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书评

出版日期:2016-5-20
ISBN:9787550275149
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页数:226页

诚心祝福你 捱得到 新天地

作者提倡以“工匠思维”对待自己的的职业生涯,即建立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这要求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要想找到职业幸福感,需要的不是什么完美的工作,而是以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对待现有的工作——通过让自己在某些稀缺而宝贵的方面有所擅长而建立所谓的“职场资本”,然后将其“兑现”为成就大事的特质,从而开创了一番事业。反复看了几遍后,回想自己两年多的工作,后背微凉,只得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不算晚,不算晚,还好遇到了。“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作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作者在开场就镇住了我。这是我大学毕业时的状态,因为对自己专业的陌生(整个学生时期都是高分低能……),哪怕找到了当时看来不错的工作,心里总是抱怨“我不喜欢”、“这个不适合我”、“我再想想”……这一想开启了躲避模式,我又遁入了校园。借口继续深造,实则继续逃避。“对于自己想做什么,我真的很困惑,困惑到连自己付出了什么代价都没有意识到。”代价不仅仅是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再从校园出来,市场又是一番光景。校园优等生不想沦为职场工作渣,生存不是我当时最紧迫的动力,虚荣心才是。我所在的行业市场是书中所说的“拍卖型”,可以用已有的技能换取工作和学习机会,比如通过帮助领导同事做PPT,写报告等了解了公司的一些岗位和条线业务,中间我甚至自学InDesign排版争取到了参与两个大项目的机会。书中作者写到,“杰克逊以工匠思维来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以此来确保自己可以从每一次经历中尽可能多地获取职场资本。他从没有过详细的职业规划。相反,做完每份工作后,他都会抬头看看有谁对他新收获的资本感兴趣,然后抓住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任意一个机会,实现职业上的跃升。”这段话解答了我曾经的疑惑:很多看起来无联的事情,做起来有没有意义?两年多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三个主要条线的业务,并且在目前的工作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继续深耕,还是换一个战场?我会去用“财务可行性法则”去判断。 已经进入职场的第二阶段,我在“工作范围”和“能力范围”两者之间思考。做哪些工作可以提高能力,提高某些能力需要做哪些工作?这关系到书中刻意练习的第三步“定义优秀”,是我接下来需要着力的地方。参考这个行业优秀的人作出的业绩,制定到计时表,细化任务,别光用嘴说。书中编剧优秀到不可忽视后回想当初的刻意练习感慨:“我希望10年后再看我现在写的东西时,也会说出同样的话。”我也是,我希望刻意练习后越过一个个绩效高原那个自己捱得到新天地。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书评

就个人经历而言,其实没啥太多经验,大学毕业后本来想去一家NGO工作,遭到全家的强烈反对,随进了一家稳定国企到现在,想想也并非一无所获,期间一直思考并不断尝试和寻找自己热爱什么,只是没有冲动到彻底放弃现在的工作转寻热爱,而是工作之余慢慢积累而已。就本书,我个人的观点如下:1.规则四我基本非常认同。2.作者否定激情不认同。真正的激情到底是什么?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等于真正的激情吗?我觉得不等于。随便喜欢上什么事这叫激情吗?我觉得也不是,依靠一个并不属于真正激情的事情去否定激情的价值,这个论断不可靠。真正的激情应该是有热情去完成技能的培养到达领域前沿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爱上什么,过不了多久,碰到什么困难就放弃的尝试,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动力。真正的激情是一种宝贵的品质。3.作者将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对立来看不认同。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怀有激情的同时可以运用工匠思维,学习各种技能,积攒个人的职业资本,我认为根本不矛盾。那些碰到一点困难就怀疑和放弃的,并不是激情无效,而是其他原因,比如拖延,懒惰,行动力差,激情不够等等。4.作者极力否认激情的作用,赞赏工匠思维,我认为还是在于价值观的分歧。作者认为好的工作就是带来物质富足,实现自主,用金钱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工作,但是一份好的工作真的只有这一种标准吗?我们到底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意义,比如一个人他按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怀有激情的实践理想,然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挣到什么钱,甚至很难养活自己,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就该被否定,并认为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进而否定激情的意义吗?我认为不能,举个极端的例子,梵高。同时,一个人的才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奖励和社会有很大关系,梵高活在当时就没有获得金钱的赞赏,乔丹如果活在原始社会,也没人愿意为他的大灌篮付那么多钱。5.最后,我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者对于职场的建议一部分是非常可靠的,但是这些建议是给那些做事容易放弃、三天两头换工作、不愿积累、误解激情,单纯沉浸激情幻想却没什么行动力的人,而不是真正具有激情的人。---------------------------------分割线--------------------------------------------------------------------------------------------------------------------------------------再思考,如下:1.首先,一个人坚信一个观点就会拿出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不相信这个观点就会举出别的例子来反驳。在心理学,有一个概念:信念偏向,它的定义是人们根据自己是否相信某结论而认定某结论或者论证有效。这样,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就是偏向收集能佐证自己结论的数据,而选择性忽视反对结论的数据。在我看来作者举出的很多例子都是支持他的结论的例子,但是没有提结论之外的例子。老师字润之对我的点评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很多需要激情去做的人生事业最开始还是需要你踏实工作获得最基本的衣食温饱之后再追求的,比如很多公益事业,志愿者们都是有本职工作,我之前律所的合伙人就是北京一家和公益机构的无偿法律顾问,她每年免费为家暴女性代理至少10个以上的诉讼案件,但是她本职工作还是在律所里拼命挣钱,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事业感或者使命感。 ”对,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但是我也见过同样是做公益的,他们就是只是满足自己简单的温饱,然后投身公益了,因为有时候公益事业钱不是主要问题,人 才是关键,很多人只愿意捐款,但没精力去做。这时候那些投身公益的一些人就是凭借激情去做的,非常理想主义。再比如作者在附录里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有说服力,能涵盖了很多领域,便举了一个叫西弗斯的作家的例子,这个创业家、作家、思想家在我看来更像是商人和企业家。真正的作家往往是追随激情和热爱的。2.通过老师提醒我发现我确实误读了作者,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先采用工匠思维没那么激情思维会随之而来(p47),但是我的疑问是,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工作运用工匠思维,那么激情都会随之而来吗?我觉得不一定。作者举了很多支持这个结论的例子,同时没举出的也会有很多不支持的例子。所以还是可能出现在信念偏见上,作者举出那些例子的样本是支持他结论的样本,但这个样本的容量是不是足够,样本的分布是不是均匀,还要较真的话,对于结论之外的数据怎么对待,在统计学上或者概率问题上是不是都更胜一筹都该说明。3.“即作为职场指导的商业图书内容中,在展开长久且稳健的职业生涯这个前提下,追随激情的确有其危险性。” 这是一个小伙伴汪汪的评论,说的太好了。工作应该是长久且稳定的就排除掉很多事了,比如激情,因为激情是“危险”的,这种危险就是风险,追从激情是具有风险的,所以这种前提出发作者基本说的全是对啊,囧。但这也就为职业建立了一个前提,就是认为职业首先应该是稳定且长久的并且是有人买单的,同时在书中,我认为作者对物质基础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这样“职业”这个具有庞大范围的东西被瞬间缩水了,我们在这种被缩水后的“职业”里谈职业规划,真的能是全面合理的吗?4.我们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绕不开。支持作者观点的人认为,职业需要为生活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其实要求并不低),激情总会有的,况且退一步讲,不一定非有激情才能工作啊,我没有激情也能工作,或者我培养些其他小爱好也可以啊。但是反对作者观点的人可能认为,激情是必须的,就算你做一份工作做到很不错了并且有了可观的收入,但还是因为缺乏激情觉得没有意义。前者就会按他们所相信的去生活,激情可有可无,先努力赚钱,积攒职业资本,但到了四五十岁呢?这些人一定能在工匠思维的引导下获得激情吗?不一定吧。同样,那些寻找激情的人同样会把激情之上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去实践自己的信念和生活,但是到了四五十岁呢?就能成功吗,失败了呢?人生太复杂了,谁也没把握用一种理念去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作者强调工匠理念是很好,因为很多人确实因为盲目追随激情,搞得自己生活陷入困境,但是这只是给这种情景下的职场建议,如果面对一个从事着高薪、职业资本很大,但是没有激情的人,该如何给他建议呢?5.伟大的人VS普通人。有些小伙伴觉得,这本书是给普通人看的,艺术家、运动员或者伟大的人都是少数,他们追随自己的热情没错,但是我们是普通人啊,所以他们是被这本书排除在外的。同样,这真的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前提。首先,普通人和伟大的人如何判断呢?很多伟人都是在他死后去反观他的成就做出的判断,一个被后世认为伟大的人在当时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普通人。比如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我举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扇脸,高更是艺术家啊,是少数人啊,被作者排除在外的啊。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少有人在生前就觉得自己是个伟人会名垂千古,然后才去选择追随激情,而是他们追随激情(他们之中没有不努力的)才造就那些有价值的事物的存在,所以在高更那个年代,他就是普通人。如果高更活在今天,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他同时又看了这本书的话,他该怎么选择呢?最后,我觉得激情和工匠都是没错的,看自己在何种情况下更优先选择追随什么。关于泼冷水:我认为这些书各执一词的心态都是泼冷水+寻求平衡;给那些“激情至上”泼盆冷水,告诉他们激情是危险的,小心以后饿死你,还是工匠思维比较靠谱。(用工匠思维平衡激情思维)对那些“工匠思维”的人泼冷水,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子有什么乐趣和激情可言,生命就要追寻梦想和热爱的事情啊,还是找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吧,免得死了后悔。(用激情思维平衡工匠思维)怎么选?Henry Ford说过一句话:“不管你认为你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换个说法,不管怎么选,我们都是对的。

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这么正式而又带着一份特殊的仪式感来完成这份书评,竟不知道该如何提笔。说实话,工作之后整个身体和大脑还有时间都是被工作抢占的,除了周末还有下班时间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在for working and sleeping,难得能有个三天长假已经很满足了。自从端午节过后便是漫长的七八月,连续工作两个月无太多放空且休息的时间整个人感觉要窒息,血槽空缺,好在终于熬到九月,开心。工作状态也慢慢走向正轨,虽累但也累得有收获。此书的主线非常明晰,从目录便可看出其中的论点和依托的论据。首先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1)以乔布斯演讲要点导入“激情假设”,进而分析乔布斯的做法来反驳“激情假设”论。其中的本质是在赚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激情”。(2)再从“寻路之旅”档案中找出乔布斯的历程具有规律性,并以公共电台主持人Ira Glass、天体生物学家Andrew Steeley以及冲浪板创始人Al Merrick的访谈作为例子来说明一点:“有吸引力的职业通常有着错综复杂的起源,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3)随后列举出三个结论:职业激情是稀缺的;激情需要时间;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进而引出规则二: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再提出规则三:幸福来自于自主力;最后阐述规则四:使命感带来的意义。作者的行文方式都是如规则一点对点举出例子做出论证,如此反复我便不做出过多总结,整个文章的轮廓从中也可窥见一二。接下来说一下个人的感受,可能会稍微偏离文章主旨但也是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做出的一点思考,关于人生。如作业二所示,有感于人生之短暂。体现在大学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并做出一番成绩而需要工作来维持现有的生活乃至超越现有的生活水平,从22岁算起,我们开始踏进这个琳琅满目的社会便为之寻求我们可以达到的高度,寻找并积累职场资本,一切指向的目标是:金钱。于是在22岁之后的三十年都在职场中打拼历练,60岁退休才开始享受不被工作包围的日子,慢慢老去,卒。金钱这里插播一下对待商业头脑的训练,犹太人较为典型。“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都是由猶太人所掌控的,華爾街80%以上的投資產品都是猶太人發明。猶太人在商業上的精明不都來自天分,其實在傳統里,他們就認為擁有商學思維、商業頭腦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我的工作是sales,在工作上需要和客户进行各方面的谈判,包括交期延误需要运用什么样的话术和理由让客户接受我们延迟交期,这里面都有很多学问,这也是潜移默化的技能,boss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意都是谈出来的”。包括理财,投资,这些知识也需要不断接触。那么我们前半生的奋斗只是为了结婚生子,给后辈更好的生长环境,光宗耀祖吗? 如此反复,意义又何在呢?倘若不走寻常路,独自一人行疆万里,环游世界,那又如何?(好了,此处不疑过度考究,毕竟还是要好好活下去,想买的东西还有这么多,可爱脸。)书中提出的观点及例子带给我的还有另一个思考,即努力也会产生无用功,机遇,心态,气场的炼成这都是举足轻重的,资源本身是稀缺的,我们只有在获取一项稀缺的技能才可受到特有的重视和对待,这也都会体现到薪酬上。刻意练习这一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包括有方向和指导性的刻意练习。以辜鸿铭这一怪人为例,“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包括钱钟书,近两天意外去世的钱永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学森堂侄),包括大多数卓有成就的人都是有着较好的环境让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揣摩专研。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一直保持学习,学会学习,不断的输入再输出,方可打磨成一颗宝石乃至宝玉。

