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国共和战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203081272
作者:蒋永敬,刘维开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宣传而谈判教育人民 一教育第三方面人士和群众 四平战役后,苏军代表向中共东北局表示:中共如有能力在关内另辟战场,以减轻东北压力,陷美蒋于被动,他们愿意帮中共从海上经山东转运武器弹药,而且要多少有多少。因此,毛泽东几乎马上接受了苏方的建议,不顾关内的停战令,指示山东共军发动“报复作战”。因此,在6月间的谈判期间,关内即已开打了。到了7月以后,表面还是谈判,实际大打,也就是拖中大打。周说:“我们坚持政协路线”,“把谈判作为教育人民的工作”。马歇尔认为周恩来“并不是为谈判而谈判,而是为宣传而谈判。”亦即周氏所谓:我们把蒋不愿解决问题,告诉人民,用以教育人民。使“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方针,与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方针”,经过谈判,“为群众所认识。”因此,“和平虽不可能,但为了教育人民,谈判是必须的。”同时,周氏也要第三方面人士得到教育,使他们懂得谈判不会有结果,就同意他们去调解。因为他们内部的大部分人士很动摇,想来个折衷方案,解决问题,希求和平,不一定是听共产党的。因此,共方只要把民盟拉住,不使他们参加国大,国大开了就很臭。 根据周恩来的分析,第三方面总是不断的动摇,因为国方二陈(果夫、立夫)、陶希圣等坚持要开国大,因此,第三方面就发生了分裂的局面,青年党与民社党参加国大,早在意中,张君劢(民盟中的民社党)极端动摇,胡政之自称内外夹攻左右为难,黄炎培加上一句天人交战。另外还有几种人,如陈铭枢反蒋而不进步;梁漱溟、黄炎培、章乃器等自有立场,不愿投蒋,但动摇不定。同时第三方面也不断新生,如闻一多、马叙伦、马寅初、张炯伯学习求进步,联系群众。同时,昆明、北平、上海都新生了第三方面的群众领袖。因此,周之争取动摇分子目的,在教育群众。 为何要以谈判来教育群众?依周恩来之说,要使中共的“和平民主方针与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方针被群众所识识”,同时也要使“群众对美觉悟”。因为抗战初期,群众对中共的认识,只重抗日,并认过去暴动政策为错误,他们到延安去,亦多自民族立场出发。现在则不同,“共产党抓住独立和平民主的旗帜而与卖国内战独裁的国民党相区别”。由抗战初期左右之分,变为是非好坏之分。至于美国方面,因群众对美幻想很大,但自中共六、七间发出声明,指出“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实质是武装干涉中国内政”,以及“蒋介石反动派继续独裁和内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反动派的军事干涉”以后,“群众对美觉悟已普遍得出乎意外。”这是“教民作战”,预设“倒蒋反美”的作战目标。

前言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本书分为十一章,探讨蒋介石从1945年8月到1949年12月,如何处理国共的和战问题及其面临的困境。这十一章依次是:    第一章和谈经纬(上)    战后国共和谈自1945年8月28日开始重庆会谈,到1946年10月11日国军进占张家口前后,为时一年两个月的不断谈判,可分为七大要项:(1)重庆会谈;(2)停战协议;(3)政治协商;(4)整军方案;(5)东北停战协议;(6)拖延战术;(7)为宣传而谈判。    本章探讨重庆会谈与停战协议。重庆会谈,为战后国共首次和谈,除由双方代表直接会谈外,并有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八次面谈。从这次的会谈中,可以看出毛氏志在华北与东北;蒋氏则坚持政令和军令的统一。虽无结果,但双方同意继续商谈。结果签订《会谈纪要》(或称《双十协定》)。停战协议,是在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将军(Georgec.Marshall)主导下的结果。此一协议改变了蒋介石“先安关内再图关外”的决策,变为先图关外,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使蒋介石处理东北问题,陷于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二章和谈经纬【中)    本章探讨政治协商、整军方案和东北停战协议三项问题。