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5026385X
作者:蒋勋
页数:278页

内容概要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书籍目录

作者序
008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第一部 高更之谜
016 异乡的宿命
017 高更与梅娣
018 毕沙罗与高更
019 梵高与高更
020 涅槃·先知·黄色基督
022 蒂阿曼娜、爪哇安娜、帕胡拉
023 亡灵窥探
第二部 蒋勋现场
026 塔西提女人·在海边
028 欢乐
030 永远不再
032 白日之梦
034 薇玛蒂
036 美丽起来
038 白马
040 欢乐之家
第三部 高更
044 秘鲁·西班牙贵族·外祖母
048 父亲与母亲·革命与放逐
053 海洋·流浪·异域
056 婚姻·家庭·中产阶级
063 一个无政府信仰者:毕沙罗
071 漂流的第一站——阿凡桥
077 渐行渐远的妻子梅娣
082 扇面·异域·塞尚
087 布列塔尼——人与历史
098 梵高兄弟
099 一八八七·马提尼克岛
104 一八八八·布道后的幻象
115 一八八八年十月至十二月,梵高与高更
123 一八八九·阿凡桥·普尔度
140 塔西提——宿命的故乡
152 1892 · MANAO TUPAPAU
164 女性肉体与神秘巫术
177 NOA NOA——嗅觉之香
188 Tehamana——新婚的妻子
196 1894 ·重回巴黎
218 1897 ·残酷与梦境
236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252 尾声
266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作者简介

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了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梅娣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塔希提寄回了他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
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主导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
蒋勋由生命潜伏的本质的角度,解读神秘异域的原始荒野,让美学重新找到起点,走进高更充满争议性的一生。充满争议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知道蒋勋,是因为读他解读红楼的作品。解读红楼的书很多,大家如周汝昌,秦派如刘心武,蒋勋的角度别出新裁,从作画的材料,如纸张、颜料、做工等,告诉我们当时贾家的繁华,普通人对艺术愚钝如我,是没法知道那点点作画的材料就可抵上当时怎样人家的家用花销,专业的蒋勋告诉我们,从细节窥生活质素。这次,读他的《破解高更之美》也是一种新的体验,有心理学的感觉,从高更幼小的童年,他未曾谋面血缘至亲,破解他为何在事业顺遂,家庭和睦,儿女绕膝,夫妻恩爱的情况下,将爱好转为终身从事的职业,并最终离开家庭和祖国,追寻童年的向往,最终在塔希提终老。《蒋勋破解高更之美》的好处,就是对一个没有艺术基础的人,可以通过该书,了解高更的作品、高更的生平。蒋勋先一幅幅摆放高更成熟时期的画作,讲解画的内容,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普通读者可能忽视的画中人物的眼神,动作,背景人物,一幅幅画看过来,读者对高更的艺术作品、时代、整体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和视觉印象。接着,蒋勋再介绍高更的生平,他的幼年经历,他的家族,他的妻子,他的教育背景,他的职业。说来有趣,我们现在说到艺术,如钢琴、美术等,都是要从娃娃抓起,可大师如高更却不同,他的学习背景压根跟画画差之千里,他的本职工作是搞金融,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个充满铜臭的职业。开始画画只是他的爱好,早期作品跟后期作品也截然不同,风格清新、自然,受朋友影响较大。如果巴黎股票交易市场不发生不变化,画画也许是他一生的爱好,画孩子、屋子、妻子,获取高收入,成为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一员,富裕而悠然。但生活的美妙在于许多可能。高更的工作发生变化,与妻子到哥本哈根投奔亲戚,在那里估计受了不少鸟气。他体内那来自幼年的灵魂战胜了多年受欧洲教育的精神,成为主导,将高更带到出生地,那片当时比较原始、纯粹的土地。在那里,高更处于社会阶层的上游,没有太多生活压力,画风也随之一变,更加粗狂,淳朴,反应的内容也多是塔希提当地的人群,于是如鱼得水,在彼邦终老。
