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京

出版社: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 南京出版社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53301976
作者: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
页数:15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史地概略    南京自古为帝王之都,虎踞龙蟠,山川如画,文物著六朝之长,财富擅东南之美。近且轮轨交通,绾毂南北,首都斯奠,中外具瞻。是其历史之事实与自然之现象。有足述者。兹略疏于次。    (一)南京之历史    (甲)名称之沿革南京之名,始自明代,晋、隋、唐、清皆著江宁之名,民国因之。此外楚日金陵。秦日秣陵,汉属丹阳,吴日建邺,宋日建康,其名号之因代而异也如此,即其疆域亦不尽同,上举诸名,亦称其涉及南京之地域而已。    (乙)政治上之地位南京建都始于吴,东晋南朝因之,南唐明初,亦曾都此,民国成立,孙总统即就职于南京,既而袁氏当国,国都复迁于北平,迨国民革命成功,统一全国,始遵总理遗志,复奠都焉。其为国都所在,不只一朝,其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亦可知矣。    (丙)军事上之地位南京为用兵必争之地,周秦已然,后此战迹,不可胜纪,降及近代,洪杨据有南京,清廷为之大震,辛亥革命以还,国内兵争,多有牵及,盖其境内,幕府狮子乌龙雨花台诸山,皆为险要之地。且地当长江下流之冲,既具进展之资,亦复险固可守,固一重要地点也。    (二)南京之地理    (甲)位置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在江套之南部。东距江口约四百公里,由空中向东北行直达于海,约长二百四十公里。由铁路达上海,约三百一十公里,隔江与浦口相对,相距约一千公尺,为全国主要交通路线之中心,四面环以城垣,长共三四·二三公里。    (乙)地势南京各处地面高度,高出于吴淞最低水平之上约为五公尺至十五公尺。城内南部地多坦平,东部略有高山,西北则小山起伏,唯无高出海平八十公尺者。城外大小山陵甚多,所有山坡皆甚峻,东部之紫金山高出平地四百二十公尺,为全境最注目之处。北部八卦洲南岸有一山脉,其中最重要者为老虎山,高一百八十公尺。浦口近郊各处地多平坦而卑湿,夏季常为水没,唯其北则有高山一列,高出一百公尺之上。南部诸山皆小,最著为雨花台。紫金山东部山谷中,有石山围绕于其南,俗名青龙山及黄龙山。又扬子江之两面江岸,皆有大幅地段,江潮涨时,每被淹没。此南京地势大略也。    (丙)河湖南京河流,以长江为最著。长江从西南来,至江心洲南端分为二流,东部之支流即夹江也。夹江至江心洲北端与主流复合,又北行在距下关二公里半处又分为二,包围八卦洲于其中,主流位于八卦洲北,南亦夹江也。主流更由东而东南,至八卦洲东端,复与夹江相合,再由是而东流,以达于海。此江为南京水路交通之重要部分,轮船出入必经之。至城垣西南东三部,皆为护城河所环绕,城内南部则为秦淮河所横贯,唯内地水路运输,只资护城河而已,西北亦有一河名惠民,盖所以备船艇之避风者也。城内湖沼甚多,其著者有西部之莫愁湖,东北之玄武湖,皆具美丽之风景,为都人士游憩之所。    (丁)土壤及地层南京土壤可分二类,一为冲积之泥,一为肥土,后者见于城中各处,及西北部之斜山。泥土之泄水力甚微,每有相隔只二公尺之水池,水平即相差异。城外之山,大半为硬脆之石质所成,石灰石甚少,其成分之最著为石英、沙石、孕子石等。地层之主要方向为东西二向,而斜度则南向五十余度也。    (戊)民居南京人口,据首都警察厅二十二年七月份调查,共有十三万三千四百九十五户,六十八万一千八百五十五人,较之民元增加将及三倍,人口最稠密之部分,乃在城南,距长江最近处约六公里,距下关约九公里,城墙以内之地域,计其面积,有四○·○八。四平方公里,至省市划界后之全市面积,则为四七七·八四五平方公里。    (己)温度南京气候中和,夏不甚热,冬不甚寒,情形甚似上海。自有纪录以来,温度以摄氏表零下十三度为最低,以摄氏表三十七度为最高,超过三十二度之温度,多在七八月之间。民国十一年最热,其热度超过三十度者计有五十五日,普通自三月十九至十一月十四二百四十日中,户外多不结霜,而自有纪录以来,最早之结霜日为十一月一日,最迟为四月六日。    (庚)雨量 关于南京之雨量,每年平均约为一○八一三公厘,下雨日数约为一年百分之三十五,比之徐家汇天文台所报告之上海每年平均雨量一一四七·九公厘,略为减少。其中雨季可分二期,其一则四月一期,其一则六月至九月之期间也。    (辛)湿度南京平均之潮湿度,与美国南加路连那州之查理土顿城相类,大抵湿度不如上海之闷人,器物之发霉,亦不如上海之容易。计其平均湿度,一月至五月约为百分之七七‘八,此期间内每月大抵相同,六月至九月约为百分之八一至八三,其中以七月为最大。即达百分八十三之数,十月至十一月约为百分之七十八,十二月约为百分之七十六,而每年平均湿度,则为百分之七十九也。    (壬)风南京亦间有大风,唯暴烈之飓风则罕有,普通风向,多为东,东北,及北三向。P1-4

