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民国一碗粉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12206771
作者:林志捷
页数:454页

内容概要

林志捷
(笔名“散客月下”),回族。1963 年5 月13 日生,原籍广西桂林,现居北京。任北京广西企业商会首席文化专家、新闻发言人,桂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为《德语学习》《今古传奇》《爱人》《悬疑》《有诡》《漫客:悬疑世界》《迷小说》《新故事》等杂志撰写小说及专栏文章。出版有德国文化主题小说集《满世界找诡》(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公安题材小说《午夜故事:凶宅日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越狱》(群众出版社,2011)。作品《很像一个人》收入《2009 年中国悬疑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菊戏》收入《中国最好悬疑小说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1)。为桂林档案馆撰写文史专著《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本书由25 万字,100 多幅照片、图片构成,以编年史和史料考据的形式,讲述桂林米粉的起源、影响及围绕桂林米粉所发生的,牵动中华民族心魄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某种地方小吃立传、考据和书写编年史的大型书籍。
这是一本以史料为食材烹制的风云大餐。作者以清末到1949 年的广西为主要背景,展示了桂林古城最富戏剧性的半个世纪。有清末新军训练、民初议会选举、老桂系陆荣廷统一两广、新桂系在北伐中崛起、广西“模范省”的建设、八桂子弟浴血抗日前线,也有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突围战、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在抗战文化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桂林米粉都充当了其中一个角色,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展示历史,需要有宏大的叙述,更需要有对细节的关注,以桂林米粉作为民国细节,无疑是对一个时代最有趣的注解。在表述上,作者并不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侧重于史料本身对历史事件描述,通过对图片、新闻、当事人回忆录等原始材料进行整合,完成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多少有点另类的组合与重塑。


 半壁民国一碗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桂林晚报》2015年11月08日  ■邓祝仁  这部令人惊艳的书叫《半壁民国一碗粉》。“半壁民国”,指清末民初到1949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一碗粉”,特指桂林米粉,也包括广西各地的米粉。  作者在十余年间搜寻了世界各地有关米粉的历史资料后惊讶地发现:在这五十年众多历史大戏的演绎中,桂林米粉以一个角色不失时机地参与其间。“治大国若烹小鲜”“五百匹马奔桂林”。本书将米粉这种地方小吃和古代前贤这两句谈治国、品桂林的金玉良言紧密联系起来,和中国、广西、桂林的五十年风云变幻融汇起来,竟然天衣无缝,这便是本书惊艳之一也。至少在阅读之前,我想象不出桂林米粉在20世纪上半期风云际会中能扮演如此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可以这样“另类”入传。书中写了清末的“米粉党”和“悔过党”,写了孙中山先生的米粉令和诸位政坛顶尖大佬的“枭雄粉宴”,写了新旧桂系的米粉情结,写了抗战文化城那帮文人的马肉米粉经,当然也提及周恩来工作之余“多次品尝桂林米粉”,李克农充当“外卖”为急得满头是汗的“八办”工作人员买米粉、送米粉,还写了白崇禧白公馆的米粉故事……故而一书在手,可以感知那五十年桂林、广西从政坛到市井的大概风貌。  