  •     说来惭愧,认识高更始自毛姆,他那本著名的《月亮与六便士》描写了高更奇特的一生。然后看到了高更的画,色彩艳丽,虚幻粗旷,像梦境般呈现另一个似乎更纯粹的理想世界。图书馆偶尔看到这本《蒋勋破解高更之美》,是“蒋勋破解”系列的其中一本。之前没读过蒋勋的美学书,身边朋友对他的评价也是损誉参半。这本写得挺平实,没有太多溢美之词,简单介绍了高更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个人观点表现的不多,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高更画作本身的神秘性和评论界对高更两种极端的评价所致。从小不是个文科生,对绘画没有鉴赏能力,但高更的作品风格太强烈,艺术盲也能轻易辨认出他那些塔希提画作。那些坦胸露乳的毛利女人们安逸的坐在海边,棕色皮肤厚嘴唇,坦然面对别人的眼光,在我们这些俗世人眼里,真是贴近自然和原始本能的最好方式。评论家们把抵制白人文化殖民和反对虚假浮夸的欧洲生活方式,提倡回归自然并保护土著文化作为高更作品的重要政治意义,把摆脱写实主义,发展抽象派和印象派,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符号和语言作为他的艺术意义。外行看热闹。看他自幼在殖民地长大,儿童时期离开经进入正统欧洲社会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并成家立业,然后人生的际遇开始转折,转向绘画,遇到梵高。两个孤独的人在选择心灵出路时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梵高走向内心,进入精神病院;高更走向外面的世界,进入塔希提,希望通过进入土著少女的身体这种类似宗教祭奠的方式找到洗脱白种文化成为当地人的方式。无疑,高更虽然生前贫病交加,但他的艺术水平的确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并获得了肯定,他对毛利土著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也给文明社会带来了探索和冲击。只是,身为一个女人,我最终不能接受他抛妻弃子远走他乡并和其它多名十几岁处女交媾同居。也许远离欧洲大陆深入森林岛国才能让他的艺术更进一步,但身边缺不了女人,却又给不了任何保障,这是他作为男人的失败。想想他贵族出身的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还得投靠娘家并靠外出工作自己抚养,他置身事外每月寄点生活费就算尽了义务,还时不时寄几张自己新婚少女的画给老婆鉴赏。想想那些十三四岁被父亲送给高更当女人的土著少女,怀孕生子,作为主角或配角出现在高更的画中,然后,高更离开,结束了。高更最后由于嫖妓染上梅毒并最终病死,但就在这段期间他也依然需要女人,这些女人不会染病么?这些女人还不断生育,这些孩子不会有疾病么?也许高更需要更原始自然的生活才能最大化释放他的艺术才华,但在个人生活上,他的这种罔顾他人的随心所欲就有些不可理喻。看他最后的画作,联想他实际生活中被疾病和贫穷困扰,画里那些鲜亮的天空和河流,那些有宗教般神圣感的雕像和动物,只让我觉得绘画可能是他逃避现实的唯一途径。他找不到其它的路。只能说,停留在高更的画前就好,对他这个人实在爱不起来。
  •     美开始于渴望,并不是技巧!所以高更出走了,离开了欧洲的妻儿,远远跑了,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唱着《好了歌》。翻开这本《蒋勋破解高更之美》,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来形容,只能是出走,无论是塔希提还是高更最后居住的法属马尔济群岛的伊瓦-欧阿小岛。蒋勋几乎在每一章节,每一画作的解读上找寻出走这一最终方向。与很多文艺人一样,远方异乡成了高更的归宿,有些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也找不到,所以他们一直再寻找,磨砺的过程是一种价值。通常来说,逃异地,走异路的人心中无时无刻存在一种比较,近乡情怯,远离反而分外亲近。因为近才越发显得故乡萧索了一点,文学家笔下,类似的描述非常多。不晓得对于画家来说,这种意义又是什么?高更身上流淌着的混血,蒋勋说:“有一个异乡在呼唤他们,那异乡才是心灵上的故乡”。蒋勋的文字稍显感性,流溢笔端的始终是欣赏姿态,沉静的思考,也许这是他有意为之的,相较而言,还是更喜欢他娓娓道来的言谈,并无抑扬顿挫,却在和缓的表达里体现层次,在网上听他的录音后,就让人不再欣赏话音铿锵的讲述者了,想来是有一种代入感。蒋勋谈各种美,中国文学的美,中国美术史的美,西洋美术史的美,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他是一个很好的普及者,于每一点欣赏背后,多一层思考。这本书里最让人留意的是高更和梵高的相遇,他二人的相逢仿若李杜。李白和杜甫的相逢历来被比作太阳、月亮,即便伯牙子期般的友情是大家所期望的,也有煞风景的人指出李白不过是写了些应酬的套话,“思君若汶水”无非是潭、水一类,一用再用,近于打油,缺少创建,不知是李白无所挂怀,还是老杜太过沉郁,当读到“三夜频梦君”,总让人那样感动。有些人不喜欢讲出来,甚至不愿见面,希望夤夜里细细思量,为友人的生前身后作着打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时李白还是待罪之身,杜甫作为后辈,下这样的断语,情谊深切。回到这本书,高更和梵高的相遇,却是另一番景象,两人如此不同,却又相互惦念,高更不喜欢梵高的热烈,梵高又对高更的画法指摘甚多,有相近的窘迫境遇,艺术追求却大相径庭,所以有时想想李白写杜甫的诗有一点敷衍,是不是因二人的艺术追求相差太大呢?