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书评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ISBN:9787891795451
作者:[美] 欧文·亚龙
页数:327页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来上海啦!

喜欢亚隆的咨询师让我们一起成长为中国龙吧!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来上海啦!http://www.wspsy.com/shownews.asp?id=594 欢迎通过郁今香团报,帮助郁今香公益获得推广收入,联系人陈巍15-000-518-747 或QQ 13917-1976

从叔本华到存在主义

去年一个人旅行,随身带了一本叔本华的书。独自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白雪皑皑的景色,叔本华的语言让我在孤独中找到力量。他的傲慢、他的冷静,我都一并带入了那趟旅行,让我在旅途中深入到自己内心去察看。但是,也让我在这趟为期两周的旅行中,完全自给自足,没有交到朋友。最近读到欧文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让我重新接近这位孤独的哲学家。菲利普因为性成瘾而找治疗师朱利叶斯做治疗,可是却三年毫无效果。之后菲利普在叔本华处得到了解脱。叔本华也是个性成瘾的人,这让菲利普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减少对自己的谴责。叔本华提倡断绝与“两足动物”的接触,这样才能生出人生的智慧。断绝了接触,断绝了欲望,也就成功克制了性的冲动。这听起来,与佛教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佛教提倡出世、无我,无欲无求,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就不会感到人生之苦。但是,书中作者通过去印度修行的潘密之口提出了疑问:出世,无欲无求,这样的人生虽然没有纠结和痛苦,但也屏蔽了生活的喜乐,这跟没活过有什么区别呢?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以至于“如果我们敲打坟墓,询问死人是否还想再活一次,他们将会摇头拒绝。”美好的人生不在于得到幸福,而在于没有痛苦。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叔本华很有可能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很有可能“把自己的精神官能症提升为普世的病态,然后试图为世界解决他无法为自己解决的问题。”叔本华和佛教所提倡的厌世,通过降低期待与欲望来面对人生的无常,规避人间的痛苦,曾经让一代又一代的的人得到解脱。但从现代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已经开始失去了时代性。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从下到上以此是:生理需求、安全感、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当社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都遭受危害、不知何时将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降低期望让人时刻准备着一种卑微的韧劲:“我已经一无所有,无论失去什么也不能再伤害我了。”因为“无我”,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迫害、疾病的时候,“我”可以不再感觉到那些痛苦。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主自由代替了战争和迫害,疾病得到治疗,当人们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职业、伴侣、甚至性别的时候,当人们的需求从生理和安全升上为爱与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时候,“无我”反而阻碍了个体感知世界和自我满足。我们可以主动投入并选择自己的人生,正如尼采所说,“我们度过人生的方式应该是有机会愿意一再以相同的方式度过的人生。”人本存在主义正是提倡人们关注当下,投入到此时此地,尤其投入到幸福与平静中。应当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出现了存在主义的时代,这证明了我们生活的当下不仅仅有痛苦,还能时常伴有幸福。至少,这是喜忧参半的人生。

