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010047065
作者:吴晓明 王德峰
页数:37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汇集并予以适当编排的论文,是作者近几年来不断在深入地思考马克思学说之当代意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作品。这确实是一个“过程”,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既是我们的依托,也是我们不得不努力承担的重负——一切传统对于它在当代的承当者来说都如此。中国近代思想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从属于这一传统),既把它的使命和课题传承给我们,也把它的路径加诸我们。它的使命——即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当代改造与复兴——是神圣的,但它的既往路径却越走越窄。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毫不吝啬地给这本书,主要是其中王教授的文章打5颗星。我认为,这些文章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马克思思想的阐发和解释,国内其他学者和国外的著作,我都没有看到这样的深度。我无法写详细的书评,主要是我能力实在不够,很多东西都没有消化。暂时能和大家共享的,就是一些摘要了。摘要会非常零散,作为一个契机,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足矣。一: 从对象世界到生活世界。1. 意识的本性是否就在于以知识的方式(即纯粹理性)建构对象世界?2. 这个被意识之知识本性所确定的对象世界,在其本质规定上是非存在,是虚无。3. 如果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关系,即对象是意识的自我外化,那么人类生存的全部基础就在于:从认识上确认,从实践上证实对象本身的虚无性,从而把整个对象世界都收归到意识的内部。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精神的劳动,即作为意识的知识本性之外化的劳动,以知识为本性的意识正是抽象的精神。所以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一般来说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黑格尔主义的根基中包含的虚无主义:把全部现实世界理解为出自意识的知识本性的“对象世界”。但是:a:应当把具有知识本性的意识同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存在进行分离,而不是把两者看做直接统一的东西。b: “存在”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具有历史性。这样一个世界是人的“实际发展”,是一个由这种实际发展所建构的世界,这个理性之外的非理性世界是一切理性发展建构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正基础。人的感性生活的历史乃是自然进入历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它否定了人之为作为某种给定的主体的先在性。(无论是理性的主体还是意志的主体)并且,正是在人的感性活动的异化中产生的理性与感性的对峙,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历史真实内容的褫夺,并形成了“离开实践的思维”(纯粹理性)对真理领域的霸占。在异化的感性活动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存在,是异化的社会存在,即人与人发生对立的生活存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以人的灵魂内部的等级秩序来指认国家的伦理意义。近代国家学说则是区分了政治与伦理,承认个人原理和个体的感性利益的合法性,却在原则上仍隶属于理性知识论的立场上,主张社会权力起源于合乎理性的主体意志对感性利益的支配。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却表明:在物质生活关系的转变中,产生出新型的社会权力。法所规定的权利是对已经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关系的表述和确认。一切法权都根源于人的感性存在的历史方式。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历史方式。在一定形式下的感性交往中被占有的物,才是真正的物,即自然的社会存在。当自然的社会存在与其自身的感性本质相分离而成为某种脱离自然的东西时,这种社会存在作为个人之外,并成为支配个人的异己力量。于是必然地从社会存在条件本身中产生出社会对抗和社会统治,即“社会权力”。原本只是社会权力之表述的政治权力和法的权力,却充当了社会权力的来历和基础。对前理性的东西进行的理性的论证,如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并把这种论证本身偷换为被论证的东西的根源,使之转变为出自理性之先验自由的“权利”。再以此天然的,合乎理性的权利作为基础,再对政治权力和法权进行理论的论证和科学的安排。——这也就是对真实的异化的形而上学遮蔽,并在这种遮蔽中巩固和掩盖异化。