终于梵高割了耳朵,以发疯消解了二人的交情。依画作而言,梵高颜色浓烈、真切,高更色彩深邃、昏浊,梵高的画作总有些躁动,余光中形容元气淋漓,欲喷薄而出。这个红头疯子让人爱他的焦灼,高更的画作就是沉静的,带有一点神秘主义,从现代性中回归朴野。这本书是一本画作评传,蒋勋作为艺术家,用他的观察来解读画家的行为和精神旨归。蒋勋解读了很多画作,画作《亡灵窥探》的解读最具代表:“也许,重要的并不是结论,而是高更真实记录了他与一个土著女性间的关系,充满了多面的矛盾、欲望,爱恨、生死、文化的沟通与误解、占有欲背叛……”这种文化反思是跨界的,文学领域同样能够找到,“也许高更引介了另一种生命价值,这些被当时欧洲白人认为`贫穷’‘落后’的塔希提人,在高更的画中,他们在悠闲的海边,多么富有与进步。”其实还有一点不同,男人可能更看重精神世界,女人更看重感性的陪伴,当男人义无反顾地说出他的精神追求时,对于女人来说可能远不如一杯端到身前的咖啡更为靠谱。艺术家和艺术家的妻子们应该经常是发生这种对立的。通常来说艺术家的美学追求,超出家庭的思考和理解范围,理解就成了万分奢侈的东西,奢侈的肩上扛着生计和囊中羞涩。高更的回归土地、回归传统、回归原始信仰,不只是理论思维的结果,可以说也是十年都会商业生活具体经验的结果以及他个人的精神出走。高更最终是回到他成长背景相近之处,他的行为会被女性主义者所不齿,但是这种尝试以及探索对艺术家来说倒是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离经叛道,人神共愤,艺术和历史上得以不朽,人神共仰。以王唯的一句诗来形容这种追求倒也贴切: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2015年11月22日 夜ps:欢迎扯淡,但转载请告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只能把高更分成两面看:艺术成就,无可厚非;家庭责任,忽略。
  •     野性和流浪也是为追寻童年的根 生活有不同的面貌
  •     一个下午随便翻过去的,主要就是看画作了。月亮与六便士。娜拉的出走。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自我感觉良好的迷雾。破坏与霸凌。
  •     蒋勋在梵高传中就表现出对高更的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接触了解这个人,我果然。。。还是很不喜欢他。那个时代高更一直生活在阶级的枷锁里,突然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压迫彻底撂摊子不干了。对于这样的人,我完全做不到羡慕和理解,如果有一点点嫉妒他的地方的话,只是因为,他去了大溪地吧。
  •     不知道他懂不懂画,不知道他懂不懂高更,说是教科书完全没有教育意义,离文学还差十个月亮与六便士,浪费了心情看的无聊的书
  •     关于解读的解读~
  •     蒋勋的水平也是个谜
  •     蒋勋的语言配得上高更的气质。
  •     最好还是先对高更有个了解再读
  •     想破解蒋勋“美学大师”称呼之谜
  •     伟大的艺术创作大概都是一个去社会化以实现自我纯化的过程,更通俗的讲就是拥抱孤独的过程,他们看到了世俗之人看不到的美,也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所以我更相信美是涅槃于悲苦,而非源于喜乐。
  •     读了一半,弃了。这是名画导读吗?
  •     “异乡”是所有背叛者向往的国度,也许是艺术家澎湃而发的发源地,却不是灵魂安宁的栖息地。
  •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拜读了这本,不知道为什么高更的画让我有点害怕,他后期在岛上的用色,构图,还有内容就是觉得有种说不上来的恐怖感。当然有些画还是相当震撼的,尤其是在了解过创作背景后,但是就是震撼之余再看依然还是有种恐惧。无解。
  •     语言过于重复,一而再再而三强调高更的回归成就了他本身。没有《孤独六讲》更有深度了。
  •     看这本前对高更了解很少,粗略看完勾起了深入了解他的念头,高更原来是如此放荡不羁之人,他追寻的艺术美学竟然与他的过激行为完全相反,他想要的竟是纯粹的梦境般的原始世界。蒋勋的讲解主观意念过浓,可对于画家入门而言已然够了。已打算重新购买《月亮与六便士》以及高更所著的《Noa Noa》《从前和以后》,真的十分有兴趣呢。
  •     月亮与六便士,男主的原型就是高更;抛弃家庭和职业,为艺术献祭。
  •     每一个个体都是通过绝对的孤独之后完成了自我 高更选择的解放肉体的方式或许让他背负了"恶魔"的批判 于蛮荒中解放自己净化自己
  •     那原始的欲望是最奢华的。
  •     沉郁 宁静 平和 质朴
  •     补课。
  •     既然看到就读一遍,这个系列也就这样,图片倒是很多,可一翻
  •     月亮与六便士后看这个多少像细致重温一段个人艺术史,最后焚烧木屋的没有细说,不知真假,那段倒是很让我着迷的…到底有没有那片神作,世人也无从知晓了。
  •     “大多数人无法认同孤独,但是,你要够强,你才能承当孤独,才能特立独行!”解读得不错,再加上之前看的《月亮与六便士》结合起来,对高更可以有比较立体的了解。然而,就画作而言,我觉得高更连为梵高提鞋都不配!