重回子宫——《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这真是一本神奇而伟大的书籍,用“震撼、抓狂”等字眼已不足来形容我阅读时的激情感觉。想起斟酌那些精致对话受用无穷的时刻,留恋和咂摸字里行间中极富诗意的语句,都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拍案叫好,从而心驰神往!不敢奢望可以去做其中的某个角色,哪怕只能做这场团体治疗活动中的一个旁听记录生,我想:也是三生有幸了。真的吗?的的确确,真的。在这本书的安排中,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用那令人钦佩的哲思,朴实无华的文字,精巧细腻的布局,醍醐灌顶的对话拉开了一场出人意料、惊心动魄、具有无穷魅力的团体治疗心理剧演出。回想初中阶段所处的武侠文学“横行时代”,恐怕也只有那段沉迷“险恶江湖逍遥剑”的时光能够与这着迷的三个梦幻夜晚相媲美。如今时空穿梭,光阴荏苒,这曾经的执着其中仿佛故态重生,细思却又明显不同。前者如同漫步在田野中的一次意外捡拾,惊喜得忘了回家吃饭。后者更象是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的那次秘境寻踪——是:你根本就不想回家吃饭!坦白地讲,在阅读之初自己也写过类似的小小说,缘于在学习心理学后,就深感“心理学可以与任何人文类学科结合而跳起美丽的双人舞”,不仅仅是文学(从这个角度谈论,本书某位评者“文学与心理学可以跳一个完美的双人舞”的提法并不新奇,因为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用这样的角度在思考和写作,只是那时小说体裁还未曾建立,而用语录、寓言来演绎罢了)。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两条主线慢慢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是治疗师朱利斯笃信对多年以前的来访者——菲利普“是曾经最失败的治疗”(这其中的觉察与勇气尤令我折服),从而在现实中必须求证所引发的线索;一个以潘蜜为代表的正在走入一定发展瓶颈的“团体治疗小组”,因菲利普的意外介入而充满动力,走向成熟的线索。在充满感动的72小时里,虽然看到亚龙紧扣小说题目,用亚瑟叔本华一生的故事来叙述穿插和衬托主题,但实际是要阐明那伟大思想的背后是犹如传奇般的不俗人生。如果你精心阅读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小老头一生充满挫折与败绩,直到晚年终获认同,又在孤独中死去。然而留得“身后名”,成为了继费希特、康德之后德国的伟大哲学家。可他与小说有什么关联嫩?有趣的是,小说的男主角之一——菲利普,一个曾经患有“性强迫”(只能通过性交缓解内心焦虑)行为的成瘾者,正是因为叔本华的思想而走出困境,重新面对自己和成员,让心中的“北极独狼”逐步迁徙到了“温暖的人间大厦”,最终获得了自我救赎。难道心理学要借助哲学而开花结果吗?当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心理学渊源的两大母体之一,能够从中获得滋养、力量是自然的事。从事这项工作的前辈历来大有人在,我们熟知的创建理性情绪疗法的阿尔伯特.埃利斯也是个例证。当看到菲利普这个叔本华的铁杆粉丝,甚至是复制品(书中原话)在很多情节中不断重述伟大哲学家的语录时,我也常有一种呆若木鸡,喉咙发干的感觉。因为它直接叩击着我的内心深处,比如: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人象征什么。让我不断疑惑——这本书究竟写给谁呢?是菲利普?朱利斯?还是叔本华?无疑,亚龙在小说的准备阶段,即梳理叔本华不平凡一生的过程中,也一定发觉:叔本华同样需要心理治疗。那么在成功“借鸡生蛋”,突出刻画完小说中的人物后,这位心理大师也完成了与叔本华的心灵对话,该书更可以看作是心理治疗的一次时光穿越。这本书就能给我带来这种成长感受,所以我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感谢它。在我的理解中,心理工作者的个人成长分为渐进式与开悟式两种。不是高低的区别,而是速度的快慢。它也许依靠个人揣摩,也许要依仗团体进步,但最终靠的还是自己。严格地说,我更看好后者。因为它需要一定的天赋素养,并锻炼我们时刻洞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捕捉下来,让它真正融入到血液中变为己有,才能提升洞见与功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时下某些带领老师对着你的脸动辄就说:“***,你终于成长了”的结果。反观小说的主角——治疗师朱利斯,细致描述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想必也是亚龙的用心良苦所在吧。最后用几个关键点来结束我的分享吧:@ 一个重要细节的想法我想很多读者在潘蜜拥抱菲利普的那一刻大受感动,因为那纠结的枷锁始终折磨着菲利普,十几年的梦魇拷问着他:我是美丽的吗?我是值得爱的人吗?但是我,更把这一腔热泪洒向此刻的潘蜜:面对这样一个曾经伤害她到极致的恶魔,这个女人用了多大和多久的襟怀与气力才能做到今天这一步呢!我承认,在阅读的进程里,感受到了既在潘蜜心中,也传染到我心中无法排解的“恨”。这个负面情绪明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在她印度禅修回来后,偶遇当年温柔陷阱的制造者,竟然连续用了12个充满恶毒味道的形容词,这些词持续冲击着我的眼帘,让我一时目瞪口呆,录在这里:烂货、混球、混蛋、鼠辈、恶劣、野兽、败类、老手、猪、妖怪、邪恶怪物、禽兽。世间还有比这些词语更毒辣的吗?!当然我不否认,亚龙的文学笔法在此刻充分呈现,但如果我们化身为如潘蜜有共同遭遇的那些被猎艳的女子们,将作何感想为妥呢?——此刻是否我的“超我”在指挥着敲击键盘的手指呢?@ 他是谁&我是谁朱利斯是亚龙的影子吗?一定不是。如果你觉得非要是,也许是书中治疗小组中的每个人,这只是一种文学笔法罢了。——此刻设想一下,我是其中的谁呢?我觉得是史都华+汤尼的混合体。史都华是小儿科的外科医生,汤尼是个蓝领。前者让我感受至深的是“超强的记忆与复述能力”,特别是自我暴露时有别于瑞贝卡;汤尼这个人物非常重要而且性格多面,他、潘蜜和菲利普构成了小说后期的主要三角关系,不仅是三者情感的纽带,更是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行业外人士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最后阶段他已经成长为朱利斯的“协同治疗师”,所以亚龙安排他进行最后的收束,也缘于他身上蕴含的动力与发展非常巨大。@ 不容错过的章节这样一本杰作,怎么可能错过任何一个字!实在无需在这里做这个工作,但是想到当今“速成一族”人士的习惯,就不自量力地做个试探与建议,也算是图书推广工作的一种吧。特别推荐:19、21、28、29、32、34、38、40章。章章精彩,章章感动!@几句感谢1、感谢亚龙和叔本华。亚龙,是你用这样一本旷世杰作撩拨到我最深处的情感与思绪,受益无穷,我会让本书伴随自己一生;叔本华,是你那大量的洗练、精深的语言给全书的哲学思辨、终极主题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注入了丰厚的学养,让我再一次重新认识了你。你的哲学著作要重新阅读与学习。2、感谢本书的译者和校者。台湾的易之新先生,在不可能核对原文的条件下,你的译作已经让我如此痴迷,深表敬意。大陆的曾奇峰先生,你的校对使我们阅读起来更亲近,虽然有三处不通之处,但瑕不掩瑜。尤其是你的评语,在第二遍阅读时深有戚戚焉。3、感谢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包括叔本华的父母,潘蜜苦苦追寻的那个印度禅修人士(名字我忘记了),还有火车上偶遇的那个同修者。是他们让我们这个世界合理存在,一人千面,从而生机勃勃。有感于上述诸多的话,我想我多年后还会继续重读这本伟大作品。因为情愿逍遥在字里行间中的自在陶然,钟情那顿悟超脱的至理哲言,难以忘怀心灵回溯时的阵阵悸动。所以在此向所有朋友呕血推荐难得之好书,不是欣赏心理小说的这类写法,当然更不是书托(呵呵),只是因为它的确能够让你看到“生命的坦然与超越”(李子勋语)。你可以是个普通读者,如果是心理爱好者、咨询师、治疗师就更妙。因为我在收获本书的那一刻,觉得:你是抬眼望去的高天归鸿,你是心中寄予的灿烂日月,你更是我长久渴望的温暖怀抱,那感觉仿佛是要:重回子宫。