本书令我惊艳之二者,在于作者慧眼独具,不人云亦云,给人以沉思。比如桂林文化城,这个似乎已说尽道破的话题,此刻却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显然不愿重复,而勾画出了另一面。从书中你虽然可以继续读到那些熟悉的红色名字,但故事却是你尚未见识过的,还可以读到你至今或许根本就不知晓的那些确实存在过的人物和情节。比如桂林文化城夜生活,尤其包括了热闹非凡、盛极一时的解放桥东头名曰秀水塘(臭水塘)的红灯区,作者的神来之笔居然通过一碗米粉,勾勒出了好一幅广西红灯区发展脉络。一批灰色文人、无聊政客、消遣小说作家、三流演员,纷纷出场亮相,或出入红灯区,或坐在担子米粉旁,或沉迷于三角恋,打情骂俏,光怪陆离,郁闷烦躁,生活清苦,却不乏有滋有味,心情舒畅,新桂系模范省的宽松环境给战争期间大后方各色人物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的个人独立、生存发展提供了适合的空间,这是不是文化城得以持续繁盛六年的一个要素?  令我惊艳之三的是作者林志捷君其人,我惊艳其心定诚笃,执着如一。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却割舍不下桂林这片土地。对这座城市的爱变成了这部45万言,包含100余幅老照片的鸿篇巨制。他奉真实性为第一要义,不引神话传说,不采臆想故事,排斥伪“民间传说”,不联想、不想象、不夸张、不创造,人物细节、图片数据,无一不有来处。十年笔耕,三易其稿,还不值得惊艳么?——— 在这浮躁肆虐社会每个角落的当下,作者最后居然还是从本土故纸堆中发现新大陆——— 为了《灵川县志》“米粉村”的记载而踏勘之,最后追溯、钩沉、发现、考证出了桂林米粉的滥觞与最早的文字出处在明代本地官员黄佐(1490-1556)撰写于嘉靖九年(1530)的专著《泰泉乡礼》中。《桂林米粉》一书的编辑韩海彬说“林志捷君仅凭这一条发现,就足可以在桂林米粉研究史上赢得一席之地”。  因此,本书无疑堪称一部可信而有趣的桂林米粉传,有米粉起源与影响,有围绕米粉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顶级人物故事,其间穿插市井小人,插科打诨,风云风月,家长里短,真的琳琅满目。篇幅所限,实难一一,感兴趣者,不妨搜寻,品读品味。
  •       世人早已熟知广西的清雅,漓江的秀丽,本书将要讲述的是一个地处偏僻的省份,在艰难岁月中,如何以大气节的风范崛起奋进;一座悲壮雄浑的古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怎样以海纳百川风度,承担国家责任。这是一部关于广西人的历史正剧。半个世纪的大喜大悲,尽付小小一碗桂林米粉中。西谚有云:一万个观众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山水审美观,外来游客走马观花看桂林,从表象中很难领略到桂林的真谛。民国年间河北人安娥(1905—1976)对桂林山水的第一印象颇具代表性,她说:“桂林的山,是一个极宜于拍照的模特儿,只要能够取长弃短的话,随便以哪一个角度,都可以随手取得最美丽的照片。但如果把整个一片山都拍下来时,反而觉得平淡,因为它们——山——虽美而少变化,一个山峰和一百个山峰都像是孪生儿;高矮,大小形状一个样。”1  安娥看到的,只是桂林山水的表象。要理解桂林山水的精神,还需纵观、鸟瞰大广西,从大山大河的视角,以大悲情,大勇武的历史,方可领略真谛。  古往今来,描写桂林的诗文、美文不少,雄文罕见。唐人任华(生卒年不详,唐青州乐安人)在桂林写下《送宗判官归滑台序》一文,是雄性山水审美的经典,字里行间,罕见的豪情阔视。是真汉子眼界自不同,任华放眼看桂林,看见的是“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四季敢炎凉,一雨吞江山。不仅山水,桂林的气候,也是真汉子的性情,敢爱敢恨。蒙蒙漓江烟雨看似风情款款,实则不然,那烟雨自水波一起,漫向群峰,气势横霸吞山河。春日里的桂林,秀美而不矫情,绝不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娘娘腔可以媲美的,漓江烟雨,是铁汉柔情,切不可误读了;盛夏血烧,三秋剥皮,初夏仲秋的雨最爽快……还有清明时节“广福王上坟”的倾盆雨,哪一场不让雷公电母酣畅淋漓?  最爱的是彻骨的寒冷之后,来一场漫天飞雪,银装裹起翡翠,驱车尧山脚,在坟场墓地环绕中,烹狗宰鸡喝三花烫米粉——人与天,平等的快意恩仇。