工匠思维,专注专注

昨天下午在办公室看完最后一页,同事刚好过来与我谈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可否推荐? 我说这本书,你的话看也可以不看也罢,你想看我借给你。她说,我有很多书没看呢,谢谢你。从看到书名起,我内心是抗拒的,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看书的种类里面是没有这类类似于成功学鸡汤。个人更愿意把时间放在一些理论知识与技能提升上,再认真看完之后,还有一些收获,主要是把自己曾经模糊的一些感想,具体的描述出来。说说其中的要点吧序言规则一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之前看心理学时候的一直一个观点是,你看见的是世界是你想看见的世界,别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他们让你们看见的。眼睛会骗人,记忆也会说谎。而普通大众,为了追寻归属感,愿意牺牲自己的智商,去认同一些,大部分人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认为对的事情,他们不需要也不想去思考,只要跟随着主流观点,表示出我认同你的方法即可。•于我自身而言,刚毕业。想的很多,做的很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希望能够少走弯路,想要尽小的力量达成我所需要的目标。但是会迷茫,不希望做出一些无用的努力,或许有些功利主义吧。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规则四 使命感带来意义很多人都有一个行为是,嘴上喊着我要去做什么做什么,实际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在准备,有一大部分人,通常也是说说而已,最终什么都不去做。中国人有闷声发大财的说法,其实也不无道理,认认真真踏实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去努力,去改进,去变得更好。有些人喜欢把自己每天的做的事情都是Po在社交工具上,打卡激励自己,然后时间久了,就没有下文了。个人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贵在坚持,影响不是一天就出现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个人觉得,工作的激情更多来自于成就感与满足感。从大学毕业出来,到社会工作,所接触的人所接触的事,都和以前不一样。当你的工作,经常被人挑毛病,被人指点,做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无法从目前的工作中,得到支撑下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态度影响行为,行为继而影响态度。假如因为消极的情绪,而掉入一个黑暗漩涡,将会进入一个死循环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从我们的上级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要让我做这份工作,而不是别人?对于我们的上级来说,或者同事来说,他们需要的一个是怎样的下属,怎样的同事。无论我们的工作轻松与否,都应该认真的去对待。毕竟,从中多留心,多少都是能学到一些经验。个人比较认同工匠思维这个观点,但是也不赞同作者所说不要追求激情的说法。工匠思维和激情事共存的,工匠思维是帮助我们养活现实中自己,追求激情是满足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两者是不冲突的,虽说10000小时并不可靠,但是我们一直去坚持并努力做一些技能的提升,或者一些习惯的改变,很多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一点点的是影响你。去变的更好总是不晚的。

职场资本是关键

本书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在研究了许多真实的个例以后创作的,可谓是一本职场新人教科书,本书共包含4个部分:规则1: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规则2: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规则3:幸福来自于自主力规则4:使命感带来意义规则1中,作者以乔布斯的真实故事以及苹果公司的创立过程为切入点,彻底否定了激情假设,认为“追随自己的激情”是个糟糕的建议,他提出“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规则2中,作者提出工匠思维即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同时提出不适用工匠思维的工作的三条特征:A.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B.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C.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作者在规则2中提出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职场技能,这点我非常赞同。规则3作者主要阐述了获得自主力的方法,其一,要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其二,搞清楚鼓起勇气的最佳时机,其三,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财务可行性法则。规则4作者阐述了拥有使命的方法,第一,获取职场资本,在某一领域达到前沿水平,一旦达到了前沿并且在相邻可能中找到了一项使命,就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它;第二,善用“小赌”,通过完成一项规模不大的,只需几个月时间的项目获得重要的反馈,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下一步;第三,引人注目法则,要想获得一个使命驱动型项目的成功,首先必须迫使接触过它的人向他人进行评论,其次它必须在一个利于这种评论发生的场合启动。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就我而言,我换过几份工作,研究生毕业以后,为了先生和孩子,我选择留在A市工作,但因为所学专业局限,以及A市除了公务员这一出路外,能招聘研究生的单位少之又少,当时所处环境比较尴尬,因为好多企业聘用本科生、甚至是专科生就完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了。所以我刚开始找工作只能从最底层的职位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和本科生、甚至是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当我找到工作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经验,直到在公司相关技能都学会了,并且公司没有上升空间时,我就另谋出路。经过慢慢的职场资本的积累,我的待遇也是呈上升趋势的。我非常赞同作者通过刻苦练习来获取职场资本的观点,这也是我感同身受的。我目前的工作是和以前工作完全不同的领域,刚开始这份工作时,确实是让人头疼的,很多的专业知识都不懂,碰到不懂的问题我就求助于百度或者买相关书籍来看,最终我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收获了一项能给我自己以后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的职场技能。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拥有强大的职场资本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资本的关键所在,特别推荐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及初入职场的新人来阅读此书!

白天做普通工作,剩下时间做喜欢做的事。

#全书总结#全书针对“如何获得职业幸福”这个问题进行解答,非常清晰地结合各种案例分模块进行表述。1、作者否定激情假设,认为“想要获得职业幸福,首先是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再找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是错误的。2、作者认为与其去寻找喜欢的工作,不如做好现在的工作顺便各种积累,各种点技能,只要你足够优秀,好工作是会自己找上门的。3、幸福来自于自主力——如果能积累足够的职场资本,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发言权,那么在这份工作中获取幸福感成就感是水到渠成的事。4、使命感很重要,它回答了“我的人生应当怎么度过”这个问题,也是影响人们热爱自己工作的一大因素。#个人感想#看完了整本书之后,结合作者的说法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两个观点。观点一:在职场上,突破“舒适区”提高职场竞争力的一个要点。举自己的例子。最近接了一个外快,和奥运相关。大家都知道有时差,而我们就要在白天出作品,晚上顶着时差出创意。这对我来说真的是绝对的高强度、快节奏、重压力,睡眠时间急剧减少,连续三周没有周末。非常痛苦。我收了钱,我必须在短时间内给出对方满意的作品。刚好,和我对接的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前同事。在他对我不断的身心相虐之下,我终于明确知道在自己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提升哪些技能,并且能够立马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很羞愧,之前呆在舒适区太久了根本就是假装自己不知道自己没有进步这件事。所以要想提升职场竞争力,积累职场资本,跳离舒适区去做那些对自己有难度但又不是不能做到的事,很重要!观点二:所处职场的人不应该轻易因为一时的激情放弃本职工作。兴趣可以通过积累成就事业,但应该基于某个标准。核心点一:兴趣通过积累才能成就事业,积累很重要。“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到大量的练习。”“要在某方面有所擅长,但这需要时间。”要向将兴趣变成事业,你必须不仅仅是对兴趣有一时或者长久的激情,你还得擅长它。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投入大量的时间,你才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才有可能将其发展为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再继续积累变成才有可能将其变为可以辞职专心去做的事业。核心点二:兴趣成就事业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你通过兴趣获得的东西与你预期相符合的时候就可以。举两个例子。预期一:通过兴趣挣到的钱比上班的时候还多——如果你实现了这样的收益,就可以;预期二:通过兴趣,我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钱够解决温饱即可——如果你实现了这样的收益,就可以。举自己的例子。我的爱好是练字。我断续花了两年,其中第一年的练习比较不系统,而且断断续续,第二年就比较有方法,也坚持得比较好。通过跟老师学习、大量的临帖练习,投入非常多的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我的字有了长足的进步,最终的成果是有人来找我有偿约字。就和做所有的事一样,练字也会遇到瓶颈,痛苦难堪的时候。我记得我练了一年之后,觉得自己的字还是惨不忍睹,但是我又实在喜欢,于是报了一个班,和一群平均年龄12岁的小朋友一起上书法课。这时候就很合适说一句装逼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去行动。在结束课程之后,只能靠自己大量临帖。中间会遇到“觉得自己写得丑,为什么我的字比大神们的丑这么多,为什么总是临不像”种种问题,会特别抓狂,想要摔笔撕纸,但只能调整心态,不断自我鼓励,继续积累坚持。写字可能就会变成我的一个赚不少外快的活;以及未来会准备作品,争取成为浙江省的书法协会成员,为将来可能全职做“书法老师”这件事做准备。如果通过做书法老师能够挣到的钱比上班的时候还多(算上时间成本),我可能就会辞职了。(不过我的计划里除了做书法老师,还要接一些工作相关的私活,可以在家完成的那种。因为工作这一块我本来也还是喜欢的。)针对拥有爱好,蠢蠢欲动想要用兴趣成就一番事业的职场人士,不要轻视积累的作用,不要不舍得花时间,不要轻易地放弃本职工作——“白天做普通工作,剩下时间做喜欢的事”就是我给出的建议。#总结#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它督促我在工作上进行刻意训练,提升职场竞争力,积累职场资本,争取能够在跳槽的时候做出自己的一本优秀作品集,那到时候我就不怕理想的公司不要我了。

厚积薄发-专家路线

欢迎关注个人博客: http://www.razorer.com/十一期间, 利用空闲时间又重新看了一遍 Be So Good That they can not ignore you. 这是上半年看完 英文版之后, 国内中文翻译之后直接看的中文版. 这本书基本可以秒杀市场上一切国内的心灵鸡汤类的职场建议书籍, 作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博士毕业, 使用了非常严谨的学术训练的方法去分析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follow your heart』 不管用作者开门见山的提出了一个否定的观点: 追随自己的激情是一个非常坏的建议, 市场上那些所谓的『follow your heart』, 追随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的职业 都是一厢情愿,并不适用. 作者称这一类的想法为 职业选择的 『激情模型』. 大部分所谓的兴趣爱好根本都不是真正称的上是职业的. 那么激情模型被否定之后, 我们该怎样判定和看待我们的职业了?工匠思维首先, 作者去调研了怎样的工作满意度才是最高. 作者发现工作的满意度其实和工作的种类是关系不大的, 而更多的是和工作的熟练程度, 那些工作时间越长, 对于工作越能胜任的人满意度越高.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种 『工匠思维』模型, 来看待职业发展.工匠思维 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而激情思维则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大多数人是用后一种思维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与之相反的激情思维, 则是总是考虑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 让人去“追随自己的激情”不仅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还可能是一份让人饱受困惑、忧虑之苦的职业的开始。紧接着, 作者调研总结了, 对于满意工作的几个指标:自主权胜任归属职场资本那么如何才能才能获取这些满意工作的属性, 作者认为这些东西完全是靠自己工作中积累和争取的, 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 『职场资本(careere capital)』. 高质量的工作是稀缺产品, 如果希望获得 高自主权/ 胜任/ 具有 归属感的工作, 需要拿同样的稀缺的 『职场资本』 进行交换. 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某些既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这就是经济学上最基础的供给与需求理论(Supply and Demand)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那么接下来就清晰了, 如果我们想获取一种好的工作, 我们就需要培养自己的 『职场资本』, 关键还在于 培养自己 稀缺 愿意人们付钱的 有市场价值的 职业资本. 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资本? 作者使用了『异类』的观点 - 一万小时定理刻意练习也就是希望通过 刻意的, 有反馈的, 不断需要动脑筋的 思考和工作, 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让自己通过长时间的有意义的训练和积累, 从而达到专家的水平. 而专家的技能是市场上非常稀缺的和有价值的, 从而个人可以通过专家的技能来换取更满意和高质量的工作. 这里的技能, 可能是 编程, 市场销售, 设计, 创业的等不同的技能栈. 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刻意练习的策略这些稀缺的技能注定是很难获取的并且很辛苦获取的, 许多人都因此而放弃. 作者认为能让自己持续的进行『刻意练习』和 突破 『技能效应』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为此作者给出了几个方法:目标管理时间统计自底向上的思考(第一性原理)其中, 我对于作者提到了斯坦福能源投资人的案例非常深刻, 其中提到了 通过 每周的时间花费统计来强制自己保证真正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的事业之中:统计反馈: 用一张表格来追踪自己每一天、每个时刻的活动,详细到以15分钟为单位。他想确保自己的精力都花在了重要的活动上限制无用 每天只给自己分配了90分钟用于处理邮件。自底向上的思考深度的思考, 作者提出了费曼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费曼有一个强迫性的习惯, 将重要的论文和数学概念进行不断的拆解, 直到自己可以自底向上地理解其中的概念.总结这本书涉及的点很多, 作者为这本书看了很多文献和样例的调查. 其实核心观点就是:手艺人的思维, 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 不断逃离自己的舒适区,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让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市场上稀缺而宝贵, 有买家愿意 用高价值的工作来进行替换.最后, 当你对你的工作抱怨吐槽的时候, 记住这句话: Be So Good That They Can Not Ignore You

