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6
ISBN:9787500425168
作者:(美)克莱恩
页数:285页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
作者序
l.绪论
2.何为香烟
3.香烟超凡
4.芝诺的悖论
5.卡门的魔性
6.军人之友
7.时代之风
8.论战式结论
鸣谢

作者简介

香烟展示着丰富与生动的世界。它成为许多现代重要的哲学、诗歌、小说与戏剧中的情节、主题、素材,甚至角色。香烟是我们现代世界中的一个重大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层面的意义。本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一种大众文化的分析,在理论上定位在介于文学批评与政治论述之间。作者围绕着介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香烟,从香烟的观点谈及其他事物。


 香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很有意思。理查德·克莱思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有几十年的烟龄。他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就是基于想戒烟。他意识到不再吸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去了解香烟的特质,以及了解自己如何养成吸烟的习惯。于是,他写了这本专著来赞美香烟,并且写完之后他真的把香烟给戒了。这本书是一个“文化研究”。很显然,文化研究有一个前提问题就是,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科语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过程就是符号(symbol)的创造和使用。可以看到,作者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讨论的,香烟在他看来是一个文化符号,包含着复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说,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烟草是一个小小的神。他们认为烟草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烟草的余烬能使整个部落围绕着他们祖先的灵魂联合起来。又如,在战场上,香烟甚至被看成是生存(survival)的必需品。对士兵来说,香烟把他们暂时从相互屠杀的现实和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死亡阴影中救赎出来。在一些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之间可以随意地借火,这被称为“吸烟者的兄弟情谊”。烟民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香烟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而“借火”这一动作则是对这一身份的相互承认。可以想象,社会舆论对香烟的谴责声音越高,这样的意味就越强烈。此外,对于普通烟民来说,吸一根烟大概不需要什么理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例如,早晨睁开眼睛,吸一支烟开始新的一天,也可以在睡前吸一支烟,可以为了打发时间吸一支烟,也可以为了放松或集中精力吸一支烟。总之,无数支烟有着无数个琐碎的原因。想象一下,一个烟民每天要把“掏烟-点火-吸烟-掐灭”这一系列动作重复几十遍。这不会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全是扯淡,nothing more than bullshit。很明显,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就是慢性自杀。要是还让别人吸二手烟,那简直就是谋财害命。所以应该戒烟。戒不掉?那是你没有意志力!这种想法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这里面的逻辑是很简单,应该说也很正确。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伟大人物也吸烟,而且他们意志力超人。而且,在今天,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不足以阻止他们继续吸烟。实际上,当我们把香烟定性为浪费时间、金钱、生命因而有百害无一利的东西时,我们已经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审判他人了。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因为我比你好,我有权,更有义务告诉你该做什么。”当这种逻辑形成一种主流和压制性的社会意识时,它就无异于一种“多数的暴政”了。抛开是非对错问题,这种逻辑也限制了我们观察文化的视角。如作者在书中展示的,香烟是哲学、诗歌、小说和戏剧中处处可见的主题、素材和角色。香烟在社会文化方面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意义,如果我们固执于一元化的逻辑而对这些视而不见,那么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
