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101082814
作者:林富士
页数:653页

章节摘录

  虽然《太平经》的主要内容和撰述旨趣已可大致厘清,但这本书的性质仍然不易断定。就天师的企图和立场来说,《太平经》的基本功用,至少就其说教体的部分和天师对其所做的诠释而言,的确是一部经世济民的“政治性”作品。因为,尽管其中有不少有关“治身”的医疗、养生和神仙之说,也屡屡述说神仙和鬼神的世界,但是,其终极关怀仍然在于“治国”平天下,所有的“治身”之术也都是为了“治国”的目的,而且,这些方术和道书都是要献给帝王,作为“资治”之用。就这一点来说,《太平经》很难说是一部道教的经典,因为,绝大多数的道教经典,其撰述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供道士和一般道徒修道、行仪之用,或是为了宣扬、阐述道教的信仰为主。至少,很难证明这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无论是其所创或援用),因为,从天师和真人的对话之中,我们知道,他们并未形成一个“组织”,也不曾计划要成立一个宗教性的组织,虽然天师似乎正在进行宣扬其理念的工作,也到处积极物色可以接受其理念的弟子,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有组织的宗教,相反的,他仍将改革社会、消弭灾厄的最终希望寄托在帝王身上,所有的教化世人的工作,也是要透过政治的组织和运作来进行。因此,除非能证明书中的天师或真人就是张陵或张鲁,否则,将《太平经》视为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恐怕不恰当。  不过,纯粹根据天师的动机就将今本《太平经》视为一部“政治行性”的著作,似乎也不妥当。因为,将所有文体的篇章汇聚一起,编辑成书的,不一定是天师,其编辑的目的可能也和天师不尽相同。天师的原始目的是为了将“天书”(“道书”;“本文”)献给帝王,作为“治国”之用,其中似乎并不包括“问答体”的部分。  ……

内容概要

林富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研究所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孤魂与鬼雄的世界》、《汉代的巫者》、《小历史》、《疾病终结者:中国早期的道教医学》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编 瘟疫的冲击与回应
中国中古时期的瘟疫与社会
一、引言
二、大疫流行
三、冲击与挑战
四、政治回应
五、医者与医学
六、疫岁之巫
七、宗教救赎
八、结语:天灾或人祸?
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
一、引言
二、释“疾疫”
三、献帝时期疾疫考
四、宗教与疾疫
五、结论
第二编 道教的终极关怀
试论《太平经》的主旨与性质
一、引言
二、近代学者对于《太平经》性质之讨论
三、《太平经》残存文字中所见之作者与撰述主旨
四、历代文献对《太平经》主旨之陈述
五、结论
附录:《太平经》研究文献目录
疾病与“修道”:中国早期道士”修道“因缘考释之”
一、引言
二、因病遇仙(道)
三、因病求道
四、病中修道
五、结语
……
第三编 医疗传教与道教医学
第四编 巫觋活动与厉鬼信仰
第五编 身体、疾病与文化
征引书目

作者简介

《生命医疗史系列: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所收录的17篇论文中可以得到解答了:中国的政治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分裂与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兴的本土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逐渐茁壮长大,传统的巫觋信仰则大力推动厉鬼崇拜,并广设祠庙与神像的现象。