假如你是一只蜗牛

我心中一直有团小小的疑问很多年里无法自洽:“我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以及这份职业生涯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拥有?”直到读完卡尔纽波特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我心中的谜团才被解开。卡尔纽波特经过严谨的论证证明,追随激情不如追随工匠思维;即使你是一只蜗牛,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爬到金字塔顶端,积累稀缺的职场资本获得自主性,发现使命,同时他还道出了努力的方法。通过自我剖析,我认识到我的疑问其实是关于方向和方法的问题。人生好比一场旅途,方向错了走的再远都是白搭。找到正确的方向后,剩下问题就是乘什么交通工具,也就是如何努力的问题。交通工具有快有慢,作者在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我认为最快的方法,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工匠精神”。在领会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有种三观被重塑的体验——一些我朦朦胧胧认可的观点,通过作者的论证我更笃信了;一些在我的认知体系中列为盲区的观点,仿佛一把利刃在我的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概括起来有三点:一、 自主,完美工作的共性作者说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的三点要素是:自主、胜任、归属。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自主性是理想工作的“万灵药”。我曾经把工作环境、薪酬、晋升空间、培训指导作为判断一份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指标,却忽略了自主性。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主性的重要性,也确实品尝到了自主带来的快乐,比如说,自己掌控有浮动范围的出价,工作时间比较短自主的时间相对较多,工作内容灵活多变练就强大的适应性和自主性……从一开始上班像上坟到享受工作时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自主性的魔力。关于胜任和归属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我在初入职场时体会得淋漓尽致。刚进公司的那段时间只能跟着同事打打下手,她丢给我一件事情我就做一件,计划常常被打乱,感觉一切都无法掌控,对团队也没什么归属感。当我逐渐接手并且独立完成之后,我才建立起自信,也逐渐在工作中找到掌控感和主动性,和部门同事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二、 稀缺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我们都知道只有极少数人能爬到金字塔顶端,大多数人不是在往上爬的路上就是在金字塔底端沉沦。我认为20岁-30岁是积累职场资本的关键时期。就我从事的行业来说,通过本人观察,从入行到专业,大概需要7年,从入行到精深,大概需要10年,10年之后他们大多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说,在保持专业不变的前提下,想要打造稀缺的职场资本至少需要10年。但是我却看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打着“再不折腾就老了”的旗号,频繁跨行业换工作,到头来什么职场资本都没积累下来,白白虚度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也有一些人虽然一直浸淫在同一行业中很多年,但是得过且过,没有有意识地打造稀缺的职业资本,最终还是没能获得强大的竞争力。还有一些人发挥工匠精神苦练一项必杀技,最终成为爬的最高见过最多风景的人。我很喜欢潇洒姐的一句话:“不要害怕未知,只要往前走,风光就绵延不绝。”三、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作者指出刻意练习5步骤就不详谈了,大家都懂的。谈谈我自己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1、作者在写论文时使用的时间结构和信息管理。把自己当成一项项目来管理,首先,确定目标,知道自己要干吗,明确自己要去哪。有目标才有动力。其次,记录时数,强迫自己这段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避免坐下来几分钟就开始干别的事情。我通过记录时数发现不仅可以比对所花的时间,而且可以延长自己专注的时长。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第一次专注的时间可能只有15分钟,第二次提高到20分钟……循序渐进,专注时间越长核心思考时间越多,收获也就越多。最后,记录结果,结果可视化是为了强迫自己思考,避免虚度时间。思考的质量写下来一目了然,多多少少会有所收获。当我在实施这个方法的时候,曾经因为看到自己写下来的东西特别浅显而感到羞愧,促使我强迫自己发散思维深入挖掘,结果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指的就是加入鬼畜club ^ ^)。2、走出舒适区是进步的第一步。虽然早就知道舒适区的概念,但是不知道待在舒适区和走出舒适区的人生居然有天壤之别。看了作者的论证我恍然大悟—我已经在舒适区里待了太久。不主动走出舒适区,问题永远都是问题,很多道理都是如此——只计划不行动,一考四级就挂,一试新衣就小,一遇难题就死……不走出舒适区永远只能原地踏步。3.刻意练习应该以技能为导向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准备用休息日的半天时间如下几件事做:1本周工作总结,2淘宝买生活用品,3打扫房间,4 背税法 你知道做事情应该以效率导向,所以把前三件相对容易的事优先处理,最后一件大事压轴处理,结果磨蹭地处理完前三件事(包括玩手机、上厕所、喝水、刷豆瓣等做不相关的事情),轮到最后一件事的时候发现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我们潜意识在逃避走出舒适区……因为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发生过N多次,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到效率导向和技能导向的区别时我打星号画红线加粗!作者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工作自然应该以效率为导向,产出率越高越好。刻意练习应该以技能为导向,get技能是最终目的,在磨练技能的过程中不追求效率。最好能明确哪些任务是追求效率的例行事项,哪些是需要潜心钻研的刻意练习,单独划分一整块时间专注于技能的深化和提高。上述就是没有区分任务类型而导致刻意练习时间不够的例子。

读书笔记

关于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职场中变得更优秀的书,作者在这里给我们给出了4个让自己变的更优秀的原则。分别是,第一条:不要追随你的激情。第二条:用工匠思维替代激情思维。第三条:关于一个好的职业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在其中取得平衡。第四条:使命感带来意义。第一条规则:不要追随你的激情职业激情本来就不是天生的。所以你想要在找工作的时候找一份生来就喜欢做,肯定不会抱怨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视野和认知受限,并不能早早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况且社会是个大的分工体系,很多时候并不是想做什么职业就能做什么职业的,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机遇。那在这样的背景下,追随自己的激情去找工作,就是在给自己找难度,会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处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先有激情,再找工作,而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慢慢精通,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这时候激情才会伴随出现。第二条规则:用工匠思维替代激情思维。激情思维是觉的有一个完美的,完全贴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在等着自己,只要找到这个工作后,就能一直保持激情,充满干劲,才能表现的出色。工匠思维是说,不管什么工作,先想办法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到,做精,像一个匠人一样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事情,慢慢的就会产生激情。好工作的标准:创造力:创造力可以把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优化和改进,把自己的能力不断的精进。影响力:最重要的职业资本,你完全可以通过你对最前沿工作的看法来影响老板的决策。自主力:自主力就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工作场地。我们追求的自主力必须是我们的职业技能换来的,不然这种自主力既不稳定,也不可靠。好工作的换取条件:职场资本这个职场资本呢,就说的是你在工作里边儿的特长。换工作的三种情况:第一、这份工作不能让你获得职业技能积累。第二、在你看来,这份职业是没有意义或者对人和世界有害的。第三、这份工作迫使你与极端讨厌的人长期共事。成为工匠型人才的方法:刻意练习第一步:你必须判断清楚自己处在哪一种类型的市场里赢家通吃的市场:你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你自己的职业技能。拍卖市场:这种市场里需要的技能非常多样,这让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机会积累自己与众不同的职业技能。第二步:明白自己的职业技能类型第三步:你需要明白在你所在行业中,如何定义优秀。第四步: 拉伸。你需要做的练习必须是一些让你感到有难度的第五步: 耐性。只有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你才有可能最终感受到你的进步。第三条规则:怎样在好职业中取得平衡。增强你的职业技能,让别人愿意为你的时间和愿望买单,把你现在做的工作变成你喜欢的工作。第四条规则:使命感带来意义。工作中我们需要使命,使命是我们拥有职场资本之后获得的。换句话说,它不是激情,它让我们在每天的工作坚持下去,它让我们动用自主力为它服务。而且它回答了终极问题,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创新总是发生在最前沿科技的附近,好比说你面前有三座大山,如果我们想在第二座山上创新,我们必须先翻过第一座山。像创新一样,好的工作使命就是一种另类的创新,所以想要找到好的职业使命,你就必须到达所在职业的前沿,也就是积累足够的职场资本。在寻找职业使命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进行探索,我们需要一项叫做小赌的策略。只有不断进行较小的尝试,才最终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使命。小赌这种策略就是让我们把一项大的使命变成可能。总结:如何能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首先让我们忘掉“做你爱做的事,别理会别人的看法”这种思维,我们需要用工匠思维,安心的做好我们手头的工作,同时通过刻意的训练完成自己的职场资本积累。之后利用我们的职场资本积累为自己换取足够的自主力,运用这些自主力去完成自己在前沿领域使命。最后别忘了,我们的使命最好是引人注目让人必须去评价的。设想一下,你的面前是一个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在他的工作中他能够掌握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他做的事又是让人高度关注的。这样的人,当然是优秀到不能被我们忽视的人。