  •     要是在那时候读了这本书就好了,我便不会任性地去夺姥爷手里的烟。看他虚弱地仰在病床上,脸上皮肤紧紧绷着,显得眼窝更加抠髅下陷。可他手里仍夹着香烟呢,我狠狠地想,那火光吞噬的,那呛人的白烟带走的就是姥爷的生命。“别再抽了”,我终于忍不住大喊,扑上去掰姥爷的手。突然,他睁圆了眼瞪着我,烟被他攥住,竟夺不过来。当时,我眼泪就淌下来了。要是那之前读了这本书该多好,我绝不会再去抢烟。就像该书作者引导我思考的——我们总把长寿当作绝对价值,可谁规定了人一定得长寿和健康呢?难道人类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吗?相比癌细胞对躯体毫不留情的侵占,姥爷选择以吸烟的方式来自主控制生命长度——尽管是含“自杀”隐喻的缩短——不也属于某种带有独立意味的慰藉吗。烟,能戒吗?作者的答案似乎是个悖论。你刻意去戒,那就一定戒不了,可一旦放弃尝试,烟瘾也自然对你没了兴趣。作者举出一篇名叫《芝诺的告白》的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终其一生都在奉行一个虚幻的信仰:我抽的烟是最后一根烟。事实上,这“最后一根”总是变成“另一根”,变成“最后的一根”香烟系列中的一根。直到小说结束时,主人公已经老迈,才发现不停努力戒烟其实正是所有吸烟者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他终于不再担心吸烟对他身体的影响了,然后……他竟然就戒烟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解释不了,但却能举出相似的例子。陷在戒烟的泥潭里面的常是男性,这不等于女性就可以逃脱,一种叫“厌食症”的奇怪疾病同样困扰着她们,或者更甚,因为女性要脆弱和敏感的多。在发病时,女性会哭泣、会呕吐、会自残,每次发誓“最后一顿暴食”,却在这种仪式结束不久后,再次吞下大量不知滋味的食物。随即,悔恨、自责的情绪猛烈袭来,她被击倒,终日生活在焦虑中。只有当她肯坦然接受这一切,接受这疾病,也接受由于完美主义过分看重的身材在暴食中日渐肥胖,变态的食欲才会离开。但这对多数女性并不容易,所以这怪病也只能伴随其一生。我更愿意用基督教的观点解释烟瘾和食欲的突然离去:我们总是放不下自己,偏要以个人意志挑战,为什么非要一个人抗争呢,不如把一切交托在上帝手中。有趣的是我的太姥,她从很年轻起就抽上了卷烟,到80多岁可以说抽了一辈子。从平房搬进高楼,她听说不让抽,竟说戒就给戒了,仿佛没有费任何努力。有不少人慕名来打听戒烟秘方,老太太盘腿坐在床上笑而不答,顶多说上句“地板干净,可别给弄脏了”。至今想起来,我也觉得无法解释,后悔当时没套出她几句戒烟秘诀,没准一句话就能驳倒《香烟》整本书的旁征博引呢。我不诅咒香烟,更不会诅咒吸烟的人。如果说让香烟从这世界上绝迹的想法太不现实,那么我希望,至少我爱的人可以放下手上的烟。如果是我给这本书作序,我就像以上这么写。
  •     吻火——读理查德•克莱恩《香烟:一个人类痼习的文化研究》明清小品文常有独抒性灵的妙见,比如说到和尚酿酒,妓女读经之类亦大有佳趣在!明袁中郎就写过一本小册子叫《觞政》谈论酒,令人不仅觉得酒中可以有真趣,而且欲辩也可以有很多言。烟酒向来并称,时至今日,西哲理查德•克莱恩以更大的篇幅来讨论烟,相映成趣。但是袁中郎谈酒多从自身经历谈起,他像苏东坡一样好酒而不善饮,故强调的是酒的趣味格调;而克莱恩以后现代学者的身份,从香烟所包含复杂的文化讯息上切入,把香烟看成是一个文化符号,说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神秘的心理和精神渴望。然而尽管克莱恩在书中很大程度上赞美了香烟,写完此书后,他却成功地戒掉了吸了几十年的烟。从性质上看,此书毫无疑问是一本学术上的专著,但是它力求达到的却是富于风采性的批判性写作,因此绝不难读,充满幽默机智以及某种独特的挑逗性的语言,使香烟隐晦在庞杂的文化底片的模糊面孔别有意味地显影出来。它不可思议地赋予香烟特定的哲学尊严,巧妙地为香烟注入了一层“三杯通大道,五斗合自然”酒一般的超凡的诗意品质,更为难得的是表现了神奇和一种对压迫反抗的激情。与国人的大部头的难以卒读的学术著作截然相反。克莱恩在序言中就明确地提到本书的目的是:“是使本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一种大众文化分析、一次政治上的疾声力呼……以及一段对香烟的讴歌”。但是你能想象作者对香烟这两个简单的字所做出的兴味盎然的十万倍字数的精彩的阐释吗?不能,绝不能。因此本书是奇书。长久以来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既然吸烟有害健康,而人们却又为什么依然吞云吐雾,不亦乐乎呢?”在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答案是?答案是:一烟在手,我们就可以掌握虚无的世界?呵呵,你自己在书中去找!反正我觉得克莱恩说出了爱烟或不爱烟的人们想说而又没说出的,总结了天生不丽质的香烟的所有魅力。似乎读完此书我所痴迷的已经不再是香烟本身,而是香烟所焕发出来的文化之超凡了。比如吸烟对身体积累性的不明显性的伤害,正好揭示出一个哲理:每个人总有一个侥幸的心理,只有在遭受挫折之后,才能将侥幸变为小心,否则,人的这个心理就会长久下去人们的侥幸心理。自然而然地我想起了丰子恺在《渐》中所言的道理:那种缓慢的变化使人易于接受。呵呵这就是答案。读罢此书,不免回忆起梁遇春在其悼念徐志摩的名文《吻火》中所说的那一段话:“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游一天晚上,他(徐志摩)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大概把吻火这个词牢记了他短暂的一生,而我也臭味相投地对吻火这个词产生了烙印般的记忆。