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為你朗讀》书评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0年2月1日
ISBN:9789573317005
作者:徐林克
页数:189页

我愿意为你朗读,很美的一句话(后续)

凌晨十二点合上了最后一页,满脑子都是书中的情节。凯特温丝莱与汉娜,容貌,甚至是气味、眼神、动作都是那么天衣无缝的重合在一起,带领我穿越德国历史的迷雾。作家Schlink的早有预谋让我措手不及,整本书是麦克的回忆录,也是作者对人性的反思与救赎。当一切鲜亮的色彩都褪去了颜色,所有曾经让人饥渴、羞愧和愤怒的事物沉淀下来,我们就有获得真相的力量。第二部分从汉娜离开写起,男孩麦克的人生从此一分为二,此为命运的拐点。有个比喻恰如其分,“她留在后面,有如火车驶离车站,把城市留在后方。它就在那里,在你身后某个地点。”汉娜的离去给麦克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他从此再也无法与女性建立起亲密感。在年轻时,他说“我知道,即使已向记忆中的汉娜道别,我并没有摆脱它。永远别让自己受辱,或是在汉娜之后自取其辱,永远不再爱上一个一旦失去之后就会令我伤痛的人。”结婚后,他仍是如此,“我总是忍不住比较自己与歌竺,以及跟汉娜在一起的感觉,不断地比较;歌竺和我会拥抱在一起,而我总觉得不对劲,她不对劲,她的动作和感觉都不对,气味不对,品尝起来的味道也不对。我以为自己会摆脱这种状况,也希望能够摆脱。我要脱离汉娜,可是不对劲的感觉却从未消除过。”从前以为只有女人如此。记得看到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书上谈到离异后的女人很难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家庭,因为从前爱人的影子会挥散不去,他的气味、动作、习性,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隙缝。我觉得每个人的气味都是独一无二的,很难找到两个气味完全相同的人。麦克曾想找个与汉娜类似的女人,他和她们说起汉娜,可是有谁愿意做另一个的代替品呢?可以说,下半部小说较之前的部分写得理性与缜密,这与男孩的身份有关,他考上了法律系的研究生,后来成为了法学研究者。法律是理性与公正的代名词,可是能让人产生麻木感。不知道是因为学法律的关系,还是他自己关闭了敏感的心灵,我能明显感觉到麦克从原来的敏感变得麻痹,当汉娜作为被告出现在审判席上,他说,“我认出了她,可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点都没有。”记得电影里最动人的是两人在监狱里见面的那一段,他们面对面坐着谈话,而书上的叙述有明显的差异,汉娜坐在一棵树下的长椅上,她的手里有一本书,从镜片里望着一个正在喂麻雀的女人,她发现有人在注视他,便转过头,“我看见了她眼中的期待,看见她认出我时,眼中欢愉的光芒,看着她在我走上前时,用双眼扫射我,看见它们搜寻、询问,然后转为不确定、受伤,最后脸上的光辉退尽。”这一段写得极好,凯特也演得很棒,我甚至觉得只凭这一个眼神她就当之无愧地拿到小金人。但是地点设置成两人远远地注视,更有一番意味。它让我想到汉娜最后一次去泳池边见麦克,两人也是隔着一段不长不短的距离,望着对方,时间定格在那个时刻。一晃二十年过去,两人还是那样望着,却沧海沧田。随后,更是一段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描写。