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故事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208105577
作者:唐诺
页数:276页

章节摘录

你树枝状的阅读路径  不进行世界革命,我们于是就得分割自己,牺牲一定比例的自己,去安抚那个秩序大神。历史里绝大多数的人都这么做,米开朗基罗不见得喜欢教会交代他的每一幅累人壁画,莫扎特得应付宫廷宴会的乐曲舞曲,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犹是几幅心中的画面的很长一段时日里,做过一堆情非得已乃至于邋遢的琐事,一度还四下推销百科全书,不见得比你我随兴自由——而这些人,都曾经某种程度地改变了这个看来麻木不仁的无趣世界,人类历史也的确在这样半妥协半决志的讨价还价中跌跌撞撞前进,不必然非赌那种全有全无的绝望一击不可。  我们每天得打交道的大世界,是个以分类分工有效组织起来的社会,基本上它是目的性的,甚或功利性的,它只认可它要的我们某一部分,要求我们扮演“有用”的人(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制式结尾:“我们要用功读书,将来做个社会上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朝九晚五,为有用而辛苦劳动,其余时候,如果我们够聪明不就应该让自己复原成无用(非工具化)而舒适、自由、完完整整的人吗?人世间,大概并不存在一种无穷尽、可无限提领的绝对自由,我们的有效自由,通常相对于限制,因着我们对限制的领会而得以掌握,因着我们对限制的料理而争得,这里限制,限制之外就是自由。  书册横行,我们己所不欲推己及书,不给予它们特定的分类位置,而是让它们随阅读活动的展开不断找到它们最舒服、最恰当的容身之处,关怀的是书,实则真正解放的是阅读的我们自己。而这所谓的舒服恰当位置必是复数形式的,一直变换着的,因为真正的阅读活动和单线的专业学习(可视为朝九晚五的延伸或加班,或至少为扮演某种有用的人作积极准备)并不一样,它比较像马克思革命后分工市场瓦解、天国降临的“上午写诗下午钓鱼”准乌托邦描述,顺从自己真正私密喜好的指引而不是顺从社会对你的认定、期待和命令,而人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他多种且各自辐射的感官能力从来就不会是单维度的。我可以想像一个完全没有书的家庭画面,我个人这大半辈子过来也亲眼目睹过如此实况,比方说我偶尔回宜兰朋友亲戚的家,老实说那并不可怕,你多少只是感慨今夕何夕民智未开并真实地为他们忧心而已;但我真的没办法想像只存放单一一类书册的书房画面,那种荒凉感,还有你登时浮上心头那种书房主人完全被社会威吓、摧毁的模样,就个阅读者来看,真的是全世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我记忆里有过一回,那是内地才开放时我踏入北京海淀区的新华书店看到的。  顺从自己私密喜好所指引的阅读必然是跨领域跨分类的,今天李嘉图的老自由主义经济学,明天钱钟书辛辣缺德的小说云云,这是人完整生命的自然体现,也是如此体现所剩无几的实践场域。  然而,这本书和下本书,今天的书和明天的书,其实并不尽然只是跨领域的随机性、断裂性纵跳而已,其间仍存在着或松或紧、或死生攸关或漫涣联想的联系,这联系可以只属于阅读者一个人,几乎是全然自由的。几年前,我个人曾拟过一个轻微恶心但原意真诚良善的阅读活动slogan:“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只是,这本书究竟如何呼唤那本书呢?它们彼此怎么搭建起联系的?怎么样的联系?这几乎是没法说准没法说清楚的,因为它顺从的是阅读者各个不同的人心而不是一组固定的社会分类时,它便很像两点之间非限定直线的连接一般,理论上有着无限多种可能了——有时,阅读如米兰•昆德拉讲的被一个真实的疑问给“抓住”了,悬宕着心在书的世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我,而一个质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通常不会正正好在某一本书中有不留缺憾的全部答案。更要命是,真实的问题几乎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比方说你去一趟上海,好奇地想追问一下这个苏醒中的历史名城的今昔,掂量掂量它的未来,于是你要的东西既是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还是文化的、民俗的、时尚的,甚至还得重读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以及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而且,它还一定带着追问者本人独特的心事、视角和微妙温差,染着此时此地的现实色泽。因此,我们这么说好了,你要的那种独特答案总散落在数以十本百本的不同书里,一个念头一点疑惑,你把它丢进书里,很容易它就摇身变成一趟旅程,你可以像战国的屈原那样不顾形容枯槁地追它一辈子誓不甘休,当然你也可以像东晋日暮途穷放声大哭的阮籍般随时喊停。在书的世界,你是佛利曼自由人,由你自己说最后一句话,只要你禁得住逗引,不好奇答案也许正正好就在下一本书里。  当然,更多的时候事情没这么严重,你可能只是恰然没意见地翻看一本书而已,并不像脚踩风火轮索命而来的复仇使者般进入书的世界,然而,疑问的陷阱仍然轻易让你摔进去,就跟某些可敬的女士逛百货公司逛精品mall的惯常经验几乎一模一样,进去前你什么也不缺什么都不需要,出来时却整整两大袋——每一本像回事的书,对阅读者而言,都不仅仅只是原书写者的自问自答而已,它必然同时揭示了一个世界,对乍来的阅读者而言一个陌生程度不同、疑问程度不同的新世界。这个世界处处是空洞处处是缝隙,时空的缝隙(你可能念的是三千年前古希腊人一次传说中的壮丽远征)、视角的缝隙(神经质的弗吉尼亚•吴尔夫和你一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看事情的方式也肯定跟你不同)、语言符号的缝隙(蔓越莓、覆盆子、番红花、迷迭香等等我们有多长时间只在翻译小说中见过并想像它的样子和滋味香味)、知识的缝隙(黑体辐射到底是什么东西、重力陷缩又是什么东西)、经验的缝隙(在西伯利亚太阳不沉落的白夜睡觉会不会很奇怪)云云,每一个都足以令你心生惊异好奇,你不追则已,一不小心你就会由此缝隙又掉到另一本又一个不同世界的不同书中。是的,就跟爱丽丝追那只兔子掉入不思议世界一样,半个世纪前列维—斯特劳斯同样用过这个爱丽丝例子,对抗的也差不多是同样的东西,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这样的摔落,是人躲开外面那个无个性、让所有人趋于一致的无趣世界的有效自救之道。  疑问,不管生于阅读前抑或阅读中,都真实地启动着阅读;同时,它往往还是阅读踏上这旅途时仅有的地图。书的世界因此线索而生长出独特的路径,向着你一个人展开它一部分的面貌。这展开的样子基本上是树枝状的,今天的古生物学者用图像绘出生物的演化史便是这种形状,他们称之为“演化树”,不断地随机分枝分岔,自然也多有走上歧路发展不下去的灭绝部分。生物学者用此演化树来更替过去阶梯状拔升的演化图示,少了对抗斗争,却多了摸索尝试和失败,这当然是比较对的样子,因为生命的自然秩序从不会是单线的、整饬的、完美对称的,它一定保有着摸索尝试时留下的零乱脚迹,以及失败的不堪样子,正因为有这么多样的摸索尝试和失败,古尔德说,才恰恰见证了生命在几十亿年演化路途上的复杂、艰辛、认真、充满想像力和真真实实的壮丽,令观者动容。古尔德因此把他的一本书命名为《生命的壮阔》。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走的当然也是这样子的生命之路。

前言

