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书评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101045352
作者:伊永文
页数:288页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终于完整的看完了这本书,在图书馆撞见。利用午饭和毛概课的时间爱你结束了他,看的速度很快,一次次的诧异,这个史书上外强中干,浮华嚣张的窄带,竟然是那么的朝气蓬勃。从都市到完了,酒肆楼阁,吟诗品茗,夜晚街市,都让人想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前无来者的繁华东京也好临安也罢,那一世的繁花谁都磨灭不了。那一带文人辈出文典流传,多好的时代多美的时代。文化情调和商机那么完美的结合,盛唐的模样怕是不及宋朝的一半,熙熙攘攘的热闹的真实的人家烟火的,美好时代。

扭转我们被灌输的对宋代片面解读

一个审美情趣如此高雅的朝代一个文人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政府在我们的教育中却一直被灌输以“弱宋”“昏君”的概念谁之过?此书,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作者花了不少功夫考证。如果静静地思索一下,也许可以带给我们更多……

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好书

最近对宋代的城市发展很感兴趣,就到图书馆借《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来看。这些书其实以前都读过,用的是中国商业出版社的“中国烹饪古籍丛书”的合刻本,薄薄的,读得不甚了然。不是我不懂选择版本,实在是学校的图书馆就有这种书。检索书目时,发现学校图书馆新到了《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的,就跑去借来,伊永文笺注的。傅璇琮给笺注作的序,而且甚为推许。说这本书是伊永文先生历时二十多年的专心研究,艰苦努力才得以成就的。好久不读书了,一看竖排繁华的,就觉得非在神清气朗时不能读之,于是毕恭毕敬地放在书架上,想什么时候洗完澡,关了电脑再来看。百无聊赖之中,随手抓了本也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封面上画着人物,就像水浒传里的绣像插图,偶喜欢,漫不经心地看了下去,越看越有味道,觉得作者文笔不俗,且功力深厚,绝不是一般的通俗读本,回到封面一看,又是中华书局的书,而作者正是伊永文先生。而我,以前居然都不知道伊永文!我光知道易中天,于丹了。《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一书可能是老版新印,我看书的副标题是《宋代城市风情图记》,估计是《宋代城市风情》一书的修订,加上许多插图。嗯,我最喜欢看小人书了,这本书加上插图,内容直观活沷生动多了。作者的文笔娓娓道来,亲切可人,没有很多我等老百姓不认识的字,也没有密密麻麻的注解;难得的是,此书虽然是普及性介绍性的读物,但作者并不胡说八道,主观臆断,夸大其辞,而是从史实与材料出发,所以本书是可信实的,可用来作写论文的参考书。易中天,于丹等最近的“学术超男”、“超女”,于文化普及,功莫大焉,但亦受到程度不等的抨击(尤以于丹为甚),固然首先是因为抨击者心智的极不健全,其次则同本身似乎不够权威(如攻击者一直纠缠于丹不是古典文学专业的博士,须知孔子也不是),学术的功底不够扎实。(这也没有办法,那些自称扎实的人,也不不见写过什么伟大的著作,还有一些真的很扎实的,口才不好,对大众的心理也缺乏考虑。)但是,伊永文这本《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但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得的好书。不过我看印数也才六千册,不及易中天,于丹远矣,亦不及韩寒,郭敬明,更甭提金庸,从赚钱的能力而言,又不及歌星影星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非战之罪”。