与胡塞尔相比,历史唯物主义不用另一种先验知识论路向来取代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而是以感性在其有限性中所展开的历史性来消解先验的无限性,包括费尔巴哈所指确认的那种感性在其自身的普遍性所具有的无限性。“真正的知识”:对特定的感性意识的历史规定以及诸感性意识之间的历史联系的把握与描述。——不是把作为对象世界的关系和事实纳入理智王国,从而得到理论上的确认,而是去理解和描述产生这些事实和关系的历史运动。二: 对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批判的否定始终意味着对对象的历史意义的肯定,以及对对象存在前提和界限的探明。一切有意义的批判,不仅出自人类能思维的意识,而且首先要属于对象自身的基本规定。客观事物之客观性,只是出自人类意识的共同意义规定,这些意义规定的本质来历:A: 或者是意识主体自身的先验规定B: 或者是使意识主体本身作为主体而成立的那个根据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在经济范畴规定中的“关系”。“社会存在”: to be socially. 劳动表明了自然界和社会的本质统一,在这个统一之外的自然界是抽象的物质世界,在这个统一之外的社会则是纯粹精神,自我意识。生产力乃是积累起来的社会劳动,是物化的社会劳动,是特定社会劳动形态的对象化,生产力乃是生产关系的“感性存在”。自然界始终是“社会劳动形态”的对象化。生产关系乃是个人当下活劳动与积累起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与自身的对立: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由一个非劳动主体所安排的劳动,这个主体就是自我意识,资本主义实质就是抽象劳动的主体化,无条件的劳动的自我安排和制造。唯心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感性生命,活动的异化。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就是在抽象劳动之积累的目标规范下展开具体劳动对感性财富的生产。三: 马克思意识概念和生产概念的本体论探源意识决定意识的近代原理: 意识唯有认识到自己,才能存在,才是真正的意识,即存在规定被归属为意识的内在性问题,意识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其实不在意识之外。恰恰相反,对象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是被意识做成的。(意识:活动,思维,设定对象,思维的自发性,理性)黑格尔的进展:意识的主体性同时也是意识的历史性,意识展开自身内在的逻辑真理与设定外部现实世界是同一个历史过程。黑格尔属神的辩证法:现实的对象性存在物都是逻辑抽象在感性的, 外在形式下地再现,是自我意识的异在,外化物。而对于这种异在或外化的扬起,便是意志在自己的外化形式中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这种通过异化之克服而达到的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本质的认识,即“意识形态”之辩证的真理性。2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基础现实的个人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他作为历史的前提,其现实性在于他的活动使自然进入了历史进程,他生存的自然条件由于他的自身活动而发生了改变。在确认活动是前提时,也同时承认了意识的存在,但意识的存在特性却不是其纯粹性,内在性,而是对语言的依赖,对社会交往的依赖。3 从对象活动论证意识的感性本质西方近代哲学不了解意识的感性本质因为:感性在它看来,是在意识的内在性中得到规定,是作为认识主体对于自在之物所给予刺激的接受能力而被理解的,而这种能力的认知性质是由意识本身的内在品质所决定的的。(康德)在把感性收归于意识的内在性时,就使自在之物本身转变为思维的抽象物,存在成为纯思,即意识的内在性或纯粹性。(黑格尔)但是,要把人的自身生产看作是被对象设定的存在物在对象身上实现自己的生命表现的活动。这个活动不能被看做是主体,因为它不是从意识出发,而是从人与的对象性本质出发。人是在对象世界中出发,而不是构造对象世界的主体。四:历史唯物主义对对现象学原则的包含于超越:实践是现存世界自身的革命化,实践是生活世界的自我批判。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与意识的意向性的原则同构近代哲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真理的逻辑自明性成为了理性主体把世界征服为科学客体的先验基础。休谟:事实真理的必然性被武断地假定为自然意识的定则,这种定则全然外在于理性。康德里程碑式的努力:理性对世界的把握的基础乃是经验本身的先验形式,客体之所以成立乃是由先验自我的逻辑自发性来说明。主体不再是心理实体,理性也不再是某种超越的精神实体,它被理解为先验主体性。康德的诚实和深刻就在于:他以先验哲学的原则认定实体乃是纯思的范畴,从而对用自在之物的设定表明先验原则在向前推进时,在从逻辑到存在的超越点上必须被中断。劳动意味着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人本身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这就是真正的意识。“劳动的对象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意识乃是类生活的自觉性,人之作为人同自然对象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类生活同对象的关系。