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本故事书》书评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45911326
作者:许敬,中国基金博物馆 策划整理
页数:216页

一本书,带你领略金融大佬们的兴衰起落

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我们会看很多的理财书、形形色色的理财文章,寻找各种各样的理财妙招,以求能快速提高财商,早日达到财务自由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快速、急躁的消化这些“材料”,建筑自己的财商大厦时,我们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地基”建设,妄图在地基不稳、基础浅薄的土地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厦,这样怎么能成功呢?那什么是“地基”呢?不外乎经济学、金融学的知识。然而,现在很多的经济、金融类书籍都非常学术又枯燥,读的时候经常昏昏欲睡,眼见着自己也直接应用不了,这些书常常被我们打落在深海尘埃处,甚至是避之唯恐不及。《金融是本故事书》却没有被这种魔咒所浸绕,它是民间民国史专家许敬数年来的工作结晶,是中国基金博物馆镇馆之作,它详解近代历史剧变背后的金融逻辑,没有看不懂的数据和图表,仅仅用人物关系带来种种传奇引人入胜,以故事的形式将15个金融大佬的兴衰起落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惬意的欣赏故事的同时慢慢领悟一些金融规律,生动而又充满诚意。金融是本故事书《金融是本故事书》主要讲的是民国年间15个金融大佬的故事,7个写的是近代金融巨头的故事,3个是现代豪门巨富的故事,3个是上海滩的冒险与财富故事,最后2个是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15个精彩纷呈的故事,15段令人唏嘘的过往,15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孔祥熙、胡雪岩、和珅……也有我们从未了解过的张文炳、穆藕初、席正甫……他们都曾是上天宠极一时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然而,当岁月流逝、王朝更迭,几经周折,他们也只能在疲惫生活里辗转不停、在权利倾扎下苦苦求生。我们无从猜测,当身处出租屋时,胡雪岩有没有后悔行“垄断”这一险招;我们也无从知道,当孔家迅速衰落时,孔祥熙有没有后悔自己当时为了国家大义而与美国的正面对抗;当然,我们也无从得知,当冼冠生被控诉为“资本家剥削”时,内心对当时收留父老乡亲的善举作何感想。无论这些人物如何的悔恨、我们如何的惋惜,此时此刻,我们也只能生出英雄末路的沉重叹息。这才是真实的金融世界,一着不慎,则永不翻身。这15个故事,都是令人扼腕的真实上演过的历史,也是令后人痛惜的经验教训。自古以来,就有句老话“民不与官斗”,无论平民还是商人,权贵总是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商人与权贵之间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高兴时,他能让你风光无限,驰骋于人生巅峰;待到不如意时,也会骤然间翻脸无情,将你踩到地底下去。和珅、胡雪岩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都是在权贵的支持下,收获万贯家财,扬名天下;也同样是在权贵的打压下,一蹶不振,跌落谷底。还有句老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股东、经理、员工这三者之间有永久的张力、永久的矛盾,调和不好三者的关系,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巨大的危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也有一定的野心,当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相去甚远时,矛盾终将无可挽回。苏州松鹤楼的故事就清晰的反应了这一点,而张文炳作为经理,处于股东与员工的中间人,更是遭遇处处制肘,看来经理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金融”一词,似乎本身就很高大上,我们常常会把它理解为证券交易所大盘屏幕上那些跳动的、难以看懂的红红绿绿的数字和曲线,然而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金融离我们这样近,它也能如普通人的故事般那样徐徐诉来。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说过“所有涉及跨越时间、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他甚至认为生小孩,在小孩身上投资也是一种金融,所以不要被金融“高大上”的外表所迷惑,从这本书开始,慢慢了解金融吧!

用故事的方式窥探金融的秘密

最近权威人士发表的人民日报社论暗含了什么国家政策?最近大S喜得贵子,对俏江南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最近知名音乐创作人任海泉又投资了什么产业?最近菜市场的蔬菜价格终于回落,背后是谁在导演?最近上海迪士尼乐园即将开门迎客,又有谁在蠢蠢而动?最近山西富商绑架案浮出水面,其中究竟有什么利益瓜葛?其实,金融不枯燥,《金融是一本故事书》!这本书号称“中国基金博物馆15个压箱底的经典故事”,其中有孔宋豪门的经济改革,红顶商人胡雪岩如何从人生极高处轰然倒塌,史上第一巨贪和珅招致杀身之祸的背后真相,还有几位白手起家最终开创时代的商界大佬在路上的点点滴滴,有趣又发人深思。比如大家对和珅都有所了解,知道的是他曾经权倾四野,万贯家财,还有他的贪得无厌,受贿勒索,但一般人却不了解他的学识才情、以及和乾隆皇帝的处事技巧。其实,即使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珅想必也能衣食无忧。这其中的根本在于他原本就是好学上进、出类拔萃的人尖儿上的主儿。他通往顶级殿堂的几个重要事件包括:1, 被朝中大臣相中,将掌上明珠下嫁;2, 曾作为轿夫服侍皇帝,抓住机会展示自己博学多识;3, 给皇帝办的第一件事情——侦办云贵总督的贪渎案,完成的颇有手腕,漂亮完美;4, 和皇帝的私人关系亲密,皇帝将最宠爱的公主许配其独子;5, 运用各种手段为皇帝生财,扩建皇宫、出游南寻等,功不可没;6, 为风流的皇帝完成一些私密的爱好,比如进献美女;……从以上栩栩如生的小故事、小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和珅。时代一去不复返,但金融的朴素的因子无处不在,比如反观自己的职场生涯,何处不是这样?逢迎拍马的人虽然很多时候能逞一时之勇,但长期能运筹帷幄的猛人终归还是凭借才华和才能当道。当然和珅对乾隆的“善解人意”自然也同时得罪不少人,甚至还有不少皇宫贵族,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皇帝嘉庆,因此我们看到,君权和相权之争的政治原因,才是和珅殒命的关键因素。和珅死了,大清王朝的衰落之路才刚刚拉开帷幕,从一叶而知春秋,这就是故事的魅力。除了从故事中看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的纠葛,还能反射出国家变迁的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众多难题的演变过程。比如,“老上海的商帮与银行”一文中,通过对上海滩商帮的繁荣和金融风潮的跌宕起伏的叙述,其中不难看出:只有保护自然秩序的正常发育,减少公权力对经济的政治干预,才有可能真正释放出商业的欲望。各界人士也曾就“政府是否应该干涉乃至控制国民经济运作”而发生了充分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那就是政府不得与民争利,不得过度干涉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正向王巍博士所言,“第一是契约关系,第二是法律法治,第三是商业交易,第四是商业道德”,只有这四者之间形成密切而共生的逻辑关系和制联系,金融行业才算是真正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数据和看不懂的图表?是势均力敌国家政治力量之间的对决?还是国家之间风云变幻的货币战争?抑或是每年变幻莫测的股市震荡?……听过很多理论,看过很多图表,依然在金融的困顿中雾里看花,其实金融的核心无非还是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拉起了金融的大网,在这个网里,我们能看见个人命运的起伏,也能看见行业的岁月变迁,还能看见国家的沧海桑田。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曾说过:实际上从更广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他甚至认为,包括生小孩,在小孩身上的投资等,也是一种金融的实例。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而用经典故事的手段去了解这些“为什么”,《金融是本故事书》真是独辟蹊径。

都说戏如人生,他们的人生比戏更精彩,兼谈《金融是本故事书》

文│杏仁爱读书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大意是求学、处事中以上等的标准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何况其它?朋友、同事、邻居的故事固然亲切,但顶级人物的人生经历,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启发呢?01 祸福相依的跨界人生,豪门巨贾孔祥熙四大家庭中的孔祥熙可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并且在他七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孔繁慈染上鸦片,家业败落。十岁时,孔祥熙得了“痄腮”,这本不是大病,但庸医误人,当时孔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又极差,于是小病成大病,患处发疮溃烂,其生命危在旦夕。孔繁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原来十分忌讳鄙视的教会医院。但所谓祸福相依,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教会医院非常尽心,很快孔祥熙康复了。孔繁慈大为震动,他不顾族人强烈反对,跟儿子一起进入了教会学校。让人欣慰的是,孔繁慈最终戒掉了鸦片。从此,一个新世界向这父子俩敞开了大门。这件事告诉我们,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任何时候都不要悲观绝望。孔祥熙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先在太谷教会学校读书,后又被保送到潞河学院(燕京大学前身)。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任山西巡抚的毓贤非常排外,在他主使下开始了一场对华洋基督徒的围捕和屠杀,太谷教会人员包括救治孔祥熙的医生都被关了起来。赶回太谷的孔祥熙拿了一大笔钱展开营救,无奈势单力薄,经过多方努力,也只救回三名女传教士,他火速把这三人护送出了山西。这次救助行动给孔祥熙带来很高的声誉,又因为他成绩优秀,就被教会保送至美国欧柏林大学读书。毕业以后,孔祥熙考取了耶鲁大学研究院。至此,曾经家道中落的孔祥熙终于赢来了他迈向成功的第一个踏板。这件事告诉我们,助人就是助己,不经意间的救助,可能就是冥冥之中为自己的成功埋下的伏笔。孔祥熙在教育、经济、政治三个领域游刃有余,是名符其实的跨界高手。不遗余力地捐助募集大量资金开办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二十年教育生涯,为孔祥熙带来了良好的声望。通过投标获得了壳牌煤油山西独家经销权,由此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又凭借其独到精准的眼光、良好的人脉,在贩运、地产、金融上,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币制改革以及配套的白银国有政策,让中国金银外汇总额达到3.8亿美元,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崩溃,为抗战赢得了金钱上的准备。为什么孔祥熙可以成为顶级的跨界高手呢?通过他的传记,我推想主要有以下的因素:学通中西、眼光独到、眼界开阔;卓越的沟通谈判能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优秀的执行力;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运气。孔祥熙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自然不在话下,父亲又曾是一家票号的经营者,孔祥熙从小对经商和人情往来耳熏目染,而就读教会学校,留洋美国,特别是耶鲁大学研究院的经历,又让他有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孔祥熙既通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懂生意,既有学问又不迂腐,这些都是他跨界经营的良好根基。但也正是由于孔祥熙政商不分的身份,对钱财的贪恋,对子女的纵容,为他后来的声名狼藉埋下了祸根。02 生命在于折腾,另类商人穆藕初穆藕初家境贫寒,13岁当学徒,但他从不放弃努力,从不害怕改变,一直在寻找机会突破自我。1900年,穆藕初25岁,凭借流利的英语考进了上海的“江海关”,成为了一个月薪百元的中产阶级职员。穆藕初是一个不甘于平淡的人,仅仅五年以后,他就放弃了这份高薪优职,到一个师范学校当英文教习,后来在张謇推荐下当了淞沪铁路的警务长。1909年,穆藕初34岁,他再次放弃自己优渥的职业,选择出国留学。5年之后学成归来,他已经39岁了,年近不惑,面临失业,在求职无门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自己创业,借钱募股开设了德大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全盘西化的纱厂,由于其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被当时的《申报》称为,“是诚中国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德大纱厂大获成功,获利丰厚,其后他又不断加大投资,远赴郑州开办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纱厂之一 —— 豫丰纱厂,成为名动全国的棉纱大王。可惜,由于战乱和列强资本的狙击,到1924年,49岁的穆藕初破产了。穆藕初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4年之后他的工商业务依然毫无起色,却突然被国民党征召,担任了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由破产的富商一跃成为有实权高官,真是一段传奇故事。穆藕初有一颗勇敢的心,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成为英雄的潜力,因为他们从来不害怕改变,他们也从来不放弃努力。03 中国的慈善世家,贝氏家族贝氏家族在当代最著名的人物是贝聿铭,他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贝氏家族出过非常多名人,比如金融家贝理泰贝祖诒父子,颜料大王贝润生,藏书家贝墉,名医贝赋琴,但贝家最广为人称道的是代代相传富不忘慈善的义行。贝家以“贸易为生,累代行善”。贝家第七世的贝慕庭就是大慈善家,他开设义仓赈济灾民,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更是将数万元的债券当众烧毁,免去了一众乡人的债务。贝康侯开设“留余义庄”,周济贫困的男女族人,又开办义塾,免费供族内子弟求学,贫困子弟受益良多。颜料大王贝润生,就是义庄抚养长大的,贝润生发家以后,牢记“留余义庄”的恩情,把苏州乡下的1500亩地捐出,开办承训义庄,为穷困的族人服务。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像贝氏家族这样能够长久兴盛的例子,在中国实在不多见,究其根源,这应该与他们家族数代以来都能行善积德有关吧。04 为什么要看历史书和名人传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以史为鉴,以名家为鉴,格局大了,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有人说,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大成就,能有个温饱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连想都不敢想,看都不敢看,仅仅抱着如此低的要求,可能最后,你连温饱都达不到。“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里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金融是本故事书》,前文讲的故事大都参考自这本书。《金融是本故事书》不厚,很容易读,一共讲了15个故事,有点像故事会,大约花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读一遍,难得的是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史料整理出来的,经得起推敲。作者许敬是知名的民国史学家,他的文笔生动有趣,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其文章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金融是本故事书》里介绍了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多位金融巨头、豪门家族、金融家们的经典故事,故事都不长,但读来生动有趣,惊心动魄,又能把复杂的金融观念融入书中,深入浅出,让读者很有收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功各有不同,可能无法复制,但失败的原因大多只有一个,太贪婪!做事先做人,一个诚信正直的人,哪怕暂时失败了,他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书中的金融大家,他们的出身各有不同,有富二代,有书香世家,有留学生,有学徒,有孤儿,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卓越的交际能力等等以外,往往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需要历史环境给他们机会,而他们恰恰能发现并抓住这个机会。《金融是本故事书》是一本难得的金融入门读物。如果有兴趣多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和金融知识,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知识了解,都不妨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延伸阅读、主题阅读的起点书目,看完之后你会很有兴趣详细了解一下周学熙、胡雪岩、孔祥熙、穆藕初,贝润生、乔致庸等等名家的故事。后记最近写文有点磨洋工,很慢很慢,反复在框架文字上推敲,其实出来的效果也不见得特别好。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与其看一地鸡毛、东家长西家短的鸡汤文,不如选一些有意思的、好的传记或者史书好好看一看,认真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原理。以后,杏仁爱读书还会推荐几本喜欢的传记,供大家参考。

由英镑暴跌想到的:孔祥熙巧用汇率差赚取第一桶金

最近英国脱欧,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剧烈震荡,英镑遭遇抛售,持续暴跌,一夜之间英国成为购买奢侈品的天堂。一个朋友连夜飞到英国,大肆采购去了。中国人的聪明,不亚于犹太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在没发达之前,也是靠着两国之间的汇率差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为了整军备战,需要大量的铁砂。孔祥熙得知这个讯息,靠着自己美国留学时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只提了一个要求很轻易的说服在天津的美国采购商。他要求美国采购商先支付三分之一的定金,拿到定金后,孔祥熙以每吨一银元的价格去山西老家采购铁砂,然后以每吨一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商。当时一美元折合三个银元,也即是说,美商支付给孔祥熙的七成余款就是毛利,而孔自己除了运费以外,几乎没有一分钱投资,空手套白狼