时间如此轻易地穿梭过去与现在,仅仅用了感官中的嗅觉——“汉娜身上的气味”连起的。“以往,我特别钟爱她的气味。她永远都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刚洗过澡,洗过衣服,或是刚出汗、刚刚被爱过的气味。有时候她会使用香水,我不知道是哪一种牌子,那种味道也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清新。而在那清新的气味下,是另一种沉重、阴暗、刺鼻的味道。我经常像一只好奇的野兽般往她身上嗅。从她的咽喉和肩膀开始,那是刚清洗过的清爽味道,沉浸在她胸脯之间新鲜的汗水气味,混入腋下的另一种味道,找出她腰身四周和腹部那股浓重、阴暗而几乎纯粹的气味,还剩她两腿间那令我兴奋、近似水果的微香;我还会闻她的腿和脚,她的大腿,也就是那浓重气味消失之处,她膝盖的凹陷处又带着轻浅、清爽的汗味,她的脚则带着肥皂、皮革,或疲倦的气味。她的背和手臂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什么味道都没有,但却是她的味道,她的手心带有白天和工作的气味:车票的油墨、打孔机的金属、洋葱、鱼,或煎炸动物油、肥皂水或热乎乎的金属味。她刚洗过手时,没有任何气味。但是肥皂只能暂时掩盖味道,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味道又会出现,隐隐约约的,融合成一股单一的气味,那是白天和工作的气息,是工作和一天结束的气息,还有傍晚、回到家,以及待在家的气息。”而现在麦克坐在汉娜旁边,闻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味道。时间会改变的不仅仅是汉娜的容颜,还有一个人的味道。仅仅是气味足以。 这的确是一部兼具强大理性和感性的小说,在叙述事实真相和抒情之间如此贴合的任意转换,在我从前的阅读经验里是从来没有过的。作者描写现代人对集中营讨伐的反思,就如同我们现代年轻人对十年文革的不理解,文中麦克作为一名德国的新生代青年,对自己国家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就如同他对汉娜的感情,强烈谴责罪行又极力想去理解体会当时她的心情,他甚至亲身去集中营一探究竟。当他走进曾经的血腥地,看见是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白雪皑皑的屋顶,现在是儿童的滑雪斜坡,有窗户的营房充满家的气息,好像随时都会有人叫孩子们进去吃蛋糕和热巧克力。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悲哀。我想这种滑稽的景象不是德国专有的,是整个时代的共同造就的。看这本书哭了两次,都是在汉娜自杀后,麦克去参观她的牢房所见所闻。汉娜在床的上方贴着许多图片,充满明亮春意的森林、点缀着花朵的草原、秋天的群叶和一棵树、溪流旁的草地、一株结满成熟果实的樱桃树,她自己写的小句子“云的阴影飞过田野”,处处充满对自然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与向往。她还费了一番波折的找到了一张照片,上面是年轻的麦克在毕业典礼上自校长手上接过一纸奖状,她是否在审判期间还随身带在身上呢?监狱长告诉麦克,汉娜在每次分发信件的时候,她都说:没有我的信吗?电影的结尾无疑是温暖的,麦克在汉娜的墓前向女儿诉说一生最大的秘密。这个处理是温情的,而作者的笔调是冷峻的。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尾,虽然它美好得过于虚假,但是我希望唱诗班的歌声能至始至终陪伴她的灵魂。

