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08662202
作者:[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1933,7—2015,8),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纽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多所世界级著名学府的荣誉博士,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还被英国女王授予高级骑士勋章。他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因其在文学和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萨克斯荣膺霍桑登奖、乔治•波克奖,以及专门授予科学作家的刘易斯•托马斯奖。

书籍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 2 蔡曙山
自 序 想象之外的国度
第一章 失去色彩的画家
第二章 最后的嬉皮士
第三章 精采过活的妥瑞氏症医师
第四章 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第五章 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
第六章 孤绝的奇才
第七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者简介

欧美畅销20年的认知经典
科学与真实故事完美融合
造访认知的遥远边界 调动自我的创造潜能
【编辑推荐】: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2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
*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
···············································································
*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人类终其一生都走在探索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道路上。萨克斯对众多不可思议的生命的书写,将人类大脑神奇的适应能力与创造潜能展现了出来,改变了一代人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了七名脑神经受伤者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认知。科学与真实的完美融合是萨克斯的作品的标志,他讲故事的方式与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相似,不同的是,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有着权威的专业背景,他笔下的人物全部来自真实的故事。
··············································································
奥利弗·萨克斯TED演讲视频: http://www.ted.com/talks/oliver_sacks_what_hallucination_reveals_about_our_minds
【内容简介】:
萨克斯是杰出的脑神经专家,也是誉满全球的畅销书作家。他认为:大脑是整个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物体,具有卓越的可塑性和惊人的适应能力。《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了七名脑神经受伤者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的画家,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从小失明的男孩,因爱情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对生活绝望的男人,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己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却成为最优秀的外科医生……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认知。萨克斯的作品兼具科学与浪漫的情怀,对人类心智的奇妙探索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
【媒体、名人评价】:
“一本十分精彩,充满了理性与感性能量的新书,这是萨克斯送给我们的礼物,可以扩大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与体验。”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是杰作的作品…读起来十分有趣味性…萨克斯于希望被放逐之地找到希望,这种艺术让本书成为无价之宝。” ----《芝加哥论坛报》
“迷人…温暖…博学…萨克斯是将科学与老派的讲故事的手法结合了起来…他将病理个案变成了艺术。” ----《时代周刊》
“奥利佛·萨克斯是一个伟大的记录者,对这7个深深困扰的个体具有洞察力的探索,将人的体验的边界进行了拓宽并且告诉了广大的读者。” ----《波士顿环球报》
“萨克斯的故事如此动人,它们不仅给现代医学以启示,更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启发。” ——《纽约时报》
“萨克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文笔明晰晓畅而又动人心弦,人物刻画精致细腻,让当今大多数的小说家相形见绌。” —— 《每日电讯》
“萨克斯用他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绝妙的启迪!” ——《卫报》
“与《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相比,这次回到每个人与他们的故事——开发其深度与广度,尽管其中有些主题是相似的:孤独症、健忘症、妥瑞氏综合征等。” ----奥利弗∙萨克斯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文/吴情浩瀚的自然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未解之谜,其中,最能长期吸引人类的,或许是人类本身。谈及人类,诗人禁不住讴歌道,人类,“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而伦理学家则感叹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将有关人的神话逐一祛魅,人的物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物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取得的成果堪称举世瞩目。但是,作为物质和精神统一体的人类,依然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秘密,尤其是罕见的神经性疾病患者。对于神经性疾病患者患病原因的解释,先后形成了道德模型、心理学模型和生化医学模型。不过,在目前的知识水平内,这些模型都没有穷尽解释的可能性。对神经性疾病患者的关注,除却医学意义,不少读者带有猎奇成分。