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黑夜点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1336996
作者:张承志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把黑夜点燃对我来说,云南,一直仿佛是远在天之外、云之南的远方。可是去年头一次试探,它的风土人物,就使我震惊并且感到了不可抗拒的吸引,我感到欣喜。那时我刚刚从旱渴不毛的大西北走来,突然间,茫然的心里涌进了这么一派湿润与美色的浸漫。南方,仿徨中我已经几次捉摸着这个词儿。体内仿佛生出一丝音响。我自以为早已于我无缘,早已决绝地放弃了的滋润和美色,颤抖着复苏了。站在曲靖郊外的旷地里,云南的风满怀扑来。在司机熟识的这个修理棚兼小饭馆,一车人独有我一个不吃饭。但我心情舒畅,两口一个地吃着芭蕉。我尽情地眺望着,眼底茫茫无尽的,是不平地起伏的、让我欣喜不已的南方高原。此刻,是这一次云南探访的最后前夜。心情清淡又自在。视野里,云层中的最后一抹橙色已经褪尽。十数个村庄的浪游刚刚结束,满腹都是新鲜的事情。云南特有的晴朗暮霭,正渐渐变成一派黯淡。曲靖郊外的这个小站地势很高,能看见层层的高大山脉的影子。迎着一阵阵都吹透了肌肤的南方劲风,我在这里向云南告别,等着进入贵州。我吃着芭蕉,等着车,回想着这一次——还是始于去年岁末的小小的旅行。司机回来了,乘客们涌向车门。巨大的车厢蠕动了,车外已辨不出天和山。离开曲靖的时候,天黑了。星夜行开始了。两省边界的道路很坏,颠簸摇晃中,长途卧铺车开得很慢。我暗暗想,看不见两省交界的关口了,记得地图上它被写作胜境关。邻座是一个汉子,他递给我一支烟,问答间判断出我是北方人。“你们吃不惯大米饭吧?”他问。我否认说:“不,因为我带了饭。”感于他的留意,我赶快也递给他烟。漫长的夜路摇晃着,车熄灭了灯光,里外漆黑一片。首先看见了星。好亮呵,我不由地想。好像,比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住在寨子里每夜看、已经看熟悉了的那些星,还要明亮。我被莫名的感触吸引,探身出窗,把脑袋浸入了清冽的夜风。真是星汉灿烂,满天璀璨。如银如雨的晶莹星群,使人忆起往事和旧地。我马上想到自己一生的浪费。比如,除了金钉星(Altengades,北极星)之外,我根本没有在乎过草原上空夜夜繁华的星群。还有后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在西海固的沙沟,它们都曾在夜晚与我相伴。我总是凝望它们,想着别的心事。此刻望着这南方的星空,我觉察出,这是第一次,心思全在星星。因为只有注视着它,人才能相信天道的恒定。远处似乎传来世间的喧嚣,隐约的围攻和诽谤。但是在夜和星的俯视下,人好像触着了身近的微渺。我怕风吹着同车的乘客,就放下窗子。可是它们那么明亮,那么临近,那么闪耀得逼人。“星星亮哟。”黑暗中,邻座的汉子突然说话了。我吃了一惊,忙答应着,又打开窗探出身子。我的头浸在星河之中。我感到了一种抚淹摩漫,一种强大的托扶。就像在草原一样,每当给羊群下夜总会孤单。那时,满头顶的一天繁星,常常向身体里注进一丝古怪的情绪。难怪绕着羊群踱着走着,下夜人会忽然间唱出声来——浪漫就是能够对抗平庸。在大西北的山村里体验更会清晰:贫瘠的日子,更使人容易注意到夜里的星。在那几年,我习惯每天晚上都出门走走。灿烂的星空下,穷苦得使人愤怒的景色不见了,不平得使人哀伤的世间消失了,只有苍茫的星河,在上方闪灭移变。在那些年里,我常常觉得自己真的看到了——天上的彼界,完全压摄了黑暗的此界。而今往昔早已逝尽。我没有如他们盼望的那样死去,也没有如他们害怕的那样创造。我只是恍如迷子,独自一人,随风游荡,唯恐失语。一年来,有时完全忘了白昼黑夜,有时好像也曾留意过顶上的点点晶莹。春季在洞庭,苦夏在祁连,凉秋在运河,现在节令已是冬日,又从云南走向贵州。洒满一天的银星高高护苫,任人们怎么行走,任地理怎么改换,它永远不熄不灭,闪耀在处处的暗夜。远投万里,节节规避,我只是转移于远离敌视的土地,在收容我的村寨里喘息。在这种路途之上,不可思议的只有你,神秘的夜星。我入迷地凝视着缀满一天的密密星云,心中想入非非,心事渐渐重了。不过我警觉得很快。不,我同样有沉默的勇气。哪怕只说一句话,也需要这横蛮语境的改变。等待斗转星移,等待鹊桥出现,等待黎明替代黑夜吧,云贵高原上空覆盖的繁星如同真理——应该高贵地闪亮本质,更要坚忍地度过沉默。在黑夜里翻越胜境关的山地,看不见山,但是看见了星。我一直注视着,倦意一直没有袭来。它更是须臾不离,护苫在我的上方,璀璨地闪烁着。两岸山影变移不定,但是天上的它广漠无限。它不停地明灭,仿佛重复着一个决心。我满心喜欢,夜路漫漫正好遐思。眺望着,星光中,心好像也渐渐地扶摇而去,飘向夜空。