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书评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8644794
作者:蒋一谈
页数:192页

挣扎

蒋一谈在最新短篇小说集《透明》里关注了生活在当下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当中有住在胡同里的孤独老人(《发生》);独自赴异国他乡投奔女儿的老父亲(《故乡》);人到中年,对生活和工作均感力不从心的大学老师(《跑步》);从地道战的年月里走过来,经历过文革的耄耋老人(《地道战》);到了而立之年仍然摸不清人生方向的迷途男(《在酒楼上》);年届四十早已不知幸福为何物的女人(《夜空为什么那么黑》);在前妻和情人之间摇摆不定的男人(《透明》)……这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他们在命运与现实中挣扎。他们困惑、迷失。他们对现状不满,却无力抗争。他们就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却又在挣扎中不得不与现实进行某种妥协。生的无奈与苍凉,莫过于此。小说的语言平实。情节简单。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处在一种时代的阵痛中,面对现实的扭曲,对自己的命运显得无所适从。也许是作者的不忍,他笔下的人物最终并没有在迷茫中沉入深渊。他们在苦闷纠结中、在梳理内心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倏忽闪现的信念:活下去,明天不会更糟。这一接近生存底线的信念,让人的痛苦并没有在挣扎中有所减损。相反,明天的到来意味着人所面对的生之困顿还将向时间和空间无限延续。蒋一谈并不属于那种特别有天分的写作者。看起来他足够努力。努力去思考他看到的生活面相。他揭示了一些事物,但是小说的走向并没有更加深入于这些表象背后的内里,甚至没有看到他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一声叹息式的和解与留白。也许,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看似有违常理的社会现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力感,既无法理解,又无法改变。

找寻人生的“纸月亮”

书名:《透明》 作者: 蒋一谈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4年4月第1版书号: 978-7-5086-4479-0/I·497定价:28元  《透明》是小说家、诗人、出版人蒋一谈最新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发生》等8个短篇小说。小说充分展现作者说故事功力,以慢镜头般真实细微的观察和提取,诉说了人物的困惑、孤独、疏离与回归,构成摇曳生姿的世态人情。  《发生》中女孩夏天心灵透明如水,善于在庸常生活中营造出别样诗意,这种诗意感染了孤独寂寞以致想自杀的老人,让老人学会在平常生活树干上嫁上艺术枝条,从而使生活之树重新泛起希望绿色。《故乡》以老评论家远走美国活动轨迹为轴心,穿插不同国籍人们思念故乡景况,一句“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就是故乡”,把所有漂泊人们紧紧相连。老评论家于异乡漫天飞舞的雪花里动情忘我,成为“静静站立的雪人”,乡愁的凉意深入骨髓。《二泉不映月》由《请原谅我》和《或许是答案》两个情节并无关联小故事组成。《请原谅我》当年逃离大陆的爷爷在台湾重新娶妻生子,以对亲人的逃避抛却负重、作别痛苦。《或许是答案》中人们以极尽戏谑与调侃将《二泉映月》深刻悲情消解得无影无踪。如果说《二泉映月》代表生活的不幸与悲情,那么《二泉不映月》两个故事角色则在拼命摆脱这种悲情,前者是有意忘却与刻意逃避,后者是极力解构。《跑步》里40岁大学教授,为了展示父亲身份,想跟一壮汉打架,但在暴力面前感到“虚弱”,结果只能以他擅长的“跑步”方式表现出来。  《地道战》中地道见证时代沧桑巨变,地道过去是袭击鬼子的隐蔽战场,也曾经是派系武斗场所,而今成为旅游资源。当年地道真的像电影那般神奇吗?《在酒楼上》姑姑一封信打破了80后北漂一族历史中学教师阿亮沮丧却平静的生活,身患绝症大去不远的姑姑想把自己的酒楼和家里全部财产合计500多万元赠给阿亮,“交换条件”是阿亮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表哥阿明。阿亮的人生际遇是无数职场中人心灵挣扎与现实唏嘘的镜像,或许很多人都想重新选择与尝试,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一位拥有巨额资产并且准备慷慨送给侄儿的姑姑。   《夜空为什么那么黑》中,长发女人与短发女人互相倾诉对于婚姻爱情的不满,甚至谈到了准备离婚,但最终两人还是选择各回各家。世上从来没有王子公主那样的童话爱情,也许包容与妥协才是圆满。《透明》中杜若是一个内心透明的女子,她正相处的情人——男主人公因为喜欢过平淡无奇生活让妻子失望离婚,却与杜若达成“互补”。随着前妻态度暧昧的回心转意,男主人公想法开始“不透明”起来……杜若说“现在这个家,你可以随时来,如果有一天我换了门锁,你就别再来了”,将现代都市人的开放与理性描摹得真切可感。  《透明》中短篇小说各有特色,亦有一个共同特色“透明”。文中各种类型人物无论何种身份角色,所呈现人性一律单纯明朗,善良与“小恶”皆可一眼看出;现实中人性是复杂的,或许这种表达凸显作者特有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篇篇文字清爽干净,有如删繁就简的三秋树,又如五官精致的美人,脸上没有多余之肉。语言描写形神兼备,以一连串简洁动作勾画人物神情面貌,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比如,面对残疾儿子,“姑姑拍着手,迈着小碎步,扭动着脖颈,跳跃着走到床边,声音变得那么细软,像幼儿园里的老师。姑姑已经六十多岁,她突然变异的声音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让我的心里泛起酸楚。”依照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章法审视,我更欣赏《发生》和《在酒楼上》,这两篇最像小说布局(其他篇章结构上往往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撷取生活片断表达某种意念或情绪),尤其是《在酒楼上》情节非常紧凑,内容富有张力,阅读中就像饮一杯没有经过勾兑的白酒,有一种浓稠得透不过气的感觉。