工匠思维与追求激情

全书&个人逻辑梳理思维导图书评导图: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WAY:怎么做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本书作者通过分条阐述以及举例,强调“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一鸡汤学说的危险性,认为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职业人士需要以工匠思维为基础,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来积累职场资本,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从而获取工作自主力,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再次阅读此书后,我认为,作者并不是否认激情的存在价值,只强调工匠精神。相反的,对于追求激情的人而言,此书正是提供了利用工匠精神来追求激情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明确的是,作者所指的激情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作者并不是否认激情?作者所反对的激情假设是:“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01 除了激情,乔布斯还有什么没有告诉你)在02 (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得出的三个结论中,第一个结论便是:职业激情是稀缺的。“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都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而在作者给出的对加拿大大学生的数据调查中,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而在 04 (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中,作者以泰斯(乐手)、马丁(演员、喜剧家)在个人领域上得到的杰出成就为例,在反驳“激情事先存在论”的同时,强调“只”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的激情思维阻碍了个人在当前工作上的发展,使人无法享受生活。重点在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认为是激情所在,或与激情无关),都需要采取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培养稀缺而宝贵的技能,打造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全然所指的激情是职业激情,而非兴趣爱好方面的激情。他所强调的是对职场新人来说,应该以工匠思维为“基础”获取职场资本,而不是“只”遵循激情思维,即不关注自己的产出给工作带来的价值,仅关注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其次,为什么要以工匠思维为基础去追求激情?面对这个问题,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激情理论、“追求自己的梦想”会广受欢迎?无论如何,“梦想”、“自我”这类名词,对寻求精神自由的人来说总是备具吸引力的。在基本经济条件尚能满足的前提下,思考“我是谁”“我的正道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正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体现。而出于现实经济及各种因素,不少职场新人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自己学生时代所认为的激情所在。此时,若一味地坚持激情思维,厌烦当前出于经济考虑而从事的职业;一味地陷入空想,认为自己毫无建树是因为当前职业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工作只是个人自由的桎梏,乃至于只想逃离,则验证了激情思维的危险性。激情思维的危险性同样体现在因为激情而从事的行当中。激情思维容易给人的错觉是,只要有激情的指导,这条路即使坎坷,也是快乐的。然而果真如此吗?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从小开始练习创作、年产出大抵十万字以上的写作者而言,我坚信写作是我的激情所在。而这种偏大众化的爱好,抱有激情思维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所关注的写作者们,都十分明白、并且亲身无数次体验过的,并不仅仅是写作的愉悦,更多的则是因之产生的怀疑与痛苦。自己写的东西是否有意义?这世上写的好的人有那么多,我是否真的应该坚持?为什么写了这么久,依旧觉得自己写的一无是处?明明随手写的更受欢迎,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各种考据,去写那些阅读门槛更高、读者会更少的文字?总是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且不论长久以来,各处关于写作的争论(创意写作有没有意义?写作班和写作教程对写作是起了促进作用还是束缚?灵感和练习哪个更重要?)在我一年前粗糙记下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笔记大纲以及其他笔记的评论区中,对于写作训练一事,就有不同的观点。既有@rainfall 赞同:“训练怎么可能没有用呢?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像莫珀桑写人物素描。说这些训练没有用的人,有几个能写篇像样的游记?不带图片不带流水账的?健身的动作也是机械无味的,最后才能练成好身体。个人以为,多训练即使不能成文学大家,写篇工整有文采的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有@战小乱 抱有一定的质疑:“也有可能掉进“科班”,“训练”,“整齐划一”的窠臼里出不来了,就像小学生作文都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当然,也有认为训练毫无意义,阅读和灵感更重要;或是只抱有想法,却未曾行动的人存在。而我认为,写作有个人化的写作,有职业化的写作。写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仅仅是作为日常的兴趣爱好,还是作为个人的激情所在,想要提升水平,以此乃至于以此对他人、对世界产生影响?如果想要全心从事职业化的写作,是否已经有一定的写作积累?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而不只是抱着“我热爱写作”这种一厢情愿的热血,就埋头在家里,认为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可以从天而降?另一个例子则是我的舍友。毕业时向我寻求建议,苦恼于自己喜欢电影,想要从事电影行业的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彼时我正在为某篇娱乐圈相关的小说查资料,闻言丢过去一些资料,又问:“你有对这个行业查过相关资料吗?你知道这个行业里具体有什么工作岗位吗?你想要从事的是这个行业里的什么工作?你认为自己拥有什么方面的技能,使你能够胜任你想要应聘的职位?如果你没有资本,只有爱,你愿意凭借这份爱,从这个行业的底层做起吗?”舍友最终从事了文秘工作,而我则是工作一年多之后,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工作尽管是最初所认为的激情所在,实质上并非如此,并且不适用于工匠思维,无法获取足够的职业资本,发展独特而稀有的职业技能。在确定具备财务方面的短期自由后,断然辞职。所谓的激情,永远不是一个“让自己快乐”就能够概括的简单命题。单纯抱有激情思维,认为只要追求激情、追求梦想,自己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你对“更好”的定义是什么?你能够为之付出什么,忍受什么?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无法获得你想要的生活,你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么去面对?以工匠思维去追求激情,所解决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工匠思维,即“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激情思维容易陷入盲目的乐观主义,并且容易让人陷入困惑和怀疑。而工匠思维则是冷静地指导人去享受当下的生活。这种“享受”并非是轻松、愉悦地得过且过、吃喝玩乐,而是面对当下的自己和工作,把眼下所做的事做到最好,一步一步积累职业资本,创造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结合作者观点,如何运用工匠思维来追求激情?一、 判断自己所认为的“激情”仅仅是业余时间可以从事的兴趣爱好,还是想要全职投入的职业激情?如果坚信是职业激情,自己是否已经经过长期的刻意训练,创造出个人独特的产品,具备足够的职业资本?如果以此为职业,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即有人愿意为之买单?如果答案都是坚定不移的“是”,恭喜你,请自由地去尝试新生活吧!如果你:1. 仅仅有兴趣爱好,不确定是不是个人的职业激情所在:2. 已确定职业激情,没有从事激情所在的行业,暂不具备职业资本3. 具备足够的职业资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坚持你现有的职业,不要轻言放弃,并且阅读下文。二、 方法以工匠思维为基础,投入时间去刻意练习,突破内在与外在的障碍,获得个人独特的职业资本(产出)。1. 投入时间:a. 合理分配时间。优先重要的事,而非紧急的事。b. 刻意练习需要耐性。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时间。c. 有持续性的职场资本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用急于开始生活。先将当下做到最好。2. 刻意练习:五大步骤(摘录,具体见书)① 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a.赢者通吃型: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b.拍卖型:有很多类型不同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他们自己独有的资本。②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③定义“优秀”*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④ “拉伸”与“摧毁”⑤要有耐性3. 突破障碍a. 内在: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惰性、因进展不顺而产生的自我质疑等。b. 外在:财务自主力的欠缺、他人(雇主、家人、朋友)的质疑和反对4. 关注产出a. 产出(独特的技能、突出的实践成果、具体的产品等)是职场资本的具体表现。b. 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的,就是你完成了什么。 之所以在上文的“WAY”部分把“时间”这个因素单独拿出来说,而不是归入刻意练习的步骤中,着实是在任何职场资本的获取中——尤其是对若干即将毕业或是刚毕业,乃至于已工作数年的年轻人来说——看待时间的态度、利用时间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各种时间管理书籍所言此处不提,我认为在方法论之外,对于焦虑的年轻人们来说的一个重点是:不要急于开始生活,先将当下做到最好。总是匆匆忙忙,总是焦虑于前路,总是幻想一蹴而就,总是因当下的生活而灰心丧气——又总是假装看不到自己眼下真正的困境,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开始去做、去改变自己。说着:“我想。”“我做了,但是没有成功。”“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之于写作:“我一直都喜欢写东西,能教我怎么开始吗?”;之于学英语:“楼主好人!我要怎么学?”之于学画画:“这个练习也太麻烦了吧,有没有速成的?”诸如此类。有很多时候,我一边写,也会一边自我批判:你都写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写到现在还是这么糟糕? 干嘛还继续写?上文所言各种负面情绪,几乎是贯穿我写作始终的。然而直至现在,我依旧在写着。哪怕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怒摔键盘,把自己骂一顿,接着还是会乖乖打开电脑,默默写下去。要怎么开始?去做吧。如果不成功呢?先做了再说。我开始了,要怎么坚持下去?你真正想想要做这件事吗?你能够接受长时间的训练、接受途中会出现的各种磨难和障碍、接受一事无成的可能、接受或许需要推翻过往、重起炉灶的未来吗?正因为知道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讨厌伸手党,我却也能够理解。正因为明白前路艰难,人生短暂,人们才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成就、走更远的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自己能够更轻松、更快地到达顶峰——然而越慌张,脚下的土地越松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想做一件事,就去做、去积累;如果厌倦自己的工作,就先把当下的任务做到最好;如果害怕未来,就先过好现在。关于刻意练习,先举个例子。在@超高校软体动物(小站:小触手的书房) 撰写的绘画教程中,作者给出了欧洲画室常用的查尔斯·巴尔格 绘画训练方法,说:“没错,这个训练方法特别简单。”有多“简单”呢?“在他的书里,任意找一张画,任意一副都可以。用2-4周的时间去临摹,要临摹到一模一样。我说的一模一样就是型准,调子准。每天坚持画5-8小时,最少画2周,至于要不要多画看你对自己狠不狠了。也就是说你要用50-100个小时去完成这一副小小的作品。”注意:时间:“每天”,"5~8小时",最少“2周”(也就是连续14天乃至于4周28天)对象:“一张画”(而非一本书或者二十八张一天一张)结果:“一模一样”说实话,看到这个时间和练习方式,我一瞬间差点晕厥。作为一个单纯羡慕画师的写手,我只能十分惭愧地表示我当然并没有实验过这个方法,仅仅是不明觉厉而已。而从个人业余写作经验来看,作者的两个核心观点我是很认同的:“你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因为你是业余爱好者,就用业余的方法去学习。你也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初学者,就允许自己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绘画如此,写作亦然。看的小说越多,越能轻易看出作者的态度。尤其是在同人圈这种“靠爱发电”的特殊环境中,写作态度其实能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选材、人物刻画、遣词造句、情感描写、背景设定……稍稍看过同一个作者的几篇,也就能大概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仅仅是为了“爱”、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爱”,还是在怀抱着爱的前提下,努力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半开玩笑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创鄙视同人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同人写作作为一个灰色地带,本身也就可以算是业余中的业余了。尽管如此,即使我可以在两小时写出三千字的所谓“萌文”,并且写得身心愉悦,看的人、得到的积极反馈也会更多。我自己所明白的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是除了“愉悦”外毫无益处的。我并不否认文章的娱乐作用,我只是十分明确自己在写作“同人”这一体裁的作品时的目的:让我自己、让读者愉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写作本身。我是在为了表达对原作、对我喜欢的人物的爱,这与我更重视自己的写作训练并不冲突。我不打算借同人文区表达什么“精神”、“意义”,而至少要重视那些最基本的:凝练行文、简化词句、结构完整、逻辑明确,自然,还有故事性。写作本身并不艰难。艰难的是刻意练习这件事。如果只是想要我手写我心,尽管去写好了。写作的门槛总是比画画要低的,至少作为一个写手来说,我总觉得“画得能看”要比“写得能看”难多了。在刻意练习的步骤中,第三步是“定义‘优秀’”。“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果想要写作,那么是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是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完整地说一个故事?是想要通过写作跟更多的人交流,还是想要在故事中隐喻意义?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无所谓的兴趣爱好,还是愿意为之付出长久的时间?翻出去年所写的声明小文《关于写作书》,此时依旧抱此观点:“不要问如何开始。去读,去写,表达你自己。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好多想的。”“开心也好,不开心更常见。一边沮丧,一边奋笔。全力以赴,继续努力。”一句话:不要懒,要肝!!

电子版本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分享好书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好书 需要的发豆邮给我

激情是一种“毒”。

人要么平庸,要么卓越。如果你选择了平庸这条路这本书可以忽略。如果是卓越这条路,这里面有四条法则你必须要注意。第一法则:【激情】 是一种毒。不要以激情为驱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因为一开始激情很脆弱,它需要时间、技能、成绩来喂养。它只是高潮的副产物。越视重视激情的作用,你就会越不喜欢做,它会成为你懒惰的借口,一步步吞噬你的行动力。第二法则:【工匠精神】值得拥有。工匠精神要求把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能用累积的职业资本与这个世界作等价交换,从而拥有自己想要的事物。变成工匠的方法即刻意练习:1、判断分析自己所处的职场是什么市场。2、识别自己现在的华才。3、定义目标的优秀标准,忽略小细节。 4、不断淬炼技能。即注重练习的质量。5、耐心第三法则:【幸福】来自自主力。幸福的感觉来自自我的控制感,即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达到控制感需要职场资本,同时还需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运用勇气克服障碍。而几时才是合理的时机,就看你说出来的条件有没有人为之买单。第四法则:【使命感】来自工匠技能的升华。使命感出现的条件之一是:职业资本累积到金字塔的顶点,然后出现偶尔触碰到虚无缥缈的更上一层。再不停用”小赌“或”引人注目“的做法,去把各种新想法/技能和工匠技能组合才有可能变现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使命。