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它,支离碎散,融解结晶,轻轻地缀上了如墨的天穹。灯过两省界山的时候,路上发生了阻塞。堵车在夜半,使人不安又不免好奇。寂静了好久的车里活跃了,黑影里,我邻座的那个汉子爬起来,坐到司机旁边的发动机盖子上,议论一个他们熟悉的路边加油站,说一定是那里错不开车。停了一会儿,前面的车蠕动了起来。我们的车赶紧跟上。我看见路左停着的,大都是载重卡车。辆辆满满载着货,而且大都是超载。高高的车厢危险地晃动着,错车的两辆之间,几乎只剩下拳头大的距离。夜漆黑,不见路,指靠的只是车灯。光柱射在车身一侧,每双眼睛都紧张地盯着这一侧。在几乎是一线的余地之间,一辆车又一辆车地,危险又准确地摩肩而过。不像北京的堵车景象;没有那种出口污秽,更没有那种下流的厮打。我感到一种边疆人的思路——同是天涯山里人,都为糊口走夜路。不让这一寸一分,谁也没有好下场。没有一辆车不守规矩。真是的,已经在这夜路的沉重颠簸中出现了一个规矩:车缓缓地爬行,马达单调地响,云南车在上坡,贵州车停着等待。我好奇地数着车,因为我很想知道如此彻夜奔波的,究竟是些怎样的人。毫无疑问,大半是各式各样的载重卡车,然后是小卡车和拖拉机。零星可见几辆吉普,但是几乎没有小轿车。也就是说,当官的不知如此壮观的夜路。很多卡车上装着石头样的东西,在车灯的照射下颜色青白。我们的晃动在保持,云南车流动了起来。灯光里,看着我们的贵州司机都不说话,他们靠着车门,脸上的表情和车上的重载一样粗糙。在滇黔交界的深夜大山中,在漆黑和寂静中,在险峻的盘山道上,劳作的司机们默默地建立了一个秩序。甚至我觉得,这墨黑深夜的险恶山路上,出现了一派高贵的气氛。好像车攀上了界岭。我听见司机换挡,开始下坡。车速快了。那一幕出现得太突然,我完全不曾提防——当车身猛地转过一个急弯的一瞬,我大吃一惊,下意识地一下子从铺位上跳了下来。前方的黑夜之上,遥遥地直到看不见的极远暗处,扭动闪跳着一条灯火的河流。像是一股红黄的彩色,斜斜地涂抹在天地六合之间,这黑色的夜幕之上。这么多车!邻座的汉子和司机也都失声叫出了声。但是让人震惊的不是车,而是突然出现的,满视野中的一条灯火之河的流淌。而这里是偏僻的荒山边界呵,我想,谁能相信呢,黑夜的穷山野岭中居然也流淌着如此的灯河。在沉默的灯影中,我清楚地看见了人。在与生存的搏斗中,人们已经不问安危,不舍昼夜。路左的车也驶动了,沉重地顺次爬坡。它密集地排成队,抖闪的黄灯试探着,蜿蜒成一串不尽的灯龙。在前方,云南车已经像流星一样疾驰。在弯道上,车尾齐齐地闪着一侧红灯,如同司机们交换的暗语。而在左侧,在被我们的车灯照射得一瞬间雪亮的左侧,移动着一个又一个司机的脸庞。它们沉默冷峻,一半白炽一半漆黑,如一座座闪过的塑像,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风从滇黔两省呼呼地对流,在黑色的高处逝去。夜的存在,被灯的流淌涂抹衬托,似乎变得温柔了。它更黑更静,深不可测。这么多人都和我们同在,在生的艰辛中奔波。是的,而且是清洁的奔波。这么辽阔的天空和山岭也和我们同在,向我们显现着神奇和庄严。是的,国破山河在,天道更是亘古不变,它们都会永远支撑着人的精神。我们顺着右侧行驶,追着前面的一串红色。对面等待的贵州车亮着大灯,黄色的灯光密密相连。在黑夜中辨不出边缘的山峦上,红色和黄色的一条光带蜿蜒着,流动着,延伸着。它在天空和山峦的巨大黑幕之上,明亮地画出了一个个满满充斥了黑暗的、狂草疾书的“之”字形。灯,灯,灯……它如同水银,随意恣情,闪滑不定,游荡不羁。我渐渐看得入了迷,觉得自己正扶着这辆车的方向盘,在簸动中疲惫地驾驶。渐渐觉得两眼中流进了幻觉般的彩色,再也不用费力辨别夜和天、山和路。我只是努力提醒自己,把一个自己也不懂的暗示,努力地记在心里。就这样,我越过了以为再也看不见的、在遮蔽滇黔边界的崇山峻岭中埋藏着的胜境关的凶险山道。火过盘县的时候已是下半夜。星光淡了,没有月亮。夜深了,四望都只见浓浓的墨色。早就进入了贵州境内。黑暗里忆起行前的准备,我叹了一口气。本来,原定的第一站就想到盘江,多少见识一下黔西南的山地。好久了,我想踩一踩昔日那些造反农民走过的旧路,看看有名的六广门、大河铺,还有三家寨。其实在出门前,我读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盘江的资料,只是由于在云南步步留恋,拖滞了日程,用掉了时间。此刻我正在夜过盘县,而盘江南岸的朋友,却一定正空空地等候着我。尽管如此的夜行一刻千金,我心里还是滑过一丝遗憾。正等待着我的,是盘江流域的溪流江河呀。何况,它们还拥着一个黄果树那天下的名胜。冬日贵州的夜半,挟带着冰粒霜雾,扑面打来的寒风中,隐隐含着怒气。我没有办法打开地图。举目黑夜沉沉,大河铺和三家寨大约都已在侧后。已经该是盘县地界,我猜车轮正碾过它的土地。夜路上,又不知走了多久。如瞽如盲地,车载着我,穿行着盘县的黑夜。经过第一个火堆的时候,我全然没有察觉。可能是因为这一夜的经历:天上的星河,路上的灯流,使得我困倦了。