为失败者立书

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实在不多,因为觉得不入流。但是读到蒋一谈的作品,有点后悔当初的偏执。看完蒋一谈的短篇小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无话可说。 读的时候,心中总会浮现电影《阿甘正传》开场那根飘着的羽毛。    在他的作品里,那羽毛,应该叫做思考。他的文字有种能让人慢下来的节奏,叙事是慢的,但是却又是刚刚好慢到你不会读不下去的地步。他的文字相当约束的文字,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看得出来受鲁迅影响很深,这影响不是来自文字层面的,而是思想与叙事方式的层面,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关注。如同批评家李敬泽说得“在这个世界上,失败者注定会被遗忘。 但是,在蒋一谈那里,失败者依然有故事可讲——悲伤、恐惧、奇迹、虚妄和希望,这些人从他们的失败中领会生之意义。 或许所有的人都是失败者,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在失败者的寂静和荒废中,世界变得层层叠叠,气象万千。“《透明》里也都是这样的失败者,徘徊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中年男人,不敢回大陆的台湾老兵,不喜欢女婿,却因为女儿不得不对女婿客气,当女儿和女婿出现问题时无能为力的老头。透过这些失败者,蒋描绘了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挣扎和希望。那些困境和希望,是你我可以触摸得到的困境和希望。PS:书封面的作者照帅到惊人,让人想起《末代皇帝》里的尊龙。但是搜了真人照,哎,这摄影师的灯光打得真好。

尽“别”于此 ——《透明》的心

尽“别”于此——《透明》的心汉字的多义性总是让人着迷:离别的惆怅用别,是“分离”;分门别类的规整用别,是“分类”;生活在别处的别,是“另外”;别忘记我的别,是“不要”……一个字,万般滋味;一个词,百转千回。中国人的感情是含蓄而内敛的,表象于外,是差不多的样貌,可个中的弯弯绕绕,跌宕起伏,却是能够彻夜长谈的人生。蒋一谈先生的《透明》是将埋藏在城市巷弄与他乡夜色中的想要诉说而倾吐不出的灵魂的心释放在文字中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情节,而或多或少被囚禁于身体之中不得解脱的痛苦着生活的个体尽别于此,人物鲜明而详细的个体背景,让我们迅速进入了他们的躯壳,像是在他人的故事里面活了一遭——《故乡》中那个雪中伫立的外公,是闯入异乡的老旧的过去,他和已经被夷平在google earth上的伯父的尸骨一起,被时代话划分为另类的过去式,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另类的冰冻住的时代,和女儿、孙女甚至邻家的孩童都已经格格不入,时代赋予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成为了某种阻碍——这种别,像是悠长而悲伤的离弃一般。然而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他还是我们对于昨日之“自我”的告别,停留在过去的人们,也在这里作别旧的平淡的生活,去体味一种崭新的可能——《发生》中的老孙,因为烟囱上的72块命运不同的板砖,结识了一个试图成为艺术家的女孩,他从一个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工蚁”变成了在夜晚生产惊叹的美丽光影的某个尚未老去的灵魂;老去的胡同也可以变成崭新的世界,是一种剔除了腐烂的僵肉而寻求新生的作别。别,是遗憾。《二泉不映月》中分隔两地的亲人,那种“近乡情更怯”和惧怕失去而无法接触伸手可及的温暖的带上遗憾的“乡书无处达”。《或许是答案》中没能延续下去的古典情怀与不断占据空间与话语权的年轻态的娱乐至死精神,让怀念静谧的岁月静好之美的倾听者感怀。别,是带上不确定的否认。模糊而不确切的定义,被假想与现实混淆的记忆,弱弱的一声“别”,是“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的时候的凄切。八个故事,八种意味。这会是全部的迷茫么?也许是吧。人们站在各种各样的十字路口,在找寻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他们真实的再诉说自己的忧愁。这会是全部的可能么?也许不是吧。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充满了变数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才让我们这般痴恋。“困惑、孤独、疏离、承受和理解”,作者在短短的小说篇幅里面,为我们细致而深刻地刻画了这些深邃的面容,带上了真实的心意。世间滋味,尽别于此。By 林怿2014-5-28 21:40:42写于御庭园