即使不学金融,也应学金融家的为人处事

毋庸置疑,每个人对钱是又爱又恨。金钱的特殊性,导致了人们对“金融”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人们看着来来往往于CBD的金融白领,看着年收入排名前五全都是金融岗位,总觉得金融非常的高大上,做金融的人都是人精,我们捉摸不透、无法企及。《金融是本故事书》,文笔斐然,从高处定调金融,又还原到人物故事中,将孔祥熙、宋子文、胡雪岩、席正甫甚至杜月笙等金融名士的精彩故事娓娓道来。金融看似很神秘高深,其实很平凡简单,金融中人也都有着正常的职业发展道路、有着为人处事的技巧,有着可以培养的素养、有着平常的喜怒哀乐。金融家为什么能成功、青史留名?他们的为人处事,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呢?瓶子从这本书的十几个故事中总结出来一些有意思的地方,给大家分享。目录:1.金融家的道德素养;2.金融家为人处事的技巧;3.成为金融家的各种途径。1.都说无商不奸,大众对金融家的印象也好不到哪儿去。恰恰相反的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家,首先应是一个道德端庄之人。《金融是本故事书》中提到最多的金融家的素养的,就一个词:信用。然后是以身作则、待人宽厚热忱(如分股权给员工)、救助他人(施舍救济慈善)、共同进退(护卫主义至死)、价格公道等。像以权谋私、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之人,可能也因为能力辉煌过,但基本没啥好下场。比如,孔祥熙因为舍弃自己的金钱帮助救助被义和团扣押的教会人员,而被视为”华夏英雄“。他又以身作则,每每将自己的经营利润捐资兴教,以至于他每次去国外筹款,都特别有说服力。又比如,孔祥熙的大儿子孔令侃利用政府内部消息以权谋私,使得蒋经国都为之侧目,更是影响了他父亲一生的清誉。再比如,胡雪岩因为在江湖上信守承诺,被称为“东南大侠”,又因为才能出众成为左宗棠的财政幕僚,因此湘军官兵的饷银和俘获都收入了他的阜康钱庄,一夜之间胡雪岩成为了东南地区最大的金融业者。到这里就能够发现,你如果具备了以上优良品质,即使不做金融,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够发展的很好。2.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们对于金融从业人员“人精”的印象或许是正确的。金融家们很善于为人、很善于处事,尤其在这些故事中,重复率最高的办法就是:雪中送炭。①雪中送炭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一把,比在别人得意的时候拍100次马屁都要管用得多。虽然我们已经不身处乱世,但每个人总有孤独、伤心、落寞、无助的时候,什么叫患难见真情,如此而已。金融家们就是在一次次的雪中送炭之后,积累了牢不可破的人脉关系和地位威望。胡雪岩给王有龄借钱进京赴任,雪中送炭,最后有传王有龄不愿让胡雪岩与他一起战死而支开他,自己战死;孔祥熙不惜一切拯救同族,雪中送炭,这为他以后出国募捐铺下了康庄大道。②维系人脉不刻意因为利益结交人脉是对的,但是结交朋友之后却不刻意维护,认为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是年轻人对于人脉关系认识的一大误区。婚姻都需要用心维系,何况不深不浅的人脉呢?金融家们在关键时刻,总有多年的老乡、老朋友出面帮忙斡旋,还是多亏了他们有和朋友保持密切联系的习惯。另一方面,经历越丰富,可拓展的人脉圈子越大。如果你生于斯长于斯,一直在做同一行,那么你人脉的狭隘可想而知。如果你生长地方不一样、又出国过、又做过不同的行业,结交更多人脉的可能性就更大。③懂得行规金融和商业很像,是一个很有行规的地方。不仅有明文行规,也有非常多的潜在行规。懂行规,可以帮你省不少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做生意的儿子也是做生意的,资源多、人脉广、懂行规,容易传承。换句话说,你在任何的行业,都需要试图去理解和摸透其中的行规。有人带路最好,没人带路,也要有意识的、即使跌跌撞撞,也要头脑清醒地去摸清楚行规的轮廓,这样才能在此中生存的更好。④一技之长金融大亨周学熙的父亲周馥,因为字工整清丽,被李鸿章看中提拔,一直带在身边。所以,培养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兴趣爱好吧,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3.金融行业的高薪古而有之:上海金融界从业人员的年薪一般在300-800元,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已算高薪。但买办(经纪人)的收入远远高于他们。买办的年薪是1万-10万元。自然会有很多人想成为金融领域的一员,总有人问成为金融家的途径是什么。那让我们来看看,以前的金融家,都是怎么诞生的。①传承这是最常见的,关系近、资源多、路子熟,是最容易成功的,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几代人都是医生、律师、教师。一个世家都在商场上、金融领域摸爬滚打,爸爸、叔叔、舅舅已经是金融领域的高手行家,带着自己的小辈上路十分自然。比如著名的“乔家”乔致庸、“洞庭商帮”席正甫、“恒孚银楼”的程氏家族、贝律铭出身的“苏州金融世家”等等。②实业转型实业做的好,做到了一定境界,可以悠哉悠哉当“甩手掌柜”,生意交给经理人照料,自己再投身于金融。贝式家族的”颜料大王“贝润生从颜料生意做起,后来赚够了钱,投资于房地产,贝式家族的另一人贝理泰接管家族企业商号后又做慈善,最后选择出资入股陈光甫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当了董事。这里引用一个“职业金字塔理论”:随着你在一个行业埋头苦干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你会发现很多行业的特点都是共通的。教授可以和政府高管、企业总裁把酒言欢,企业总裁也可以轻松转做金融业毫无压力。③人脉关系这一般都是指和政界要员的关系。宋子文和孔祥熙均因为是蒋介石的亲戚而先后担任中央银行总裁。胡雪岩因救助王有龄而进入官场、继而投奔左宗棠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④从小罗罗开始奋斗、有贵人相助前面提到的”传承“中的创始人一般都是自己从小罗罗开始奋斗,在钱庄也好、在银行也罢,克勤克俭,为自已以及后代打下一片天下。另外,他们的发迹不乏各种贵人的相助。当然,贵人愿意相助,依旧是因为看中了他们的某些潜能和特质。结:即使不学金融,金融家的故事、他们为人处事的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你在哪一行,都应像《金融是本故事书》的主角们一样,提高能力、卯足了劲,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打出一番天地。

金融故事:那些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的人和事

金融故事:那些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的人和事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一个证券公司,眼看着那大屏幕绿了红,红了绿,眼看着围观的人群哭了笑,笑了哭,还有一堆的数据和表格,我曾经天真地觉得这就是金融了。不是吗?教科书里就是这么说的啊?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哦,天哪!还是看看故事书吧,翻开《金融是本故事书》,里面有15个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故事,会给你不一样的收获:一 这本书讲了什么?书中讲了7个金融巨头的故事,3个是豪门巨富的故事,3个上是海滩的冒险与财富的故事,最后还有2个是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这里有和珅、胡雪岩、孔祥熙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有他们背后有趣的段子,一部故事集,一段金融史,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太多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知识。1. 公务员就不要兼职办企业还记得那些年红遍盗版书市场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吗?简直被人捧上神一样的位置,还留下了所谓,“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就学胡雪岩”的金句。是啊,此人是我安徽老乡,祖籍皖南绩溪人,十三四岁进钱庄做学徒,二十开始人生第一笔风险投资——资助落魄的候任小官王有龄进京跑关系。后来,王有龄官至浙江巡抚,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所有粮食运输、财政往来均交给胡雪岩的钱庄来办。再后来,胡雪岩成为左宗棠的“财政总管”,向外国银行借钱、采购军械、吸纳官兵存款,一时间生意红火,富甲天下。期间,胡雪岩先是捐钱买官,后是得人提携,摇身一变,成了布政使衔的“候补道台”,加一品,戴红顶花翎,赏穿黄马褂,恨不得内裤都是皇家赏赐,闻一闻提神醒脑,想一想神气十足!可是,我们不仅要关心他是怎么来滴,还要关心他是怎么没滴!现在政府每年都要发文件,不让公务员经商办企业,就算离职退休,三年内也不得从事相关行业。胡雪岩正是栽在这一点!他每次经手从外国银行借钱给左宗棠,都要通过自家钱庄收佣金,也就是回扣,如果你是商人也就罢了,总是要赚钱的,但胡雪岩此时戴着红顶花翎,领着天朝俸禄,就该“为人民服务”,何况,当时官员收佣金也是违法的。其他官员看着胡雪岩日进斗金,加上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政治分歧,无不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恰巧胡雪岩点背,1883年他本想通过垄断生丝生意排斥外商,却赶上意大利生丝丰收,囤货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此时左宗棠已经垂暮,大清官商两界均拒绝伸出援助之手,一场经济危机,胡雪岩倾家荡产,两年后病死在出租屋内,不可谓不惨!所以,说胡雪岩“成也红顶,败也红顶”绝不为过,逾矩而为,终非正道!2. 黑社会也有正能量提起中国的金融就不得不提起上海滩,提起上海滩就不得不提起青帮和洪门,现在叫他们黑社会。不过,毛主席老人家当年称之为秘密社团,并高度评价道,秘密社团是“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其主要成员是“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当时上海帮派的代表人物是赫赫有名的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虽然有些并非帮派中人)。教科书中的黑社会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上海滩上的青皮流氓,俗称小瘪三,更是坏到了家。1905年前后,在今天上海市延安东路俗称郑家木桥一带,这些小瘪三们到处欺负做生意的人,严重扰乱了当时的市场秩序。于是,在租界巡捕房当差的黄金荣,找到了帮派的头头。他没有依法拘捕,而是与这位头头约定:只要他把手的人组织起来,不再敲诈抢劫,而是规规矩矩向当地做买卖的生意人征收管理费,就可以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我们俩还可以结拜为兄弟。黄金荣此举,开创了上海帮派日后四十余年的行为惯例,那就是背靠租界当局的政治势力,在灰色地带以保护者而非掠夺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维护市场安定,另一方面得以上下其手,大发其财,顺便也可以处理一些用法律手段无法解决的事情。我之前读过一本介绍东京黑社会现状的书,他们现在的生存法则也是一样的。抛开理想主义,当年的上海滩,市场经济能够发展,帮派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他们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本该政府完成的职责,比如说,现在的城管。很像,有没有?(不许笑)这样也就更加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城管总是被推上风口浪尖了。3. 袁世凯手下的中国金融奠基人袁世凯绝对是个臭名昭著的人,这是写入中学历史书的。其实,袁大头称帝之前绝对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了巨大贡献,比如小站练兵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新式军队,在天津建立了中国警察制度等等,周学熙作为袁世凯的财经专家,在袁世凯的知人善任下,成为了中国财税制度的奠基人。要知道,大清朝慈禧老佛爷还没过气的时候,周学熙就破天荒的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开办了北京第一家自来水公司。辛亥革命成功后,1913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首先面临财政危机,于是有了被后世诟病的“善后大借款”——向列强借款。但当时的情况是民国虽然建立,但中国没有完善的财税制度,国家动员能力极差,政府连税都收不上来,如果不向列强借钱,辛亥革命的成果只能因为缺钱而“饿死”。1927年,周学熙任财政总长,一方面对外借款,另一方面连续向国会提出三个财政税收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意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于是才有了国税与地税的区分,有了整理田赋、公平丈量,中国财税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这样牛A和牛C之间的人,值得尊敬啊!4. 四大家族有功臣四大家族以敛财闻名于世,实际上1933年作为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正在主导着一次币制改革。从货币使用的角度,那些穿越剧里,手拿大块银两回到古代的小鲜肉只能被饿死!因为银子作为日常货币,在生活中流通是清朝后期的事(以前只能用铜钱买生活用品),那时候有银锭,也有外国的银元,而清朝官方没有统一铸银元。后来又是到袁世凯的时候,为了占有货币市场,排挤外国银元,才官方铸造了广为人知的“袁大头”。再后来原财政部长宋子文顺应历史潮流“废改两元”,开始印纸币,但当时银元和纸币面额相等可以随时兑换。结果,恰逢地球另一边的美国经济大萧条,1934年罗斯福出台了《购银法案》,其结果是大量中国的银子进入了美国。由于“废改两元” 银元和纸币等额兑换,导致银子一走,货币也跟着少了,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出口减少,经济面临崩盘。这时,孔祥熙开始推行法币政策,开动印钞机,通过发行不兑现的法币来回笼市场上正在外流的银元,然后以政府的形式把银元出售给美国,赚取外汇。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孔祥熙的法币政策,“法币政策使中国摆脱了1934年-1935年的金融危机,客观上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币制上的准备。”这里的币制准备,实际上就是大量的外汇储备(约二亿五千万美元),为全面抗日和西南大后方的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资基础。这只是罗列的4个故事,书中的其他内容同样精彩,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二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至少读这本书,我有三个理由: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时抛开纷繁芜杂的政治宣传,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问题,更能直指问题的本质。比如职业,就是赤裸裸的交换,员工用才华换薪水和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所谓把握自然规律,才能看清真相。2. 中国的金融不是用数据和图表能够看懂的。自古以来,无论研究中国的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因素计算在内,这期其中包含各种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把一部二十五史翻烂读透,什么政治、军事、金融都包括了,《语录》中谈建国初期经济建设,那也是纵横捭阖,典故信手拈来。《金融是本故事书》里的故事正是这种风格。3. 什么是金融?陈志武教授说,所有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他认为,包括中国人生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老了以后能养老也是一种金融。可谓人生无处不金融,不值得一学吗?

15个金融故事,让我拥有全新视角

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这比直接给我讲大道理,更加便于我的记忆。而且我也不喜欢听大道理,我喜欢自己去总结整理。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非常适合我的胃口。它是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的作品。书中讲的是近现代(具体是,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这一段历史时期)历史中的金融故事。看完这些故事,除了让我对这一段金融历史,有了的更多的了解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让我的心静了下来,让我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来看待这个世界。当你拥有这样的角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和困扰,你都能豁然开朗。在《金融是本故事书》中讲到的这些人物,都是能够在那段时间当中。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去引领或者改变那个时代的大人物。然而这一些大人物,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一个小人物。比如说,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钱庄的业务员。比如:旧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杜月笙,最开始也只是一个小混混。再比如冠生园的创始人,冼冠生最开始就是一个摆地摊的。而他们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结果。书中还写到了,很多有名的家族,甚至是通过好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他们的历史地位。比如,洞庭东山的金融豪门席氏家族。他们家三代人都是汇丰银行的买办(汇丰银行是当时实际的央行)。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席家三代人,通过几十年努力奋斗的结果。书中还讲到的程氏家族、贝氏家族也都是如此。而我经常在某些平台上看到,有的人持续写作几十天,就能够成为平台的签约作者,平台粉丝量10w+等等的文章。当然也很羡慕,他们确实有才华,但是我知道,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有时候想做成一件事,需要耐得住寂寞。不着急慢慢来!这一本书一共记录了15个金融故事。他们有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有蒋介石的金融功臣:孔祥熙;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家大院”乔家的故事;还有巨贪和珅等等等等。这些人在他们的那个时代,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众所周知,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列强入侵,国内政治动荡不安战火不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能够在商业上做出一番成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从整个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他们都非常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本书,这其中很多人的名字我都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我现在从事理财行业,需要去仔细的研究金融这一个领域的话,可能我就不会看这本书,也不会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不论你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厉害,也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如果说把你放在整个历史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你真的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还有很多的普通人,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这里我不得不让我感慨,人类的渺小。另外,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的结局,都以世人眼中的失败而告终。比如和珅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风光无限,最后也被嘉庆皇帝革职查办。再比如胡雪岩,最风光的时候,是中国首富,朝廷二品大员,老佛爷御赐黄马褂。最后也是倾家荡产,郁郁而终。我们每个人,每个家族,无论在兴盛的时候有多了不起,到最后都会有归于平淡的一天。其实,无论是一个家族,一家企业,甚至是一个政府,都是如此。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历史细节。在这里呢,我就不跟大家分享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关上这本书,回忆书中的人物故事,很多具体的情节我都已经忘记。不过,我却学会了,站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文/胡瑞 理财行动派