这本书,本来是善意的,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诚实的。  这个原初的善意,至今仍保留在每一篇章的题名里头,比方说书读不懂怎么办、没时间读书怎么办云云。这些篇章名如同一架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骸首,证明它千真万确存在过——  它原本,不仅试着要劝诱人阅读,还想一个一个极实际地帮人解决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想得很美。然而,真写下去之后,我总是骇然地发现,这些阅读的寻常难题,尽管本身往往只是个不难去除的迷思而已,却无可回避的总是联通着阅读巨大的、本质性的困境,你要假装这根本困境不存在吗?要看着每一个相信你的好人傻傻走到此处一头撞上去狼狈不堪吗?果真阅读的灰头土脸地狱是用善意铺成的对吗?然后我们可以凉凉地站一旁一手指他另一手捧腹哈哈大笑可以这样吗?  我只能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并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有限的思考、有限的因应解决之道给“提供”(或应该用“暴露”)出来;也把这本仍叫“阅读的故事”一书,写成了“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  如斯状态下,我近些年来断续的、好心情定下的一些有关阅读的文字,便只能让它们全数凋落化为尘土(只勉强保留了“书籍构筑成人的基因之海”这个我以为蛮美丽的想法,因为舍不得);更麻烦是,我得另外找思考路径,甚至找完全不同以往的“形式”,因为原来那些兴高采烈的路及远能力有限,我势必得另辟蹊径,甚至把自己逼入某一个陌生的书写形式里头,看看这样有没有机会叫出来过往叫不出来的新东西——如果我们人的思维形状真的像他们所说跟冰山一样,我们总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记忆、思维材料乃至于潜能是沉在意识的海平面底下。  我一直相信困难对人的强大作用力量,我也一直相信人甚至得自讨苦吃,记得一阵子就把自己逼到某种孤立无援的绝境里去。  这就是《迷宫中的将军》之于这本书的意义及所扮演的角色——我试着在每一个话题开始时,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美好(但极节制)文字带我走一小截,有时它线性的伸手指出一道隐约可见的往下思考路径,有时它直接无情地跳到远方某处,在那儿闪闪发光,引诱你想办法突围寻路去和它会合;有时候它什么也不做,它只给你一个温暖的好心情,给你一个“世界”而已,为你在蔓草丛生的前行路上,召唤来加勒比的自由海风,还有马格达莱纳河的带着死亡新鲜腥气和汩汩时间的流逝计算声音。  为什么是《迷宫中的将军》这一本呢?这当然不是任意选择的,它得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但老实说,我抓取时并没想太多,只好把它归诸于某种偶然或者说人生命中无尽的鬼使神差。如今,我想的是,如果不是《迷宫中的将军》,而是契诃夫,是纳博科夫,甚至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那事情又会如何?又可能叫出什么不大一样的东西?我相信,换某一本一样非常非常好的书,这个书写尝试仍是可以成立的,它们俱是来不及实现因此可惜隐没的他种无尽可能,只是这一刻长途跋涉过来人有点累了,暂时还思考不起,想休息打个盹而已。  我只记得,我直觉地不想选用和“阅读”一事距离太近的好书,文论的,议论的,我直觉地希望是一部小说,我感觉某种空间是我需要的;还有,有些具体的、独特的、有经验材料细节的东西也是我需要的,我不得不依赖并诉诸某种程度的想像,好对抗我对阅读一事根本困境的思维空白,而想像,是活在实体世界里的。  这本《阅读的故事》,如果可能,我希望它第一个读者是我昔日的同事黄秀如小姐,她理应是这本书的编辑人,但偶然和我个人书写的迟滞,让这书和她擦身而过,如今秀如转到一家更好的出版公司任职。但季札一般,我一直耿耿于怀最原初的承诺,尽管这个可能性也隐没了,但我仍希望她第一个读,也好让我提心吊胆地问她:“怎样,依你看这本书还可以出吗?”

名人推荐

政府、学校推荐的书单都太无聊,介绍的书实在太没个性、太安全了,唐诺介绍的书显得有个性多了。——蔡康永唐诺的文字就是会有读起来畅快的感受,更不论那些大快人心,我也这么想却无法表达的那些,却被精确整理出来的认同。                                                                      ——陈绮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时政,但惟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彩,道出真理。            ——《亚洲周刊》

内容概要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曾从事出版工作,现为自由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著有《世间的名字》《在咖啡馆遇见十四位作家》《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文字的故事》《唐诺推理小说导读选》《球迷唐诺看球》等。

书籍目录

0.书与册/一间本雅明的、不整理的房间
1.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有关阅读的持续问题
2.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
3.书读不懂怎么办?/有关阅读的困惑
4.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
5.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有关阅读的时间
6.要不要背诵?/有关阅读的记忆
7.怎么阅读?/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
8.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有关阅读的专业
9.在萤火虫的亮光中踽踽独行/有关童年的阅读
10.跨过人生的折返点/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
11.阅读者的无政府星空/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
12.数出7882颗星星的人/有关小说的阅读
13.作为一个读者
附录1 从狩猎到农耕——我的简易阅读进化史
附录2 书街,我的无政府主义书店形式
附录3 有这一条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人“专业读者”唐诺经典作品,《亚洲周刊》十大中文好书,阿城、蔡康永、陈绮贞、《开卷八分钟》 鼎力推荐,此番新版重装上阵。★文景唐诺作品系列《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印量已达8万,并获得多个奖项。

作者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唐诺关于阅读的思考与探讨的散文集结。书中十四篇文章涉及书与人的阅读的各个方面——阅读的困惑、时间、开始、代价、方式、等等,试图“劝诱人阅读”,并帮人解决一个一个极实际的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


 阅读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是一本出人意料的书。一看书名《阅读的故事》,常规说来,该是围绕阅读发生的有趣的事;是与阅读有关的、属于历史上文学史上知名人士的、属于作者本人的小故事的集合。而实际上此“阅读”非彼“阅读”,不落窠臼的内容与编排,让我一阵惊呼。打开《阅读的故事》,“前言”就让我陷入迷惘。作者的第一句话:“这本书,本来是善意的,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诚实的。”善意?诚实?读下去,方知作者最初的善意是试图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难题;而诚实,则是实实在在与读者一起正视阅读的艰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由自主改变初衷?由善意转为诚实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作者说,写着写着便将“阅读的故事”写成了“自己仔细想清楚要不要阅读的故事”。我以为作者将“阅读的故事”写成了“阅读的真相”。作为酷爱阅读之人,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人义无反顾投身阅读,但是他拒绝言不由衷为“阅读”唱赞歌。若只是刚刚萌生阅读的念头,并未真正跨入阅读世界的大门,《阅读的故事》也许会使人徘徊甚至止步。作者说,我们缺乏的并不是隔段时日就想找本书来读的善念,我们只是阵亡于一次又一次付诸实战的种种困难。善意,有时会粉饰问题。看似抚慰“受伤”的心灵,往往种下“无知”的苦果。诚实,让人真实清醒,自主选择。《阅读的故事》是一本阅读心理书。作为资深专业阅读者,作者将我等资历浅薄的业余阅读者的心理、阅读的困惑解构得丝丝入扣。读这本书的感觉,用作者的话:一字一句不舍得放过、不舍得快,如促膝长谈,那种你提着心不知道拿它如何是好的油然孤寂之感,让你时时听见时间的汩汩流水声,骇怕东方既白生途悠悠。在书里作者与你对谈,他是那么懂你,理解你的难处、开解你的困惑、抚平你的忧伤。最令人欣慰的,原来你阅读的难处、困惑、忧伤并不是你个人独有的,而是天下阅读者共有。不是你个人素质问题,而是“阅读”天然的困难。《阅读的故事》十四个章节,为读者提供了十四个认识阅读的视角。或者说作者与我们分享十四个关于阅读的困惑。