人通过劳动而产生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把整个自然界作为属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世界生产出来。即: 属人的本质力量在自己的本质规定中包含着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劳动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原初关联,这种原初关联是意识的真实本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的对象,绝非自在的自然之物,而是意识的内在对象,即作为自觉地类生活的对象而被给予的。人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自然界。胡塞尔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去理解意识之非自然心理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意识在自己的本质规定中就包含着自己的对象,而这个规定就是本质直观,本质直观是对象在明证性中的绝对的自身被给予。自觉的类生活自在地包含对象,而意识则内在地包含对象的“意向性构造”。意识乃是人在自己的类生活中的对象世界中的直观自身,胡塞尔的整个努力就在于将存在还原为现象形态,即直观地把握到意识对存在的内在包含。按照胡塞尔现象学的原则来说,只保留在先验原则看来是绝对必然的东西(纯粹现象),清洗掉偶然经验的东西和思辨超验的东西。社会存在,是人通过与他人的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他对自己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感性意识。(人对自身的类存在的感性意识)社会存在只能被理解为“现象”,它是本质直观之对象。对它进行纯粹直观,就是要在经验的社会事实中清洗掉一切主观心理因素和思辨幻想的因素,只保留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的直观的被给予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整个辩证法运动的秘密和真相无非就是劳动的本质。劳动主体在哲学上的真正展开以及劳动原理之上升到原则高度的表达根本不可能被牢笼在国民经济学所活动的那个区域里,不如说他们是整个《精神现象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的隐秘的精髓所在:《精神现象学》意味着: 运动中的绝对在场,辩证法作为一种呈现方式归属于存在,而存在作为存在者的状态从在场中展开。黑格尔不是辩证地把握经验,而是根据经验的本质来思考辩证法。五: 关于异化劳动学说追问私有财产的必要性: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类本质看成既与的和先定的,他无法理解感性的类本质如何发生不可避免的迷误。劳动价值学说的提出,一方面肯定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实证地确认了劳动又是同时生产了劳动者贫困的状况。知性科学总是通过某种先行的概念来获得它的客体。国民经济学,私有财产先行地被设定为单个的人(作为抽象人格)所拥有的抽象的,可以量化的社会劳动。但是,至于抽象的人格及抽象的可以量化的社会权力的来历问题,就立刻超出了知性科学所能探究的范围。劳动的成果仅仅被当做为资本这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的量的规定性。至于原先被承认的劳动这一起点,立刻就转变为仅仅从经济学范畴角度来承认的劳动,仅仅从私有财产这种财富的既定形式的再生产的角度来承认。一方面,劳动的属人本质(即作为自然界对人的本质关系的执行)必须被承认为财富的生命,一方面财富的现代私有制形式,资本关系又不得不把这种生命当做自己始终加以克服和对付的敌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逻辑只能通过对它的掩盖才能在想象中获得形式上的完成。私有财产及其规律,原以人在物质生活关系中的自我分裂和矛盾为基础,并随着这一基础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而转移。异化劳动学说的现象学人学本质作为私有财产所由出的本源的东西,必不是某种既定本质的异化,而是活动本身的异化。近代哲学力图从理性本身推出社会世界的先验原理,同时用先验原理来解释现实的历史(神学,唯心主义)。作为现实劳动之现象实情的异化劳动,是作为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基础。私有财产就是异化劳动的显现方式。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人同自身的关系”正是人的活动,所谓人的活动正是人同作为人的人发生关系,亦即个人向个人的生成。因此,活动性质(生产)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人类改变自己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就必定同时生产出人与人的关系的生产。