火苗24︰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兼《讀愛》電影會後記 (11/2011)

主題︰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內容︰討論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時間︰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18:00-21:00地點︰城市大學飯堂參加者︰子軒、銘予、許栩、醒夢、燕鳳、Kaho、阿業、Fiona、子陵、家欣、嘉碧、寶妍後記︰是次讀書會的閱讀作品是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小說《我願意為你朗讀》(台譯,內地譯《朗讀者》)。Fiona先解釋了挑選此書的原因,讚揚小說成功塑造兩位主角(特別是韓娜)立體而逼真的形象,如韓娜穿絲襪、在庭上作供時保持挺直站姿,這些畫面都是率真地表現出女主角性格上倔強的一面。另外,關於主角以「馬」來形容韓娜的美,雖然眾人對「馬」與「女性美」能否相配有所分歧,但無疑這令韓娜悍健的形象更為鮮明,同時亦可令讀者明白到主角所愛上了一個怎樣的女性。之後討論進入分析韓娜不願認罪到底是「維護尊嚴」還是「逃避公開承認自己是文盲的事實」。Fiona提到韓娜不去承認自己是文盲因為覺得這是件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而Kaho則認為她的一生是在不斷掩飾自己的「缺憾」(文盲)。繼而Kaho引出「罪」是此小說的一大的主旨——「韓娜到底是否有罪?」、「男主角愛上一個『有罪』的人,又到底是否有罪」。另外,韓娜的死也是本作一大重點。有人認為她之所以自殺是因為在十八年的牢獄中,透過識字而了解到自己之前的所為,而一旦刑滿,既無法贖罪,也感到出獄後再無可依靠,所以選擇自殺;亦有人認為韓娜是因為明白到主角對她已經感情不再,此說可以主角在韓娜出獄前第一次探監的表現為證據。眾人也討論了主角與韓娜之間的「特殊關係」,包括二人之間到底是否「愛」對方、主角愛上韓娜的一刻、韓娜有沒有愛上主角以及兩人之間的「愛」在哪一刻消逝。讀書會中亦有提及本作有「探討納粹歷史」及「批判集中營罪行而重為德國定位」的企圖:韓娜代表的是經歷當時的一代;而主角代表的則是戰後的一代。Kaho指出,同一件歷史事件,只是相隔一代就已出現認知上的落差,然後,各人亦討論了人們是否可能正確地評價歷史這一議題。最後,無可否認的一點是,韓娜對主角影響深遠至極;我們亦同意,《我願意為你朗讀》是一部沉重、悲慘而深邃的文學佳作。子陵 筆火苗

生死朗读

没有看这部书的原著,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载了这部片子,译作“生死朗读”这部片子里,汉娜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在教堂歌声里,余晖下浅浅的哭泣,法律上笨拙的辩护。看着,让人心疼。她给予人的诱惑感也是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穿丝袜的镜头里透露出的成熟的魅惑感,还是出外游玩时,在自行车上飞扬起群角的纯真!虽然最后的结局真的让人唏嘘。不管怎样,电影版是真的感动了我,不知道书里更为细腻的描写会是怎么的呢?期待想读

想像

還沒看電影時,先讀了這本書。猜想很多電影場景。。。飾演漢娜的女主角一定有很多內心戲吧!我太喜歡那個角色了,不管外在環境有多麼巨大的變動,她總是心中已有定見,而且非常精準無誤,就像她雖然是文盲,但她熱愛文學這件事情。男主角麥可在無助時,與專攻哲學的父親那一段親情的對談,也很動人,不曉得電影會怎麼處理,父親在談論自由與尊嚴時,他仍想越過哲學的界線,只是做為一位父親來幫助他。(電影裡這一段該不會被改掉了吧?希望沒有。我覺得他的父親角色在故事裡雖然份量不多,卻是十足的重要,像個秤槌一樣......德國在戰後怎麼看待戰時的「偕同戰犯」...在父親這個角色展現無疑....突然想到前陣子讀一本少年小說『大衛的星星』...發現德國愈來多作品是處理這一類問題......最近連蘭妮‧萊芬斯坦的回憶錄都翻譯成中文了呀!)還有麥可從私人事件(影響一生的私人事件)越過「納粹/加害者」與「猶太/受害者」的藩籬,發現到自己與漢娜之間那一道已遠去且疏離的牆,審判無法宣告罪愛。