每一个困惑,每一位阅读者都会遇到。对待每一个困惑,作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慧而有情”深入分析。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的思路也跟着深邃起来。我肯定会重读《阅读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书页涂涂画画,记下许多随感,希望回过头来,认真梳理。作者以伟大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串起全部章节。我未曾读过这部描写波利维尔的小说,感觉有些与阅读相关,有些离得远了,还有些不着边际。作者的意图,为阅读者在蔓草丛生的前行路上,召唤来加勒比的自由海风,给读者一个温暖的好心情。作者喜欢用长句,一个长句往往包含很多信息。作者写阅读,离不开写历史、写人性,写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书中引用诸多国外著名学者文人的作品言论,大多是我所不熟知的,需要慢慢领悟。但这个过程真的很享受。作者说,阅读让人谦卑,那是一种看见沧海之间天地之奇油然而生的谦卑。好书都静静在灯火阑珊处等你伸手去取,每一张干净的书页里都记着你想要的答案,并准备洁净你、开启你。读者可以与一本书保持友谊,享受那些说出来的写出来的,还享受那些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你要用心智去阅读,还可以用感受去阅读,没有人会逼你讲出来,更没有人逼你证明,不必舍弃不必搁置更不必在寻思说理的过程中倒过来狐疑自己千真万确的感受。我拥有书的全部,更好的是我还保有书的全部。
  •     这本书是虫老师送我的,看完这本书,一是因为虫老师的情谊,二是因为准备九月份的读书会。我是硬着头皮啃完了这本书。按理说,像《阅读的故事》这样厚度的书,我三个晚上可以看完,但是这本书我看了两个礼拜。。。这完全就是一个读书人不知所云也不希望被外人了解的自言自语。不断的引用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断的罗列作者名和书名……作者似乎沉浸在了一种妄想的癔症中。或许说这本书是一本梦话集更为合适。就好像唐诺在序言里自己说的,也就只剩下每一章的题目这个骨架了,至于里边的内容,只有两个字能够表达我的感觉,那就是:呵呵。。。如果仅仅是看到了一本烂书,也就无所谓了,就好像作者自己说的,二流书也应该看看。但是惊奇的看到,在豆瓣上,这本书竟然是8.7的高分!给那么多星星的人,是因为这本书的文字?还是因为唐诺的名字?或者是因为朱天心她们姐妹?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仅就语言和文字论,我个人感觉这不是正常的句式和语法。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段看完,一页看完,这里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不得而知。作者的啰嗦、呓语和絮叨,让本来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给你用上三大段,而且看完之后,你还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顺便吐槽下加西亚马尔克斯吧,老爷子前阵子刚过世,锵锵三人行里边,许子东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说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都是受他的影响成长起来的,唐诺在这本书里也说他是不世出的小说天才。且不说《迷宫中的将军》,就说他那么最牛掰的《百年孤独》,豆瓣评分9.2分,绝对的高分啊,不过幸亏我没上当,买之前问了下别的朋友,自己也翻了翻,完全不是我的菜,那种拖沓的叙事、冗长的语法,绝对是治疗失眠的良药,不过我没有失眠,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就没有意义了。好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在我及我的小伙伴们看来这么无趣的书,会有很高的评价呢?无非是以下几种原因:一、真的觉得这书好。这本书的叙事感动了他,作者的感情引起了他的共鸣,他是真的觉得这本书好,花好几十大洋买这本书支持作者是很值当的。二、人云亦云。虽然我看不懂,但是这本书大家都说好,尤其是一些牛掰的人说它好,那么无疑这本书是好书,我看不懂,这肯定是我的原因,修行不够?文学素养不够?审美能力不够?总之一统检讨之后,下个结论:这是好书,虽然对我来说和天书没什么区别。三、书托。商业社会,说这是骗局也好,说这是营销方式也罢,总之这是商业运作的产物,我就知道一些书是这样做的,书还没正式出来,书评就已经满天飞了,各种推荐各种好评。说白了,这种人就是吃软饭的。四、装逼。我看不懂耶,但是别人都说好耶,要说看不懂,岂非显得我很无知咩?于是在看完文学青年装逼手册之后,猛然顿悟,“世界越来越糟了,6块钱根本吃不到麻辣烫,13次的男人也根本就不存在。那不过是一个空想主义者的梦罢了。”于是他们操着这样的强调开始装逼生涯。这四种人,每样能占全部的百分之多少,不得而知。对于第一种人,我敬佩他,因为我没有这么强大;对于第二种人,我同情他,因为他跪在圣像面前再也站不起来了;对于第三种人,我羡慕他,下次再有写书评换钱的机会,记得叫上我哦~对于第四种人,我看着他们会觉得欢乐,不管怎么说,他们给无趣生活带来了趣味,挺好的。这样的打分有什么危害?这是一个高大上的问题,往大了说,会误国误民。因为那些说人话看人话的小伙伴们在买书前,他们看到了豆瓣上对阅读的故事评价这么高之后,兴冲冲的花几十大洋买了本回家,发现除了治疗失眠之外,一无是处,这样的误导不仅仅是损害了小伙伴们的经济利益,更加伤害到了想去看书的那个心思。好吧,既然这样高大上的书我看不懂,那么退而求其次,继续看我的女公务员日记吧于是一个看书的种子就这样被扼杀了,当一个个这样的种子被扼杀完之后,哼哼……所以说这样的评分,是误国误民。虽然估计没什么人会看到这个书评,但是还是声明一下吧:以上内容纯属扯淡,请勿当真,请勿对号入座。。。
  •     1.一间本雅明的、不整理的书房我可以想像一个完全没有书的家庭画面,我个人这大半辈子过来也亲眼目睹过如此实况,比方说我偶尔回宜兰朋友亲戚的家,老实说那并不可怕,你多少只是感慨今夕何夕民智未开并真实地为他们忧心而已;但我真的没办法想像只存放单一一类书册的书房画面,那种荒凉感,还有你登时浮上心头那种书房主人完全被社会威吓、摧毁的模样,就个阅读者来看,真的是全世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我记忆里有过一回,那是内地才开放时我踏入北京海淀区的新华书店看到的。然而,这本书和下本书,今天的书和明天的书,其实并不尽然只是跨领域的随机性、断裂性纵跳而已,其间仍存在着或松或紧、或死生攸关或漫涣联想的联系,这联系可以只属于阅读者一个人,几乎是全然自由的。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书册横七竖八的书房,秩序不仅还在,而且还非在不可,只是它不该只有一种,一治而不复乱(这是中国古来最糟糕的幻想之一),而是依着阅读者层出不穷的疑问一次又一次建构起来的。不同的疑问,组合了不同的书群,改换并呈现新的秩序面貌,当疑问中止、失败或暂时被搁置沉睡,书就回归成无用而自由完整的本来面目,本雅明的面目。2.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问题是好书越来越少了。”事实上,这句话我们听来一点也不陌生,它也经常是我们不阅读或不再阅读时会跟别人讲也会跟自己交代的一句话,我相信,这句话最实际的功能是让我们心情好一些。但它会不会也是真的呢?从供给面来看,书籍从书写到制作到出版,的确有其不稳定的一面,没办法完全用固定生产线作业加品质管理这套工业机制来控制。然而,好也好在它不全然被纳入这套作业系统之中,始终保有一定程度的手工技艺特质,这使得书长得不一样,使得书自由,包括书写这一端的自由,并由此衍生阅读另一端的自由,在愈来愈强控制、个人独特性泯灭的工业体制之下,这是所剩不多值得我们认真保卫的自由。思考的集体样态像持续拍岸又退回的海潮,一波起一波平,有波峰有波谷。书籍记录着思维的如此轨迹,同时也是如此思维成果的最主要载体,因此,它的供应遂也不得不跟着波涛起伏,某一段时日好书倾巢而来像来不及似的,接下来却又跟雨老下不来般闷得人心慌。我们公平一点来说,书不好,可能是真的,因为书籍因着社会自由开放程度的整体进展,通常意味着好书增加,也无可避免搞出一票让你惨不忍睹的烂书来。烂书的书写和制作较不耗时间,因此生长速度永远快于好书;而且通常比较合于庸俗的市场机制,因此也就像街头的成群不良少年般杵在你非看到不可的最醒目位置,让当下第一眼书籍风景荒凉可怖,我们这些不愿惹事生非的人只能裹紧衣服快快离去回家。