长久以来我就不把抽烟叫做抽烟,而叫做吻火,对,吻火,kissing the fire。为什么独具慧眼出版此书的著名出版策划人石涛先生不把此书的中文译名改做:“kissing the fire(吻火)”呢?这样一定会为此书带来更多的读者!这在我而言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相信冲着香烟这种kissing the fire的诗意精神,只要有人类在,香烟就会继续地“薪火相传”,而且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许会找到办法减少甚至完全祛除尼古丁和焦油的含量,吸没有害处的烟。中国烟民两亿三千万,大学里的烟民更不在少数。倘若真能如此,真是善莫大焉啊!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吸毒的艺术家们也可以动用自己神魂颠倒间的艺术作品为毒品正名,至少赐他一个“享受人间天堂,激发创造活力”的恶灵之誉。ps:作为文化研究,这本书真棒。
  •     有加缪,和波德莱尔那篇写鸦片的文合起来读效力更佳
  •     原来你也看过。
  •     在大学时读的,对这类小众但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行为或文化的研究我一直钟爱,可惜这类的书太少
  •     认识自己 杀死自己 超越自己
  •     烟,生命,其它。。
  •     据说著作人写了它而戒烟。。但读之?---无效。
  •     我记得康德坐在巴黎的咖啡馆,抽着烟,想着证明眼前的桌子腿是否存在。
  •     戒烟是个问题
  •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香烟的种种好处,写完这本书后他戒烟了。哈哈。
  •     我爸看了也戒不了。
  •     烟草的魅力堪比卡门扭的跟科多巴小母马的臀,经院派式的灵性,常怀疑作者是否会像林语堂一样未戒成,沙叶新那种刚烈决断毕竟少。
  •     原来抽烟可以很优雅。
  •     只有彻底了解它,才能彻底摧毁它。没有一件东西是完全恶或善的,它不过是我们和这个时代的矛盾的象征。不要在远处向我们跑来鄙夷或赞美。
  •     香烟是话题、道具和拜物教,吸烟是社交、表演和仪式,烟被美化都赖文艺作品。
  •     哥;非寂寞,但香烟盒堆成山、、、
  •     刚开始看一天,浩浩荡荡的禁烟运动就开始了,真是巧合。讲卡门的那章挺有意思,之前看小说和看改编电影的时候都没怎么注意到卷烟厂和卡门的烟,果然人还是有盲视的。《卡门》要重读=。=
  •     时间之外的时间、一种姿势和行为的暗示语言
  •     老师借我读的。
  •     读完就只记得一句话:“香烟,不是美,不是好,是超凡。” 还有一些牛逼伟人们的牛逼无比的姿势…… 比如Coco Chanel老太太……
  •     不戒烟是因为没毅力?图森破~乃伊吾~
  •     压抑吸烟的欲望经常使被压抑的欲望再次涌现,且更为强烈,使它看上去越发邪恶,被掩藏起来的邪恶而强烈的诱惑越发使人不可抗拒
  •     没有什么共鸣。看的时候年纪太小。
  •     前三章不错
  •     蛮难度读的一本书,读完以后交往的女生都是会吸烟的,貌似下了魔咒……
  •     香烟的存在含义也许就在于它会让人上瘾,会让人有戒掉的冲动。
  •     一本神奇的好书
  •     烟雾万岁
  •     一个富含很多悖论的书,对于香烟对于心理作用有细致描述
  •     呵呵了 说的没有错的 但有必要扒出一大堆历史说这事儿呢 不就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儿
  •     虚无
  •     香烟确有其独特的美学、象征、文化,不过著者显然痴迷于它而过度赞颂了。毒性成就了它邪恶的美,我欣赏却不能无所顾忌地接受~
  •     10年前读过,该书从烟草的起源到发展,以及文化、心理、社会……等做了多角度的论述,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据作者称写完书后他成功戒烟。
  •     文理馆藏
  •     喜欢这类对于物的研究,还没有细读,希望自己能有时间好好读读。
  •     2000年开始抽烟的时候买的书,最近翻出来重读。吸烟者不知不觉地和香烟跳着一曲探戈 它的美令吸烟者也变得美好 并且汲取了它的力量
  •     (这个上当了~)
  •     關於虛無的科普書
  •     "抽烟是呼吸之外的呼吸."
  •      重新读。。。太经典。
  •     早前看的,今天去图书馆找书时候又看到了,内容都忘差不多了就记得里头有波德莱尔的写烟的一首诗挺好的
  •     上学的时候在席殊读的,其实好多书都是这样,如不是又遇到了,根本不知曾经出现过。
  •     读它会世一个错误 跟本就是胡言论从文化函义什么都能被说成好的
  •     真哲学
  •     当时还是在一个卖各种文具杂货的小学旁边的杂货店里面买的,很不起眼的一本书,因为我是不抽烟也没有打算会去抽烟的,所以买了一本关于香烟的书籍看了下,发现人类为了为自己的不良习惯正名,还真是可以抽出时间写出这么一本让人瞠目结舌的"理由书"的,哈哈,不过倒有不少说得不错,只是我还是不会抽
  •     迷人,远望
  •     以前看过一次,又想看一次,但是最近真的不想看书,打开电脑不想写论文——是没勇气,真够贱的。
  •     香烟有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