棔柿楼杂稿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638796
作者:扬之水
页数:278页

内容概要

跨度20年的杂稿
--------------------------------------------------------------------------------
■扬之水
收在 《棔柿楼杂稿》 里的文字,最早的一篇写于一九九四年,最近的一篇完稿在三天前,跨度近二十年的一堆“杂拌儿”,此番凑在一处,真是名副其实的“杂稿”。
数年经营文字的体会,是写人最难。《读书》十年,从众师问学,获益良多,然而以自己之笔拙,却轻易不敢为众师画像,因此始终是藏于心者多,笔诸文字少。收在第一单元中的几则,实在未能写出诸家风采,不过存此雪泥鸿爪,藉以寄托久寓心中的怀想和感念。
第二单元的文字,多为应命而作的序跋和书评,长长短短,体例不一,更见其杂。离开《读书》之后,受辽宁教育出版社委托,组织了一套“小精装”丛书,便是《茗边老话》,作者多是年龄七十岁以上者,这也是我编辑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工作,当日并衔命为丛书写一则总序,署名脉望。今检点旧稿,却是发现两则,什么原因,已经完全记不得,今便一并收录在一个题目之下。《关于印刷术起源之讨论的一点管见》,原是一九九六年间在遇安师指点和敦促下所作,曾刊发于当年的《中国文物报》,此后则再也没有碰过相关的问题,今收入此编,算是留下一点往事的痕迹。《六十年家具研究综述》一篇,是二〇〇九年北大的一位朋友为新加坡一家杂志组稿,命题作文,然而事不谐,小稿便搁置至今。以文中所谈依然是书,放在这里,似也合宜。
最末一组中的《我与书》,是应《语文学习》之约而作。《院儿的杂拌儿》原初是分别发表的两则小文(刊发其中之一的《街道》是一家很有特色的期刊,后来莫名其妙停掉了),今合为一篇。所谓“棔柿楼”即在这“院儿”里边,也算是合了本书的题。
《棔柿楼读书记》,是我的第一本书,署名宋远,今接过这一书名,更名改姓,就此认了前帐。负翁当年曾在此册小书的序言中为我画像,后来收入他的 《负暄三话》,许多人知道我,多是得自这篇文章。我至今感念行公厚爱,不过也还应该说,文章中有不少文学笔法,其实我并没有负翁笔下的那般传奇色彩。与同龄人一样,在不能读书的青年时代去务农,去做工,开卡车,蹬三轮,送白菜,卖西瓜,等等,概为七十年代所历,那时候大家都是如此过来的。惟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者、当年的工、农,在恢复高考制度后都去考了大学,完成了高等教育,而我虽然也曾考取,却是阴错阳差终于未能入学,只好通过自学完成学业。而自学,在我的同代人中也不是怎样的新鲜事。自己以为幸运的是,我能够走进《读书》,十年后,又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教人每每感念不置的是,我还有很多随时相助的好朋友。这一回又是老友宁文兄邀我加盟“开卷”,或因此得以同更多爱书的朋友结缘,也未尝不是令人期待的幸运。

书籍目录

开卷书坊二辑(十二种)书目
来新夏《邃谷序评》
沈胜衣《笔记》
吕恩《龙套集》
桑农《读书抽茧录》
韦泱《旧书的底蕴》
徐雁《旧书陈香》
扬之水《棔柿楼杂稿》
许宏泉《听雪集》
范笑我《我来晴好》
子聪《开卷闲话七编》
彭国梁《书虫日记三集》
彭国梁《书虫日记四集》
2 013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继十多年前风行读书界的《棔柿楼读书记》之后的一部学术著作之余的随笔集。作者被读书界称为"奇女子",所作古代名物研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读书》从事十年编辑之中更是接触了当今诸多学术精英。作者笔下的文字别具一格,且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