峥嵘岁月、乱世佳人

一部以皇权为中心的垄断史,只会为人们展示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经过加工的历史。在权力之外,人们看不到其他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事实上,一度被渲染成“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却是最值得当下读者回味的。资本游戏中的冒险家们在金融的无序时代演绎着各种传奇故事。清政府到国民政府对金融社会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管控。清政府对金融业缺乏制度性的管控措施,金融制度也只有币制。随着外资的进入、清末政府对金融管制的艰难探索,清末时期的金融环境十分恶劣,币制混乱、行业缺乏监管、外资银行独大。而在北洋政府期间,由于财力的缺乏,中央政府只能靠向外国银行借款度日,许多有意义的财政金融措施也难以推行,然而这一期间中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法定货币,即俗称“袁大头”的国币,整个北洋政府的币制都是银本位制。国民政府首次设立了中央银行,负责统一国家币制和金库,并调剂国内金融。“中中交农”四行体系开始形成。币制上国民政府开始推行“废两改元”,经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从此退出货币制度。抗战时期中国的金融局势危如累卵,财政上虽有些小阳春,然而终究抵不住每下愈况的大势,在一片混乱中最终走上崩溃的结局。官方的金融无序却挡不住民间资本家的勃勃野心,尽管覆巢之下并无完卵,再优秀的资本家也无法举臂挡住国家金融变革的巍巍战车,然而在夹缝中,民间资本家们凭着他们超人的嗅觉、精明的头脑和强悍的手段绽放着那个灰暗时代也无法掩盖的熠熠光芒。一切要从周学熙,这一位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说起。自1927年7月由袁世凯举荐成为财政总长以来,周学熙一方面举行“善后大借款”的筹措工作,和列强银团唇焦舌敝地反复折冲,另一方面连续向国会提出了三个财政税收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意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并使得财税制度开始现代化。国民政府猝然占领全国,危机四伏,人才缺乏,宋子文出场救急,解决财税问题、改革币制即“废两改元”、开展金融改革。宋子文因故退场后,生财有道的教育家孔祥熙出来接过职务,他利用由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引发的国内金融危机以及和陈光甫的私谊,非常轻松地接管了中交两行,清除了币制改革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从而实行了法币政策、统一了币制。在官方金融家之侧,民间资本家胡雪岩、乔家、穆藕初纷纷登场。靠着时局的因缘际会,胡雪岩得以结交两任浙江巡抚,前者王有龄使其发家,后者左宗棠使其扬名,但最后竟然以几千万两白银和头品红顶花翎的地方从人生极高处轰然倒塌,身败名裂,在出租屋中了此残生。而晋商的代表之一乔家起家于乔贵发、扩张于乔致庸、以其仁义和务实在金融界独树一帜。不同于其他商人结交官府只是为了更大程度地牟利,穆藕初作为一名成功转型为政客的商人显得十分另类,他凭他的现代化纱厂“德大纱厂”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石,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军阀混乱带来的打击,穆藕初的事业一落千丈,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担任了国民政府的副部长,由破产富翁一跃成为当轴高官,极具传奇色彩。苏州席、程、贝三大家族在近代金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席家世代经商,到席正甫这一代,虽然祖上积累的产业因为战火等原因已消耗殆尽,但一旦遇到机会,借于祖辈的经验,席家就迅速崛起。席正甫作为一名出色的华人买办,成功向清政府提供“福建台防借款”,帮助李鸿章一举击溃胡雪岩,扩大汇丰银行的业务和影响力,完善培养席家子弟进入金融系统,他的子孙席立功、席裕光一脉在金融界颇有勋名。程家则是作为“隐形富豪”在上海钱庄业榜上有名。程家从来信任职业经理人,家族中人很少走到前台进行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操作。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程家将上海银钱业最重要的三家钱庄的管理和业务全部交给宁波慈溪人秦润卿全权负责,程家子孙全然退出金融圈,目前甚至连历史资料都很少。贝氏家族在近代以来以所谓的“金融世家”而著名,主要是因为家族内有上海银行的股东之一贝理泰,及其儿子贝祖诒曾担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贝氏的另一脉,及“颜料大王”贝润生也赫赫有名。贝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然是贝祖诒的儿子贝聿铭,他中年以后一直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近代的金融史有个地方占着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清末以来上海开始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和金融的繁荣,既离不开各地商帮对上海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也有赖于上海独特的自由主义经济状况。有个现象非常奇特,清末的共和革命大潮中,大部分上海金融家都是支持、至少是倾向同盟会,这可能是基于他们国家强盛和政府有效管理的殷切期待,对腐败的清政府极度憎恶的心情下,他们坚决地投向了革命的一方。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有陈光甫、钱新之等金融大佬,还有杜月笙、黄金荣等帮派大佬,靠着这些人的拼搏和奋斗,上海这个地方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什么是金融?很多人把金融仅仅看成货币、股票、债券,作者指出,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曾说: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鉴于此,作者也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食神冼冠生和苏州松鹤楼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在街面上、在饮食男女中,金融的故事也在不甘寂寞地演绎开来。众所周知,用数据和图表根本读不懂中国的金融。自古以来,无论是研究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因素计算在内,甚至还要把所研究对象和当时的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数据和图表总是枯燥的,而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传奇显然更加引人入胜。峥嵘岁月、乱世佳人,而“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一代又一代的弄潮儿前仆后继。而我们雾里看花,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不懂故事的真相。

读懂金融,读懂中国的金融

听到金融二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华尔街拨弄风云的弄潮儿,是金融大鳄索罗斯,是股神巴菲特,还是上海滩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如果你和我一样对金融只有一个模糊的了解,那么推荐你看看这关于中国金融的15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玩火者和珅,胡雪岩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内忧外患的大时代,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主导的币制改革,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筚路蓝缕,锱铢积累,几世辉煌,什么是上海滩金融豪门发家的秘诀,他们又曾秉持着怎样的人生信念?贩夫走卒,饮食男女,百年老店冠生园和松鹤楼如何解读金融密码?作者抽丝剥茧,将图表和数据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 让人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15个故事读罢,不仅看见了金融,也读懂了中国的金融。你知道袁世凯在称帝前其实是精明强悍并踏实办事的优秀人才吗?他的儿时玩伴也是后来国民政府的财政总长周学熙在他的要求下创办了京城第一家自来水公司。那时候普通的百姓一般靠井水为生,但是北京的地下水含碱量很高,不利于健康,因此创办一家自来水公司是必须的举措,但这难度却非同小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早前农工商部虽然已在筹划此事,但是因为经费不足,才暂时搁浅。周学熙想出了发行股票集资的办法,以自己所开设的天津官银号作担保,自来水厂发行股票,每年向官银号交付利息,盈利还要分红,所以官银号本身也没有吃亏。就这样,股票不仅在北京,天津两地发售,还推向了全国各大商埠,自来水公司发行的股票是北京的第一张股票。资金问题解决了,麻烦才刚刚开始,不仅要解决工程中的艰难,还要应付施工路线通过村落的老百姓,因为自来水管道开掘地面,被他们认为是破坏了风水,与施工队大起纠纷。施工期间,又逢国丧(慈禧和光绪同时去世)不许施工,就这样磕磕绊绊,经过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自来水厂才能产水,通水,出水。接下来却是老百姓不愿意用的问题了,他们普遍认为水龙头里出水看着古怪,不吉利,周学熙又上阵写了很多的科普文章宣传说服,这样自来水才在北京推广开来。提到中国金融,就不得不提上海,自1843年对外通商以来,历史上的上海,其实一直是指外国租界部分,在那里,租界当局对企业和团体只有行政管理职能而没有控制和改造的欲望,正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生态使得上海的经济,金融和工商业的生命力显得尤其旺盛,对比同时期的汉口,更能凸显出开放和公平法制环境的重要性。民国初年,湖广地区的首富叫刘子敬,他父亲是清末汉口最大的俄商买办,他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子承父业,成了当时汉口最年轻的洋行买办,他又兼任华俄道胜银行驻汉口买办,为俄国代理在长江中游的金融业务,仅用五年时间,家族财富由三百万增值至八百万两白银。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毫不犹豫地捐助了同盟会,还自费设立野战医院,救助了一千多名革命军。辛亥革命后,刘子敬投资房地产产业,进入了自己的全胜时期。但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受其影响,所有和俄商洋行的贸易只能终结,接着俄国成立了共产党政府,华俄道胜银行也宣告清盘结业,他失去了凭借,资金链开始断裂。更要命的还在后面,1926年广州的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不久占领武昌,由于当时中国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政策,苏维埃式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租房户纷纷开展革命运动,拒绝向房东缴纳房租,这时拥有大量房产的刘子敬手中的房子,租不掉,卖不掉,债台高筑,在北伐军占领汉口租界一年半以后郁郁而终,享年只有四十四岁,他生前开办了汉口最好的中学和小学,专门向平民弟子开放,但逝世时,竟欠债七百万两白银。这既是刘子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武汉工商业界的悲剧,武汉的工商业至此一蹶不振,集体破产。虽然说,在国民革命过程中,中国政府收回外国租借的行为完全行为和正常,但是也不能不顾经济发展的规律,利用公权对自由市场进行政治干涉。反观上海就没有这种遭遇,上海租借背靠英美法等强国,国内政治风波并没有涉及海外租界,在上海租界,只会产生经济问题,不会产生政治和行政问题,在旧上海的市场中,契约关系和法律法治一直是超然而稳定的,只会出现金融投机的失败者,而不会全盘崩溃。这就是中国的金融,1840年以后的中国开始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既有外在的侵略和压迫也有内在的挣扎和抵抗,研究中国的金融必须要把非市场因素考虑在内,包括研究的对象与当时的权贵,军阀的关系。你还知道蒋介石的连襟孔繁熙主导的币制改革力挽狂澜,救中国于金融危机的漩涡吗?你不知道红遍大江南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其实和历史相去甚远,真正的和珅其实面相貌俊俏,仪态优雅,由好学上进,精通儒学,极受乾隆帝的信任和重用,自己通过贪污,受贿,勒索以及合法经营积累了万贯家财,在乾隆帝去世后半个月,和珅也被“赐令自尽” 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更多有关金融的知识,就等你来读书发掘啦。

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资本冒险

《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首先我们要承认它是一本金融读物,但它却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因而使它拥有了生动性、趣味性、连贯性。不得不说,即便毫不懂金融学的人,也能通过书中所详细讲述的15个丰富多彩的金融故事初步了解金融知识。金融是本故事书专业的金融教材告诉我们,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简言之,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末至民国,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业,因为当时的中国,无论是上海还是天津虽然已经向西方列强开埠,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银行的汇兑分担者是传统的票号,而存放款职能的分担者则是钱庄那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职业,仅当时的中国存在,绝无二家,那就是“买办”。比较著名的洋行买办比如沈二园,被誉为洋行买办第一人;王槐山,著名的汇丰银行首任华人买办;洞庭东山的席氏祖孙,席正甫、席立功、席鹿笙三代从1874到1937年,在汇丰银行华人买办的位子上掌权64年……上海汇丰银行上海汇丰银行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外资银行,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是中国事实上的中央银行。我们知道,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外资银行信用较好、后台稳定、准备金充分,因此虽然利息偏低,也能够吸纳大量存款,包括公家的和私人的。当然,它最大的客户并非中国的工商企业,也不是贸易商行,而是政府存款和海关关税。可以说,在吸纳存款方面,外资银行毫无担心,但他们不熟悉中国地面,在放款方面却不敢贸然,于是便有了买办。买办是沟通银行和钱庄之间的中介,银行将款项拨付给各大钱庄让钱庄用这些款项进行短期高息的放款,因而,钱庄也就成了外资银行与中国工商企业之间的中介。以现在的眼光看,简而言之,银行的汇兑分担者是传统的票号,而存放款职能的分担者则是钱庄。买办是银行和钱庄之间的中介,钱庄是外资银行与中国工商企业之间中国近代金融史上的资本冒险故事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铺陈展开,人物关系所带出的种种传奇让本该以图表和数据为主调的金融现象,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中国特色的金融叙事。本书共分四部分进行讲述,第一部分是金融巨头的故事,包括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实施法币改革的孔祥熙、“红顶商人”胡雪岩、人弃我取的乔家等;第二部分是金融豪门的故事,有洞庭东山的席氏、隐形富豪程氏、金融世家贝氏等;第三部分是上海滩的帮派故事,讲了黄金荣、杜月笙等;第四部分讲了饮食业的冠生园和松鹤楼。做一个懂点金融知识的读书人作为一本故事书,它值得一读;作为一本金融书,它更值得一读。最后引用本书末尾的一段话:“什么是金融?很多人把金融仅仅看成货币、股票、债券,但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说过:‘实际从更广意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希望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对金融感兴趣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一个懂点金融知识的读书人。

想学投资,先懂点金融历史知识

什么是金融?我想很多人把金融仅仅看成货币股票债券,而在《金融是一本故事书》中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曾说过:“实际从更广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公司金融。”他甚至认为,“包括生小孩在小孩身上的投资,老了以后有所养有孝敬回报等,也是一种金融的实例。”最后他总结道,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找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有时候我们都会困惑,为什么我们报名小白理财训练营和在公众号读了不少零基础学习理财的文章,却还学不会理财?理财达人三公子建议那些对理财感兴趣的朋友们少看攻略,或者方法论的东西,多去读读经典投资理论书,懂点金融历史知识,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从理念根源上来搭建你的投资模式,而不是看到某个朋友买了某只股票就去跟风,也不要看了某篇文章中的一个小窍门就改变自己的操作。许敬在《金融是本故事书》一书里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把原本枯燥无味的金融术语、货币、税收,股票、基金和债券等相关知识,结合历史上的一些位高权贵的官商的经典故事,加上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把一部中国近代金融史,展现得淋漓尽致。《金融是本故事书》主要讲的是民国年间15个金融大佬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近现代7位金融巨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3个豪门家族的传承与商道、第三部分是上海滩的冒险与财富、第四部分是街面上的饮食男女。这些金融大佬中的一些甚至是现代金融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红顶商人胡雪岩,贪官和珅,冠生园冼冠生、席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名字闪闪发光。中国的经济、金融从来就不能和政治基础社会环境撇清关系,官场中的商人穆藕初的经历也印证了这点。清末很多官僚士大夫都举办过工商企业,如张之洞、李鸿章,但别人绝不会将他们等同于商人。而商人虽然交好官府,甚至和官员互为表里,但也很少能够真正参与政务。就像“红顶商人”胡雪岩,虽然有布政使衔二品顶戴,官职是候补道台,但实际上只是左宗棠的财政幕僚和贸易金融经办人,官衔和官职只是方便办事的变通法门,胡雪岩实质上没有政治地位和行政权力。但是,基于上述基本现象而言,穆藕初显然是个例外。1914年去国留洋五年回来,他已经三十九岁。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的沉重,使他不可能再于某个岗位上从头做起。他毅然和他兄弟穆抒斋一起创办棉纺业―德大纱厂。穆氏兄弟进军棉纺织业可能是误打误撞,但投身工业企业的想法,倒也是大势所趋。1914年或许或许是安稳平和的一年,军事上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已被残库消灭,黄河流域虽有白朗领导的民变四处窜扰,但也不成气候。政治上袁世凯于年初就悍然解散了国会参众两院,并取缔各省的省议会和所有地方自治机构。行政上袁氏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条文,而当时也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是个最适合创业兴业的年份。穆藕初果然不负众望,德大纱厂投产的第二年就开始盈利,每年的收益竟然有百万两之多。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1914年开始的一战,才是棉纺业兴盛的基础原因。在1922年初的金融危机中德大纱厂遇到了毁灭性打击,损失白银过百万两。穆藕初年轻的时候热衷于政治活动,非但见识广博,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口才也是一流,是上海企业家中最著名的演说家,但总的来说,穆藕初还是坚持实业救国的理想,对于农业和现代科技的兴趣要远大于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1928年,在行政院第二次会议上,穆藕初担任工商部常务次长,完成了从商人到高官的成功转型。“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榻了,”玩火者和坤,胡雪岩的故事几度重演?内忧外患的大时代,孔祥熙,宋子文主导货币战争,功罪谁与评说?筚路蓝缕,锱铢累积,几世辉煌,什么是上海滩金融豪门商道秘密,贩夫走,卒饮食男女,江湖变迁中暗藏金融之手?书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还乡,金融的故事周而复始。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不知故事的真相。”每个金融巨子的故事,其实都是一段传奇,每个成败得失的故事中,都有一片我们不曾了解过,且并不熟悉的江。读这样的故事,特别长知识,也特别能开阔视野。你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中国金融,甚至读懂了一半的中国近代史。如果你也读过很多的理财方法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那我建议你看下这本书!