我愿意为你朗读,很美的一句话

前一阵子买了本台版的书,《我愿意为你朗读》。这个译名虽然较之the reader变动有点大,但和国内的生死朗读比是好了许多。没看电影前,一听国内这个翻译,感觉是那种大气磅礴的感人题材,或许和战争沾边,或许和Ghost之类有点像,但其实都不是。每次看着书封面上的那行字,我愿意为你朗读。我想,这就是书中的男孩在心里对汉娜说了无数次的话。买来一个月,读完了前半部分。很意外,小说竟然比电影还要出彩。记得半年前初次看电影的那个午后,看着凯特温斯莱特温情与冷峻的眼神,以及和男孩之间细腻的感情戏,令人眼前一亮。那真是美好的观影体验,看完后我忍不住想对着天空大喊,这是我这几年看过的奥斯卡最好的电影!但是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小说的魅力是慢慢渗透的,不像电影如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踏糊涂。有些独特而美妙的场景,但电影却没有用上。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汉娜去男孩家用餐的那段戏,写得简直是神来之笔。“我静静地靠在书房门框上望着她。她的眼光飘过占据整片墙壁的书架,仿佛正在阅读一本教科书。然后她走向其中一个书架,将右手食指举到与胸部同样高,缓缓抚过每本书的书背,再转到另一个书架,手指继续掠过它们,从一本书背移到另一本,把整个房间都走了一遍。她在窗前站定,望着外面的黑夜,望着书架的倒影和她的影子。这是汉娜驻留在我心目中的印象之一。我将这一幕储存起来,可以在一片心灵的屏幕将它放映出来,观赏它,不改变,也不耗竭。我会隔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去想它们。但是它总归会回到我的脑海,有时候我只好在心灵的放映机上重复放映它、观赏它。其中一幕是汉娜在厨房穿上丝袜。另一幕是汉娜站在洗澡盆前面,伸出的手臂拿着毛巾。还有一幕是汉娜骑着脚踏车,裙子在车轮掀起的风中飘荡。然后是汉娜在我父亲的书房里。她穿着蓝白条纹的洋装,当时称之为连身洋装。穿着这身衣服使她显得很年轻。她的手指划过书背,望着窗外的黑夜。她转向我,迅速到裙子在她的腿部旋转了片刻,才平伏下来。她的眼睛是疲倦的。”书中有很多的铺垫,表现出汉娜面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无知的异常恐惧,还有自己作为公车售票员的自卑与厌恶。比如,男孩清晨去公车上看她,她明知道男孩上了车,却始终装作没看见,继续和司机说笑,直到男孩下车也丝毫没有看他一眼。男孩失望地在住处等她,希望想她给个解释,但没想到汉娜发了很大的火,“我一副不认得你的样子?是你不想认识我吧!”。再举一个例子说,他们结伴外出旅行,有一天早上,男孩想出去采花给她一个惊喜,于是写了张字条留在桌上,但迎接他的居然是汉娜在绝望中的愤怒,她甚至拿皮带抽到了男孩的嘴唇,鲜血直流。这些情节被导演删去了,导致我在结局时产生了疑惑,为什么汉娜宁可坐牢十年也不愿意让人知道她不识字的真相呢?但是阅读小说的读者,不会有这样的疑虑。阅读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叙述者始终是男孩的口吻,我能明显的体会他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我开始思考是否所有男孩都需要有一个“汉娜”般的角色,帮助他完善身心的能量。有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这点。“我已经观察过十年级的老同学:看看他们有没有同班的女朋友,他们都怕女生,不然就是躲着女生,或是对她们耀武扬威,再不就是崇拜她们。我在女人面前吃得很开,可以自在、坦然而友善地面对她们。女生就喜欢这样。我在新班级将会和她们相处得很好,这代表我跟男生也相处得很好。每个人都是这种感受吗?当我们年少时,永远不是过度有信心就是缺乏安全感。我们要不是觉得一无是处、没有吸引力、毫无价值,就是自认为很有成就,而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会成功。当我们有信心时,我们克服得了最艰难的挑战。但是只要遇上些细微的挫折,就会深信自己完全没有价值…… ……与汉娜在一起的连续几个星期,每件事情我都觉得很棒,尽管我们吵嘴,尽管她一次又一次的抗拒我,而我一次又一次爬回她的身边。”我想有些三十出头的成熟女人对正值青春期的懵懂男孩的确是种极大的诱惑,就像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那样,她们是男孩性启蒙的最佳老师。她们和十七八岁的女孩截然不同,熟稔两性的情爱世界,知道如何散发女性的真正魅力,一个姿势就能俘获男人的心。汉娜就是如此,她仅凭一个穿丝袜的姿势就让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拜倒在她的裙下,并愿意为其朗读终生。

電影 [The Reader ] 的原著小說!