死亡与痛苦并不比别的什么高尚

很有趣,这本书我很喜欢,反复看,不同的段落。第一个印象很深的便是死亡。关于面对终结,我们所持的态度。书中借潘蜜之口说出亚龙对于死亡及面对死亡的看法。如果因死亡,痛苦和终结的存在就一味逃避,不去拥抱人生,体味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那生活就无趣之极。有趣的是,我们真的都是我们思想的产物。当我们沉浸于死亡,痛苦,终结之时,我们的生活也似乎就不在为“生”,而为“死”了。最有趣的是,死亡这个词语本身就有某种威力,似乎一旦谈起,别的所有事情都在它面前丧失了色彩与魅力,似乎别的所有事情都不值一提。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概念的宏大与其背后所代表的空洞,导致了这样的情景。而进一步,又导致了某种更虚无主义的生存态度。在我看来(经历了许多之后的我看来),死亡并不比别的事情更有价值,或更值得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当死亡挡在前头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但诚如任何别的障碍一样,应对的方式并无区别,都是要穿越过去。死亡和终结其实时时发生,发生在各种事情之上,一个人,一段关系,一个经历,一个感受,甚至一个昼夜的更替。人生千百“相”,死亡实属平常。朱利叶斯说“如果我们无法讨论死亡,我们就无法讨论别的事情“。而这,绝不是他所想看到的。朱利叶斯用他个人的方式,示范给了他的团体;亚龙用这本书,示范给了读者:他所认定的面对死亡的方式。第二个印象很深的是内观。其实我参加过内观,我能感受到书中借潘蜜所说的内观的种种方法与她所感受到的问题。但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太认同。内观,在我看来,是一个法门,就是方法的意思,目的是让人们看见幸福、快乐与痛苦的本源,其实对立的两面,无论是快乐抑或痛苦,来源唯一。这个法门,就像是让人们亲身去做一个实验。它的设置,是排除掉很多干扰的元素,比如言谈,比如电话,比如情绪干扰,来用某种更趋中立的方式来观察自身。而一旦当人们能看见那“实相”的时候,这法门本身亦可被丢弃,无需执著。就像许多禅经故事里,最后收拾行囊回家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介入,而到最后,想说的都是一致的,死亡与痛苦并不比别的任何什么高尚,也不比任何别的什么重大。佛家禅宗所说“平常”,也是如此。当然,书中所写的人物都是西方人,所向往的都是更积极的生命,而把某种可能属于消极的态度视作是“冷冰冰的”。或者东方人会有不同看法和认定,但那已经属于态度的层面了。有趣的是,一路走来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更积极的方式,喜欢热爱生活,在那些热爱背后我似乎能看见生而为人的自由,在选择之后的承担。或许,就像是书里不言自明的表示出的一个很中心的概念,是爱,是关系。我同意,似乎生命中的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跟爱有关系。我们如此渴望着爱,渴望着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我不确定,是否真的有一种傲然独立的态度,但是那种孤岛的感觉,我想,就如我看这小说里除了菲利浦外,所有别的人感受到的那样,不寒而栗。除了死亡,痛苦,终结之外,最让人震撼和感动的事情,其实是爱,是连接。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连在一起,连成整片大陆。”还有第三个印象很深的,是团体治疗。亚龙很厉害,用小说的方式,把这些难以言传说明的心理治疗方式表达了出来。在实相之后,在态度之后,我们还是要用无限的耐心来面对生活,期待把我们所看所想分享出去,试图给出些什么,去看看是否这世界是否会因着我们一点点地努力而有所改变。就像最终朱利叶斯把九张椅子留给了菲利浦一样。

读<叔本华的治疗>有感

这真是一本神奇而伟大的书籍,用“震撼、抓狂”等字眼已不足来形容我阅读时的激情感觉。想起斟酌那些精致对话受用无穷的时刻,留恋和咂摸字里行间中极富诗意的语句,都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拍案叫好,从而心驰神往!不敢奢望可以去做其中的某个角色,哪怕只能做这场团体治疗活动中的一个旁听记录生,我想:也是三生有幸了。真的吗?的的确确,真的。在这本书的安排中,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用那令人钦佩的哲思,朴实无华的文字,精巧细腻的布局,醍醐灌顶的对话拉开了一场出人意料、惊心动魄、具有无穷魅力的团体治疗心理剧演出。回想初中阶段所处的武侠文学“横行时代”,恐怕也只有那段沉迷“险恶江湖逍遥剑”的时光能够与这着迷的三个梦幻夜晚相媲美。如今时空穿梭,光阴荏苒,这曾经的执着其中仿佛故态重生,细思却又明显不同。前者如同漫步在田野中的一次意外捡拾,惊喜得忘了回家吃饭。后者更象是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的那次秘境寻踪——是:你根本就不想回家吃饭!在学习心理学后,就深感“心理学可以与任何人文类学科结合而跳起美丽的双人舞”,不仅仅是文学(从这个角度谈论,本书某位评者“文学与心理学可以跳一个完美的双人舞”的提法并不新奇,因为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用这样的角度在思考和写作,只是那时小说体裁还未曾建立,而用语录、寓言来演绎罢了)。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两条主线慢慢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是治疗师朱利斯笃信对多年以前的来访者——菲利普“是曾经最失败的治疗”(这其中的觉察与勇气尤令我折服),从而在现实中必须求证所引发的线索;一个以潘蜜为代表的正在走入一定发展瓶颈的“团体治疗小组”,因菲利普的意外介入而充满动力,走向成熟的线索。还在继续阅读中...

