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11
ISBN:9787538215366
作者:江晓原
页数:39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1.术语与概念  “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为《易经》。《易·彖·贲》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易·系辞上》云: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天文”与“人文”、“地理”对举,其意皆指“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这种景象又可称为“文”。《说文》九上:“文,错画也。”“天文”一词正用此义。兹再举稍后文献中更为明确的典型用例二则以佐证说明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莽数召问太史令宗宣,诸术数家皆谬只对,言吞享安善,群贼且灭。莽差以自安。  张宿出现彗星,本是凶危不祥的天象,但诸术数家不向王莽如实报告,而诡称天象“安善”以安其心。又《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引《蜀记》云:  明帝问黄权曰: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曰:当验天文:往者荧惑守心而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征也。  也以“天文”指天象,火星停留在心宿是具体事例。  “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申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易·系辞上》屡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隐含此意。  ……

内容概要

江晓原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长期领导中国唯一的天文学史研究组,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术语与概念
2、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1、神话:天地相通
2、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遍的观念
乙 天命及其变化
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3、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4、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
1、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甲 在历代官史之特殊地位
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
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丁 天学在古代数学中的特殊地位
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巳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2、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甲 星占学家
乙 巫咸与巫觋
丙 巫觋与通天
3、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4、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甲 《诗·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
5、小结及余论
第四章 历:它的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
1、历:性质之疑问
甲 历法·历谱·历书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2、历法性质与功能探讨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3、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历书之起源
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
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
4、历与两性及人体: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1、古代星占学概论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乙 分野理论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丁 所占之象
戊 占论之法
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2、天学与政治运作
甲 王气·劝进·谋反
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丙 军事决策
3、天学与道德教化
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乙 史传事验
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4、天学与其它若干方面
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
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
丙 天象与墓葬
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1、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甲 背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
丙 旧话重提
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
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
2、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
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
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
3、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
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
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
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
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
4、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甲 若干早期情况
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
丙 关于《九执历》
丁 关于《符天历》
5、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后记
综合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专论,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天学”的政治性质、文化功能和社会角色——而所有这些都与现代的天文学毫无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长期被误解的现象,给出了全新而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图书封面