 棔柿楼杂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扬之水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尽管有一些重复较多,可新增的内容,尤其是书籍的装帧,也会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这次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出的《棔柿楼杂稿》,虽然兼收旧文,却没有一篇见于此前书中,自然要在第一时间买来,先睹为快。这本书前半部分记人的篇目,涉及谷林、王泗原、金克木、南星、金性尧、王世襄、辛丰年、孙机诸位。扬之水对这些前辈的记述,可与她《〈读书〉十年》中相关的文字对读。扬之水从编辑到学者的成功转型,与她个人的勤奋和天分有关,也与她的交游有关。作为《读书》杂志的编辑,她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取教益,这让每一位有心治学者羡慕不已。在众多给她点拨和启发的学者中,孙机对她的影响最大。《〈读书〉十年》里先称之为“遇安先生”、“遇安师”,随后仅以“师”称之。所以,《棔柿楼杂稿》 里写孙机的两篇,首先映入我的眼帘。《仰观与俯察》是一篇新作,其中写道:“当年初投遇安师门下,曾以小书《脂麻通鉴》一册作为‘温卷’,师虽有鼓励之词,但却特别说道:这些读史杂感只是小聪明;治史,需要的是大智慧。以后步入名物考证之途,在老师的引领下,渐渐入门。”《脂麻通鉴》系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之一种,许多读者都是因为这本书而知道扬之水的; 孙机的评价却是“小聪明”,这无疑是当头棒喝。细想一下,“读史杂感”的确没什么稀奇。时代不同,观念变了,各人的立场和角度又有差异,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发一通惊世骇俗的议论,并非难事。好像王佐良也曾对人说过:“论”不是学问,“史”才是学问。历史研究需要“大智慧”,这不错。然而,历史研究的路径多多,扬之水在孙机的引领下,走上的则是“名物考证之途”。她从《诗经名物新证》到《敦煌艺术名物丛考》,从 《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到《桑奇三塔》,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指导,显然至关重要。孙机在学界的名声并不大,却是一位有真功夫的学者,著有《汉代物质文化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等。他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早年曾向沈从文请教,并从中摸索治学门径。后来,他还把沈从文写给他的几页手稿转赠给了扬之水。这里,学术师承的关系清晰可见。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属于“名物考证”之书。而“诗经名物新证”,原本就是他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拟定的选题。沈从文的治学方法,源自王国维“古史新证”的“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文物互证)。从沈从文到孙机、再到扬之水,“二重证据法”已演化为“三重证据法”(即文字、图像、实物互证),又融入西方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比较文化学的视野,开拓了名物研究的新境界。这已经是学术范式和学术史的话题,有待深入探讨,在此不赘。扬之水的 《孙机先生治学散记》中,常常提到老师对自己的指点。例如:“初从遇安师问学,师即告诫三点:一、必须依凭材料说话;二、材料不足以立论,惟有耐心等待; 三、一旦有了正确的立论,更多的材料就会源源涌至。第一、二两条虽苦,却因此每每可得第三条之乐。”“材料”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且不谈,这段话与扬之水自己的治学之路对照,也颇有暗合。她从《读书》编辑部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潜心学术十余年,可谓“耐心等待”。如今新著迭出、新见纷呈,“源源涌至”,令学界侧目。她现在的学问,真是做到“乐”的境界了。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3-09/06/content_169606.htm
