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门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0462369
作者:宁肯
页数:416页

内容概要

宁肯,当代最具探索意识的作家之一。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西藏生活多年,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
2001年《蒙面之城》出版,轰动文坛,畅销一时,荣获老舍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全球中文网最佳小说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提名。此后十多年,相继出版了《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部长篇,每部长篇都深受好评。《沉默之门》获得红楼梦文学奖、鼎均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提名。《环形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为中国文学增加异质的小说”。《天•藏》再次获得老舍文学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被认为是一部无论形式内容都“可以反哺欧洲的小说”。
宁肯是一位有着非凡勇气与才华的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宁肯是一个天生的作家,一个文学书写疾患者。——池莉(著名作家)

书籍目录

长街
唐漓
医生
南城
幸福

作者简介

◆ 莫言、池莉、阎连科、陈思和、贾平凹一致推崇
◆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的经典之作
◆ 1980年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史
◆ 入选“红楼梦文学奖”、“鼎均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 “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小说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获奖作品
这是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史,始于童年,终于成熟的中年生活。
童年时,李慢在废弃的图书馆结识了学识渊博的老人。他帮老人整理图书,在老人的指引下阅读。老人成了他的启蒙者,带他进入了人文的世界,也培养了他沉默内省的性格。
他梦想着“永远待在图书馆”,枕着书过完一生,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
长大后,他失去工作,写过诗却毫无成就,当过推销员却遭受饭馆老板侮辱。恋人神秘失踪,生活破碎,精神崩溃。他与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进入了精神病院。
康复后,他来到眼镜报社工作,遭到上级轮番侮辱,在尔虞我诈中求生存,不断地受到伤害。
李慢沉溺于过去,退回到内心,最终在书法世界中寻得了内心的平静与灵魂的归属。
“我愿有一个重重的壳儿,在安静时伸出触角,感知世界,有动静就收起自己,一个内倾的壳,在壳子中实现自我世界,透过壳子仰视天空。”


 沉默之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By 解玺璋宁肯不是个喜欢沉默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他甚至还是个比较健谈的人。但是,继《蒙面之城》后,最近,他又推出了第二部小说《沉默之门》。像前一本书的名字一样,这个书名同样引发了我的好奇和想像。如果说前者是要指明认知的有限性的话,那么后者更像是对言说有限性的一种提醒。我猜想,作者在这里是要表达一种对于全知全能型作家身份的怀疑与反省。他在该书《后记》中曾对“沉默”一词这样解释:“小说是沉默的艺术,普鲁斯特称之为‘沉默之子’。沉默,孤独,写作大体就是这样。”这种态度大体上反映了作者对小说写作的认识,同时,也寓意着他和现实的紧张关系。很显然,他写小说,不是因为有话要说,而是由于“无法言说”。他说:“生命中有许多不可言说的东西,人只能说出一部分,说出的部分照亮未说的部分。”《蒙面之城》写了三年,《沉默之门》也写了三年。三年当中,他曾数易其稿。一次我们谈起这部小说的写作,他形象地说:“像熬中药,慢慢儿熬出来的。”按照最初的想法,《沉默之门》是一种直抒胸臆的写法,并不讲究“沉默”。他希望小说能把生命中的一段经历记录下来,给自己一个了结。在他的感受中,那段经历一直像个“沉重的包袱”压在身上,使得他难以释然。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对这种写法却越来越不满意。他发现,李慢和马格完全不同。李慢是《沉默之门》的主人公,马格是《蒙面之城》的主人公。马格始终是行动着的,他在行动中寻找意义。李慢则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性的存在”,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和沉思,常常使自己陷入对生活的冥想之中。宁肯把他比喻为“一朵很隐蔽的花”,平时,我们是看不到它的芳姿,也闻不到它的香味儿的。它常常是在生活的阴影中显现自己,一下子不容易被人看清楚。这就增加了把握和表现他的难度。宁肯后来表示,对他来说,李慢是一种挑战。他反复修改,推翻了很多原来的想法,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目的就是要寻找一条接近李慢、走进李慢内心、揭示他的真实存在的途径。《沉默之门》的写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宁肯写诗的经历。整个作品是由长街、唐漓、医生、南城、幸福五个章节构成的,很像一首诗的五个段落。其结构和叙事不仅区别于一般的小说,也与《蒙面之城》大为不同。“其实,《蒙面之城》也有诗的意境。”宁肯说,那是一种古典的、浪漫的、理想化的东西,在表现上也更强悍、更张扬。《沉默之门》则比较接近于现代诗,抒情不是它的长项,它要表达的是作家对人的现实处境的思考,是人的内心的孤独感和荒凉感。他提醒我一定要注意书中多次引用过的那首诗《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那是美国诗人斯蒂文森的作品。这首诗几乎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李慢人生之旅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这首诗都像路标一样出现在作品中,犹如连接每个章节的秘密通道。这里除了他是个诗人,对诗情有独钟外,诗本身一定也和小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他说,他向往诗的背后所衬托的那种安定的生活。这也是李慢所向往的。他对生活的认识有时便导致了他对小说的认识。但是,在李慢的境遇中,这种向往竟成为一种奢望,甚至无望。这其实也是作者对生活有所思,有所感的反映,看上去有些悲观,也有些失望,然而却并不绝望。他说:“生活首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死亡似乎没有别的终点。在死亡到来之前,人们抵达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人生的驿站,它不终结我们的人生,而是预示着人生又一个阶段的开始。”宁肯是从1998年开始写小说的。6年当中,他总共有两部小说问世。他说,尽管这两部小说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却都相当于他的“自传”。《蒙面之城》写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西藏的一段经历,他认为,那是他“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一个交代,好像把生命中主要的东西全用光了”。但紧接着,他又写了《沉默之门》。虽说后面这部作品写得比较冷静和收敛,更多象征的意味,然而,它的根基还是深深地扎在生活的土壤中,其中很多情节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有人曾经问他,《沉默之门》比起《蒙面之城》是不是有所进步?他不愿做这种比较,而宁愿换一个角度,他说:“这两部作品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命只有阶段性,没有高下之分。至于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那只是在题材上或表达方式上,由于题材不同,带来了结构和叙事风格的不同。”《沉默之门》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特别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存状态,都写得很细很细,有时甚至是精雕细刻。这是它与《蒙面之城》非常不同的方式。但作者不是故意要这样写,故意要标新立异,他只是觉得,只有这样写,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才有可能最终显现得清楚一些。这正是《沉默之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包括与李慢构成一定关系的那几个人物:老人、唐漓、杜眉、李艳,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符号化、概念化的倾向,这在一般的小说创作中或许是大忌,但也不是绝对的,在宁肯看来,这种写法恰恰满足了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追求。就像他所创造的李慢这个人物一样,写作给予他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有形的物质财富,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意义。为此,他放弃了很多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有价值的东西,而宁肯写作!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和韩东的小说一起读的,两人完全不在一个段位。
  •     很长时间没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为了去找他的最新长篇,今天又去了布宫旁的报刊亭,结果老板说,已经不进新书了,因为马上就要关店不开了。当时在跟华哥讲电话,随口对华哥说,好像是自己的家被人强拆了。刚开始看收获是在高一的时候,在那个小城市的一家报刊亭里,每期的收获老板都会给我留一本,后来因为道路扩建,那个报刊亭被拆掉了,随之而来的是跟严肃文学失去联系的一大段时间。如果城市的扩张与延伸必须毁掉一些东西,为什么要是书店和报刊亭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