听听那绝响

在现有的科学体系下,时间具有严格的单向性,所有流逝的事物和情境,无法再次重现。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此,回首张望过去,并把握住这一川逝水,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梦想。H. G. 威尔斯在1895年发表了科幻作品《时间机器》,时间旅行的设想从此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登上某种机器,一个人就可以利用控制系统确定任何一个日期(过去或未来),然后时间机器就可以在瞬间将他带到那个时代去。之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对于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但几十年来,虽然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不少严肃的进展,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利用物理原理回到过去的时空的尝试仍然还停留在梦想阶段。另外一种回到过去的方法,就是重构过去。参考过去的种种记录和线索,依照过去的组织方式,乃至使用过去的材料,来重新构造出当时的人、事、物,研究者并通过置身这样一种情境之中,来探究过去究竟有什么在发生、怎样发生以及其中的逻辑和因果关系。而历史学,大而言之,就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重构过去的学科。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行走在宋代的城市》,无疑是一部重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杰作。我称呼其为杰作,毫无故作夸张之意。因为其中的描写实在是太栩栩如生了,充满了细节的趣味和意想不到的现实感。某些段落甚至真的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时空错乱的观感,以为自己是在11、12世纪的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行都临安——清晨,街巷中响起报时人清亮的嗓音,不用看天,就可知晓“天色晴明”还是“天色阴晦”,车水马龙的市声开始渐次涌入耳际,各种小贩的叫卖声吟唱出早市的风景……白昼,大量的人流在出售各种小商品的店铺前流连,醉心于货物种类的繁多、制作的精巧。还有各色人等买字卖画、根据顾客的要求现场写诗、作文出售……夜晚,街市依然灯火通明,人潮汹涌,从红灯高张的各种酒楼、茶馆中传来的伎艺人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調、畅怀痛饮之音,久久不息……上元夜,市民倾城放灯、看灯,街巷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火星如雨。政府扎起琉璃灯山,山上有大彩楼,铺连五色琉璃阁,阁上有杂色人物、图画、藻饰、音乐、当然还有千姿百态的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时间恍惚天上人间……八月十八,钱塘江看潮、弄潮,远处的一线银潮奔腾到人群的面前,怒涛卷起的霜雪在眼前碎裂,更有数百位粗旷豪迈的弄潮儿,手把红旗,在潮水最猛烈的时候徒身在潮头嬉戏,腾身百变而红旗不湿,穿行于滔天巨浪而有惊无险,赢得观潮者一阵阵的喝彩……大宋朝四时晨昏的城市生活百态跃然于纸上,奔腾于作者的笔端。这其中既有对日常风物景色、节日庆典活动的描写,也有对各种物产、饮食、娱乐及行市的介绍,还有对城市民俗、婚丧嫁娶、祭祀过节的叙录,以及社会保障、政府福利的考证,其中穿插以上至皇帝、名士,下至市井百姓的轶事趣闻,佐证以当时的笔记、词章和史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几乎让你以为这不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就是出于想象力丰富的虚构。事实上,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的本书作者伊永文先生当然不是宋朝人,也不是想象力过于发达之辈。他在本书的后记中表示:“如何使学生获得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学的知识,这是摆在古典文学教学者面前的一项课题。笔者有感于此,遂以宋、元、明文学与都市社会生活关系为研究领域,作些交叉研究,本书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而言,书中所叙事件与典故,皆有所本,可以说史事无一字无来处,均经反复推敲。”把写作本书的意图和其中坚实的史料基础向读者作了交待。更为可贵的是,伊教授摒弃了会让一般读者觉得艰涩的专业历史类写作的套路,采取了诗、图、文、史相结合,辅之以散文笔调铺叙的文章形式,以浅白道艰深,化古奥为平常,图文并茂,情趣盎然,非常适合学生和现代人阅读的口味。确实,回望有宋一朝,它所创造的城市文明果真是一个奇迹,值得我们关注。虽然从王朝的版图上看,格局最逼仄,军事上不受周边民族胁迫的日子也只有几十年光景,但其内部文明的发展,工商贸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体制的完善,却把中国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接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纷争和兵火,社会生活其实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公元960年,北方后周政权的高级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宣布建立大宋朝。之后吞荆湘,取后蜀,灭南汉,平南唐,泉漳纳土,吴越归地,于公元979年,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上统一了中土。再到了公元1004年,宋与北方对峙的强敌辽也订立了檀渊之盟,结束了敌对状态,明确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立刻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元气,开启了一段短暂但是传奇的太平盛世。公元1125年,后起的金消灭了辽,又一鼓作气在两年后攻占了宋的都城汴梁,两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虏到了北方。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后建都(行在)于临安,史称南宋。虽然岳飞等将领的胜利战果很快被内部的敌人破坏殆尽,军事上自此毫无建树,但靠着东南沿海的财税支撑,南宋政权竟然仍能在偏安的格局下支撑一百多年,且其市民阶层还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直到来自漠北的蒙古铁骑扫荡了金后,加上经历了最后几代庸君和奸相的恶搞,南宋的残山剩水才终于支撑不住。1279年,逃窜于海上的末帝赵昺在忽必烈大军的追逼下跳海殉国,年仅七岁。南宋自此灭亡。之后元朝的经济和文明,不客气地说只是全面的、大幅度的倒退。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所工笔描绘的东京汴梁的全景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当然,《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之所以出色,也离不开原始文献本身的丰富翔实。这里必须提到作为本书重要材料来源的著名宋人笔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和周密《武林旧事》。这三本书不仅史料价值大,且其文字优美如画,其景其境令人心生向往,即便作为文史小品来读,也趣味极多。孟元老是北宋的遗老,宋虽未灭,而风景已殊,他浓墨重彩,写的是沦陷之前的东京汴梁。