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7524155
作者:魏忠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魏忠 ,博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数据库用户协会常务理事,庚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西安、苏州、珠海)执行董事。
魏忠博士曾在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研究所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曾起草7个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后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2011年魏忠博士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在此撰写了4本专著,在《校长》、《中国西部教育》、《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专栏文章。
魏忠博士在“教育革命”、“大数据教育”、“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未来教育体验空间”、“技术对教育的解放”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书籍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逝者如斯夫,变革的力量 1
1.1 失败的优等生 1
1.2 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 6
1.3 “翻转”成为主题词 14
1.4 教育大数据元年? 19
1.5 数据治教,让竞争的律动如此美丽 24
1.6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 33
1.7 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36
1.8 未来的教育,又被托夫勒蒙对了! 39
1.9 全息时代,教育向何处去? 43
1.10 信息革命与新一代校园 48
1.11 未来体验——被信息改变的校园空间 53
第二章 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59
2.1 被介质改变的教育 59
2.2 信息图与教育 63
2.3 EDUTAINMENT,娱教 66
2.4 社会化网络学习 71
2.5 自组织学习 77
2.6 互动何以修成正果? 79
2.7 从自带设备到自带社交网络的授课 82
2.8 概念那点事儿:十多年教育技术地图 84
2.9 从舞台,走向荧屏加操场 89
2.10 教育,会迈向NBA模式吗? 92
2.11 被创客们颠覆的教育 96
第三章 信息视角的教育践行 100
3.1 教育者的实践:信息与教育 100
3.2 教育关键词及其内涵 105
3.3 信息,教育理论的统一场论 109
3.4 一言难尽的师生比 115
3.5 从贫民窟的墙洞电脑,到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奶奶云” 117
3.6 从上真的到玩真的 125
3.7 信息压力 128
3.8 信息视角的教育反思 130
3.9 实验教育与“百家讲坛” 133
3.10 线上线下(O2O)与混合学习趋势 137
3.11 网络探究与“任务十要” 141
第四章 此案,彼岸 147
4.1 “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 147
4.2 紧急救援中的技术问题 152
4.3 “高效课堂”是一本怎样被念的教育经 155
4.4 被恐惧绑架的中国基础教育 161
4.5 学管仲,还是学孔子 164
4.6 信息工具与教育的基础 168
4.7 出资者的发言权 172
4.8 创新和自我文化 178
4.9 连接世界,回到社区与家庭 181
4.10 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185
4.11 美国人的教育聚焦 190
4.12 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195
第五章 从愿景到路径 201
5.1 从愿景到路径,我们的五月花号何时能够靠岸? 201
5.2 大数据的基础是一个公民社会 205
5.3 当愿景只剩下逃离 209
5.4 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教与学都应是热的 212
5.5 走出为大机器时代配套的教育 217
5.6 权力强度、信息和师生关系 221
5.7 技术在进步,教师会更香吗? 224
5.8 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 226
5.9 技术的核心是解放 228
5.10 大学是一个实用的社区 230
5.11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 235
5.12 理想者的践行 240
后记:放逐自己,创新者只需向前看 245
参考文献 248

作者简介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涌”现到我们面前,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抑或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本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正席卷全球的这场教育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以一种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向读者展现教育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力,被技术改变的教育将会是何种面目,信息革命将会催生什么样的未来校园,未来的教育需要怎样的践行者。作者断言:
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写得不是很好。开始看,感觉还挺高大上,一边读,一边看互联网咨讯,发现很多思想网上已经有了。感觉一半都是抄来的。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买这本书,是为了帮助自己。在书店呆了第4天以后,慢慢觉得这本书不适合买,原因是这本书的时态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这本书里的教育革命无法改变我们现在的命运,无法帮助现在的学生,而是作用于未来的社会,而且不单单是学生。想帮助自己的学生要失望了。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此书无法帮助现在的学生,而是帮助-指导现在的老师和商人如何去赚未来的钱。对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公司的商人会有帮助。可以肯定把教育&科技产业紧密结合,进行探索,这种事需要信息产业(硬件·传感器研发+软件编程、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APP开发)、传媒出版、教育界名师、心理学/脑科学专业人士通力合作方能成事。