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平地看山的结论,写这句诗的是宁波人王正功,曾在湖北、福建、两广等地为官,见过不少名川大山,以平视观景角度比较之后,故此得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论断。从此,“甲天下”一语传咏千年。站在平地看青山,满眼皆是孤峰奇秀,所谓“甲”,不仅是优于天下之“甲”,更多被解读为秀丽、玲珑之“秀甲”。“甲天下”一语成谶,主宰了古今万千游客的审美方向,只看得到桂林山水的精巧柔美,很难领略到桂林山川的雄浑。  民俗学家朱介凡(1912—2011,湖北武昌人)用60年心血,冶铸谚学巨著《中华谚语志》共11卷。全书收录古今谚语52000余条,其中收录了“桂林,桂林,大悲情、大勇武的桂林!”2一条,即以表示,“大悲情、大勇武”与“甲天下”一样,同属于桂林定语。  桂林山水属喀斯特地貌,这种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绝非桂林独有,缘何桂林独称“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桂林是广西一省的象征性城市。数千年八桂风骨人文积淀,成就了一座小城的盛名。  人文,人类文化的简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清代文人徐珂描述“五百匹马奔桂林”,源自桂林皇城所处位置的气势——内有宫殿建筑本身的雄伟,外有“千峯环抱,若无数笔杖,奇峭插天”,形成了“五百匹马奔桂林”的壮阔意境,大有壁立千仞之势,海纳百川之态。只因为生存在连绵群山中的广西人,有容纳天下的胸襟,桂林山水才得以“甲天下”。  “五百匹马奔桂林”出自徐珂(1869—1928)《清稗类钞》之《粤西贡院》:“贡院形势之佳,粤西为首,本明靖江王府,俗号皇城,在城东北,别有内城,向南曰正阳门,背倚独秀峯,天然一枕。由外而内,叠阶千有余级至公堂上,千峯环抱,若无数笔杖,奇峭插天,俗云‘五百匹马奔桂林’是也。”4  “五百匹马奔桂林”是天的视角,以苍穹为立足点鸟瞰桂林,视野之内别无他物,唯有群峰“拔地峭起,林立四野”5山环水抱一座山水之城。  “五百匹马奔桂林”更是八桂儿女向心力的表述,千万人合力,千百年智慧熔铸出一座国魂之城。  米粉,一种米浆热处理成形的小吃,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在广西具有普遍性,“桂林米粉”是其主要代表。米粉的历史与面条一样悠远漫长。早在东汉,中国就有“煮米为 ”,的记载,东晋时期,西南地区已出现供应朝廷的“贡粉”,宋代有“米线”、“米缆”、“米 ”、“粉”等食品,明嘉靖九年(1530),“米粉”一词,正式在桂林诞生,并为广西各地民众接受、喜爱。经过五百来年与地方饮食文化交流、演变,逐渐形成了口味独特的“桂林米粉”,在世界米粉家族中一枝独秀。  明人张潮语:“文章是胸中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以大地理的眼光看山水,弹丸便是宇宙;以大历史的胸襟读史料,钩沉也能治史。古人有“治大国若烹小鱼”治世观,即说明美食中蕴含着历史大道。米粉在美食之林中地位远不及小鱼,笔者在解读米粉历史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在众多多历史大戏的进程中,米粉都会不失时机穿插其间——尤其是从清末到民国的半个世纪中,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岁月里,米粉,见证了八桂大地的沧桑巨变;当城市担负起“复兴中华,建设广西”的重任时,米粉滋养了从贫瘠中崛起的开创者;数十万军士出广西,战马出征北伐、将士热血抗战,驰骋半壁民国血肉河山;“五百匹马奔桂林”,城市承担了大后方的责任,米粉穿插在历史事件的间隙,每一碗,都浸泡着那一个时代,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一根根细长的米粉,连接着八桂大地的血脉与记忆。您到过广西,可以记住山水而忽略城市,但不能忘记市井中的桂林米粉。  从2000年开始,笔者便辗转各地搜集广西史料,旧货摊、图书馆,从北京到欧洲,从街头书摊到各国数字图书馆,重点是清末民初的书籍、报纸、杂志,找出关于广西的主题史料,抄录、拍摄。在这过程中,还交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汇聚成网络小团队,搜索能力大大增强。不但在旧书摊上淘选,还通过参与网络拍卖、付费下载等手段,汇聚了海量老照片、旧书刊,深藏于浩瀚故纸堆中的往事不断浮出海面,笔者将其一一归类,再结合以海峡两岸学者在战后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对照地方史料,便可从中读懂我们祖辈的家园。