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美好》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06076195
作者:郎世玮
页数:192页

但有佛心便好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多年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屠夫住邻居,每天早晨如果是和尚早起,就会叫屠夫起来杀猪;如果是屠夫早起,就会叫和尚起来念经,日日如此。到他们老死的时候,屠夫上了西天而和尚却下了地狱,和尚不服气,忽然有一日见到了佛祖,他质问佛祖自己生时日日诵经为什么却下了地狱,而屠夫每日杀生却可以成佛。佛祖笑了说你日日叫醒屠夫催他杀生,而屠夫日日叫醒你却是让你念佛,那你自己说,谁更该下地狱?和尚顿悟。导人向善还是向恶?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来生。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切合佛教的教义,却与基督教中“人是有原罪”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便是中西文化相冲突的地方。而年轻的一代,特别是80、90后的年轻人,更是处于这样一种迷茫的没有信仰的时代,要怎样走出迷茫?每个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而郎世玮就是带着这样的迷茫,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问过基督天主,带着未曾解开的困惑走入佛学天地。这本《寻找遗失的美好》就是郎世玮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给80、90后的一本修心启蒙书,书中忠实地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困惑与思索,学佛与感悟。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写缘起,写死亡,写痛苦,写金钱,写婚姻,写佛学,写修心。从最基本的佛学知识讲起,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导人向善又人批评了当今社会一些不法人士,做了坏事为求心安,大把的金钱洒给佛寺,而某些佛寺也打着佛祖的旗号大敛其财,明是为佛实则为已,殊不知却坏了自己的修行。虽说眼下是享受了,但是佛家讲究的是不修今生修来世,你坏的是来世的缘法。再者,佛渡的是有缘人,而非有钱人,那些做了恶事的人却总想用金钱来洗涮自己的罪恶,殊不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立时皆报。”佛教讲究缘起缘灭,随缘而行,随遇而安。“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索达吉堪布大师告诉我们“随缘”的真正意义。平日里,我总是告诫女儿“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迎接最好的结果。”想来与大师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上万世皆有缘法,没有无法之缘,你想结善缘就一定要行善事,你的行为决定你的缘法。快乐是什么?当今社会,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快乐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是因为你心中有着太多的执念放不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心的感受,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快乐,而是以为自己不快乐。因为你总是往上比,前几天看了一本名为《我是马拉拉》的书,讲的是一个巴基斯坦的小女孩和她的伙伴们,如何在战火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都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通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感受郎世玮用极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佛学的真谛,为我们打开佛的大门。纵使不入佛门,也要与人为善,留得善念,结得善缘。唯愿世间诸位,皆存慈悲之心,快乐世界则不远矣。

欢喜之时读,痛苦之时亦读

文/十里红妆书搁在身边已很久,看一点,放下。些许时日之后,再看一点,亦放下。穿插着多本书而读,历时一月之久才将该书读完。这经历令我自己都愕然。在我的阅读生涯里,这种情形是比较少有的。本人非常崇拜曾国藩先生,一贯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先生的读书习惯来塑造自己,先生说:“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在一本书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去读另外一本书。多年来,我一直有意识的让自己保有这个习惯。然而,郎世玮先生所著的《寻找遗失的美好》一书却让我打破了自己多年来阅读的习惯。究其原因,大体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一段话能够很好的诠释: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如此。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郎世玮先生将他的新书《寻找遗失的美好》定位于“写给80后90后的修心启蒙书”对于一个学佛三年的人来说,修心一词并不陌生。书中谈及的“轮回“、”因果“、”随缘“等词语以及很多的佛教故事及历史典故,亦是耳熟能详。 书中表述的关于佛教的诸多观念也都是最为初级的,于我而言,也是非常的浅显易懂。阅读该书,可以说丝毫不费力,不劳神。可是,想要沉浸其中,我却独缺了那份感同身受,才显得自己心绪繁杂,而无法静心阅读。每每读到心有同感之处,也非要停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予以思考。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消化的太慢,还按着曾国藩先生的要求”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学佛修行的人,只要认真按照佛陀的教义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依次第修行,持有正知正见都能从佛法中受益匪浅。郎世玮先生在书中所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及所思所感所悟就是一实例。他将佛法对自己生活的改变整理成书,集结成册,广而告知。女友突发车祸而死他深刻的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命之脆弱。年幼叛逆,”散养“成长,国内国外颠簸流浪,创业的奋斗及艰辛,一路走来他茫然困惑,却最终受益于佛法,而找到了适合自己幸福快乐于人世生活的方法。他在书中指出福报有三类,其中一类,也是最好的一类是既有世间福报亦有出世间的福报,比如李连杰,他既可享用物质财富,又拥有智慧及心智的福报。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说,他曾问过上师:“为何我那么倒霉,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痛苦?您不是说我福报大吗?福报大的人怎么还需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呢?”上师回答:“能有机会承受打击而认识到修心的重要,才是真正的福报。”这其实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以,想要找到该书的价值,必须让自己沉浸其中,深刻的感受作者的个人经历及所思所悟,从而转嫁与己,寻找相似之处,以求共鸣。这不是大德高僧关于佛家的解说及浅析,而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真实实例与佛法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相结合而所著的一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干净纯粹。道理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它适合你在烦躁、迷失、茫然或者痛苦的时候阅读,更适合你在快乐、幸福、开心或者顺境的时候看。你问我为什么?因为书的最后,郎世玮先生说:“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而我非常的赞同。这是一本不快乐之时需要读的书,更是一本快乐时需要读的书。因心境不同,从书中所得的体会及感悟也会相差甚远。

