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111520459
作者:郝志中
页数:220页

最后

听起来感觉很亲切,特别容易接受,不知道是自己水平高了还是怎样。来看产品运营的,郝老师讲得很清晰,借用产品生命周期甚至是企业生命周期来讲述了运营,条理清晰。至于需求和产品设计,还是感觉最精辟的还是张小龙的演讲,至于商业模式,郝老师讲得有些泛泛,推荐看商业画布类似的书,系统全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了解这么多模式记不住不说,即使记住了也不一定有用,不用牢牢记住一两个更好。话归正题,关于运营,郝依照产品周期将运营划为种子期、爆发期和平台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特征、关键指标、运营目标、运营方式,清晰明了很是受用,不过自己还没有实际经验,所以还希望可以尽快检验。

互联网+实操指南

初识郝老师,是在11月研习社的第一次产品课上,听了郝老师的演讲,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互联网实操系统吗?大概在2013年底的时候,自己才慢慢接触到互联网思维,这种意识也是随着社会上各种互联网新模式、新企业的兴起而感受到的,从小米、滴滴到罗辑思维,再到7月份加入研习社听了李善友教授的《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才逐步接受并融入到这种新思维中。但以前老是感觉互联网思维是碎片化的,虽有大把的新模式、新思维,却都是一点一点的,没有形成系统,一到操作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顿觉手足无措。11月8日下午听了郝老师的分享,真有点欣喜若狂的感觉,后加入用户力读书群,成为第一批种子用户,本周收到《用户力》的书,甚喜。通过这本书,郝老师通过“用户需求驱动”这条线,利用互联网这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打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已成为了主导,用户至上不再是口头上的一句话,发展的驱动力已经由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现在的产品不单单是要去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而是要创造那些用户自己还未发觉的、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而郝老师用一个“更”字就精确描述出了这种需求。不仅如此,郝老师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去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把这种需求通过“一个文档、一个画像、一个故事”给描述出来,直接把产品的应用场景清楚的为大家展示出来。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每一部分都深入浅出,且在每一章最后都有“互联网+创业建议”,通过实际案例和郝老师自己的经验,把如何进行实操直接给到大家,满满的干货。好东西太多,选几点自己感触较深的内容:①“关于好产品就是要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好的产品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也无需太复杂的设计,只要抓住核心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真是简洁到连“傻瓜”都可以操作,产品在推广时将会非常容易,简单的产品才会有规模。②“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在《三体》中,高等文明用宇宙规律来打击其他文明,降低维度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同理,如果将公司运作所需的几个方面看成它的维度,比如运营、产品、服务等,若将其降低至一维,那剩下的应该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必须是产品,产品是所有东西的依托,没有好的产品做支撑,你永远无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特别是处在今天这样“人人互联”的时代。③“互联网商业模式与产品、运营相关,是以获得用户为核心再将用户价值商业变现的模式”,用户为核心的价值变现能力是我的困惑之一,怎么想办法才能让用户掏钱买你的东西呢?郝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明了的答案,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用的爽了,用户会主动付费的,收入只是商业模式的结果,用户需求驱动互联网收入。我目前所在的是一家建材领域的传统企业,“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企业”,我们也正在尝试和寻找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之路。通读《用户力》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实操方面,不仅有好的案例做参考,更有相应的操作方式,对实际工作在操作层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自己也是粗读了一遍,后面会好好研读,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也希望能在郝老师以及各位互联网达人的帮助下,共同进步,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互联网模式发展之路。再次感谢《用户力》和郝老师!谢谢!

用户需求驱动一切

前段时间看了老郝的一个视频,短短的50分钟,点点俱到,干货很多,不仅有价值观,而且有具体的方法论。得知这位大叔居然还出了一本书《用户力》,赶紧拿来拜读了一下。读得过程不自觉地会和跟自己两年的产品运营、产品设计经历相结合,每读到一个说道心坎的地方,总会拍大腿惊呼!一句话说一下老郝的中心思想: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必须是用户需求驱动着走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三点,我自己总结来说是,两个圈圈+一个曲线第一个圈圈:用户需求第一步:发现需求1.满足用户什么需求就是你要解决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提出现阶段市场上的需求满足方面并无空白,只是怎样更加贴合用户需求,做到极致,书中提出4个更,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举个例子

十分钟读完《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

马上踏出校园,步入互联网行业,医疗互联网行业,因此最近阅读偏向于互联网方面的书。《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这本书简明清晰而又不失生动的阐述了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全方位知识,涉及用户、产品、运营、盈利等方面。书中多次强调用户需求是核心,产品本身好坏是关键,运营是推动,盈利模式刚开始一般很难设计出来,但是一旦有了用户数,商业模式就水到渠成了。核心的核心归根到底是用户需求,摸清用户需求,设计出真正满足需求的产品,努力做到行业老大,赢,就指日可待。文章摘要:互联网生态系统,就能一目了然地发现,这个系统是由互联网新技术加资本构建而成的,它包括6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户、终端、应用、公司、收入及理念。在新技术和资本的基础上,伴随着各种互联网“理念”,“用户”通过不同的“终端”,获取不同的“应用”,互联网“公司”为用户提供这些应用,获得用户而最终形成“收入”。再正确的概念也解决不了用户需求,不要因为概念而去做互联网,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概念都应回归“用户需求”。在产品方面,雷军提出专注、极致、快;在运营方面,小米做到用户参与、培养粉丝、社会化网络传播与电商销售。无论从产品还是从运营方面看,雷军和他的小米最终想做到的就是“用户口碑”,所以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至上思维,这也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精髓。工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业思维更多从设计者出发,体现更多的是技术和功能;而互联网思维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无论产品技术如何厉害,只追求用户使用的方便和愉悦。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从创建之初就是“用户思维”,充分考虑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如何更多地取悦用户,再考虑后续的商业价值。因为:(1)互联网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价值,只有用户是资产。(2)做互联网很容易,但做好是超级难的事情,因为用户转移成本很低,随时可以离开。(3)互联网的竞争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用户是一切。判断新产品是否符合互联网的特性,发挥互联网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聚合:是否聚合了更多的信息和服务。(2)互动:是否通过互联网网络与用户互动的特征,网聚了人的力量。(3)自由:是否打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4)连接:是否去中介和把空余资源有效连接。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人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如果没有明显的效率提升,说明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所做的互联网业务需要谨慎实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理解,(1)发现用户需求: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找到“粉丝用户”。(2)分析用户需求:需求采集方法和需求提炼。 ·验证用户需求是否存在。 ·完成需求过滤、需求排序和用户分层。(3)描述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分析完成后,用“3个‘一’”对用户需求进行说明。 发现用户需求是对用户需求的猜测,是用户需求分析的出发点;分析用户需求先做需求采集,再进行需求提炼,分析用户需求是对用户需求的验证、提炼和量化;最后完成用户需求描述。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将需求归纳为5大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互联网产品围绕这5大类需求,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产品决策:有时决定不做比做更重要产品决策是以“用户需求驱动”为核心,如果用户需求驱动成立,再进行竞争、内部和其他资源的决策。用户需求驱动,就是由用户需求来驱动产品决策,而不是由个人经验、领导决定或竞争压力等因素做出决策。用户需求驱动决策:3个方面 依据用户需求驱动来做决策,第一步是要验证需求是否存在。在用户需求分析中,通过用户访谈或可用性测试等调研方法,来验证需求是否存在 。实际存在的需求一定不能来自: ·自己的认知。 ·简单的模仿。 ·资源和战略规划。 ·行业竞争。 ·领导喜好。 需求的验证一定要避免自我经验的推断,真实需求不能来自简单模仿、公司资源和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及领导喜好。真实存在的需求,只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用户,来自用户需求的分析。满足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大需求,再满足粉丝用户的大需求;当基础大需求满足后,更要集中满足忠实粉丝用户的大需求,从而突出产品竞争力。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力,并不是把普遍用户的大需求做得多好,而是不断发现粉丝用户的大需求,并予以最快的满足,这样产品才能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总结,由需求大小驱动的产品决策要点: ·大需求,决策去做;小需求,决策谨慎或者不做。 ·小众粉丝用户的需求也是大需求。 ·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产品的竞争力,是对粉丝用户需求的不断满足。好产品是由用户需求驱动的,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大需求、覆盖需求全过程并符合需求一致性这3个产品决策的原则,会让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竞争分析:领先者致命的弱点 用户需求驱动是产品决策的核心,应当判断用户需求的3个方面都能满足好。产品决策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竞争分析。互联网产品既要与传统产品争夺市场,也要面对现有互联网同类产品的竞争,所以产品决策时要考虑以下两个竞争因素。 1.市场领先者有没有致命的弱点 。领先者致命的弱点不是体现在资源少、技术差和产品丑,而是集中体现在市场领先者还没有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有没有潜在的进入者产品决策第三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内部资源与其他因素,主要包括: ·有没有行业进入壁垒:比如不能逾越的技术、资金、政策方面的门槛,如网络视频的牌照问题等,如果有,要慎重做出产品决策。 ·内部资源是否足够:分析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团队、经验、资金资源,支持产品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谨慎做出产品决策。 ·其他因素:所做产品是否有政治、社会、道德、法律等问题,还包括商业模式是否清晰等,如果存在风险,谨慎做出产品决策。 产品决策是以用户需求驱动为核心,用户需求成立再进行后续产品决策,包括竞争分析、内部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判断。功能设计:核心功能是产品立身之本产品设计的第二步是功能设计,功能设计是解决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功能设计的源点来自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驱动,确定产品所需要的功能,产品功能分为基础功能与核心功能。 (1)基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和行为,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和需求过程的功能,例如上网看电影,基础功能包括找电影→选电影→看电影,满足看电影需求,上网过程所包含的功能都是基础功能。 (2)核心功能:是在基础功能上,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是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功能。上网看电影的真实需求是“高清、流畅地播放”,核心功能就是满足更好地看电影的功能。5个最重要的用户体验原则。3.4.1 不强迫用户 互联网生来就是自由的,用户想来就来,想关就关,想卸载就卸载,用户的选择很多,使用和离开的成本都很低。所以互联网产品要想抓住用户,就必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极致地做好用户体验,用好的用户体验留住用户,形成用户使用习惯。好的用户体验第一条就是:不要强迫用户。3.4.2 不要让用户思考3.4.3 简单易操作3.4.4 不破坏用户习惯3.4.5 超出用户预期总结用户体验的5个原则: (1)不强迫用户。 (2)不要让用户思考。 (3)简单易操作。 (4)不破坏用户习惯。 (5)超出用户预期。网络运营体系由产品、运营和市场3个主要部门构成,以产品为基础,以运营为推动,相互配合协作,通过产品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双向的“需求反馈与产品迭代”是网络运营的特点。所以,网络运营是产品、技术、推广、市场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产品和运营密不可分,技术外包绝对做不好运营,每个部门缺一不可,运营绝对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体系,运营的效率不是取决于推广的能力,而是由运营体系的效率决定的。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是网络运营的4大指标,虽然因为产品类型不同,运营指标定义略有不同,但总体都遵循同样的规律,4个运营指标都是用户指标,都是在描述网络运营中用户使用产品的状态和过程。老用户由产品决定,新用户由运营决定,所以运营部门的关键是,集中提高新用户的运营指标,同时提高新用户留存,将其转化为老用户,形成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的运营体系,这是健康的运营模型。产品、技术、运营、市场等部门,一起持续提升老用户的数量,提升用户活跃度,这是网络运营的关键目标。网络运营周期总结: ·种子期是产品最难的阶段,留存率是关键,不在乎来多少人,而在乎有多少人留下来。种子期成功,产品成功一半。·爆发期是产品成功的标志,来源量是关键,产品形成口碑影响力,能成功的产品一定有爆发期。·平台期是用户爆发增长后有意控制产品节奏的时期,活跃度是关键,重点做好系统稳定和产品用户体验。·爆发期和平台期交替出现,产品才能不断稳定增长。·产品上线后就是运营,运营的重点是完善产品功能,是加强流量推广,还是构建用户体系,根据产品发展阶段,要采用不用的运营策略。网络运营周期的难点在种子期运营,新产品启动最难,所以新 产品上线不要急于推广,而要投入更多时间讨论运营方法和策略,因为绝大多数产品是死在种子期。