烂书一堆,但这只能是浩瀚书海的其中一部分,其他的,我们其实应该老实讲是我们自己“不想看”、“没兴趣”、“看不懂”或“不晓得看那些书要干什么”等等,这些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其实可大致收拢成同一种心思,你无意要探究光子为什么可以奇怪地又是粒子又是波,你不想晓得凯思斯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面红耳赤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要争辩成这样,你对遥远萨摩亚青春期女孩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没半点好奇,你想不出自己为什么要弄清楚利玛窦走了哪条路从意大利到中国,你也看不出来那些早就尸骨无存的十九世纪放逐库页岛的可怜俄国苦役犯干你何事……今天,阅读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处境——诱惑太多了,女妖塞伦的甜美歌声不绝于耳,既然都只是但求愉悦的消遣,又干吗抵死不从呢?去打电玩去看电影去逛街购物混pub不好吗?除非除非,我们能找出阅读一事之中不可替代、无法用其他更轻松更好玩的消遣形式予以满足的特质,那我们就该在第一时间放下书本接受召唤。像昔日从特洛伊战场返航的尤利西斯,又要用蜡丸塞耳朵,又要痛苦不堪把自己绑在船桅之上,如此自虐只有一种理由说得通,那就是他心中有事,他有他一定得去的某一独特地方,我们晓得,这就是他的家乡,还有他那个白天织晚上拆、可能已开始苍老但此刻冻结在他记忆中仍那么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因此,阅读作为纯粹消遣的日子,可能已忽焉不存在了,在关起门来阅读的路途上有一堆可克服但永远取消不了的困难等着人,而在阅读的门外,更有一个锣鼓喧天时时侵扰你的烦人世界。即使阅读和消遣仍可共容不相互排斥,但能够持续阅读的人,心中总得有某种东西存留,非有不可——有些人的可能清晰可描绘,但通常只是某种暧昧难以言喻的“心意”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个人坚信,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阅读的人穷尽一生之力,极其可能还是未能为自己心中大疑找到答案,但只要阅读一天仍顽强进行,可能性就一天不消失。答案可能导向绝望,但可能性永远不会,可能性正正是绝望的反义字,它永远为人预留了一搏的余地。3.书读不懂怎么办?书读不懂时怎么办——这真的是个很困难的题目,我们极可能连具备安慰程度的有限答案都得不到,而我们又同时都心知肚明,这极可能就是阅读的最大一个障碍,而且当头棒喝,总是在才开始阅读,既未让阅读成为习惯又未在思维形成足够韧性和有效抵御纵深时就一斧头砍下来,当者披靡。不过值得安慰的是,博尔赫斯这个了不起的阅读者也是个终身疑惑至死不休的人,但博尔赫斯说这段话时却是喜悦的、享受的,语气中仿佛有音乐跳动:“事实上我没有什么惊世的大发现可以奉告。我的大半辈子都花在阅读、分析、写作(或者是说试着让自己写作),以及享受上。……所以,正如我说过的,我只有满腔的困惑可以告诉你。我已经快要七十岁了,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贡献给了文学,不过我能告诉你的还是只有疑惑而已。”每一次陌生,不都代表你人生的一次扩展吗?然而,为什么进入阅读领域的陌生感会比较不容易成功克服呢?我猜,有两面的原因。第一面是来自书籍的本质。我们说过,每本书都是个不同的世界、异质的世界,从时空、语言、视角、思考方式到事物细节。书籍构成了一个太密集又太辽阔的陌生世界群,走马灯般不断掠过我们眼前,很容易让我们晕眩,搞不清自己置身何处,所有破碎的印象全纠结在一起,就像参加那种“九天七国”超值旅行团一样:“如果今天是礼拜二,那这里一定是比利时……”另一面则是责无旁贷的我们自己,我们能跑就跑的动人闪躲本能。毕竟,生活中袭来的陌生感,不管它是上学、搬家、当兵、上班、提亲或出国旅游,你都知道此去不能回头,因此也就会给自己某种埋骨何需乡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的赴死决心;相对来说,合上一本书的动作太容易了,代价小(一本书浪费不看也才几百块钱),而且又没人看见不丢脸。就是因为这样,进入阅读世界便需要多一分勉强多一点决心,尤其在最开始时,可能还要有某种“徒劳无功阅读”的牺牲的必要。话说回来,阅读实在太扞格太背反我们的基本人性倾向了——我们可以付出,但总期待有所回报;我们乐意辛苦,但总该让我们感觉到有代价有反应有进展。这种对“回报对称系统”的素朴盼望是极普遍极人性的,缺乏这样循环性的安慰,事情很难一直单向地持续。所以我们才说,阅读被认为是好事却不易持续性的实践,一定有它悖于我们人性之常的地方,这就是。因此,在书籍铺成的道路上瞻望并蹒跚前行,你的一部分决心还得先换成耐心,把发愿决心的锐气磨为沉静耐心的钝力,以等待一个,呃,可能不见得会来的东西如等待一个没说好一定赴约的情人。以有涯的阅读之身,面对无涯的阅读之海,我们终究得作出抉择,并心痛地放弃某些东西,不必等到死亡悍厉地阻止这一切。当然,这么说可能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成为某种懒人的借口,但一个阅读者要不要诚实面对自己,这是旁人不好多嘴的,我们最多只能善尽提醒的言责。阅读者最终会走到哪里呢?对不起,我个人实在不知道,我个人只知道在这道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虽一人踽踽独行,但前方极目之处永远看得到远远走在你前方的坚定人影,你甚至认得出来那是谁,那些都是你最尊敬的人,你很荣幸能和他们居然真走在同一条路上,感觉到芸芸世间你有朝一日没想到可以和这些人成为同—个族裔,问同样的问题,被同样的好奇所召唤,这不只让你感到安慰而已,你简直忍不住地觉得光荣与雀跃,你也一定会想到布鲁斯·贾温所说那段美丽的话:每个图腾的始祖在漫游全国时,沿途撒下语言和音符,织成“梦的路径”,如果他依循歌之路,必会遇见和他做同一种梦的人。4.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讲了一段同时揭示着偶然性和宿命性的精彩话语:“一个人日后会成为怎么样一种人,端看他父亲书架上放着哪几本书来决定。”每一本书也是有封面有封底有页码的有限之物,如庄子精准指出的,是某个被赋予了特定形状的语言性容器(“扈言”),尤其是你心中摆着某个特定疑问进行阅读,想为这个令你寝食难安的疑问找寻完满解答之时,你通常会很懊恼,天下之大,书海滔滔,就没有这么一本书恰恰好针对着你的全部需要作答,就没有人恰恰好跟你所思所想完全一致,你要谈独特性,这就是独特性,以及与独特性必然并存逃不掉的孤寂。 即便你是不带太清晰意见的、没特定目的的阅读(这其实才是阅读行为的主旋律),或是算你运气好读到命题和提问方式与你大致相合的书,你还是一定察觉到其间有着参差,你放心不下的缝隙部分,书写者全不犹豫的一语带过,你以为常识部分的,他老兄困惑不已,同样的问题,却有着不一样的色度、温度、深度和向度,令你爽然若失,还令你更生疑问。你希冀而且感到舒适的答案东一处西一处,散落在数十上百本不同的书里面,所以本雅明才说,找寻书收藏书的极致,是你自己最终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本书是你写的,为你自身独特的问题DIY作答;但它同时也是某种收集和编纂,是你采撷自数十上百本书如佛经说“采四海之花酿酒”的整理收拾,你要谈独特性,这就是独特性的一次美好完成。 所以啊,急着找第一本书、丈量第一本书的成果,不是太跟自己过不去吗?5.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有关阅读的时间时间不够,所以无法阅读。这可能只是常见的迷思,或方便的借口,尤其在我们所身处这个匆匆忙忙的、老把生命描述成竞赛或甚至赛跑的资本主义社会;但这可能也是真的,合于我们老是自我矛盾的奇怪人性,就像我所使用这本《迷宫中的将军》允晨版中译本的书本附录“谢辞”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说,作家“自己最钟情的幻梦”,也就是自己最想写的那部作品,因为意识到非一朝一夕可成,反而迟迟不行,被“置诸脑后”,你总想先把手边那一堆暂时的、偶发的、可马上解决的琐事给处理干净,好找个清清爽爽的良辰吉日来专心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写自己最魂萦梦系的那篇东西那本书,如此日复一日。写书的人如此,看书的人亦如此,阅读往往就这么耽搁下来,但偏偏念头一直还在,久而久之它逐渐演化成某种心理救赎、某种宗教性天国一类的美好但不实现东西,或像某个小吃店高悬了二三十年的狡狯告示:“本店餐饮,明天一律免费。”老实说,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真的都没自己认定的那么忙。所谓的时间不够,意思是我们因为把时间花在某某某某事情上头,以至于我们也想做的某某某某事便被排挤了,因此,不真的是时间的绝对值匮乏,而是我们一己的价值排列和选择问题。