纵横捭阖,不过渺沧海之一粟

我错了,大大地错了。《金融是本故事书》,乍看这个书名,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内容?一本介绍金融概念、知识的专业书籍,但却将这些知识融合在故事中表述出来,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不至于像普通专业书籍一样,如同一块冷冰冰的砖头,令人望而生畏,避之不及?然而,并不是啊。T-T不得不说书名起得好,虽然和我想的不一样,可人家真真是书如其名——确实是本故事书——整本书中未涉及任何一个金融概念,未绘制任何一张金融图表,未列举任何一组金融数据,与我最初脑补的形象大相径庭。书中分为“传说与真相”、“传承与商道”、“冒险与财富”及“饮食男女”四大部分,共15个故事,描述了和珅、胡雪岩、孔祥熙等金融巨头的风云传奇,席氏、程氏、乔氏等金融豪门的恩怨,上海滩的百年沉浮,街面上餐饮大鳄的兴衰成败。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传记,述说着芸芸众生的拼搏、兴起、高峰、衰落以及消亡,描绘了中晚清及近代的金融史,展开了一幅从清、北洋政府乃至国民政府的金融发展画卷。古人说,读史以明鉴。历史总以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讲述着一堂堂生动的课程。《金融是本故事书》至少给我上了三堂课:每个成功人士都曾苦逼每个真正的成功者,都不是含着金汤匙、提笼架鸟长大的。所谓“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他们都有异常痛苦的低潮期,苦苦在泥泞中挣扎。乔家大院的创始人乔贵发无父无母,吃百家饭长大,连心爱的女人都娶不到被迫去拉骆驼干苦力。而每个真正的成功者,眼光总是独到乃至毒辣的,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一闪即逝的机会,从而出人头地。食神冼冠生从一张被人遗弃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从而抓住富人喜欢高端大气的性格,从小小的牛肉干、话梅做起,打造了冠绝天下的冠生园。无毒者,不丈夫若想在生意场上一手遮天,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不做出一些牺牲,是很难达成的。民间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话糙理不糙。有些人选择了为五斗米折腰,把自己绑在官府或政府的战车上,努力成为红顶商人,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卖自己的灵魂,使尽各种手段为自己的靠山或主子榨干别人的血汗,奉上肮脏的财富。他们不像表面显示出来的那么乐善好施,每个人的手上都淌着受害者的鲜血。提到红顶商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地位,为左宗棠筹措军饷等何止千万,军械粮食更不计其数,其中沾满了多少人的血泪无法评说。江山易打,不易坐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在达到辉煌的顶峰后,傲慢、偏执往往会蒙蔽你的双眼,要么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看不到历史车轮的走向,跨越不过事业的S曲线,成为后来者的牺牲品,胡雪岩在自己最风光时,妄图垄断生丝市场,但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一步让他家财散尽,在风雪中黯然离世,要么野心膨胀难以遏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自己的主子最终放弃,甚至吃掉,落个凄凉下场,和珅表面上贪赃无数,但暗地里为乾隆穷奢极欲的挥霍和勤俭节约的名声买单,可惜因皇家兴,也因皇家亡,大权在握的他怎么能被嘉庆所容,乾隆死后仅半月,和珅被赐自尽,家产尽被查抄。所谓白璧微瑕,书中仍有些不足之处,一则故事性太强,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本质,对历史、八卦的描写过多,而对金融知识浅尝辄止,尽管读者可以酣畅淋漓阅读故事,但是对背后的金融战争本质却无法体会;二则十五个故事的编排略显凌乱,没有尊重一定的时间顺序,即使在一个部分中,叙事也忽而民国,忽而晚清,无法让读者形成连贯的印象,难以顺畅地掌握近代金融史的发展历程。然而瑕不掩瑜,这仍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具有可读性的好书,值得在工作闲暇之余、地铁上班途中品读中国中晚清及近代金

金融的另一面

书邮寄到家里看到封面的时候我是抗拒的,封面的风格有太厚重了,和书名有些不契合。但相信朋友的推荐,于是我耐心的看了下去,幸好我没放弃。十五个故事,百年家国历史,几度跌宕起伏,看到了不同人的故事,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历史,金融是本故事书,金融史也是政治史。金融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银行,证券或保险业者从市场主体募集资金,并投资给其它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周学熙是现代中国金融的奠基人,他创办了第一家中国自来水公司,发行科北京第一张股票,设计和推广了国税地税结合的新税收体制时代。因为和袁世凯关系良好,所以他能够获得大展拳脚的机会,但也为了扭转袁世凯政府的财政赤字,推行"善后大借款",清誉受损,黯然辞职。孔祥熙宋子文留在我们历史书中的形象,是官僚资产阶级是大发战争财的负面形象。然而孔祥熙的另一面,是动乱中冒险救助医护人员知恩图报的义士,是募资捐款兴办教育的书生,是日进斗金的商人,是纵横捭阖帮助孙中山革命的谋士。因为孔宋蒋联姻进一步深入政治之中,政局变幻,姻亲故旧,子孙不肖,导致恶名昭彰。宋子文则是一个不趁职的人,因为政治因素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政治让许多不相关的人卷入金融业。胡雪岩和和珅,是我们想对熟悉的人物,他们有才干有胆量,又依附于当时强力的政治人物,胡雪岩依附王有龄左宗棠,和珅依附于乾隆皇帝。二者的破灭也因为政敌攻击和靠山趋势。历史书上给我们不同印象的两个人,却又有惊人的相似。穆藕初,是我最陌生的一个人物,却是书中人生最戏剧性的一位。穆留学归国,工作无着落,求助朋友而无果。为生计举家借债投资棉纺行业,趁着欧战,国际政局的变动,自己又勤勉用功用于常识,事业大获成功。不仅自己办实业也成为其它企业的"经理人"。同样因为政局变动,十年后他又一无所有,除夕夜泣不成声。几年后的穆藕初,因为被国民党政府征召,从破产商人成为高官,戏剧性的被安排处理曾经逼迫他辞职的"东主"的公司收购方案。政局让穆藕初的命运起起伏伏。后面还有更多的故事,从个人,家族,派系等不同角度讲述着民国的金融故事。金融是本故事书,那些史书留名的传说人物,或起于微寒,或生于世家,共同卷入历史时局的洪流,顺流而下如周学熙穆藕初,或逆流而上如胡雪岩,或借船渡河如和珅,或随波逐流如宋子文。浩浩汤汤,感慨万千。今天的你我,总要懂一点历史,懂一点经济,懂一点政治,才能走得更远,登得更高。今天的你我,总要多看看成功者做了什么,失败者做了什么,才能知道权衡取舍。《金融是本故事书》,看到书也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你只看见我折射的彩虹,永远看不到我脚下的冰山

文/宝木笑认识的人当中,也有一些很有钱的,因为实力距离太远,能坐下来浅浅聊聊的真心没有几个,不过其中有一大哥,资产过亿,为人谦和低调,圈内有口皆碑。一次就问他,现在都搞资本运作,最不济也玩玩股票、搞搞基金啥的,轻轻松松赚钱,何苦每天像你这么辛苦。那老哥憨厚一笑,对我说,小弟兄,谁都想钱生钱,谁都想躺着赚钱,可是里面水太深,像我这样家底儿的在里面被玩死了,连尸首都找不到,我道行差的太远,没那个资格啊。这件事儿给我印象很深,仿佛毛头小子初入江湖被人泼了一身凉水,但这些年过来,才知道人家才是老江湖啊。这真是应了《金融是本故事书》简介中的话:“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还乡,金融的故事周而复始。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不知故事的真相。”全书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传说与真相:金融巨头的故事”,一共7篇,讲了7个对金融发展产生过各种影响的著名人物;第二部分“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一共3篇,讲了经营钱铺、商行的3个大家族;第三部分“冒险与财富:上海滩的金融故事”,一共3篇,都是发生在当时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的故事,有银行也有帮会;第四部分“饮食男女 街面上的金融故事”,一共2篇,讲了活跃至今两个食界老字号。作者许敬先生,是中国基金博物馆的研究员,也是凤凰周刊的特约撰稿人,另外还对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很有研究,这本书源自其“金融故事会”的公益讲座,也算是源自讲台,付梓江湖。这本书最让我不能释手的除了那15个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在故事背后,作者向读者隐隐表达的一种思索,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围绕的就是全书的副标题——“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就像我很喜欢的《教父》系列,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托•唐•科莱昂总是西装革履,经典的造型就是抱着一只大猫,对你彬彬有礼地讲着道理,风平浪静背后是血雨腥风,绝不留情。就像冰山,我们总能看到他们折射的彩虹,我们看不到海平面下他们的过往和未来。这个“冰山一角”下面的波澜壮阔就像是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 就仿佛总有些人的面目被历史模糊得难以辩清孔祥熙谁不认识,初中的历史书上就有,电视里也经常见,可是很少有人说,这个人很有才华,很有魄力,也很有肝胆,他背后的故事,他真正的面孔,全部因为时间的久远和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模糊。许敬先生不愧是当前公知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民国史专家,对孔祥熙做了有据有节的客观描述。年轻时的孔祥熙,先被保送至美国欧柏林大学留学,后考取到耶鲁大学研究院。学成归国后,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用在欧柏林大学募捐所得,创办了铭贤学校,之后二十年,一直在学校兼任校长和任课老师。在办教育的同时,他展现了非常惊人的财商,在那个还没有电灯的年代,他拿到了壳牌煤油的山西省独家经销权。凭借壳牌煤油低廉的价格,良好的使用效果,孔祥熙还推出免费送灯芯的活动,结果煤油大卖,孔祥熙一举成为太谷县首富。捞得第一桶金,他又进入贩运、地产和金融业,不仅如此,他还投资做商业储蓄银行,并设立了最早的民营现代化银行。在我们的印象里,孔祥熙就像是王思聪,应该是攥着5个亿“试错金”进入商界,没想到他是这样一步步发的家,更没想到他还会办教育,他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坏人”么?不仅如此,1933年,孔祥熙在宋子文财政改革的基础上,推行法币改革,成功解决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五次大型金融危机。从孔任行政院院长开始,到孔辞去所有职务时,国库存得9亿美元,合计金银外汇储备为十二亿美元。历史学家评论:孔祥熙的法币改革,符合世界币制发展潮流,客观上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准备。这就有些逆天了,本来想举个栗子对比一下,想想还是算了,金融领域最难的改革之一在他的手中成功,当然我们只记得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这项改革让成千上万的人家破人亡……更不用说,这位奉献了一生的金融功臣,却落得个发战争财的恶名,这个黑锅又如何评说?孔祥熙的公子孔令侃有个下属利用战争发财,却将责任推给了孔令侃,使得孔令侃乃至孔祥熙成为了替罪羊。当然,孔氏父子虽未贪污,但也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不过这骂名着实沉重了些。总感觉作者写孔祥熙一章的时候,笔触风格有些不同,但苦于没有确切的证据,权当是以己度人,做了不能出书的蠹书虫吧,但孔祥熙这章确实写得精彩,从全书来看,或许上海青红帮一节稍稍能与之比肩吧。◆ 就仿佛总有些事儿在百思不得其解后让人扼腕叹息安徽绩溪真是人杰地灵啊,胡雪岩、胡适、还有胡……,额,不妨就来说说书中的胡雪岩吧,如果说近代有人的一生不用改编就能拍个四十几集的电视剧的话,胡雪岩一定位列前十,从十三四岁跑堂做学徒,到凭一己之力掀起整个中国的金融风潮,再到最后胡氏金融帝国轰然崩塌,确实称得上跌宕起伏,是真正的传奇。书中关于胡雪岩的笔墨高明之处在于金融之外,虽说金融之事,但各种引线都在金融之外,再加上对胡雪岩的有血有肉的刻画,让人在感叹其身世的同时,更觉此人就近在眼前,不由扼腕叹息。胡雪岩一生之中,两位“贵人”至关重要,特别是第一位“贵人”王有龄,其中有利益纠结,甚至有投机,但更多的还有“金融”这个冷冰冰的词儿之外的人情味儿。王有龄从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升任到浙江巡抚,最初是胡雪岩顶着掌柜冷落的压力,借其五百两供其上京谋生,而后才有两人彼此照应,一个升官,一个发家。而胡雪岩与左宗棠的相识更显出一种官场和商场少有的义气,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殊死抵抗,粮食殆尽之时,冒险支开胡雪岩令其采购粮草,随即城破,王自杀。为了替好友王有龄报仇,胡雪岩三天之内携二十万石粮食,请兵左宗棠回击太平军,要知道在当时的背景下,三天二十万石粮食这简直就是一次不顾后果,不顾家底,不顾一切的“疯狂之举”,可见胡雪岩为王有龄报仇的决心,重信且有情有义,金融是本故事书,但故事背后谁说没有义气千秋。胡雪岩的轰然倒下一直让人迷惑,经过书中的抽丝剥茧,我们才知太平军平定以后,清朝庭分为两系,以曾国藩、左宗棠为核心的“湘系”,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淮系”,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左膀右臂,自然会成为其政敌打击的重点对象。再加上胡雪岩赌上自己全部家当试图垄断中国奢侈品生丝市场,不料国外生丝丰收,胡受到外国资本的疯狂碾压,而国内左宗棠去世,再也没有人替他撑腰,于是其最终陷入国外买办资本、国内金融资本的双重夹击,最终,1885年12月,胡雪岩病逝在杭州一间出租屋里,陪他最后的是罗四太太。其实,胡雪岩的故事是本书风格的代表,表面是在讲金融的故事和传奇,实际上是在叹息中国的金融历史长河中,不管你是英雄还是枭雄,最终都斗不过整体经济的“命”,抗不过侯门深似海的“势”,这也是副标题中“无序”二字的点睛之处。◆ 当然也总有些道理纵然历经沧海桑田依然传承弥新既然整本书都在感慨“无序时代”的金融故事,让我们看到很多金融传奇“冰山一角”之外的厚重和无奈,但整本书仍然在坚守着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因为金融博弈的尔虞我诈而消磨殆尽,反而会成为真正决胜千里的王道。比如孔祥熙对教育的坚守,胡雪岩对朋友的担当,乔家“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的经商原则,冠生园和松鹤楼对“匠人精神”的执着等等。金融很复杂,惊涛骇浪,让人瑟瑟发抖,但金融有时也不复杂,很多道理虽然简单,却永远不会过时,如“信用第一,责任第一”、“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生意不可做足”、“同行未必是冤家,君子之争温文尔雅”、“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烦琐”等等。其实,这本书对我们普通的读书人来说,除了可读性方面确实引人入胜,更多的还可以从中参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文人自古相轻,见不得别人文章,看不得布衣骤富,到了自己做人做事,那些圣贤诗礼早就被抛到脑后的爪哇国。掩卷而思,即使是平凡如你我,也有感慨传奇和神话的权利,但这本书过后,也许我们对很多那样的事情,那样的人,会有更深沉的视角和感情,不会因人费事,也不会因事非人。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明白,每一道天边彩虹的背后,也许就是历经千难万险后的一角冰山。—END—