寻找内心的美好

这本书讲的是郎世玮与佛法所结缘之后得出的一些心得,他分为几个点来传播给我们一些佛教的知识,并在文字里讲诉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业、家庭等。是一本了解佛教的书。且在这字里行间,是他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我们这些充满焦虑、满身迷茫的年轻人的,是一本能够让你豁然开朗的书。他通过死亡、痛苦、金钱、婚姻等作为切口,让你懂得什么重要的,什么是必要的。比如死亡是是必要的,谁都不能也不用去逃避;佛学里说死亡是无常也是因果,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内心的人很重要。痛苦呢,“执着是痛苦的根本”,不如放下,不如随缘。也有太多的苦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说到底就是不知足;内心满足,才会充满“安乐”。而对于金钱,名利不是重点快乐才是最好的,正像那位活佛的回答一样:“你们作为在家人,不同于我们出家人,追求还是要去追求的,但缺乏正确目的与方式的追求,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郎世玮告诫年轻人要修心。并用五课给我们一些指点:寄托,不要把幸福和心思寄托在外物上,要有正确的信念,要在挫折中学习坚强;认知,从自我感觉良好,到逐步意识到自身不足,变得成熟,认清自己。改变,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哪怕它们已经根深蒂固,也不要放弃。学习,不管是使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关心自己的心境变化,并学习接受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珍惜,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自己!人生之路,也是一段通往内心的修行,一次寻找遗失的美好。入不入佛门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做更好的自己!我一直觉得佛学和哲学很相像,而我们即便不去了解它们,在冥冥之中也是离不开那些道理,漫长一生,便是“从不懂到懂得到真正的做得到”这样不断的成长,寻找那份真正的安乐。

你看了,这也是缘分

《寻找遗失的美好》的作者郎世玮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本书与其是说写给80后90后的启蒙书不如说是作者自身对藏传佛教的结缘与领悟。全书分为七章加上前言及结语不到180页。前言与七章的开场均以介绍藏八宝即胜利幢、金轮、妙莲、宝伞、宝瓶、金鱼、右旋白螺、吉祥结。开篇第一章作者纠正了一些误区。人们常将藏传佛教成为喇嘛教(譬如北京的雍和宫,英文名是lama temple),其实一般的出家人应称作“扎巴”,熟悉佛学理论和仪轨者才能成为喇嘛,也叫做仁波切,汉传佛教称为活佛,更准确的称谓应当是转世尊者。而另一个词“堪布”,是主持受戒者,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作者以“莫名其妙”来形容自己与佛教结缘的开始,其实在结识佛教之前由于作者从小随父母移居美国曾接触过基督教,但是基督教”除了天堂只有地狱“的教义作者不能接受。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中月嫂麻烦作者行个好招待自己的上师,从此以后作者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并年年自驾入藏修行,并从中获得不少领悟。关于死亡,作者提到了再给予临终者精神帮助方面,只有两点:希望与宽恕。并不是每个人都信仰正式的宗教,但我认为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宽恕,如果你能让临终者看到,死亡的来临就是和解和结算的时刻,那将是对他们无线的帮助。其实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如果一位老人寿终正寝还行,全家可以办个喜丧,让逝者安息。但是如果是猝然离世的,带来的悲痛就往往使他们的亲朋好友失去理智---使劲摇晃,拼命哭号。其实逝者已逝,所有的一切皆有定数。不过有句话说的也没错,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所有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不信,那么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是偶然。作者普及了从死亡到转世投胎的过渡阶段----中阴身。中阴分为三个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轮回中阴。在临终中阴阶段,人已经死亡,但是还有灵魂,可以看到亲朋好友在自己死亡后的状态但是已经无力改变;法性中阴是迷茫不堪的漂流阶段,是最恐慌的阶段;而到了轮回中阴时,便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的父母,准备转世投胎。说到中阴身,突然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受佛教影响很深的。相信大家都听过头七之类的说法,以前从没想过是什么。碰巧书中有写到,原来每七天,中阴身会承受肉体与意识分离之痛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仪轨来缓解亡灵的恐惧与痛苦。也许比起死亡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佛学将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的苦,比如病痛,饥荒,而变苦则是原来是好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苦。成语乐极生悲大概就是这样的例子。而行苦则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对于自己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满。就像悉达多王子,即使他的父亲能给他一切,让他所见之处都是一派美好景象,但是他还是看到了痛苦:即使贫穷和饥饿许多人都能避免,但是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以后,提出了六道轮回,只有相信会有转世,你所做的任何业都会带来后世的果。六道分为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三道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每个人都有所谓的人生使命,因为你前世的愿力才会有你现在的处境。书中还提及了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世间福报指的是今生是否顺利,而出世间福报则指的是智慧和法性的福报。也许上一世的业带来了你这一世的世间福报,而这一世的出世间福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另文中谈到的我执和法执。我执比较好理解,就执着于自己,反映的是占有和自私。而法执则执着于法,当然这种法可能指的是规章制度、戒律。第一种错误可能我们比较容易觉察,而第二种错误,对于别人不懂的东西,或者不对的事情加以反驳和斥责,显现出一种捍卫者的形象,所谓的得理不饶人吧,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这其实也是与佛法相悖的。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年轻人修心的几个关键。第一不要把幸福寄托于外在的实物上。第二,认请自己,所谓的要有正见。第三,要尝试努力去改变不好的性情。第四,要学习本领。第五,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坏的事情都当做对自己的历练,是一种修行。世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有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嘿,一起修心吧