从悲剧的常态中发掘光亮

文/渔歌鲁迅是短篇大家,蒋一谈也擅长写短篇小说。但是,蒋一谈的气质与鲁迅有本质的区别。鲁迅惯常将悲剧“撕裂”,向更加黑暗的深处挖掘,绝对不肯和黑暗妥协,宁愿与之相抱以至于两败俱伤,让人不忍啐读。《透明》表现现代人生活常态的悲剧性,但他总在卑微的存在中破开一点,把这些点放大到恰到好处的亮度,让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暂时“安全”,使得读者似乎获得了精神上的救赎,即便没有救赎,也会得到某种温暖的安慰。论起文字上的气质,比起当代一些连“会不会说人话”都要被质疑的作家,蒋一谈当然是一个十分擅长叙述故事的人。他的故事的确有着另类的“声音”和“气质”。和蒋差不多活跃而文章都是短篇的曹寇,二者也许都开辟了各自表达的原点。一个“吊气”十足,一个温暖明澈。同样,蒋也和毕飞宇不同,毕飞宇沉迷于人的极致状态的表达,蒋则缓慢、带着光明的尾巴。蒋一谈在大学期间是爱读诗歌的,他的“摇篮”是诗歌的时代。“1987年夏天进北师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喜欢的是现代诗歌,因为当时北师大的诗歌写作氛围非常好。”(《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蒋一谈访谈》,《上海文学》2011年第9期)80年代的确是个读诗的年代。《透明》里的每一个短篇,都写得像秋天的风,落叶轻轻地飘落,全是一股悲凉,但是它的颜色却是金色的,因而不会让人太难过。篇篇缠绕、流畅、明澈,蒋一谈有契诃夫的味道。《透明》里叙述者和人物一同体验着人间的悲凉。在《故乡》中,爷爷总结了人类的遗传特质:侵略性和孤独感。蒋一谈的文章似乎都在谈孤独——退休老人的孤独、远离故土的外祖父的孤独、赴台老兵的孤独。他们都是被生活挤压、冲撞着的人,在不自觉的选择后产生了这样的孤独感,即使突然与艺术相遇、在大雪中升华、甚至在不见中逃离,其实,也最终无法解脱人性自来的痛楚。但是作者把他们的孤独写得多美——为了一种解脱,这几个老人不是与艺术结缘就是变成雪人一座,让读者觉得人即使生来就与孤独同伴,却仍然是诗意的存在。《跑步》、《在酒楼上》和《透明》这三篇也透露出不一样的气质。这里面三个身份不同的中年男子,不是英雄,也不企图扮演英雄。他们的生存常态是庸俗的。大学教授在儿子面前怎么都高大不起来;酒楼上的男子即便生活出现转机,也仍需要爱和女人的扶持;《透明》里的男人在原本用来寻求刺激和暂时愉悦的黑暗餐厅里,获得的却是暖色的人间真情。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的存在的反观,他企图在生活的河流里抓起逆流的小鱼,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现代性在他的文字里显现了。