打好手里的牌

重要的事情在开头讲,小提醒:如果面试时被问:最近在看什么书?千万不要讲这本。虽然书内容真心很好,但面试官听到书名会先入为主得认为你整天读鸡汤。我切身教训啊~对,那次面试挂了。这本书里的道理其实我隐隐约约都懂得,但完整有条理有科学依据的讲述,还是很有震撼力的。该书比较适合刚入职场或对职业生涯有疑惑的人阅读。它指出追求激情的工作可操作性很低,正确地工作比寻找正确工作更重要、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使命感带来意义。我从本科期间开始尝试各种追随兴趣的事情:大一大二在学校学生会的会刊做记者、编辑,虽然过程还挺有意思,但成就感并不高。大二暑假去学了一假期德语,想要出国留学。(选择德国的原因除了喜欢这个国家,也是因为大一绩点很低,如果去美澳等地可能申不到很好的学校。【如果我明白作者论述的『工匠思维』,尽量将已经掌握的资源用到极致,在本科期间对学习成绩自我要求,选择面会宽很多】)之后跟德国的一些大学交流,发现对专业要求很严格,不能转专业,但我完全不想继续再读本科专业。放弃了。大三开始考虑直接工作还是考研?由于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做过各种职业兴趣测试,发现并没有什么用。为什么没有早点实习呢?因为学校所处的城市机会很少),决定考研。考研的专业也纠结了很久(【此时我还在纠结如何追随自己的兴趣,看了很多gap year相关的书,以为间隔年能够帮助我找到目标,也是太naive啊】),后来选定了一个跨度很大的专业,所谓的三跨(城市学校专业)。完全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开始打听如何考那几门专业课,开始报班学习手绘。最终过了初试,但复试时候老师觉得我基础薄弱劝我转专业,年轻气盛拒绝了,陷入临毕业无工作无学上的境地【在没有更好机会的时候放弃手中已有的资源,并不算勇敢】。毕业之后回了家乡,进了一家待遇不错的国企。每天生活非常规律清闲,但我满心都是焦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准备逃离。首先是经济基础,从来不会月光的我开始更加有意识地攒钱,如果一无所有地去北上闯荡至少需要3-5万块吧;其次,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公司比较宽松,所以上班期间也会趁领导不注意读书;再次,开始接触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看到一个公关的培训老师去了西安,我会找机会去见见她。跟父母也一直在讲道理,一遍一遍陈述自己想辞职的理由。最终,我还是通过考研的方式逃离了。现在在自己最初想读的学校、专业,明年毕业。耽误了两年,虽然早已赶不上同龄人的进度,但我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早一点看清自己的职业大方向(偏好成就型还是偏好安逸)也很不错。研究生阶段开始实习,再次接触到真实的职场生活。我的思维开始转变:从执着于选择某个吸引自己的具体岗位,到意识到需要去能够培养自己某些素质的工作。哪些素质呢,如果自己不确定,可以先追求一些通用的,比如业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对问题的敏锐度与正确的决断力等。当你现有的工作没有做好,对所谓的兴趣没有深层次探索,妄想转行就能自我救赎,那不是追求,而是逃避。对于自己现有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的人,很难再业余培养出其他专业的能力。在任何行业中想要摆脱低级重复,体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很多时候当你在一个领域做到不错的位置,会发现其他领域很好的机会也出现在眼前。比如IT业做到资深转了咨询。业务部门做到资深转了人力。不断尝试新领域的同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即有人愿意为你的新技能埋单,那转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的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只有认真打好手里牌的人,拿到好牌才能更好得打出去。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幸福的工作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这是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建议。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就可以找到幸福的工作吗?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讲到“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大师也会这样告诉你,但是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一些成功人士,大部分人并没有从事着儿时梦想的工作。这是因为那些儿时的梦想只有4%与工作职业相关,96%都是个人爱好,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值。那么什么才是幸福的工作呢?答案是有自主力的工作。接下来我将从职业资本如何打造职业资本,自主力三个方面来讲述如何找到幸福的工作。一、 为什么要打造职业资本当我们看那些大师的演讲的时候,发现他们总是激情飞扬,精力无限,那么是什么动力让他们无尽的燃烧的呢?“自我决定理论”专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驱动力》一书中讲道:不论是工作场合还是其它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胜任、归属。细读你会发现这三项与内心情感无关,只与你的工作能力相关,而工作能力就是你的职业资本。很多人感叹找到工作容易,找到好工作不容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好工作是稀缺的。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某些即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其结论就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你就需要提供一种稀缺技能在市场上换得一份好工作,这种稀缺技能就是你的职业资本。所以,不管是个人驱动还是在市场上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你都需要打造你的职业资本。那么如何打造你的职业资本呢?二、 如何打造你的职业资本1、 走出舒适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你想学习一项技能必需呆在学习区里。在学习区里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这些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你需要走出舒适区。2、 刻意练习我们都知道贝克汉姆的任意球非常厉害,但世界上那么多的球员,为什么只有贝克汉姆的任意球踢得那么厉害呢?答案是刻意练习。在一部1995-1996年赛季曼联队表现的记录片里,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破旧的山地汽车轮胎挂在了球门的列角上,站在禁区外的贝克汉姆拔脚射击,球从轮胎圈里穿过后真挂网窝,这就是他磨练任意球技术的办法。他说: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采用这种方法狂练任意球,到了曼联队后,这种练习更是家常便饭,在曼联队的训练结束后,自己都要进行这种“痛苦“的加练,不把球球送进轮胎圈绝不结束训练。练完后,还要通过实战射门来检查一下自己练习的效果。3、 反馈信息除了坚苦的练习我们还需要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我们能及时检查我们的练习的效果,在一项国际象棋的研究中发现,成为大师的棋手都会有一项特质即会花大量的时间看书以及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缺点并改正不足。从贝克汉姆的例子中我们也看到,每天在结束完训练后,他还会通过实站射门来检查一下自己练习的效果。4、 耐心等待“静等花开”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专家。贝克汉姆从儿时起就用轮胎练习任意球技术,才有了日后他在球场上出彩的表现,但在这之前,他不知练习了多少个一万小时,所以当我们磨练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静待花开。三、 自主力,幸福工作的源泉在这里你可能会问了,那些在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并非每个人都过得非常幸福,“过劳死”、“亚健康”成了经常描述他们的词汇,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工作的源泉呢?答案是自主力,即在工作内容上和工作方式上拥有选择权,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财务基础作为保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些处于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有些虽然在财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并不一定拥有自主力。原因有很多种,例如当你拥有了职业资本老板可能会用高薪来挽留你,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并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这时你可能会为了高薪做着一份你并不喜欢的职业,过得非常不快乐。露露在公司是一名首席软件开发工程师,她写的软件帮助公司实现软件测试自动化,那一年她所在的公司被收购,新公司制定了非常多的制度,例如:正式着装,“朝九晚五“上班,对此她感到非常恼火,在思考很久后她决定辞职做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她说:假如按照常规职业发展路径她会成为一位拥有股票、开着保时捷、忍着溃疡疼痛的副总裁,但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辞职后凭借她娴熟的职业技能成了一名承包人,过着依然自得的生活。从露露的身上我们看到,她之所以最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因为她的职业资本让她具有了选择权,当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方式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薪酬的问题而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所以找到幸福工作的基础是你必须要先拥有职业资本,当拥有职业资本后如果工作的方式和工作内容是你不喜欢的,要勇敢的拒绝一切外界干扰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工作方式。换句话也就是正确的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不管你是刚毕业在找工作或还是处于职业迷茫期,请先打造你的职业资本,只有当你拥有稀缺的资源你才能在市场上换取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所以动起来吧,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你的工作,请先把这份工作做好!

照着做,总不至于过得太差

作者在书中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佐证不要盲目受激情驱使做出职业选择的观点,并给出职业成功路径,即通过积累大量职业资本到达前沿区域,从而兑换可持续的自主力,并能够在相邻可能区间内发现自己的使命。几点思考和感悟交换: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积累职场资本来交换稀缺特质。在我看来,自主力并不稀缺,难的是持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主力的持久性是和职场资本的过硬程度成正相关。如书中所举例子,有太多人想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甚至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过度美化田园生活,但真正投身其中通常是不长久的。所以只有像红火农场的瑞恩·福瓦郎一样,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积累了很多职场资本后兑换成有人埋单的自主力后,才过上了别人“以为”的生活,其实就是中国俗语“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意思。巴菲特曾有“滚雪球”理论:“你得有很多雪,及长长的下坡,你滚的雪球才足够大。”雪片,是一个人的时间;长长的下坡,是一个人用时间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只有准备好了这两样, 才会在时间之后看到答案。这也引出了第二个交换:被选择的交换。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让人掏钱是最难的。有人愿意付钱就意味着认可你或你产品的价值。财务可行性法则中强调要做有人愿意买单的事情,目的就是避免因盲目冲动而导致高估自己和自己的产品, 同时也能够为真正实际的热爱提供财务上的保驾护航。哪怕是再冷门生僻的事业,既然称之为事业,就不只一个人身在其中,所作出的成就也会被以某种方式购买,这是社会资源流动的方式。激情:如果激情意味着盲目冲动,那么它在职业选择中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隐含了当事人的自大属性,自大到会忽视与选择相伴生的各种困难,并且昭示出当事人希望一蹴而就的心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事成之后的表面而被吸引。然而对于进步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去行动,去解决困难,俯下身去,态度谦虚,承认自己的资历能力尚欠,需要学习和积累。同时,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是,追随激情去开始一段工作是错误的,但激情不是错误。在合适的时机,激情会更好的促进工作,并引领至更高更好的层面。即所谓“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此,不仅剂量重要,时机也很重要。求仁得仁“普通人的脱离迷茫脚踏实地行动指南,照着做,总不至于过得太差。”这大概是读完本书最直接的感受了。我想本书对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人来说,更能懂得其中滋味。因为无论当初是否是激情择业,经过一段时光的淬炼,也都多多少少对这份工作的好坏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知。这更像是一本针对普通人从事普通工作的职业生涯晋升指南。不强调天分,更多是熟能生巧。如是我,现在确有一份工作在手,不满意但也不至于请辞,心思活络,却又不知道有什么利器该往何处拼出一条路。与其揣着不多的“职场资本”没头乱撞高不成低不就一番,不如耐下性子来打磨自己(前一段时间试图跳槽也用事实教会了我这一点)。仔细想想,我并不强烈偏好某一类职业,目前也没什么宏大的使命感(我曾深以为愧,总觉得没有让世界有所好的改变。读过本书后才明白,没有经过实践的使命感大抵是轻佻的信口开河。使命感需要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完成后的小目标累计起来才最终有了金字塔尖上的使命),但我明白想要的是更富有自主力的生活。通过本书,我也能够从实践碰壁上升到理论指导,从而更清晰的踏实而行。也许本书不会让你一定成为所谓“极其成功”的人士,因为那还需要机遇,需要风口;但是照着做,你积累的,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回报回来,“录音带不会说谎”,相信付出对应回报,最后的最后,总不至于过的比始终犹豫的人差。本书的问题如下:作者假设“在大多数人身上并没有什么事先存在的激情等待被发现、被与某个职业相匹配。”我想作者卡尔·纽波特应该是心理学中行为决定论的拥趸,即认为正反馈会加强正效应,越做越好会让你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事实,因为人需要自我认可来获得心灵愉悦,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科学可以证实的是人类的大脑先天是存在偏好的。(但不要又陷入激情决定论的泥潭)如果运气足够好擅长+努力可谓锦上添花。同时,作者似乎并不鼓励跨度很大的转行,因为那会使你之前积累的很多职场资本被浪费,从而不能够站在原有水平上兑换相应的自主力或使命感等稀缺资源,这就导致当事人要么很快被剥夺自主力,要么需要从零开始重新积累。所以这就需要人们十分慎重的对待首次进入的选择(对毕业生要求过高,作者也没有对方向的选择给出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因为沉没成本实在代价太大(一入侯门深似海)。(这也就是我认为通过实习去实现职业选择的“小赌”,通过小规模低代价来快速获得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以上。