這部小說是改編成電影 [The Reader 為愛朗讀] 的原著. 屬中短篇小說...描述德國鄉鎮一段不倫之戀.與一控訴納粹集中營火燒事件中.所引發成男女主角間的生命思考與抉擇....故事文字雖乏浪漫唯美.但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哲學省思.亦頗具戲劇性...書頁雖不厚.但讀來易陷入朦朧性的思考。

尊严和自由

书,因为大陆版的听说翻译得很差没看就送人了然后买了台版的书,的确,比电影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而那些对于气味的描述更是电影手法所难以表现的作者对于汉娜气味的描述,对于汉娜举手投足的描述,对于他妻子和汉娜的比较,对于其他女人和汉娜的比较,难怪他会对汉娜难以忘怀。人和人之间的确是气味相投才能长久的。所以,当他来到监狱见到汉娜,闻到的只是老妇人的味道时,什么感觉都没有。而汉娜举手投足间的那种专注,仿佛和周边人全然无关,只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无疑在他眼中是最性感的。所以即使后来被人认为的吊袜带情结,也完全找不回当初的感觉。是因为那些女人只是演给他看。书里很精彩的一段是汉娜来作者家吃饭,在作者父亲书房里那段。表达了她为什么会对自己是文盲而深感羞耻。而该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作者和他父亲交谈的那幕。大概意思如下:父亲告诉他,对于成年人,代替他人决定怎样做对那人比较好,而推翻那人自认为比较好的做法绝不合理。儿子问,即使后来认为那样做会比较快乐?父亲说,这和快乐无关,这是尊严和自由。孩子,如果你的母亲总是对的,你肯定会不舒服。然后他又问如果那人不明白,然后又不能和他说呢?父亲说那还是最好和那人说明白,但是还是要他自己做决定。但是作者终究没去找汉娜。与其说是他理解汉娜对于文盲的羞耻心多过作为杀人犯,还不如说他那时的麻木。于是,才有了后来他会给汉娜朗读寄磁带。在他身上一直有种背叛感。也有种疏离感。但是汉娜又一直住在他记忆深处。牢牢占据着。所以,他后来收到汉娜字条后一直没写过信,我没想明白。要去再看一遍。是因为还是认为汉娜有罪,自己有罪?还是想继续保持朗读这种交流方式?如果有了书信往来,是否意味着朗读不必要。因为朗读很费时间。而汉娜每次都问有我的信吗?每次失望的眼神。而对于汉娜的纳粹身份所犯下的罪平凡之恶这个词汇足以解释。当所有人都是国家犯罪机器上的一个螺丝时,杀人也只是一个工作程序。而人们把当时那些典型的人揪出来,也只是要表达对于当时麻木不仁的心态的愧疚只有极少数坚持自己态度的人,才是无罪的。其余的,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参与或者助长了犯罪。而那些极少数的,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汉娜后来大量阅读和受难妇女相关的书籍,以及后来更像个修道士般的生活,那是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摆脱文盲身份的开始,也是她内心煎熬的真正开始。而作者来监狱探视时表现出的那种距离感,描述她眼神的转换,意味着,她生命的结束。如果,外面的世界,她还有期盼的话,那就是作者。对于描述作者去看死去的汉娜的那一幕,在她的脸上看到了年轻时的她,那一刻,他一点都不觉得她已经老去。然后他意识到生活在一起许多年的夫妻在另一半去世时,在对方脸上看到的一定也是曾经年轻的对方。不禁令我唏嘘。


 我願意為你朗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