一个人一个团体

智者不会把生命耗费在追求别人的欢迎,这是虚幻的目标,受人欢迎不代表真或者善,刚好相反,那时哗众取宠的堕落。向内寻求自我的价值和目标才是更好的方法。柏拉图发现爱存在能爱人的人身上,而不在被人爱的人身上。自身拥有大量内在温暖的人宁可远离社会,以避免给予和结束困惑于烦恼。成员决不能因为自我袒露而受惩罚,正好相反,冒险的人一定要收到支持和强化。叔本华常常提醒我们,情绪具有遮蔽和歪曲知识的力量。当我们有高兴的理由时,全世界都在微笑;当我们悲伤时,全世界都变得悲观阴郁。关于自我治疗那段很有意思。

被性欲绑架的人类

自由与绝望

人啊,你的自由在哪里?不是肾上腺素控制了你,就是被荷尔蒙控制的服服帖帖。人啊,你的自由在哪里?当肾上腺素与荷尔蒙离你而去时,那苍白的头发、褶皱的斑纹、无力的背影却要来和你谈恋爱了。人啊,你的自由在哪里?你的自由在你的行动驱使下的意念中,当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意念自此而生,生生不息!人啊,你的自由在你手中,在你脚下,在你对“它”说NO的那一刻。人啊,要么自由,要么绝望吧!阿门!女神!书是写到我的心坎去的,尤其是封面那段已经记不起来的话。没有看完,牢骚先发一下!

疑惑的“眼泪”

菲利普开始痛哭,我知道这意味着疗治获得了成功,朱利斯已经获得生命的最后肯定。待到身体疲惫的朱利斯宣布聚会结束,我猜到团体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朱利斯再不会在书中出现,这使我觉得有些失落。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庄鱼把他第一次读到菲利普便联想到我的想法透漏给我,并推荐那本书。在很短的期待后,我便开始在文字中认识那位叔本华的复制品。不得不说,在我的身上确实运作着菲利普这个角色相似的的思维和谈话方式,刻意的疏离与自满的孤独。虽然,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使我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荒唐,但我知道在他坚固的精神堡垒的内部究竟都会有些什么样的痛苦。朱利斯在走向生命终点前的邀请,对菲利普而言从一开始便是一场拯救,只是他不认同罢了。不过,这对我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一个肉体将死之人与心死之人的相互拯救——两个强大而共同受到命运残害的生命联手对虚无的抵抗。遗憾的是,书中为能说清楚菲利普对于朱利斯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这是作为咨询师的作者可能的视角偏差。菲利普在精神世界相对于朱利斯是更强大的,虽然这并不能弥补他在与现实生活打交道时的笨拙,但他确实是朱利斯在精神世界出现危机时可以寻求帮助的强者。菲利普流出了叔本华的眼泪,这应该是朱利斯最想看到的结局,一个精神的英雄用无言的方式向他的生命致意,这是最高的褒奖。但这也使我觉得有些遗憾,流出叔本华眼泪的毕竟不是我。也许是不够投入,我没能爱上他们的团队,也没能爱上它的领队,正像菲利普没有从情感方面击溃之前所表示的那样。他的观点依然屹立。书中对变化后的菲利普究竟怎样交代过于简略,我也很难想象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与以前究竟会有什么不同。这不同,我是指他的思维与谈话的方式以及日后除与团体中人的人际关系。我说失落,遗憾,是因为治愈之泪期望的落空。当然,菲利普是流了,甚至代表叔本华给流了。我只是疑惑,他怎么就流了呢?也许,我需要再从头审视一遍。

关于成长与生死的话题

欧文亚隆将自己的专业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团体治疗是怎么一回事,所有人包括治疗师朱利斯也得到了治疗,每一个人在团体里可以充分的袒露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同伴的回馈,从而面对自己的问题,获得成长。菲利普曾经是朱利斯一个失败的案例,他通过叔本华治疗了自己的性狂躁,但是却无法与人建立很好的联结,最后他在团体中既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叔本华的思想),也让自己获得了成长。最后他延续了朱利斯的伟大事业。本书中有许多关于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死的讨论。当朱利斯面临死亡时,一开始他也茫然无措,非常焦虑彻夜难眠,但他找到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关描述疗愈了部分的自己。叔本华对于死亡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参透。当然叔本华是有些消极的,而萨特和尼采则比叔本华要积极些,不管消极还是积极,都是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哲学与心理学竟然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不太明白这本书的定位

到底是讲叔本华还是讲治疗呢感觉是用一种很科普的方式介绍了一下叔本华其人,还有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常用技巧,加了一些小说的噱头,结果哪方面都没说好我觉得,如果想了解这些内容,老老实实的看看相关方面的书,像叔本华这样复杂的人,心理学这样复杂的学科,自己学习得到的感悟远比看这种表面化大众化的结论来的深刻这本书比较新奇的就是采用了小说的方式,这部分更不能忍,我能理解作者试图通过团体治疗中的冲突,信任,帮助说明心理成长的方式,但是写的实在是太陈腐太模式化了,就像在看美剧,各种充斥着美剧里的stereotype。我实在是不喜欢这部分。哦,还有个感觉,就是这本书太“头脑”了,尽管加了很多人生意义工作意义性的困惑之类的话题,这些话题本来是应该最触动人心的,结果作者写起来都是老生常谈,完全没有创见,完全没觉得有心灵上的触动,原因可能就是我上面说的,为了畅销加了很多常用的元素场景进去,结果完全失去了个人特色和原创性。--------------------下面是我的吐槽----------------------------我忍着头疼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浪费了好几个小时,每次看到不喜欢的书,我居然都强迫自己把它看完,因为想到 后面可能就好看起来了,真是图样图森破。如果你看了开头觉得这本书没什么意思,千万别往下看了,后面也没什么意思

可以称之为疗伤书

一个对性爱上瘾的男人,用叔本华的哲学来治疗自己,最后在一个身患绝症的心理治疗师所带的团队里找到了自我。对团体治疗感兴趣的,这本书是必读。我看出了很多团队治疗的原则技术,却没有感受到治愈的真正过程。也许还是和自己有些隔离吧。

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度过?