图书封面


 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读后感疾病史的研究途径通常分为四类:1.医学史或医疗文化史2.历史——地理病理学3.病因学4.社会史和文化史。林富士先生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当属第四个范畴,即着重于探讨疾病在中国中古社会和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全书相当于林先生十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论文精选集,按主题大致可分为“疫、道(佛)、巫”三个部分,以宗教(主要是道教)和疾病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为论述重点,分析了宗教在“瘟疫社会”中拥有的特殊地位。林先生旁征博引地再现了东汉晚期到南北朝时期“大疫肆虐”下全民恐慌的图景,认为佛、道等新兴宗教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当归因于它们应对“时疫”的成功,即提供一种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法。同时他也指出,道教和佛教虽然通过不同的方式“治病禳灾”,但在“病因论”问题上,两者的见解却别无二致,都将“天灾”归咎于“人祸”,并提出“身、国并治”的对策。在科技水平尚未达到足以解释病原问题的中古社会,宗教往往强调以“自省”来完成肉体和精神层面上的净化,并视其为“内在而根本”的疗法;而医术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辅助手段,虽然其在客观上推动了宗教的传播。这便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现代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在解释“病原”问题时有其时代局限性,无法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但若以普世观点来看,宗教在诠释“宿主”(人)和“环境”(社会)两个致病因素时却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科学,甚至还优于后者。以道教为例,其所提出的终结疾病之策,概括起来就是“全民承负”。换言之,瘟疫是人类共同犯下的罪行所招致的天谴,应由全体民众来承担责任。反观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在面对同样的“瘟疫危机”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将始作俑者定义为“某一群人”,地区之间互相推诿谴责,却决口不提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这是否属于一种认知和道德的倒退呢?很值得我们反思。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即便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相对于传统宗教提倡的“修身养性”疗法,现代科技真的更具优势吗?我们是否高估了科技的作用?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现代医学技术使疾病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高科技又反过来促使致病微生物疾速突变成抗性更高的“超级感染源”,给人类社会带来接二连三的公共危机(如SARS和禽流感等)。更可怕的是,这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一次甚过一次。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病菌和科技的“战斗力”是水涨船高的,科学家们必须不断地想出更高明的手段来对付那些“日渐狡猾”的敌人,如此恶性循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经验告诉我们,当思维陷入停顿时,换位思考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因此不妨从致病微生物的角度来评价人类的所作所为,看看事态为何会发展成这样。作为寄生物,病菌和病毒无法通过自身合成营养物质,必须从宿主身上获取。与此同时,宿主体内会自发合成针对该病菌(毒)的抗体。可以想见,病原体一定不倾向于快速杀死宿主,因为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在正常情况下,从感染到抗体产生会有一段间隔期,在此期间,病原体会和宿主共容共存,直到其产生抗体后再侵染下一个宿主。换言之,寄生物和宿主之间常常会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两者都能在对方存在的情况下无限期的生存下去,并且互相不会对对方造成重要的损害。”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和病菌之间的这种平衡得以巧妙维持。一定数量的人容纳一定数量的病菌,任何一方都无法随意扩张“领地”。每当有“外力”企图打破这种平衡,大自然就会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其回复到原来的状态。那么,所谓的“外力”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人口增长及其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如人口迁移、“城居”生活和农业灌溉)是疾病的主要诱因。 过去,当这种扩张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极限时,后者就会让瘟疫降临人间,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减少和经济凋敝。一部分产生抗体的宿主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更多的则是暴卒。由于宿主的大量死亡,瘟疫随即自动平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总是规律性地爆发瘟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外力”似乎大大增强,以至于人类和病菌之间频频爆发剧烈冲突。难道是今天的病菌比它们的祖先更为“凶残”?答案恰恰相反,是作为宿主的人类变得更“凶残”了。事实上,生物的进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致病微生物在古代的寄生方式与今天相比并无太大差异,只不过传播的效率(速度和途径)大大加快了。这显然是“文明”的衍生物,更确切地说,是科技的衍生物。医疗技术的进步有效地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口增长。对病菌来说,人口膨胀意味着宿主的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农业灌溉的面积和禽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总是伴随着人口迁移,这些都为病菌提供了更便捷的传播途径。它们在人类和动物身上自由地迁徙,演化出大量变种。如临大敌的人类忙着发明出各种特效药来对付这些新病菌。问题是,科技是“外援”,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并未和病菌一同进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退化了。换句话说,科技“割裂”了病菌与人类之间的纽带,使后者丧失了和前者同步进化的机会。以抗生素为例,滥用抗生素不仅增强病菌的抗药性,同时也减弱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因为被剥夺了合成抗体的机会),导致后者在面对新菌种的侵袭时不堪一击。至此,我们便能更理性地看待科技的地位。作为一种应对疾病的方法,科技有其优势,即高效快速。但这种优势仅限于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之内,且只能解决“外在”问题。过去,瘟疫带给我们的惨痛经历使我们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使我们认识到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各类宗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提供各种解释和对策的同时,也抚慰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不敢骄妄过纵。这一点恰恰是科技无法企及的。在现代社会,当我们用科技“全副武装”之后,与疾病正面交锋时的伤亡率显著下降,于是这种对“上天”的敬畏之心便渐渐消逝。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带来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它造就了一个无节制的社会,而一个无节制发展的社会必将因内耗而衰亡。疾病,尤其是瘟疫的爆发,究其本质,当归咎于由人类自身发展失衡引发的社会病;这种社会病投射到个人身上,便是某种具体的病症。因此,要解决“外在”问题还需从“内在”入手,即人类本身。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宗教和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途径,前者侧重于精神领域,而后者更关注物质层面,两者辩证统一,使我们能够“身心并治”。当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偏离轨道时,“天灾人祸”便会降临。这时,宗教和科学就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纠正这种偏差,前者促使我们反省,后者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高幸存几率,学会以一种更谦卑而谨慎的态度来摄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通过大量排比材料,或对材料进行逐条介绍,就所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     很专业啊,好像是环境史方面的
  •     说实话弯弯的书比大陆的写得好。至少标题党少得多。
  •     印刷很好,装帧精美
  •     台湾学者就这个样子。。。。
  •     轻轻松松欢欢乐乐就读完了~
  •     这……论述(题)感很强。
  •     单论系统的医疗史还是林富士这本书的上半部份写得好,到了后面的道教研究还是比国内的差些,医疗史的最高水平也大抵如此了。
  •     在台版书店看到此书,不过要三百大元,没舍得,尝试搜一下居然搜到了,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国内很少人耐得下性子写这么研究入微的书了。
  •     论点朴素了点,拿论据大碗料足来堆。看来刨去发嗲的皮相,湾湾人民根底和姆们堡子里老农做菜是一个原理
  •     首先读的是关于神仙传那篇,第二部分把神仙传中道士治病的史料摘录出来,再用白话文解说一番,正想翻过去看作者能论述什么花儿出来,就到了结语部分。
  •     资料收集得很齐,但就是论证太简单了。
  •     《太平经》参考书,第二编,第三编。
  •     学习医疗史的研究理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