很高兴遇见你—《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如果不是有幸加入了润之大大的鬼畜阅读club,我百分之百会因为偏见错过这本书。炫酷的荧光橙封面,鸡血十足的标题,真不是满篇吹泡泡的鸡汤文学? 然而只是看了引言部分,脸就被打的啪啪的响。但捂着脸,我也要说这顿揍,挨的值!因为这本书言之有物,书里是干货满满的职业选择解惑。作为一名财务新人,毕业第一年我过得非常痛苦。财务的工作只让我感到枯燥,我渴望一份更“有趣”的工作。带着抵触的情绪熬在岗位上,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困惑。我到底想做什么呢,如果这份工作不是我的兴趣,那我有什么兴趣的可以转变为工作吗?挣扎在找不到答案的迷茫里,我付出了时间,换来的是持续的坏情绪,和工作技能成长的停滞。在《优秀》里我找到了答案,《优秀》推崇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核心是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对于如何如何培养喜爱的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刻意训练,走出舒适区→积累职业资本,提高竞争力→最终获得自主力。在工作中运用工匠思维,工匠思维关注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对我而言就是把纠结在兴趣的精力转移到完善工作上,所以我做了以下尝试。1.备一个笔记本,写工作日程安排。前一天下班时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出来,根据紧急程度排序,并大致设定每件事的完成时间。反馈:执行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工作渐渐有条理和节奏了。每完成一件事项,我就会用红笔把这件事划掉。有时候拖延症发作,刷手机停不下来,只要看到本子里列好的一顺排待办工作,马上就感到如芒在背,会被一种紧迫感压着开始工作。而一天结束看到满满的红线时,心里真的非常欣慰和满足。当天发生了日程外的工作,比如上级突然交代的其他事项时,参考日程安排和优先顺序还助于更合理的规划手头的时间。将完成后的心得或备忘事项写在这条日程旁的空白处,则便于日后参考与利用。如果有工作上的疑问,也可以在这一页日程的最下方记下来,等有时间时再向同事咨询。2.关注专业论坛和职称考试信息。我在一个老牌的专业论坛注册了账号,把午休刷豆瓣的时间分出来逛论坛。并且在做参加下一轮职称考试的准备。反馈:我的工作是一个很注重经验的行业,而专业论坛里有大神分享工作方法的精华帖,有和我一样的新人发布的求教贴,还有行业内最新政策的推广贴,总之很多可以收获的经验。由于我之前一直很抵触自己的工作,所以很难定下心认真的去备考。尝试写日程和逛论坛之后,工作的效率和成就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没有明确兴趣的情况下,我想先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吧。对财务工作而言,职称考试是积累职业资本的利器之一,希望我这次可以顺利的实现认真备考。之前看了《筑巢记》 ,也是一本很棒的书,作者岩崎朋子大学毕业后,按部就班做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几年后,渐渐意识到自己尤为喜欢做原创实木家具,遂辞职筹备开店。我感觉岩琦朋子的职业选择高度契合了《优秀》所传达的思想,有兴趣的盆友可以看看这一篇书评《毕业之后,过上理想的生活需要多久?》https://site.douban.com/214019/widget/notes/17238674/note/579103126/。

干货不多的全本总结

开头以托马斯的冥想禅修顿悟,总结出思维上的顿悟不足以摆脱人生的困境,或者说不能够使人始终幸福(其实活明白的人就会越来越淡定,幸福的根本是停止对幸福的追求,找到能使你处在心流的工作而已)追随自己的激情是错误的,口号代替不了现实脚踏实地的精进。找到能使你幸福快乐的具体事件,引导自我的行为。(人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心流的幸福)尽量用较小的代价尝试更多的事件,从而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不存在完美的职业,每个职业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能获得职业激情是小概率事情,激情往往需要事件的累积,在某件事情上花的精力越多,越有可能获得激情。越熟练激情来的越快,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正确的工作生活找到正确的工作。学会用工匠思维,在具体的工作中磨练自我独特的技能,关注自我对世界的付出,而不是世界对自我的给予。纯熟的技能是获取职场的资本,后期会转化为自我的实力。打破技能,技能需要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即时的反馈,通过反馈发现技能的不足,对不足之处加以纠正,这就是刻意练习。整个训练体系,技能的打磨是渐进的方式。在提升技能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耐心。提升自我的独立能力,自主力,自控力,或者称为意志力,其中重要一条,财务自由。找到自我的使命感,但必须获取到职场资本和财务自由,否则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远。基本上说,人的使命感跟中彩票差不多。积累财富和积累智慧同等重要,是自我追求梦想的前提和条件。技能资本(拥有技能越多,其发现机会的可能就越多,而技能的累积需要时间。)不想写了,笔记都没意思,正本书废话多,也不太系统,大致意思是找到使命,但找到使命跟买彩票差不多,找到使命之前好好工作,让自己变得NB,同时还要学会推销自己,等自己有一技之长了,在去外面多碰碰运气,说不定就找到使命了,跟没说差不多。三星都不值。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目的:打造一个有意义、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引言部分在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方面,追随激情的建议并不是特别有用。在“追随自己的激情”、“做你爱做的事”这类口号的推波助澜下,很多人产生了职业困惑并深受其害。Rule 1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1.除了激情,Jobs还有什么没有告诉你Steve Jobs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工作有激情(开始是为了赚点钱),而是最后对他的工作产生了激情。他们的计划很谨慎,都是些小打小闹。他们并不梦想着征服整个世界。2.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by-product)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有吸引力点职业通常有着错综复杂的起源,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to be specific, 1.备受打击的原因在于,在做anything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做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2.我反对那些要求现在就决定将来要干什么的体制。——天体生物学家(astrobiologist )Andrew Steele]conclusion one 职业激情是稀缺的。[in fact, 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者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conclusion two 激情需要时间。[工作(job)是谋生手段;职业(career)是使工作渐入佳境的途径;而成为天职(calling)的工作则是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组织行为学教授Prof.Amy Wrzesniewski from Yale University ]工作类型本身似乎并不一定决定着人们对其喜好的程度。[根据激情假设预测,在与一般激情相匹配的职业人群中,医生或者教师,把工作视为天职占比很高;不光鲜的职业,占比几乎没有。]Wrzesniewski调查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conclusion three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工作中获取内在动力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三大因素都与激情无关:自主,胜任和归属]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做所为是重要的。归属: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归属: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3.越陷越深的困扰,都是激情惹的祸激情假设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在过去的20年里,无论经济是增长还是衰退,我们的职业满意度数据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我们越注重于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后越不喜欢去做。]在某些方面有所擅长,需要时间!激情的力量更常见于有天赋的人身上,比如职业运动员。某个策略有了几个成功案例并不能说明它就是普遍有效的,相反,必须研究大量的案例,然后找到对大多数人有用的东西。Rule 2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4.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到后来,当你有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就会散发出某种自信。没有人会在乎你有多努力让这个世界相信你的工作有意思,真正有意义的是:追踪每个月花在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门思考上的小时数。专注是泰撕谦虚得令人难受的原因。工匠思维(The craftsman mindset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激情思维(The passion mindset对待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方式):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最重会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有更哈地工作。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而激情思维泽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激情思维几乎保证会让你永远处于不满和困惑的状态。工匠思维包含着某些能使人摆脱束缚的内容。它要求你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去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它主张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激情事先存在论”(The argument from the pre-existing passion)的核心观点:工匠思维仅在那些已经对其工作产生激情的人身上是可行的,因此不能说明它取代了激情思维。如果你花费太多时间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找到了真正的使命,那么这个问题将会一直没有答案,而你同时会发现自己已经失业了。不管你现在认为自己的工作如何,你都能以工匠思维为基础,打造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你先采用工匠思维,然后激情思维会随之而来。5.职场资本,技能胜果激情如果你想获得某种既稀缺又宝贵的东西,就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成就大事的特质:1⃣️创造力;2⃣️影响力;3⃣️自主力资金让Jobs对自己的职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力。技能更稀缺、更宝贵,一旦如此,便能逐渐脱引而出。格拉斯被迫培养自己的技能,直到这些技能变得宝贵到无法被忽视。职场资本(Career capital):对个人所拥有的、在职场中属于稀缺而宝贵的技能的描述。要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这是关键通货。成就大事的职场资本理论(The career capital theory of great work):1⃣️成就大事的特质稀缺而宝贵;2⃣️假如想获取这些特质,你需要提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可视为一个人的职场资本。3⃣️工匠思维非常适合于获取职场资本。激情思维不好的一面是它让人失去自己的长处。从零开始创业有风险且不合逻辑;与之相反的做法是获取更多职场资本,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合工匠思维的三条特征: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活着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3⃣️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6.脱引而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资本家伯杰认真而持续地积攒职场资本,并且相信宝贵的技能会转化成宝贵的机会。自己现在做得越好,以后的选择就会越好。他从没有过详细的职业规划。相反,做完每分工作后,他都会抬头看看有谁对他新收获的资本感兴趣,然后抓住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任意一个机会,实现职业上的跃升。这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认真。7.刻意练习,努力做一名好“工匠”生理上外加精神上的不适:累赘。专注于拓展自身的能力范围并获取即时的反馈,构成了更普遍适用原理。一万小时法则(The 10 000-hour rule):要在某项复杂任务上表现卓越,就需要进行时长至少达到最低限度的关键练习。事实上,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个造就真正专家的神奇数字:10 000小时。丹尼尔*科伊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它们都注重进行有难度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都经过了仔细挑选,可以拓展嘴需要改善的能力,并且能提供即时的反馈。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一项通常由一位老师设计的,以有效改善某一个体的某方面表现为唯一目的的活动,它要求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以外,然后不断接收反馈。只有刻意练习的终身积累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人们表现卓越的原因。假如只是努力工作,那么你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高原”(performance plateau),之后便无法取得任何进步。探求自己热爱的工作的过程正是以刻意练习为核心的。绩效高原(performance plateau):大多数一开始就活跃于专业领域的个体都会在有限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提升自己的绩效,直到达到某种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在此之后,进一步改善似乎无法预知,而工作年数不足以预测一个人所能达成的绩效。刻意练习的5大步骤:step1⃣️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step2⃣️识别自己的资本类型;step3⃣️定义“优秀”;step4⃣️“拉伸”与“摧毁”;step5⃣️要有耐性。职场资本市场(Career capital markets):在获取某一领域的职场资本时,你刻意想像自己是从某类具体的职场资本市场中获取资本。这种市场有两类:“赢者通吃”型和“拍卖”型。在赢者通吃型市场里,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并且有很多不同的人在竞争这种资本。而拍卖型市场的结构就比较松散,这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可以生成他们自己独有的资本。要想制定一个刻意练习的策略,第一个任务就是搞清楚自己是在哪种类型的职场资本市场里打拼。在一个拍卖型市场里,你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用的试探方式就是寻找“窗口”,即那些已经向你敞开的积累资本的机会。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刻意练习通常是“令人愉快”的对立面。而这种“拉伸”是取得进步的前提条件。你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后终于有一天,你抬起头并且意识到:“嘿,我已经足够优秀了,人们开始注意我了。”Rule 3幸福来源于自主力8.理想工作的“万灵药”(panacea)自主力: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这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来获取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Only Work Environment)通过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人们更多的自主力,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假如你想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第一步是获取职场资本,而下一步就是将这种资本投入到获取成就大事的特质中去。在进行这项“投资”时,自主力是可供选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9.自主力陷阱1:资本薄弱第一个自主力陷阱(The first control trap):想要给自己的职场生涯增加自主力时需要注意的一个警告。它所反映的原则是:自主力若不以职场资本而取得,则不具备可持续性。热情本身不是稀缺而宝贵的东西,因此并不能换来多少职场资本。这些生活方式设计师是在向一种有价值的特质进行投资,但他们却无钱支付。10.自主力陷阱2:关键障碍她的技能已到了如此宝贵的地步,以至于寻找客户根本不是问题。第二个自主力陷阱(The second control trap):想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警告。它所反映的原则是:当你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来获取对职业生涯的合理控制时,那么对于你当前雇主来说,这个时候你的价值也已经足够大,以至要想方设法防止你做出改变。自主力很强大,可以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彻底的变化。11.要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钱是中性的价值指标。赚钱的目的是让自己有价值。财务可行性法则(The law of financial viability):在试图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控制时可以运用的一条简单法则,有助于避开两个自主力陷阱。它的含义是:在决定是否追求某项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给你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自主力时,你应该问问自己别人是否愿意为之埋单。如果愿意,那就继续追求;如果不愿意,那就维持现状。Rule 4使命感带来意义12.有意义的使命和有价值的人生拥有使命就是在事业上拥有一个起到统领作用的重心。使命(Mission):使命是在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时需要靠职场资本获取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它比某种具体的工作更笼统,而且可以贯穿多个职位。它回答了“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个问题,能够使你将精力都集中到某个有用的目标之上。使命是一个强大的特质,值得被引入你的职业生涯;但它又是变化无常的,需要小心引导才能变成现实。13.在前沿地带找到使命感拥有使命是件棘手的事情。相邻可能(The adjacent possible):在任何领域,下一个伟大的创意通常就出现在当前发展前沿之外的相邻区间,而这个区间包含了对现有想法的各种可能的新组合。关键是,你必须达到某一领域的前沿,然后,这种相邻可能以及它所包含的创新才会显现。想要拥有使命,你需要首先获取资本。假如跳过了这一步,那么你的结局可能会和萨拉和简一样: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rule 4要强调的是“往小处想,往大处做”。想要明确使命,我们应该抑制自己在工作上好大喜功的本能,转而耐下心来,按照正常的顺序做事。14.使命需要“小赌”“小赌”:不一定要以一项伟大的创意开始,或者事先做好全盘规划,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小赌”探索出一个可能不错的方向,并且从大量的小失误以及那些意义重大的小成功中汲取关键信息。要运用好使命,仅仅达到前沿是不够的。如果说职场资本能够让人找到一项有吸引力的使命,那么正是“小赌”策略让这项使命的成功实现称为可能。15.要么引人注目,要么默默无闻想要打造一份可以持续发展的事业,必须生产“紫牛”(《紫牛》Purple Cow),namely, 引人注目而且能够迫使人们广为传播的项目。引人注目法则(The law of remarkability):如果想要在一个使命驱动型项目上获得成功,那么它应该在两个不同的方面是引人注目的。首先,它必须迫使接触过它的人向他人进行评论。其次,它必须在一个利于这种评论发生的场合启动。