这种探索,没有现成的结论,没有验证可行的模式,许多事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类似1980年的中国初级市场。这种创新与探索让教育部自上而下层层文件下递效率太低,政府干不好这事。可以肯定,只有市场更有可能做好这件大事。而这里的市场是指对创新创业异常敏感敏锐的天使投资、风险创投基金,这些人通常不是普通人,他们大多有如下特点:1.不差钱,都是信息科技业、教育培训行业、工业3.0行业里赚了大钱,积累巨量财富的企业创始人;2.有钱又敢于冒险的投资人、金融行业投资者、新兴科技行业孵化者;3.这些人通常是高学历有真知识且商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的远见在投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为面对不熟悉的新兴行业,只有知识丰富、富有远见的知识上流人士才能理解新兴行业的价值。4.有背景,有资源:⑴和权力有关系,手眼通天,结交上层达官贵人。⑵和学术知识有关系,认识留学欧美的中国科技精英,掌握比自己更有知识的博士级牛人的人才、人脉资源。⑶和财富有关系,与最富有的人建立朋友关系,能够从最富有的人那里游说、说服,获得巨量投资,拉他们一起入伙。⑷和媒体有关系,或者本身就是媒体。既认识体制内传媒领导 - 各大台长社长,又认识体制外有活力的传媒大亨,甚至本身自己就是传媒出身。和媒体有关系就能掌握话语权,能够影响人心。本身身处商业界和工业界,眼光独到、嗅觉敏锐、行动迅速,和国企拖拖拉拉的政府效率完全不一样。可以快速调整。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科技的成果注定将由企业、市场和非营利性组织主导并获得成功。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会投入资金进行课题研究,但让政府做事多半会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实验室,难以商用。而且政府的公务员追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别说创新的思想上,就连进取的心态上都无法追赶上动荡不确定的体制外市场力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急速变革的时代,慢进也是退。借助市场的力量,体制外的教育坐着火箭、飞机高速前进,而政府却拿纳税人的钱开着摩托车、三公轿车在后面追赶,如何能追得上?
  •     作者通过在美国进行访问研究的经历,考察了美国的教育,结合当前流行的教育趋势,在加上自己的教育经验,得出现代世界的教育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作者预言通过新型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课堂将被翻转,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将被广泛拓展,获取知识的成本将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程度。普通课堂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将是知识的运用。论及教育,我们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何要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后的人将成为怎样的人?作者对教育的目的的阐述是,教育的目的仅在于使教育进行下去。我认为使教育进行下去可以解释为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也是就说教育要激发人的求知欲,教会人学习的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自己的,而是我们自己处在某种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周围同学同事朋友的力量,通过查阅学习资料,尝试运用,来构建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在,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假使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那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正确而高效的构建方式。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每次教育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使教育受众的扩大以及知识总量的增加。信息时代使地球成为一个扁平的世界,数字化技术能将一个图书馆的书变成一块硬盘的数据,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及成本都是以往时代不能比拟的广泛和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权力得到了极大扩展,他可以学习任何想学的科目。这场变革中,教育者的能力即老师的能力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毫无天赋的老师的辛勤工作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作者考察中美教育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的事东西方世界教育方式的差异。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落后的,中国教育为30年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中国过去的发展是什么样的,是快速的城镇化,快速的工业化。这样的发展需要的是大量的工程师、技师。中国大量大学学科设置都是大而全,一方面的确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一个人的学校教育短则几年十几年,长则二十几年,目前高校内的学科设置及学员招收反应的过去几年的经济情况。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在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时刻,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方式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苏迦特•米特拉的实验证明了人的自组织学习行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应该符合人的自组织行为方式,解放人的个性。开放的时代,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加上真实场景和真实问题,能早就一个人才的自我发展。一百年前怀特海就写下了《教育的目的》一书,书中强调的教育的目的其实跟本书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写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性和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每每谈及教育的目的,怀特海的教育理念犹如在耳,但是一百年过去了,他的理念就如同书架上的书,静静的夹杂在其他厚厚的著作中,等待着人们不经意间的察觉。
