会想到同时代的鲁迅等人所描述的,很多穷人“连黑盐都没得舐”的画面。无论何时,现实的引力都是沉重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时刻捍卫在生活中保留适量情趣和优雅的权利。Others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to eat.P.S. 前两辑中很有一些菜品的做法描述得足够详细,夸个口,希望能慢慢试着做出来瞧瞧。
  •     终于细细品完《雅舍谈吃》,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酒楼饭馆的招牌菜,也不是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而是作者梁实秋先生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故土乡情。我们的味蕾,原来也是有着记忆的,记忆中不仅有那些难忘的好滋味,更有那其中饱含的某种情感。有时,我们想念的不是某样具体的食物,而是牵涉其中的人与情。作者回忆起某次看见一伙石匠吃午饭,两大笼屉的韭菜馅发面饺子,揭开笼屉盖热气腾腾,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一阵风吹来一股韭菜味,香极了。作者不由得停步,看他们狼吞虎咽。他说:“像是《水浒传》中人一般的豪爽。我从未见过像这一群山东大汉之吃得那样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想起曾经在学校食堂看见的一位大叔吃“饭”的场景来。他坐在我对面,托盘里只有两碗大白米饭,没有菜,其中正吃着的一碗有点菜汤。他端起饭碗,吃得很快,一会儿便吃完了一碗;端起另一碗,起身向打饭的方向走去,我听见他让师傅给他在饭上浇点菜汤,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再回来,如常地快速吃着浇了菜汤的饭。此刻想起这个画面,仍觉心酸不已。那是真正的吃“饭”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有些人隔三差五地下馆子,随意地浪费粮食,完全忘了曾经念过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依然记得小时候,自己吃不了的父母总是一点儿也不嫌弃地端过去接着吃。到后来长大了,遇见这么一个人,如同我父亲一样自然地为我做同样的事,就怔住了。你的味蕾,又记了些什么呢?又记得哪些人呢?
  •     偶与朋友去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随意选择,席地而坐,一个爆双脆深深的吸引了我。那个时代已经去享受吃,如今我们有钱也吃不到或者吃不出那个味了。现在的美食节目,书店的美食专架成排,但那吃不出情味。对于梁实秋先生知之甚少,只记得他曾与鲁迅的骂战,他的《新月》。读其书,感其人。但这个修订本并不完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梁先生写东西确实没什么逻辑性,随笔吧;二是选择文章的时候可能遵循原著无删改。因为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尤其读到后面,已经没有全神贯注读的意境。本书也看出梁先生的性格,有喜欢,有偏执,有热闹,有高雅。可写麦当劳,也可写熊掌,有股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情。我们现在喜欢魏晋风骨,细看历史那时候多苦;我们喜欢民国之风,起止那只是风情几人。但有时候读读现代文学史的随笔,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讲究
  •     快要读完了,看一段觉得想试一个菜。觉得写得真好。唯 一不足是越往后写得一些序或读后感内容重复太多。光是两个饭馆就写了不下三四次。
  •     2013年第一本书,果然符合吃货的选择。
  •     这本书不适合睡前看
  •     好多没吃过的,每篇都很短~螃蟹那篇是说【七尖八团】,我们怎么都是九月份才吃!哼哼
  •     初到四川,他和龚业雅夫妇合买了一处宅子,在那里开始写散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雅舍小品》,其中三分之二文章的完成,都得力于龚业雅的欣赏和催促。梁实秋说,“每写一篇,业雅都是先睹为快。我所写的文字,虽多调侃,并非虚构,所以业雅看了特感兴趣,往往笑得前仰后合。经她不时的催促,我才逐期撰写按时交稿。”出书时,还请龚业雅写了篇短序。   他与龚业雅夫妇,还有冰心夫妇,弥足珍贵的友谊持续了一生,令人羡慕,也正是这些文人墨客在一起的谈笑,使得梁实秋创造灵感不断,写出了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数十篇佳作。   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正式出版《雅舍小品》,此书一出引起强烈反响,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创下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最高的发行记录。   梁实秋说:“《雅舍小品》之所以蒙受读者爱读,也许是因为每篇都很简短,
  •     不想做吃货的作家不是好厨子。
  •     书的设计排版减一星。
  •     吃货的最高境界
  •     梁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是一个特别特别小资的吃货
  •     吃货必读!铁锅蛋听起来好好吃!
  •     口水……( ` ﹃`)太生动。
  •     从平易近人的食物中吃出讲究来,比一开始就摆足架子设下台阶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些,读着还是亲切得多。
  •     人间烟火
  •     老饕之作,看得馋虫蠢蠢欲动,看到掌勺师傅的认真与对手艺的传承、坚持和创新,可惜时过境迁,有些烹饪的老手艺已无处可寻
  •     封皮很小资,一个暴爽脆让我买下了它,但整体编辑并不出色。
  •     酸甜苦辣咸,亦五味,亦人生矣
  •     纸质版《舌尖上的中国》
  •     有趣有趣~
  •     (¯﹃¯)
  •     晚上看了饿得睡不着
  •     小时候跟着妈妈一起看的,那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
  •     带着滋味读哒
  •     文化人谈吃,仅通过寥寥数语,却让我感觉无比生活,貌似亲眼所见一样
  •     2015年5月30日读,2015-170。
  •     非常非常精彩!
  •     浮浮躁躁的社会中,哪怕是看看这样心平气和的舒心文字,也觉得生活好滋味
  •     小时候舅舅的书柜找到的,爱不释手
  •     读完之后对过去之中国过去之北平美食向往至极。
  •     吃吃吃,看了就饿。不过就文章来说,写的还是蛮好的,把吃写到了一定的境界。
  •     文笔简朴,常常被美食吸引 可以看出对北平感情很深,有感情的美食才是王道
  •     作为一本集子,有些重复段落也正常,梁实秋不愧是逼格极高的吃货,普通食物在他笔下都如珠似玉,用词风雅,兼叙北平风土人情,散文竟然也如此好看
  •     舌尖上的记忆~
  •     味是故乡浓,吃中有真意,看着标题可能觉着没意思,可读起来真是氛围好,那时候的作家写散文很有味道。
  •     舌尖上的故土
  •     多一些这样的五折书,能省不少钱。。。不过这样的书真的卖不出去吗。。。 羡慕跨越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如果可以穿越我会选择和他们同时代,沐浴古文的熏陶,也接受现代的洗礼。 吃这一主题放大至人,即可广至天空宇宙苍穹飞禽鲶鱼毛毛虫。
  •     看梁先生谈吃,分分钟在文人特有的细致描述里被馋死=A=
  •     把很多平常无奇的吃食写得妙趣横生,可惜很多老字号现在已经没有了。
  •     在减肥的我看该书真的是作死
  •     以后一定要把这书里的每道菜,细细地做出来。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吃。
  •     大家就是大家。
  •     馋到不行啊!这种平凡生活中的趣味都从食物里透出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