所有的金融,都是故事熬出来的

有人星夜赶稿,有人通宵炒股,金融的故事周而复始。听过很多道理,看过许多案例,却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比如,最近身边人都在讨论要不要买房,以及买房背后的金融问题,就连站在街口等个人,也听到一群家庭主妇在讨论买房之事。房事这几年,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明白。《金融是本故事书》有件让我特别注目的房事,那就是民国初年湖广首富刘子敬从富裕走向衰败的临界事件——1926年广州的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并占领武汉,趁战乱租户们纷纷展开革命运动,他们拒绝向房东缴纳房租。拥有大量房地产的刘子敬首当其冲身陷囹圄,他的房子租不掉、卖不掉,也没有可抵押而寻求贷款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生意失败,最后郁郁而终。当时的“大房东”,最后只能沦落为向高利贷借款维持生产和生活,逝世时竟然欠下高达七百万两白银。他最后的致命一击,就因为房产不能变现。那么多房产,如果是在当今,那得是多殷实的家业,然而,经济萧条,谁又愿意为手上的房子买单?房子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只能空守着亿万家产而活活饿死。看来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现金为王。峥嵘岁月,乱世佳人,金融江湖。《金融是本故事书》通过讲述金融巨头的传奇、金融豪门的传承与商道、上海滩金融的冒险与财富和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回顾了中国金融史上的经典案例和波澜壮阔的资本冒险。全书从金融的角度,看历史讲故事,观点新颖、吸引着我这种对金融心存畏惧心理的人也能津津有味的读下去。高晓松说: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开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若要论述读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的所得所想,即使按照全书十五个风云传奇人物来写,十五篇也写不完,因为每个人身后又有许多数不尽的故事。那么,还是阐述那些夹杂着旧与新,还未能完全相忘于世,又悄然相见的一二点现象吧。1、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哪朝哪代,往往是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垄断史,其着眼点也都是经过政治力量修饰和粉刷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金融从来就不能和政治基础社会环境撇清关系。如何解释这句话。拿深圳房价举例,深圳房价会跌吗?盼了这么多年,它从没跌过,反而蹭蹭地往上涨。为什么?因为统治阶级不敢让他跌啊,就像小朋友吹泡泡,泡泡上有泡泡,越来越多泡泡,好漂亮好繁荣,但是不能停止吹泡泡啊,为什么?因为一停止,一切就只是幻影啊。2、提出一个疑虑:政府是否应该干涉乃至控制民间经济运作?就像房价背后那只政府大手,《金融是本故事书》讲述的就是金融后面的大手,那些货币、股票、债券、数据报表背后的那些事儿,其实就是——操纵冒险家们在金融无序时代中的生死大权的暗力量,这些力量参与到资本游戏中,催生了许多官商之间的传奇故事。在书中,作者其实借一个对比案例,说明了他的观点。他将武汉和上海的金融市场做了对比,当危机来临时,上海的金融市场只会出现个体的崩溃,比如著名的金融豪门洞庭东山席氏家族的覆灭,但不会出现全体困境。而武汉的金融市场几乎全军覆没。为什么?作者许敬分析上海的租界背靠英美法等强国,国内的政治力量并没有完全操纵市场,基本保证了基于自由的开放和公平法治的环境。其实,他是在说,没有背后这只大手的摧枯拉朽,金融遵循市场经济原理,自我调控生长。3、认识到一个现象:我因为看过胡雪岩的传记,对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交际”手段与左右逢源的技能,深有感慨。《金融是本故事书》让我重温了他的故事,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晚年,生丝贸易战导致了胡雪岩的家破人亡。不巧的是,正值胡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局中时,他的靠山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他再也无力回天东山再起了,盛极一时的红顶商人于潦倒中去世。所谓红极一时,晚年却贫困潦倒的金融故事,在此书《金融是本故事书》中比比皆是。所以感慨,在能翻云覆雨的时候,还是多多与人为善吧,要不然就如胡雪岩,当其以陷生丝危机,旁边的这些合作过的,没合作过的,非但见死不救,还釜底抽薪。人性在金融与商业面前,简直不值得一提,就是赤裸裸的横在金钱之上。结语书中的故事颇多,干货丰硕。读懂了这些故事,就等于读懂了中国金融,也就等于领会了许多干货。

我有故事,你有钱吗?

对故事情有独钟。我生长在东北某县城郊区。遥想青春年少时,《故事会》曾经是这里的核心期刊。新刊一出,报刊亭便人声鼎沸。作为小学生,块八毛钱也不是小数目,为了读故事,只能放弃电脑房和游戏厅的诱惑,人潮人海(可能当时年纪小,竟然觉得人不少)中买上一本。更多时候是骗,东北叫忽悠。当然不是骗报刊亭老板,而是忽悠爸妈。就是巧舌如簧,口吐莲花,让家长以为故事会比什么作文选作文大全教你写作这类破书强多了,况且印刷精良、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情节紧凑,同桌的哥哥的好朋友,就是看这本书考上了重点初中。彼时,沉默寡言的我,在父母面前说出这一大段话,相信也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故事真的很重要。比如神话。传承千年,无论我们的女蜗补天精卫填海,还是希腊有趣骚性的众神传说,都展现了先人的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新闻。做报道就讲故事,看《大地孤独闪光》,李海鹏把新闻(这本书都是特稿)镶嵌在故事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社会图景渐进展开。再比如童话。没有托马斯小火车熊宝宝喜洋洋小鸡哔哔,真不知道怎么哄孩子睡觉。那么当我们谈论金融时,除了数据、图表外,我们在谈些什么?看看歪果仁说些什么:看电影-《华尔街之狼》;看书-《伟大的博弈》;看美剧-《亿万》,不一而足。金融的世界里不只有年报、市盈率、曲线、CDS,这里也交杂着人性的升华、堕落、角逐;这里也交织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博弈。尤其是金钱成为媒介,无论美丑、善恶、成功失败、不可一世穷困潦倒,都被金钱无限放大,于是人生百态,世间冷暖,透过孔方兄,看得更为真切。世界之大,阳光底下的故事一样,又不一样。作为一个半吊子金融从业者,总是想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业故事,像是枯燥乏味的金融史的旁白,像是大历史的边角料,但激动人心,扣人心弦,让同是干这行的我们或捶胸顿足或拍手称快,或只是默默地看着。还好,碰到了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15个故事,12万字,尽管有凑数之嫌,尽管瑕疵不断,但真的搔到痒处,就是想看这种生动鲜活的金融史。东北话叫想啥来啥。就拿开篇周学熙的故事来说说吧。最近也看了一些晚清民国的书,好似没怎么提到这位。但既然被称为“现代中国金融业奠基人”,想必有过人之处,只怪自己读书少,脑袋里没啥印象。据说这位大神与袁世凯家是世交,两个孩子从小一起玩,可想关系一定不一般。但是历史总是以政治人物为核心来书写,袁世凯虽没有什么“主义”,但是有“主意”啊,能办事,能解决问题,身强体壮,脑袋精明,“像个小老虎”,不论功过,什么史书都绕不开这位爷。但我发现,谈起英雄,我们往往不愿意提钱的事。你看,中山先生为革命筹款,殚精竭虑,搞了一堆钱,在某种历史观下,只不过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以为有钱就能革命。其实啊,你我都清楚,有钱不一定成功,没钱是啥都干不了的。况且,只有钱,即便富可敌国,也不足以与权力相对抗,更遑论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历史上,袁大头始终站在前排,钱的问题有周学熙解决。颇有点汉密尔顿之于华盛顿的感觉。看袁世凯在历史中的轨迹,对他的命运也不难揣度。抛物线呗。即便如此,这位活到83岁的老人有件事值得铭记。1907年,即光绪33年,让我们脑补一下当时中国,义和团闹完不久,徐锡麟秋瑾起义,慈禧老佛爷掌权,袁世凯已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这种情况下,周学熙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办成了京师自来水公司。那时,周的老伙计袁世凯已不再地方当政,虽位极人臣,但实权不大,帮不上大忙。自来水公司可不是说办就办的起来的。首先是没钱。周毕竟干的财经,想到了发股票,可那时候老百姓买房置地的多,花钱买“纸”,太过激进。北京城第一张股票就是没人买。于是,周用天津官银号做担保,还像债权一样付利息,钱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然后是施工。那时候,我们工程技术水平不高,尤其开挖管线可能路过坟墓,老百姓怕破了风水,对自来水工程十分敌视。尽管如此,周软硬兼施,百般协调,好不容易挨过两年,也算是完工了。最后是卖水。满族亲贵官老爷和有钱人是不屑于用自来水的,老百姓也觉得这东西哗哗的冒气冒泡,太可怕了,不敢用。没办法,周老先生于是干起了科普,亲自提笔写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来水在北京才渐渐普及开来。书里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孔祥熙、宋子文、胡雪岩、和珅名头如此响亮,他们的名字是怎样与银钱、财政、改革这些词汇关联呢?还有那些传统现代之交的银行家们,席正甫、秦润卿,怎样周旋于外国人、官宦、帮会之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第一批现代实干家们,他们怎样白手起家,历经沉浮,富甲一方,金融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接下来当然不是《走进科学》。而是这本小书。虽然毛病也不少,比如不同故事间少量内容重复陈述、不可避免的字词标点错误以及绝对算不得优美的语言。但是,一个个故事,开头经过结尾,有时间地点人物,简单又不简单,铺陈开来,又串在一起,填补了历史那些缝隙,读起来舒服过瘾。读不出什么沧桑感,却读得出难得的趣味。比起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金融投资学,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好是好,没用啊!是的,你考试,学CFA、CPA、FECT;你充电,看大盘、看K线、看消息,管用,可能从此升职加薪,当上CEO,赢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也不需要这本书当什么话题,有的是看某基金某券商某老总某操盘手多么牛逼。但是,当你在这行业浸淫多年,驾轻就熟,回首往事,探寻前路,这些东西能够称作文化吗?能让人沉淀下来吗?我感觉所谓文化,便是一定区域内,由一个个故事层层叠叠,堆砌而成的共同记忆。那么,中国金融人的文化在哪呢?我不否认,那枯燥乏味的数字报表,精雕细琢的西装革履,甚至官方的、老生常谈的大事记,都是文化的某一面向。但是,想想看,在中国历史中,有一群人和你一样,以银钱为生意,有借有贷,经营信用,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一步一步往前走,把一生活成故事,让事迹广为流传,多么神奇多么美妙,这才是汉娜阿伦特眼里的的“行动”啊,这才是“积极生活”啊,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之所在。作为一个勉强的金融从业者,读完这些故事,虽醍醐灌顶、心潮澎湃,却无奈口袋空空、一文不名。没办法,毕竟得有人在金字塔的底端,托着塔尖上的大佬们会当凌绝顶。人之常情,社会之常态。真的,无论你牛逼苦逼,无论银证保基金租赁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p2p,当金融人把酒言欢时,除了炫富和交换消息外,可以读一读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聊一聊这些尚未远去的故事。你会惊奇地发现,故事里的事,依旧在今天的市场里,发出声声回响。完。

金融是什么?是富贵的银行、造富的股市、刺激的期货,其实金融是本故事书

金融是什么?是富贵的银行、造富的股市、刺激的期货,其实金融是本故事书先生自从做起财经编辑,读书类别也像金融方向转移,在四月书单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了《金融是本故事书》,作者是许敬,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这本书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好比易中天品三国和蒋勋谈红楼梦是一个水平的,只不过对象换成了金融。虽然后面有些部分精彩程度欠缺,但前面高潮迭起、精彩有趣的故事足够我们回味。里面有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西汉时代有一场著名的争论,一方是朝廷高官,另一方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就政府是否应该干涉乃至控制民间经济运作而发生了充分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那就是政府不与民争利,不得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这些观点,后来被记录在一本叫《盐铁论》的书中,从此成为儒家对经济问题的经典论述。但金融事业尤其特殊性。金融界需要行政管理而不是政治干预,需要政策指导而不是私人恩怨,需要公权力加强国家对外主权,而不是让公权力向内伤害市场运行。确实,这段描述很客观,放到现在的金融秩序中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炒股或者理财,也都亲眼见证去年股市的暴跌和今年不断被调查或者跑路的理财公司。造成一连串金融问题的原因其实读懂了上面那段话就会明白,股市是管的太多,理财平台管的太少。最后的结果是造成内伤,参与者损失惨重。既然金融是本故事书,故事自然少不了,你会从中了解孔祥熙早期的精彩事迹,以及他追随孙中山的往事。在我的印象中孔宋两家就是民国经济衰落的罪魁祸首,读过此书才知道,孔祥熙的金融改革方案一度拯救了民国经济。1934年6月美国政府为缓解二十年代末大萧条带来的通货紧缩推出《购银法案》,开始白银国有政策,并向全世界收购。受此政策影响,去世界白银价格于一年内猛涨两倍半,中国白银因此大量外流。由于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白银的巨额外流造成支付不足以致银根紧缩,物价大幅下跌,导致出口量下降,工厂严重开工不足。受灾最严重为天津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当时交易额只有早先的十分之一。通俗来讲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利率下降如此之多,大家感到身边的物价并没有下降的原因。就是担心通货紧缩,物价下降,所以肉、蛋、奶、蒜价格都是居高不下。为什么受灾最严重的是天津和上海呢,先生思考了一下,这大概和这两地洋行和商人较多有关,都是清朝末期开放出去的租界,经济繁荣。到这你就明吧,为什么现在房价还是居高不下。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用以前的故事来解释今天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受益匪浅。接着说孔祥熙做了些什么,最后得以力挽狂澜。孔祥熙临危受命,用币制改革来应对危局,即实行汇兑本位制,发行不兑现纸币(即法币),来回笼市场上正在外流的银元,将其出售给美国。由于法币对银圆有币值上的虚估,因此一旦发行便造成事实上的货币贬值,以期产生通货膨胀,以此来刺激物价回升,达到经济回暖的目的。回收后的银币干什么去了呢?被国民政府出售给美国,换回的外汇成为支持抗战进行的财政保障。这项币制改革被史学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法币政策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符合世界币制发展的潮流,而且客观上又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币制上的准备。孔祥熙之所以最后没有留下一个好名声,主要是他的儿子孔令侃,以权谋私进行货物走私,以至于蒋经国也拿他没办法。这个桥段在《北平无战事》和《建国大业》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提到过,蒋经国到上海督导币制改革,推行金圆券,孔宋两家很不给面子,最好老爸出面平息干戈。也难怪毛出席会说老蒋都搞不定,小蒋也不可能搞的定。(原话和这意思相似)金融是本故事书,你可以透过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会从中知晓中国近代金融精英的发展轨迹有几个人他们是绕不过去的像陈光甫、蒋介石等等。剩下的故事就要靠你们自己去书中探寻了,当然我也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读《金融是本故事书》