  •     未来教育:大数据浪尖上的优雅起舞林颐按: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涌”入校园。被技术改变的教育将呈何种面目,信息革命会催生怎样的未来校园,今后的教育又需要怎样的践行者?曾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对这些疑问做出了预判,或许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我们的教育才能在浪尖上优雅起舞。学校教育真的“无用”?2012年12月7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同莫言前往领奖的,有9位文学翻译,如美国的葛浩文先生、日本的吉田富夫教授、意大利的李沙、丽塔、法国的杜特莱、沙德莱晨等。原因很简单,莫言不会外语。不但不会外语,以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来评估,莫言甚至没有中学文凭。他起步在军队,后来通过培训机会得到了“作家班”大专证书。没有受过太多学校教育的莫言,成了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经历或许很励志,不过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多少有那么一点尴尬。如果说作家莫言的求学经历是时代带来的无奈;那么,近年来出现的教育“私人定制”现象,则是一部分人对学校教育的主动疏离。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截止2013年8月,约有1.8万中国学生走出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姑且不论这种方式是否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会化,但家长们不惜血本让孩子脱离学校教育,这种冒险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正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不满。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这种对现行教育的不满都在蔓延扩展。2011年,彼得•蒂尔,这个身价27亿美金,成功投资了YouTube和Facebook的投资家,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他决定给予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10万美金的资助,前提条件是这个学生必须辍学,而不是复制自己在哈佛拿到两个学位的“优等生”经历。“你觉得大学所得到的知识在社会上用得到吗?你不觉得每年10000亿美金的助学金换回的是一个个谎言吗?”彼得•蒂尔激烈抨击学校教育。比尔•盖茨、乔布斯、麦克•戴尔、扎克伯格等美国十大富翁几乎都是辍学者,这一事实给彼得•蒂尔的论点增加了分量。如此说来,大学真的不重要了吗?有些吊诡的是,这些退学的精英一边抨击大学教育,一边不停地给大学捐款。其实,他们从来不是真的认为“大学无用”,而是在努力普及知识获取渠道可以多样化的观念。扎克伯格说:“目前的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为了去除障碍,他们才以激烈的言辞和行为对抗学校教育。这也是《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以下简称《教育》)的立足点。作者魏忠博士长期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研究所从事信息安全工作,后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在该书中,他抨击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很多弊病,但他同样希望给教育革新带来更多的活力。“面对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们是围观、抵制,还是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一场教育革命正在上演,你准备好了吗?”大数据背后是“立体真实的人”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在线提供了一个和他在学校授课方式类似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当课程正式开始后,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名学生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学习这门课程,最后,有23000人完成课程并毕业。这一事例表明,互联网带来的分布式、协作、对等力量已经开始击倒曾经看似高不可攀的大学壁垒。在《教育》一书中,魏忠说:“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78分”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数字,78分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数字”就成为了“数据”,立体展现学生的方方面面。一个数字背后的背景数据、评论数据等,全方位地定位了这个数据的意义。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是“数字”,而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它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日常GPA积累。依靠这个GPA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基本上能够更明确一个学生的大学去向。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它不再是仅仅依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教师也需要“天分”“在这场教育的革命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教育资源,也许是:毫无天分的教师还在勤奋地工作。”魏忠的这句话肯定会备受争议。若要全面理解这句话,必须要把它放回到原文的语境里。1999年,印度教育学家苏迦特•米特拉去了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迦特在孩子们聚集的街头的墙上开了一个洞,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不用老师也自己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10多年里,苏迦特在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都先后进行了类似的生物、数学、语言等的实验,结果证明,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通过苏迦特的教育实验,魏忠认为: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已经毫无用处。