透明

透明——蒋一谈最初翻看《透明》一书的时候,原本以为是个简单的故事小说,没有细细研究。在回程的路上再次遇见,则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那样,爱不释手。最近这两周我像疯子一样,会给我见到的每一个人介绍和讲解《透明》里面的故事。虽然故事短小,但构思巧妙,故事构架非常符合逻辑,很多细小的文字能让你深刻的记住,而更多的大背景与细节的配合,则让人有很深的代入感!这本短篇小说文集,非常值得收藏——去开包装的纸壳,你就能触摸到细心。记忆深刻的是第一个故事《发生》,一个老头子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这个话题和渗入角度非常精准。这个短文里面刻画出了搬迁、路灯、功德、艺术和人生的方方面面,虽然短短几页文字,但整个故事非常完整,非常不错!在《地道战》里面,在深刻的吸引我的是古老而真实的故事。爷爷辈们英勇杀敌的情节时常在脑海里浮现,而我们期望的真诚、质朴和真情在他们那个年代似乎更加弥足珍贵!《透明》这本书短篇小说文集里面,我最难以理解和最钦佩的是作者在每个故事中人物间的穿梭,而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都那么鲜明。你看在《发生》里面的小女孩夏天的真诚和善良,你看在《跑步》里那个四十上下的教师为了跑步而做的各种思考;你看在《故乡》里看到的那个学问高深的博士在现实面前的种种困窘状态……故事的情节、主人翁和叙述方式,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在《围城》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忆深刻“老实人的恶毒, 像饭里的砂粒, 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 会给你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而在《透明》里面的《跑步》一节,写了这么个情节“社区买上跑步机后,我开始每天期待跑步,甚至都开始期待每天都是雾霾”。思来想去,在《透明》里很多短篇故事中都有着名著里面的色彩,而把这种色彩更好的渲染在故事中的,则是故事的架构和叙述角度。精心雕琢,总是能慢慢把大花石变成大美玉。细细体会,总能感悟一些真诚的准备。或许,有心人就能做一个技艺高深玩家,而细心人则能渲染整个世界!在《透明》里,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不要十分钟,但读完之后短暂的思考,则对个人影响巨大。如果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是你,是不是更有代入感?如果故事发生在你身上,是不是更加深刻?我想,在下一次阅读《透明》的时候,我一定像接待认识多年的邻居那样,亲切而记忆深刻。

爱的责任与担当

在一个下午,读完了《透明》,想说的太多,似乎说不出来,想写的太多,似乎哽咽着写不出来。几天之后,上网看了下相关的评论,有这样写的:描写了两个失去婚姻的男女“重组”后的故事。“我”因“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虚弱感”选择了离婚,希望成为一个不需要承担责任与梦想的人。情人杜若是个从不相信婚姻的未婚妈妈,她全盘接受了“我”的人生理念,惟一需要的就是“我把她对我的好,通过我的身体再传递给她的儿子”,看上去,“我”已经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然而,在杜若的“创意黑暗餐厅”里,“我”邂逅了前妻和女儿。黑暗消弭了色彩、噪音和人“虚弱的影子”,让一切变得更切近、更真实,“我”的内心重新有了期待和牵挂,并产生了“试着改变自己”的念头——当所有的责任和义务以“本性”和个性的名义被推卸、逃避,“我”并未迎来理想中的“踏实感和安全感”。“我”最终决定回到前妻家,但并不复婚,只是对女儿的成长尽责。“我”最终选择了这种“没有压力”就没有责任的方式,这一结局也洞穿了人性的复杂与善变。擅长写短篇小说的将一谈还写过这样经典的小说:“我希望,从今以后:可见可不见的人再也不见,可喝可不喝的酒再也不喝,可说可不说的话再也不说。工作之余,只看无语的湖,沐熟悉的风,走脚下的路,想该想的人。”这是朱德付先生前几日发在微博上的文字。最后面的五个字“想该想的人”让我的喉咙忍不住发紧……“想该想的人。”胡忠,你就是我“该想的人。” 这个“想”不是“thinking”,而是“missing”,是思念……人生无常,我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十几天前,我们还在一起长聊(从晚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半)。二十天前,我去你的六楼办公室,你给我看金源纸老虎店面的新装修图纸。两个月前,你抽出时间赶到单向街书店参加我的新书沙龙和晚宴活动。……不敢再说“你”。我们俩相知相识已有六年。2004年夏天,我参加一个民营出版人会议。中途接电话,顺便出来抽烟,就来到走廊。他在外面站着,很羞涩的样子,笑着走过来,掏出名片,自我介绍着。纸老虎,胡忠。名片简简单单,没有头衔。我早就知道纸老虎书店,也知道这是国内知名的书店连锁和杂志营销品牌,但当时我只做图书出版,孤陋寡闻,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看他的名片以为他是纸老虎营销专员。他说纸老虎图书销售刚开始做,想认识更多的出版商和出版机构。我们的交流很短暂,一根烟的功夫。我好像说了一些小建议吧,反正两三天之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语气很热情,请我去纸老虎书店看一看。我去了,他领着我参观,一路上听见好几个服务生在称呼“胡总”,我这才醒悟。他是纸老虎创始人,董事长。他对我的热情源自我对他的热情。他是这么说的。我喜欢坦率诚恳的男人,我对眼前这位和我同龄比我小几个月的创业者充满好感。从那以后,我时常把周围我信任的书业朋友带到他的书店。我很高兴,因为我介绍的这些朋友后来都和他关系极好,有不少人还是纸老虎品牌的强有力推动者。能和很多不同经历和性情的陌生人成为朋友,说明了什么?道理很简单:胡忠是一位坦荡、守信、率真、热情的男人。他还是一位什么样的男人?他是工作狂……他是热情男……他不抽烟……他喜欢笑……他喜欢旅行……他不习惯边走路边唱歌……他思维迅速、行动力超强……他的口头禅就是“干起来再说”……他多年开着一辆桑塔纳2000 ……他在前年才换了一辆本田雅阁……他最近一年才有小肚子……他爱他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他是大孝子……他平时喜欢穿带兜的休闲短裤和纯棉圆领衬衫,脚蹬一双不算贵的凉鞋,手腕挂着一串细小的深蓝色佛珠……他的最后一天也是这身装扮……他遇害之后躺在急救车上说出的最后三个字是:快—止—血。