 天学真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一个天学门外汉,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天学真原》。正如书名所示,江晓原在本书中力图给我们复原中国天学的真相,原有的真相,是这种意图促使我读完全书的。在我们惯常接触的历史教材及科技史中,我们只看到列祖列宗们的智慧、科技成果。然而,这些成果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实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如刘兵在序言中所说“历史的辉格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它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通过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方式,会很容易而且不可抗拒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分成推进进步的人和试图阻碍进步的人”,我们一直学到的就是这些。历史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江晓原在本书中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天学并不是简单的天文学,而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作为哲学基础,,天学是事关王权、政治、道德的头等大事。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古代历法、历谱、历书、星占学、域外天学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涉猎。愿历史的真相离我们更近一些!雍正说:“至于天人感召之理捷于影响,凡地方水旱灾梫,皆由人事所致。”“何等督抚即有何等岁月,天道随人,捷如影响,实令人可畏之至!”
  •     作者 张岱年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20世纪初年,国内一些研治经史的学者编印《国粹学报》,其后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作了《国学概论》的演讲,于是国学的名称逐渐流行起来。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    中国传统学术内容丰富,包罗宏广。清代以来,许多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义理之学;二考据之学;三词章之学。用今天的名词来说,义理之学即是哲学,考据之学即是史学,词章之学即是文学。后来注重国计民生的学者更提倡经世之学,即关于政治经济的学问。这些都是人文科学,不包括自然科学。在此之前,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将学术分为三种:   一质测之学,即自然科学;二通几之学,即哲学;三宰理之学,即关于社会政治的学说。方以智论通几与质测的异同,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有其独到之处。    以上这些关于学术的分类,都未免简而未备,中国的传统学术实较此为宏广。我们可以从《汉书 艺文志》的典籍目录来考察中国学术的内容。《汉书 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的《七略》,讲书籍分为六类:一六艺,二诸子,三诗赋,四兵书,五数术,六方技。六艺是经学,包括“小学”,即文字学。诸子是哲学政治学说,诗赋及诸子中的小说家是文学,兵书是军事学,数术包含天文历法,方技指医学。在《汉书 艺文志》的目录中,自然科学及军事学居于显著的地位,而经学居于学科之首。《汉书 艺文志》之后,传统目录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清代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可谓集传统目录学之大成。《四库全书总目》之中,经部是经学,包括小学;史部是史学,包括地理学;子部包括诸子、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小说以及释道典籍;集部是文学。《四库总目》将哲学、自然科学及宗教都归入子部,不如《汉书 艺文志》将数术、方技与诸子并列。   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医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    国学是本国学术之意,这是我们所用的名词,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术,就不能称之为国学了。西方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Sino-lo-gy, 一般译为汉学,现在亦译为中国学。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所谓Sinology不过是对于中国历史陈迹的研究,把中国学术看做历史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事实上,中国学术源远流长,其中一部分固然已经过时了,但是仍有一部分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国学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具有历久常新的精湛内容。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灿烂光辉的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语云:“国有与立”。(《左传 昭公元年》:“国于天下,有与立焉”。)我们中国必有其足以立国的思想基础。这立国的思想基础即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精湛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之一,先秦哲学可以与西方古希腊哲学媲美,宋明哲学的成就超过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国的文学艺术亦独具特色。20年代曾经有人认为中国没有自然科学,   然而近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撰著了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证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曾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不过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而已。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以往的学术成就进行批判性的总结。我们现在研究国学,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容,可以说是瑕瑜互见、精粗并存。其中既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知灼见,至今犹能给予人以深切的启迪;亦有违离客观实际的谬妄之说。我们研究传统学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清除历史上从古流传下来的污垢,发扬前哲已经揭示的相对真理,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当然,学术研究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揭示前人尚未发现的真理。但是,创造性的思维仍以通晓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为必要条件。   现在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方面要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昭告年轻一代;一方面要将自古以来中国学术的优秀成果昭告国人,藉以启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古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 学记》)如果不接触中国学术的内容,怎能了解其真实价值所在呢?认真钻研祖国的学术思想,以科学方法加以分析整理,这是一项严肃的任务。    (注:本文选自黄会林 左衡编选《世纪碰撞------中西文化纵横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本文来自: <a href=http://www.findart.com.cn/565c758bff208a6899b7116315a73a789cdc772dab74f695dbfc148fe258e138-8-showorder.html?key=%E7%BB%8F%E9%83%A8 target=_blank>www.findart.com.cn</a>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淘书偶记#今天去常州电视台制作部录制节目,发现附近有一家书店(书香门第),里面的书不错,淘了这本寻觅已久的书。
  •     述而未作。
  •     因为这一本我得给另一本降格了~~
  •     俨然一资料库
  •     探讨古代中国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技术人员要像江先生能走出狭隘的专业圈子拥有广泛的视野 才能看清很多东西
  •     呵呵。。
  •     高中时读的,大开眼界,现在有必要重读
  •     非常出色科学社会史著作。看完这书后的一个附带作用就是:我对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开始感兴趣了。
  •     厉害!
  •     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把本专业的研究文章写得像推理小说。唯一的疑问:是否过于关注天学发展的"连续性"而忽视了差异性?譬如殷周二代天命观就有巨大的变化;秦汉政权的建立对天学有多倚重似乎也谈不上。不过还是足够称得上振聋发聩了,上世纪90年代的科学史就能写到这种程度确实厉害。
  •     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尤佳。可理解为三篇独立的论文。问题和方法论意识都很鲜明,论证多有出彩,远好过其另一本《历史上的星占学》。当然,两本分职不同,也不可苛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