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普钦传/清代戍边将军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1667889
作者:李皛
页数:137页

章节摘录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兴接任盛京将军,他对特普钦倍加赏识,将一切奏檄书札事务都交其办理,推荐提拔也不遗余力,“次年擢授昭陵四品官;又二年,擢授帮办协领;六年之久,相得甚深”。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特普钦随同钦差大臣、侍郎德兴查办昌图佃农聚众抗租一案,并获奉旨议叙。_然而,与特普钦仕途的时来运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王朝的国运却是急转直下,险些一头栽进毁灭的深渊。    自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五口通商后逐渐涌入的以纺织品为主的外国商品和日益增加的丝茶等经济作物的出口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中国农村的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从而削弱了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泛滥的鸦片走私贸易和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这最终要转嫁到已经受到深重剥削的广大中国人民头上。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更是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传教士作为侵略者的急先锋纷纷来到中国,深入腹地,其带来的与中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西方一神教信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此同时,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却依旧昏昏然不知所以,不仅没有因战场受挫而力图振作,反而因得以媾和而心存侥幸。吏治败坏日甚一日,阶级压迫愈演愈烈,一直以来存在的人地矛盾自然更不可能得剑缓解。而承受这种内外双重压力最严重的中国南方地区就毫无意外地动荡起来,首先是各地农民抗租抗粮斗争的不断涌现,接着天地会等反清会党组织也遍地点燃了造反的烽烟。终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了,并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向清王朝统治的心脏蔓延。不到三年时间,太平军出金田,克永安,走长沙,破武昌,顺江而下直取金陵,定鼎天京西征北伐,誓与清廷逐鹿中原。所过之处清军望风皆靡,人民群起响应,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渡过黄河,直逼直隶,兵威惊震京师,已经统治中国二百年的满清王朝一时问风雨飘摇,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如今“家国”有难,自然需要像特普钦这样深受儒家传统道德灌输的忠臣良将们站出来舍生忘死报效朝廷,当然也不妨他们从中为自己捞取进身之阶。自从北伐军渡河以来,咸丰皇帝就惊惶失措,寝食难安,慌忙下令从全国各地调兵“勤王”,一时问各路人马云集畿辅,奉天地方的清军自然也不例外,特普钦奉命率队一千,于咸丰三年七月初六从盛京出发,南下入关,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    咸丰三年八月十日,特普钦抵达天津。经咸丰皇帝指示,主管转运钱粮的总督仓场侍郎庆祺留驻天津,专门负责巡防事宜,特普钦所部清军即归其调度。九月,北伐军于临沼关大败清军,进入直隶。是役击毙同知周宪曾,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纳尔经额仅以身免,仓皇逃往广平府城,幕僚吏仆作鸟兽散。咸丰帝闻讯,紧急调兵赴援,庆祺等亦率驻扎天津的盛京官兵驰往。九月十六日,特普钦带队出发,乘船由大清河抵赵北口十二连桥驻扎。然而北伐军采取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策略,仅在临沼关休整一天便迅速推进,连克沙河、任县、隆平,直趋北上京师的咽喉正定。而清廷却完全把握不住北伐军动向,空有数万大军,无从下手,只能或处处设防,穷于应付;或围追堵截,疲于奔命。北伐军再克赵州、栾城,于北进正定途中与胜保所部主力清军遭遇,因正定一带防守严密,清军大队自西北兜围,遂转向东南移师深州,一举打乱清廷部署。深州为直隶战略要地,向北可直取保定,东进则天津危急。惊恐万状的咸丰皇帝一面严令胜保等军火速开往深州围剿,一面紧急动员,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统带数千京营清军自北京出发,连同庆祺所率两千盛京官兵,往援保定。而待庆祺部赶到保定后,清廷又担心天津空虚,遂又急令庆祺部折返天津,然而水路迟缓只得在河问一带驻防,以期迎头截击北伐军。特普钦于是又率队至天门口登陆,前往河间。然而北伐军经血战自深州突破胜保重兵包围后,出其不意突袭交河,夺路东进攻克沧州,然后沿运河北进直取天津。清廷事先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失效,只能催逼僧格林沁等部火速派兵驰援天津,又命天津地方官员纠集团练负隅顽抗,至于原先负有防卫天津重任的庆祺所部,则只能隔岸观火了。    遗憾的是,尽管清廷猝不及防,天津城防空虚,“天津镇协各兵,历年调外防堵,存城无几”。然而北伐军却在城外十里处与天津知县谢子澄所率少量兵力交战中意外失利。此战清方获胜纯属侥幸,“九月二十八日之捷仅赖运署抬枪五百,及所练义民铺勇数千人而已”。可是北伐军初战受挫,未能侦明敌情实况便决策撤退,错失了进占天津的大好时机。参考日后僧格林沁、胜保等部清军主力在攻击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北伐军所固守之据点的拙劣表现,尤其是李开芳以数百人据守高唐、冯官屯,胜、僧两部以数十倍之优势兵力,采取筑堡掘河等种种办法,仍足足折腾了一年有余,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方才攻克。设以天津重镇坚城,物资充足,当时北伐军主力仍存,士气正旺,若能据而守之,清军如之奈何?待坚持到黄河改道,华北饥馑,捻军蜂起,与北伐军相互呼应,而清廷漕运、海运均告断绝,畿辅危困,何以救之?天下大势必为之一变。然而历史不可假设,自攻击天津失利后,太平天国北伐军便由盛转衰,一路退守,直至最后覆灭。    P8-10