最清澈的小人物的人生

透明我是和鲁迅的胡子一起看的。。里面都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基本上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局,这才是人生,这才是小人物的人生,与灯红酒绿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有生存有关。。这种文字,对于想要积极向上,并且以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好生活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有一些讽刺和打击,打击度,不低于荆棘鸟里的弗兰克,一个积极向上,且有些剑走偏锋的少年,最后在牢狱中度过了二十多年,至此他再也没有了机会证明他的价值。这与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的境遇不是相同的,虽然都是悲苦人生,但是冉阿让,是有自己的操守的,虽然他依然在逃亡 ,但是至少他在离监狱的N年后,依然用他智慧的头脑,和健壮的体魄,征服过,世间的悲苦,至少在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上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不了的是灵魂的囚徒状。。小人物的人生,是清澈的,是可以让人一眼看到底的,是从头到尾的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和钱息息相关的,所以,小人物的人生,也是最清澈与让人产生悲悯的!!经过差不多,结局也不尽相同。。。

人生是“透明”的

《透明》是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有人说它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和气质。的确是这样的。读他的作品会让人沉下来,慢下来,去思考,去感触。人生本身就是很多事情遭遇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会演绎出不同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是来自于生活,有的已出现过,有的还没有。很多人都希望一眼就能看透所有:看透了人,看透人性,看透人事。而蒋一谈就像是看透了人事。他能深入都人的每一个入微处,去描绘他们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片刻间一个透明的人、一段透明的人世沧桑出现在读者面前。很多作家都乐此不彼的去寻找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角。而这些典型人物最能一点带面,折射出社会,映现现实;渗透作者无可奈何的反抗。一种透明的真实展现出来,能让更多的人去反思。而在《透明》这本书中,作品给我们了9段透明的故事。作者其实也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了一些典型性的人物,非小人物的挣扎。比如《发生》里慢条斯理,固步自封,思想陈旧,生活如一潭死水的中年男子,它代表了那么一批男人的中老年恐慌;《故乡》里远走美国,遭遇文化差异、家国问题的外公。思乡念旧的老兵,萦绕着二泉映月的曲子,将美妙变成了平淡。故事,表面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了自己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当一个人由中年即将步入老年,这个阶段的人,更会迷茫。《发生》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文章以第三人称叙述展开了对那个中年男子他的故事的叙述。他,妻子去世了,自己老了,女儿独立了,偶尔回家。一个人的他,被岁月拉扯到了中年,老年,生活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也就是所谓的中老年危机。而另一位主人公:女孩的出现,打破了他沉寂的生活,让他看到了新的东西。人活着就应该做些有乐趣、有意义的事情。他连自己也不相信,他也开始寻找艺术。最后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满街的光明,创意,他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作者的文章平缓直叙,娓娓道来,看了,让人欲罢不能。文中也没有太多藻饰,语言随和。他在人物处理方面,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注重人物内心书写。《跑步》中,男子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深入到了一位成人面对暴力、恐惧等遭遇时的恐慌,让读者产生共鸣。文章不乏人性的解释,《地道》中的老人说道第一次杀人,他杀的只是平时欺负他的人,这是人性;《在酒楼上》中的我,对阿明的一段细节描写,面对脑痴的阿明,文中的我竟然起了让香烟抽死阿明的想法。他给他点了九只烟......最后他们都会忏悔,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这是人生常态。每个人内心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魔鬼一个是良心。他们经常会产生分歧,但是终归都是正压住了邪。在作者描写时,他展现给我们一些透明的东西,不管是美好,还是丑恶都毫无掩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希望人是透明的,人性也是透明。那样我们或许会活的更坦然、更舒心点?就像《透明》里的每一个故事一样。它就是故事,但它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看透困惑,孤独,疏离,懦弱,人生,命运......蒋一谈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美妙的,篇篇如此。作品的每一处都充满活生生的现实,作者的独到见解。文中很多地方,都描写到了雾霾,这并不是偶然,是有着特别的用意,正如他写到钓鱼岛一样,通过自己的美国外孙、日孩子的口说出了新的解释,同时也有文中外公固守思维的书写,最后几种思考不断的碰撞。对的,我们要不断的去思考,问题总会有解决的。作者说,在真实和谎言的道路上奔跑。雾中奔跑,那些文字是他的孩子,是他最真实的态度和声音。不必在其他地方多言。不必多言。读者朋友,你们想说什么,就尽情的说吧。是的,想说什么就尽情的说吧。我们都有权利。最好让自己做个“透明”的人。