传统企业互联网+下的回归:从产品到用户的归核战略

在“互联网+”下什么才是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是一轮轮风投的烧钱大战?是大数据、物联网的四处出击?是不看颜值看气质的产品UI?都不是,从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以来,我们被太多的创新名词所充斥,有例如互联网+、平台战略、移动互联网等模式创新,也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若不能弄几个名词来装饰门面,都不好宣称自己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但是互联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互联网思维到底又能够带来什么?几乎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参与者都很难说出一个子丑寅卯,用概念将自己武装成一个仿佛互联网企业的四不像,这是大部分传统企业转型的普遍做法,但是只会用术的企业永远都无法明白自己仿佛很互联网却一步步走向衰亡。《用户力》一书正在用一本书的时间,告诉我们究竟这是为何?  所谓互联网思维,拨开笼罩其外的重重迷雾,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的本质,那互联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互联网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工具,即使被赋予了太多的外衣依然不变它工具的内核。作为一个连接你我的载体,他的作用也非常的简单,这就是聚合,将一切的信息与服务聚合起来;互动,通过互联网网络的结合,将人的力量网罗到一起;自由,打破地理与时间维度的束缚,给人以更多的自由;连接,把中介尽可能多的去除,回归连接的本质。综上所述,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借助互联网提升提升信息、人、资源的聚合效应,这就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互联网+更不可能无所不能,再正确的概念也不能拯救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归核才能让企业焕发生机。  那么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正如刚刚所述,互联网聚合的只有三个载体,即信息、人、资源,信息是无形的,资源是可控的,那么唯一最可能改变的因素就只剩人。但这个人却不是传统企业的所一直论述的消费者,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用户。用户与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消费者是一个群体,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除了购买产品的一瞬间和企业产生联系以外,其他时候消费者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用户则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产品提出自己的需求,并形成产品的口碑,最终成为改变产品的因素。因此,传统企业应该放弃大而无用的互联网概念,真正静下心来做基于用户的产品,无论多少耀眼夺目的概念,没有征服用户的产品一切都是枉然。那企业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转变自身。对于互联网而言,每个用户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他们依赖手机,依赖互联网,缺乏耐心,更不会有研究企业产品的兴趣,对于他们而言,10秒钟用户就会用拇指投票决定产品的生死,所以这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人性都将剥去那脉脉含情的外衣,露出最真实的需求。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变化就是应对市场趋势的不二法门,放下身段,从尊重用户学起,要永远记住,产品的目的不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个”更“字决定了一切,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企业的要求是: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所以每个站在转变十字路口的企业必须谨记,用户需要的不是满足需求的产品,而是更好地满足需求的产品。  二、简单无脑。相信每一个有从诺基亚转换到苹果手机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疑惑,为什么iPhone没有说明书。这就是工业化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真正的异同,因为用户不是工程师,他不需要繁杂的技术体现,他只要好用。人类一旦思考上帝就会发笑?连上帝都知道人类的思考是愚蠢的,那么为什么坚持着工业化思维的工程师还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设计产品呢?互联网用户都是小白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只要使用,不会思考,不要让用户思考,这就是互联网产品的思维。不强迫用户,不要让用户思考,简单易操作,不破坏用户习惯,超出用户预期,做到上述五点,这就是最好的产品,简单无脑四字就是可以倚天屠龙的神兵利刃。  三、动则求变。正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再怎么好用都是有缺陷的产品,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也都是喜新厌旧的用户,产品一旦放慢了更新,那么离他被用户抛弃也就不远了。与其设想一步到位,成为一个伟大的产品,那么失败也就在眼前,互联网时代产品需要的是迭代是更新,通过MVP(最小生产单元),不断的更新迭代,不断的满足用户新的需求,让新用户成为老用户,让老用户成为粉丝,让粉丝成为铁杆死忠,这就是不断刺激用户,不断给用户新鲜感的过程,只要去动,不怕失败,不怕试错,错了就改,只要在变就一定能够有效的get用户的痛点。记住,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大跃进式的运动,小步快跑才是核心。  四、盈利则收。如果说前三点是大部分用心做产品的企业都能学到的话,那么最后一点则是无数企业的瓶颈,在互联网时代,用用户升估值,用估值换风投,这个模式没有人会陌生,但是如何将用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建成真正的盈利模式,恐怕这是大部分企业无法逾越的高峰。其实,这也不难,总结所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模式只有一种,用好的产品免费让用户使用,用户为了得到更好,就愿意付费享受更好的服务,让被动掏钱变为主动付费,只要这样用户的付费意愿就会更强烈,免费也能赚钱,就是这个逻辑。  上述四点,是一个传统企业要建设用户体验经济的关键,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用户的体验,企业的本职是生产产品,产品存在的价值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无论什么年代都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抓住这一点,再运用互联网思维,拒绝空洞的概念,这就是从产品到用户的归核之路。(江瀚,供职于中国银联政策研究室,从事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经济研究,曾发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第一次写书评,欢迎各路大神拍砖

前几天,在跟一位做营销策划的一位行业前辈交流营销问题,他是做线下传统企业的。在跟我谈营销的时候,离不开喜欢他企业中经常提到的关于战略、产品等传统的思考方式,还跟我提到他们做产品,会把市场上所有的同行业产品买回来研究。而我则显得简单粗暴一些,我跟她讲我们做互联网营销的,跟传统行业的思考切入点不一样。我们也注重产品,但产品不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那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以什么样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呢?其实,非常简单,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去发现用户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未用户提供一份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的资源以及产品。作为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一员,我们在营销策划行业摸爬滚打三年多。我们一直就在跟客户直接接触,可以说我们这三年的发展,就是一场与用户做朋友,一起成长的旅程。我们跟用户没有距离,我们很清楚用户的一些行为、动作背后的真实需求,也很容易的就可以发现隐藏在用户背后的真实动机,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而传统企业,由于各个层级的关系,远离用户,甚至根本不接触用户,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很多企业看到市场上什么东西火,就去生产什么,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企业从自身以及市场的反应来生产产品,一个不懂用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很难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会忽略产品的重要性。谈到用户需求,我不得不提到一本书《用户力》,这本书是郝志中老师写的。第一次听到郝志中老师的分享,是在一个跟创业以及商业模式相关的公众平台,我为郝志中老师对用户的深刻洞察而吸引。那天,我看到杨福川老师朋友圈有推荐这本书,说要寻找8名天使读者,便迫不及待的报名了。虽然我没有获得前8的资格,但很荣幸的成为了第九位天使读者,甚感荣幸。郝志中老师在书中将互联网、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用一条将这五个部分进行了系统性、结构性的串联与构建,让这五个方面的联系一目了然,加上书中详实的案例与系统的研究总结,无疑是广大运营以及产品经理们的一本入门书。对于那些想要进阶的朋友,本书的商业模式一章可以是对你进阶之路的启蒙。其中第一章,讲述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指明了互联网各个公司的竞争资源——用户。作为一个资深互联网用户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我深有同感。互联网公司的而竞争,无疑都体现在对用户的竞争上,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占有更多的用户时间,谁将会更有市场想象力跟市场价值。现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各种补贴,无疑是对用户的争夺,聚集海量用户,再通过海量用户来实现变现。360的免费策略,让360集聚几亿的用户,然后再通过广告跟游戏实现现金流以及收入,而360也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第二章,讲述用户需求,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郝志中老师对于用户需求的讲述的话,我觉得最合适的词莫过于“讲透了”。关于用户需求,可以说是让我产生最多共鸣的一章。一个月前,我们文字极客社群对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市场——PS,做了一场调研。我们用了非常多的方法去挖掘PS用户背后的动机,也就是用户学习PS的真实需求。在我们研究PS市场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到郝志中老师的书,虽然我们在半月时间就对这个市场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但如果能够早一点看到郝志中老师书的话,无疑会少走很多弯路。这完全可以成为俺就用户的指导书,因为这本书真的讲透了:如何去发现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描述用户需求。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可能少了点什么。不要着急,第三章会把你的遗憾补齐。第三章,无疑进入另一个高潮-产品设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提过了产品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但不代表我们不重视产品研发设计。要知道,没有一款坏产品,可以靠完美的营销来成功的。越是产品垃圾,营销越是厉害的公司,那就像是风停了还飘在空中的猪。而对于一款好产品来说,营销将会给产品插上翅膀。玩决出用户的真实需求,验证用户需求,验证之后,就需要为产品做定位,。但不管是产品定位还是产品设计,如果脱离了用户真实需求,那就是在自嗨了。而本书就提供了一整套的产品设计流程,为你制定产品设计方案提供一些列思想支持。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产品做得够不够好,你会怎么表达?而郝志中老师提出的,让用户用的爽,我是非常赞同的。第四章,网络运营篇。说实话,我身边就有很多的运营朋友,而我之前对运营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看了郝志中老师的《用户力》关于运营的这篇,我对运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运营其实很多人都在做,包括我,之前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一名运营。运营的目的都是获得用户,而我们一直在做的无非也是为了获取用户,服务用户,让用户爽。这里要提到郝志中老师的一句话:只有好产品才能够运营成功。这个我非常有体会。由于我们是做营销策划跟文案的相关培训工作的,我们接触过非常多的运营失败的案例。运营失败有很多种形式,而产品失败是我们遇到的最多的一种。很多产品的研发制作根本就没有考虑用户需求,觉得市场上做这个赚钱,就去做这个,当产品出来的时候,整个市场空间已经没有了,只能死掉了,无力回天。当然了,不是说你的产品好,就会运营成功,但一个烂产品,运营成功的几率要更小的多。而产品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决定了运营的效率高低,更决定了你能否更快速的占领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而用户的数量以及使用频率跟时间,是一个衡量你公司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郝志中老师书中总结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就可以发现真正以产品驱动的公司运营效率最高。而满足了用户需求的产品,加上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无疑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有优势。最后一章,讲的是最近非常火爆的商业模式。最近我也在浅学商业模式,也在读一些关于商业模式的书,我关于这个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结合我们文字极客社群的发展之路,我非常认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对于公司的重要性。我们最近 也在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2016年可以实现一个新的转型,而郝志中老师的这本书还是给我不少启发。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以为用户提供价值为基础的,以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为目的,通过服务升级来实现公司的收入。其实,看看百度、腾讯、阿里、360等公司,无不是为用户提供价值为前提的。但由于市场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商业模式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一个被称为三个月就是一年的互联网领域,更是这样。你这个月还可以看到的机会,下个月说不定已被瓜分完毕,你需要重新审视市场机会,不断修正你的赚钱方式跟商业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虽然商业模式是不确定的,但确定的是你要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相比于一些教授所写的商业模式的书来说,郝志中老师写的这一章无疑要生动有趣的多。通过一些贴近我们时代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以用户价值为驱动的产品型的商业模式。唯一感觉不足之处,就是篇幅比较短,有一种“高潮太短”的缺憾,但对于研究商业模式的新人来说,本书足够了。有关战略的文章,请在关注我公众号以后,回复关键词“战略”获取。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特别是对于做产品研发以及网络运营的朋友,相信此书会给你带来诸多的启发。与成功的人在一起,才会获得更长远的成长。如果你只看到问题,那么你将每天与问题生活在一起。而如果你看到的是机会,那么你将从不缺机会。文字极客社群经历一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超过六千付费会员。我们一直倡导利他的理念,希望能够为进入文字极客社群的每一个人,真正的创造价值。你最真诚的朋友:极客志强。