嘿,一起修心吧《寻找遗失的美好》——By 阳光漫天10湛蓝的天空下,白色的几个字 “寻找遗失的美好”, 副标题——写给80后 90后的修心启蒙书,简单、素净,这就是书的封面。这样的书名到底讲什么呢?作为一名适龄受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扉页介绍,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198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三岁随父母去了美国。读书生涯基本在美国度过。2001年回国工作。曾获.....(此处省略作者各种身份介绍)最后的结束语是“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及历史。” 这个简介让我了解,作者是一个有着光环却行善的人。慈悲之人写的书,这让我更加愿意去亲近。书的前言,作者引出年轻一代的迷茫,引出作者从接触佛学后,发现其中的很多道理正是他苦苦寻觅的答案。到此处该书内容范围便已然明了。作者说他只是一名幸运的话题搜集者。而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制而成。待通篇读完后,我确实看到许多这样的话题故事,也有许多作者结合自身亲身经历阐述的分享心得。书的第一章 ,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这一章作者通过自己的童年回忆把我带入书中,他讲了他的童年经历,这段故事作者讲起来甚是通俗,好像听一个朋友聊天那样,让我忘记了作者那耀眼的身份,只觉是听听家常趣味儿,这种感觉很不错。因为对于一个没有高深佛学知识的人来说,就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在这种不错中,作者便开始讲述他的与佛结缘之“缘起”,看似顺其自然的莫名其妙,实则安排有序的叙述便由此展开。在这一章中,提到的关于基督教言论,很能引人思考。而在作者的叙述中,也得出一个肯定的观念,那就是作者被佛教吸引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佛教提倡的不管信否,人只要慈善,也是好。所以,这本书的开章,也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告诫读者,慈善之心。第二章,死亡,你怕吗。这一章,作者用自己年少时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与女朋友生死之界的“亲密接触”,以自身悲痛经历来告诉读者,死亡,你其实离它很近。那么,你怕吗?作者在本章中介绍了关于临近死亡,死亡后人去了哪里,六道轮回等内容。在这一章可以了解关于死亡的种种。最重要的时,在这一章中,我不仅看到作者讲的关于死亡。更看到作者传递出一种关于对于将死之人、以及刚死之人的慈悲关怀。这种关怀精神不一定是佛家才去懂的关怀,而是这种人文关怀中,是一种对死亡本身的极大尊重。第三章 ,痛苦—— 活着真累。本章的开始作者讲了一个故事,那就是佛陀成佛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故事传奇性,却也极具由浅入深的引导意义。是人,都会痛苦,活着,便有种种痛苦。作者从痛苦的来源,满足与知足这两方面来讲述这一课题。让我在了解痛苦的来源后,开始跟着去学习,既有痛苦,那么如何减轻这些痛苦呢。第四章,金钱—— 富与穷的划分。在这章中,作者从我们普通认知意义上的富有和贫穷,巧妙地在讲述富和穷的区别,引渡了关于福报的意义。作者站在一个身处现实生活的角度,阐述如何能修行福报,又如何算是在修行。人性本身自有弱点,但若一心向善,慈悲为怀,那即是有福报的修行 人。这一章,是让年轻人懂得金钱与福报的渊源,以及运作意义。第五章,婚姻—— 有时比死亡还恐怖? 这一章,作者通过讲述关于婚姻的修行,通过自身婚姻幸福的经验分享,以及自己父亲和朋友的不圆满爱情婚姻分享,阐述婚姻中如何善待这段缘分,修心宽容,互助珍惜。本章收纳作者家父的《郎咸平的爱情经济学》,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道出了“ 经济学根本没法帮助你判断或者获得爱情或婚姻”观念,引导了人生结缘的珍惜意义。第六章,佛学。这章作者来立主题来介绍佛学。从入佛门、居室戒律,佛法、三毒、上师等几个方面介绍。不用担心,作者讲的都很浅显,让读者有认识,而不是给灌输。第七章,年轻人的心。最后的一章,作者紧扣“写给80后 90后“的主题,讲述了年轻人寄托、认知、改变、学习、珍惜等课题。在这些课题中,我们是在与佛结缘,亦是在反省自己。总之,借用作者的话““我一直坚信,由于文明传承中的断裂,现代人做不到的,不代表古代人也无法实现。而我们能做到的,对老祖宗没准早都不新鲜了。” 正如佛学,正如佛法,正如我们现代人正在追寻的一切,有许多东西我们以为的,未必就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正如这世间纵然空幻一场,也从来不缺美好,遗失的,还有许多待我们寻找。这本书是写给80后,90后看的修心启蒙书,上架的建议类型为“励志/心灵”。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励志有佛法的博大精深的点化,有开启读者善意慈悲的情怀,有传达积极开阔的思想观念,有带读者珍惜学习的努力而非执着。因为,它是启蒙书,也是对自己心的探索。读作者给我们讲的“寻找”,也是读者自己的 “寻找“。作者在写作中也在和自己经历过思辨,也在不断思考不断求证。不用担心本书枯燥,只需像听人闲聊。你会从这里,边读边走向你的心。最后,我想说,我也是在读完全书后,想到了本篇书评文的名字。贯穿全文,确实就是在讲修心,这不是高深的意念,而是我们需要善待自己的心。你可以不信佛,你可以没有信仰,但你也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体会到,那一方宁静,那一种开阔,那一些智慧。至于启蒙之后,我们每个人心之所向不一样,你就在你的方向中去寻找吧。修心,会让我们更好,福报也好;就此时此刻,也好。所以,年轻人,嘿,一起修心吧!Ps:本书建议:1、若再版,改里面照片为彩色,比如天空和彩虹需要色彩的映像。2、若再版,增加更多身边活佛故事,书会更有趣。