至此,我们可不可以先达成一个初步的协议?那就是——我们并非真的都那么忙,真的长时段的,一辈子一直那么忙,我们只是有太多的必需品,得投注大量时间去取得去保护,当我们声称我们没时间阅读,其实我们真正讲的是,我们认为有这个事那个事远比拿一本书看要急迫要重要,我们于是没那个美国时间留给阅读这件事,就这样。梭罗只是想提醒我们,要不要认真回想一下,那些我们不可或缺、损失不起、停不下来、没它就没法子过生活的必需品必要之事,真的是这样子吗?阅读,毫无疑问可以穿梭在每一分时间的缝隙之中。交通工具上,浴缸里,临睡前,甚至在饭桌上甚不礼貌地读报读杂志,在步行时甚危险地仍卷本书看(应该附加安全警语,“这样的阅读者均受过严格训练或不要命,请勿任意模仿。”),这都是每个像样的阅读者做过的事,但阅读终究不能一直只存活在这么窘迫没余裕的神经质世界中,最根本处,它仍是自由的,从容的,伸展的。所以如果可能,我个人比较期待阅读一事能成为阅读者生活中的节庆,而不是阅读者自身文化结构的价值排行高位而已,更不是你线性生活的直接再延长像加班一样;也就是说,让阅读独立于我们斤斤计较的日常行为选择之外而繁华,让阅读豁免于其他直接目的的行为竞争而从容,别让日常生活的簇叶颤动吓跑它,它独立存在,独立满足,博尔赫斯所宣称的“享受”于焉成为可能。不仅仅图个好心情而已,这样的节庆时间概念,本来就契合着阅读的本质,有明明白白的功能意义。我们谈到过理解的延迟性本质,谈到过阅读活动和理解的非亦步亦趋有趣关系,也谈到过最大的阅读沮丧系来自于我们对阅读“投入/产出”的时时紧张审视,因此,如何有效松开“耕耘”和“收获”这两端的紧张关系,让阅读从容起来,好安心等待理解零存整付的不定期造访,便成为阅读活动能否持续的关键。节庆,让某一段时间截断开来成为绝对时间,绝对,意思是没有比较、不受合理性的斤斤纠缠、不存在替代物,阅读的绝对时间,便只有阅读这件事,干干净净,上天入地,不及其他。节庆,既是最狂欢的,也是最专注的;既是最从容的,也是最消耗最让人疲惫的。别担心时间,时间不管在你怎么算都是占尽便宜的,如果可能,真正我想说的是,除了功能性的必要,这里还包藏着作为后代阅读者一份尊敬和感激的心意,对那些书写者,那些为我们艰辛耗时演化成书的慷慨书写者。6. 要不要背诵?——有关阅读的记忆我们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做个结束——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是不做笔记的,不依赖这种存放于身体之外的记忆辅助方式来写东西,只因为需要再仰靠文字才能记住的东西,恰恰好说明它是无法真正地和你的思维绵密联结起来,无法为你的身体所存放,这于是成为一个严格但有意义的过滤,一个书写的选择判准,毕竟,作为一个真诚的书写者,你只能写那些你相信的、你魂萦梦系的东西,你只能写“你的”东西。 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说:“那些会忘记的,就不值得写了。”7.怎么阅读?——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阅读有没有方法?我相信一定有的,坊间有不少本好心教我们阅读的书,包括如何阅读他们所选出的一百本世纪经典之书,包括如何阅读西方正典,包括收集着数十上百名号称读书有成之人自述的种种阅读方法云云,老实说,我个人几乎每一本都买,也每一本都傻傻看了,而且此番要书写这个“阅读的故事”还心有未甘地每一本找出来重读一次,想说就算没发现什么亮眼值得引介的启示,至少也会有一些有趣的疑问或实战经验材料吧,怪的是,此刻想起来,也差不多每一本的实际内容都完全记不得了。我个人不是反方法的人,我只是担心一种惟方法是从的迷思,这容易变成一种焦虑,原本可愉愉快快打开书直接来读的自由时光,却虚耗在阅读门外徒然的徘徊寻求;这个很容易变成一种倨傲,把阅读窄化成某种“投入/产出”的生产线作业,如此,阅读所能给我们最美丽的礼物,那个意义充满的海洋,那个无限可能性的微妙世界就永远失落了。为什么教我们各种聪明有效读书方法的好人们,结果都只是“二流”的阅读者?那些好心教人如何读书的人,奇怪总让我感觉不够了解也不够同情阅读者,他们的身份和发言位置及其语言总像个老师,而不是一同浸泡在书籍之海中、被各种疑惑困扰大浪冲刷击打的阅读同志。小说家张大春显然对此也有所感触,他为我个人一本始终想不成书名的书,取名为《读者时代》,并附带了大致如此的解释:“在我们书籍的世界之中,有书写者,有评论者,好像独独缺乏读者这个角色。”大春借我一本水准有限的书意图标示或说召唤一个读者时代的来临,当然是慷慨但不能不说是极不明智,我在该书序文中敬谢了他,并抄了一段卡尔维诺的话回应他的想法:“有一条界线是这样的,线的一边是制造书的人,另一边则是阅读者。我想待在阅读者当中,因此总小心翼翼地留在界线的这一边;不然的话,阅读的纯粹乐趣会消失,或至少会变成其他东西,那不是我想要的。这界线是暂时性的,而且逐渐有被抹拭掉的趋向,专业性处理书籍的人的世界是愈来愈拥挤了,并有和读者的世界合而为一的趋向,当然,读者人数也在日益增多,但用书籍来生产书籍的人数似乎要比纯粹爱看书的人增长得快。我知道,我即使是偶然一次例外的越过界线,也有危险,会被卷进这股愈来愈升高的浪潮,因此,我拒绝踏入出版社,即使只是一会儿工夫而已。”方法或效率,最终都是功利性的用辞,意图把浑沌的整体分辨解析成重要到不重要、有用到没用的光谱出来,从而进行撷取和舍弃,而速读便是如斯图谋下最极端到成为滑稽把戏的形式,无怪加西亚·马尔克斯要语带讥诮到如此田地。过度迷执于方法和效率,对我们阅读的个人构成陷阱;然而,当社会大多数人集体执迷于方法和效率,倒过头来,危险的就是阅读本身了。回归实体本身、回归一本一本书老实阅读的必要,是阅读最拙重的部分,也使得阅读的实践者图像接近于安土重迁、深耕密植的农人或作坊中埋头敲打雕琢的手工匠人,可能正是这副古老行当的长相,让实质生活于现代工商社会的我们总有某种惶惑的、说不出所以然的不安,总觉得阅读一事和时代当下的主体气氛以及未来可能走向愈来愈不合宜,总疑心在书籍更遍布、资讯愈公开、生活愈富裕(理论上都是阅读的有利条件)的更聪明更有效率社会发展中,一定有什么最重要的东西在持续流失之中。希望这只是喜爱阅读之人的患得患失,没事疑神疑鬼。8.在萤火虫的亮光中踽踽独行——有关童年的阅读萤火虫从我们手边流逝,于是一如现代生活乃至于现代阅读的一则隐喻,尤其是童年的、启蒙的阅读。幼年期的意外延长,原本绝对是人类生存传种的危机和巨大负担,但最后居然也可以是礼物。幼年期的加长,使人类没那么有效率立刻被卷入生殖繁衍的演化铁链之中,多出了一长段漫漫无聊的奇特时光,而无聊,正如本雅明说的,是孵育想像的梦幻鸟儿的温床,如此说来,人类之所以发展出生物界最复杂、缤纷、如亮光四下漫射的生命现象,极其关键便在于这个纯属意外多出来的童年岁月、没特定之事可做的好整以暇童年岁月。这样一纸散兵游勇式的书单,流窜在我全部的童年岁月之中,有一口气念完的,有断断续续每天三页五页、横跨好几年才结束的,有屡攻不克的,也有看是看完却丝毫进不了脑子里的。而其共同的部分是,没有一本书恰恰好对准了我彼时的程度和心智、知识准备,因此,像坑坑疤疤的产业道路,随处都留着不解的空白。在如此贫乏不利的童年阅读世界中,回想起来我们至少有一个可贵的优势,仅此一个,那就是极度的自由,完完全全不受打搅的自由。彼时本来就自顾不暇而且又动辄生养一堆小孩的我们父母,我们没去打搅他们、惊走他们的梦幻之鸟已经算他们运气好了,不是这样子吗?此外,我们还不受太满溢太明确知识的挤压打扰,没有导师,没有百科全书,没有快速即溶的答案,每一种疑问你都得和它相处好几年。无知,逼迫想像力非得飞起来不可。9.跨过人生的折返点——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雷蒙德·钱德勒在他的名著《漫长的告别》书中说,告别,是每次死去一点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死亡是分批的、渐层的,在心脏停止跳动被医学的、法律的宣告不治之前,我们的身体已有某些部分早已完成死亡,比方说,掌理性爱生殖的那一大堆东西。)你于是变得很容易留意到遍在的、每时每刻发生的他者死亡征象,落叶、季节、昆虫尸体、家中宠物、熟识不熟识的人们、烟囱冒起来的青烟、关着门的店家、一条街、一座城市、头顶上变幻的天光云影和看似永生明灭的美丽星空云云,时间屡屡因此被打断,或更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书中的霍塞·阿卡迪奥第二在经历了三千多名工人遭机枪扫射屠杀独自逃生回来、关闭于老上校孤独小房间里见到墨尔基阿德斯鬼魂的那段感想:“他发现时间也会失足、出意外,因此而裂开,在屋里留下永恒的断片。”尼采说,耶稣要是再活久些,到他说这话的年岁,应该会收回那些天真昂扬而稀疏的教义,大体便是如斯心思。10.阅读者的无政府星空——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法国的密特朗也是谈文学的好友,他曾亲自回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密特朗颁他荣誉骑士勋章时,演讲辞中“几乎使我热泪盈眶”的一句话:“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是,我们珍爱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因为他属于我们热爱却一直无从让它在现实存在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至今只存留在我们读者的世界里。