政治协商虽为重庆会谈的延续,但两者差异至大。其间最大的差异,共方在政协中提出大量的要求条件。重庆会谈,毛泽东的条件,不过志在华北与东北的地方政权,政协则由地方政权延伸到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其中通过的所谓扩大政府组织案,实际则为国共的“联合政府”。宪草中的无形国民大会,及行政院的责任内阁制,立法院的国会制,实际架空了蒋介石的权力。是以政协结果,国共有不同的反应。整军方案,亦为马歇尔所主导,纸面上统一全国的军队,实际上中共另有“暗盘”,不使美、蒋“以全国军队统一来消灭我们”(毛泽东语)。东北停战协议,由国、共、美三方代表于1946年3月27日所签订,目的在使国军和平接收东北主权。此时苏军自东北撤走,径交由共军接收。依照协议,政府要接收,须经过协商,取得共方的同意始能接收;否则即须动武。所以此项协议反而成为共方的保护伞。    第三章和谈经纬(下)    本章探讨拖延战术、为宣传而谈判及综论。拖延战术是探讨国军于1946年5月19日四平街之役击败共军,而于23日进占长春后,周恩来利用马歇尔对蒋施加压力,争取到自6月7日到30日的23天停战,目的是借谈判以备战。其所施展的拖延战术,可谓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马歇尔说周“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对手”,国民党代表徐永昌说周“抱拖延政策”。蒋介石说他“诡辞拖延”。本项即为探讨周氏如何施展其拖延战术。为宣传而谈判是探讨1946年7月至10月间三个月的边打边谈时期,共方谈判的方针,由消极的争取停战时间,进入以谈和备战时期。其方式是以谈判为宣传,目的是教育人民,也包括教育第三方面人士。依毛泽东之说,此时中国人民以及中共内部之间,都有打与不打的问题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周恩来乃以谈判作宣传,为宣传而谈判,来揭露蒋之“独裁内战”和美之“独霸中国企图”的面目,祛除不打的心理。这是“教民作战”。此时马歇尔之调停角色,已非重要,仍不放弃和平希望,奔走南京与庐山(蒋驻地)之间八次之多,传达蒋、周意见。最后却遭到周的斥责,马氏从此退出调停。而由第三方面人士作最后的奔走,终无所成,国共和谈从此决裂。    综论一年多来的国共和谈,争论不息,纠缠不清,但其中心问题,不外是在围绕着和与战的问题在打转。概括言之,马歇尔、蒋介石、毛泽东三人的策略,各有坚持,马是以和避战,蒋是以战逼和,但却战而不决,和则无成。毛是以谈和备战,但却谈而不和,准备决战。马与蒋的策略皆告失效,即是毛之策略的成功。    第四章 安内图外    安内图外,是日本投降后国府接收东北受阻于苏联红军及中共军,蒋介石在1945年11月16日所定下的“先安关内,再图关外”之策。在蒋氏以后的《日记》中,一再反悔误信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之主张,乃转变了这一政策。以致“一箸既失,则全盘皆败矣”。本章循此线索,就国共两方已刊布的档案资料,进行了解。认为:马氏所执行的美国对华政策,不仅为安抚中共不使投入苏联怀抱,显然也是“以共制蒋,以蒋制苏”;中共从而利用之,不仅“以苏制蒋”,而且也是“以马(美)制蒋”。如此,蒋氏的下场,可想而知矣。    第五章 和战两难    马歇尔特使主导下的军事停战协议,关内全面停战,关外不在此限。美式装备和训练的国军精锐,经由美舰的运输,大量运至关外,名为协助蒋介石接收东北主权,实际则是美国势力介入东北。这是犯了斯大林(Joseph stalin)之大忌。招致苏方强烈的反弹,不仅使蒋氏的先图关外未成,关内更不能安,关外关内均成战场。依当时的情况,战对政府绝对不利,蒋氏处于被动的形势下,以战逼和。和对中共相对不利,毛泽东在主动的形势下,以谈和备战。在时间点上,迁延愈久,愈对政府不利;相反则对中共有利。因此,共方必欲迫使国民党走上战争之路,致使蒋氏陷于和战两难之困境。    第六章 挫折年代    1946年是国共边打边谈的年代,到了1947年只打不谈了。边打边谈这年,国民党打占优势,谈则无成。只打不谈这年,打则由优势转为劣势矣。大陆学者金冲及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是就共方而言。如就国方来说,便是“挫折年代”了。这一年,国方不仅在作战方面,连遭挫败,复以政治的腐化、通货膨胀与经济恐慌,以及学潮汹涌而至士气低落,军纪败坏。这个仗实在打不下去了。