激情,热爱,还是专业?

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热爱,要有激情!让人自然而然的认为,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激情!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有多少人一开始对生活和工作充满激情,但是由于经验的困扰,在职业上却是一筹莫展!进而失去了激情,慢慢沦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激情不是预先设定,一开始就是满分鸡血!而是一步步培养的。在你放弃平庸,专注于于提升自己,把工作当成一件艺术品去雕琢时,你就会从工作中得到一份自信,这份自信慢慢累积成为热爱!这时的热爱才是真的激情,而非一开始虚幻而又茫然的梦想之情~人生最困难的阶段,大概就是技能养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多数人都经历过。乔布斯,从灵修,到卖电路板,最后因为一份金额很大订单,走上创业之路。他的完美主义,让他致力于对工作的雕琢,走上了改变世界的巅峰。我们很难讲一开始他对于电脑事业有激情,我们只能讲他走上了这条路之后,对于工作越来越娴熟,同时获得了金钱和成就感,慢慢形成了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所以人生的阶段,不是有激情到热爱,到专业,再到成功。而是先有专业,建立信心,到热爱,最后走向成功!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保持一份虚幻的激情,而是无时无刻让自己变得优秀,优秀到不可忽视!共勉。

首先你得优秀起来

作者先引举例引出不要追随激情的观点,再指出关键在于强迫自己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通过工匠思维代替激情思维进行职业资本积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当有了一定职场资本后,我们会发现幸福感来源于自主力。最后区分一般职业资本充沛者跟优秀者的是使命感。层层递进可能达到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自己现在所处的以及感触最深的就是规则二,工匠思维代替激情思维。也就是行动上的怎么优秀起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了解一时激情也抵不住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需求,然而自身太渣又没到达追求自主力的阶段。作者在规则二中举了一个伯杰的例子。伯杰大学期间是美国最高级别全国辩论竞标赛的最佳辩手。他一开始跟很多人一样迷茫,有申请法学院的实力,但是又想尝试电视台主管又想成为电视编剧。但是不知道需要做出什么努力。他先到了洛杉矶,在国家讽刺文社做网站编辑,推荐公司让自己拍《主辩手们》这部剧。在公司停止尝试该剧后,换了一份在NBC电视台开发主管助理的工作因此进入了电视圈。在电视圈中了解了好剧本是编剧脱颖而出的秘密。他除本职工作,业余同时推广自己创意,为剧本润色以及尝试写剧本等多种尝试。8个月后,当《三军统帅》的剧组需要编剧助理,他又跳槽过去因为这份工作能更近距离观察职业编剧。他一边在剧组推销自己的创作构思,业余持续写剧本。由于编剧助理一角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构思获得采用有了和专业作者获得一集作品初稿的机会。当有了电视剧一集播出作品后,他又获得电视剧专职编剧位置,以及后面自己多部多季电视剧卖出播出的经历。伯杰是典型的用工匠思维去工作的。当他想尝试电视相关的工作,他没有一蹴而就的机会。是从基本无关的行业,业内业外一步步尝试靠近理想工作的,并且每一份新工作都是由之前的工作不断尝试积累拿出作品成绩获得的。不难想象,若伯杰是个激情思维主导的人,没有这些一步步的靠近,一点点的了解观察一回回的积累一次次优秀的表现,而是从一开始就凭激情写作,他就成了还未入行就参加编剧竞争然而作品较差的那些竞选分母之一了。现实能给激情主导者多少时间机会这么一次次尝试。作者并不是在否认激情,而是否认激情思维那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让工作来匹配我的想法。 个人在参加工作以前,产生过很多消极的想法。原因是自己压根不优秀。比如很多所谓的光环工作,是给家里实力雄厚,名校名牌专业的人才有机会接触的。因为得不到最好的,所以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但是我的几位亲戚轮番出动打破我的思维误区;有个长辈,以前家里穷没钱只能读军校,然后战争爆发送往了战场,做的是危险性极高的兵种。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归社会,过着混混生活被女朋友家里鄙视。由不甘被嘲化作动力读了个非顶级名校的硕士,凭借着当兵时候活下来的经验投身商场,刚好是进的过去几十年某个蓬勃到畸形发展的行业,他个人聪明才智加上学历加上军人意志加上战场胜商场一筹的宝贵经验。人到中年该行业做到顶又用这种履历步入顶级外资投行继续外人看似顺风顺水的职业之旅。然后我的偶像之一,从事业上举例子,从某上市公司的一个实习生一步步转正走到高管,然后凭着过去履历进入金融投资行业,不过只能从基层做起,起点虽然跟其他同事不一样,但是在残酷的淘汰制竞争中淘汰掉各路名校对手。又是短暂小几年再次做到高管。与此同时,本职的出色,也不妨碍她业余创作的作品受到追捧。不久前再一次辞职,金融文化双领域创业也成绩斐然。如果他们全都是激情思维的话,用他们目前的成就作为目标,一开始起点跟目标的距离之大怕是连进入目前行业的门槛资格都没有。然而正是工匠思维抓住现有的机会做好手上的事让他们越发的优秀,从而更多选择,更多的选择通往了更大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优秀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目标。有时候区别这些人跟一般人的不是激情不是天赋而是一如既往的优秀。真正的优秀是不分领域的。后来的我也受到这类观点的感染,不优秀没关系可以先让自己一点点优秀起来。有一个我想从事的岗位,可能对名校海龟来说,是触手可得的。可是对于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而言,定了一个10年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当年也有很多小伙伴介绍其他工资更好发展更快的行业给我。但是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换路线一路前行,目前我工作3年,已经是该岗位的后备役,私底下学习等待着顶上的机会,机会可能明天就来也可能明年就来可能是领导安排也可能是自己另外争取来,毕竟已经接近了。除此之外对伯杰的经历以及工匠精神引出的另一个人看法,很多人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轻易跳槽,应该在公司里稳定几年,有该行业积累或者真正了解该行业后才离开。窃以为作为一个有规划有事业心的人,无论在公司内任职或者创立公司都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一种塑造。若是对个人而言,时间短已经足以了解或者目前的事业只是职业生涯延续性的一个跳板,到了更好的选择出现的时候就应当勇往直前。这并不是有违工匠精神或者1万小时积累等理论。而是把这些理论用到了更宏大的标的上。尽快进入新阶段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刻意练习。目前的我已经不担心一开始的10年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由于新出现的不可抗力,未来10年我需要离开当前的行业,或许应该去实业,需要去其他国家定居工作。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方向,但是凭借着职业资本累积,想这个目标也不会太难实现。借用乔帮主一句:“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给自己画大饼的正确姿势

关键词:激情 职场资本 刻意练习 自主力 使命感 作者反对的不是激情本身,而是空谈激情这件事,如果一种激情是能够靠能力和脚踏实地支持的,就是值得鼓励的激情。这种值得鼓励的激情我认为就是自主力,或至少部分等价。那么,重点就是能够达到自主“路径”了。自主力的核心是具备不可代替的职场资本,我们不知道哪些职场资本更有助于达成自主力,但是拥有更多的职场资本,就离自主力更进一步了,职场资本的选择要不断试错,获取的方法是驱动力和刻意练习。 后续阅读: 刻意练习 驱动力作者其他作品:如何成为尖子生 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

《不要追随激情——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这本书在一开始有一个观点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非追随不可的天赋和热情,如果有的话在成年之前就会知道。所以与其在迷茫中寻找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激情所在的事业)”不如让自己在当前的工作中努力“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作者认为在打造一份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方面,仅仅追随自己的激情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三点:(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二)激情需要时间;(三)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那么对于人们如何才能真正爱上自己的事业这一问题,作者总结了以下三条规则:一、运用工匠思维,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你需要让自己优秀,从而让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好处;二、幸福来自于自主力,要获得自主力首先要拥有足够的职场资本,然后要清楚鼓起勇气的最佳时机,而判断自己能不能获得自主则可以使用财务可行性法则——要做有人愿意买单的事情;三、使命感带来意义——想要找到真正的使命, 你需要完成两件事情。 首先,你要有职场资本,而职场资本的积累则需要耐心。其次,你需要不断关注自己所在领域的相邻可能区间,从而找到下一项伟大的创意。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想谈下“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这一点,首先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虽然我现在还在向精通努力,但我已经越来越喜欢我的工作。刚毕业的时候没有方向,试图给自己找过很多热爱、擅长的事业方向,但总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觉得并不适合始终停留在想象的阶段。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找到了一份给财会类高职学生上非核心课的工作。从前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给别人讲课,一直以来父母和长辈对我的评价也都是内向、不爱说话。所以这份工作让我对原文中“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感受很深,很简单因为如果你不备课,那么面临的就是和40多个学生在长达两节课的时间里大眼瞪小眼,这种事显然是绝不能发生的。那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备课——讲课——获得课堂反馈——思索改进下次备课”的循环之后,我发现其实我是很喜欢这种教学工作。而且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你需要不断反复的提问互动以确认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对下一堂课进行改进。这对于我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即时的正反馈,我可以在当时就知道我对于这节课的准备和讲解有哪些不足,根据学生当时的反应想到下一次要如何改进。当一次次课堂效果证明我的改进是有效的时,我开始越来越喜欢当一个老师。作者的后续其他理论方法还有待我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运用,但就我目前为止的经历来看,这本书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些我的职场问题,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所以推荐对于职业选择有困惑,或者像我一样初入职场想要打造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的小伙伴们阅读。