总要有一种希望

看完了《透明》,最喜欢第一个故事,虽然里面也一直漂浮着一种孤独和无奈,但也有快乐,特别是有一种希望。孤独无法避免,但我们还是可以拥有让自己不孤独的时刻;生活中也总是有无奈,但也有一些事我们可以自己做主。

蒋一谈,从小说的正面突围

蒋一谈,从小说的正面突围——读蒋一谈《透明》蒋一谈最新的短篇小说集《透明》,周末我用大约半天时间读完了,其中《在酒楼上》是去年读的。整本书的依旧由八个中短篇小说,及一个后记组成,和从前的《栖》或者《赫本啊赫本》一样。我想,如果不是作者偏爱这个数字,便是巧合吧。《透明》里的这八个短篇小说,整体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上。我自己喜爱的占大半,不大满意的只《二泉不映月》一篇——这个小说分作两部分,下半部分的校园生活写得活泼有余,甚至有点轻薄了,显然和整本书的气质格格不入。好在有那么一封信在。和因《捕鱼者说》发现盛可以一样,我是读了《在酒楼上》,才真正理解蒋一谈的,虽然我们前年就有一面之缘。那时我未读过他的小说,一阵寒暄,后来只对其人有一个印象:严谨,温和。读这个小说时,我在上班,躲在电脑背后哭了一顿。小说里有两封信,有一个人去世,有个智障的表弟,一个恋爱,而在这些简单的词的点外,是一个人与几个人、一个人与数家人的挣扎,那人性最幽暗的部分,体现小说中高明的叙事结构和情感把握上。我十分喜欢《在酒楼上》。但如果说有一个小说是内心偏爱的、与我有关的,在这部集子里,是最后的《透明》。它写给婚后男女,尤其是婚后男人的。和前文一样,《透明》也与餐厅有关,其中有个“黑暗餐厅”,由一对各自离婚而成情人的男女经营。餐厅里面全是黑暗,顾客和服务生在黑暗中轻声活动,轻轻吃饭,轻轻说话,轻轻接吻,甚至轻轻做爱,大概也不会被打断。同样的,打开一个幽暗的、甚至不那么真实的人性空间,一个大胆而心细的人敢于作那种尝试,踏入被掩盖之处,在人为的黑暗中,行各自的愿望。作者的想象是可佩服的。有人称蒋一谈为“短篇小说鬼才”,我不那么看,我认为他是正常的小说家高手,他的小说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一流作品。他从小说的正面、以高超的叙事和文学结构取胜的,而他的文风是温和内敛的,不刻意雕琢,不讲求形式和技法。他的小说让我读起来温暖,温暖之外,又有时常充满着“他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孤独。他剖开“我”的内心,直抵深处。他在书的卷首写道:只有认命才能保有尊严在《跑步》中,他看到“我”的命运: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围着一对矛盾,一个父亲自忖打不过另一个父亲,他能做的是什么?退缩下来,先认命了再说。在读《透明》的这个下午,我拿着铅笔,在书和本之间游荡,在书上写读后感,在本上记笔记,提问题。他曾和我说,好的文学作品,读者是有宽度的,可以三代人共读。我看到他在大多数作品中,实践着他对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他的作品源自现实,不属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派、后现代派,它们和现实主义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他知道如何处理文学与读者、故事与人心之间的关系,他是小说叙事和文学结构的大家。他会在《故乡》中安排一个父亲在美国和女儿谈起中国曾熟悉的一对连体姐妹,妹妹结婚,姐姐终身未嫁——正常人都能为这几句话所展开的空间而浮想联翩:那是欲望与纠结,人性的纠缠,命运之绳紧紧将角色和角色外的读者绑住。从《在酒楼上》开始,我痴迷于蒋一谈的小说。有人问我,“蒋一谈的小说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这又如何回答,才叫他相信?如果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读后的感受,便是“发现蒋一谈”。这对一个读者来说,实在太舒服了。如果要为这本小说打分,因为有《二泉不映月》在,我给4.5星,那丢掉的半颗星,留给或许是尝试的二泉映月吧。