滚滚红尘,如何安放一颗心

——郎世玮的《寻找遗失的美好》阅读笔记在滚滚红尘中,如何安放一颗心,这成为了当下人们的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一个最普普通通不过的事,犹如我们日常饮食一般。中国经历了列强侵凌后,因为20世纪初期的反思过度而引发的文化自卑,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多次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之下,商业浪潮狂袭着千年帝国大地。这些变化之下,是我们和传统文化的断裂,新文化未建成的情况下,人们兀然像是站在面临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岔道口,精神归宿的问题成为了众所周知且惘然的现象。——或许,这是一种人生虚无的现象。正如我的一个朋友,他也遇上类似的情况。他从基督教到佛教,后来又转回基督教的信仰途中。现在他是人在国外生活,生活中非常丰足——来之精神之足。这是一种福分。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缅怀不已,而这些则成为了我们的秉持,在当下生活,并在其的未来承诺上,让我们看到希望。活着,在一个纷杂聒噪的世界里生活,安身立命,并获得安详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每个生活在当代中的人,都会有如此的感叹——知道不如古,所谓的世风日下吧。所以,有信仰,能获得一种皈依和指导,这是郎世玮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皈依了佛教,内心祥和。当然,达到愿望的法门很多,对于郎世玮来说,佛之法门,是最适合他的。所以,《寻找遗失的美好》这本书,我们或许可当做是一个信徒的见证。郎世玮在书中记录的大量个人生活信息,其中的诸多烦恼,以及他的思辨、感悟。这些真实的资料,阅读起来非常让人舒坦——我不知道是否与个人最近的变化有关,因为我现在对那些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历史读物之类很感兴趣。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段和郎世玮一直共修佛学的历史。如书中的每一章节前面都附有一段藏八宝的文字——每一宝,都是一种破执,灭烦恼之利器。不可否认,藏八宝的说法,也只是便利佛在人间的传教,只是方便之门,过渡之舟而已。最重要的是,所“渡”——也就是说,重要的是“人”。人心难度,因为人心杂念多,且学佛是一辈子的修持,修之持之,不休不止。