我没有留神,在黑黝黝的山坡上,那一堆火像一个圆盖,火苗从压抑下燃烧着,它不是取暖的篝火。道路真的能带来一切:随着车的颠簸驶动,当我们登上一道山梁时,壮丽的场面出现了。不是一处篝火,不是一簇黑夜的火苗——眼前是不可置信的一片火海。高处低处都是火堆,漫山遍野都喷放着火苗,坡坡坎坎都亮了。西南山地的黑夜,被红亮的火焰遮盖,被灰白的烟雾吞没了。呛人的烟涌进车厢,弥漫在沉睡的各个旅客身旁。我不明白,我忍住呛鼻的烟,坚持着把脑袋探出窗外,想看个究竟。火堆像低矮的蒙古包,又像倒扣着的铁锅。股股恣意的火苗,就从锅底的每一个缝隙中冲出,竭力地灼舔着薄薄的黑锅。蒙古包或黑铁锅被烧透了,白炽的火,蓝紫的火,从碎裂和洞口吞吐冲击,把一个个圆堆烧成一座座红得透明的小丘。它们紧挨着;如疯如痴、大喜大怒地喷射着熊熊的火。看不见一个人,也似乎没有了风,只听见猛烈的呼呼火声。我禁不住一股爆发的兴奋。为什么呢?是谁在这荒凉的边境深山处处放火呢?现在不是我们在赶夜路,是一堆堆一簇簇的鲜艳的火,在徐徐地围着我们旋转移动。有些锅形火堆显然刚刚点燃,一簇一缕的火苗,在黑顶盖的紧压下,舔着咬着倒扣的锅边。有些却如同撤了支柱的毡包,如同变成碎块的铁锅,已经成了半圆形的大堆余烬。在往来的风的煽动,在低浮的烟的卷裹中,它们一下一下地,在灰白中闪着透明的暗红。但是更多的火堆正烧得不可遏止。烧破的黑顶盖坍得又薄又软;冲破了压抑的火焰,凶狠地轰轰吼着,狂噪地窜跳挣扭,它们正在疯狂地破坏,痴醉地狂欢。能辨出火堆是人工的,有的还能辨出十字形的石头压在火堆上。是烧炭吗?问邻座的汉子时,他说,没看见那些车么?炼钢的焦炭!我想起刚才的贵州车,满满载着灰白的大块。不是误入了火焰山,这是人烧起的满山的火。开山挖煤,就地烧炭,路边烧,路上卖,把荒山腹地的煤,烧成值钱的焦炭,运进云南。不知谁点燃了这火,黑夜与烈火中,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没有人,只有火。可是火堆太多了,密密地紧挨着的火堆后面,亮色后面更加漆黑。好像在醉痴地舞蹈的火焰背后,低低地蹲踞着一个个黑色的人。火堆连接着极目的黑暗,如雨点般坠落野山的陨星。这么多人!但是他们沉稳地隐蔽着,只把烧遍一山的大火留在世间。我沉默着,强忍着心里的激动。我的眼睛一阵阵失明,越看那黑暗,我就越觉得那是一个个一群群黑色的人。他们跃起又伏下,他们吆喊又无声。他们围着我又歌又舞,但是不给我蛛丝马迹。不知是振奋还是伤感。在我的眼界之外,曾有过无数人的劳作。这是原始的劳作,是底层的拼争。他们奔波运搬,他们吆喊纵火。现在大火蔓延,他们却隐遁了。车费力地转过几个脚边的火堆,滚烫的气浪烤得我一时闭上了窗。那火的深处是透明的暗红,闪跳的是白炽的橙黄,劈啪炸响的黑煤,一阵阵显出又红又白的颜色。火苗放肆地跃跳着,像要舔咬车轮,像要烧烫我的肌肤。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徐霞客走过的路。不仅如此,这是徐霞客游记中纷失于战乱的、那令人痛惜的一册里,应该记载的路。他的数册黔游笔记的后面,遗失了滇游的第一册,我觉得说不清的遗憾。他一定传神地描写过,但是没有能够传世。他的遗作中空留着两个地名,一个是胜境关,还有一个就是火烧铺。就像《西游记》里的火焰山曾经真实地燃烧一样,无疑这个地名不会凭空而来。来不及了,我后悔没有准备充足。难道火堆从徐霞客的明代就一直在这里燃烧么,难道这些看不见的黑色人影,从古代就一直隐遁不露么?但是,在这滇黔交界的大山黑夜里,我仍然触着了人的决意。绵延的火光,不停地撩拨挑动,使人莫名地想象。不,让我学会沉默,让我学会在围攻、中伤、熬炼中沉默吧!我也要像这些山里的炼焦人一样,点燃自己的一堆火,然后消失于黑暗。遍野的灼烫光焰,淹没了看不见的道路。车在火堆中摇晃,在浓烟中游动。随着视野的变移,火在跃动,火在追赶,两翼远近,四极八方,举目上下,到处都是熊熊的烽火。夜风躯着白烟,遍地灼灼通红,遍地火焰烟雾。猛烈的火,强犟的火,横挡着路,直逼着心,在这无人知晓的荒僻天地里,山点燃了,夜点燃了,世界正在燃烧中转变。简直不可思议,简直身在来世,我被震慑住了,浑身已经僵硬,只剩下一丝神秘的念头,在紧张的思想之间游走。也许是因为后来疲乏得睡着了,也许是因为走出了盘县的大山,总之,我记不清怎样离开了大火,记不清怎样又回到了寂静的夜路。等我清醒过来,时间已是凌晨。耳朵堵住了,听不见声音。静极了。周围的一切都不动声色。我还在兼程前行,只身伴着长夜。我感到不解。好久我都不能判断,眼前的黑夜和死寂;还有刚刚经历的,那些转瞬即逝的星、灯还有火,我不知哪一些更真实。我睁开了眼睛。胸脯般起伏不尽的,还是黑暗而荒凉的大地。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凸显出一些水墨画似的、淡淡的山峦的影子。已是贵州地貌,气候骤然一变。四望灰蒙迷茫,窗外落着冬雨。车笔直地朝着东行驶。前方的雨雾中,已经显出了乳白色的一抹微明。