用户力读后感

这本书买了将近7个月了,直到今天才看完。时间看书时间总共8个小时,给自己一个鼓励。写给很久没有看完书的自己——做对的事,坚持做对的事,再难也可以读完一本书,读了就会有收获。这本书主要以案例为主,讲述作者眼见的以用户为主的各个互联网企业做过的事情。通过深挖这些事情最后的目的,以及产生的效果,以身临其及的感受带你走过产品发展,迭代,增长,活跃的过程。读完这边书之后可以再次重读《结网》,《人性的弱点》,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适合人群迷茫中的产品经理

《用户力》思维导图

一本专注于用户研究的著作

感谢《用户力》团队及郝老师,很荣幸能做为用户力天使用户之一,第一时间阅读郝老师作品。对书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书的外观、质感、文字、然后才是内容,本书封面设计精美、内容方面图文并貌,各种图标结合文字,读来重点清晰明了。内容方面本书给我有以下几个感觉1、垂直做为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用户,在互联网产品中决定了产品的出生、成长、成熟和灭亡,与其他书籍不一样的是,郝老师将目标集中在用户身上,并在用户这一实体贯穿于产品的需求、设计、运营、战略各个阶段中。是一本专注于用户研究的著作。2、多角度作为互联网专家、郝老师从事互联网工作15年,经历搜狐、酷6、迅雷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担任过内容、产品、运营等各个互联网相关岗位,书中很多例子除了来源于其工作经历、也来源于其平时观察,并且由于其经历的复合性,使得这种观察是从多个角度的观察。 也使得无论是产品、运营还是其他相关的互联网从业者都能找到共鸣。3、高度精炼高度精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无论是标题还是方法、观点,郝老师对每个话题都进行了高度总结,比如文中经常会出现类似3种形式、4种方法、2个结果等数字具体的概括。除了文字上的高度精炼,“一张图”高度概括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郝老师对每一章的核心内容都用一张图来进行高度概括,比如一张图看清互联网、一张图看清用户需求、一张图看清产品设计、一张图看清网络运营、一张图看清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看出郝老师希望将产品相关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来形成方法论以供读者快速学习的用心。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理解书中内容,文章本身充满高度提炼之外,郝老师还在每个文章后面增加了一个PPT,再次精练,可以说是脱水后再脱水的干货提炼。4、方法论加实践指导在对互联网方法论的高度总结后,郝老师从实践出发,对互联网+创业进行指导,指导读者什么不能做、什么值得做。5、已成体系总体来看,本书在产品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产品经理的案头工具书、方法指导书,在产品打磨过程中进行参考。另外不足之处是由于文章内容的相对高度概括,读者对于很多知识理论的获取是以教授的方式而非感知的方式来获取,略有不足。

手把手教你如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多么重要,这无须赘述,看看产品经理们张口闭口都离不了这四个字就可见一斑。但若只是谈论用户需求如何重要,而闭口不谈如何发现用户需求,这对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并没有半点帮助,只能是站在原地转圈。那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发现用户需求呢?前段时间读了迅雷看看CEO郝志中写的《用户力》,作者的逻辑很清晰:以“用户需求驱动”为主线,串联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其中很多是以逆推的思路进行,比如如何发现用户需求:与常见分析思路不同,作者不是先找用户群体,再分析用户需求,而是先明确用户需求是什么,而后找到对这个需求最为敏感的群体。这种思路,确实很有意思。当我们将它与常见思路对比的时候,或许能够给人更多启发。这里梳理一下书中关于发现用户需求方面的内容,与各位分享。先说结论,按照作者的思路来看,分析用户需求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验证粉丝用户的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过滤掉不合理和小众偏门的需求——对进行需求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以更明确用户层级和需求强烈程度。以下为具体表述,可能稍微有些读不下去,没时间读书的话,就建议收藏本文了: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找到对需求最敏感的粉丝用户,从而实现根据需求“找到用户”,并将这些粉丝用户描述清楚。作者认为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一个字“更”——更便宜、更快、更好玩、更多,这4个“更”是用户的典型需求。纵观互联网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无一不是在这4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而取得成功的,比如滴滴实际上就是满足了用户更快、更便宜地打到车的需求,比如大众点评就是满足了用户更快地找到更多的吃喝玩乐的需求。而发现用户需求,关键是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用户,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就是对产品最有需求的用户,并且是使用率最高的用户。找到粉丝用户,既可以验证需求是否真实,也对新产品上线后的使用、传播和反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大众点评发现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想要更快地找到更多的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确定是哪些人有这个需求,同时要找到对这个需求最为敏感的群体(即粉丝用户)。寻找粉丝用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描述用户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用户场景(设想用户产生需求的时间、地点和情景)以及需求频率(即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这三个维度去描述我们的粉丝用户。比如大众点评的粉丝用户可能就是那些年轻、有一定消费能力、喜爱美食的大城市白领们。其次,通过需求采集分析的方法,来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作者在书中推荐了4种常用的需求采集分析方法: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它们按性质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是通过观察、交流的形式,主观进行用户需求总结;定量则是通过数据的方式客观进行需求判断。从形式方面分为“说”和“做”,“说”是来自用户直接表达,“做”是来自用户行为的分析。这四种方法各有特点,我们在具体使用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用:用户访谈的重点在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交谈,直接收集用户需求,起到“发现”用户需求的作用;可用性测试时定性分析方法,作用是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验证”用户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这两种方法,则是“量化”用户需求,它们的使用需要看产品的成熟程度,不成熟的产品自然是使用调查问卷这种方法了,而数据分析则更适合数据比较完善的产品。最后,如果需求确实存在,接下来就是要对需求分析时所获取的用户资料、反馈和需求数据等进行进一步提炼——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需求提炼的第一步是完成需求的过滤和汇总:先过滤掉明显不合理需求、小众偏门需求和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然后,将需求和用户进行汇总:需求问题:用户主要反馈的问题和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户的基本需求。行为:用户的反应、行动及数据是什么?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和数据是什么?原因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属性: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喜好等数据。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用户产生需求以及场景数据。频率:用户需求的周期及数据。需求提炼的第二步是需求排序。根据用户需求的次数、比例以及用户反馈的重要性进行需求排序。(需求排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产品决策,之后会专门再写一篇《迅雷看看CEO:如何做产品决策》的文章。)书中举的是视频网站的例子:用户视频网站的目的排序显示,92.6%的用户是为了看电影,87.2%的用户是为了看电视剧,而只有29.6%的用户是为了看原创UGC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视频网站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电影、电视剧内容的优先级,明显是要高于鼓励UGC的,所以在后续的产品规划中,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购买电视剧和电影的版权,而不是思考如何更好地鼓励UGC。需求分析得第三步是用户分级。通过用户描述的3个维度(用户信息、用户需求频率及强度),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普通用户、目标用户和粉丝用户),从而确定“粉丝用户”。普通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用户。目标用户:在普通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用户分级实际上是对用户进一步的识别和定义。对用户进行分析是需求分析的必要工作,它可以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打好基础:在产品设计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级别用户进行需求排序,从而做出需求决策:比如一个产品需求看起来非常小众,那一般而言可能就不会考虑去做了,但是如果这个小众是针对粉丝用户的话,那么就需要慎重考虑一下了,因为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运营环节中,则可根据用户分级,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运营活动。以上内容于我而言还显得有些理论,更多的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验证,共勉。