前言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之一。它所处地理位置独特,与中原相距最近;地域辽阔,南北贯通,无门庭之限;生态资源丰富,可耕可牧可渔可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渔猎及农耕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园,相互角逐的舞台。    东北地区的肥土沃野,培育出一代代强族,不断崛起,雄飞中原,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先后占有北方半壁,或一统天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长久处于战略地位,不断给中原王朝以强大影响,甚至决定其盛衰或兴亡。    东北之重要,朝鲜李氏王朝中有识之士作出这样的评论:“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此所以为中国必争之地,而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辽东大野记》)。    中国人感同身受,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明朝镇守辽东的巡抚王之浩说:“辽……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全辽志·序》)。    所谓“辽”“辽野”,确指辽东,相当今之辽宁省境。在清以前,东北还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统一名称,只有辽东为历代所通用,或指为行政区划,或用为地区名称。在辽东以外,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除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有过短暂的行政区划名称,并无一个与辽东并列的通用名称。故上述引文中的“辽”,亦泛指东北。古人洞察东北的战略价值,其识见当不在今人之下。    至清,尤重东北,更远胜历代。东北为清朝的发祥地,还是满洲及其先世的古老故乡。清朝视东北为其“根本之地”,而盛京则是“重中之重”。清入关后,设盛京为陪都,并开始在东北区划设治。先于盛京设将军衙门,几度更名,最终定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衙门;顺治十年(1653年),再设宁古塔昂帮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1676年)将军徙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不久改为吉林等处将军衙门。吉林之名,沿用至今。黑龙江地区尚未设治,归于吉林将军衙门管辖。30余年后,迟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反击沙俄入侵,正式设黑龙江等处将军衙门,标志清在东北基本完成行政设治。一改历代在此两个地区所行的羁縻之策,正式派将军、设首府,驻八旗,收赋税,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国编年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央王朝对盛京、吉林、黑龙江地区即东北的完全统一。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东北三将军衙门改设行省,比同内地,以东三省总督统辖。从而完成了管理体制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变革。    比较历代统治东北,唯清代统治最长久,以其完善的管理体制,实行一系列治边措施,推动并加速了东北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东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领先于诸边疆,成为最富庶的边疆地区。不言而喻,清代东北二百多年中所发生的变化,无不与一代代东北三将军的有效管理及其实践息息相关。这就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即以东北三将军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用以阐述有清一代东北历史与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揭示东北地区的历史真相。    东北地方史学者对东北史的研究已经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东北三将军的研究尚未启动。在东北三将军衙门存续的二百二十多年中(最早建将军衙门的盛京将军已达二百五十多年),任此职位的将军几近400人。除个案研究,尚缺乏“群体性”研究。