如果说阅读有什么永久性的大敌,那非民粹莫属,民粹对阅读的戕害,超过了人类历史任何已知的论述和现实压迫形式。阅读的世界是不玩民主游戏的,它必定有怀疑有矛盾,但这是一种肯讲道理的怀疑和矛盾,更是一种极具耐心的怀疑和矛盾,既不借助民主表决的数人头方式来快快弭平争议,事实上,赞同反对的人数多寡根本无意义可言。我们可以说,在现实世界之中只有少数秀异之士所做得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强勇毅,在阅读世界中却是常态,是任何像回事的阅读者天天做到的事,这当然不是说阅读赋予我们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阅读的世界自有它不妥协、寸步不让的判准,我们夸张点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一部书好,对我个人而言,永远超过百万寻常人等的网络投票结果,当然,不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也不只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你大可把这个名字换成爱因斯坦、以赛亚·伯林、本雅明、海涅、纪德、伏尔泰、克普曼、阿城云云。阅读者痛恶集权,但他相信是非对错,即使是非对错暂时陷入浑沌而呈现出悬而不决的矛盾样态,也并不因此跳入另一端的相对主义里,因而民主表决殊无意义可言,解决不了任何真的、具体的怀疑和矛盾。11.数出7882颗星星的人——有关小说的阅读读小说,为什么我们要读小说。这个仰睡船头心思游了出去数星星的卡雷尼奥,首先总令我想到古希腊找金羊毛亚尔古号上一名和大伙儿不同工作步调、做自己独特之梦的船员,那就是奥尔菲斯,他在远征船上只负责弹他的琴唱他的歌,但他的歌声琴声使这艘年轻、野心勃勃的船变得不只是远洋商业货柜轮。一边是忽必烈汗式的概念思维,尖锐的、深入的、如昔日蒙古铁骑般一路征服过去,快速地抵达世界尽头,柏拉图曾以为“路的末端”是至善、是统一一切的真理,但大汗找到的却只是如棋盘格子画成的世界帝国,也是虚无,如海德格尔、德里达找到的那样——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走的思维主流之路。另一边则是马可波罗式的实体思维,专注的、兴味盎然的,把目光集中在眼前就这一小片木头上,然后,就像一朵花缓缓舒展开来的模样,从嫩芽、虫窝、一棵树、一片林子、筏木工、大河、码头商埠、人声鼎沸中单独静静等待的一个女人……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人,如此没有尽头的流淌下去,不舍弃,不放过,直到我们再分不清它是新知还是记忆,是经验或仅仅是梦境里的景象——这是文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小说。一样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书中的另一次演讲,我们却也看到了卡尔维诺终究讲出了如此沉重的话来:“但或许这种缺乏实体的现象不但存在于意象和语言当中,也存在这个世界本身。这种瘟疫侵袭着人们的生活和国族的历史,使得一切的历史变得没有形体,松散、混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的不安来自于我在生命中察觉到形象的丧失,而我所能想到的抗衡武器就是——文学观念。”在这段话语中,卡尔维诺用了“瘟疫”这样的字眼告诉我们如今现实世界发生的事及其迫切性,几千年努力下来,概念性的抽象思考已成为普世性的暴政,成功地建构出一个没形象没实体的虚空漂流世界,比方说市场,不再是那个摆满琳琅物品、时间一到大家都来了、人人大声讲话、挑拣、讨价还价、调笑、争吵、散播东家西家八卦的一派热闹聚散之地,它不在任何地点,也看不见找不着,更遑论触摸和感受,它就只是供给和需求而已,同样的,世界、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城市、政府……无一不抽象,无一不是概念,相应于此,卡尔维诺所提出的文学,便有着迫切且重大的救赎意义,它不再只是作为学科分类之一、作为书籍诸多品类之一的专业性文学而已,它还是一种人看待生命、和周遭真实事物相处的态度,一种失落久矣的实体召魂术,一种全然不同但必要的思维方式,以它特有的实体思考,重新为整个虚无的世界装填丰饶可感的内容。一如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说的也是:“过分野心的构想在许多领域里都遭到反对,但在文学却不会。只有当我们立下难以估量的目标,远超过实现的希望,文学才能继续存活下去,只有当诗人和作家赋予自己别人不敢想像的任务,文学才得以继续发挥功能。因为科学已经开始不信任一般说明和未经区隔、不够专业的解答,文学的重大挑战就是要能够和各类知识、各种密码罗织在一起,造成一个多样化、多面向的世界景象。”我个人独独更钟情于小说的是,今天诗歌可能更接近本雅明说的那样只书写“生命中无可比拟的事物”,小说还好,它是文学中最谦卑最体贴的一种,它距离我们普遍的生命现场最近,保留了最多生命实物素材的样态让我们得以交换感受,还有它所使用的语言,即巴赫金所说的“杂语”,进入我们可参与的语言稠密地带,因此,它仍是可传述的可指指点点的,一如我们今天在咖啡馆中仍可听到寻常人等大肆谈论甚至批评《尤利西斯》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少有人胆敢对《纯粹理性批判》或《一般理论》置一词,这更意味着,小说仍能为我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表达我们的处境,把“劝告”编织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千真万确的经验。厄普代克讲:“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同样为人类做着无限之梦……其中又以卡尔维诺最温暖最明亮,并且对于人类的真实有着最多样、仁慈的好奇。”各学科学门壁垒分明,“巴别塔现象”已成为人人朗朗上口近乎廉价感慨的此时此刻,惟独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仍能听到博尔赫斯毫不气馁的话:“我个人以为,所有的作家都是在一遍又一遍写着同一本书。我猜想每一代作家所写的,也正是其他代作家所写的,只是稍为不同而已。”12.和书做朋友,而不是恋人博尔赫斯是个要我们多想友谊的人,他说:“我想友谊或许是生活的基本事实。正如阿道弗·比奥伊·卡萨雷斯对我说过的那样,友谊有优于爱情之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爱情问题上,你老是为是否被爱而忧心忡仲,你总是处于悲哀、焦虑的状态,而在友谊中则不必如此。你和一个朋友可以一年多不见面,他也许怠慢过你,他也许有过躲开你的企图,但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知道他也就是你的朋友,你不必为友谊而操心。友谊一旦建立起来,它便一无所求,它就会发展下去。友谊有着某种魔力,某种符咒般的魔力。我要说,在我那最不幸的国家,有一种美德依然存在,那就是友谊的美德。……实际上,当诗人爱德华多·马列亚写出一本名为《一段阿根廷热情史》的好书时,我自忖,那本书写的一定是友谊,因为这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惟一的热情。然后我就把书读下去,发现那不过是一个爱情故事,这让我颇感失望。”即便在诗里头,我们知道李白也仍是个写友谊远远多于爱情的人,他是个浪漫而且很热情的人,但甚少关涉情爱,对女性不狎昵,偶尔写闺情,亦只是个兴味盎然的旁观者,他的情感干干净净,时间的单位总是很大很长,没有那种动物性的只知当下欲念,连暗示都没有,他焦虑的是生途悠悠的时间,但从不质疑情感,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友谊对他有种符咒般的魔力。最后这一次话题,我想借用友谊来看人与书的关系,来看阅读,我以为这种情感方式是最贴切的,作为一个读者,你和书之间是友谊,而不是爱上它。还有,在我们这个更加不幸的社会里,我们的虚无倾向也像洪水溢堤了一般淹入生活的基本事实之中,以至于所有原本自在的、无需再证明的东西都高度神经质的被怀疑,因此,比起博尔赫斯的阿根廷,我们似乎就连友谊的美德都不再拥有,如今单纯干净的友谊也一定要被抹上某种同性的(尤其是雄性的)、帮派的、动辄要以生死相互保证的特殊气味涂料才安心或说甘心,以至于友谊还得靠共谋做些不理性的、甚至是背德的恶事才堪确认。活在这个只会讲“爱”、不懂还不承认有其他情感方式的奇怪社会中,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已够让人厌烦了;如果在书籍的美好世界中,也得色情狂一般爱过来爱过去,这就让人有某种无可遁逃于天地的沮丧了。所以,同样的错就别一犯再犯了——不要跟你的书谈恋爱。书,不管作为一种知识智慧载体,或作为物质性的纸张、黏胶、油墨、塑胶膜还有装订的细线,都不是合适的恋爱对象,把恋爱保留给应该独占它的老婆或女友,这样对两造大家都好,你的生活也比较可能得着安宁。跟你的书保持友谊就够了,很多人也许不信,但友谊真的是比恋爱远远宽广而且精致的情感。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这本书很好读,说好读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给人的感觉轻松,还有就是唐诺先生的讲话的风格,即像是一个好老师在讲课,又像是一个好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的体验。总之,非常好。很值得一看。