《用户力》笔记+书摘

《用户力》读书笔记:本书主要从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三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产品如何从0到1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思考模式是一切以用户的视角去思考产品的设计、运营。产品前期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这其中要满足用户“更”的需求,比如京东用大力气做物流,书中说:“需求的贪婪才是互联网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在产品运营阶段要根据产品的不同时期(种子期、爆发期、平台期、衰退期)关注不同的指标( 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 )。商业模式基本上都会分为两种:广告、电商(本书中将增至服务也划归到电商里),分析了这些年来成功的商业模式,这其中,无论免费还是收费,有一点很重要: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所以用户需求驱动是商业模式的主线,这个模式通过产品满足用户需求,通过运营不断获得用户沉淀,再通过收入方式将用户价值变现为商业价值。本书定位是互联网入门书,对于平时这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收获其实并不多,内容面广,深度欠缺。所以对于我本书评分:7.5。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郝志中 著第1章 互联网:3个“一”2016-08-22 23:05:29(1)互联网是一种新技术。(2)互联网是一种新商业模式。(3)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1.2.1 用户:互联网的源头2016-08-22 23:11:2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腾讯、百度等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已经做到极致,而用户需求的第四类“实用服务”方面,尤其是线上信息与线下服务结合(O2O)的应用,恰恰是现有互联网公司所不擅长的。换句话说,后起的互联网公司,对于网民基本需求的满足,机会将更多体现在实用服务类上。1.2.5 收入:有海量用户才有收入2016-08-22 23:29:21收入通过广告、游戏、电商、会员和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注: 也可以是三类 广告 增值 电商1.2.6 理念:概念解决不了用户需求2016-08-22 23:33:19再正确的概念也解决不了用户需求,不要因为概念而去做互联网,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概念都应回归“用户需求”。1.3 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用户需求驱动2016-08-22 23:43:50在产品方面,雷军提出专注、极致、快;在运营方面,小米做到用户参与、培养粉丝、社会化网络传播与电商销售。1.5 “互联网+”和创业建议:3点2016-08-22 23:48:40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人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如果没有明显的效率提升,说明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所做的互联网业务需要谨慎实施。2.1.1 真实需求:更2016-08-23 22:23:09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将需求归纳为5大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016-08-23 22:25:34需求的“贪婪”才是互联网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2016-08-23 22:26:15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不要寄希望于能够找到用户的各种需求空白(诸如看新闻、听音乐、购物、打车、交友、聊天等)。而是在此基础上思考,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模式或者思维,如何能够更好地、极致地满足这些需求,这种“更好地”满足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2016-08-23 22:28:09通过用户回复、行为、抱怨等现象,发现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2.1.2 粉丝用户:小2016-08-23 22:34:06用户描述特征、场景和频率用户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第二个维度是用户场景,设想用户产生需求时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等;第三个维度是需求频率,即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3个维度组合对用户进行全面的描述。见下表。2.2.1 需求采集:4种方法2016-08-23 22:38:18按照性质与形式不同,4种需求分析方法分别是:·定性地说:用户访谈。·定量地说:调查问卷。·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定量地做:数据分析。2.2.2 需求提炼:2个结果2016-08-23 23:14:09产品经理是需求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用户需求驱动是成功的基因。3.2.1 用户需求驱动决策:3个方面2016-08-27 07:48:14由需求驱动产品决策,必须考虑用户需求的全过程是否能够满足。如果可以满足,那就做出决策;需求全过程如果不能满足,就要慎重决。注: 找 选 用 三个环节2016-08-27 07:51:28网络用户的需求全过程3步:找→选→用(买)。2016-08-27 07:51:50用户需求全过程可以满足,决策去做;如果不能,谨慎决策。2016-08-27 07:52:52因为不是产品功能越多,产品竞争力就越强,产品的竞争力来自需求主线功能的强大。2016-08-27 07:59:58用户需求一致,做产品决策;不一致,谨慎决策。·新产品需求与公司能力一致,新功能需求与产品功能主线一致,容易成功。·好产品,不是因为功能多。3.2.3 内部资源与其他因素2016-08-28 17:58:50用户需求驱动是产品决策的核心,需求不成立,决策不做;需求成立,再考虑其他因素。2016-08-28 17:59:01产品决策要慎重,决定不做什么,有时候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2016-08-28 17:59:11·宁可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决策,也不要着急地开始产品设计和开发。·决策做了,就要做得最好。3.3 功能设计:核心功能是产品立身之本2016-08-29 19:17:34基础功能是产品的必要条件,基础功能的设计建议主要通过“抄”来实现,因为互联网发展十几年,很多基本的功能形态都已经定型,用户对通用的基础功能已经形成使用习惯,从注册、登录、阅读、评论到搜索、聊天、支付等,都有非常成熟优化的功能案例可以参考。2016-08-29 19:17:48不要觉得“抄”不好,我觉得抄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抄了还没有抄对,因为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把优秀产品的功能点学习过来,也是一种能力和创新。3.4.1 不强迫用户2016-08-29 19:29:11。好的用户体验设计是,不要强迫用户一开始就注册,而是先让用户没有任何门槛地用起来,如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需要用户必须注册才能使用的功能,再引导用户进行注册。3.4.2 不要让用户思考2016-08-29 19:31:05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不是设计出多么炫目的产品,而是应该设计出使用门槛最低的产品,让用户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便能使用产品。2016-08-29 19:53:30第一个用户体验的原则是不能强迫用户,要给用户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也不能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3.4.3 简单易操作2016-08-29 19:57:41在用户体验中,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减少新想法,设计的原则是:在用户需求主线上,必须上的功能要上,可上可不上的,就先不要上,让产品结构简单,先易于用户使用。2016-08-29 20:03:35所以很多用户体验的设计,不需要创新,把优秀的、验证过的用户流程抄过来即可。总之,通过这个案例说明,用户流程需要不断简化,在任何产品用户流程设计中,我们都要追求用户流程的精简,不断方便用户使用,从而提升用户体验。2016-08-29 20:07:52尤其是对于移动APP,因为用户是用手指与APP交互,所以功能按钮更应该做大,甚至牺牲美观性也要保证方便性。3.4.4 不破坏用户习惯2016-08-29 20:18:04在产品决策和用户体验设计中多次提醒,产品的功能如果是“可上,可不上”的情况,那么选择一定是不上,因为产品功能多并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产品决策要谨慎,因为一旦上去的功能,就很难撤下来。2016-08-29 20:20:34。所以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破坏用户的习惯”这一原则,即使创意再好,甚至原有方式存在缺陷,在实现产品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不破坏用户原有习惯这一原则。3.4.5 超出用户预期2016-08-29 20:23:00总结用户体验的5个原则:(1)不强迫用户。(2)不要让用户思考。(3)简单易操作。(4)不破坏用户习惯。(5)超出用户预期。4.2.2 网络运营目标:用户量和活跃度2016-08-30 09:17:48所以,网络运营的目标除了获得用户增长,同时还要提升用户活跃度,运营要实现的关键目标有两个,如下图所示。4.3 网络运营模型:4大运营指标2016-08-31 09:18:43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是网络运营的4大指标,虽然因为产品类型不同,运营指标定义略有不同,但总体都遵循同样的规律,4个运营指标都是用户指标,都是在描述网络运营中用户使用产品的状态和过程。4.3.1 来源量:持续发展的动力2016-09-02 00:00:21来源量=老用户+新用户。·运营目标是老用户绝对值越来越大。·来源量是产品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所以,运营需要不断获得用户来源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用户的运营,让老用户的绝对值获得增长,如果运营过程中老用户的绝对值下降,一定不仅仅是运营问题,也有产品本身问题,需要对产品尽快改善。4.3.2 转化率:决定运营的效率2016-09-02 00:02:35从以上两个案例看出,运营对有效用户的定义很重要,不是来的用户都是有效用户,而是计算真正发生持续使用的用户数量和比例。4.3.3 活跃度:用户真正的评价2016-09-02 00:05:29同时也说明网络运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网络模型指标的变动,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持续提升运营指标的过程。4.3.4 留存率:运营成功的关键2016-09-02 00:26:12运营的目标就是让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通过老用户沉淀让产品的用户量持续增长。2016-09-02 00:27:03针对每个用户环节的指标,就是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这4个指标是运营最核心的用户指标,日常运营就是主要紧盯指标,发现指标变动,然后找到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升运营指标。通过指标的提升,最终运营要实现的关键目标有两个。2016-09-02 00:27:14·每天用户(老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用户活跃度越来越高。4.4.1 种子期运营:关注留存率2016-09-05 23:01:32种子期产品应该是《精益创业》所定义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是指能够代表产品思路的、最小化功能的、可用性的产品,通过投入市场运营快速验证用户需求,检验产品核心功能是否能抓住用户。2016-09-05 23:01:45所以,种子期运营获取用户的关键,并不是依靠产品丰富的功能,也不是依靠资源和资金,而是只通过产品的核心功能,获得第一批用户认可,建立产品口碑去抓住用户。2016-09-05 23:14:25总结种子期运营的关键点如下:·产品MVP,结构简化,核心功能明确。·运营周期中种子期运营最难,强运营,多种方法组合。·运营模型中自然留存率是关键,验证产品,快速完善产品。2016-09-05 23:15:07运营目标沉淀种子用户,形成用户口碑。4.4.2 爆发期运营:提高来源量2016-09-06 09:16:31装有钱不能随便装,首先种子期不要补贴,爆发期的补贴也不能直接给用户减价或者免单,而是把补贴作为用户的一种激励方式,用户在激励体系里要完成任务,比如用户拉来更多用户,从而把补贴转化成奖励给用户。2016-09-06 09:17:14(1)爆发期是自然形成的,由用户自生性增长带动。(2)爆发期产品要集中在核心功能上快速迭代。(3)爆发期的运营核心指标是来源量,多种运营方式扩大用户来源。(4)爆发期要聚焦在一个领域或者在大众群体中形成口碑传播力。4.4.3 平台期运营:只为活跃度2016-09-06 09:19:36种子期的运营目标是从0到1,留存率是运营的关键指标。爆发期的运营目标是来源量,大量获得新用户增长。而平台期的运营目标,并不是增加新的用户,而是服务好现有的用户。2016-09-06 09:24:03总结下来,平台期运营的重点如下:(1)有意进入平台期,为下一个爆发期做好准备。(2)平台期产品主要解决稳定性与用户体验。(3)平台期运营不是发展新用户,而是服务好老用户,运营的核心指标是活跃度。(4)平台期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口碑传播力。2016-09-06 09:25:21网络运营周期总结:·种子期是产品最难的阶段,留存率是关键,不在乎来多少人,而在乎有多少人留下来。种子期成功,产品成功一半。·爆发期是产品成功的标志,来源量是关键,产品形成口碑影响力,能成功的产品一定有爆发期。·平台期是用户爆发增长后有意控制产品节奏的时期,活跃度是关键,重点做好系统稳定和产品用户体验。2016-09-06 09:26:11爆发期和平台期交替出现,产品才能不断稳定增长。4.5.2 渠道优化:增加来源量2016-09-06 23:54:20PC端主要的渠道类型分为6种,即搜索引擎、导航网站、社交产品、客户端、内容网站和流量联盟4.7 “互联网+”和创业建议:5点2016-09-07 00:17:024.7 “互联网+”和创业建议:5点2016-09-07 00:17:131.外包做不好互联网2016-09-07 00:16:482.做别人做不到的,才能让用户记住2016-09-07 00:17:33.小步快跑,不要运动式发展2016-09-07 00:18:11网络运营唯一能确定的是:无论什么产品,什么运营周期,都要以用户需求为驱动。2016-09-07 00:18:144.做新公司要先融资2016-09-07 00:19:01快,是互联网业务成功关键的因素,所以就是有钱也要融资,快速发展。2016-09-07 00:19:225.归根结底是团队2016-09-07 00:19:59优秀的互联网人才不看当前的薪酬是多少,更看重所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有未来、好玩儿。5.1.5 腾讯:用户生态圈2016-09-08 23:28:49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所以用户需求驱动是商业模式的主线,这个模式通过产品满足用户需求,通过运营不断获得用户沉淀,再通过收入方式将用户价值变现为商业价值。对这一模式可以总结如下:2016-09-08 23:28:56(1)产品是前提:有好产品才能获得用户,产品是商业模式的前提。2016-09-08 23:29:06(2)运营是过程:通过运营不断获得更多的用户,运营是商业模式的过程。2016-09-08 23:29:13(3)收入是结果:将用户价值变现,也就是收入,收入是商业模式的结果。5.3.3 用户需求产生收入2016-09-08 23:53:52无论是广告还是电商,产生收入和提升收入的来源都是用户需求驱动,所以打扰用户的广告一定会最终消亡,匹配用户需求的精准广告效果才能更好。5.4.2 平台型:平台和买卖双方2016-09-08 23:57:45而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劣势主要在于启动成本较高,搭建两端用户的平台模式需要先启动一端,或者补贴一端,才能建立双边效应的平台,再经过两端用户的积累,才有可能产生交易收入。所以,如果上下游两端都有海量用户,以及非标准、复杂服务的需求,适合采用平台型商业模式,通过平台聚拢两端用户,由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易,实现非标准化服务,从而形成平台型商业模式。2016-09-08 23:58:14单边型易启动,但边际成本高。平台型难启动,但边际成本低,并具有竞争壁垒。5.6 “互联网+”和创业建议:3点2016-09-09 00:00:42虽然商业模式不能被设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要遵循的规律一直不变,那就是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聚集海量的用户,收入自然会产生。2016-09-09 00:01:28所以在“互联网+”或创业时需要进行选择,选择做“点”还是做“线”,做“点”就是做行业里的产品型公司,把产品做好,选择进入一个生态让互联网更好的连接。2016-09-09 00:01:36选择做“线”就是要成为行业里的平台型公司,自建生态,成为行业入口并发挥连接行业产品型公司的作用。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做好事,写好书,做好的产品