本书既归类后的第一个成果。  《半壁民国一碗粉》是一部由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当年报纸、杂志上摘录的片段,地方政府颁发的法令、制度以及省、市、县志、年鉴等权威史料构成的情景大戏。我们不是历史的亲历者,叙述历史只能请史料说话。  《半壁民国一碗粉》是由桂林米粉充当主角,以大历史为背景演绎的一出多幕剧;记录历史的鸿篇巨著往往乏味,粉碗承载的历史不会枯燥,在卤香氤氲中读这本书,有万般滋味。  大历史均是由小细节构成,米粉是与桂林人生活最为密切的一个细节,笔者力图让史料中的米粉情节不再孤立,将前辈留下的那一段段简单文字,重新组合起来,逐渐构成城市历史血肉读本,笔者相信,通过一碗米粉,可以帮助读者从细节处读懂逝去的大时代、大事件,再现我们祖辈的悲欢、辛劳与成就。  山间谷米,漓水原浆,河山精髓成就了桂林米粉。山有傲骨,水有魂魄,漓江烟雨,气吞山河。  本书三易其稿,成书过程,得到众多朋友、老师的帮助与支持,首先要感谢的是恩师马元浩先生,老师三十多年来,专注拍摄古代观音像,搜集研究旗袍,教给了我从小细节认识大历史的治学方法。其次,挚友邓云波先生对选题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锁定“米粉”主题源于他的建议,初稿成文,也是先生给予了最负责的斧正,并提出了扩充论证的建议。二稿完成后,得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殷德俭社长慧眼识荆,将该社2014年001出版合同签署予我。《半壁民国一碗粉》的最终成型,与韩海彬、王晶两位青年学者的努力分不开,历年来,二人不计代价,倾心倾力帮助我深挖史料,校对图文,夯实历史,其所付出的心血,并不亚于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三稿完成后,又得到北京广西企业商会秘书长卢爱任先生鼎力支持,亲自安排我回广西再做实地调研,又充实了不少重要内容。卢先生还特别介绍回国讲学,途径北京的白先勇先生与我见面,得到白先生当面指教,诚为难得。  本书采用了钱钟书、易熙吾、陈光良等前辈文史专家的部分研究成果,也采用了白先勇、苏理立、黄继树、陆地等作家小说作品中少量细节描述片段作为辅佐,以渲染情景,因为这四位本土老作家都曾是有关米粉事件的亲历者,其描述有可信性。但本书不引用“神话传说”,更不采纳打着民间传说幌子的臆想故事、伪“民间传说”等。本书第十三章《回望晚清》,是一组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背景的米粉主题小说,系作者原创文学作品,作为茶余读物,不能当历史看待。  本书体例繁多,大量直接抄录原始资料的文字,目的在于还原历史,晚清到民国,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当时的行文风格各有千秋,现代读者读来会略感生涩,但正是这种生涩的语境,可以真实表达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心迹。另外,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笔者也努力寻找多方阐述的原文,立场带来观点,多角度看事件,更容易接近真相。  1 安娥. 《大桥风景线》. 广西日报,1942年9月7日(引自《安娥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461页)  2 朱介凡. 《中华谚语志》.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44640页.  3 南怀瑾,徐芹庭. 《周易今注今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54页.  4 徐珂. 《传世藏书:清稗类钞》第1卷.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67页.  5 柳宗元. 《桂林訾家洲亭记》//《柳宗元散文全集》.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60页.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趣味横生 很有意思的写作方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