1996年2月二十八年的额吉额吉去世的消息,是偶然听到的。我们去找一个来北京看病的牧民,找到昌平农村的一家小旅馆。问好笑闹着,我顺口问候额吉,可是话出口时,我把“额吉她好么”问成了“她还在么”,话出口时我觉得自己脸色变了。在他谨慎地讲出来以前,第一眼看见他的神情,我就明白了。像一口气被突然憋住了一样,直至午夜回到家里。在桌旁坐下,心里空空的。去年冬天我居然毫无感觉。窗外洞黑,一股难忍的愤怒席卷了我。我望着黑夜,遥远的草原猛地逼近眼前。我不能再耽误,我已经使她失望。像又被抽去了一根骨头,单薄的感觉那么清晰。十几天后,我到达了乌珠穆沁。绿海般的大草原依旧荡漾起伏。像是抚慰,二十八年,我凝视着想。这个数字也叫人吃惊,已是与她结识的第二十八个年头。把就这样,不可思议地心又倾斜了回来。次年夏天,我带着孩子,又千里迢迢奔赴那座拥挤的破毡包,住了一阵。嫂子抢在前面,挡住了我的教法。她要求孩子喊她“额吉”。一时我有异样的感觉:在我的失了准头的眼里,嫂子永远只是额吉的儿媳,也永远只是个少妇。这些年岁月轮回得飞快,转眼一年,又是一年,二十八年在眨眼工夫里变成了三十年。我不仅应该承认嫂子的意识,而且必须承认算术:我已经和当年的额吉同龄。那么还要追忆么,在这无情的时代,在这干旱的旧日营盘?一我好像写过,我写你写得手都酸了,心都累了;我好像狂妄地说过,我要把额吉这个词输进汉语。但是我并没有听到过你的回答。相反,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过一种追问,它在问出之前已经带着挑衅的怀疑。它没有从我的笔下读出照例该有的刺激,没有发现应该丑恶的现实。我则经常勃然大怒,记不清多少次驱逐过来客,多少次出口伤人。是我写得太甜么,是我在我的草原写作中美化么,我不愿纠缠学术的或敌意的追问。因为缠绕我的是一个更潜在的问题,关于发言者资格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声音和主人的问题。追问是一种不好的毛病,由于它的轻佻。不必回顾早期那些中学生作文了,至少从《黑骏马》的写作开始,我警觉到自己的纸笔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严峻的禁忌。我不是蒙古人,这是一个血统的缘起。我是一个被蒙古游牧文明改造了的人,这是一个力量的缘起。在那时,人们都还只是用四百字或五百字的稿纸的时候,我就总是一边写着一边看见她——那个乌珠穆沁老妇的沉默形象。我早写过,我家额吉是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她一生对外界缄默着,我继承了她对这可怕世间的不信任。笔虽然年轻却撞上了巨大的命题。我虽然一气写去,心里却咀嚼着带回城里的那沉默形象。喊她额吉,是风俗也是历史,但更是浪漫和愿望。我和艾洛华哥毕竟不一样,这使人多少伤感,但它是事实。从来文化之中就有一种闯入者。这种人会向两极分化。一些或者严谨地或者狂妄地以代言人自居:他们解释着概括着,要不就吮吸着榨取着沉默的文明乳房,在发达的外界功成名就。另一种人大多不为世间知晓,他们大都皈依了或者遵从了沉默的法则。他们在爱得至深的同时也尝到了浓烈的苦味。不仅在双语的边界上,他们在分裂的立场上痛苦。血统就是发言权么?即便有了血统就可以无忌地发言么?我们即便不是闯入者,也是被掷入者。是被六十年代的时代狂潮,卷裹掷抛到千里草原的一群青少年。至于我则早在插队一年以前,就闯入到阿巴哈纳尔旗,品尝过异域的美味。额吉和我的关系并非偶然形成。但我毕竟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我不愿僭越。那时流畅地写着,而心里却时轻时重地抱着这个矛盾。人群和人群,社会和社会,早有更基本的交流,不过有时天然,有时残酷。牧民,追逐水草放牧五畜的人,过去只是对彼岸的茶叶、绸缎,今天是风力发电机和廉价吉普车感兴趣。他们说过要和这隔膜的世界做细微的交流么,用异样的语言,用制作的文学?额吉一生的遭遇,已经被我在心里完成了一个勾勒。旧时代的那一部分,我至今在体味和探究。新社会的半部,我曾与她若即若离地分担承受。她如一棵草,是个自然的女人,前半生饱尝的都是家庭不幸,生存和养育的艰难;后半生承受的多是政治的胁迫,不过是没有太悲惨,厄运和幸运夹杂。我确信突破了一个无形界限的人,同时可能突破血统的隔膜。但是,你难道跨越了关口?你具备代她发言的资格吗?我不知道。尽管写了半生,我并没有找到结论。审判要你来做出,额吉。我只是约束了文章也约束了自己。我只是感到:代言的方式,永远是危险的。听见对我的草原小说的过分夸奖时,我的心头常掠过不安,我害怕——我加入的是一种漫长的侵略和压迫。青草浓密。这里是我放牧的第一个营盘,位于乔布格盆地一片草原的西北角。如今已经不再是合作化时代,瞧,连我的文字都把地理范围缩小到自家牧场。我已经觉得汗乌拉草原的概念太宽阔,开口闭口总是自家的草场。