首先,也许是我听了郝老师的分享,这本书给我的是回味,并没有所想象期待的冲击力了。也许是少了现场的气氛,没有郝老师风趣的演讲,文字和PPT的冲击力还略微单薄。所以,我想如果书中有二维码,能看到视频的核心点分析及案例,效果应该会更好。让这本书更加的跌宕起伏,有高潮。接下来,本书还是郝老师的用心良作,本质,也许精益创业,或者很多其他的书中都有提到。但是,郝老师的作品更加符合人性,是实战的总结。一个非常经典的字,更。一个字说破用户的需求,实在精辟。就是因为有这样精辟的总结,也正是郝老师的实战,让我感受到书中的情感,而并非冰冷的理论。沉下心做好事,写好书,做好的产品。我已经有3本,用户力推荐给身边的人,喜欢就支持,期待更好的作品。

想转行互联网公司?先弄清楚这五点

《用户力》这本书像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入门手册,只200多页的书,几乎涵盖了互联网生态的角角落落。而相应难免的,对具体问题的剖析会稍显不足,但整体来讲,作者以10年从业经验为背书,为读者描绘出了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图景,对于从业者,或者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全书的主线见下图:来源于网络一条主线,5个部分,而核心是用户需求驱动。一、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人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互联网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解释都是不同的,作者总结互联网就是三个“一”一种新技术一种新商业模式一种新思维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是一种新技术。这门新技术得到资本支持和商业结合后,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反映出的是一种新理念,新思维,即公司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力,通过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和获取用户,获取大量用户之后,再转化用户价值获得收入,这就是互联网思维。这其中,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人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聚合:是否聚合了更多的信息和服务。2.互动:是否通过互联网网络与用户互动的特征,网聚了人的力量。3.自由:是否打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4.连接:是否去中介和把空余资源有效连接。其核心仍然是用户需求,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了解、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口碑,因此本书的主线就是“用户需求驱动”。二、用户需求:更好就是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如果朋友向我推荐一款APP,我会马上下载下来体验,如果感觉一般或者很差,马上会删掉。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无论选择使用还是放弃互联网产品,行为成本都极低,大家都是在用拇指投票。并且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用户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互联网公司是天生“用户型”的公司,必须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真实需求——“更”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如果在马车时代询问客户有何需求,很多人可能都会回答说:”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马。“如果按照客户的需求去做,不可能造出汽车。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明用户需求不重要,而是要找用户真正的需求——”更快“互联网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就是互联网用户的真实需求。——“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粉丝用户——重要的少数人用户描述分三个维度:用户特征: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用户场景:需求产生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等需求频率: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发现用户需求,关键是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确定用户,关键是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就是对产品最有需求的用户,在全部用户中占比最少,但是对产品的使用频率最高。互联网产品要首先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如何了解用户需求?1.提出假设通过产品经理的观察与思考,提出用户的需求的假设。即真正的需求,是4“更”中的哪种?会吸引哪部分核心粉丝用户?2.需求分析通过四种方法——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来收集客户需求数据。然后通过过滤、排序和分级,分析真实用户的属性和粉丝用户数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3.描述需求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最终得出用户画像,用一个文档、一个画像、一个故事来描述他。三、产品设计:一句话说明白要做什么关于产品决策,一定要能一句话说明白要做什么,做给谁?做成什么样子?有时候决定不做比做更重要。要注意以下三点:1.需求的大小:大需求决策去做,小需求决策谨慎或者不做;粉丝用户的小需求就是大需求。2.需求的过程:需求分找、选、用三步,全部都能满足时再做,有一点不能满足就不做。3.需求的一致性:产品竞争力来自需求主线功能的强大,新增功能要与主线功能一致。核心功能是产品立身之本,自用户需求,要做到两件事,一,找到核心功能;二,强化核心功能。用户体验就是要让用户用的爽:1.不强迫用户:腾讯让用户做艰难的决定,就是反例。2.不要让用户思考:避免一切产品看不懂、找不到、过多选择给用户带来的额外的思考成本。3.简单易操作:结构简单、流程简化、交互清晰。讲真,你读过手机的说明书吗?4.不破坏用户习惯:视觉习惯、使用习惯。我觉得优步的新图标也是反例。5.超出用户预期。四、网络运营:让老用户越来越多,活跃度越来越高运营模型——网络运营像在商业区开店,分以下四步:1.吸引用户进入——来源量2.让用户产生消费——转化率3.让用户买更多——活跃度4.成为老用户——留存率运营周期1.种子期:MVP(最小可行)产品,结构简单,核心功能明确。通过明确的核心功能获取用户。不要用补贴或奖励等运营手段,留存率是关键。2.爆发期:关键就是快速迭代,产品迭代要围绕核心功能展开,不要做新功能的外延。运营方法——买流量、傍大款、靠关系、装有钱。爆发期是产品成功的标志,这一阶段来源量是关键。3.平台期:活跃度是关键。运营好的产品是种子期→爆发期→平台期→爆发期循环交替。运营的目标,就是老用户增多,活跃度提升。网络推广的关键,是优化渠道页、推广页和产品页的用户流程,从而提升新用户来源量和转化率,实现真正有效的新用户大量的引入没有烂产品靠运营成功的,只有好产品才可能运营成功。所以网络运营工作需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产品为基础,各部门目标一致,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五、商业模式:出现之前谁都不知道是什么互联网商业模式特点1.用户价值模式,长期多次变现2.规模式收入模式,需要大量用户3.向后收入模式,先免费才能赚大钱(现在越来越火的知识变现趋势,开始改变了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内容的泛滥,导致用户通过价格来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另外,经过这么多年大家对互联网工具的习以为常,以及90后这一批互联网原住民的成长,互联网终将会回归工具属性,让大家对它拥有平常心。因此,小众的软件、互联网服务在未来应该也有生存空间。)商业模式分三步:做好产品→获取用户→产生收入常规的收入有两种:1.广告——把用户卖给别人。通过位置、展示市场付费的叫品牌广告,通过点击量付费的叫效果广告。2.电商——向用户卖东西。常见的电商,或者游戏公司、会员服务都属于电商模式。基于产品与用户关系的不同,出现三种商业模式结构类型,分别是:1.单边型:互联网产品(公司)是交易主体,向广告主卖广告或向用户卖商品。如门户网站、京东、网游公司等。2.平台型:互联网产品(公司)不是交易主体,只充当信息平台,促进交易达成,获得广告或交易收入。如淘宝、APP Store、二手车买卖平台等。3.增值型:核心产品是大用户量的垄断性产品,围绕核心产品构建生态圈,形成自有体系的生态平衡。如腾讯、百度、360等。无论是哪种收入模式,无论是怎样的商业结构,产生收入和提升收入的来源都是用户需求驱动,所以打扰用户的广告最终一定会消亡,匹配用户需求的精准广告效果才能更好。电商也由用户需求驱动,抓住用户需求——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商品或服务,愿意主动付费,从而产生规模性销售收入。所以,用户需求驱动产生互联网的收入。(完)

《用户力》读后感 ——用户需求驱动

从14年毕业成为一名产品运营经理,到今天不过一年半的时间,一切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产品运营这个岗位完全脱离了我曾经学习了7年的专业,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对我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对于运营经理这个岗位的认识也在实践中由肤浅慢慢地丰富着。认识老郝是在公司组织的一次培训上,一个周末的时间,老郝从用户需求一直讲到互联网商业模式,郝老师是位有魅力的讲师,讲课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课堂氛围很活跃,两天的课程大家都如获至宝,我更是认真地记了笔记并且分享给了没有获得培训名额的同事,实在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一直关注郝老师,希望能从郝老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用户力》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平时的运营工作,结合自身体会,受益匪浅。回顾整本书,里面有太多的内容使我受到了触动,这本书我会看第第三遍甚至更多,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本可以放在手边时时翻阅的运营红宝书。郝老师处女座小公举追求完美的特质在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行文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五个章节从互联网本身讲到互联网用户需求,进而引出产品设计,继而到产品运营,一直到最后总结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对互联网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结构化的总结;就章节而言,每一章的最后郝老师都用“一张图看清**”的方式进行了章节的总结,并且就该章节的内容给出了“‘互联网+’和互联网创业”的建议。整本书围绕“用户需求驱动”这个核心,从互联网、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五个部分进行论述,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来自“用户力”,竞争永远是对流量(用户)的争夺,拥有用户越多,离用户越近的公司,越有力量。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工作中的困惑,让我对互联网和互联网运营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将我的碎片知识粘连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至此我才敢说,互联网运营我入门了。可以说郝老师是我在这个行业的领路人。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翔实的案例和准确的数据做支撑,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一本专业性的书籍,读来却引人入胜,一点不觉得枯燥,实在是难能可贵。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实用的方法。比如,需求采集的四种方法: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对于新产品需求的验证是非常有效的)和数据分析。比如,产品决策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用户需求驱动(需求的大小、满足需求全过程、价值统一)、竞争分析(领先者、潜在进入者、进入壁垒)、内部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能力、运营经验)和其他因素(品牌塑造、政策风险、收入)之后再决定做不做,同时郝老师还举了酷6网最终没有做网页游戏的例子来说明有时决定不做比做更重要。比如确定核心功能的两种方法: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重点”和“关键因素”。郝老师不仅告诉了读者方法,还教会大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种方法适用的场景和注意事项,可谓用心良苦。月底我们产品和运营小组的同事会组织一次分享会,我打算就本书第四章《网络运营: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的内容跟同事们做一下分享,分享的同时自己也正好进一步吸收和巩固一下这部分知识,为了准备好分享会的演讲,我要去读第三遍啦。以下摘录本书中的部分金句:• 互联网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产品经理是需求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用户需求驱动是成功的基因。• 用户需求驱动是互联网的基因,一种新产品或新功能,一定是发现用户需求、分析清楚需求后,由产品经理设计开发出来的。所以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及验证,是互联网产品最需要重视的环节。• 最好的产品定位是“一句话说明白”,越简单越明确的产品定位描述,说明对用户群、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有了深刻和清晰的思考。• 需求的验证一定要避免自我经验的判断,真实需求不能来自简单模仿、公司资源和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及领导喜好。真实存在的需求,只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用户,来自用户需求的分析。• 不是产品功能越多,产品竞争力就越强,产品的竞争力来自需求主线功能的强大。• 失败的互联网产品可能各有各的不同,但成功产品一定是由用户需求驱动的。• 领先者致命的弱点不是体现在资源少、技术差和产品丑,而是集中体现在市场领先者有没有还没有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产品决策要慎重,决定不做什么,有时候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宁可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决策,也不要着急地开始产品设计和开发。•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不是设计出多么炫目的产品,而是应该设计出使用门槛最低的产品,让用户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便能使用产品。• 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运营不断完善出来的。• 运营的主要对象是新用户,运营的目标并不是来源量的不断提升,而是老用户绝对值的不断增长。• 运营的目标就是让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 老用户由产品决定,新用户由运营决定,所以运营部门的关键是,集中提高新用户的运营指标,同时提升新用户留存,将其转化为老用户,形成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的运营体系,这是健康的运营模型。• 当发现种子用户自生性增长加速,说明进入爆发期,所以爆发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加大运营投入和力度就能进入爆发期。• 没有烂产品靠运营成功的,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所以网络运营工作需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产品为基础,各部门目标一致,紧密协作,共同努力。