但是,在神经病学专家、科普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笔下,这群人虽然患有罕见疾病,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这一人本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火星上的人类学家》(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一书。《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主角是七个并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患者:小有名气的画家艾先生、曾经的嬉皮士格雷、卡尔·班尼特医生、中年男士维吉、艺术家梅法兰、绘画天才史蒂芬、动物行为学家坦普·葛兰汀。他们分别患有后天全色盲、虽为良性但已造成破坏力的脑瘤、妥瑞氏症、长达六十多年的白内障、陀思妥耶夫斯基综合征、自闭症以及阿斯伯格综合征。他们当中,有的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声誉地位,有的人则迄今为止默默无闻。在疾病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表现出艰难痛苦的同时,却也散发出别样的光芒:后天全色盲阻碍了艾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事业成就,却也带领他走进了黑白色领域的艺术世界;梅法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综合征使他以记忆中的故乡代替现实的故乡,尽管多有苦恼,但驱使他完成对母亲的承诺:“我将为你重建庞帝托。”在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经历中,萨克斯先生生发了许多对神经病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疑问。比如,艾先生患有后天全色盲,红绿不分,但对灰色特别敏感;那么,色彩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人类的大脑通过后期加工合成的产物?维吉六十多年失明,手术之后重见光明,但却无法将色彩与概念结合起来,只能通过动作理解世界;那么,自幼儿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究竟是如何达成的?个人的色彩视觉与触觉、动作分辨能力及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遵循着一定的程序?史蒂芬与坦普·葛兰汀都患有自闭症,自闭症与天才,一对迷人而矛盾的概念。自闭症患者中是否更容易出天才?自闭症患者的天才表现是天赋,还是后天专心集中于某一领域所致?《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神经病学方面的科普作品,或多或少涉及一些该专业内的术语。可难得的是,萨克斯先生丝毫不以专家自居,用理论词汇吓跑读者,或者凌驾于读者之上。相反,专业术语方面,他多半三言两语便能使非专业读者晓得大概,整部书的风格平易近人,宛若老友午后漫谈(此处并没有拿精神疾病患者的经历作谈资之意)。针对目前的神经病学,萨克斯先生坦言,该领域内还有太多未知与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作为医生,他“基于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探索个人适应方法的各种形式,而人类也借着这种身体机制,在面对生命的挑战与变化之际,去适应与重建自己。”虽然遭受疾病的折磨,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过活。他们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忠于生命的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地球的美丽生灵。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这本书的第一章差点让我放弃了这本书——色彩中枢和视网膜皮质理论到底是什么鬼……于是一边读我一边使劲回忆大学的时候生理心理课上的内容。不过撇开这些,仅仅当做故事来看,也有它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静距离看到一个脑功能损伤的人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当我们还是一个大脑功能健全的人的时候,很难如此清晰而且直观地看到不同部位的大脑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样具体的不同的作用。我对它们的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控制注意力,控制躯干感觉,然后没有它们意味着什么?像损伤了额叶的格雷,额叶代表了高级的大脑功能,像一个广泛的中枢控制台,文化纪律知识乃至人格呈现的状态都由它的功劳,而它的受伤仿佛给过去所有的压抑松了绑,伤者表现出了一种轻松无边界的状态(就像出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有快速的联想能力(可以根据词汇延展出很多俏皮话),但是没有有效的外显记忆,只有内隐记忆(不记得自己参加过最爱的乐队的演唱会,可是对演唱会上的新歌有印象)。于是他总是忘记照顾他的护士,但是又用自己近乎哲人一样的豁达赢得了很多朋友,当然也不妨碍他隔天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大脑其他的部分可以微妙地发展出替代功能,让人惊叹这个可以自我弥补的有机整体。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觉得神经科学毫无疑问是唯物主义阵营的一员大将。原来那些看起来很稳固的人格,行为模式,感受直接的方式,是那么脆弱易改变。而生理上的伤口可以赋予一个人完全不同的人格,病理状态本身就像一个人格。我们总是被不同的病理天才所吸引,就像《雨人》里的木讷的天才,又或者《自闭历程》里有点古怪但是执拗而坚持的女科学家,甚至有一些作者用这样的人来营造戏剧效果招揽眼球。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奥利佛*萨克斯用充满文学性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些功能受损人士的生活,准确又充满温情,你不会觉得在看一群怪物,他们的所思所想是那么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好像伤病只是一层滤镜,他们还是他们。有成就也有遗憾,而不是什么抓马的哗众取宠的状态,况且似乎于他们本身来说,和疾病相处并不是什么值得怨天尤人的事情,反而显出另外一种自在感。当然书中那些带病依然取得良好成就的人来说,我们作为一个读者,完全不知道他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才成为了作者描写的他,比如妥瑞氏症的卡尔大夫,是如何做到从快速的神经抽搐状态切换成流畅的手术操作状态,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完成了这样的切换,他为了这种切换做过什么努力?广泛性和特殊性在具体的人身上得到了平衡的体现。作者没有妄自揣测,也没有过度诠释去赋予意义,只是很平实准确地描写出来。对,我又说的到了准确,因为有时候准确是一种很难的东西,当我们遇到困难,总是忍不住赋予意义,仿佛这样坚持才有意义。而疾病与疾病状态下的人,尤其容易这样被利用,可是其实他们只是继续生活下去,带着他们的疾病而已。而理解他们可以让我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人,那是另外一个视角,它如此稀少,因此如此珍贵。