因此,即有很多人以为过去如不与共党决裂,或者和平有望;即不然,亦不致经济、军事败坏至此。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以为去岁(1946)攻下长春,如依其主张不顾一切进追,当可攻达佳木斯一带,因受马歇尔压迫,未能如愿,至为可惜。此皆“马后炮”也。    第七章 崩溃年代    进至1948年,国共内战已达三年,国方已是精疲力竭,士气消沉,每战皆败,尤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败,精锐尽失,不堪再战。而共方以战胜之威,士气旺盛,奋战不息。国方复以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人民痛苦已达极限。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以为只要蒋氏下野,和平立可实现。反蒋倒蒋之声为之升高,共党与党外人士倡之于先,党内一些同志应之于后,毛泽东完成打倒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工作,便指日可待了。    第八章 进退两难    国共和谈决裂以后,毛泽东的战略目标,即为“打倒蒋介石的工作”。如果蒋氏以其领导抗战胜利的威望,以及为光大民主宪政而功成身退,使毛氏失去战争的凭借,1948年的崩溃困境,有无纾解的可能?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据蒋氏的《日记》所记,即有“让贤选能”之准备。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推举胡适竞选总统,以为“此为救国之出路也”。此一关键性的问题,在这年4月初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正式提出讨论,亦受到各方舆论的重视。惜此“让贤选能”未能如愿,从蒋氏当时的检讨中,似已预知日后失败的命运。    第九章 国府撤退    1949年,实为撤退年代,国军在共军追击下,一路转进。国民政府的撤退,也几乎是在共军的追击下,由南京而广州,而重庆,而成都,最后迁至台北,才算定了下来。其时台湾虽是政府规划的疏散地点之一,但并非原先设定的政府迁移之地。当时政府中人普遍的想法,只要政府留在大陆,还有生存的空间;否则就很难想象。然而代总统李宗仁借病出国,中枢无主,蒋氏乃以党之总裁及国民党非常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一切,一度考虑政府迁移西昌。由于形势所趋,决定迁台。这其间有诸多原因,蒋经国的意见,深具历史意义。认为“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    第十章 舟山撤防    1949年5月27日,国军自上海撤退,部分部队留驻舟山群岛,该地区的战略地位,顿显重要。在此之前,蒋曾巡视该地,预作布署。其后增强防务,故继10月金门古宁头战役之后,而有11月3日的舟山登步岛战役。迨国府撤退,舟山乃成为向大陆沿海不时进袭的重要基地。共方亦积极准备夺取舟山。其后由于共军拥有俄制喷射MIG机,国军失去空中优势,进而也失去制海权,舟山的撤退也就势在必行了。在蒋决定撤退时,诸多高级将领均持以反对的意见。由于蒋氏的坚持,准备的充分,终于1950年5月16日一夕之间,顺利地完成舟山撤退工作。这次的主动撤退,改变了过去战略上的失误,例如辽沈、平津、淮海等战役之败,皆因应撤而未撤,以致备多力分而被各个击破;或因撤退迟缓而被歼灭。为了避免重踏过去覆辙,所以舟山的撤退,得以“集中全力,确保台湾,巩固此惟一反攻之基地”。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    第十一章 检讨总结    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领导中国国民党,由北伐统一而至对日抗战的胜利,以其二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何以在战后短短四年的时间,败于中共?论者纷纭,莫衷一是。而蒋氏自我检讨其失败的原因,不啻“现身说法”。本章是就蒋氏自1949年至1952年的四年之间,在多次演讲中关于大陆失败原因之检讨,进行分析,期以了解蒋氏如何看待大陆失败的原因。对于国民党失败原因的了解,至为必要也。    构成本书的十一章论文,第一至第三,及第六至第七共五章,由著者执笔,承刘维开教授补充资料并予校正,长男世安帮助校读,并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第四、五两章,是著者与刘教授的合撰。第八至第十一的四章,为刘教授所作。    近年由于蒋介石日记的开放,成为中外研究学者的“取经宝库”,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疏漏之处,仍所不免,尚祈读者的指正。    蒋永敬    2013年4月