这是一本在烤箱里写出的作品

郝志中先生显然将他创造的“用户力”理念贯彻到了行动的每一个角落,他并没让Big Man来替他的作品提跋撰序,发潜德之光,而是将书交给了500位“种子用户”,让他们来作评。郝总这一书评的“创举”是非常聪明的。在认知盈余的当下,信息的大众评注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当然,这就要求作者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第一时间面对市场的真实评价,而不是来自Big Man的溢美之辞。当然,这对于任何一个产品经理或企业家来说,这样做都是必须的,做且只能这样做。既然郝总想得到真实的用户反馈,作为1/500分之一的种子用户,那么我的职责就是留下真实的感悟,以应对郝总之意。第一遍通读下来,基本用了一天的时间。《用户力》为读者做了一个中国当下互联网企业和产品在方法论上的系统梳理。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从企业家到产品经理、运营者到程序师,都可以从中找到能够前瞻性指导实操的地方,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产品实战的“360度全息无死角指南”手册。当下,我们可以借鉴的书籍往往来自美国,书中的案例都发生在硅谷,读者可以想象,却难以代入。《用户力》这本书可以说是《精益创业》的中国实操版,只要是中国的从业者都可以借助《用户力》来梳整自己情境下的企业和产品框架与方法论,找到书中相对应的位置。《用户力》一词确由郝总率先提出,但这一理念已在近年深入人心,例如《精益创业》就已指出:精益的思维方式就是把价值定义为“向顾客提供利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顾客在和企业的互动中体验到的任何事或物,都应该被认定为公司的产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理念的贯彻和灵活应用对从业者是最难的。在《用户力》一书中,作者给予我们酷6网以及其它产品的具体打法和战术,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论,让读者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战术和想象空间。这一点是对我本人,一个产品运营者的最大受益之处。当我第一遍读完《用户力》,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在烤箱里写出的作品”,严重脱水,高密度的干货。郝总并在每章文尾以二维码的形式把500多页的PPT分享给读者,让读者心存感激。我没有资质给《用户力》一书判定一个历史定位,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我想说,这本书是我五年内读到写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产品方法论与实操的一本好书,位居我书单排名的前3。

用户需要的“更” 用户未必清楚

用户需要的“更” 用户未必清楚“更”就一个字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还应该有服务体验更好,比如旅游产品线路、价格都一样导游的服务体验非常好也是一个区别于对手的竞争力。到底什么是用户心中的更有些很明显别人收费我免费,别人2999我1999,但一些方面用户不知道“更”是什么,iPhone出来前没有知道手机这种用法更爽,微信出来前没有人提出我要个“朋友圈”的东西。洞悉用户真正的“更”是做运营最终极的追求并教育培养用户大量用起来。发现需求1、需求特点4个“更”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不是满足需求,是更好的满足需求。(这4个未必能对应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但能对应大多数)2、发现手段日常观察、数据分析、自己糟糕经历分析需求1、需求采集1)用户访谈“发现需求”,可用性测试“验证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量化需求”,4种方法各自独立,各有侧重和优点。2)用户访谈必须用,可用性测试推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根据产品成熟度实施。3)需求采集和分析主要完成验证与量化需求。2、需求提炼1)2个结果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2)提炼格式1)需求•问题:用户主要反馈的问题及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户的基本需求。•行为:用户的反应、行动及数据是什么?(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和使用的反应)•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及数据是什么?原因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通过问题和行为自行分析,重点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用户•属性: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喜好等数据。•场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用户产生需求,以及场景数据。•频率:用户需求的周期及数据。(一段时间类平均使用次数)3)需求排序需求出来后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排序并结合公司自己的特点最终确认优先级。4)用户分级•普遍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用户。(有使用的可能)•目标用户:在普遍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重点较高使用频率,属性和场景普通用户也有)•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高频、传播)描述用户需求1、 一个文档撰写用户需求文档,将用户需求分析的结果,加上需求调研背景、需求调研方法等信息,具体包括:•需求调研背景和目的。•需求分析团队及分工。•调研方法和实施描述。•需求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用户基本需求、用户行为及用户真实需求。•用户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普遍用户、目标用户、粉丝用户和场景描述。2、一个画像用户画像不是一个用户的具化描述,而是提炼用户同性,找到典型特征,虚拟出来的“用户”画像。3、一个故事用一个虚拟故事的方式,将典型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描述。

互联网产品必备好书-用户力读后感

一、 说在前面第一次可以作为一本好书的试读用户,真的很激动,这得感谢blues老师,让我有幸成为试读用户中的一员。在报名到拿到书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杨老师非常用心地把控书的质量,真的是用互联网的用户至上的极致思维去推出这本书,让我对这本书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上作者郝老师本人的气质和才华,知道这一定会是一本极具意义的书。真正接触到书并开始阅读时候,是越发的喜爱,书中的内容对我这个还没满一岁的产品人的影响非常大,系统严禁的知识体系,更是帮助我梳理了自己对互联网、对互联网产品、对用户的理解。要为这本书点赞。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写下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指正。二、读书感悟用户力思维导图《用户力》先是从大方向的互联网概念说起,将互联网定义为三个“一”,并将互联网总结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模式以用户、终端、应用、公司、收入以及理念留个重要点组成,形成了互联网三个“一”的概念:一种新技术、一种新商业模式、一种新思维。然后作者再细分到互联网模式的各个环节,从用户需求讲起,到产品设计,到网络运营再到商业模式,向我们细致地描述了整个互联网的闭环。整本书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非常有条理也非常细腻,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导师在向我们讲解他所认识的互联网,向我们剖析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到盈利的过程。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互联网从业者去看,尤其是从事产品、运营岗位的同学们,可以从书当中系统地学习如何去认识用户分析需求,并通过设计产品满足用户从而产生自身效益,建议0到一岁的产品经理可以深入学习里面的内容,这对于自身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但书的内容因为太专业化,如果不是互联网从业者,可能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学习。作为一个半岁多的产品经理来说,我看完《用户力》之后,里面的好多观点验证了我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有许多内容解答了我再互联网产品这条路上遇到的疑惑。比如说“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通过用户需求去驱动”,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某项需求而产生的,比如说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在通信、社交、娱乐、信息获取等等方面的需求,互联网诞生了QQ、百度、酷狗音乐、淘宝等等,互联网离不开用户,而用户则是通过互联网满足了自身的各种需求,用户越挑剔,就越刺激互联网往更好更快的模式发展,这岂不是双赢。《用户力》给我带来最深印象的莫过于第二章用户需求。作为一个半岁的互联网产品人,我平时更多的工作是去将公司已经定下来的、老大已经规划好方向的一些产品需求实现落地,更多是去执行,而极少地接触到真实用户,也很少接触到市场,所以从发现用户需求到采集、分析、提炼这个过程的经验积累是非常少的,也难以在日常工作中实践。通过这本书,让我加深了在用户需求这一块的知识填充,也丰富了自己关于互联网的知识体系。作者在《用户力》中讲用户需求这一块时,分享了自身分析用户需求的方法:从定义用户开始介绍,通过目的、行为和原因分析用户需求,然后通过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四个方法来采集需求,最后通过文档、画像、故事三种形式来描述用户需求。这部分的经验总结对于我来说非常的有帮助,我会慢慢地应用到实际中来,让自己在设计产品时更加尊重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提需求而做需求。《用户力》还讲了互联产品后面的几个环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大体上与现在的互联网模式一致,系统地总结了现有产品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但是在网络运营者一块,有一些观点我是持有个人意见的,作者说: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但我却认为,好的产品是不需要靠运营来成长的,一个好的产品,从诞生到被用户发现,吸引用户并形成粘性,这时候运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有一个很好的案例:闺蜜圈通过0运营依然有着日活跃1000万的数据,就是凭借产品本身的优质,让用户自行来帮公司去运营推广这个产品,这才是一个好产品所须有的气质。由于年底工作较忙,在看这本书时,后面的一些章节阅读的速度较快,还有许多细致的知识点没有好好探讨和研究,但等一段时间之后,我依然计划回来重新读一遍这本书,因为对于我来说,在工作过程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积累的一些经验还没有很好很系统地沉淀下来,看《用户力》的过程中,让我对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番梳理,感觉非常地好,我也会慢慢地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总结的东西融合起来,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争取更大进步。在最后,再次感谢作者郝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一本《用户力》,在现今如此浮躁的互联网中,正是需要更多细腻和用心的沉淀,更是需要静下心来,多看看书,多学学别人的经验和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天天挂在嘴边的“用户体验”中,用户的需求是要用心去聆听并用心去设计产品满足的。

一本揭示互联网企业本质的“操作手册”