《叔本华的治疗》延续了欧文•亚龙心理治疗小说的高水准,情节引人入胜,其中穿插着他对哲学、心理学的理解,还有团体治疗一些实用性介绍。本书的焦点集中于,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态度去度过。文中的朱利斯医生某一程度上代表了欧文•亚龙,菲利普则成为叔本华的化身。朱利斯曾是菲利普的心理咨询医生,后者备受性欲的困扰,但三年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多年后,身患癌症只剩下一年生命的朱利斯,再次找到菲利普。发现籍由叔本华的哲学,菲利普已经完全治愈了当年的性欲强迫症。由于打算从事哲学咨询行业,菲利普请求朱利斯对其予以专业督导以取得从业资格。朱利斯的交换条件是,让完全不懂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菲利普进入他的团体治疗小组。全书围绕着“在知道人生充满痛苦且无意义的情况下,如何去面对它”这个主题展开。对此朱利斯一再引用尼采的话“度过人生的方式必须是在有机会一再以相同的方式度过人生时,能够抱持肯定的态度”。简单理解,就是愿意把当下生活过上一遍又一遍,百遍千遍也不厌倦。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冒着痛苦的风险投入到生活当中,与他人建立联系,接受随之而来的快乐和悲伤。叔本华代言人菲利普则认为,人类因为精神空虚单调而需要社会,需要他人,但在一起时又因为令彼此讨厌、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开。所以他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就是,通过哲学丰富自己的内心,使之能适应并喜爱独处的孤寂,避开人际交往带来的额外困扰。同时,放弃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包括金钱、权利、容貌等,因为“你所拥有的东西会反过来拥有你”,向内寻求价值和目标才是正道。(对此欧文•亚龙反驳称“执着的对象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预期中的痛苦而避免执着,显然只是令人半死不活的对策。相当于从望远镜的另一端来面对人生。”)简单来说,欧文•亚龙认为通过与他人连接,建立真诚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人抵抗这种“生活痛苦且无意义”的现实,并且沉浸在这种不完美的生活之中;而叔本华认为只要认清生活的苦难是必然发生且无法避免的,而外在的依恃容易改变,不如建立自给自足的内心秩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外界的烦恼。听起来,欧文•亚龙的价值观更接近时下流行的“正能量”之说,而叔本华有“生活逃兵”之嫌。书中他也通过描述叔本华对名望的潜在热望、菲利浦对爱的需求,表示断绝自己的欲望,避开外界事物是不可行的。但投入生活的朱利斯医生,也需要面对曾经的丧妻之痛、癌症末期的恐惧与不适,他也曾忽视当下的生活,并后悔地说“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只看到它的缺点;而你失去它时,却只记得起它的优点。”我认为,对生活采用哪种态度实际上取决于个人的气质。对有些人来说,与他人亲近并建立关系带来的烦恼没有独处的恐惧那么大;对另一些人来说,独处、内省比与他人交往容易得多。每个人依照着自己的性情,去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答案。P.S:实在大爱叔本华,再附一些本书内叔本华的语录。*智者不会把生命耗费在追求别人的欢迎,这是虚幻的目标,受人欢迎不代表真或善,那是哗众取宠的堕落,向内寻求自我价值和目标者是更好的方法。*一个人执着于越多事,生活就会越沉重,与这些执着的对象分开时,也会越痛苦,解脱的道路便是放下执着;*斯宾诺莎:从永恒的观点来看,原本令人困扰的日常事件就不那么重要了。*当人越认识自己,就越不需要别人,不需要为别人的想法而苦恼。*我们由埋藏深处的生物力量所支配,却误以为自己有意识地选择自身的行动。*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为什么会急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人根本不曾快乐,只是把一生耗费在追逐某种他以为可以使他快乐的东西上;他很少达到目标,当达到目标时,也只会失望。*一个人必须小心,不要在生活琐事中失去自我。陷入日常生活会导致人的不自由,不要让琐碎的事、无意义的成败、财富名声吞噬生命核心。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常常反过来拥有我们。*许多痛苦来自地假定人生的危急关头是出于偶然、可以避免的错误观念。真相是:痛苦和磨难是必然发生、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生的本质。没有一件事是出于偶然,只是外表像偶然罢了。即使没有现在的痛苦,也会被其它痛苦占据。如果这种省思成为活生生的信念,就可以产生相当程度清心寡欲的平静。*普世共通的人类处境:想要某种东西,暂时的满足,厌烦,想要新的东西。某些人会陷入“双重绝望”,即虽然已身陷绝望,却又欺骗自己,不愿意知道自己已身陷绝望。有时候我们过于专注于别人的愿望而拖延或扭曲自己的探索。