巧合的是,分草场时我家得到的乔布格,是一九六八年秋天我住进牧民家庭的,我的第一个营地。记忆阵阵醒来。右手是奥由特,左边是乌兰陶勒盖,当中有清澈的水井,和一条狭窄的硝土碱草。一切都和与你相逢的那年一样。额吉,如今我形单影只,独自立马站在这里。我看见你的灵魂徘徊飘荡,在乔布格,在你曾经望着我上马下马的旧营盘上。二传话的人说,她死在冬天。那个冬天我在云南的村寨里。那两年我总是在夏季去北方,入冬则一意惦着南国。六盘路上满是路障,我在它的周边绕来绕去,伺机一头闯入。我冷冷在外围转着,这个外围,几乎有半个中国之大。连年在云南,有冬日明丽的太阳,有丰富的百拉提月份的生活。我已经沉吟着,狠狠地凝视着那座瘦窄的大山好几年了,我确实忘记了极北草地的隆冬,忘记了燃料、白毛风、畜群和枯草,也忘记了我的蒙古母亲。我不知是否该责备自己,偏偏在那个冬天里我没有想到她。可是,即便得到了消息,我能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找到御寒的皮袍、穿越雪封的坝上,熬过零下三十多度的夜路,到达乌珠穆沁并且抵达我们的冬窝子么?现在我才来,确实更多是为了自己。我有那么多的话堵噎在心,不倾倒干净我会病倒。额吉,我要到你的荫下休息和医治。时代使得语言呈现得奇特。我向额吉和艾洛华哥的求学,大致限定在纯粹游牧的生活方式之内。口语,偏狭而急速地发育着,只向着游牧生活的范畴倾斜。一方面,我和牧民们之间已经细致入微地谈论草场、膘情、春雪和冬雪,谈论成千的羊群和单独的一只羊羔,更谈及社会的各支血系和家族、某人的底细以至秘事,但是我没有学会一个考古、证券哪怕关于楼房的词儿。现在流行的词是“话语、语境”。在当年的额吉与我之间,不仅一切交流都在最严峻的语境下进行,而且,也许我们使用的也是一套非常微妙的话语。我们夜夜的漫声细语并非全无忌讳:它们既在政治威胁的限制之下,又在古老禁忌的规矩之中。它是相当全面的蒙古语,但又没有金融宗教物理摩登,好像根本就不存在那些语目。今天我半学究地发现:语言其实可以在基本语汇里发达。在前六十年代的草原,除了强加于草原的开会、语录、批修之外,朴素的基本语,支撑了整个牧区的社会和生活。可是,若想谈些复杂的事呢?亘古不变的石砬子敖包山下,新庙如今才真的彩画一新。一座可能真是镏金的黄灿灿的庙顶,在敖包鸟瞰下静静地闪烁。当年我多是采用转述办法,表达自己不会说的话。算算又是离开了十多年,我又经历了很多事情。为了畅谈个痛快,行前我甚至新学了一批词汇。我特别想给他们讲讲我所谓的“戴白帽子的民族”,我甚至联想到额吉倾听时的警觉眼神。但是她已经“不在”了。蒙语对逝世一事也用回避的表达。“死”这个词忌讳出口,用“不在”说出来,更加语感沉重。用这样的语言谈着额吉,我和艾洛华哥都有些受不了,我们小心地选择着,尽量谈得简单和概括。若是环境再好一些,我会对着她安息的山谷,念几节悼念的经文。可是我觉得那也许是强加于人,所以一直犹豫着没有提出要求。我走了一趟新庙,但是没有缴纳布施,回来后又觉得后悔。哥哥并非孤陋寡闻。我感觉得出,他在捉摸我的变化,他听得谨慎而专心。他无疑在用我的过去分析着我的现在。我讲他听,他似乎知道一切都不是戏耍,甚至我觉得他把事情看得很透。一天早上,我醒来听他说,刚刚去背后的山顶祭了敖包下来。我有些不高兴。他说自己没有办法去北边正举行的敖包会,孩子已经去了。看来,他掩饰了前几天的焦躁。孩子去了还不够么,他说,我说的是乔布格这里。于是他就自己带上奶豆腐,祭了乔布格的敖包。奶豆腐摆在南边吗?我问。他说是。走着上去的?骑那匹黑马。祭的时候人要跪吗?他说当然跪。他觉察到我的不快,解释说:以前额吉的父亲,我们的吉林宝力格的老父亲说过,要记住祭这个敖包。所以,我就在今天早晨,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上去祭了。我发现,他是在对我介绍自己。我突然明白了:在这漫长的世事沧桑过程里,不仅是我,还有他,一个最普通的蒙古牧民——我们都变了。我不再怨恨他没带上我,我意识到他的做法中内藏的严肃。用另一种文化来解释的话,他还在服丧。在和艾洛华哥对坐的那个早晨,我切肤地感到额吉尚未走远。那么,就像一九八一年额吉的六十本命年我从北京赶来一样,这次我仍然算是来对了。不知是因为把敖包祭了,还是因为对难缠的我讲过了,哥哥又松弛下来。望着他,我暗自想,人人都有一颗负重的心,而且最终都把这颗心托付给了冥冥之中的存在。还不仅这么多。我对这样的简朴仪礼感到向往。它像一滴血溶在日子的水里,几乎只剩下一丝的举念和随意的形式。在蒙古草原不尽涌来的启发中,我总是不知所措。在这座不起眼的灰旧毡包里,我曾看见过一个古老的社会模式,一种人,现在又看见了一种深有意味的信仰。或许额吉于我更是一种象征,但我也并没有直露它的含意。我从来就没打算给世间提供消遣,我不会把从她那儿获得的知识尤其是秘密,猴急地签名叫卖。她使我在这片草地上,在乔布格和汗乌拉,模糊地悟到了禁忌,嗅到了神秘。她只是不知道后来我在西海固,把这一切实践得淋漓尽致。