知足于现状,珍惜已拥有°

文/蓦烟如雪眷村出生,美国成长,漂泊的游子历经种种坎坷;军人后裔,名人之子,闪耀的光环贴满张张标签。他曾是叛逆不羁的问题少年,却以军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虽有人人艳羡的高职,却也曾途径生死、彷徨一线。他是谁?他叫郎世玮,一位80后的虔诚佛教徒。三十而立的他无疑是成功的代表,金融界的才贵、“郎基金”的创办人,现多家企业高级顾问,同时,他又蜕变成了一名新锐作家与你畅谈人生感悟。郎先生说,这是一本写给80、90后的修心启蒙书。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承接与脱轨,往往显现于这群拼搏的青年当中,他们所背负的压力远远超过世人所想,作为80标签的郎世玮,他潜心感受,以笔书写自己作为一名修行者的修心之旅。我想世人很难想象事业家庭两得意的郎世玮先生,曾是抑郁症患者。他经历过生离死别,面临过痛苦焦虑,在那些烦躁抑郁的困境中,他曾茫然寻觅解脱之法。在数年后,忙于事业的他巧遇佛缘,数次进藏,开始打坐念经,研习佛法。在深受洗礼的路上,他开启了一个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的生活模式。众所周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能轻易地看见别人身上的光 环,受别人阴影的笼罩,修心、摆正思维都成了当下问题。作为过来人,郎先生明确指正:年轻人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外在实物之上,因为这是在用有限的资源,弥补无限的需求。在对物欲上,他问及活佛“难道不追求钱财就是佛陀的本意吗?这样就会幸福吗?”活佛答:“你们作为在家人,不同于我们出家人,追求还是要去追求的,但缺乏正确目的与方式的追求,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所以,放下执念,接受不能改变的因果,才能找到心里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要做一个清明澄澈的人,只有放下,才能有舍有得。让无有,变所有。在物质与幸福上,他告诉你,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在痛苦和执念里,他告诉你,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书中,他没有用干瘪的文字去告诉你条条框框的大道理,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去让你感知生命的无常,让你懂得最深刻的道理不仅是放下执着就会快乐,而是知足与现状,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那些留存的过去,都闪现在回忆之中,如瑰宝静待收割,待你步步归来。当然,郎世玮先生不仅仅只潜心修行,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梦想将来能够做一个慈善基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而此次出书的郎先生就已把稿酬如数捐助给贫困地区,这不仅是一个开始,更是一块坚实的奠基石,他打拼多年,他白手起家,历尽千帆,所能体会的不仅仅 是奉献,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珍惜当下。因为,他渴望当下的青年,能明白那些所谓的美好。

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就是知足——读《寻找遗失的美好》邓勤这次高中二十年同学会,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说你郁闷啥呀,同学会不都是这样吗?女人们在一起,比穿着,比收入,比老公甚至连孩子成绩也拿出来比一比。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二十年的人生肯定会有差距。要想心情好,就得知足常乐,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同学会转瞬即逝,但生活还得继续,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丝毫问题,妻听了连连点头。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知足,只有知足才会长乐,否则我们则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和痛苦,常年伴随我们的左右,不外乎谁多谁少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待它们,怎样去处理它们,如果我们处理得当,那么痛苦又能奈我何?作家郎世玮,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宁之子,工作之余喜欢研究佛学。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一对矛盾结合体,郞世玮认为完全可以在佛学中找到答案,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寻找遗失的美好》中谈到,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多一些,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便容易浮躁,导致人生迷失方向。本书不是简单的散文小说,而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佛学的励志乃至心理辅导型书籍。本书包括七部分,分别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死亡,你怕吗;痛苦,活着真累;金钱,富与穷的划分;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佛学101和年轻人的心。”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著而成。佛学讲求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佛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作者想告诉大家,生命是如此无常和不可预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死亡,无非是人生最脆弱与最真实的一刻,所以我们没有完成或已完成的基业,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会放弃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事,回到做人的根本。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会教导我们努力奋斗,要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何获得社会认可,如何成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佛学认为,不执着其实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随缘。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痛苦来自于执着,执著基本覆盖了万事万物。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觉得痛苦,然而有些人却觉得其实痛苦里也同时涵盖了许多乐趣。苦源于贪,人生之苦,无非为欲所趋而不得停,为情所困而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其实大部分的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贪欲。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兴奋却是很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作者利用亲身经历,对于年轻人如何修心提出建议: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实物上;要认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认知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将你一生的逆境与顺境,都当作学习的内容;珍惜身边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

美好没有遗失,只是被忽视或者没有发现而已

看到本书的作者,感到有一点点奇怪,郎咸平的儿子,会写一本怎样的书?真的很好奇很好奇,于是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没想到,收获了太多的意外。第一个意外就是,原来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不管是书名还是作者,还是作者的爸爸,都无法让人联系到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作者似乎也明白,缓缓讲述了他与佛学的因缘。从小时候讲起,特别是关于基督教的那段讲述,让我记忆犹新。信上帝就入天堂,不信则下地狱的思想被作者所鄙视和不能理解,但是一般人只会因此而偷偷怀疑,作者却能做到和神父对质并且摔门而去,令人敬佩。第二个意外是,作者立足于年轻人的角度。正如扉页所写,献给8090的年轻小伙伴们,这本书没有去大段大段讲述佛学的真谛,佛学是什么,道理什么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述了很多作为年轻人的感受,经历。同时又能将佛学的一些思想穿插其中。第三个意外是,本以为一个信佛的人会劝诫大家信佛,可是整本书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劝人们皈依佛门的意思。这对于宗教来说,其传播精神和引领精神仿佛没有体现出来。作为90后,也曾经无数次想接近佛学,却每每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不仅是因为佛学读物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对佛学有太多的误解。作者恰恰帮我打开了这个心结,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对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佛学。