内容概要

蒋永敬
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纂修、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等职。
著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胡志明》《国民党兴衰史》(增订本)《胡志明在中国》《鲍罗廷与武汉政权》《中国思想家——孙中山》《民国胡展堂先生年谱》《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抗战史论》
刘维开
现任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副主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著有:《编遣会议的实施与影响》《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从下野到复行视事》
编有:《中国国民党职名录》《罗家伦先生年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和谈经纬(上)  重庆会谈毛泽东志在华北与东北
停战协议美助蒋介石先图关外
第二章 和谈经纬(中) 政治协商结果国共反应不同
整军方案中共另有“暗盘”
东北停战协议战而不停
第三章 和谈经纬(下) 施展拖延战术谈而不和
为宣传而谈判教育人民
综论
第四章 安内图外 一箸失全盘败
先安关内,再图关外
蒋介石悲观局势“几于痛哭”
毛泽东说:“蒋介石来势很凶”
苏联、中共态度由硬而软
“一盘好棋”搅成“一盘歹棋”

第五章 和战两难 关内全面停战 关外全面接收
苏军支持共军阻挠国军接收
美援落空蒋马分歧 回头再安关内
和战两难两头落空
第六章 挫折年代 1946年的战果
国共双方兵力概况
鲁南战场之受挫
东北共军第五次攻势
动员戡乱全面动乱
政治之腐化 通货膨胀与经济恐慌
中共的“第二战场”
士气低落与军纪败坏
第七章 崩溃年代 军事走向崩溃
毁灭性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金融的崩溃 国民党内讧蒋氏下野 结语
第八章 进退两难 六届临时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会议经过
中常委谈话会 第二次会议经过
结语——会议之检讨
第九章 国府撤退 行政院南迁广州 广州—重庆—成都
从成都到台北
结语
第十章 舟山撤防 舟山战略地位的提升 蒋介石对舟山防卫的加强
舟山撤军之决定与执行
结语
第十一章 检讨总结 蒋介石对1949年失败原因之检讨分析
检讨大陆失败原因之意义与目的
结语

编辑推荐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编辑推荐: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威望地位达到顶峰,为何只短短四年,就败走台湾?国共战场上,为何那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转而投诚?这一举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偏隅台湾的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何检讨?1950年,已经是共产党治下的浙江省,蒋介石怎样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

作者简介

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威望地位达到顶峰,为何只短短四年,就败走台湾?
国共战场上,为何那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转而投诚?这一举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
偏隅台湾的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何检讨?