我家有过一匹黑马,那是艾洛华哥的坐骑。它确实给过我很深的影响,但它并不是额吉养活的。额吉倒是喂活过一匹马驹子。那是在一个春天的毁灭之后。夜里突然刮起了白毛风,大队的马群冲进雨雪交加的泰莱姆湖,一层层地摔倒,一层层堆了起来,冻死在泥泞的水里。早晨包门外面,立着一匹死了母亲的小黄马,额吉把它领回来,用奶瓶喂活了它。如今小黄驹子长大了。我走到水井旁边,看见黄儿马领着一群骒马,慢慢踱来饮水。正是傍晚时分,曝烤的毒阳终于黯淡了。空气凉爽,我随着艾洛华哥,徒步向乔布格的方圆四方散步。他讲了一些额吉临终前的情况,我默默地听,知道额吉临终结束得很快,没有太多折磨。漫长的、情义的体验呵,你使我复杂了。三幸亏我把她和艾洛华哥硬逼着,来了一趟北京。这么想不知对不对,我似乎认为,那也许多少可以算是一个报答。她毕竟玩了一趟北京,若是没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报答,今天我实在无地自容。那件事漫漶迷蒙,记不起细末。于是想起额吉离开北京后,我曾经写过一篇东西。找出一九八七年的《北京草原》,翻看着觉得恍如隔世。可能是由于不满意自己旧作中意识流变体字的败笔吧,这篇记录没有收进任何集子。发黄的旧杂志里的字,使我不住吃惊。那时,由于傻,由于没有心事压迫,我写得多么轻松自如。只后悔那时一头钻进“小说”,而懒惰地不愿细细实录。我怕叙述,娓娓道来的文体,好像只属于另外一类作家。记得我和谁说过,我说我额吉来北京那些天的件件小事、每天每时都是珍贵的文学。此刻虽然是机会,我还是没有心思回头补记。我不愿唠叨额吉访问北京的日程表。读着那篇随意至极的小说,又觉得正因为傻而无心,它才有点意思。艾洛华哥好不容易才大着胆,咬了熊猫形状的冰棍。额吉在厨房好像又被复查阶级的工作组拦截,紧张地大喊我的蒙古名字——她不敢关掉煤气。八十年代的北京公共汽车上,还有人给少数民族的老太太让座。那可怕的苦夏,柏油路溶化得粘着咬着鞋底子。在北海公园的树荫下,额吉和咯咯大笑的女儿玩耍。一个老外带着个翻译围着我们转悠。那翻译一脸给土著施恩的表情,过来问能不能让额吉和那欧洲老太太合影,我恶狠狠地说:NO!我教会妻子三句蒙语:额吉,我走啦(早上上班时用)、额吉,你们今天过得好么(晚上回来时用),还有最重要的:额吉,多吃!小女儿那时才三岁多,被我训练得一会儿扑过去亲额吉脸一口。我们在三里屯的简易楼里,邻居家家赞叹我招待插队的房东。这一点,够人民子弟兵们学上两辈子。因为此刻我又想邀请艾洛华哥来北京,估计若想穿着蒙古袍子住进我军的大院,大概要先受上一个月的“政审”和“安检”。一想用蒙古话说这两个词儿我就恶心。和牧民住进北京的简易楼,那滋味比住进蒙古包还特别。虽然没有门栏外的牛犊和狗,没有视野尽头的地平线,可是额吉在北京必须依靠着我。从开煤气到关电灯,我像真正的儿子一样照管一切。吐木勒,吐木勒,她总在不停地叫着我的蒙古名字,叫得我美滋滋的。她对我说的话,比在草地的几年还要多。我多么喜欢她那无奈的、一切任我怎么办的神情呵!最遗憾,最最遗憾的是,差一点我就能使额吉见到班禅。我有一个要好的藏族作家朋友。他和班禅•额尔登尼喇嘛有密切的联系。额吉尚未驾到北京时我们就商量好了,一定让班禅接见我额吉。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一场民族大团结呀!更重要的是,我要让整个乌珠穆沁,让党委书记和葛根活佛,都羡慕他们从来不放在眼里的额吉。准备一直顺畅,班禅活佛的平易非常有名。可是,就在额吉抵达的前两天,活佛远行青海教区。那时家家都没有电话,可是跑一趟和平里好像不费事。反正每一两天,我就和朋友联系一次。“佛爷还没有回来。放心吧,一回到北京马上通知你。”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怎么还没有回来呢?奇怪!”最后朋友的老婆、朋友的朋友,好几个相关的藏族朋友都为我们着急了:“还没有回来!怎么办呢?”最后的两天绝望了。我对哥哥和额吉可怎么解释呢?我的心淹没在一派憾意里,那股可惜劲儿和原来盘算的快活一样强烈。直至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突然觉察到,当时额吉并不叹息,就像开始也没有兴奋一样。她只是默默等待,不奢望,不显露。最后不如愿时,就像没有盼望过一样不动声色。倒是实现了两位母亲的会见。我心里充满独自的欣赏,瞟着她们。我喜欢这罕见场面因为我而出现了。在那个炎热的夏日,母亲和额吉紧挨着,她们都不知说什么好。我催促着,聊吧,有我当翻译。可是她们只是静静坐着,费力地笑着,对着面前丰盛的筵席。她们比平日更少言寡语,好像只是坐等我的下一个行动。显然她们都意识到了:既然眼看着花儿结了这么大的苞蕾,那么它反正是要开放了。而且最后会结下果实。显然她们对花朵和果实感到忐忑不安,她们似乎都担心我这么与众不同。我长久地注视着她们,揣摩她们的心情。谜底究竟是什么呢?四随着对突厥源流的了解,我对蒙古草原的理解日益广义化。