  •     《棔柿楼杂稿》里有一篇文章专谈倪亦斌的《看瓷说画》一书。说她自己曾为此选题做了两年多的准备,并考察了很多古窑址,后来有同行告诉她,有一个叫倪亦斌的已收集并分析数百例实例。扬之水设法与倪取得联系,两人商定以彼此考核为见面礼,再决定谁放弃这个选题。一比,两人资料打个平手,倪还有外语优势,研究外销瓷和海外收藏更有长处。扬之水看倪欲“大展宏图”,于是先挂了免战牌。我几年前见过扬之水,当时她刚做完金银器研究,问她下一步作何研究时,她说原欲做瓷器图样研究,后放弃,改作敦煌图样研究了。话说这倪亦斌是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学博士,端的是个厉害角色,他的《看瓷说画》也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但我翻来找去,在豆瓣上连个条目都没找到!只找到了一个2010年4月倪先生在上海季风书园搞《看瓷说画——谈谈《红楼梦》中《燃藜图》的图像考证》讲座的预告,还说要现场赠书云云,说明此书真的出版了。但在百度上搜索,除了这一活动外,也是遍找不到此书的信息。难道此书是秘密出版?就是项目书,也不至于找不到一点踪影啊!我又想,如果此书是扬之水所著,那么又将掀起怎样阅读狂飙?又将推动瓷器图样研究到怎样一个地步?所以想想,还是建议扬之水先生,别管别人是不是先行一步,我们还是想看您在这方面的研究啊。。。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与《棔柿楼读书记》无多关联,名之“杂稿”甚当,所选文章不辨脉络,后记中自谓人物、书评、怀物,是之,读毕可知涉及名物之文笔力最厚;亦知此脉望非彼
  •     有些细碎,不如专著好看
  •     記人物、評書、研究文章的合集,內容上來說確是雜稿。最值得看的部份還是名物研究部份。尤其看《技術中的藝術,或者相反》一篇之前自認對緙絲已經有所認識看完以後竟覺得什麽都不懂了……
  •     确实是“杂稿”,记人,回忆,学术书评,“友情书评”都有。以及,用纸太差了。
  •     暑假的读物。陪小外甥女做功课,她做数学题,我读棔柿楼。
  •     2014.05.01~2014.05.08
  •     豆瓣上有帖子介绍说这本的“新”文章比较多,但其实只是之前没有结集的文章而已(全新的貌似只有一篇)。如果说追忆师友的文章用日记和书信填充是为了客观叙述的话,那么序言(当然不能说全部)似乎真的没怎么用心的,不外是诗词抒情加一些理论分析,读起来没什么感觉。朱赢椿先生的用色十分大胆,封面设计得很美。
  •     书中所记大量书目可资参考。
  •     最大的收获还是主题之外的一些小小细节。比如对欧阳修“修”字的勘误,按其说应当为“脩”,因“古脩、修义别”;归纳众说对今人复原的司南之磁勺的质疑;对如今滥用错用阿拉伯数字的担忧;对“身份”一词的质疑和说明(应为‘身分’)等等。
  •     棔,合欢花也。
  •     201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给去年没读完的收了个尾,来自扬之水先生
  •     《书边杂写》、《棔柿楼杂稿》一类书,不宜读,读过即是一串待购书单。
  •     已成先生的书迷
  •     “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 最喜还是那些记事写人的篇什。
  •     这套书整体的装帧显得小家子气。
  •     贈書,懷人之作與末兩篇自述文好看。
  •     可读,但料不是很多。
  •     中间几篇写孙老的诚恳而有趣
  •     還是喜歡揚之水的考據文章啊。。。這個乾貨太少。。。
  •     排版真的蠻混亂的……寫谷林的幾篇都很喜歡
  •     个人情志太浓,无感
  •     9月最后一本
  •     作者虽说写人最难,但集中还是这几篇好看些
  •     确实是爱惜文字的,什么都留着
  •     虽说是杂稿,可也实在太散了,如果再等等,各个部分单独成书会不会好一些
  •     很是羡慕 读到了做编辑的好处...君子之交果然淡如水
  •     名曰“杂稿”,确是很杂的一个集子。如后记所言,既有与文人诸家交往的怀想,也有应命而作的序跋和书评。之水女史于名物考证领域功力深厚,因此关于丝绸发展史和家具史研究的两篇文章最翔实,读后颇有所得~
  •     之水迷。
  •     够杂。头尾几篇比较合乎味口。《六十年家具史研究综述》与《古典的记忆》(明式家具之前)开篇文字多相同处。
  •     作者现在的书给人的惊喜越来越少。
  •     高楼一曲。
  •     君子之交淡如水,讲与王世襄等诸位老师相交的文章,读来颇有感触。
  •     独爱爱惜汉语、我与书、院儿的杂拌儿三篇
  •     她的文字,永远给我最深处的感动和沉思。
  •     杂稿,写与谷林、王世襄、孙机、辛丰年等交往的部分颇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