前言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将近2 5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号称“六朝古都”、“十朝故都”。南京的地方文献是中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要求,配合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不仅有利于传承、弘扬南京历史文化,提升南京品位,扩大南京知名度,也有利于当前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南京地方文献还没有系统地整理出版过,大量的南京珍贵文献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民间。许多珍贵的南京文献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有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无闻。广大读者想要查找阅读这些散见的地方文献,费时费力,十分不便。为开发和利用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充分发挥其资治、存史、教化、育人功能,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组织了一批专家和相关人员,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南京历史上稀有的、珍贵的经典文献,并把《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精心打造成古都南京的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为此,我们在内容定位上是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南京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魅力;在读者定位上是广大知识分子、各级党政干部以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价值定位上,丛书兼顾学术研究、知识普及这两者的价值。这套丛书的版本力求是国内最早最好的版本,点校者力求是南京地方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装帧设计印刷上也力求高质量。    总之,我们力图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扩大稀见文献的流传范围,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到这些文献;增加稀见文献的存世数量,保存稀见文献;提升稀见文献的地位,突显稀见文献所具有的正史史料所没有的价值。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编委会

内容概要

作者:(民国)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 编者:朱同芳

书籍目录

总理遗像总理遗嘱插图  首都城市图  首都干路系统图  首都干路定名图  总理陵墓  总理墓门  明孝陵  市府大门(原为贡院明远楼)  夫子庙  第一公园大门  第一公园烈士祠  五洲公园(玄武湖)  五洲公园纪念塔  莫愁湖  灵谷寺  谭院长墓  挹江门外广场  兴中广场  中山门  太平路  中华路  中华门环城马路  中正路  山西路  汉中路  朱雀路  自来水厂动力室及储藏室外景  自来水厂动力室内部机器第一章  史地概略第二章  名胜古迹第三章  市行政组织第四章  瞀政概况第五章  市财政及地政概况第六章  教育概况第七章  水陆空交通第八章  公共卫生第九章  市救济事业第十章  农工商业第十一章  各机关社团地址

编辑推荐

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编著的《新南京》正文计11章,附插图27幅,内容包括南京史地概略、名胜古迹、市行政组织、警政概况、市财政及地政概况、教育概况、水陆空交通、公共卫生、市救济事业、农工商业、各机关社团地址诸多方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南京建市六年中的发展历程,是考察民国南京建设不可多得的文献。

作者简介

南京市市政府秘书处编著的《新南京》内容涉及南京史地、名胜、教育、交通、农商等诸多方面,客观、《新南京》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首都南京建市六年中的发展历程,是考察民国南京建设不可多得的文献。


 新南京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