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格.

出版社:CUP ELITE TRAVELLE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9889821500
作者:胡恩威

内容概要


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時候,最喜歡從港大薄扶林道的校舍慢慢步行到中環。上路是從般含道堅道荷李活道,下路是水街皇后大道。上路是住宅和大樹,樓房之間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尖沙嘴、中環的場景。下路就是各式各樣的老商店、洋服店、舊式茶樓、押舖、南貨店,與及不同時期的樓房。
這種在城市中步行的經驗是一種閱讀城市的方法,把這種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用數碼攝錄機拍攝下來,再重新編排和整理,成為另一種閱讀城市的材料。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未完成的Arcades Project以巴黎的Arcades(即現在的商場)作為出發點,透過與Arcades相關的事物和現象,由Arcades的建築結構、設計風格、商業運作、社會現象等等不同角度,分析工業革命以後的巴黎,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其研究方法不是學院式那種專科角度,而是跨科目(工程、建築、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跨界別的研究。
Arcades Project多年來都是歐美知識分子和文化研究學者傳統中的“史詩式”計劃,也是研究城市的典範計劃。
這個傳說中的未完成計劃,其英文本終於在199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整個計劃的結構就像是一本關於城市的字典,城市的資料庫,由A-Z,每個字母下面分成不同的項目,每個項目下面除了班雅明自己的分析短文以外,還引述了其他文本,可能是介紹巴黎的旅遊書、巴黎政府的官方文件、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尼采對建築的看法、雨果的文學創作……這些文本的重新組合,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城市方法”。
A-Z的各個項目主旨放在二十一世紀的城市來分析,絕對適合。“O”的賣淫和賭博、“G”的廣告、“L”的夢想家居,“P”的街道、“R”的Mirrors鏡、“N”的關於知識的理論(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進步的理論(theory of progress),“B”的時裝(Fashion),“X”的馬克斯……班雅明認為巴黎是19世紀的首都,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第一個真真正正的國際大都會。
ARCADES的哈佛版收集了班雅明1935和1939年的“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是整個ARCADES計劃的前言,班雅明的ARCADES說明了城市的興起將會改變我們閱讀歷史,閱讀世界的方法,ARCADES計劃就是一種示範,歷史再不是一種單一線條的敘事體,歷史的空間在城市?面變成各種各式的現象和事物,不是前城市時期只從權力出發的正統歷史。
Arcade計劃其實有點像一本關於城市的雜誌目錄,而雜誌也是城市產生的獨有產物。報紙有時只#重政治和經濟,雜誌的形式和內容變化比較大,尤其是關於“城市”的雜誌,倫敦的《TIME OUT》就是一本最班雅明式的城市雜誌,每一期的《TIME OUT》都詳細記錄了那一個星期在倫敦發生的不同類型活動、電視節目指南、新店介紹與及各種各樣關於倫敦的事物,文學、政治、藝術、色情、消費、運動,主觀意見和客觀的資料都可以找到。
閱讀《TIME OUT》就是在閱讀倫敦的城市生活,放在馬克斯的理論架構,《TIME OUT》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資產階級生活百科全書。城市從來都是小資產階級的天堂,《TIME OUT》重要的地方在於她發展了一個閱讀城市的架構,把這個架構放在不同的城市也可以用得#,前半部是專題,中間是不同類別的活動介紹,前後是分類廣告,專題的範圍有時候是深入調查(Investigating reporting),像近來各大城市興起的“軟性藥品”熱潮,《TIME OUT》策劃了一系列的專題報道。有時候是深入的訪問,政治、色情、藥物、賭博等所謂社會禁忌,《TIME OUT》也會進行分析和評論。相對於《TIME OUT》,東京的《PIA》就過份迴避城市的政治題目,只集中吃喝玩樂,娛樂場景,紐約的《Village Voice》報紙形式局限了影象和文字配合,內容上比較接近知識分子的口味。

作者简介

擠迫是香港的既有優勢。
我們的複雜、擁擠、曖昧、不協調、半唐番……吸引了幾許國際目光。
混雜中,我們醞釀了獨特的建築、電影、音樂、文學、小說、設計、漫畫、茶餐廳、砵仔糕、油炸鬼 ……並成為了香港學派。
文化評論人胡恩威,這次透過文字來閱讀城市。
在新書《香港風格》中,看透了香港,在這石屎森林裡,尋找美學和夢魘。
從老區的風味到新建築的霸氣、從雲石建築到茶餐廳的卡位、拉閘、紙皮石,還有城中公共空間的鬧劇、政府政策的謬誤、香港風格的承傳與實驗,而不斷破舊立新的氣氛下,不知不覺間,社區和鄉村都遺失在這城市裡。