从前慢

整本书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两个部分。对产生职业困惑和深受其害的人,如何才能最终爱上自己的事业,作者认为要摆脱“追随激情”口号的影响,并从工匠思维、自主力、使命感三个方面来创建热爱的工作。作者的写此本书的目的是让大家热爱工作,从而获得资产资本。书首作者即提出了与主流鸡汤相背离的观点: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在其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亦多次论证了“追随自己的激情”可能是个糟糕的建议。提出问题部分:引言 没有人为你的梦想埋单规则一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解答问题部分: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规则四 使命感带来意义阅读过程中,文中提到的急于开始生活、托马斯的追随激情事例(规则一)以及工匠思维(规则二),此三点的内容比较打动我。第1点 #是否要急于开始生活# 规则一中,作者认为: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我对于这句话颇有触动,刚好看到高晓松的一段访谈(我是高晓松的路人非粉)。他是这么说的:原来以为,每到四十不惑的时候老觉得,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说,(到了四十)你就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等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都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慌张?可能我刚好到了一个身边的同学朋友都逐渐结婚生子,步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我不想急于开始这一阶段的生活,但不急于开始生活和人生的短暂是一个矛盾体,偶尔也有些着急。试想一个人如果按照现今大多数所谓人生赢家的模式,整个青春陷入在繁复且大量的习题和试卷中,毕业后开始找工作,紧接着女孩嫁人,男孩成家,女孩会被洗脑说要在青春消逝前安定下来,男孩会被耳提面命要成家立业。大家都被这样催促着,焦虑着,被时光的洪流咆哮着裹挟而去,失去了在充满无数可能性的世界里探寻自我的黄金时光。现代社会大家急于开始生活,我深感如此,但作者说这是一个悲哀,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如果能在这种模式里感受到快乐且充实,并不是随波逐流被迫作出的选择,比如说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或者学业的方向,情感和归宿都趋向稳妥平顺,当婚则婚,而结婚的对象和时机,受到亲友的赞许祝福,没有来自自我的不甘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我觉得这也是好事。但问题是,不管是迷茫和慌张的青春时代,还是趋于不惑的中年时代,就我感觉,现代社会大家都很焦虑,可能这种焦虑来自于安全感的匮乏。对于普通阶级来说,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任何一点动荡都能将平静的生活掀起巨浪,比如说天灾,亦或者人祸。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强,让身边的人变强,比如身边经常会有朋友挂着的社交软件上的签名:变强的速度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奇葩说有一期议题,是要一张大城市的床还是一栋小城市的房,正是这种焦虑和安全感匮乏的很好体现。这些既是焦虑也是无奈。我现在还没有到四十不惑的年纪,但有些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明白以前困惑的问题或者事情。刚毕业那会,身边大我四五岁的前辈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我来说都有些遥不可及,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这些。现在再回头看,以前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现在都到手了,所以事情总是会越来越好的,不要惧怕,因为永远都不知道生活下一刻会给你什么。第2点 #托马斯追随激情的事例#规则一中,作者提到了托马斯的例子,他追随禅宗,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了悟“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还是和以前完全没有两样,同样不安和焦虑。”悟出这一道理的托马斯大哭起来。在文末作者又提到,托马斯离开寺院之后,重新做起了银行工作,因为之前追随之前的经历,使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种新认识。对理想工作不切实际的幻想曾经占据他的头脑,但现在,托马斯能够专注于分配给他的工作以及如何顺利地完成这项工作,并且这份专注使得托马斯能够升职加薪得到管理层认可。虽然作者一直在强调,追随激情是危险的,但我认为,恰好是这个例子反证了正是有追随激情的这段经历,才能让其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古云: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自《苏东坡文集》。苏东坡的意思是,文字,少年时应该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有着少年人的朝气和蓬勃之力。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绚烂和平淡是有对比的,这种平淡非凭空而来。对年轻人说,知道再多道理,听过前辈多少经验,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总要经历了,摔了跟头,撞了南墙,才明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空廖寂寞。同样,托马斯在没有追随激情的情况下,被桎梏在自己所厌倦的职业生涯中,他还能有这份专注吗?他还能获得升职加薪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吗?他还能达到现在的成就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吗?我看很难,大多数人面对未来都是迷茫和困惑的,而在面临选择时,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未知的另一条路。不然作者也不会出这么一本书,花费这么大篇幅和口舌来给困惑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了(笑)。不过通读全书,其实我觉得作者也并不是完全反对激情的论调,在「后记 我如何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里」,作者说:我发现,如果你的目标是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可能是个糟糕的建议。凡事皆有前提,正如我最开始所说,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使人们热爱上自己的工作。刚开始看到这里,我是有疑惑的,但是当我把这个观点放在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及作为职场发展的大环境下,我的疑惑得以解答。即作为职场指导的商业图书内容中,在展开长久且稳健的职业生涯这个前提下,追随激情的确有其危险性。规则二—规则四(工匠思维、自主力、使命感)根据书中内容规则二到四做的画风诡异的PPT,本来惭愧不准备贴出来,但想到这算是自己在看到这本书的最初想法,日后再重读时,也是了解自己以前想法的一种途径,能够明了自己成长多少。第3点 #工匠思维#工匠思维中重点讲到了10000个小时的理论以及刻苦练习的重要性。《异类》一书中,格拉德维尔认为,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如此大的练习量—1000个小时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例子。智商测试只稍高于平均水平,从一位智商平平的人变成一位天才,其惊人才智并可能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致力于刻苦练习的结果。・10000个小时引发的思考。(这里我有点发散思维,可能稍微有点跑偏。)10000个小时理论很符合现在的“地才”一说,也让很多不甘于现状但是又不想努力的人找到了借口,打着我只是不努力,我要是努力就能怎么怎么样的借口,继续自我安慰混沌度日。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年级排名靠前的学霸,不就是多熬了夜,多背了单词,多做了些习题吗?要是我能这样熬夜,多背几页单词,我也可以。但事实证明,我也去熬夜了,可仅止于表面,我沉醉于形式带给自我的满足感,却并没有想过通过熬夜我到底学习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同一个阶层内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其他人差的是努力,刻苦,奋斗程度。能够常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刻苦奋斗”,这种常人无法坚持下去的毅力,又何尝不是一种天赋?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一刻我决定努力,就可以不受外界条件干扰,遇到困难不放弃,就能一往无前的。另外对于10000个小时的理论,我不知道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是不是也包括了正确的方向。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出处有误,烦请指正)。先不讨论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说说我自己的例子。当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和另外一部分同学头脑发热去考了跟我们自身专业关联性不大,但听起来很唬人的证书,因为该证书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而面试又是从十个选题中随机抽取的,所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明确知道本专业需要提升的技能和方向,加之临近毕业还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并没有参与我们这场闹剧。最后结果证明,包括我在内的考证同学,不是因为无法兼顾本专业和考证两方,浪费时间精力也未考到证,就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拿到证书之后,却再也未派上用场。而另一部分未考证的同学,在专业上的精进更胜一筹之外,也早早开始进行了就业规划。很多时候,没有方向盲目的去练习,更容易造成悲剧。生活在广袤天空自在翱翔的飞鸟,花费再多时间去练习泳技,也无法像浩瀚大洋里的鱼儿一样快活自在。・刻苦练习引发的思考和讨论。文中作者强调,刻意练习是一种通过坚定不移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之外从而磨练技能的方法。作者发现,乐手、运动员、国际象棋手以及很多其他职业人士都懂得进行刻意练习,但知识工作者却对此所知甚少。当时在群组讨论时,有小伙伴提到科学家、画家、导演、摄影师、教师这类职业。工作是不分贵贱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其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像消防员,特警等这类特殊职业,本身就因其工作性质被赋予了英雄色彩,很难界定说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到底是因为爱这份职业而从事,还是从事之后才爱上这份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哪一种职业,都是需要建立在重复及大量的练习上的,这个和天赋或者激情并不矛盾。科学家要经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科学实验,才有可能遇到砸到头顶的苹果;画家要描绘出大量粗糙或精致的画作,才能遇到让自己名声大噪的那一幅画作,导演,摄影师,教师同样,灵感是短暂的,努力未尝不是一种天赋,在这个领域达到尖端的大多数人都是靠的是重复及大量的技能累积,从而量变达到质变。以上为看这本书的些许感悟,作为第一本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来阅读的商业图书,一开始并未能认清自己的阅读目的,以及并不甚明了应该用怎样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商业图书。书末整本书的阅读指南脑力工程师孙路弘的提到了三种阅读方法,现在看来,我一直都是遵循原书,原作者的思维来对整书进行阅读和进行整理。在明确作者目的之前,看这本书我或许有很多问题或者不一样的观点,但是在明确作者的目的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初始有所疑问的地方也得以自我解答。但如果说看到整本书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我觉得寥寥,倒是和小伙伴在讨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如果你只是一个人闷声读这本书,我觉得其中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因为专业术语和名词地点太多,难免稍显苦闷,但是如果有人互相讨论,这本书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感谢@字润之,对我的PPT作出的点评,辛苦了。感谢各位小伙伴为此付出的讨论,每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都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简单明了没有脑洞大开的书

任务书第一本,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感觉,看到书名隐隐的感觉到此书的价值观是“不愿被忽视”。但大部分普通上班族不可能人人受重视啊?不能人人做到极致优秀的人如何混职场呢?就身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薪水,这样更实际一些吧。更实际的理由,才是让人发力奋斗的源头吧。整本书的框架,看书目一目了然,小标题基本总结了举例,这是写作方式的借鉴,除了书中有些例子举得普通简单了一点。这本书的受众对象是职场人,深入看完本书的要求,其实写给在职场上混的中上的人看的,追求工作的意义,追求技能的卓越这些人,职场上中下层的基本“懒”字就已经毁所有了,看了里面的内容,能做的也是少之又少。个人把这种类型的书划分为职场类型的书,读后想学习到的是在职场中如何变得优秀?变优秀的一二三四步骤是如何如何,怎样更接地气的实操才是可行的,看完本书后,感觉如果想要获得在职场中变得优秀或者如何进步的话,找个中高层的职场前辈请教,身边的人加上切实发生的事情的分析对自己而言更有说服力,影响和收获也会大一些。个人认为,看书是为自己看的,重点是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目前我在这块土地上收获稀薄。。

积累资本,厚积薄发

本书大致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讲述世面普遍认可的一种职场指导思想,叫激情假设。另一种则是作者认可的正确工作论。激情假设,认为人要成就自我+幸福快乐地生活,就必须找到热爱的工作。如果找到了,当上总经理,迎娶白富美(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是很容易办到的。如果找不到?那请继续找。干不好工作?累了困了?说明这不是你真正热爱的工作,作者认可的工匠思维是,对待工作我们需要努力打磨工作技能。扩大影响力和获取自主力。从而在职场中将有更多更棒的选择等待着我们。印象深刻:“脱颖而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资本家”在我们认为我们找到感兴趣的工作后,这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需要去刻意练习,锻炼工作所需的能力,积累资本,去精通掌握这个工作,甚至超越原来的岗位,拥有更多影响力和自主力。这个时候,可能回过头去看,会发现原来你自认为的感兴趣, 其实是一时的尝试,就像一个小山峰,被你翻越了。经过两次实习以后,我自认不适合做一线业务类的工作,但是对运营又有兴趣,最终到一个代运营公司做运营助理。日常就是申报活动,录入数据。我每天都沉浸在表格的海洋里……我的生活没有变得更好。因为我不职场技能掌握的不够多,Excel不够熟练,经常都是不会或者出错,需要运营来教我或者她默默帮我把错误改了然后告诉我我错了但是她已经更正……我感觉自己做的和想象的有差别,但是也没有认真努力去学Excel功能,报了活动也没有去观察分析数据得出活动效果。就是觉得活动大同小异,认为我当时的工作内容无关紧要。而我读了一个公众号分享的文章。作者写了自己做运营是怎么做的:她在城市画报上班的时候,自己运营了几个美剧微博号,不断的去报活动,然后观察效果,自己总结。开了美妆微信公众号的时候,通过赠送香水小样的方式,从原来的美剧微博号引流到公众号加关注就赠送。然后又继续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去观察关注增长量。现在她开了一个淘宝店,涉及美妆和女装。看的出来挺用心的在经营。公众号叫化妆师MK。相比而言,我当助理的时候真的不够用心。也没有认真积累职场资本。因为我当时心里认为这个公司工资不高,只是我的一个暂时性的选择,但是我也在那里干了半年。但是书中的案例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依然是全力以赴的。“现在做的更好,以后的选择就更好”规则二里的迈克杰克逊,如是说。在你还没胜任手头工作,或者说愿意做更多不同的工作,去尝试的时候,请认真积累职场资本,磨炼当下需要的工作能力。刻意练习,不断反馈。做的好,无形中会增加你的影响力和自主力。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