摘录

1、希望自己尽可能减少欲望,增加知识。2、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很遗憾只能掌握伟大的思想,无法亲自想出这些思想。3、你说我必须接受选择的有限性,才能优雅地长大。4、他相信教会领导者利用人根深蒂固你的形而上需求,然后把大众当成小孩,让自己居于自欺欺人的地位,拒绝承认他们刻意用象征的手法掩饰真理。5、我们这些共同受苦的人都是基因的受害者,使我们为了天生而有的行动充满内疚,就像史都华和瑞贝卡所做的一样。我们的目标都是解救自己脱离性的奴役。6、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每一个恶棍玩弄的人和每一个傻瓜嘲笑的对象,第一条规则就是要沉默寡言、令人难以接近。7、如果你对哲学有诚挚的渴望,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在一开始会受到大量嘲笑和讥讽。请记住,如果你坚持下去,那些人在日后会称赞你……请记住,如果你曾把注意力转向外在、讨好任何人,你必然会毁坏自己的生活架构。8、猫在年轻时会玩纸球,以为纸球是类似猫的活物,我和两足人类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9、使人有好心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听到别人的不幸。10、我们谈到女人时,好像只看到她们被利用,我真的很气这种画面:男人可怜地向女人乞讨一点性爱,而女人则正襟危坐地考虑要不要施舍一点好处,好像她们没有性欲似的。11、在航海旅程中,船下锚靠岸,你到外面取水,顺便收集一些海草和贝壳,但你必须牢牢记着船,不断回头看看,以免船长在任何时候呼唤时,你不得不丢下所有收集的东西,配合他的呼唤;以免自己像被缚住的绵羊,在挣扎中被抓起来。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妻子和小孩取代了贝壳和海草,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我们拥有他们。但如果船长呼唤,就要放下一切,毫不回头地奔向船。如果你已老迈,不要离船太远,以免船长呼唤时,你还没有做好准备。12、生命可以比拟成一幅织锦,每一个人的前半生好像正面,但后半生却是反面。反面没有那么美丽,但更有意义,因为可以让我们看见千丝万缕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13、依赖别人为你搏斗,会使自己的肌肉萎缩。14、不要在生活琐事中失去自我。15、身为一个理性的人,我无法接受通俗的轮回观念,但如果我有前世的话,必然是阿瑟叔本华。光是知道他的存在,就已抚平我的孤独之苦。16、每一个恋爱的人,在终于得到快乐之后,都会经验到一种特殊的幻灭,他会惊讶地发现和自己如此渴望的对象做爱,竟然无异于每一次和其他人之间的性满足,以至于不觉得特别美好。17、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缺点、愚蠢和恶行。因为它们只是人类必然的缺点,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内心深处也都埋藏了完全相同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只因为别人在此刻与我们不同,就对他们的恶行感到愤慨。18、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立高墙以防护邻河的洪流,几世纪以后,河水早已干涸,但这座城市仍一直把资源用在高墙的维修。19、因为一生只不过是当下的片刻,总是升起又消失;而现在已经结束了。20、尼采:我们度过人生的方式必须是在有机会一再以相同的方式度过人生时,能够抱持肯定的态度。21、马丁路德把自己的精神官能症提升为普世的病态。22、没有密友一起进餐的人生就像一只狮子或野狼的生活。23、死亡远比我们一般以为的为常见,我们不但每天在睡眠或失去意识的状态尝到死亡的滋味,更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经历永恒的空无。24、治疗垂死病人临床工作者发现,自觉一生不够充实的人具有较大的死亡焦虑。正如尼采所言,“实现自己一生”的充实感可以减轻死亡的焦虑。25、

同在的救赎

欧文·亚龙的小说对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常常能提供很多启发。作为一名年轻的团体带领者,《叔本华的治疗》是这个领域让我获益最大的一本书。每个正经的咨询师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对来访者能真正有所帮助和改变,于是他们内心深处或者办公室某一堆落灰的文件中,也会有一份不那么容易面对同时更加不容易被遗忘的名单:那些来访者带着各种款式的苦恼来到自己身边,慷慨地给予信任、金钱和坚持,他们的问题却一如既往,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再前来。他们的生命成为一个谜题,这个谜题正巧刺中咨询师自己的价值感和效能感。虽然这些感受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忙碌中不常显现。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从事数十年治疗工作的朱利斯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他开始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位名叫“菲利普”的来访者引起了他的注意。三年毫无进展的性瘾治疗,一个突兀的告别,从此再无音信。朱利斯重新联系了菲利普,发现他已经告别性瘾,成了一位推崇叔本华的哲学老师,并在努力想要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菲利普用叔本华的哲学治好了性瘾,却加重了人际的疏离,他认为人需要的只是哲学的真理,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而他渊博的哲学知识,尤其是引用的叔本华名言,又给他打造了一层厚厚的防御,让他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去触碰自己的内心。为了挽回自己的失败,也为了培养一名合格的治疗师,朱利斯答应做菲利普的督导,并以他加入自己带领的治疗小组为条件。巧的是,菲利普还在这个小组里遇到多年前玩弄的一名女性。朱利斯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一场艰巨的治疗就此拉开序幕。叔本华自身又是怎样的呢?亚龙花了相当的篇幅去呈现他的生活和内心。一个在生活中极其疏离他人的哲学家,却在自己的书房里树立其一座智性的巅峰——搞不懂后者是前者的防御方式,还是前者是后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作出了他的选择,如菲利普这样的后人,也追随他的脚步,进入象牙塔,把和人互动的焦虑、挫败、无助、纠结……连同那些仿佛遥不可及的温情、关怀、理解、互爱——一起仍在门外。叔本华已经作古,菲利普却宛若一个活生生的叔本华。朱利斯自身,正在面对由活着的“此时此地”通向死去的“彼时彼地”的关口。他治疗菲利普的同时,也收获菲利普所传承的叔本华关于生命的思考。叔本华的哲学、所谓的“悲观主义”、才华和思辨,存在在菲利普的智力世界中,朱利斯帮他打开的,是一扇关于情绪、感受的“心门”。此门一开,菲利普流出治愈的眼泪。那一瞬间的感动,也帮朱利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生命,划上了句号。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无法截然分开,他们都只是“生命”的某种状态。无论是在团体还是在个体咨询中,那种“此时此地”的存在感,那种和他人之间深层次的连结——在这些东西绽放的光芒下,日常生活都显得相对黯淡。治疗师朱利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选择去成就自己的职责,并非一种单纯的职业献身精神,他自己也在其中得到治愈。正如亚龙提到的,叔本华后期的思想也留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人与人之间最适当的称呼不是某某先生……应该是与我一同受苦的人。”和那些“我们受苦的同类”在一起,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内涵,也是存在本身的重要内涵。出语刻薄、不留情面的叔本华,虽然终其一生都处在孤独和疏离的状态,最后却也在自己的书斋里用思想触碰了某种宽恕和救赎:“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点和恶行。”朱利斯死后,将治疗小组的九把椅子遗赠给了菲利普,菲利普和他的小组同学成了协同治疗师,共同开始了一个新的小组。善与爱终于被艰难地抵达,而由于心灵深处那份连结的存在,这种抵达,最终超越了死亡。