我逐渐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从细末和广度,在两处察觉到优势的我,心底却鼓动起离别的欲望。我寻觅着新的出发,准备扑洒过去的,是一种双数的感情。后来,而且是在遥远的日本东洋文库,有一次学习回鹘文养子文书,我突然意识到,养子的观念和习俗在北亚草原的普遍。养子,tejesen hū,这是一个多么语感温暖的词汇!后来我便半是认真地用乌珠穆沁口语里的这个词自喻。其实,连真正的抱养也未曾有过,只是挨着冻羊粪燃起的炉火,睡前要由额吉掖紧皮被。只是那个苦恼人的年代,它一下子就把人扔进草海,扔到了这乔布格的营盘上。一切都在这个营盘上实现了。那毡片磨烂的我们的家,那种非常接近了家庭关系的加入和承认。不,我再不能容忍什么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我不能容忍用“调查”替换这种关系,我不能容忍凌驾民众的精英发言。如同你,蹒跚走完自己的路,哪怕一生穷愁潦倒,不去向世界开口,追逐着水草变移和牛羊饱暖,径自完成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作为人的存活,才值得为之生死一番。反之,屈从官宪媚权拜金,在别人制定的模式中蝇蝇苟活,那是腐烂和失败,是可笑的自虐。你逝去了,像早晚会发生的一样,像牧草枯荣一样。你的文明里没有吊孝,我赶到乔布格,是与你别离,还是最后和你重聚?我没有解决关于文明发言人的理论,不过我想,也许我用一生的感情和实践,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一切都过于私人化了。即便在告别的文字里,额吉,我不愿渲染你的故事,抛出去供外人围观。作家的水平,就在于写与不写之间。我要执行守秘和规避的原则。我总在琢磨你和人民的沉默。你可以安享你的安宁,你是我独自继承的遗产。我谨在这里向你道别,并遵守这个约束。牵着马,散步在乔布格的旧营盘上,我悄悄数着。二十八年,居然真的有了二十八年。我突然觉得它是一个天成的题目。我决定写一首蒙文的诗歌。就像最初我套用民歌《诺加》,填写了作家生涯的第一笔一样,我企图用《厄鲁特》的格式,写一首总结的蒙古歌。用诗表达的企图,连贯了二十八或者三十年。不用说那个《人民之子》(应该译成“平民之子”,蒙语……算了吧)——八十年代我还曾准备使用全部蒙文“白字头”的排列,写一首长诗,后来当然由于能力不足而放弃。那里面有“赞颂恩情家乡的歌这么多呵,而宽阔的草原,沉默沉默”;还有“已经衰老青春不逝,这是什么病呢?更细数的话,我并不是从你所生”等等句子。不能的我已经不想强求。总结的话不及早说,等机会遗失殆尽要后悔。用尽字母表的豪华设想是不现实的,然而,我毕竟是我,我要用她的话语,留下几句。我应该为这一切,留下几句蒙文诗。念头袭来的当夜,我睁眼望着天窗,失眠了。睡着前我已经默哼着,作出了几个小节,次日早晨我把它们追忆着抄到纸上。那一次剩余的草原日子,我是沉浸在头韵和比兴里度过的。回到北京后我以为马上可以收尾,并且已经准备向第一次我发表作品的蒙文刊物——《花的原野》投稿。但是到了第二年,我决定把它带回草原去再改。在聚会的席间,我也曾经忍不住唱起过它。虽然屡屡修改,它一直停留在未完状态。此刻已是从一九六八年计数的第三十个年头,《二十八年的额吉》还没有写完。我喜欢在夜深时拿出它来,字斟句酌一会儿,渐渐沉入幻境。我喜欢反复地,在韵脚、对仗、一个个质感音声不同的单词里徘徊。除了叹息修养的欠缺,我逐渐发觉了:其实我想表达的,在题目里就表达完了。额吉,额吉,其实我用小说、散文还觉得不够,而要用诗表达的,只是“额吉”而已。我打算在这篇散文里录下几节,充作束尾。最后挑了四节八句。我决心这一次做到语言的严谨,绝对不能再让所谓国际通用的转写乱七八糟。果然,请一位蒙古族的长辈帮助校对转写的时候,他也觉得费力:使用书面语和标准的蒙文诗律吧,作者我首先感到别扭。合乎语法的句子陌生并且转义,好多词儿都不是我会说的了。最后,他说,你干脆就直接转写乌珠穆沁口语吧!他的话,突兀地使我想起学《蒙古秘史》时读过的一句费解的话:“它是把口语直接写进去的书”,寻思着觉得新奇。此刻写下的,是经过蒙古族专家校对、但是与辞典不尽相同的,我用乌珠穆沁口语写的几句小诗。我写着,不禁觉得这一切实在太难得了,心里涌漾起舍不得的感情。以下就是这几句诗的蒙语转写,以及字面的汉语直译。Arban jurγan-u saran-u gegen tang-ās oroju ireleAlhun alhun tan-u aisui jam-du sün boijiγsan bi mn十六的月光,从天窗那儿射进来一步步接近了你的路上,长大的是我Horin naiman jil-ün nutug-tu mori joγsōd yabuhu ügeiHūin-iyan emüsügsen ta bol aγü tn-u dotura baina二十八年前的旧盘上,马儿停住不走衣着褴缕的你,是在伟大者的数中Qulūtai obō-yin dōγur bol angkan-u Güngse mnQima-yi amujūlsan Süme nada-du sayihan ngge-tai有石头的敖包下面,是以前的公社使你安宁了的庙宇,在我眼里颜色好看Harihu edür-tü hola-yi harād dabhur dabhur ūlHalūn ejin-ü dotor-ās jhen uilaju baina离去那天向远眺望,一层层的山连山滚烫的胸膛里头,正柔软地哭着1996年7月腹稿于锡盟1998年4月写成于北京