 香港風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离开一个城市的那一刻,常常也是对它的情绪最特别的时候。很多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对别处城市的无名幻想,似乎身体某处有一台摄录机不停的高速运转,可以在短短的几天或者几周之内就把这座城市所有的精彩和忧郁都统统复制、闪回、加工提炼,最后在大脑皮层上刻下弯弯曲曲的图案;日后在急匆匆往会议室奔跑的时候、困在地铁车厢内动弹不得时候、面对着电脑里的表格诅咒的时候,这些已经记不起来什么时候形成的奇怪图案,在这一瞬间涌上头来:嘿,哥们儿,好久不见啊。在回来的飞机上看完了《Hong Kong Style》。这本书在那首骑马歌之前就已经出版了,所以标题并非跟风吸睛。头天晚上在诚品看到,很小的开本,摊在手上像一本不厚不薄的字典,中英双语,纸张精良,还有大量的配图——当时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旅游手册吧。直到在飞机上打开看了前言才明白是建筑视角。城市的“纯粹化”其实仰仗的是人的“纯粹化”,而在一个别处城市产生的“存在感”,也并不是自作聪明的旅人们在一夕之间可以体会的。说起来,什么才是城市的“style”呢——hmmmm,应该就是一种“劲儿”。大街上的广告牌、马路边的店幌、公园里的交谊舞、CBD的大厦,以及迎面走来的红男绿女各种表情的脸上透着的眉眼风情,它们搅拌在一起又加了些了四季光景,大约就成了一股只属于这里的“劲儿”。这种劲儿,对内是异中求同,从吃穿住行中集合起一种普遍性,而对外则无可无不可的炫耀着自身与你决然不同的特殊性。这本书从“建筑”出发,试图讨论一些“有文化”的主题。写字楼、公园、商场、戏院、桑拿、冰室、酒店、居屋、政府大楼和学校,都是作者触及到的内容(只没有写到运动场),又从这些公共空间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出发,做了批判的分析。实际上,也不算“分析”,毕竟篇幅有限(作者在这本书之后又出版了第二本和第三本),多是一种担忧和抱怨。香港并非只有港岛和九龙,还有广阔的新界。但对于很多外来的人而言,香港只是前面的二者,更有甚者,会认为港岛以外都是外国。这本书所述的范围基本也没有触及新界(不知道是不是在第二本和第三本会讨论),也许是因为前述的公共建筑只在港岛和九龙的地界才更有代表意义的缘故。三个多小时的机上时间还是挺长的,看完书想休息一下的时候隔壁的大胖子却开始幸福的打起呼了。我靠着窗无聊的回味了下这本书,想着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从从业者的职业角度出发,在每个主题的结尾都对政府的视野及执行都表达了并且做了直接的批评,由于这部分的表述过多,以致于整本书读完,尽管后半部分的批评轻了许多,却依然令我颇觉整本书过于“怨气深沉”。社会当然应该接受不同意见的发声,因为这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源动力;前提是有效发声的背后应当是意见的合理性。世上诸事并非只可以有黑与白对立的两面——只交出一个终极目标,而拒绝讨论执行方案(把解决问题的部分交给对方),反而极大程度的削弱了己方意见的力量。“坚持己见”的结果常常是“惹人讨厌”,原因并非“己见”的差异有多么的离谱,而是它被表达的方式是多么的糟糕——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够足够聪明的在现行体制下找到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而将所有遭遇的困难都归咎于“对方态度的粗暴”和“现行制度的腌臜”,那么他/她其实并不能承担起改变的责任——其实所有产生了“意见”的人,你们应努力朝前走的更远一些,停留在“抱怨”的层面并不会为你带来丝毫的改变。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们才是慧眼独具智力超群,只是更多的同样看的清楚的人比你们还要怯懦。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并非嘲讽和辱骂,而是理智与勇气。
  •     对于一个对香港文化知道甚少的人来说,此本书,应该是快速阅读香港文化的较好推荐。封面是老浴室的照片,传说当年很多日本人慕名而来。有幸在上上个星期在中环的G.O.D看到胡恩威本人。一袭黑色的衣衫,连包也是黑色的。抬头望着楼上方,却不知在寻找什么。书中介绍到薄扶林道的那座夹在两幢之间的桥。每每坐到此站,我都屏住呼吸望下去,很像过山车。看到海景时,又是如此之美。也如书中所说,谓之奇观。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看完令我對建築設計產生濃厚的興趣
  •     一个港人眼中的HK。他对HK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你可以不赞同。
  •     胡恩威實在怨氣太重
  •     香港建築「風格」入門必讀。
  •     以现代主义批判做坏了的现代主义,象窝里斗。
  •     有几处标点错用,如“......。”、“......等等”,还有错字,为什么会这样啊
  •     前言写得最好,提供了阅读城市的几个参照系。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对城市杂志的理解会更深。
  •     学了一个词叫水泥石屎林
  •     “人口密集促使香港成為現代主義的信徒。”可是爲什麽人人都看得到的東西,有關部門卻要裝作看不到……
  •     在间隙中看完此书,建筑果然是阅读城市的另一种角度,开始反思香港的建筑和美学;爱香港,所以开始吐槽
  •     作者從建築學出發描寫細緻, 卻帶點個人對香港的控訴。
  •     再怎麼說厭她,也還是愛她啊,這座你生長的城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
  •     对于这个城市的爱 不少与上海
  •     没啥印象了 需要再读一遍,,
  •     "香港大學附近的摩星嶺青年旅旅舍,是鄭、乙、勞(鄭炳鴻 乙增至 勞建亮合組的ARCHI)運用建築師智慧所創造的典範之作——建築費用低、建築空間素質高。" 都有点后悔去住酒店了。
  •     楼层高密度。建筑盛行简洁实用主义。天桥穿梭于高楼之间。商业不分区。
  •     提供了很多切入点,可是写着写着变成檄文
  •     由始至終,都好唔鐘意胡恩威
  •     A rational account of the problems of urban design in HK!
  •     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风格,建筑不单单具有功能性,更是城市名片,体现城市特点。
  •     資料算是詳盡,批評的語氣與論點全文十分一致。有點悶。
  •     對各種建築風格開了眼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