读了3遍的小说版团体咨询教材

3年,读了3遍。第一遍当小说读了。觉着有趣。第二遍当教材读了。想着自己带一个团体。第三遍当自己所带团体的镜像读了。已经带了“镜心之旅”半年了。推荐6未组员,假期阅读的我,也同步读了。朱利斯的神圣之旅。团体领导人面对死亡,通过团体平静而有意义的与其和解了。菲利普的自由之旅。一个没有人际关系的性上瘾者,通过团体,解决了替代性上瘾的哲学瘾带来了孤寂之苦,最终在关系中解放了自己,走上了哲学咨询团体师之路。潘密的放下之旅。一个对男人极其愤怒的大学教师,通过团体,与自己的情绪、创伤、渴望在一起了。。。。。。。

笔记

1、为什么是叔本华?为什么是这位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哲学家?因为精神分析始祖弗洛伊德许多“原创”的观念早已见于叔本华的文字;因为尼采许多精辟的见解受到叔本华的深远影响;因为叔本华深刻的思想不只承续康德的观念并加以延伸,还融合了东方哲学思想的境界;因为叔本华的个人特质、成长历程都和他的哲学成就息息相关。于是,叔本华的生与死成了绝妙的心理传记对象,他对人生与人性的深刻体认也成了现代心理治疗故事的好题材。2、几个月前,他在夏威夷度假时看到的景象浮现眼前。他在爬山时,偶然看见一座大型的佛教修行中心,一位年轻女子穿过鹅卵石组成的环形曲径,站在曲径中间,一动也不动,长时间站着冥想。朱利叶斯对这种宗教仪式的直觉反应一点也不宽容,总是落在荒谬和反感之间。可是,现在想起那位冥想的年轻女子,他却体会到较温柔的感受,向她和所有遭受演化无情对待的受害者由衷地涌出悲悯的心情,因为身为人类的同胞虽然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却没有必要的心理装备,因而无法处理生命短暂所带来的痛苦。历世历代以来,我们不断编造权宜的方法,用以否认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都不断寻求更高的力量,希望与之融合、得到永生,想要拥有神所颁发的人生指南,证明人生有更大的既定目标,并在仪式和典礼中求得心安吗?3、可是,当死神站在身旁时,朱利叶斯却发现自己坚持的信念失去了力量,他不喜欢的也许只是强加于人的仪式,这些真有创意的小小仪式用在个人身上时,也许还是有可取之处。报纸对纽约消防员在爆炸地点的描述,令他深受感动,每当一具新发现的尸体在担架上被抬出来时,消防员就会伫立脱帽致敬。向死者致敬没有什么不对……不,不是向死者致敬,而是向死者的一生致敬。或者,不只是致敬,不只是神圣化?消防员的姿势、仪式,岂不也意味着彼此的连结,体认自己和每一个受害者的关系与合一吗?4、朱利叶斯想着,或许这也是他们向自己的一生致敬的方式。我们还拥有别的什么呢?除了这种存有和自我觉察的神奇祝福时刻,还有什么别的呢?如果要致敬和祝福,对象应该只是这种纯然存在的无价礼物吧!为了生命的有限、缺乏更高的目的或设计,因而活在绝望之中,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梦想有一个全知的创造者,因此把一生奉献给、永无休止的服从,实在是毫无意义,也浪费了一生:为什么把所有的爱挥霍在幻像之上,却不散播到人间呢?何不欣然接受史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解决方式:单纯地低下头,向优美的法则和大自然的奥秘致敬,投入日常生活的事物。朱利叶斯对这些想法并不陌生,他一直知道人生的有限和短暂,但知道了还要再知道,舞台上现身的死神使他更接近真正的知道。他并不是变得更有智慧,只是因为移除了其他令人分心的事物:雄心壮志、性爱激情、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而得到更纯净的视野。这种超然岂不就是佛陀的真理吗?也许是吧,但他更喜欢希腊哲学的中庸之道。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5、换句话说,他必须热爱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常常一再提出的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在永恒中,一再重复原有的生活。这是个有趣的思考实验,朱利叶斯越细想,就越体会这句话所提出的指引:尼采向我们提出的讯息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活出自己愿意在永恒中不断重复的相同生活。他继续翻阅,目光停在粉红色荧光笔重重划下的两句话:「实现生命」和「适时而死」。他受到这两句话的冲击。只有把生命活到极致,才能死而无憾。朱利叶斯常常把尼采的话比拟成罗夏投射测验,两者都会提供许多对立的观点,由读者的心理状态决定其中的含意。他现在以非常不同的心理状态来阅读,眼前的死亡激发出一种不同于平时、更真启发性的阅读:一页接一页,他在书中看见万物一体的迹象,是他以前不曾注意的。不论查拉图斯特拉多么颂扬孤独,不论他多么需要与世隔绝才能孕育伟大的思想,但他仍然坚定地热爱和提升别人,帮助他人达到完美、超越自己,并分享自己的成熟丰盛。