内容概要

张承志,1948年秋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曾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插队四年,文学初作为蒙文诗。长期在北方各地,尤其在西海固穆斯林聚居区以及天山南北深入生活。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九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金牧场》、《敬重与惜别》《把黑夜点燃》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把黑夜点燃
一册山河
粗饮茶
饮虎池
生若直木
天道立秋
水路越梅关
狗的雕像
撕名片的方法
真正的人是X
危险的生命
美文的沙漠
长笛如诉
以笔为旗
静夜功课
击筑的眉间尺
清洁的精神
无援的思想
中原迷茫


第二辑
树梢上的心
荒芜英雄路
辉煌的波马
面纱随笔
嵌在门框里的耀眼绿色
相约来世
背影
奔赴休息
大河家
给我视野
离别西海固
北方女人的印象
汗乌拉
马的颜色
一页的翻过
二十八年的额吉
编后跋语

编辑推荐

张承志的散文写得纵横、恣肆,因为这是他战斗的檄文,所以他不对文字着颜色,完全靠一腔热血的铺散来支撑,所以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声呐喊都灼人。这样的文字,如在厚实的木板上钉粗长的铁钉,穿透力凝聚在每一次对心灵的捶击之中。  读张承志的文字所受到的痛彻灵魂的震撼,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他的散文,尤其是独行者的夜语或独白,更直接地触及到生命的本质,触及到灵魂的骨头,而不是温柔地抚摸一下皮肉所获得的舒服和愉悦的感受。  读张承志,心不易平静,人不易昏噩,所以一定要读!

作者简介

张承志散文作品合集,精选其经典散文作品30余篇,包括《一册山河》《生若直木》《离别西海固》《把黑夜点燃》《长笛如诉》《二十八年的额吉》等,其行文流畅,感情真挚,书写着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良心,深入读者的内心,触碰灵魂,给人以思想启迪。


 把黑夜点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张承志的散文写得纵横、恣肆,因为这是他战斗的檄文,所以他不对文字着颜色,完全靠一腔热血的铺散来支撑,所以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声呐喊都灼人。这样的文字,如在厚实的木板上钉粗长的铁钉,穿透力凝聚在每一次对心灵的捶击之中。  读张承志的文字所受到的痛彻灵魂的震撼,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他的散文,尤其是独行者的夜语或独白,更直接地触及到生命的本质,触及到灵魂的骨头,而不是温柔地抚摸一下皮肉所获得的舒服和愉悦的感受。  读张承志,心不易平静,人不易昏噩,所以一定要读!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初读风格浓烈气质粗犷,读多了还是觉得匠气重,匠气重而且没新意
  •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匹马独行在人间,心高气远地歌唱。
  •     首篇惊艳,淑离不淫,昭烂含光;哲合忍耶的信徒,反体制的理想主义者,笔势惊龙,猎猎生风;四个重要坐标:济南饮虎池、额吉的乌珠穆沁、哈萨克人的阿勒泰、回族朋友的西海固;第二辑笔力稍有不逮。
  •     不是我的泰普
  •     一些可见的偏颇与过分绝对,但保守之间对人性的坚持又那么壮烈,令人感叹不已。与生搏击这件事,他在做。
  •     把黑夜点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