异化的活动生产异化的社会关系,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异化的范围内对人同自身的关系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实践,praxis)现实的社会关系并非源自单个人所固有的类本质或社会本质,而是人的活动的类意义或由活动本身所生成的社会性质的产物。人的活动就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在其经验表现上,就是现实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人的历史生存,或人的存在的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不仅生产出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出现实的关系,人的本质就通过这种生产而历史地生成。3 从对象性存在到感性的社会本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的秘密: 用社会存在的精神逻辑(辩证的纯粹自我活动)把人的对象性存在伪造成精神自身的活动,因而人的对象性存在边成为自我意识这个精神主体的一个客体。费尔巴哈企图把人是类存在物与人的对象性存在这一原理结合起来,以此来规定人的类意识的本质,但是这一努力是失败的。在对象中直观到类的这种可能性被预先地设定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本质。对类存在的感性直观取代从事辩证运动的绝对自我意识而成为世界的形而上基础。感性与社会性仍然保持对立。“第三等级”感性的自我异化:低贱的第三等级的感性,是西方近代的真实起点,这种感性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新的生存条件的意识。当启蒙时代的历史意识刚刚形成的时候,它就与它的敌人分享了共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一切历史斗争都是在与过去的联系中摆脱过去的枷锁。这个联系就是新的感性由于过去的生活原则的历史对立本身所造成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的现实形态,是以往封建关系中私有制形式及其在观念上的神学辩护。而这两方面的本源都是感性的神学异化。第三等级的感性便采取政治理性主义的形式来同封建政治的神学权威体系对抗。感性的理性异化。新的感性必须通过理性所给予的形而上学论证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由于对第三等级的感性(即对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的意识)进行形而上的论证的不可避免性,这种感性不得不转化为以抽象个人自由(即不是在真正的社会联系中的自由个人)为前提的抽象物质生产劳动。而抽象的个人自由的终极保证,乃是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西方近代启蒙理性内核中始终包含着隐秘的的神学。——第三等级的感性不可避免地抽象化为物质性。两个方向上的异化:唯灵论地异化为自身为纯粹的自我意识,唯物论地异化自身为感性财富的物质抽象性。而黑格尔建立两者之间思辨的关系:意识的外化和扬弃,历史地保证追逐物质利益的个人可以具有神性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对感性本身的异化毫无察觉!费尔巴哈企图在异化了的感性中安顿社会存在,这样社会本质仍旧保持其全部的异化性质——资本原则的理想化表达。突破形而上学牢笼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对感性本质来历做本体论上的探源,由此阐明感性的自我异化乃是其他一切异化的总根源。对感性的本质来历的探源:感性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对象性关系,作为人的人唯一赖以在自然界中对象化自身的能力。社会存在在其本质根据中乃是感性的对象,感性乃是对象性存在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性乃是属人的感性本质。社会性绝非抽象的感性直观所能发现,而是能动的自我生成和建构。黑格尔的绝对的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只是对对象性活动的异化形式的思辨表达。(抽象掉了人的对象性存在这一基础)感性,社会与人的对象性活动,这三者乃是同一回事。形而上学的实体与绝对本质,来自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历史产物所做的纯思的形式化。绝对的自我意识,就是这种纯思的形式化本身,而感性活动着的个人,则作为在实践理性规约下来谋取物质利益的个人,由这种纯思的形式化来规定着。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读这本书,有时真想掐死作者,语言竟然干枯到这样的地步。PS:国内研究西马的一流学者。似乎要结合俞吾金教授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及沃尔夫《当今为什麽还要研读马克思》,及相关西马的著作。
  •     论文集中总有些新的线索和感悟。
  •     精神导师
  •     考完马哲还未能告别马克思。现在看不懂的书以后可能会看懂吧。
  •     大概只明白了10%,但好歹我读完了。
  •     可能是国内对马哲最强有力的解释。深受海德格尔影响。
  •     四颗星给王教授,剩下那颗星给吴教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