  •     五分给目录,负二分给文字。看得费劲死了,虽然道理认同,但行文真是。。。。
  •     一贯的台湾人温和幽默语气,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是引导进入阅读生活的路书~
  •     四星半推荐 很好的一本书 按作者的话说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 所以很多想法不谋而合 后面几章深度更广一些 理解上依稀有些模糊 以后有机会还会重读一下~让自己在不同的时光有不同的领悟 之所以四星半 那半颗原因在于有的地方真的有些晦涩难懂了呢[糗大了]
  •     又一本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的书,是作者非常私人的感受。就像作者说到“原本想要实际地帮人解决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最后写成了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
  •     没办法喽就是喜欢他
  •     保持一种读者的身份 也许是可以诚恳写作的前提吧
  •     作者的感情太丰沛,读来不免有点劳累。不过以后当我读书的时候受到别人的质疑时,或是怀疑自己读书的目的的时候,我可以想想这本书,我想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感受都会有共通的地方。让我在独自一人时会想到有个人也曾经和我一样。
  •     读起来有点费劲的书,但是耐着性子读下去,还是蛮不错的。
  •     围绕迷宫的将军展开。对阅读的一些问题探讨。闷了点。艰涩 阅读,确实不应该贪快。读书也不用带着太沉重的目的,看不懂也没什么。充满可能性的阅读世界。
  •     爱不释手。唐诺面对书籍的思考和经验应该让每个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也有茅塞顿开之感吧。况且他的旁征博引又没有炫学的感觉,不让读者因为感到自卑而却步,而是跟着他所给的标示一步步跟着他向着阅读的终点走去。唐诺这样一个认真熟练的老读者同时愿意成为一个写作者,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真是一种幸运
  •     书有趣是因为人有趣,书聪明是因为人聪明此书到100多页时发现错字和失误,比如围棋术语的“定式”,书中一直做“定石”,“孙先生”居然印作“孙先生先生”,编辑粗心的缘故,不过还算可以忍受吧。
  •     长句太多,看得费劲、眼花缭乱。台湾作家的用词有些总是挺别扭,有些词像是生搬硬造的。看到有人说“很多台湾作家废话太多,生活太少”,甚为同意。刚开始翻前面几页关于整理书房什么的,感觉对这种养尊处优的掉书袋生活真是不感兴趣,隔两天从后面翻,讲概念思维与实体思维的区别,以及小说的优势时,感觉就精彩起来了,让我对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之前是为学术思维是瞻,但是那些学术文章总是离生活太远,是一个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对于解决人生的困惑不起任何作用,而文学是离生命现场最近的一种,因此又买了一堆中英文的小说,放下论文,开始读起来吧!
  •     122♛ 同样是讲阅读,这本比《为什么读书》得我心…感觉作者是马尔克斯粉丝,而马尔克斯又是玻利瓦尔粉丝…【事实上那些生吞活剥的书日后再读也跟新的一样,但确实你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领域的特殊语言、思维方式及其脉络、历史发展和掌故还有一些基本原理有了点概念,你知道自己可以上路了】
  •     2015-28
  •     我是头一次读唐诺的作品。前两年,花了不少时间购买了一些关于书与读书的书籍,包括《查令十字街84号》。《阅读的故事》以电子书的形式藏在我的kindle中已有些日子,当初在KPW上购买,纯属因为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购买的目的性不是很突出,所以,几个月也没有对它的存在产生特别的关注,直到今天一早,正式地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想想过去的几个月,实在是愧对了它,也愧对了作者唐诺。我想说的是,从题目而言,这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它如同是一个长相平平,衣着朴素,很难引起路人注意的行人,可是一旦有缘与之相识交流,你或许会有相遇很晚的感觉。此时我很想说,没有缘份,恐怕很难有机会与此书与此人相识。用心读、用心品,这定是陈年老酒般的醇香。
  •     关于阅读,作者写的够详细,有很多话似乎就是针对我们这种半吊子读者说的。
  •     有共鸣,是一位值得我学习的读书人。当今人不是不买书、不读书,否则那畅销榜怎么来的?跟风要不得。
  •     真的是最近一个月最用心投入的一本书,几乎每天都要花时间看。不得不说文学阅读的主题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看过之后共鸣点很多,也能让我思考更多。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总觉得他没讲透彻,或者还想借点小说的力?容我再揣摩。
  •     挺有意思的。
  •     唐诺的书不用多说 书里频频出现朱天心 不提朱天心了就来一句加个引号的话 秀恩爱的方式好清新脱俗哈哈哈
  •     《阅读的故事》——唐诺我最早知道唐诺这个名字是因为读《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这是一套非常棒的、非常特别的推理小说,看过你就知道了),全集共有八本,每一本前面都有唐诺写的大段的导读。每篇导读写得一丝不苟,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很有文采,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眼前不时地燃起一些火花,节日夜晚的那种,令人惊喜。于是我知道了有个叫唐诺的才子。再后来偶然发现原来他还是台湾才女小说家朱天心的丈夫,不禁对他更加好奇。此番发现他的《阅读的故事》,自然要先睹为快。这本书的外皮设计得颇有些古朴的韵味,好像一本饱经翻阅的旧书,其内部纸张厚度、文字大小也恰到好处,显示出唐诺作为一个出版界人士的功底。封面上列出的目录,比如:“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书读不懂怎么办”、“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怎么阅读”、“跨过人生的折返点——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作为一个读者”等等,大概很多读书的人都曾在这些问题上纠结过,这也是当初吸引我购买此书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阅读的故事》后,我觉得失望,没看到火花,没感到惊喜,却只有迷惑和疲惫。唐诺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迷宫里的将军》(另有译为《将军和她的情妇》的)作为穿起全书的线,其间旁征博引,提及无数名著和名作家。我倒没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把南美洲民族英雄玻利瓦尔跟阅...读牵强在一起,让人很是费解。好像唐诺本该直接把读者引入他的书房促膝倾谈的,却不料为了表示欢迎的隆重,大肆布置书房,竟把它搞成了一个“迷宫”,把读者们绕在了里面,也忘了自己原本要做什么。我在这迷宫里转了个遍,没能找到出口,困乏了,放弃了。最后不知道唐诺究竟想跟读者表达个什么意思。 阅读更多 ›