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就是知足——读《寻找遗失的美好》邓勤http://www.baotounews.com.cn/epaper/btwb/html/2014-12/09/content_323663.htm《幸福就是知足》2014-12-09《包头晚报》这次高中二十年同学会,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说你郁闷啥呀,同学会不都是这样吗?女人们在一起,比穿着,比收入,比老公甚至连孩子成绩也拿出来比一比。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二十年的人生肯定会有差距。要想心情好,就得知足常乐,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同学会转瞬即逝,但生活还得继续,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丝毫问题,妻听了连连点头。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知足,只有知足才会长乐,否则我们则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和痛苦,常年伴随我们的左右,不外乎谁多谁少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待它们,怎样去处理它们,如果我们处理得当,那么痛苦又能奈我何?作家郎世玮,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宁之子,工作之余喜欢研究佛学。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一对矛盾结合体,郞世玮认为完全可以在佛学中找到答案,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寻找遗失的美好》中谈到,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多一些,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便容易浮躁,导致人生迷失方向。本书不是简单的散文小说,而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佛学的励志乃至心理辅导型书籍。本书包括七部分,分别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死亡,你怕吗;痛苦,活着真累;金钱,富与穷的划分;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佛学101和年轻人的心。”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著而成。佛学讲求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佛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作者想告诉大家,生命是如此无常和不可预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死亡,无非是人生最脆弱与最真实的一刻,所以我们没有完成或已完成的基业,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会放弃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事,回到做人的根本。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会教导我们努力奋斗,要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何获得社会认可,如何成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佛学认为,不执着其实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随缘。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痛苦来自于执着,执著基本覆盖了万事万物。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觉得痛苦,然而有些人却觉得其实痛苦里也同时涵盖了许多乐趣。苦源于贪,人生之苦,无非为欲所趋而不得停,为情所困而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其实大部分的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贪欲。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兴奋却是很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作者利用亲身经历,对于年轻人如何修心提出建议: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实物上;要认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认知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将你一生的逆境与顺境,都当作学习的内容;珍惜身边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寻找遗失的美好》;郎世玮/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定价:32元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

作为一个80后,身边有朋友自发地信仰佛教、基督教,我虽然不信教,也赞同他们寻找心灵寄托、探寻自我、一心向善的想法。所以看到这本书的目录以及作者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样的来头就毫不犹豫地开始看了。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非常小清新、文艺范儿的书名还是有点惊讶与偏见的。不过事实证明我多心了,作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著名经济学家的儿子,郎世玮写得非常好。虽然这是一本普及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相关知识的书籍,但郎世玮写得没有一丝说教味儿。全书从郎世玮怎样接触藏传佛教开始,通过他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从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死亡、痛苦、金钱、婚姻等方面分享相关佛教知识。由于郎世玮本身就是个80后,行文又像是跟你聊天那样,因此这书特别好读,如同一个同辈人跟你讲述他的生活经历。难能可贵的是,郎世玮从头到尾都没有明显地怂恿读者信仰佛教,只教你要与自己和解、要积极地生活、要珍惜当下。谈谈佛学。佛学说到底还是缘起和命定。前世的行为决定了现世,现世的行为决定了来世,环环相扣。的确从逻辑上看,因果论和自由意志是相悖的,但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里,很难有纯粹的因果论或者自由意志。万事万物由内因和外因影响,也许是循环链的前一段,也许是某人的一转念,各种巧合和意外才使得世界分外有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至亲去世了,因此我对死亡与痛苦两章的内容更有兴趣。佛教认为死亡只是漫长生命的一个过渡,亲人们应该为逝者脱离了此生的枷锁,进入下一个轮回而感到高兴。就唯物主义来看这不过是逝者亲人为了缓解悲伤而作的托辞,当然这其实很有用。逝者已然消逝,不会再每天对你微笑、问候、拥抱。此时我终于理解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那句话——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没能好好道别。书里说得好,随缘、不执着、放下并不是消极地放弃,“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我知道人终有一死,亲人们最终都会离去,能够尽我所能地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也许这就是好好的道别。