例如,将这些将军们的生平事迹写成传记,即是其中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学者们捷足先登,率先包揽有清一代120多位黑龙江将军,编纂《清代黑龙江将军丛书》,打开此项研究的新局面,开了一个好头,足以起到示范作用。    在东北三将军中,黑龙江将军居于特殊地位。首先,黑龙江将军所辖之地,与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相距遥远。无论是远古,还是清以前,无论是清代与沙俄划界前,还是划界后,黑龙江流域都被称为我国东北的“极边”之地。古代交通不便,鞭长莫及,一旦发生不测之事,难以迅速得到中央王朝的指令,如需支援,也难以迅速到达。这使黑龙江将军之处事,较之盛京、吉林两将军更难。其次,这里自然条件虽说资源丰富,但气候更严酷,冬季漫长而寒冷,生存条件远不如盛京与吉林两地区优越。以致地广人稀,除游牧、渔猎等少数民族外,长期以来,汉人少见。这又使黑龙江将军为政之难,又难于盛京与吉林两将军。第三,更难更具危险性的是与沙俄为界,直面野蛮、贪婪,也更具侵略性的沙俄,其处境远比盛京与吉林两将军更严峻。与沙俄分界,是在沙俄入侵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之后,清军首度激战雅克萨,才迫使沙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是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与毗邻的国家划分边界。自此,黑龙江遂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重地,在此任职的一代代将军们也置身于边防最前线,负有守土之责,亦比盛京、吉林两地区的将军更重;办理外交、解决与俄的各种边务问题,又多了一份重要职责。    显而易见,研究黑龙江历任将军们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尤为丰富,特别是在抗击沙俄一次次入侵的斗争中,更见英雄本色。如,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反击沙俄侵占我国的雅克萨,建树功勋;至近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沙俄大举进攻,寿山将军组织军民奋起抵抗。在兵败之后,愤然自卧棺材,吞金自杀殉国,死得十分惨烈。他们中,还有一些将军为治边、开发边疆作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推动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向前发展。当然,并非个个将军皆英雄,实际上,也有庸懦之人,亦有不廉不清之辈。如同其他群体一样,黑龙江将军群体,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他们的将军生涯,各种实践活动,都在《丛书》的各个将军的传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评述。认真总结他们治理边疆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他们的品质作风,对于当代人,确有参考与借鉴的重要价值。    这部《丛书》,较为翔实地展示了各个将军在黑龙江的历史活动,如把他们各自在黑龙江的历史相互衔接起来,就组成了一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全史。若想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或想了解每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这部丛书值得一读。同时,它也为史学工作者研究清代黑龙江地区史提供了新思路。    黑龙江齐齐哈尔地方历史学者首次编纂这部大型人物传系列,颇具创新的学术意义。但这仅仅是开始,有待于展开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给予每位将军以准确的历史定位,给予他们以中肯的评价。若想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入挖掘史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将军们在黑龙江任职,他们向朝廷的奏疏必然不少。除了《清实录》略有记录,大都保存在黑龙江省档案馆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无疑,这些难以计数的档案,是研究黑龙江将军的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期待齐齐哈尔地方史学者继续努力,为地方文化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丛书编纂成功,可喜可贺。是为序。    戴逸    2011.6.1