  •     纸张没有想象的好,但是也不是很差!物流5天 有点慢哦
  •     语言风格不是很喜
  •     什么都想说,造成什么也说不清楚。感觉作者每句都在跑题,每个句子内部也都在不断跑题。想到一个点子,然后就必须紧跟着,甚至同在这句话里,牵扯一下有关无关的其他书,然后继续就跑题下去扯这本书,然后再跳到另一本。作者对于卖弄书名人名的偏执已经走火入魔,远远超过写作本身,最后变成一本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的书单子。还有要命的排版,里面满满当当地穿插着为数众多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一样,严重干扰阅读。
  •     很受益。唐诺像是一位不在场的老师,即耐心又温柔。
  •     上班静下心读物。“采四海之花酿酒”。
  •     唐诺先生说,人和书的关系是友谊。而“世界上,少有东西能像友谊那么耐用耐磨的。”于是,他写了一部这样耐读的作品。他又说:“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于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每一个字句都是对书籍这一自由国度的秩序试图或已做出的探索。
  •     所以我不怎么喜欢这本书,不是书不好,是我不喜欢读散文。读不下去,简单的翻阅了一下。一些章节认真看了下而已。但是唐诺这么牛逼的人物,我哪有资格评价
  •     一些笔记:阅读者所看到并视之为珍宝的这些更好的世界,直截了当说,却通常是一个一个“被击败”的世界——被历史的偶然机遇击败、被习焉不察的流俗击败、被人们的粗疏、懒怠、不讲道理和坏品位坏程度击败。 / 这是一组对死亡生不出幽默感的人,诗人歌德死时多点光的近乎哀号便是此类最生动的演出之一。 / 但我个人还是坚信,人有“一件主要的事要干”从而可以挣开时间束缚,这是很幸福的事,生命因此辛苦了点,却是充实有重量有内容的存在。 / 其原因,我想,其一是仆役随从在小说里,通常是E.M.福斯特说的概念性人物,扁形人物,不是实体,因此不容情绪也不会受伤。
  •     中毒太深
  •     作者无疑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或者说是职业读书人,探讨了各种阅读相关的问题。但行文实在是繁琐絮叨,让人无法顺畅的读下去,后面直接翻到完。 关于读书的姿势作者说的不错:怎么舒服怎么来。其实这也适用于对读书的态度,作为兴趣的读书,如果读不下去,该弃则弃。
  •     唐诺,很值得一读
  •     有些地方确实深刻,到位,需要耐心的读完。只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定力细细读完,读书功力不够。
  •     书很好,内容本身也带有启发性,评书之外说了很多人生细节,小品文吧。推荐
  •     挺好看的一本书,很不错,就是有点旧
  •     唐诺把困惑解释成为对世界的瞻望,把阅读的过程比喻成踮起脚跟的好奇,而有困惑是因为目力不及。“我的流年我自己知道”,确是如此。
  •     思维式散文 永远引述那几个作家
  •     最大的收获是赶紧去找《迷宫中的将军》来读。
  •     从一本关于玻利瓦尔的小说开始,作者一路在讨论阅读的种种。随便拿起一篇都哼读的很开心。尤其是关于阅读的目的啊,如何阅读啊,会觉得作者说的特别在理。
  •     有些地方写的还行,但是就文字本身来说读得太累了
  •     唐诺的散文都挺好的,这本书是围绕着“阅读”这个主题思考,对于怎样阅读,阅读什么等等问题,颇有建议,喜欢读书的人,应该能从中有所收获。其写作的结构也颇有意思,荐之。
  •     文笔很喜欢,有种“啊,议论文还可以这样写”的感觉。全书是关于阅读的随笔抑或是《迷宫中的将军》的读书指南?总之将军一书是一定要看了。
  •     虽然读起唐诺的文字略有些拗口,这可能是两岸文化的差别,但仍然然感觉收获颇丰,且其中玻利瓦尔一直穿插其间,有趣,可读性很强!
  •     书原来可以这样读、可以这样写
  •     昨夜刚刚读完,我还不能完全消化,放一放,过一两年再读。你的《尽头》现在是我的床头书,你的《文字的故事》我已读过了,你的《名字的故事》《读者》还有,咖啡馆的……什么什么,我都会节衣缩食买来读。你在喧嚣的咖啡馆里写,我在静静的客厅里读。莫愁前路无知己,海峡对岸我读你。我是无意中看到《尽头》的,凭直觉它是一本好书。果然!为我打开一扇门: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
  •     我以前怎么会看这种书。
  •     在越南出差的时候断续的读完,还是下笔洋洋洒洒,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风格。很有启发。尤其关于作者失败作品的评述。
  •     唐诺是朱天心的丈夫,他的《阅读的故事》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片段做引子,谈了有关阅读的持续、整体、困惑、开始、代价、时间、记忆、方法、姿势、专业,有关童年的、四十岁以后的、小说的阅读,方方面面、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有温度、有情怀,行文且流畅唯美,似与不可多读的知心老友聊天。比起追寻答案,他更多地描述一种过程状态,一种丰富的可能性,阅读无涯,终其一生依梦之径、循歌之路,必会遇见和你做同一种美丽的梦的人。“阅读的人穷尽一生之力,极其可能还是未能为自己心中大疑找到答案,但只要阅读一天仍顽强进行,可能性就一天不消失。”
  •     有点话痨 不过确实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     16.09.09 06F唐诺的书话类作品一直喜欢,总是有料有梗,会带你看全新的文字,也容易让人有启发,个人风格鲜明。其中提到的兴趣书籍也是不走寻常路线,静下心来读一读,还是很有收获的。
  •     原以为读起来会很轻松,想不到读起相当吃力,看得很慢。作者功力深厚!
  •     很好的书,暂时没时间细读。
  •     很多东西都有共鸣,也解决了一些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最喜欢的一句话: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时就很感动,也想有一天去一趟查令十字街。 厄普代克讲:“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同样为人类做着无限的梦……其中又以卡尔维诺最温暖最明亮,并且对于人类的真实有着最多样、仁慈的好奇。”
  •     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
  •     博大精深。
  •     后悔买,看看电子版就可以了
  •     非常耐读,平淡中其实包含着许多思考。
  •     【9日】就像唐诺的朋友吴继文期许他的那样,很想哪天看到唐诺把文章中批批挂挂的他者话重刷干净,没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说自己的话’。唐诺在文字面前及其谦卑,好像不引用个什么文学大家的论点来佐证他的感受,其感受就不再真实可信了,自己的创见终究是独一无二珍贵的东西,是不逊于任何人的东西。|当我看完这本书,王冰问我其中有什么故事让我如此心满意足,可有什么故事?我想了想,只能将玻利瓦尔的伴侣曼努埃拉萨恩斯单枪匹马手握长矛上皇家大街维护爱人名誉的故事讲出,其趣味经我口当然大打折扣,我也是一个引述者,不免就再引用一次唐诺的话:这是一种有沉沉重量的丰饶幸福,但把这么多幸福全抗一人生上还是很累的,需要相当的耐力和体力;而且,紧抱着这么多幸福充满心中四肢百骸却没法跟别人展示更是孤寂,如锦衣夜行。
  •     把世间的名字里面的弊病发扬得更多了。。世间的名字里面还有不时的见解,虽然多数时候在絮叨。但这本貌似就是在絮絮叨叨。也许我没抓到提纲吧。
  •     这本书非常的值得阅读,包装和书的手感都很喜欢,发货很快,一天之内就到了,满意!
  •     可以随手翻开从任何一个章节任何一个小节读起来,行云流水的文字,关乎阅读过程中谜与思,读四十岁以后阅读而有所思,把阅读作为一个人一生的宏观问题来谈,还喜欢输出7882颗星星的人一节,关于虚构类作品的阅读回味。“在全世界最便宜的东西里”,洞察与修行。
  •     唐诺的跑马场
  •     这是目前唐诺最好的一本书,本是出于一位常年读者的善意,结果却只能依靠阅读者的诚实。我一直相信困难对人的强大作用力量,我也一直相信人要自讨苦吃,把自己逼到孤立无援的境地。只是这个过程,你只能保持沉默,要知道,结果之前暴露自己的努力永远是一种原罪。
  •     能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