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佛在哪里?佛在心中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星空下的蜗牛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称不上佛教徒却信佛的人,拿到这本书,很是欣喜。与佛结缘的这几年,断断续续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可是,很多书都让人失望至极,许多人稍微对佛教有点兴趣,看了几本书有点感悟,就开始大吹对佛教的见解。说到底,就是打着信佛的幌子来为自己追名逐利。这本书的作者是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台湾出生,美国长大,上海创业。人生也是几经沉浮,连信仰也是兜兜转转,最终皈依佛教。他对佛的理解不局限于经书教义,也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领悟佛的真谛,文字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很适合那些对佛教有兴趣或者刚接触佛教的人。很多人都会问佛是什么?佛在哪里?为什么信佛不信其他宗教?记得有次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得知我信佛,便说:我也打算信个什么,可就是拿不定主意信什么好?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你们都在信这信那的,我不信,岂不是显得太落后了么?我顿时很无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才好。其实,信不信教,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是真的相信,并用心去领悟。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与它真的有机缘,缘起何处。什么都不去了解,只是为了随大流胡乱信一个宗教,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接触佛教好几年,但真正把它当做此生追求的信仰,却是在去年。当时我和同学L去西藏徒步,走滇藏线。到鲁朗的时候,天降大雪,三月的西藏,简直能把人冻成狗。不得已,我们只好决定坐车,等了好久,才等来一辆面包车,司机是藏族人,我坐副驾驶,L坐最后一排。在闲聊中,司机告诉告诉我他是昨天送人去拉萨,因为家里有事,昨天到拉萨后都没休息,又开了一晚上车往回赶。当时他说这话我并没放心上。不知过了多久,我昏昏欲睡,迷迷糊糊中扭头往司机这边看,只见他双眼基本处于闭合状态,双手倒是仍紧握方向盘。我靠!我顿时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打了一个激灵,本能地跳起来去晃他的手,大叫:“你怎么在睡觉啊?!你开车竟然睡觉!”司机睁开眼,耸耸肩笑笑,若无其事的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对这条路熟悉的很,没事的,我闭着眼都能开回去。”我说:你别吹牛了他很认真的说:你不信啊?不信我开给你看。我连忙说:信!我信!你继续好好开车吧,我们这一车人的性命都在你手里啊。藏族人做事很较真的,我真不敢和他顶下去,否则真的再闭着眼开车,我们小命真的难保啊!过通麦天险的时候,路越来越烂,那段又正在修路,泥泞不堪。更倒霉的是,对面开来十几辆自驾游组成的车队,没办法,我们的车子只好往后倒到一个拐弯处,让对方先过去。L自告奋勇的下去指挥倒车,等倒好车她上来时,表情很严肃,我问怎么了?她看看我,却什么都没说。到了波密,下了车,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司机倒车的时候,不知道是路太滑,还是他用力过猛,车一下子往后倒的太厉害,后面一个车轮子大半个悬空在外面,而下面就是汹涌而过的雅鲁藏布江啊!她说:当时我都不敢叫,我怕我一叫,他一激动,整个车都掉下去了。我真不敢想象如果车掉下去了会是什么景象,恐怕真的是粉身碎骨了。除了后怕之外,我能做的,就是一个劲念阿弥陀佛。除了佛祖保佑,我找不到其他能解释这一次次与死神擦肩,却安全无虞的缘由。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我们命不该绝。也许很多人说这只不过是我们运气好而已。是与否,我不想去争论。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偶然都是注定的;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注定都是偶然的。”修行者,说到底修的是人心。佛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罢,都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看到自己的本性,让自己更能包容和接纳这个社会,离苦得乐。愿天下有心之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都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和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评《寻找遗失的美好》   文|molly_小清净土在人心,不在寺庙——洛卓尼玛活佛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朋友说去某某地方买羊肉,问及为什么要跑那么远买羊肉而不在附近菜市场,朋友的回答理直气壮,因为那个卖羊肉的是伊斯兰教,他们有信仰,不会骗人。现在想起来未免可笑。当社会需要用是一个人的信仰来判断是否诚实的时候,说明信仰不仅成为社会稀缺的东西,诚信也已经严重确实,尤其在中国更甚。据统计,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足20%,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东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无一成为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佛教,自周朝从古印度传入这片大地以来,产生了大批的佛教人士,一句“阿弥陀佛”,戒除“贪、嗔、痴”的文化在中国属最大宗教,没有之一。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作为在家弟子的所思所想,更偏重藏传佛教的普及和讲解,将藏传佛教的诸多道理、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提到佛教讲究“缘起”,世间一切皆“因缘而起”。缘起就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例如作者最终成为佛教在家弟子是结果,缘起就是女儿降生,请来月嫂,而月嫂是位佛教信徒。如果没有女人降生,或者女儿不是在那个时候降生,月嫂也不是那个时候来作者家,作业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接触佛教。套用一句经典台词“一切都刚刚好”。佛教相信轮回,没有“人死灯灭”的说法。在轮回六道中,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上三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下三道。进入哪一道完全取决于这一世的行为。有时候人们会埋怨生活不如意,殊不知:这一世的果就是上一世的因,这一世的因就是下一世的果,正式所谓的因果轮回。文中作者提到,问西方的传教士,如果母亲未信仰该教,但是一生从未做过坏事,能够进入天堂吗?西方传教士说:不能。若干年后,作者接触佛教大德问了同样的问题,大德回答:一生从未做过坏事,从未有过害人之心,就算不信仰佛教,也可以进入天堂。可见,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更倾向“自救”。大德讲“放下但别放弃,随缘而不随便”。意思是:任何人都一样,“人生皆苦”本就是佛陀传下来的硬道理,没有人逃避得了。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生存的人们,少之又少的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包括我,所以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等待被拯救的弟子。书中作者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减压的方法:入睡前,闭上眼睛,关上灯,想象自己其实躺在病床上,今晚是你在人间的最后一晚,同时集中注意力说服自己,想想你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即将失去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你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愤怒、事业、仇人等,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人之所的太多,无非是想要的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太多。所以,入睡前,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尽人事 听天命 随遇而安