后记

笔者在接到本书的写作任务之前,对清代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是几近于一无所知,因此本书的写作过程对于笔者而言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经过数个月的查找相关文献档案,阅读中外学者的相关论著,从中遴选史料,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具体写作中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随着书稿的完成,特普钦这个人物的形象也在笔者心目中生动而饱满地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近代东北疆域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在笔者眼前。晚清的历史无疑是黑暗屈辱的历史,看到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屠杀,巧取豪夺,无不令人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进而切齿愤恨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卖国求荣。但在充分地了解历史细节之后,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地扼腕叹息。面对与西方世界在实力上全方位的巨大差距,面对名为资本主义的历史怪兽,晚清的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所面临的局势是绝望的。清王朝中世纪的武装在工业化民族国家的近代军队面前不堪一击,战争的胜负在开始前就已注定。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所谓接受西方世界的规则就能避免遭到奴役与屠杀的命运的观点更是可悲的梦呓。弱肉强食是资本主义唯一的规则,只要看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相互之间驱虎吞狼的惨烈战争,看看这些“文明人”彼此间登峰造极的奴役和屠杀,就知道这种幻想有多么可笑。挣扎于时代洪流中的晚清中国人,特别是政治、文化精英,必然能深切地感受到无力掌握自身命运的绝望,这其中就包含了无数像特普钦这样的清朝官员。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有的人心灰意冷,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最终难逃历史的骂名。有的人挺剑而起,孤注一掷,以死报国,却无法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也有的人如特普钦一般,忍辱负重,尽忠职守,全心全意试图为垂死的清王朝找到一条活路。在后知后觉的今人看来,他们的见识未免浅薄粗陋,能力也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目标更是注定无法实现的。然而中国这艘巨轮最终能冲出近代历史的惊涛骇浪,虽然遭受重创却幸免于没顶之灾,不能不说这些人有很大的功劳。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宝贵的坚韧品格,正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灾难而能至今屹立的秘诀。今天,穆拉维约夫以及其他千千万万凶残野蛮的西方征服者在他们的祖国依然受到万众敬仰,而中国众多坚韧不屈的保卫者却仍未能为大众广为知晓,想到这里,笔者写作本书也增添了一丝使命感。西方列强的罪行无复多言,暴得者必暴亡,强梁者不久长,帝国迷梦,一枕黄粱。惟愿近代以来力挽狂澜,拯救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于几成必然之灭亡命运之中的无数仁人志士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在本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结合书稿的具体情况和内容需要,以合理使用为目的,适当引用了少量图片,对此,出版社严格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要求注明图片作者和出处。对于个别无法找到图片作者和原始出处的图片,谨在此对相关人员一并表示谢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弃文就武  久历戎行    一、科场受挫,投身军旅    二、初涉疆场,东渡台湾    三、中年困顿,心灰意冷    四、时来运转,领兵入关    五、鏖战畿辅,赵北燕南    六、劝办捐输,沙场生还    七、调任旅顺,再获升迁第二章  临危受命  摄篆北稿    一、虎狼沙俄,欲壑难填    二、奕山无能,丧权辱国    三、得寸进尺,染指吉林    四、抗俄御侮,重任在肩    五、殚精竭虑,良策难谋    六、抵制勘界,针锋相对    七、抵抗侵略,未雨绸缪    八、有心御侮,无力回天第三章  不畏强俄  力争主权(上)    一、赴任江省,初会敌酋    二、豺狼秉性,狡诈多疑    三、话不投机,与虎谋皮    四、坚持立场,力争北岸    五、卡伦存废,事关主权    六、兴办团练,御敌有方    七、各族儿女,共保家国    八、众志成城,慑敌胆魄    九、暗流汹涌,早作提防    十、京师失守,国土沦丧第四章  不畏强俄  力争主权(下)    一、新约既立,改弦更张    二、明枪暗箭,应对有方    三、铁面无私,整顿边防    四、据理力争,面斥俄夷    五、打击越境,寸土必争    六、反对通商,洞悉奸谋    七、内忧外患,军务操劳    八、八年抗俄,成败荣辱第五章  倡醒屯恳  泽遗后世    一、东北封禁,贻害百年    二、强敌压境,卫国实边    三、财政亏空,亟待开源    四、放垦呼兰,为天下先    五、设置民署,江省首创    六、纷争乱世,保境安民    七、泽遗后世,利在千秋第六章  家国疲敝  独木难支    一、亲长多故,人生不幸    二、因病去职,安享晚年    三、盖棺论定,瑕不掩瑜附  录    特普钦年谱参考文献后  记

编辑推荐

李皛编著的这本《特普钦传》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特普钦将军在黑龙江任职时期如何整顿边防,兴办团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对俄外交场合坚持立场等施政事例。为我们展现了其在署理及实授黑龙江将军的七年任期内,所行各项德政,泽披久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事迹。

作者简介

《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较为翔实地展示了各个将军在黑龙江的历史活动,如把他们各自在黑龙江的历史相互衔接起来,就组成了一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全史。若想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或想了解每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这部丛书值得一读。同时,它也为史学工作者研究清代黑龙江地区史提供了新思路。
《特普钦传》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讲述的是特普钦将军的生平事迹。
《特普钦传》由李皛编著。


 特普钦传/清代戍边将军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