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读物中。对于我这个在金融方面只知道简单的存取款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普及近代中国金融发展史的书籍。其中像乔致庸、胡雪岩这些大商人,我们以前从电影电视剧中也了解了不少,但也只是从故事的角度知道了这两个人而已。这本书则不同,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从事不同行业的商号、商会、商人从事的金融活动,他们的经历给后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金融业的雏形。这本书是由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先生所著的。他长期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的研究是当前公共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民国史专家。由于这本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较长,人物较多,所以我只能从中节选一些内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斟酌。近代中国虽然封闭,但由于各国列强在中国租界的成立,以及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再加上一些从海外学习归来的人士,中国的金融业在和西方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以下两个事例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一.孔宋主推的法币改革:当时的中国虽然蒋介石打败各路诸侯,成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经过多方的战乱,国库空虚,债台高筑,经济萧条,而货币仍实行银铜复本位制,但政府事实上只保留了铜本位制,而银币受海外银币的流入与流出的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内贸易的结算。当时宋子文提出了“废两攻元”制度,但真正的执行者是孔祥熙。由于美国的购银政策大大伤害了银本质的中国,孔祥熙当机立断,宣布白银国有,银行发行不兑现纸币—法币。法币的流通加上合理的贬值,使市面上的通货紧缩一变而成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市场回暖、百叶复兴。法币改革后,使国有的白银大量卖给美国,换回外汇作为法币发行准备金。而这些外汇,也是国民党维持抗战的生命线。正如历史学家评论:法币政策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符合世界币制发展的潮流,而且客观上又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币制上的准备。二.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作为袁世凯的幕僚和朋友,周学熙做的三件事对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影响深远。一是为京师自来水公司融资发行了北京的第一张股票,虽然有银行担保利息,性质相当于企业债券,但他为企业提供了资金,使民间资金进入了实体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袁世凯虽然就任大总统,但财政困窘,军心不稳,周学熙临危受命,负责对外和列强借款,挽救财政危机,在技术上起到了杠杆作用,使北洋政府起死回生。三是财税改革。虽然“善后大借款”可解燃眉之急,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针对穷人税多,富人不纳税,地方截流严重的问题,周学熙设计了一个中央和地方两利的财政方案,明确划分了国税和地税。他的这些举措开始了中国税制改革的新时代,被后来的历届政府所用。股票融资,杠杆借款,财税改革,不愧为中国金融的奠基人—周学熙。由于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名的商人不计其数,本人不再一一赘述。但还有两人对我影响较深,一是晋商乔致庸,他以独到的眼光发现机会,和官员合作实现双赢。另一位是洞庭东山的席正甫,他虽然是个买办,但他的工作业绩是一般经纪人所不可比拟的。读完这本书,了解了许多近代中国金融大亨的故事。他们无一不是才思敏捷,眼光独到,敢冒险,敢承担的赫赫名士。但是经济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在近代中国尤其如此。一部金融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数据和图表,里头牵涉了多少权贵、军阀、豪门,而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又让金融多了多少令人唏嘘的传奇。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有金融的故事才是历史的真相。

学习金融知识,还需要了解这些故事

众所周知,用数据和图表根本读不懂中国的金融。因为中国从来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因此无论是研究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政治因素计算在内。甚至也必须把我们所研究的财经专家、金融家与当时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故事,毕竟,人物关系带出的种种传奇总是要比枯燥的数据和图表来的更引人入胜。我当然不能编出这么多金融故事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推荐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先生著作的《金融是本故事书》,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金融故事中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下面具体举例如何根据故事来了解金融。1、传说与真相:了解金融巨头发迹的真相。相信很多人看过《乔家大院》电视剧后,都跑到乔家大院去参观,但是乔家发迹的真相,你们真正的了解吗?乔家的第一代乔贵发大约是乾隆年间人。乾隆初年,乔贵发为做生意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当店员。十余年后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生意不景气,广盛公面临破产。但广盛公的许多生意伙伴认为广盛公东家为人处世不错,不忍看他们破产,相约三年后再来收欠账。三年后,乔贵发不但还清欠款,生意还重新复兴,把广盛公改名为复盛公。这已经是嘉庆年间的事了。这个故事似乎已经奠定了乔家经商重诚信的基础。而将家族生意乃至票号生意发扬光大的,正是乔贵发的孙子,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乔致庸把每年利润部分继续投入作为资本,行话称为“倍本”。通常山西商人会在每一个账期分利,每个账期一般有3年,4年或者5年。武殿学说,乔致庸几乎所有红利都投入到资本中,他的资本在当时的票号里也可以说首屈一指。“当时有人估计乔家的资本有四五百万两白银。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在800万到1000万两,这还不包括票号和房地产。”这个数字是大家估算的,因没有明确记录,主要根据乔家当时有多少铺面字号来推算,准不准也很难说。但在当时山西,乔致庸作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成为明代开始发迹的山西商人群体中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力量。2、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席氏家族的祖先在唐朝末年从北方迁居苏州东山,上海开埠以后又逐步移居上海。他们不是做一般的生意,而是从事金融业。他们没有长久地在自家钱庄里盘桓,而是瞄准了外滩,到外滩的外资银行里当买办。以至于外滩那一溜排开的外资大银行里,几乎都有他们的人。影响最大的是席正甫祖孙三代人,连续担任汇丰银行的买办,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来海外媒体称他们为“中国近代金融第一家”。席家的背后,是一个家族和好几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席氏兄弟的舅舅沈二园是东山到上海当买办的第一人,做生意本事大,可是没有儿子,席家最小的儿子席素恒因此过继给舅舅沈二园。于是席素恒改名沈吉成。沈二园去世之后,沈吉成就继承了新沙逊洋行买办的职位。沈吉成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沈子华继任。沈家三代占据新沙逊洋行买办职位达35年。沈二园的妻子是安徽人胡氏。由于这一层关系,胡氏夫人的两个侄子胡笛栏、胡寄梅也都成了外商银行里的著名买办。后来胡寄梅进入中华汇理银行和麦加利银行任职,还当过有利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华比银行的买办;胡笛栏当上了汇丰银行虹口办事处的负责人,一口气干了50年。苏州王家也是席家的一门重要的亲戚。王家老太爷王汉槎与沈吉成曾是合伙人,合资开设天成绸缎局,后来成了亲家———王汉槎的儿子王宪臣成了沈吉成的女婿,王宪臣的姐姐又嫁给席家席正甫的二儿子席裕昆。这种情况类似老派人讲的“对门亲”———你家的女儿嫁过来,我家的女儿嫁过去。这四个金融买办家族把持了这么多银行,他们能掌握和运用的资金真不知有多少。难怪有人不无担心地说:“还好这几家人家还不算太团结,如果他们非常团结的话,一旦联合行动起来,上海滩还不知要出什么事情呢!3、冒险与财富:上海滩的金融故事上海自近代开埠以后即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20世纪初期曾发展为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中外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汇集最多的中国城市,上海曾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变迁,与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而随着上海重新启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梳理历史脉络,了解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尤为必要。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额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每股100两,先收股本250万两,各总董认招华股100万两。此外,国家授予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除发钞外,中国通商银行还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4、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驰誉中外的“冠生园”,始创于1915年的上海,它以生产经营糖果、糕点和罐头食品著称于世,一些知名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抗战前,冠生园以上海为中心,先后在汉口、武昌、南京、杭州、庐山、天津开设分店;抗战爆发后,又在重庆扎根,分别于昆明、贵阳、成都、泸州等地开设分店。还在各分店所在地设立了十多个食品厂,并在上海、杭州等地建有农场。成了我国食品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企业,其创办人冼冠生也成了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食品巨头。一百年前,在大上海打拼的佛山人冼冠生,屡次创业受挫之后,再次重整旗鼓,把“冠生园”作为新的起点。这位白手起家的小摊贩也许没有预料到,一百年后,“冠生园”三个字,经历了世事的残酷考验,未被时间湮没。1934年,大红大紫的影后胡蝶把她迷人的微笑定格在广告上,旁边的广告语是: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这是乱世和战争间歇中的一段流金岁月,已经远离世人的记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来都不知道故事的真相。所以还是要多看看金融故事,以史为鉴,了解金融真相。

15金融故事,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不懂金融,所以在网上查了一下金融的定义—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OK,看到第一条意义我就哭了,太复杂。可是这本书下面还有17个字,中国基金博物馆15个压箱底的经典故事。故事?我喜欢。本书的作者是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也是知名的民国史专家,以逻辑严谨、观点新颖著称,他的创作赋予了这一系列故事丰富的知识性和强烈的可读性,雅俗共赏,使本书成为市场上少见的高品质金融普及读物。本书一共15个故事,其中金融巨头故事7个,金融豪门故事3个,上海滩金融故事3个,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2个。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唯一让我过目不忘的就是中国“食神”洗冠生的故事。洗冠生的故事既传神又励志。假如我当年高考看这本书会毫不犹豫学习金融现在开店做老板。洗冠生———冠生园的创始人。洗冠生是个文盲,从小家里穷去过几个月的私塾,15岁跟着远亲来到上海打拼,当时在亲戚的小餐馆做学徒。3年学徒生涯,他勤奋努力,任劳任怨。终于学成,自立门户。结果越做越穷快三十岁竟然一无所获。当他意识到自己卖的小散货,没有牌子和名气,如果把自己小摊上的零食贴商标不就“高大上”了吗?,果然他的生意逐渐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后洗冠生在中国的餐饮史上创立了无数个“第一”1、在小摊贩之中,他第一个给自己的食品包装纸上印制商标。2、在食品包装上,第一个开始给每件每粒单独包小包装。3、第一次将广式月饼推向江浙沪市场。4、找明星胡蝶做代言,这也是第一次电影明星为食品带言。5、以大饭店的规模、装修和服务,全方位的向高中底所有消费者开放。6、将菜的分量定为大中小三分,价格各不同。7、高脚靠背有前挡的婴儿倚8、碗筷盆碟和擦嘴毛巾清洗过水以后高温消毒。9、餐厅厕所使用抽水马桶,并且专人负责打扫,毫无异味。10、女厕所备有镜子、面巾、香皂、梳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创造无数个餐饮界“第一”更值得大家钦佩。作为一名由赤贫无所凭借、赤手空拳奋斗到全国的知名的企业家,其创立的品牌经历了百年风雨,至今仍被消费者所使用和信任,洗冠生身上的任何细节,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这就是一个打动吃货的故事,在我们喜欢吃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前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餐饮食品卫生健康,餐厅和食品包装设计更加人性化。我想 仔细看完这个故事,抓住里面的金融精髓将它运用到自己投身的事业中,不求百分之百的成功也会提升一二吧。作为时下最火热的微商,我觉得都有必要看一看这本书。在做微商前一定将自己的产品品牌化。做为代理,一定要了解自己所代理的品牌。与其整天费尽心思的晒聊天截图,交易截图,转发雷同的照片,还不如多了解下自己产品,现在顾客的角度,做一个有良心的商家。其他14个故事,玩火者和珅、胡雪岩的故事几度重演?内忧外患的大时代,孔祥熙、宋子文主导货币战争,功罪谁于评说?筚路蓝缕、锱铢积累,几世辉煌,什么是上海滩金融豪门商道密码?江湖变迁中暗藏金融之手?总有一款适合你。

"于无声处听惊雷",十五个故事带你读懂中国近代金融史

01“历史是由人写的,但很多人却写不进历史去。"我是在2014年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看到这句话的。“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牺牲的无名英雄”,编剧、小说原作者刘和平借主角之口,向“那些写不进历史的人”表达深深的敬意。首先,“历史是由人写的”。这也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其次,历史,又往往“由胜利者书写”,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只能默默地用自己的绵薄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塑造、推动着历史,但不能被写进历史,也没有成就“丰功伟绩”。但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也同样不该忘记这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的无名英雄。正如《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书中,“中国基金博物馆15个压箱底的经典故事”中讲到的那些人们。因为,他们的故事,塑造、推动、成就了中国近代金融史。02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先生在本书的推介语中说:"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有金融的故事才是历史的真相。"本书的作者许敬先生是"当前公共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民国史专家"。这本书,正是他担任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以来,对民国金融史研究之集大成。作为一本讲历史的书,作者并没有采用“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一一罗列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借鉴“纪传体”的写法,给读者讲了15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周学熙、孔宋金融豪门、“红顶商人”胡雪岩、“人弃我取”的乔致庸等杰出实业家、金融家;也有近代以来,江浙沪一带出现的东山金融豪门、“隐形富豪”程氏家族;更有上海滩帮派及普通的饮食男女。该书角度新颖,笔法生动,作者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用这些故事向读者“攒”起了从清朝末年,经北洋政府、再到民国时期的金融史。中学时学习中国近代史,直观印象就是,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乱世”:西方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势力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铁与血的考验中,我们这个古老而又饱经苦难的民族,凤凰涅槃、浴血重生。但那个时代,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书中很多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那个时代叱咤于金融与经济领域的翘楚。阅读过程中,我每每读到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名称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他们在金融领域也有关联啊!因为,正如作者所说:"由于中国从来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无论是研究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政治因素计算在内;甚至也必须把我们所研究的财经专家、金融家与当时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03"金融,就是资金的流动与融通。"很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高中政治课本上关于金融的定义。“金融”一词,似乎本身就很高大上: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写字楼中自带“精英”气质的白领、证券交易所大盘屏幕上跳动的红红绿绿的数字和曲线,“金融危机”?那可是连国家的根基都能动摇的。离普通人“那么远”的金融,却在另一方面,以“那么近”的距离与每个人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供职单位通过银行为我们支付工资;信用卡悄悄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买房买车时候申请贷款……我们不一定要精通金融运作的具体操作流程,但懂得一些基本规律却于日常生活中大有裨益。胡雪岩、周学熙、孔祥熙的故事令我们惊叹:在那样的烽火乱世,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笃实,在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夹缝中,打拼出了一片天空;而面对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不幸,沈缦云、刘子敬、陈光甫这样用财力及精力支持共和革命的企业家、实业家也如过江之鲫,沈缦云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除了名垂青史的大人物,贩夫走卒和"饮食男女"也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了近代中国金融行业的风貌与气质,孕育了金融从业人士的美德与操守,如诚信、责任、关怀。在"老上海商帮和银行"里,"从洋行到买办,从钱庄到银行,中国人在内忧外患中一步步坚韧不拔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仅自利,又由己推人,“不仅惠及桑梓父老、提携同乡,还将家族观念放大至民族、国族观念。”04读完这本书,我在某一个周末的下午,去上海的中心城区走了一遭:从静安寺,到愚园路、再到淮海路;在法国梧桐的浓荫下,从一幢幢花园洋房的墙外走过。看着爬满墙壁的爬山虎那密集的叶子,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些恍惚:百年之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人世浮沉?"上海滩华人帮会百年沉浮录"一章,就向读者讲述了这段故事:从"洪门"、"小刀会",到青帮与杜月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了上海滩的气质,影响了这个“远东金融中心”的面貌。很庆幸,能读到许敬先生的这本书。他通过对民国史通透的研究,为读者梳理出了写不进历史的很多人是如何塑造、改变近代金融史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了解这些“压箱底”的故事,学习先人们的智慧、自律与风范,读懂近代金融史。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现在中国出版了很多成功学和'管理秘籍'之类的参考书,都是从海外引进,既有文化隔阂,又不接中国地气;其实,'恒孚程家'、'钱庄程家',他们的一些经验、规则、思想、制度才是现在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吸收和学习的。"