“拨开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追根溯源一定可以找到最本质的规律。”——翻开《用户力》的第一页的前言里倒数第四行的这句话就让我有一种想要一口气将郝老师的这部著作读完的冲动。因为我一直以来的工作所秉持的原则与郝老师的这句话不谋而合,这让我非常开心!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亦或是刚刚创业起步的小作坊,都必须抓住这个最本质的规律——这个规律,郝老师从书名上就提及到,而整本书的内容里,郝老师也无数次地提到了“用户需求”、“用户价值”、“用户驱动”……这让我们读者的注意力一直没有从“用户”的身上移开,每一章节,包括提到的运营,也和用户密切相关!——所以,这真的是任何人都能读懂的一本书,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学历高低,只要有心钻进互联网海洋里的人,哪怕是“小白”,也能够根据郝老师写的这220页的“操作手册”而得到非常多的益处。我花了四天的时间,精读了《用户力》,并且在每一个我觉得精彩的地方都作了笔记,所以整本书都被我的中性笔画得黑不溜秋的。我在整个2015年,精读了大概不下20本书,其中13本和互联网有关,这些书都写得不错,都以大趋势为出发点,介绍互联网的优势,或是告诫我们应当注意、应当规避什么——比如告诫我们应该跨界,突破原有壁垒;告诫我们应该积极快速迭代,允许错误;告诫我们应当削减管理层级,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创新力……等等。但,只有《用户力》这本书则将互联网世界的一切简化,始终紧紧围绕着一个本质而展开其他的东西。这也是读者觉得它适用于任何人的原因。我在以往的工作中,为不少的企业(包括互联网新兴企业)做过诊断,梳理过管理重点,这些企业给我的感觉,都是问题一大堆却抓不住重点和根源,就好像一棵大树的叶子黄了、结的果实很小,但他们却只是给树叶喷药,不给树根注入营养……就像我上一段提到的看了那么多互联网书籍一样,很多都是围绕着枝叶花果在做文章,很少有作者对树根做文章。但《用户力》从第一页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我也坚信,我也会和郝老师一样,我会一直秉持这个观点,任何事物看上去可能很复杂,但归根结底,它们的本质其实都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时时刻刻都抓住这个本质去努力即可!郝老师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过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死亡的原因——这一点虽然书中没有详细说明其死亡的原因,但郝老师通过具体的事例、通过具体的产品设计、运营指标和商业模式,让我们读者很容易就能自己思考那些企业的死亡原因,这一点《用户力》和很多书籍不一样,使读者自行思考、激发读者的思维和思考力,这一点我非常佩服郝老师!好的互联网企业,一定是紧密联系用户、激发用户需求,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设计、运营和管理。因为我的职业的关系,我平时也在传播儒学和佛学,我也认为,那些搞歪门邪道、只冀望一夜暴富、激发人们阴暗面刚需的企业,也一定不会长远。对于我个人来说,《用户力》给了我一个最清晰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企业,就像是一眼能看得见湖底的清澈,把互联网这一个大湖的各种生物、以及潜在的机会和威胁都一览无余,我能够根据这本书而更加清晰地不断更新我的知识系统,这一点,我对郝老师非常感激!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作为一名在传统企业里做过多年企业管理和运营的人,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为自己能成为500名种子读者中的一员而感到兴奋,我也在我自己真正转型的第一年里,遇到《用户力》这本书而倍感珍惜!

无私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非常荣幸成为郝志中老师所著《用户力》一书的天使读者。拜读过后,留在脑海里的,除了准确、务实的见解之外,还有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分享精神。这种无私的分享精神,正是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之一。作者能够在短短200余页的篇幅中,把互联网的本质、用户需求的本质、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核心方法以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清晰简练、毫无保留地进行描述、归纳和总结。让人读后,不忍释卷,直呼过瘾。而且,还在每一章的篇尾处,给出清晰的图文总结和“互联网+”的创业建议,并提供该章PPT电子版的下载二维码,将无私分享的精神贯彻到了极致。本书紧紧围绕“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这一主题,对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决策、运营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辅以大量生动的实例,结合作者丰富的从业经验,将本书打造成了互联网从业人员教科书式的实战手册。尤其值得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员精读,可以避免走弯路,迅速进入实战状态。感谢郝志中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期待更好的后续作品。

《用户力》的用户力

说来机缘巧合,我其实是个二手的首批读者,是一位朋友在微信群广播说《用户力》正在进行一个特别活动,她临时有事要忙,问谁想接手,我第一个答复了她,然后加为好友,新书和活动内容就转移到我啦。郝咖不愧为互联网产品运营大咖,把自己的处女作《用户力》当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运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就是《用户力》的一个用户。在正式出版的著述中,作者率先提出了“用户力”概念。尽管互联网从来都不缺概念,但作为产品人,“用户力”这个概念给了我振聋发聩般的感受。以用户、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运营理念是我乐于接受的优秀理念,当坚持践行。《用户力》一书给我启发最多且深的是第四章:网络运营。有钱一起赚、与巨人共舞、建立原创联盟……酷6的整体运营,既有节奏,又有战略设计,堪称经典运营案例。视频网站是一个运营力重于产品设计的产品系,而产品运营不分家,协同而作。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诞生了一批互联网新世代,有幸成为成为这个世代中的一员,有幸成为《用户力》的首批用户。

《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读书笔记

很高兴第一时间拿到郝老师的这本《用户力》,也很幸运的成为了《用户力》的『粉丝用户』。正如书中所说,这本书系统化的构建了互联网方法论,干货很多。以用户需求为主线,把互联网、用户需求、产品、运营以及商业模式五个部分给串联起来。书中一直在强调的就是用户需求,或许这就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最本质的规律,一切都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看书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给了我启发,也系统的梳理了自己这几年产品相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总结的经验、以及自己犯过的一些错误。由于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所以和《精益创业》一样,可以给实际的工作提供一些指导作用,对产品、运营、创业者都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各种老板、领导都应该看一下,不要乱加需求,因为互联网公司天生都是『用户型』的公司。产品经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需求决策,决定做哪些功能、不做哪些功能以及功能排优先级,但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依据自我经验、竞品或者是领导的意思。《用户力》中从三个方面考量如何做决策,第一个是需求的大小,首先要把用户分级,然后按照分级用户来决定需求大小,普通用户和粉丝用户的需求是大需求,尤其是粉丝用户的需求,顺序是先满足普通用户的大需求然后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第二个是需求的全过程,也就是用户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除了基础功能以外,如果符合需求的全过程,就应该满足这部分超出产品边界的需求。第三个是需求的一致性,即需求的主线功能。工作的过程中按照这第三个方面来做需求决策,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稍微调整一下即可。既然说了本书是系统化的互联网方法论,既然有了产品,必然要说运营,看到运营章节的标题『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目前正在做运营的我的得到了一丝宽慰,但是产品是不断迭代的,可能产品初期不是好产品,但在产品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产品功能以便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我觉得运营的作用不只是在产品成为好产品之后才能运营成功,更应该给产品和研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准确的方向来把产品迭代到好的产品,我觉得这应该是书中种子期运营的目标和责任。运营这部分从产品种子期、爆发期、平台期详细的描述了各个阶段的一些可执行的运营方法和相关介绍。没有盈利模式的产品总是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同时又有很多成功的产品在产品初期是没有任何盈利的,在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之后,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会比较清晰。因为有了用户就会产生收入,一定规模的用户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用户流量的争夺。《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很适合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产品、运营、创业者,是一本价值很高的互联网操作指南,产品从0到1,用户从1到无穷大,以及商业模式都很透彻的梳理了一遍。最后,五星推荐。关注个人公众号:根号贰,主要写关于创业、产品、运营等

还行,但商业模式的讨论缺乏逻辑

1.本书对于用户需求的讨论有一定的启发性,在如何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筛选需求以及验证用户需求的讨论相对比较有启发,值得每一位产品经理思考与借鉴。2.产品的设计也是围绕着用户需求展开的,这里与之前的篇幅有些是重叠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用户需求是驱动力,需要不断的强调,但站在读者的角度,会觉得有些内容反复说有点多余。书中提到的一些产品设计的例子可以仔细研读,或许对于做产品的人有警示作用。3.在网络运营方面,首先核心依旧是产品,作者着重讨论推广方面,但里面的方法并非具有普试性,前提是你有一个非常非常棒的产品才适合这样去推广,其推广手段比较粗暴,当然,也是目前很多互谅网产品的普遍推广手法,我觉得,或许过多一两年,用户就不会买账了,因为会让人有点反感...4.篇幅最少的就是讨论商业模式这个章了,简单来说就是在将收入哪里来,而商业模式的覆盖面不仅仅局限于此,作者也只是基于经验的总结,并没有很好的提炼方法论,所以这章的参考性不大。一句话总结:讨论用户需求以及产品设计两章值得看,其他章节可以略读....

《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3wMan读书感

第一次我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听郝老师分享的产品课时就感觉到郝老师理论有理有据并且通俗易懂,并且很有系统性。我这几年也一直在学习产品和运营的相关知识,不断优化和更新自己的只是体系;但是感觉有些知识体系没有很好的贯穿起来,郝老师帮我解决了一些疑惑。 从需求出发,以“用户需求驱动”为主线,贯穿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和历经实践检验的干货分享。书中各个阶段的网络运营重点和指标都是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需要我们多多细嚼慢咽,多多在自己的工作上去实践和体验。特别赞同郝老师的一下两个观点:1 从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战略出发和市场出发,一个产品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用户的问题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下来。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只有解决了社会中问题才可以更好被用户接受。只有一直围绕解决用户的问题产品才可以长久的生存,做产品定位很重要。2 只有好产品才可以运营成功。郝老师的“更”理论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市面上每个细分领域的产品都竞争十分大,只有对用户负责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烂得产品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没有一款坏的产品是可以依靠营销可以长久的生存的。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有理有据的让我们更真实无死角的知道了产品各个生命周期中的指标。郝老师从生养教三个产品阶段和不同操作手法手把手的教我们做产品,就差送钱给我们做产品了。用户力是我目前见到少有的贴地气的实操类书籍。书中还提供500页的PPT分享给我们十分感激。郝老师书中收集需求验证需求的独到方法和做MVP定义范围的方法很是为我后面写的内部培训资料起了很大的帮助,欢迎交流 微信858285982

产品经理的红宝书

能与《用户力》结缘,是因为Blues老师的一条朋友圈,得以进入《用户力》的天使读者群。很荣幸成为1/500,可以作为第一批读者拜读郝老师的作品,集15年实战经验输出的互联网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的方法论——堪称产品经理的红宝书!用了三天时间,阅读了两遍!作为一个天使读者,我有义务为本书的再版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主要是在阅读的同时,留意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逻辑不大对的地方。郝老师的书写得很赞,除了内容实在太干之外,连错别字、排版印刷等细节也处理得相当好。整个阅读体验是很不错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郝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子、图表,全面细致得阐述每个观点。全书以用户需求贯穿始终,重点剖析了用户需求及以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设计、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看过很多产品经理相关的书籍,都是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而郝老师的书却很好地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经验、知识点、方法论统一组织、串连。在另一个层面上而言,《用户力》还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已有零散的知识点,更是结合郝老师15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是第一本系统构建互联网方法论的书!书籍当中有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产品设计中提到的:新产品(功能)要捉住核心功能点,并围绕需求的全过程、需求的一致性去拓展产品功能,以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郝老师讲商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而不是简单地只包括收入。产品设计是前提,产品运营是过程,产品收入是结果,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除此之外,《用户力》在每章的最后还给出对互联网转型及创业的建议,随书附赠的近500页PPT是各章精华的浓缩。值得多次阅读,对自己的产品、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破拆用户需求 直指营销本质