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师生之间口耳相传的“传、帮、带”。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开始兴盛。但是,一对多的讲授,批量生产,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持续性的指导,教师的权威地位也让学生的学习呈现为一个按计划实施的被动过程。魏忠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以网络作为载体的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教师需要改变知识讲授者的职能,更多地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由此看来,他之所以批驳教师“勤奋的工作”,是因为这种“勤奋的工作”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沦为应试的机器。魏忠所说的教师“天分”,主要是教师组建“高效课堂”的能力。在魏忠看来,“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技术方法的教化,而是支持与服务。”“对于学习来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教化在撤退,支持在推进。”因此,“新的教育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而是技术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要支撑起整个高效课堂的良性运转,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你想让学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你首先就要比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用更综合的方式思考。教育是平的,未来是湿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曼说:“我认为世界的竞技场已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当今世界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如果我们只用国际贸易的统计数字去衡量全球,而不去了解全球化的每个人、每种文化以及对传统的等级制度的冲击,我们就会忽视全球化的真正影响。”魏忠援引弗里曼的这句话,把它套换成教育的竞技场,用来解释莫言的成功。事实上,莫言与国外合作者的交流已经不止十年八年,“莫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说明,文学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传统的课堂把知识看作实体化的和孤立的事,但是在协同共享时代,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信息和思想。在线教育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网络和社区,小型群体可以通过平的世界,打破等级、地域和国家,兴趣一致和互补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共同爱好的话题中不断正向反馈。从教师掌权的垂直权力体制到学习团体的横向模式转变,这无异于教育的一场革命。中国教育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魏忠引用胡泳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译者序中点题的话:“原因无他,中国的社会太干巴巴了,需要加湿。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更进一步来说,“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湿,是社会资本的积累;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多维;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雅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魏忠为什么说“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如转载请联系本人。QQ:1204194554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内容重复拖沓太对,老以为自己翻错了页码,kinde已戳破。 观点太绝对,不敢完全苟同。
  •     校长推荐。
  •     热血青年
  •     其实开始只是因为新买的kpw,于是随便找了两本书来看,就找到了这本,也算是个巧合,不过后来就很顺利的读了下去,整本书让我想的东西很多,以至于我有想要写个系列文章的冲动,联系我自己的教育来写,只是又总是太懒,觉得自己火候还不够。也许这样的书,以后还会再读,教育,确实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     骗钱的,一个意思
  •     楼下打五分的孩子,我知道你们对每一本出自某某博士的大学教科书似的东西怀有敬畏的心,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衷心建议多看看体制外的好书吧!你会发现看不懂这些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书真不是你的智商问题!肯定不是购买,肯定内销出来的!没有一个务实的博士会把什么卡内基高级访问学者这什么鬼放第一个吧?通篇都是新闻稿的感觉,点到即止根本没说出个啥,本来就打算当新闻看看,但他却还要时不时的来一段“美国住校的孩子Jack几乎每天晚上的作业和功课也要做到半夜12点,儿子一点也不觉得苦,妈妈却一点受不了了”脑海里不自觉的联想到,自从有了钙中钙孩子的作业速度终于提高了!妈妈再也不担心了呢!麻烦翻
  •     好多内容重复
  •     在读
  •     读完了,没有深刻的印象
  •     作者探讨了中美教育上的不同,给出了自己认为的未来教育应该呈现出样子。至于书上各种内容重复,各种废话就当没看见,过滤掉吧。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下次跳着看的。
  •     概念海没劲,重复重复重复,差
  •     后面的越扯越远。功利化的教育,很有可能是我们还在为了生存。对中国教育毫无信心。
  •     说了很多对中美教育逻辑和现象的实话,结合当下天朝一些倒退的教育政策会让人不禁悲观,但是这本书不是原教育学者出身的人写的,学术上不严谨,很多地方重复,感觉是为了凑多点字数,以为自己读了假书。
  •     样书是不是已上市的定稿?一本书前后重复的语句和内容很多,卓别林摩登时代自动吃饭机出现四次,苏迦特的教育实验也出现了三四次,括弧里的编辑修改意见也印在书上登出来了,汗啊!感觉整本书的语序没有整理清楚,很像匆忙赶出来的等着上市啊!
  •     可以快速翻阅一遍。
  •     虽然书中有大量重量的内容,但观点明晰、阐述真切、由古及今、中西皆云,值得学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