  •     主要是介绍高更一生的作品,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来的,艺术家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     以后留给小孩看吧。。。
  •     同属《蒋勋破解莫奈之美》系列,或许是个人偏好还是高更过于不羁的生活作风,个人认为该书没有莫奈那本好看,但还是值得一读,更全面详细认识了高更这位画家。
  •     插图印刷质量不错,比较还原油画的质感,对于高更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发展脉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文字资料也比较详实。不足之处,主观色彩较浓,图书的装订方式也非常容易散开……读了一次就散架了……
  •     串联起高更的人生经历,讲解了经典作品后的文化背景,属于入门读物。但是!!!假如顶空进样测一下这本书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估计会看到峰值爆表!想凑上来仔细看一下书里的画作,简直要被熏晕过去了。
  •     解释的很大众,重复的地方很多。大量作品占据了书本的内容
  •     全书很乱,很多字句和画作重复出现,全书三分之二以上是不超过三行的段落组组成,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描述一幅幅画作中的景和人。这并不叫破解高更之美吧?或者说高更本身就不美,高更的画有他独特的美感才对。一家之言,是不是为了凑齐一个画家系列的约稿这样费劲完成的。感觉作者对高更没多少感情,比起去年在珠海看的那本德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太敷衍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盲目的相信所谓文化学者的观点,真没准有的时候就是为了一笔稿费和版税费随笔胡诌呢?
  •     蒋勋破解里最好的一部
  •     看过这个系列的其他书,很不错
  •     目前来看已经对人物传记无爱 不如简单知道一个人的生平最好。画都翻了一遍 大致对高更画的特点有所了解。每个大家的用色 线条 甚至画的内容绝对都是标志性的 他们也在固定自己的特色。记住了高更的粉 黄 褐。
  •     蛮荒原始自然的美 可我欣赏不来。。。
  •     我其实是个门外汉,对于美术来说。绘画的门槛距离我还有十万八千里呢~我无法看出高更的绘画技巧究竟到了哪一类,甚至连绘画风格都是通过蒋勋先生的讲解才模模糊糊的摸了个够。但是我读懂了它们。 蒋勋先生是很好的引导者。与其说他是破解高更画中之谜,不如说他是领着读者一起探索。他是从培养读者兴趣这一条路开始的。从最先的读《蒋勋细说红楼》到后来的蒋勋说西方美术系列,我所产生的兴趣和了解,都是与之离不开的。
  •     当闲书看
  •     不要前四十页这会是一本好书。喜欢永远不再,亡灵窥探和在海边
  •     伟大的艺术之后必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他深思过,他痛苦过,他抗争过,这些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高更,梵高,达芬奇,等等,只是有些人我们似乎可以解读,有些人我们在努力走近,比如梵高,感谢蒋勋从人性这个角度分享他的理解和解读,让平常人可以跟美学如此贴近。
  •     这套艺术美学看下来,最喜欢高更这本,可能是因为之前对高更的不了解,所以着呢读起来吸取的营养比较丰富。蒋勋的文字平和,适合我的阅读方式。
  •     看完这本,真的不太喜欢高更了。蒋老师这本写得也有点啰嗦了。
  •     半重温性质,顺便看画
  •     这本比梵高那本好点 也同样看过月亮与六便士 虽然对于高更有些方面的做法不是那么认同 但单纯就他的话来讲 以前其实只是觉得个性鲜明的画作 现在起码有了更近一步的认知 嗯 就这样吧
  •     这系列我真的再也不买了!宝宝不约!
  •     高更与梵高 高更离开原有的生活是为了寻找什么 他是一个自我探索的勇者
  •     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后,对高更很感兴趣,这本书不仅讲了高更的生活,还讲了他的想法以及他的画作,当知道这些画背后的意义,看这些画感觉就不一样了,很希望有一天能够去那些美术馆亲眼看一看高更曾画过的画。
  •     几年前买了本蒋勋说文学,还没提起兴趣看,下午在书店无意发现此君居然又出了破解系列,当真是横贯中西古今通吃呵。酒足饭饱再想想,这位就是条神棍啊。会装的是大师,技术糙的就只能混南郭喽。
  •     特立独行的孤独造就了伟大的画家(不过梵高跟高更基情满满啊)
  •     突然有一点能读懂高更画里的意思
  •     蒋勋的书作为入门还可以,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果然高更的一生也算是颠沛流离,为了艺术,艺术家总会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会有了对原始艺术和欧洲现代的“娇媚”的思考。印刷不错,看着挺舒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