《透明》:在虚构中寻找真实

只想站在麦田的边缘,守着那些跑来跑去的孩子,让他们不会掉到悬崖下去。(塞林格)我比较喜欢通过人们笔下的故事,揣度作者的“性情”。比如有的作家很残忍,像雷蒙德•卡佛,喜欢把生活的真相完完全全展现给你看;有的作家正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像《耶稣之子》的作者丹尼斯•约翰逊,他用诗性的语言写龌龊的真实。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蒋一谈是个善良的人,因为在他的故事里,真实用来铺陈,虚构则来源于内心,表露的是即使在迷宫里,也会得到救赎的美好愿景。《透明》统共由八个故事组成,通过叙述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闷境况,表现“孤独者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很大程度上说,在这部作品中的人们,很类似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市民”形象,一面是极大丰富的物质激起了人们无尽的欲望,而另一方面,这种欲望被无限放大后导致的内心空虚使得人们需要在人群中反复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当这种确认得不到“回声”时,人们便会落入“近乎透明”的生存状态,要么郁郁寡欢,要么纸醉金迷,似乎生命的存在本身便是个充满矛盾的伪命题。作者蒋一谈是个很擅长寻找典型事件的人。他笔下的八个故事中,有遭到孩子“冷暴力”的孤独老人,有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大学教授,有崇尚高雅却处在“低俗文化”包围中知音难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都很艰难,因为相比理想中的自己,在现实中他们总要遭遇重重“障碍”,使得自己寻不到光明的所在。所幸,作者在以无比真实又清澈的笔触表现这些被莫名纠葛束缚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时,并没有让绝望占据占据整个镜头。相反,他笔下的人物总会有被救赎的幸运,孤独的老人会在年轻女孩的引导下爱上艺术,教授忍让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而年轻人总会在高雅中收获独立完整的人格……只是这些幸运来得太突然,太过理想。比起那些残忍地、只把真相剖给你看的现实主义作家,蒋一谈的救赎,充满了另类的美感。有人说,障碍即人生。至少在文字的世界里,每一个书写者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表达,往往需要通过重重时间、空间上的“障碍”来呈现。而在文字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书写者自身对生命的探索和渴望。《透明》中的八个故事,以真实的方式让你看到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下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也会得到救赎,重新寻回生命的方向。即使这些救赎有些太过当然,你也情愿相信他的文字,毕竟你我都向往这样的结局。当作家是个浪漫的活儿,同时也很麻烦,因为他很像上帝,需要安排每个出场者的命运。他要让故事呈现出合乎现实的脉络,却也不能拒绝人性中的善意和憧憬,因为那是来自内心的真实。只是对于读者来说,比起扎实的记录者,更容易取悦他们的,或许是善于杜撰浪漫的“卡萨诺瓦”吧。

蒋一谈

蒋一谈的短篇小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他的故事构想和叙事方式,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微妙的平衡感,以及明澈、朴素的语言呈现,创造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短篇小说写作的新篇章。蒋一谈在这本小说集里充分展现了说故事的功力,同时以他慢镜头般真实细微的观察和提取,诉说了人物的困惑、孤独、疏离、承受和理解。