我是一个爱欲恨里打滚 贪嗔痴念蒙眼的浑人 因为一段错失的感情 沉迷至今 五年来 不断的纠结、痛苦、反复 得不到 却又放不下 因为痛苦 所以想放下 却又怕哪天真的连同那些美好的过往也一并忘了 原来我也是混淆了放下与放弃 原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放下 可以让你更轻松的去面对现在以及未来 不放弃 初心勿忘 让你在前行的路上 不会迷失方向放下 不是消极 不是懈怠 不是麻木不顾一切 不计后果的坚持 是执念 尽全力却又听天命 才是执着于生命中的每个理想 我们该做的 都是尽人事 听天命 然后随遇而安

无主题评论

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贴心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家、思想家、企业家之类的身份。他用他自己的故事与我娓娓道来。作者信奉佛法,书中穿插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我想,中心思想还是教人为善。我觉得最棒的地方,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阐述,不仅仅只是说自己好的一面,更多的是承认自己人性上不足的一面。这也让我了解到,人的光环再大,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煎熬。书中每一章都有一个“藏八宝”的图片及文字介绍,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图片全都是黑白的而非彩色,比如六道轮回图,我觉得这个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但也许是由于版面所限?图非常小,而且也是黑白的,总让人感觉“差了一口气”。书中有一些内容我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实在是非常有趣。比如P41的有的地方到了冬至,家人就会在餐桌上摆放香烛、酒菜、碗筷来祭奠亡者,只可惜碗筷比椅子多,估计祖先们都要站着吃饭了……还有现在社会现实的问题,前不久与家人探讨过:打工使用无出路的,想靠替别人打工发财,门儿都没有。我想我也是拥有了这片刻的“企业家精神”。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很多人说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但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浮夸现象,这些人一旦有了点名气,有了点钱,就会变得很恐怖,完完全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哪天撞上墙壁,搞得自己头破血流才会反省。在很多过来人的眼中,这只不过是阶段性迷茫。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把我看到的觉得有用的、有感触的都划了下来,准备过一段时间在来翻看一遍,我们大多数应该都没有时间去做修佛之类的时间,但是让心灵沉淀、沉静下来却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最后,用书中作者的师傅(并非其向佛的上师)结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让内心归于平静安宁

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被内容深深的吸引。作者对于佛教有很深的领悟,还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很多目前年轻人可能遇到的困惑和不良的心理状态。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放开了许多执念,内心归于平静安宁的过程。而且,这本书解决了我关于“随缘”的困惑。一直觉得随缘是相信宿命,无作为。可书中告诉我,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看完这段话,顿时就觉得内心特别踏实,因为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于烦躁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这无疑是一本非常棒的心灵读物,在了解佛法的同时,能够舒缓焦虑,平和内心。

寻找遗失的美好

《寻找遗失的美好》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郎世玮所著的一本佛学感悟书,也是一本献给年轻人修行的启蒙书。在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与佛结缘的故事,学佛法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与感悟,对当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温暖质朴的文字,以谈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对于读者特别是对佛学并不排斥的人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旅行。带着佛学上路,你会发现,前方的路会越来越光明与宽敞。对于佛学,很多人都觉得深奥难懂,佛经枯燥无趣。还有些人觉得是空有其表,并无多大实用性。其实,这都是对佛学存在误区与偏见所致。佛学可以帮助我们化解人生中的许多迷茫困惑,净化心灵,让人变得坦然宁静。生死无情,众生都要面对。可是,死亡仍是避讳的话题,回避它并不能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佛学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与其害怕恐惧,不如坦然面对,好好珍惜所拥有的幸福。如何安慰即将死亡之人,特别是这人还是你的仇人。佛家给出了两个词语“希望”与“宽恕”。帮助他把执念放下,在他去世后不做任何令他痛苦的事。关于“宽恕”,我想起了《神雕侠侣》中一故事情景。英姑和周伯通在一灯法师的教诲下,宽恕原谅了杀子凶手裘千仞。当油尽灯枯的裘千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得到原谅后,终于可以闭上眼睛寻得解脱。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么累?不快乐?”其实这源自于内心的贪欲。为所欲不得停,为情所困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当内心被贪欲填满,那么,“苦苦”、“变苦”、“行苦”这人生三大苦也就成了压在身上的“五行山”,让人很难解脱。学会放下,知足而乐,这是解决此症状的良方。当“穷”得只剩钱了,当钱与佛挂上钩时,是不是佛家也看财富等级行脸色?佛度有钱人?其实,并不是这样,德不配位,品德与福报是相关联的。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婚姻讲究一个缘分。缘尽缘散,得之所幸,失之我命。如果一味强求,太过执着反而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在书中,郎世玮也坦诚地向读者敞开心扉,畅谈了自己人生路上的得与失,曾经他也傲慢张狂过,成了最不欢迎的那类人。皆因是没有时刻关注自己的心境变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佛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而在这条路的尽头,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这种智慧在我看来就是佛学。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路,用佛心来外修身,内修心,不断修炼自己,才会消除迷茫,才能开创幸福快乐人生。


 寻找遗失的美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