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转移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303171538
作者:罗志田
页数:330页

内容概要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即将出版。

书籍目录

修订版序
原序
1、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2、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3、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4、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读书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5、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读书人的困惑与责任
6、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
7、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8、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与反思
9、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作者简介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权势转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修订版序《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出版于1999年,合同期满以后,常有出版社来联系再版的事,让我感动。然因打算进行大范围的重编,一直拖延着。谭徐锋先生锲而不舍,终使我不得不妥协。原设想中的一些必要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得已,只能较大幅度地改编,希望以后可以实现更彻底的重编。原书由十篇文字组成,今略去了学术部分的两篇(因有密切相关的新作,当另组),删去了胡适少年受学经历一篇,另有四篇论述具体人事的,移出与他文另编一集。留下的只有三篇,并新增六文。所留所增者,都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希望能从稍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遗憾的是,近代“经典的消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势转移。本已写出一文的粗稿,参加了台北中研院的汉学会议。但因为各种文债压身,竟不能及时修订完成,那边有负汉学会议拟收入文集的厚意,这里也只好暂阙。此文若收入,全书的整体感会更强一些。新增各文中,有两文采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当初那书是听朋友之劝,尝试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以适应各方面的读者。现在看来,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似呈分而不合的趋势,故将其中三篇研究性文章析出,两入此集(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文已大幅度改写),一入他集。该书余下的内容,拟补入一批文化与学术评论文字,进行重组。各文因论述相关,不免有重复之处,自己有时还不易察觉。苏州大学历史系的鲁萍老师代为核阅一过,指出了雷同之处,这是我非常感谢的!凡是史料叙述重复之处,现已尽量删并。惟马克思、章太炎和胡适个别有代表性的话,借用布克哈特的话说,“散发着耀眼的启示之光”,都引用两次以上,仍予保留。少数综合性的论述文字,如“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云云,在相关论文中数次出现,删去似妨碍上下文的理解,故仍保留。尚祈谅解。现在重看旧作,印象特别深的是每篇文章前面曾有那样多致谢的人。这是因为那时的治学条件确实较差,尤其在成都治近代史,资料非常缺乏(四川早年主持图书馆的老先生基本不视近几十年的历史为正当学问,所以不重视这类史料的收藏),不得不境内外四处求援;与今天材料多到看不完的状态,真不可同日而语。各文中致谢的人,有的已归道山,许多成了大人物。这次的修订,凡是前辈和平辈,姓名皆删略(感激则永存心中),仅留下那些帮助过我的年轻人之姓名。也因当年的资料状况,文中使用材料的版本各异,尤其是历史上不那么“进步”甚或“政治不正确”的人物,其文集昔年很难再版,几乎是找到什么用什么,显得相当杂乱。这次凡修改之文,尽量改用新出的全集一类统一文本,余亦仍旧,只能以后再进行全面的修订。如有因此而产生的文字歧异和错误,非常希望发现的读者予以指正,谨先致谢忱!2013年3月18日于旅京寓所
  •     1,近现代中国人不论是信仰还是反对孙中山的,都是比附或援据西洋思想来信仰或反对。P32,近代中西胶着之复杂,早已是“层累堆积“且循环往复了好几次了。(例:小脚、小老婆、鸦片、人力车,鸦片乃西人输入,人力车虽为日人所发表,但传入国内后最先也是租界内外人使用,稍晚来华的外人反而将二者视为中国所固有,并记载在书文中,使之成为更多外人的印象。晚近的国人见而不怪或是读外人记载也以为中国固有。)3,概言之,19世纪的“西潮”其实已成为20世纪的“中国”之一部分。因此,今日言中国传统,实应把西潮(但不是西方)包括在内。P64,这些反常的行为提示了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即西人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不一定要遵从建立在其自身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西方行为方式。P4
  •     初版目录自序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其人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每读罗大师的书,除开学术思想史的内容不说,文中所体现大师的治学方式启发甚大
  •     各人凭着自己的观念行事,或许人大多也只能凭着其观念行事。 近代也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了
  •     确实不错呀,你们豆瓣人就该多多撕,撕的时候记得推书就好。论文集,各篇重复略高。边缘知识分子,国进民退,都很有现实意义。
  •     讲述了中国1906年废除科举制后,广大基层知识分子迷茫看不到前途的状况。大城市里的还好,能够接触到西学,乡野的读书人真是没办法。科举还切断了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阶梯,对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
  •     科举制废除后城乡疏离的那一篇令人发醒,边缘知识分子的观点也尤其新颖。是一本不好读却写得很好的书。
  •     文风相当喜欢,很简练,论述逻辑清晰。
  •     读此书会感到今日诸多问题都像是过去问题的重演或延续,如“寒门”弟子上升机会的减少、城乡的分化、国进民退等等。感觉罗老师对近代史矛盾的一面把握很好。可惜作为论文集,前后会有文字重复的地方。外国人译名可以考虑换成斯考切波这些大陆通译?
  •     知识分子边缘化和边缘化的知识分子
  •     罗志田治学,毁誉参半。以权势来解剖中西文化冲撞是个不错的视角。材料在现在看来有些老旧,但已然是苛责了。值得一看一思。
  •     罗老教授颇有洞见
  •     启发甚大