金融是本故事书:近代史中金融为政治服务

我不喜欢政治,小到办公室的勾心斗角,大到国与国的利益博弈。像我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厌恶一切简单的事情背后肮脏的活动,但是偏偏喜欢冒险与投机,就没事爱研究基金和股票,时不时的还小试一下。在我想来金融就是信用货币的流通与买卖,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金融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的金融与当时的权贵、军阀,乃至于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内忧外患的大时代里“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孔尚任的《桃花扇》)。《金融是本故事书-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作者许敬先生,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凤凰周刊特约撰稿人,知名的民国史专家。一系列故事逻辑严谨,多角度阐述,揭示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传奇。在15个金融故事中有2个是我非常感兴趣的:1、“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次看到这个人名是因为以前有个同事买过介绍他做生意的一本书。拿到书看到目录里面有“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时候就先看了这章节。从一个学徒到因长期以来为朝廷筹集粮饷有功,被重臣屡屡保举的大商人,这其中有两个人物很关键:一个是早期的王有龄使其发家,还有一个就是左宗棠使其扬名。胡雪岩应该算是以一介商贩和权力中心交缠而亡很明显的一个政治牺牲品的例子。“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立场不一致互相攻击时,胡生丝贸易失手后,李鸿章的出手直接导致了一个传奇以一种悲切的方式落幕。(看过这本书的朋友有没有感觉:生丝贸易和电视剧《青岛往事》里面黄渤做花生的期货贸易。虽然年代不同但是很相似,看书的时候我是按照电视剧里的桥段想象的)2、苏州的金融世家:贝氏家族贝氏家族在近代以“金融世家”著名,主要是因为家族内有上海银行的股东之一的贝理泰,及其儿子贝祖贻曾担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及贝氏另一脉的:颜料大王“贝润生。最著名的当然是贝聿铭,世界最著名的近代建筑设计师。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我心目中的大大师贝聿铭家啊,二十出头的时候知道北京的香山饭店是大师设计建造的,一个人用了各种大借口骗家人、朋友、老板得以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单独去北京就为了看香山饭店,兴致勃勃的去了香山后发现不是入住不对外开放,低气压了好久。看过这章后就更喜欢了,一个家教严格,待人宽厚的家族真的是很招人欢喜。创办“留余义庄:以租米周济贫困的族人,举办义塾,免费供族内子弟求学,如考取秀才,还有钱财奖励;贝润生还捐出了“承训义庄”更加热诚的为贝氏族人服务。并因为此,在土改时期仅定为可以合作的“民族资本家”而不是阶级敌人,使得贝家子孙避过了灾劫。而本书后面的冼冠生在“三反五反”运动时,被父老亲戚控诉是”资本家剥削。这可真是杯米养恩人 ,斗米养仇人。做好事也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写这篇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了鼹鼠的土豆写的一篇:想出书必须提前知道的3件事。看到了编辑的重要性,编辑真的是决定了书的质量,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看每个大章节的导读和最后面的出版后记。文字功力、知识储备都很厉害,看到这么多厉害的人,自己一定会对心中的自己说:加油吧,少年“

保卫资产从这里学起

一提起金融,很多人都会想到华尔街,认为金融是高大上的,不可触及的。其实,在中国古老的文化里,金融就一直存在着。它一直都在我们的周围。并不遥远。现在我国的物价飞涨,人民币一直有贬值的趋势。我认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必要懂得一些金融知识来保卫自己的资产。学习金融知识,从故事着手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来开始接触金融。迈出自己的第一步。《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书通俗易懂。是由许敏写的。致力于普及现代金融观念。这本书列举了15个压箱底的经典故事。读完后,你会了解更多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名权贵商人的故事。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家商道”“史上第一巨贪——和珅”。也可以从中发现他们成功,失败的真相,完善自己的行为。走向财富自由。其中的一个故事就是耳熟能详的乔家商道。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多年前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乔家大院》。看完后,我认为乔家能取得成就得原因有三个。一 抓紧政策,人弃我取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最初因为无法娶到心爱的姑娘而远走他乡去做事业。那时正好是清廷和俄国政府签约,将恰克图小镇作为中俄双边贸易的唯一口岸。当时很多没钱的青年则在商路上辛勤从事贩运。正如很多年后历史学家回顾美国十九世纪初期的西部淘金过程,发现真正致富的没有一个是淘金者,而最大的得益者竟然是为淘金者制造长裤的李维.施特劳斯。这后来被乔家总结的商业第一要到“人弃我取”的原则十分相似。一件生意,当别人趋之若鹜的时候,自己宁愿退在一边,从事另一种不为他人注意的行业。乔贵发在“拉骆驼”赚点本钱之后,就毅然退出长途商队,在如今的包头地面开起豆腐店。正是由于乔贵发紧紧抓住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的机遇,和自己的“人弃我取”的原则,才得以开始自己最初的成功。二 仁义为本 商号入股乔家的行政管理既严格又充满温情。曾经有一个乔家小店的掌柜来辞职。在询问过程中乔致庸得知每到年底,大掌柜都会抽走小掌柜的钱,弄得小掌柜一年辛苦,却得不到基本保障,而大掌柜有分红,一年没干活却富得流油。收入分配实在不公平,所以才想辞职。乔致庸听说后,想出来了解决办法——顶身股。他认为必须让普通职工也能享受到主人的利益,以自己的智慧,经验和精力为老板服务,折算成股份。员工有多少顶身股,和其年资,职务,功劳有关。顶身股不得转让,遗传,但是每年根据比例分红。这与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何其相似。没想到在百年前我们中国的乔家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管理方法。三 当断则断 果断转型乔致庸经常南下考察茶叶商路,发现俄国商队越来越多,而且在汉口等地投资设立了蒸汽能源的制茶厂,产量之高是手工作坊为主的晋商所无法企及的。于是,他决定结束茶叶生意,将大德兴茶行改组成为大德通票号,从此走向全新的金融之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支付列强的赔款指定的几家票号汇入汇丰银行,大德通票号即是其中之一,赢得了丰厚而长期的利润。乔致庸有着过人的眼光和判断,倘若像当年的其他手工作坊一样,而没有及时转型,或许,乔家商号早就湮没在历史中,不被人提起。当然,这只是十五个故事中的其中一个。其余的也同样很精彩。正如作者所说,无论研究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因素计算在内,甚至要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当时的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因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传奇显然更引人入胜。“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世上并无新鲜事。历史经常在重新上演。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读懂了这些故事,你就读懂了中国金融。

即使环境恶劣,也不放弃拼搏!

在那个国家动荡,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人从未停止过救亡图存的尝试。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自强求富。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维新变法,想君主立宪。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想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时,想实业救国的金融家们,积极地与外国列强商战,即使大厦将倾,想到的不是携款隐居,而是奋力一搏。比如这本书里孔祥熙的故事,完全逆转了我对他的看法。因为政治历史原因,大多数人对四大家族的印象只有一个:深恶痛绝,实际上孔祥熙在教育、经济、政治都有极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他在美国留学时,就立志“提倡教育,振兴实业”。1905年他见到了孙中山并请求加入国民党,孙中山鼓励也让他确定了之后20年的事业方向:启迪民智。他先是在美国募捐,回到家乡创办了铭贤学校,20年间从未长期离开学校,身兼校长和讲师。接着,他接手了家族传统商号生意,进行煤油专营。当时的人们都用菜油点灯,煤油却物美价廉,加之美国壳牌经销手段的灵活,没多久孔就因为专营权就成为太谷县的首富,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并没有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忘记自己的初衷,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四成利润捐给铭贤学校以作办学。在第一桶金的支持下,他凭借精明的眼光在贩运、地产、金融投资方面取得了惊人财富。为了融资的便利,他于1915年在上海设立了裕华银行,是华人金融界较早的民营现代化银行。当他的教育与煤油事业都蒸蒸日上的时候,1913年秋,他扔掉国内的一切,追随“二次革命”失败的孙中山到了日本,从事反对袁世凯的秘密工作。在日本,孔与宋霭龄一见钟情,并于第二年成婚。这间接促成了宋庆龄嫁给孙中山,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孔从日本归来,带着妻子回到老家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宋霭龄也担任了铭贤学校的专职教师。此后的十年间,孔在美国积极为学校筹集资金,铭贤学校每年都有4万美元的稳定财政,这为这所学校的存续、扩张提供了基础,奠定了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1924年,孔祥熙凭借纵横捭阖的交际能力,劝说敌对将领吴佩孚和冯玉祥倾向国民党。孙中山去世后,他转而支持蒋介石。在蒋介石兵败被国民党内部排挤时,孔促成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并帮助蒋介石上台。蒋上台后,继续对孔委以重任,孔进入了国民党政府的核心层,那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1933年,财政部长宋子文“废两改元”改革,实行银本位制,以银元取代银两。但孔临危授命,用法币改革化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五次大型金融危机——白银风潮,符合了世界币制发展潮流,也为抗日战争赢得了财政保证。从1938年元旦,孔任行政院院长开始,到其远离政坛的1945年止,中国政府拥有的金银外汇储备总额为三亿八千万美元,黄金合计为四千五百万美元,到孔辞去所有职务时,国库拥有9亿美元,合计金银外汇储备为十二亿美元。1944年孔祥熙赶赴美国代表中国向摩根索索要美国6亿美元的欠款。他的机智与勇敢为中国要回了2亿2千万美元的现金,其他以物资形式抵债。这为正处于八年抗战快拖垮的中国财政注入了强心剂,孔却因为这次谈判遭美国政府记恨,牺牲了个人前途。可以说,孔为中国的教育、经济和政治奉献了一生。但没想到的是,他的恶劣名声却来自于他的子女和他对子女的疏于管教。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呢?《金融是本故事书》给你更加详细地一一叙说。这本书过滤了野史的添油加醋,塑造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讲述了一个个风雨飘摇中的传奇故事。十五个故事组合起来,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近代上的金融发展故事,算得上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金融史了。

金融巨头的故事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很多人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却不是很清楚,这与金融中的数据、图表传递不无关系。那天在车上,我翻看《金融是本故事书》,邻座的一位大妈说,小姑娘看这么深奥的书啊。我说,很有趣啊,故事书,讲的蛮吸引人的。这本书就像作者所写的,中国民国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把政治因素计算在内……而由人物关系带出的种种传奇总要比枯燥的数据和图标来得更加引人入胜。如果说一个社会是由上、中、下阶层构成的,那么属于国民经济的金融也逃离不了这个阶层构成。所以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金融巨头、金融豪门、街面金融,并一一介绍了每一个部分的代表人物。透过这些人物,似乎看到了我国在民国时期那个烽火战乱年代下我国经济的崎岖坎坷的发展史。金融巨头的故事一、周学熙: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生于1865,在1947病逝,字缉之,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其父周馥曾任两广、两江总督,周馥早年追随李鸿章,官至两广总督,也是一个著名的洋务派大臣。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一度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操盘手。周氏实业庞大,是民国初期规模最大的实业集团之一,周学熙与江南的张謇并称为"南张北周"。在金融业的主要的功绩:1、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现在的自来水引用方便,建设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清末的时候,创办自来水公司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的观念也不如现在的开放和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创办期间遇到的阻力主要有:铺设管道经过坟墓引起村民不满、龙头冒气冒泡的现象人们认为不吉利、财政的困难等等,但是他经过两年的争取和顽强抗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公司产水、通水、出水。生产商已经生产,怎奈消费者并没有买账。面对老百姓对新事物的排斥,周学熙亲自写文宣传说服科普自来水,最终京师的人们开始渐渐的接受并推广开来,成为民生之备。2、发行我国第一张股票,并且这张股票具有国债的性质。在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时候,因为缺乏资金支持,于是周采取发行股票。由天津官银号担保,老百姓在此购买股票,自来水厂赚钱后老百姓享受分红。因为天津官银号有官办性质,所有具有债券的性质。3、我国财税制度开始现代化。设立新的财政管理体系,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国税和地税的区别;同时将盐务直属中央;整理田赋,公平丈量。二、孔祥熙和宋子文孔祥熙宋子文孔祥熙是宋美龄、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的丈夫,宋子文是宋霭龄和宋庆龄的弟弟、宋美龄的哥哥,位列民国四大家族。孔祥熙,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操纵国家机器疯狂的榨取国家财富,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被迫去职。并由于同为四大家族的陈家阻扰打击,未能重返政坛。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历任国民党政府财长、外长及行政院长等职,后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在金融业的主要业绩:1、法币改革:由国家银行(即央行)统一纸币发行权。统一币制,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基础。2、孔祥熙时期国家财政的发展:在抗战爆发前夜的1937年6月,中国政府用有的金银外汇储备总额为3.8亿美元,其中黄金4.5千万美元;耳道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孔辞去职务时,国库拥有9亿美元,合计金银外汇储备12亿。三、乔家商道乔致庸,陈建斌饰大学期间曾经到山西乔家大院游玩,只觉得这是一个富贵人家,听到导游讲晋商、乔贵发走西口、儒商乔致庸经营,其他的不曾多想。历史上说乔家从卖豆腐起家后经历茶叶、金融业等,发展成为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巨商豪门,持续繁荣200年之久。在介绍我国金融业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其持续繁盛的原因。1、严格的家风、家训。家风:不准抽鸦片、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不准冶游。具体的家规拒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家训:慎待相予,即所有和乔家有关的合作关系、生意关系、从属关系的人都要友好谨慎的对待。2、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乔氏一门的兴起有一个关键人物:乔致庸。他是一名儒商,饱读诗书,熟悉我国的地理风俗。这些使得他在生意选址比如羊楼洞的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与官员交流方面时的文化底子等占了很大的优势。3、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商机。当汉口、九江等地成为通商口岸后俄国商队的机器生产日益占领了茶叶市场,乔致庸果断退出茶叶市场,将业务重心转向了金融,成功的逃过了事业的失败。4、视角开阔,善于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乔家前三代人做生意凭的是和客户吃饭,远离政府的做法,而到了乔致庸一代,他开始结交官府,通过高官以影响朝廷,使得当局的政策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变。在第一章金融巨头的故事里面作者还介绍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巨贪”和绅、官场中的商人穆藕初。通过这些巨头的金融故事,给我的感想有:1、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支持。在这些巨头的人生里,越是接近政府的核心人物就越能了解到更多的经济政策,这有利于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易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2、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却是能力和见识的体现。在这些巨头里面的关键人物几乎都有留学经历,见识和能力比当时的很多商人要看的远,格局也更大一些。所以多读书总归是没有错的。3、敢想敢做才是王道。想法很好,点子很好,不去执行,一切都是空。不仅要抓住时代的大发展,更要有敢闯的勇气和执行力。以上是看《金融是本故事书》第一章:金融巨头的故事的感想。下一篇再写金融豪门的故事。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鸾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59548859/————————————————————————————个人介绍鸾英微信公众号、简书:鸾英微博:码字者鸾英 http://weibo.com/2318550560/profile?topnav=1&wvr=6&is_all=1

金融是有钱人的游戏?NO!