1950年,已经是共产党治下的浙江省,蒋介石怎样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史料运用上,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次通读由国民党党史学者所所著之史书,感觉换个视角重新审视那段转折年代,颇有收获。蒋之失败、毛之胜利,在战略意图上早已分高下,毛的意图在于战,蒋的意图在于和,一为主动,一为被动。在那国际美苏、国内多股政治势力多方博弈的历史时期,只有主动方可占上风。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溃败。古云: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党无非只是多了一次脚注而已。本书在史料上主要利用了蒋氏日记,大陆学者杨奎松的著作颇受作者看重。总体感觉,此书引用过多,分析评论过少,稍有罗列之感,只是感觉史料书,而非史论也。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写得比较客观,有参考价值
  •     观此书推及今日,竟欲落泪
  •     史料性比较强,好多内容都是引用日记
  •     不错吧 算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如果不是想去了解那段历史的话 看着会觉得特别鼓噪
  •     战其实是为了和。所以说和为贵。最近看陈冠任《蒋介石在台湾》说了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两岸互相支持,经济上进行竞争的事情,很真实,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两套书我都收藏了!
  •     这书是不是因为有删节的缘故,剩下的内容都很平常,属于常识性论述
  •     刚看完《蒋介石在台湾》第一二部(陈冠任著),觉得很不错,书里那些事和崭新的观点让我对蒋了解更多,所以现在反过来从台湾再去看蒋在大陆,希望有新收获。
  •     台湾版
  •     刘维开算台湾学界中肯的,本书的视角还是太狭窄,是被蒋永敬拖累了么?过分紧盯蒋的言行,漠视了美苏冷战对中国内战的影响,搞反了国共双方的和战立场。随便看看啦 K266.06/4134
  •     东北战场确实是战争的转折点?周在马歇尔调停中的手腕实在惊人。不要相信在野党!
  •     论文参考文献之二,本学期所读最后一本书。作者叙事能力略差,读之乏味,惟其所引部分台湾方面著作,于我甚有启发。
  •     不像过去的台版图书,相对比较客观。
  •     内容详实,观点客观,值得一看
  •     一团乱麻
  •     书本质量很好!快递很给力,第二天都到货了,很喜欢!
  •     没什么料
  •     想找本靠谱点的说解放战争的书好像不是太容易,看闲书的时间也不多了也不能找个好几本来看完再分析对比提取出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了,于是就找个台湾那边的人写的相对中立点的来凑合看看吧。这书跟联合政府与一一党训政是没法比了,读起来没那么轻松自在,巡视的条理也没那么清楚严密,更对的是史料的堆砌,一些感兴趣的点还是得自己费点力气从里边提取出来。没看过专门写毛的书,倒是从这本书上初步感受到毛在军事上的才华以及在统领全局上的能力。另外,一直对蒋的事迹挺感兴趣的,别的不说,蒋是真的爱国,至于蒋在统治台湾时期的工作,又得等到哪天有空了才能好好了解一下了。
  •     对于了解1945到1949年的历史很有帮助,同时有感于蒋介石的自我反省,很是值得学习
  •     同室操戈元海笑,红巾揾泪稼轩伤
  •     感觉细节不错,对于分析问题,点还是挺丰富且有理有据的
  •     现在这些书都解禁了,能看到很不容易。印刷和纸质都不错。
  •     出发点在国民党方面。此书写的有点渐入佳境的味道:前面颇有些不知所云,到后面重点还是很突出的。除了混乱就是混乱,焉有不败的道理?着力点不在战场拼高低,倒是看重后方蒋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形态。看蒋日记,觉得他确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自省中始终缺乏勇气承认自身过失,还是习惯性的把责任推卸给将领,推卸给党同伐异,在判断力和决断力上也着实输自己的对手一招。若历史如棋局般可以重来,这场战争最多再拖延几年的时间,结局依旧是注定。蒋迁台后的数次演讲中对国民党自身的总结和思考,今天读来倒是对今天的现实颇有一些令人感叹的对照……
  •     这是第一次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解放战争,全书以蒋公和徐永昌等的日记作为历史考证,真实还原了蒋方对于整个进程的看法和理解,读来很有帮助。当然为了真实,其文学性就差了很多,谈不上是纪实文学
  •     说实话,没有邓野写得好,此书一般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