  •     “五四”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即李大钊所说,“证实”了“知识阶级的胜利”,赋予了知识阶级作为“民众先驱”的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中止了近代中国读书人的自我批判进程,至少缓冲了许多读书人一面严厉自责一面又试图承担“收拾民族”之责的那种心态紧张,而凸显了士人秉承的“士气”。用茅盾的话说,“士气”即“中国读书人传统的救世主义”。
  •     终于读过罗老师这本书,几次反复,算是完满。读过胡适传再看次书无疑加深了对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心境的理解之同情。
  •     高开低走,以科举制两篇最为经典,但后来水平一般,而且我还是那个观点这种论文堆砌的作品最好作者勤劳一下整理一下
  •     十五年后的修订版,多通论性文字,新增的《科举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国进民退》两文较佳。
  •     啊罗老师你快出自选合集123吧,文章精彩,材料也用来用去。快出自选合集让人方便整理啊
  •     写法很像汉学家,论证稍显不足,但是议论发得很有眼力。
  •     动荡时代的思想转向 罗大师的作品一贯易读易懂 深入浅出 拜服
  •     “落伍”,“争夺”,“历史”,“西方”这种平常的词都加上引号,看了之后感觉很疲劳,像噎着了似的。越来越不喜欢思想史了。
  •     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后果】的两篇写得非常好,【国进民退】也很有启发意义,罗大师对晚清民初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变迁尤为关注,这是我所欣赏的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切入点/突破口
  •     2014.8.29—9.6 精读
  •     可惜了,只有好的想法,没有好的阐释。语言干瘪无力,絮絮叨叨没有重点!这种书还能重版?
  •     四星半,相当赞。九篇论文,围绕着一个主题-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什么样的权势,转移到哪里的,怎么转移的?这就是本书力图在某一方面做解答的。我个人有一种观点,近代史和先秦史一样,永远都不会有真正正确的答案的,只能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树立典范而后不断的推翻。这本书个人以为最佳的在科举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和边缘知识分子两篇。有关边缘知识分子的塑造以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真的是大开眼界...科举制的废除更让人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觉。往日的各种吊诡现象放到今日社会同样还是存在,尤其是城市和乡村的疏离,让人清楚的体会到历史是在循环中往复的...
  •     可以看得出作者的修养
  •     算是本论文集吧,既然辑录成册,个人觉得还是筛改整理精简下比较好,重复内容太多了。不过看过这本书后收获还是蛮大的……故,还是四星好了
  •     多有重复段落(虽然重复论述没有秦晖来得多),最后一篇尤可注意,让人重新考虑“官”“公”之别。
  •     好!2016-5-24
  •     除了赤化那篇有点晕
  •     什么“新的崇拜”啊“负面整体化”啊“国进民退”啊,哎呀我怎么都想不到!(终于要告别自己复印的那个版了~)
  •     大家风范!从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思想史确实是一条非常好的进路。问题在于。。。难度好大!!!望其项背!
  •     我努力正经写感受……一是社会视野下的思想史,许要重新评估一些学术的传播效用还有把握那时人所受的思想资源和影响 二是提供一些极妙思路,可以解释一些事件 但侧重思想视角难做论断 三暴露了我对旧学的无知,以往之认识该重建 四看时很累 笔记也没做下去 稍补一下吧
  •     余师英时余师英时余师英时余师英时余师英时
  •     我先来补一下标记。时间是在2015年年末......笔记在......三号?
  •     讀到現在就屬這本文氣通順……
  •     几篇论文颇有重复,但是还是蛮有想法,感觉颇有收益。推荐《科举制的废除和四民社会的解体》、《近代中国社会的权势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与反思》三篇文章。
  •     首先说,不是专门治清史,无法感受到大家对此书的追捧。打个三星半,主要是因为此书(当然,篇幅原因,史料功底并不是特别明显)采取的是我接触到的西方思想史套路,注意分析历史背景与思想形成原因的关系。至于具体到从中到西,从士到民的权势转移,这跟我的兴趣点不吻合,所以很遗憾没有醍醐灌顶之感。
  •     在西方文化渗透的操纵下,中国人被动接受的一面又给整个文化层面造成了何等震荡的冲击?这样的冲击能否就可以随意归功成迈向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都留下了非常值得再思考的线索。
  •     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史论文集,罗志田也是学贯中西之人,古文功底尤为深厚,从科举制度知识分子与变革时代,略微生涩,重视底层人的史料,如刘大鹏:《退想斋日记》。非专业不建议阅读。
  •     志田之书,唯权势转移和乱世潜流最为可观
  •     后来不少事情上结论不明,只有“这方面还有待观察”云云。
  •     文集
  •     略有不懂
  •     一分为二。
  •     茅桑罗三位老师的学术素养与水准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     旧版更加精彩,埋藏了不少可以继续深入的题目。结合老教授近年来的新作,可以拆成几本书(老教授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     “士”向“知识分子”的近代化转变,知识分子边缘化(废科举,“士农工商”瓦解,知识分子与权力系统分离,影响力下降);“中学—西学”潮流转向,“士”因不通西学者失势,被边缘化;“士与知识分子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参政与议政”——知识分子更超然一些(?);商人等其他“边缘群体”地位提升;*科举“通上下”社会功能消失,致城乡分离,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废科举致已成年读书人失去出路,产生边缘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影响(黄克诚);文学革命的“精英”性质;白话文普及——边缘知识分子渐成主要力量;“二十世纪中国各政治运动的成败,常视其能否吸引和容纳大多数边缘知识分子而定”;
  •     高明之论断比比皆是,特别喜欢挖掘吊诡现象,但似有不少过于缠绕枝蔓之处,容易把人给绕晕。
  •     当年应该很牛,虽然学界和青年人现在大多熟悉,不过倒是急需普及开来、深入课改o(╯□╰)o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趣;文风介于王汎森和黄克武之间呐;2天读毕。
  •     这本书读了两遍,主要是论文选集,前后不是很连贯,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罗志田教授的思想史研究很强调新旧的转化,正如其书名一样,对其中边缘知识分子的描述颇感兴趣。
  •     不错,看了这些讲社会基本面的书以后,再看当时的许多文人文章思路都清晰不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