本书有料,但逻辑性不强,需要自己整理思路,不过也正好锻炼自己归纳总结能力。"实际从更广意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曾以为金融是局限于有钱人玩的游戏:投资,放债,开公司……。他们出手上百万的交易才算金融,而这些都与我这等平民无关。殊不知,去菜市场买菜是金融;去电脑上买卖股票是金融;拿人工资,替人干活也是金融。而让我产生如此大转变的是一本许敬写的《金融是本故事书》,说来也好笑,以我之前的观点,金融,这玩意离我很遥远,丝毫激不起我的兴趣。但是爱看故事的我,忍不住翻开了。15个故事,被分为了4个篇章,由七个金融巨头的故事,三个金融豪门的故事,三个上海滩金融故事以及两个街面上的金融故事组成。街面上的故事, 离我们最近,说不定就是你常喝的冠生园蜂蜜背后的故事;说不定就是你常去的小区附近餐饮店背后的故事,读起来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上海滩的故事, 倒是一解我心中的上海——“魔都”之谜,北上广呀!北上广,这些地方的繁华,原来,来源已久!金融豪门的故事,让我一眼瞥见了那些富二代上头的富一代奋斗史,以及富二代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倒也给我带来不少启发。金融巨头的故事,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孔祥熙、和珅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总而言之,收获颇多,读着趣味性强的故事,顺便了解下中国清末民初期间的金融史。忍不住分享给大家: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金融的操盘手,于是我总结了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一些人的经历,并以此概述整本书,方便接下来的读者选读理解。P.S. 前方书透高能,但看看概述,不过瘾的自己去看书喽。乔贵生席正甫和珅冼冠生周学熙胡雪岩孔祥熙最大的感受钱与权的博弈古往今来,纵观天下,钱与权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官者,难有不和金融人士不发生关系的,有钱者,从商品进口到销售都和官场有着必然联系。从上述故事总结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想来也是,做生意的,若为进口商品,首先需上缴关税,这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有关。关税_百度百科一国海关根据该国法律规定,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货物课征的一种税收。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政府对进出口商品都可征收关税,但进口关税最为重要,是主要的贸易措施。有了商品,接下来就是卖东西。这里面也有和国家政府有关系,比如销售税。销售税_百度百科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另外还有个人所得税等等。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不仅是国家规定,还是个人义务。这是明面上的,还有公司为了竞争项目,和政府搞好关系,上述金融故事里面,比如:胡雪岩,乔贵发,周学熙等,就连哼哧哼哧从小本生意做起的冼冠生最后都和官府拉关系,把褚民谊拉扯上了。真可谓,钱权不分!一个国家的经济也是国家命脉,看新闻联播不也在讲着什么国家财政收入,什么GDP么?由此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说金融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一点也不为过,所以研究背后操纵金融业推动历史的人类,也就从某一个角度研究了这个国家。

用故事讲金融:400年精选出这15个!(一)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有金融的故事才是历史的真相。”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在金融的羁绊里雾里看花。与其看枯燥乏味的数据和图表,君君宁愿选择听个金融故事。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不以为然: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改变、不可逆转,但却可以从后人解读的角度再现出场景。至于解读程度和正确与否,全在那个人的底蕴和积累。所以我愿意多角度看历史,也更愿意相信名家和专业机构。这或许没有八卦、野史更能满足我的猎奇心理,但起码对的起自己阅读一次,有助于构建自己正确的史学观、金融观。金融是什么?很多人把金融仅仅看成货币、股票、债券。但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曾说过:“实际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记好陈教授的话,以后别说你不懂金融!举个例子:生小孩,在小孩身上投资,老了以后有所养,有孝敬回报等,这都是金融的实例!虽然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沧海一粟,但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全部啊!请相信:金融绝不是一个遥远的、闪着金光的孤岛,生活中处处有踪迹可寻。《金融是本故事书》《金融是本故事》缘自中国基金博物馆在筹建过程中,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金融史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了一系列与金融相关的重大历史故事。从而精选出15篇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故事,通过把握历史进程中,那些翻云覆雨的大佬们的意识形态,进而研究金融史的进化节律。不可不谓篇篇经典。就连一位博览群书的前辈看过此书后,也连称此书不舍送人。中国基金博物馆外景此书由知名的民国史专家许敬先生着笔,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全书共分四大板块:1、金融巨头们的那些传说与真相;2、金融豪门家族的商道与传承;3、上海滩血雨腥风的冒险与财富;4、中国“食界”的两个传奇老字号。读懂了这些故事,或许,你就读懂了中国金融。1、1 周学熙: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周学熙与洋务运动在中国金融业呼风唤雨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说周学熙担当的起奠基人的尊位呢?简单来讲两点就足以证明他的了不起:(1)上至皇权,下至百姓全都反对的情况下,建立了北京的第一个自来水公司,解决了北京人的饮水问题;(2)建立了中国财税制度。我们现在熟悉的国税和地税制度,都是他设计出来的。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在一百多年前,没有人知道股票是个啥玩意儿的时候,成功发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算不算中国的开山之作?别的不论,就凭发股票这一件事,他被称为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君君心服口服!1、2金融功臣孔祥熙孔祥熙与夫人宋霭龄老实讲,曾经对于孔祥熙的印象标签就是:宋霭龄的先生、四大家族中一个发战争财的家伙(后来才知道这是个黑锅)。然而实际上,孔祥熙在教育、经济、政治领域都有极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年轻时的孔祥熙,先被保送至美国欧柏林大学留学,后考取到耶鲁大学研究院。学成归国后,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用在欧柏林大学募捐所得,创办了铭贤学校,之后二十年,一直在学校兼任校长和任课老师。在办教育的同时,他展现了非常惊人的财商。在那个还没有电灯的年代,他拿到了壳牌煤油的山西省独家经销权(垄断!!)。凭借壳牌煤油低廉的价格,良好的使用效果,孔祥熙还推出免费送灯芯的活动。(这不就相当于现在商场里,买台电视免费送个遥控器嘛!)结果煤油大卖,孔祥熙一举成为太谷县首富。捞得第一桶金,他又进入贩运、地产和金融业。不仅如此,他还投资做商业储蓄银行,并设立了最早的民营现代化银行。1933年,孔祥熙在宋子文财政改革的基础上,推行法币改革,成功解决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五次大型金融危机。历史学家评论:孔祥熙的法币改革,符合世界币制发展潮流,客观上为抗日战争做好了准备。从孔任行政院院长开始,到孔辞去所有职务时,国库存得9亿美元,合计金银外汇储备为十二亿美元。可以说,孔祥熙为中国的教育、经济和政府奉献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金融功臣,却落得个发战争财的恶名,功罪谁与评说?这个黑锅又是怎么背上的呢?原来他儿子孔令侃的下属利用战争发财,却将责任推给孔令侃,使得孔令侃乃至孔祥熙成为了替罪羊。客观而言,下属贪黩嫁祸给上司,孔氏父子虽没有贪污,但管理不严甚至包庇纵容也是难辞其咎。1、3“红顶商人”胡雪岩“商业奇才”胡雪岩从十三四岁跑堂做学徒,到凭一己之力掀起整个中国的金融风潮,胡雪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在提到胡雪岩时,必然会提到一个词“红顶商人”。官商两得,放到现在讲,这就是中国顶尖的斜杠青年啊!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赏穿黄马褂的人,最后竟然以几千万的身家和二品红顶花翎的地位,从人生极高处轰然倒塌。在出租屋中了此残生,且身败名裂,成为朝野商民一致质疑取笑的对象。从草根到中国顶级金融操盘手,他究竟因何成,又因和败呢?大鹏展翅,需扶摇九万里。一代商圣,又有怎样的因缘际会呢?靠着时局的变动,胡雪岩得以结交两任浙江巡抚。前有王有龄使其发家,后有左宗棠使其扬名。除了能力、胆略和眼光,我相信胡雪岩的为人也是值得敬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他与这两位贵人的相交来讲:王有龄从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升任到浙江巡抚,最初是胡雪岩顶着掌柜冷落的压力,借其巨资五百两供其上京谋生。而后才有两人彼此照应,一个升官,一个发家。那他又是怎样与左宗棠相识的呢?报仇!是的。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殊死抵抗,粮食殆尽之时,冒险支开胡雪岩令其采购粮草。随即城破,王自杀。为了替好友王有龄报仇,三天之内携二十万石粮食,请兵左宗棠回击太平军。别说三天二十万石粮食,就算十天筹集十万石在兵荒马乱的时期都非易事,可见其为王有龄报仇的决心!重信且有情有义,广交人脉再加上对经营有方,大丈夫何愁不能一展宏图?但是就这样一个怎样看都风生水起的人,又怎么遭受人生的骤变呢?政治上,左宗棠去世,再也没有人替他撑腰;经济上,他赌上了自己全部家当试图垄断中国奢侈品生丝市场,不料国外生丝丰收;人脉上,国内对手打压,各路官僚与商家的咄咄逼人。方方面面,胡雪岩觉得自己再无贞下起元的希望,就在朝廷逮捕胡雪岩的圣旨刚刚到达浙江的时候,胡雪岩去世了。究竟是病逝,还是时局已让他生无可恋,我们无从得知,但客观上,他也算是在最后关头,躲过了一劫……下一篇我们讲15篇故事中的 “人弃我取的乔家商道、 史上第一巨贪和珅的传说与真相、 孔宋豪门手中的法币战争”。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还乡。金融的故事周而复始,且听君君慢慢讲来……——E N D——作者:顾君 一个不认命,也不和生活较劲的女子。如果觉得此文不错,麻烦帮我点下“有用”。么么哒!你也可以关注我,一起交流分享!

"诚信"方能成人

诚信,方能成人写在文前:相信任何一个从读书中获得满足的朋友都有着一个共识:"好书即好人"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妙语连珠的老朋友。可以彻夜交谈,可以相互印证。乐极,倦极,倒头便睡,嘴角还留着满足的笑。哪怕心中怀着独自占有的想法,言语之间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她的好,像中毒一样。嗯,前段时间,《金融是本故事书》就是一本这样的书。读起来颇有标题党的潜质,再读却又觉轻快,不矫情。可能因为对数字向来不是很敏感,自觉学金融是没有天分的,所以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书籍。而这本书说"用数据和图表读不懂中国的金融",大有探其本质的豪迈,独辟蹊径,颇合口味。书不厚,32开的纸张,200页出头,本想择空去读,却被迷住,只半日便已经读完。如同在一家街头老店内,叫上一盘老醋花生,一盘酱牛肉,再要上一瓶老酒,听着说书人把故事缓缓铺开,好不舒坦。这本书有“毒”,推荐阅读整本书以15个"压箱底"的故事为引子,将近代金融巨头的兴衰成败娓娓道来。概括起来,用书中的一句话说形容很是贴切,很有味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从"顶戴三品花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到一手推动币制改革的孔宋豪门;从"儒商典范"的晋商乔家到"用人不疑"的隐形富豪程氏家族;白手起家,富可敌国,大厦倾塌。历史的长河挟裹着,翻涌着,浩浩荡荡的向远方流去,再大的人物也只是沙粒一颗。不过,任他们多么洪水滔天,权倾天下,那也是漫漫岁月之前的事情了。回到当下,从这些“金融巨头”“商界大佬”的兴衰举止之中,学到一些什么,才是则本书于我们最大的用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旧唐书·魏徵传》将浩浩荡荡的千年历史长河置于我们的目光之下,随着书中的叙述,轻轻的拨开水面的迷雾,静静地去抽丝剥茧,细细条理。在你会发现近代数百年金融业的兴盛荣衰,是如此的脉络清晰。时代的机遇与个人的抉择碰撞,糅合,掀起滚滚浪花。而从些这些“时代骄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如说话与处事之道,遇事的沉着泠静等等。不过,现世已经有无数人物传记,成功学说去讲述这些,我就不再啰嗦。在我看来,除去机遇与能力,使得他们得以缔造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因素,莫过于两字。诚—信!对他人诚,对自己信对,你没看错,就是"诚信"二字。有人说:"这恐怕算是世间最俗,讲的最多的道理了。"几曾何时,我也这么认为,甚至看到文章列出“诚信”的小标题就快快略过。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诚信"二字。细说开来,大部分人对诚信的认识,都存在着两种误解。第一种,是将诚信当成是一种行为规范,只知道做便是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砍樱桃树的华盛顿,借书准时归还的宋濂,冒着雨也要赴约的小明,这些陪着我们长大的“小伙伴”为我们塑造出了诚信的光环。告诉我们诚信是好的,甚至是高尚的。但事实上,诚信是典型的利益产物。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不断进行试错,因违信而被惩罚,因守信而得以延续,最后不断反省才认知到:遵守诚信才是个人发展的最高效途径。延伸至商业之中,便是"契约精神"。清末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因“诚信”二字,而得以走上“官商”顶峰。胡雪岩家境贫寒,十三四岁便进钱庄做学徒,从杂役做起,不到二十岁,就做到了“跑街,相当于今天的业务员。在此时,他与今后影响他一生的王有龄相遇,二者相谈甚欢。彼时的王有龄挂着一个虚衔碌碌无为,因祖辈为官在京城留有余荫,故而想入京跑官,但盘缠成了最大的问题。胡雪岩默默记下,回到钱庄四处周转,三日后将八百两白银放在了王有龄面前。王有龄记下这份恩情,入京得了门路,便一直从知县做到了浙江巡抚,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省委书记,而胡雪岩的产业也随着王有龄的步步高升遍地开花。最后,浙江省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粮食运输和财务往来,都交由胡来负责。在这个故事中,胡雪岩付之以“诚”,王有龄报之以“信”,二者的人生皆应“诚信”而彻底改变。不知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热衷于“厚黑学”“办公室政治”,总想着别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尖刀。别人提出的请求、要求,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够帮忙,变成了凭什么?为什么?“学会拒接”本没有错,甚至是交流中的必备技能,但千万不要为了拒绝而拒绝。高效工作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你谨守“诚信”二字,良好的协作关系会带来强大的处理能力,如同双核较于单核的提升。此外,“诚信”的每一次付诸,都将成为你闪亮的名片,这也就是口碑。当然,前提是与同样的诚信之人作伴,这需要一些辨别能力。第二种误解,是我们往往认为诚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很少关注对自己的承诺。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很普遍:与他人约定往往准时,自己规定时间便会因各种原因而耽误,认为无关紧要。但事实上,这是我们对诚信最大的误解。当诚信付诸于他人,我们收获的是来自他人的回报,是一时一刻的,功利一些,回报是不确定的;而将诚信付诸于自身,我们将收获自身能力的不断成长,自信的提升,回报是永恒增长,且永不会逝去的。而决定一个人一生高度的关键,就在于此。时至今日,谈及上海,我们都知道它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业的风向标。而回顾上海金融崛起史,就不能不提缔造上海金融业的“华人买办”,不能不提洞庭东山豪门“席家”。在租界时期,上海聚集了各国的外资银行,企业,为了于中国企业进行生意往来,便设立“买办”这一职位,由中国人担任。这一职位权利极大,该公司所有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几乎都要经过他的手。而上海的著名豪门"席家",便因此崛起。当时,正值青壮的席正甫来到上海打拼,有野心的他盯准了“买办”资格,为此他不断努力:初到上海,就苦学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向在洋行做会计的舅舅走关系,成为钱庄跑街,不断丰富经验。同行业内的佼佼者交好。随着多年的不断积累,最后在沈二园的推荐下,成为了汇丰银行的买办。这个职位在席家世袭三代,缔造了席家豪门地位。在这个故事中,席正甫对自己许下了约定,要做洋行买办,这是付诸承诺。随后他并制定了一步步的计划,并最终成功,完成了承诺,这就是于自己做到"诚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职业规划”,很多人也都制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付诸的承诺。而要完成这个承诺,我们就要按照规划中的预期,一步步的去完成。一个月精通PPT制作技能/office技能连续写作3个月每天做工作复盘,总结成功和失败。.......虽然相较席正甫这样的金融巨头,距离太过遥远,但“于己信”的道理是通用的。每个人都对自己做出过很多很多的承诺,但决定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我们的承诺以及规划不正确。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承诺。诚信是件小事,很多人都错了,你呢?如何在交际中,善用“诚信”现在越来越多的“说话术”“厚黑学”等等,号称神器。相较于他们,“诚信”二字虽然朴实无华,逻辑没有很多精巧之处,但却“无往不利”,实在担的上“超神器”三字。而在与人交往中,善用"诚信"这件超神器,可以分为两类来说。一.在于他人“诚信”上首先要在工作细节与经历中,学会辨别,择取“诚信”之友。其次做到付诸于他们以“诚”。要相信,只有你付诸以“诚”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以“信”,才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诚相待。二.在于自己“诚信”上认真对待自己向自己许下的每一个人承诺,准时高效的完成,甚至“今天晚上要看一个小时的书”这样的承诺。要记住:承诺无大小!故而,总的来说,无论诚信的对象是谁,核心都是两个字:承诺。许下承诺,履行承诺,这一过程构成了“诚信”,也构成了我们个人成长的原动力。就最基本的方面来说,时间管理,管理也的不是时间,是我们对他人以及自己的承诺。所以说,“诚信”不是一件小事,善用诚信,你的人生一定会不一样!参考资料1:头图:《诚信:一脉承传的立人之本》作者:作者: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长 王志民2:故事事例:均采自《金融是本故事书》原文,忠于原文。3:荐书:《金融是本故事书》,包含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解读,揭示中国独特的商道文化(无复杂生涩的图表数据,通俗易懂)


 金融是本故事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