吴自牧和周密是南宋的遗老,时移物换,九庙成墟,故刻意状写昔日临安的风物之盛美,以寄托对今日山河变色家国丧失的哀思。无独有偶,明清换代之际的散文家张岱在其笔记《西湖梦寻》中也不无伤感地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而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在他的七卷本《追忆逝水年华》中写道:“我明白在现实之中去寻找记忆中的图景是何等的矛盾,后者的魅力得之于回忆,得之于没有通过感官的感受。我当年认识的现实今日已经不复存在。对某个形象的回忆只不过是对某一片刻的遗憾之情;而房屋、道路、大街,唉!都跟岁月一样易逝!”正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古今中外的情感原来是一致的。朝代更替之际,那些披发入山的遗民经历过辇下风光,苦度着山中岁月、怀抱着海上心情,念念于彼时、此时、将来时,一片“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的惆怅无处消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往昔记忆中的繁华,重新描画成纸上的烟云。所谓“神游故国,花记前度”,把彼时彼处的一切,用极其细密温婉的文字挽留于忘川的滚滚逝去。惟其情真意切、意在言外,方才使得那些客观的叙述也能动人心弦。应该说《行走在宋代的城市》远不止取材于这几本当时的回忆录,伊教授披沙沥金做了大量艰苦而有效的整理爬梳和归纳分析的工作。但在我看来,是这几部构成《行走在宋代的城市》躯干的文本,以其真实详尽的记叙和记叙背后对宋代社会文化的恋恋依依,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本书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现实虽然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完全不同的此间世界,但这并不能否定记忆中那个真实的彼处世界。张岱不也接着上文承认道:“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吗?巧的是,笔者新近又读了一本极有趣味的历史小说,讲述的也是北宋末年的情事,名字竟是叫做《汴京残梦》。这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晚年写的一本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学子徐承茵进京赶考,不料朝廷更换法度,大兴学校,于是改学画学,成了一名御用画师。由于悟性和画技出色,被张择端选为助手,得以参与了《清明上河图》的绘制。在绘制过程中又机缘凑巧,结识了皇上的掌上明珠柔福公主。两人情愫方生,却不料金人已经南下,家国飘摇之际,于是乃演绎出了一段奇情……说到奇情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当下流行的那些借历史之壳胡编出一些剑侠、神魔乃至时空错乱的离奇故事。这本书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除了几个人物的名字或虚构或实有其名但于史无考,其余和伊教授的大作一样,大到史事、小到店小二奉上的酒菜点心,可以说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作者写作此书也不是要意淫历史、来个离奇的故事以娱乐大众,而是希望读者以此为一扇窗户,借着徐承茵这个普通北宋百姓的眼睛,对北宋末年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历史推衍中的逻辑投以一瞥。笔者以为,虽然历史以其本身的错综复杂和无限宏大,让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住其中所有的事实和事实后面的真相,但至少这本薄薄的小书从某种程度上逼近了彼时城市文明之灿烂却又昙花一现的因果。因此,从第一个层面来读,这是一篇叙事文,讲了一出乱世儿女的戏文,一个国宝里隐藏着的故事,一曲暴风雨之夕的夜莺之歌;从第二层读,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构思过程、全卷的布局结构、众多人物的姿态含义、以及绘制中所采用的技法、工具。从第三层读,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散文,从宋徽宗和蔡京继续推行王安石的新法说起,渐及新旧党争的实质、朝廷在社会财富流通上的政策、梁山泊农民起义的缘由、宋人原先与金人合谋图辽却引火烧身遭致自己失国的变局……黄先生的观点是,虽然宋朝大城市商业一派繁荣,但与现代社会相比,却欠缺那些催生近代欧洲商业文明的私有财产权和社会分工、公平交换的概念,因此,新法虽然从政治层面有很好的理想(借书中人物蔡卞之口说,就是让京城的财富流通到全国,使全国都能富足起来),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前提条件,与当时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不符,因而注定只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同时,也正是由于当时宋朝的统治者缺乏足够的物质组织能力和在数字上的管理能力,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用儒学道德来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因此一方面是游牧民族军事上组织简单但是机动有力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在兵制落后、指挥不灵和后勤组织滞后上的种种劣势,注定了宋朝覆亡的命运。大江歌罢掉头东。无论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时代,它已经这样流逝了,历史逻辑的冷酷无情之处在于:当你看清它时,它已经不在那里了。于是不仅是当日汴京的诸多繁华兴盛化为后人絮说的旧梦,就是在大时代下的各色人等也统统被命运的洪流卷裹而去,不论是王孙帝胄还是普通百姓,纵有对未来万般的宏图伟业或是千般的生活憧憬,一切梦想都已经残破难圆,无可挽回的只有我们读史者的惆怅。当然除了惆怅,还有些别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说过:“Nothing gold can stay.”——美好的东西无法常驻。但我们说有些事物是永恒的,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物质上存在得久远,能够抗住岁月的洗炼。反倒是因为这些事物只存在于某个时空之内,空前而绝后。因为它们自身的耀眼,历史的视网膜上便永久地灼上了存在的痕迹。任时间悠远地流逝,它们在人类的记忆中鲜活无比无可否认地存在着,只要你用心去观看,便会重现在眼前。这也是一种永恒。此刻当我再一次展开《清明上河图》,徒劳地想在其中寻找出柔福公主俏皮的身影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此按下不表之际,借一首南宋临安的传奇人物济癫和尚的禅诗来收束本文:“二十余载狼籍,东壁打倒西壁。而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伊永文著,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宋)孟元老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版;《汴京残梦》,黄仁宇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版;《荣宝斋画谱: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绘,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1月版)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