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我救赎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印象里,最可怜的一群人当属中年女人。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一个女人,付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到了年老色衰之时,丈夫孩子听话倒还好,一旦遇到负心人,这一辈子恐怕再无回转的余地。读完《透明》,我才发觉原来中年男人也是如此无助、悲凉,他们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理解和同情的。我很喜欢《透明》那一篇,一个没有什么追求的中年男人,离了婚,有一个女儿,却被别人的儿子叫做爸爸。他面对前妻和女友,面对女儿和儿子无所适从,他觉得谁都对不起,他谁都不愿意放弃。他爱女儿,每次女友的儿子叫他爸爸他都会想起女儿,他不爱女友,可是他实在不忍心让女友的儿子再次失去父亲。我想,如果让我来一次选择,我会怎么选呢?或许我也不知道怎么选。因为我还心存幻想,人到中年,爱情依旧,理想依旧,激情依旧。蒋一谈曾说:“总听有人说已看破红尘,而我还不想看破红尘。我是一个积极的人。积极源于何处?源于人生的起点是悲剧,人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旅行,而我想在这个旅行中给自己寻找那份内省、温暖和自由。”在《发生》这篇文章中,蒋一谈非常清晰地表达出了这个观点。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一路走来,悲欢离合又能怎样?尤其是将儿女养育成人,离开原生家庭,自己更显得孤独。《发生》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和一个热情的青年艺术家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情非常微不足道,但是能够给生活中的个体带来惊喜,带来情感的抚慰。蒋一谈的这几篇短篇小说,都是对现代中国家庭的一种剖析。我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家庭生活的男人,对妻子和女儿都充满了关爱,甚至有一种生命之寄托。这样的男人写出的文字,我觉得更能打动女性。比起陆琪一味地对男人的批判,《透明》能让女人理解男人,只有女人真正理解了男人,男人才会对自我进行了救赎。

迷失在灵魂深处

蒋一谈的小说让我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世界,有时候觉得这样的事真实地发生了,有时候又觉得这是一个故事,直到书读完,我还在纠结,他写的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历史和小说的区别在于,历史,除了人名,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都是真的。然而,这多半发生在作者的第一部作品里。因为许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会有自传体的痕迹。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在面临生活的逼迫,都在为未来彷徨,不知所措。作者除了擅长情境的营造,更擅长把握人物的心理,书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占了很大篇幅。应该说作者并不是像一般小说以情节和故事架构取胜,而是以缓慢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与情境的搭建,把我们带进另一个世界。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美籍华人作家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也是以心理描写取胜。通篇故事,有一股难以言说的忧伤和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读这样的文章,需静下心来,且字字不可错过,因为一旦错过,就再也静不下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能有一篇故事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读完,已属不易,可是蒋的小说集可以让我们安静一下午甚至一整天。并不是说一定可以涤荡心灵,洗刷灵魂这样功利主义,至少,给忙碌的我们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可以有一点时间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的困惑,思考我们的孤独。故事读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美国看望女儿的父亲,烟囱被拆生活无助的老人。最简单的故事,却道出了今人生活的困顿、孤独和彷徨。雾霾、拆迁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面临威胁,从作者的故事叙述中,我隐约能感知到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态度。他能在浮华的喧嚣里,用最冷静的态度观察一切,用最沉重的笔触把现实复制到纸上,让我们用心体会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好书的标准有哪些,但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书一定是本好书。今人最缺乏的不是爱,是思考。在这个泛娱乐的时代,我们放肆地寻欢作乐,却在离开人群后一个人抱着膝盖痛哭,这是我们的生活。只有离开人群我们才能找回自我,才能唤醒内心的真实感受,那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我们都很孤独,我们都很困惑。我想作者的生活不一定像小说那般深沉厚重。那只是我们灵魂深处、思想深处的东西。而生活,很多时候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蜻蜓点水般过完了此生。我们应该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思索,那些来源于生活的观察,有人一直在做,并把它呈现给我们。让步伐矫健轻快的我们,也能放慢脚步,一起帮助这个世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至少给他们一个期望,哪怕是点燃一盏灯,就像文中的那个拥有很多创意的购买72块烟囱砖块的女孩一样。只要你不对生活失望,生活就永远不会抛弃你。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止痛剂,而是镇静剂。我们需要的不是开心幸福,而是苦难真实。至少,这样我们不会一直迷失。


 透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