  •     在日常生活中,“神经病”这个词的意味颇为复杂。你可以用它来谩骂一个侵犯你的陌生人,也可以用它来嗔怪你最亲密的朋友,还可以用它来称呼一个有点疯癫但又无法企及的人物——“那人就是一个神经病”,无疑这语气中包含着一丝羡慕、嫉妒和恨。当然,以上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神经病”。但在日常与科学之间,并非是完全的割裂,就“神经病”这个词来说亦是如此。所谓“神经病”,兼顾日常和科学而言,我们可以理解将其为,患者身上一定是“有哪根神经搭错了”。然而,正如我们日常言语的意义,这个“搭错了”产生的是疾病,但有时又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现象。神经科学家、科普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一书就描写了 “七个神经病”精彩纷呈的故事。“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书中第七章的标题,刻画的是动物行为科学家坦普•葛兰汀的曲折人生。她能洞悉母牛的情绪,却无法领略人类错综复杂的情感;她能在“拥抱机”中获得安全感,却无法感受大自然和艺术的美妙。实际上,她是一名自闭症患者。相对于人类来说,她更像是一名火星成员,有时她视自己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在我看来,她在农场研究牛,与牛群生活在一起,更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类学家”。本书中的人物,受到各种神经病情的肆虐,除了坦普•葛兰汀之外,还有“失去色彩的画家”,因为一次离奇的车祸,从此看不见色彩,最后却在“黑白画”领域大显身手;有“最后的嬉皮士”,曾经叛逆,迷失于嬉皮士风潮之中,后来因脑部肿瘤致使失明、健忘,却也了无烦恼,成了神圣的愚人,可一旦熟悉的音乐响起,他就摇身一变,成了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有“精彩过活的妥瑞氏症医生”,不时伸手一戳,跳上跳下,重复着奇怪的字眼和动作,可他又是一位受人景仰的外科医生和飞行员;有“宁可再度失明的人”,黑暗中摸索了四十年后重见光明,却掉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新“视”界,他无法适应,直至重回原来的无光世界;有“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缘于一场怪病,三十多年不曾回乡,却能精准、生动地画出当地的一景一物;有“孤绝的奇才”,自闭症让他不及平庸,绘画才能却犹如一座孤岛,让我们见识了人类生命的丰富性。读完本书,我们知道“神经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它代表着疾病与创造力。就像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本有一条平坦的道路但被堵住了,于是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前进,而另一条路是少有人走的路,注定要走得更加艰难,但是也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我们的脑神经工作起来大抵也是如此,千万不要忘了它会另辟蹊径,让我们的身体发生奇妙的变化。实际上,如果我们只从科学的(外部的)角度来研究“神经病”,就有可能将病患仅仅看作一个有待治疗和恢复的客体,或者作为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如果科学家和医生抱持着这种态度,我们就可能会从病人身上剥夺掉他本来所具有的创造力。倘若非要研究的话,我建议像奥利弗•萨克斯一样,不仅面对前来问诊的病人,而且要去拜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做一位“神经病”王国里的人类学家。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有意思的小故事,穿插零碎知识,毫不生硬
  •     若不能理解我们不熟悉的、不适应的人和事,至少怀有善意去包容他们。虽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可是普通人有可被抵达的路,而他们没有。
  •     大脑即使受伤,也在创造着自己的无极限
  •     乍看书名会以为是科幻小说,实为探索脑神经、认知科学的小故事集锦,读起来不算费力。中学时候脑洞大开,想象我们大脑是一个独立、有高度智慧的外星生命体,在远古时期移植进猿人身体中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但这种生命体受人类身体影响而受到抑制,有了七情六欲,有了贪嗔痴,有了邪恶的人性。有时也难免悲观,每个人都生而不同,我见即我所思,我思即我所见这种思辨或者穷极一生都是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到头来我们终究得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又特么矫情了,擦!
  •     那些没可能“复原”的精神病人,往往自有其独特的精神稳态,其与常人状态的差异,或许真的堪比火星和地球的差异。了解这些非常态,首先得放下成见。不单单作者要这么做,读者也是。
  •     大开眼界
  •     好看哦
  •     好老的素材,好想知道故事里的大人和孩子们现在如何?
  •     既是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的科普作品,但同时也是饱含着人文情怀的纪实类读物。
  •     全书都带了一种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却总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乐观与从容,与其说是一份神经医学的研究报告,不如说是努力展现还原了一些特殊人群看世界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思考问题不能太当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悲剧转化为生命的馈赠,但是我们都应该学着去体会和拥抱这样的生活态度。
  •     看看
  •     无论是之前读《皮囊》、《逃避自由》、《正义之心》还是这本《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在探索自己。这本更偏向神经科学,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视角,发现自己并不是个单纯的心理认知问题,也没有成功学那么蛊惑人心。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客观,也仍旧有许多未解之谜。很高兴在这本意义独特的书里,我确实看到了同样擅长思维模仿的案例,这种类似古老巫术灵魂转移的方法的确获得了证实。而且这本书也让我相信,人生而不同,我们所看所思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形状和颜色,和突然恢复光明的盲人面对的他们无法理解的视觉影像其实是同一种客观存在。也自然不必要收获谁的认可。谢谢这本书,让我不孤独。
  •     将人类的大脑疾病简单归为精神疾病过于简单粗暴了,很多的患病者可以在病痛折磨下奋力完成生活,值得敬佩。
  •     脑额叶真的好厉害啊……
  •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角度体会“残疾”人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审视,我们也能够更好的看清自己,非常值得一读!
  •     一本读完让人暖流直冲心底的书
  •     有好几篇文章都有相关的电影了~第二章《永不停歇的音乐》第七章《自闭历程》!
  •     好有启发。标题的意思是:自闭儿是“来自火星”的在地球人社交规则中蹒跚学步的“人类学家”。但换个角度想,认知科学家也是在这些“火星人”的大脑和内心世界中做田野的“人类学家”。用“复制/象征”的角度来区分“自闭儿/普通人”的猜想尤其有趣。
  •     比小说还精彩。 尤其推荐《最后的嬉皮士》《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