郝志中郝老师这本广受期待的《用户力》终于面世了!收到机工社华章公司杨福川杨总寄来的《用户力》后,酣畅淋漓的读完后,长叹一声:好书!哈哈 回想,互联网不断被创新和颠覆,各类概念也层出不穷。在营销领域,我们在探究这些互联网营销的概念时,往往发现有些概念在传统营销学中有众多渊源。在实际操作中,基于互联网的营销策划与管理,与传统营销学一样,需要洞察用户需求、满足需求来策划和设计产品,而到商业模式、运营等方面,则因为互联网渠道和媒体的特点,而叠加了众多可能性。这正是郝老师这本书的可贵和扎实之处——不热衷于塑造概念,而是将现实的操作,系统化的、务实的娓娓道来。本书开篇,就将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串联。以大量的信息图的形式,将读者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非常清晰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郝老师500页的PPT可以配套下载,涵盖了这本书几乎全部的干货内容,图文并茂,从逻辑、到实用方法、到具体案例,实在是诚意满满。(题外话,我看到有崇拜郝老师的小伙子,已经红果果的将郝老师PPT中的图片放到了公司内部的产品策划提案中了,哈哈。)除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内容串联,本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操作工具。单用户需求部分,就已经为读者给出了大量分析和操作模板,例如针对互联网用户的需求,郝老师提供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进行了互联网化的需求对应表;在谈用户需求的分析时,则将市场调查明确的划分为了定性、定量、“说”和“做”4个维度,从而很清晰的介绍了4类市场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而且对4类方法,都细化到了具体执行步骤。可以说,这一部分足以让很多没有接触市场调查、用户需求洞察与分析的人员,极为有效的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了实用的操作手段。就连很有市场经验的读者也会感叹:从需求分析上就足以见郝老师功力。再在承接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部分, 郝老师迅速的从“需求-功能”的角度跳了出来,更没有落俗套的去大谈用户体验上的细节,而是非常高屋建瓴的从产品定位来引导功能和体验研发问题,提出了定位、核心功能、用户体验三者分级、分步骤决策研发的思路,特别是通过需求全过程、需求一致性来判断产品决策,可谓把脉精准,一针见血。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里,无论是特劳特的《定位》,还是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中,都从认知、价值、竞争等一系列角度论述了需求的一致性,多少互联网产品在研发方向的决策上走了弯路啊,真想让每一个人来读读郝老师这一段儿。在看此书时,还有太多感触,会让人恨不得拍着大腿说:“对啊!对啊!”或者“我怎么没想到呢!?”此处不再一一垒述,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在阅读中的酣畅淋漓,或者深思熟虑。我虽然近期深度拖延症发作,读书和写书评都拖了大家后腿,不过,在结尾时最想说的话仍是:必须再多看几遍这本书!还有,郝老师的课也要听! :)

《用户力》读书笔记

《用户力》读书笔记——陆子樊一、互联网商业模式用户:商业模式最底层为用户,其中用户分为不同的用户群。如脉脉、钉钉、陌陌、微信、QQ等流量分发方:线上(导航):网址导航:如360导航、hao123、2345.com、搜狗导航等APP导航:APP下载平台,APP测评平台*注:为什么APP导航是平台,而网址导航是网站,这是由信息和产品的形态决定的。PC端产品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即网页,网页不需要下载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而移动端产品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即应用,需要下载才可使用。由当前市场状态可以预测,未来也必将出现webApp的导航网站。线上(资讯):门户:如新浪、搜狐、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媒体:如36kr、极客公园、品玩、爱范儿等垂直媒体线上(搜索):搜索:百度、360搜索、神马搜索、搜狗搜索、必应等线上(导航):地面广告:平面媒体、户外广告、汽车电台、地面传单等电视广告:各大国家、省、市、县电视台线上(社交):社交产品:用不同社交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不同,由不同的用户群面向后端不同的产品对象。社交类产品本身需要经过其他四个流量分发方导入到自身的社交产品,将用户转化留存后才能成为新的流量分发方产品:商业产品:商业产品主要通过商业营收盈利娱乐产品:影音类产品主要通过版权付费、广告营收、会员服务、ACGNT等方式构成主要营收游戏类产品主要通过游戏营收,付费道具及影音周边相关产品营收社交产品:社交产品的核心为用户挖掘,用户挖掘的本质在于精准营销。社交类应用在于为此类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高匹配性的服务,从中赚取服务费或者中介费。资讯:资讯类产品的营收主要为两种形式:按点击付费与按展示(时间)付费。盈利模式单一却掌握了整个互联网生态圈的入口二、需求调研收集需求主要目的:验证与量化需求定性地说—用户访谈(必须):访谈规划:明确访谈主题与目的设计访谈提纲与开放性问题确定访谈用户访谈过程:建立开放式聊天情景,避免诱导试和限定式提问观察肢体语言与表情,关注访谈真实性录音或安排观察员访谈分析:辨别核心需求,辨别利益诉求问题描述:遇到哪些问题问题分析:为什么遇到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定量地说—调查问卷(按需):问卷规划:用户访谈后对问题及范围有初步判断而后确认调查问卷设计规范:封闭式问题、无诱导信息、题目表意明确、避免专业词汇、不超过15个题目、用户人群定性与筛选、有效性检测、真实性检测问卷投放:网络问卷一般覆盖范围1000份以上设置合理填写奖励问卷分析:用户群体的分类与研究问题描述的比例、重要性、频率用户行为的比例、意愿程度、满意度调研准确性评估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推荐):测试规划:任务设计:目的、用户、流程、环境测试环境准备邀请粉丝用户测试实施:创造轻松环境,避免压力与提示观察用户表情情绪与动作测试后进行用户访谈测试分析:用户属性分析:是否为典型用户问题频率与严重程度用户遇到问题的操作与反馈定性地做—数据分析(按需):数据收集:明确数据分析的目的与意义定向植入代码短期测试数据清洗:对统计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进行分析对数据清洗与数据分析后的局限性进行说明数据分析:梳理用户群体梳理问题频率对定性分析的需求进行验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过滤不合理需求、小众需求等需求排序用户需求的次数用户需求的比例用户需求的重要性梳理真实需求用户分级普通用户:有需求使用产品的人目标用户:愿意使用产品且高收益的用户粉丝用户:频繁使用产品并成为忠实用户输出报告需求文档用户画像使用情境三、产品设计用户需求排期:普通用户的目标用户的大需求粉丝用户的大需求忠实粉丝的大需求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否“更”有效率、优质(针对核心功能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否“更”全面(针对核心用户需求)满足用户核心需求四、网站运营产品运营类型:(对此分类抱有不同意见)内容型:媒体类、门户类、购物类等能够依靠优质的内容不断吸引新用户留存老用户关系型:社交类、工具类等能依靠关系吸引新用户留存老用户市场型:无优质内容无关系型用户,如页游等四大核心运营指标:不同产品的核心运营指标定义的区别来源量(每天来的用户人数)来源量=老用户+新用户转化率(成为真正用户的比例)转化率=有效用户/来源量x100%活跃度(用户使用产品的程度)活跃度=用户行为次数(在网站的不同页面的点击次数)/用户数*注:若用户在网站中只产生了一次点击则此用户可被认为是无效用户留存率=(一定时间内)转化用户数/新用户总数x100%留存率(转化成老用户的比例)留存率=(一定时间内)转化用户数/新用户总数x100%生命周期的产品与运营方法:种子期种子期产品最小可行性产品通过种子期运营验证产品明确核心功能 种子期运营(不要奖励与补贴,避免干扰需求)关注留存率种子用户群:从粉丝用户中筛选而来的用户群体强需求,用户群体明确爱传播,爱交流事件法:通过热门(娱乐、炒作、不打政治擦边球等)事件或内容策划,进行病毒营销获取种子用户 地推法:人对人线下发展用户,如要求新用户kpi,线下市场拉新等马甲法:注册子账号或者机器人与用户互动,营造用户被关注和参与的假象传染法:通过各种营销活动对关系链进行营销种子期目标获取第一批用户验证初期产品关注用户留存爆发期爆发期产品快速完善最初的产品和体验围绕核心扩展新功能,通过新功能快速上线进一步形成产品口碑,拉动用户扩大与留存爆发期运营扩大来源量买流量搜索引擎导航网站社会化营销客户端渠道APP应用商店联盟广告推广流量导入与大流量平台(流量分发方)合作关系链营销品牌营销(装有钱)种子期不补贴将补贴作为用户的一种激励方式,用户在激励体系里要完成任务,如拉来更多用户,从而将补贴转化奖励给用户爆发期目标拉取更多用户,提高来源量扩大正常营销与宣传渠道深入某行业或领域营销渠道平台期平台期产品研究系统架构为下一轮爆发增长做准备——是否需要重构与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转化率)推出延伸产品或者功能(提高用户转化率)平台期运营关注转化率活动运营拉新转化留存提旧(主要为老与留存)用户运营积分制:核心以增加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之间粘性为主创新功能开发(兴奋点)以老用户激活,已有用户活跃的功能为主平台期目标为下一轮爆发期做准备解决稳定性与用户体验服务老用户而不是发展新用户,核心指标为活跃度提升口碑传播力(品牌营销)完善运营流程建立用户体系提升活跃度网络推广:推广三大页面两大指标渠道页:用户来源渠道的页面推广页:来到产品的第一个页面(着陆页)产品页:使用户转化的页面来源量:从渠道页到着陆页的比例转化率:从推广页到产品页的新用户比例资源合作创业型产品网络推广策略:做好产品摸清渠道,重点获取粉丝用户,通过粉丝用户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用户流量,在有限的推广成本下达到种子期的最大ROI(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用户互导网站互换用户:网站广告,内容区,链接互换。提高用户量并优化SEO客户端捆绑安装APP内置换量:内部APP推荐区域*注:1.用户互导的前提是拥有用户量,无流量积累的新产品不适合此方式2.创业型公司先做流量型产品,如免费功能产品,内容产品等,先用各种手段积攒用户流量,再渠道换量或通过积攒的流量培养新产品。资源互换通过内容或者资源换取用户(与流量分发方合作或与产品方合作)流量购买渠道优化PC端渠道推广内容型渠道:门户网站、导航网站、内容型产品(影音文字)。结合推广渠道生产合适的产品形态,与内容型、门户型网站互推共赢进行引导或病毒式营销(广告、软文推广,活动推广)社交型渠道: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结合社交产品形态生产合适的营销内容进行关系链营销,通过用户参与和互动的形式推广。(活动推广,软性推广)搜索引擎:360、神马搜索、搜狗搜索、百度等SEO与SEM流量渠道:导航渠道、流量联盟、网吧联盟、百度联盟、阿里联盟等购买位置与流量购买APP及软件渠道:流量购买与置换PC端推广汇总移动端渠道推广安卓免费推广形式和渠道:安卓付费推广形式和渠道:安卓推广渠道总结与补充:内容与社交型渠道应用市场ASO:关键词优化检索APP与应用市场合作:首发或抽奖刷榜占据分类排行榜购买应用市场推广位流量渠道与手机厂商预装方式(CPA 1.5~4元)移动流量广告公司:AdMob、百度、点入、多盟、有米、安沃等(CPA 1.5~3元)积分墙:与下载软件得积分兑奖的软件合作(如下载安装推荐的优质应用、注册、填表等)(CPA 2~5元)苹果IOS推广渠道:传统企业,传统IT企业与外包公司做不好互联网产品的原因:1.没有产品迭代(产品迭代的目的是什么)2.没有产品运营(运营的目的是什么)


 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