分享他的成熟丰盛──这就是重点!6、他虽然不欢菲利浦,却喜爱菲利浦提出的知性之谜,他的主诉「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正是意志瘫痪的精采实例。7、「我仍然后痛苦、焦虑、被性欲驱策,我试了别的治疗师,但没有人可以给我更多的帮助,有一位研究荣格的治疗师认为我需要的是心理治疗,他说像我这种上瘾的人,得到解脱的最佳希望是灵性的转化。他的建议促使我转向宗教哲学,特别是一些东方的理念和修行,这是唯一有意义的宗教,其他宗教体系都无法探讨根本的哲学疑问,只是利用上帝来逃避真正的哲学分析。我甚至参加了几个星期的禅修避静活动,虽然觉得很有意思,但无助于着迷的念头,不过我还是觉得有其价值,只是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它。8、宗教里面什么都有:启示、预言、政治保护、最显赫的地位和尊荣……不只于此,还有无价的特权,可以把它的教条铭印在儿童的柔弱心灵,而成为近乎与生俱来的观念。9、「死亡一直在那里,是所有关怀的总结。苏格拉底说得最清楚,『要学习好好活着,就必须先学会好好死去。』或是塞内加所说的『只有愿意和准备好结束生命的人,才可能享受真正的生命风味。』」10、最伟大的智慧就是享受生命当下最重要的对象,因为这是唯一的真实,所有其他事物都只是思想游戏。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最伟大的愚蠢,因为当下只存在于片刻之间,旋即如梦消失,再也不值得付出一丝努力。11、有一天,一切都变了,他和父母被叫到校长室,眼前摆着他的赌博账册,他已经花了好几天疯狂寻找这本账册。父亲虽然罚他这个学年最后两个月都不能在晚上外出、不能去保龄球馆、不能溜去洋基体育馆、放学后不能运动,但朱利叶斯看出父亲心不在此,他完全被朱利叶斯「三个选手、六支安打」的赌博方式迷住了。朱利叶斯原本就非常佩服校长,这次事件反而把他唤醒,企图改过向上,可是为时已晚,他最多只能把分数提升到乙下的程度,而且无法建立新的友谊关系,因为他已经被定型了,没有人愿意和新的朱利叶斯建立关系。由于这段经验,日后的朱利叶斯对「定型」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常常看见团体治疗的病人已经大幅改变,却仍被其他成员视为原来的人。这种情形也会发生在家庭里面,许多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后拜访父母时,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他们必须努力避免掉入旧有的家庭角色,花很大的力气让父母、手足相信他们确实已经改变了。12、选举是朱利叶斯一件的转折点,他以厚脸皮重建的崭新形像又进而强化了他的厚脸皮,他被视为胆量一足的「偶像」,三个犹太人的兄弟会都想争取化。不消多久,中午在餐厅吃饭时,他就被一群学生围绕,放学后常常和美丽的蜜莉案?凯宜手牵手散步,她是校园报纸的编辑,也是足以和凯瑟琳?舒曼竞争毕业生致辞代表的风云人物。他和蜜莉安不久就如胶似漆,她带他鉴赏艺术和美学,但他不曾让她欣赏保龄球或篮球的艺术。没错,厚脸皮陪他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培养厚脸皮,以此自豪,日后听到别人说他具有创意、独排众议,有胆量治疗打败其他治疗师的案主时,他还会眉开眼笑,但厚脸皮也有阴暗面,就是自大。朱利叶斯不只一次因为自大而犯错,企图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要求病人做不切实际的改变、让病人走过冗长却没有收获的治疗过程。13、在人生终点回顾时,大部分人将会发现自己一生匆匆而过,惊讶地看见漠然无趣、不知不觉经历的事竟然就是他的人生,于是,原本被希望愚弄的人跃入死亡的怀抱。14、朱利叶斯哀伤地垂下头,他从来没有真正品尝和抓住当下的片刻,也不曾对自己说:「就是它,在这个时刻、这一天,这就是我想要的!现在就是美好的时光,让我留在这一刻,让我一直深埋此处。」没有,他一直相信人生最美好的部分还有待追寻,总是垂涎着未来:年纪渐长就是越来越聪明、成功、富有的时刻。然后突然发生剧变,一切都被逆转,未来的梦想在一夜之间幻灭,开始心痛地思念过去的时光。人生到底在什么时候逆转的呢?乡愁在什么时候取代了明天的美好前途呢?不是大学时期,朱利叶斯认为大学的每一件事都是获得大奖的序幕(和障碍),他的大奖就是进入医学系就读。人生的逆转也不是就读医学系的时期,他在头几年一直渴望能走出教室到病房见习,身上穿着白外套,口袋里放着听诊器,或是将之随意挂在脖子上,好像钢铁和橡胶制成的围巾。也不是医学系三、四年级的见习时期,当他终于进入病房时,内心渴望更多的权威:变成重要的人物,做出关键的临床决定,拯救别人的性命,穿上蓝色的开刀服、把病人搬到推床上、通过走廊到手术房进行紧急的外伤手术。甚至也不是他成为精神科总医师的时候,他那时偷窥魔法帷幕的背后真相,震惊地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竟然如此有限而易变。15、阿瑟也遗传了父亲强烈的正直感,当他面临父亲死亡后的两难抉择,考虑是否留在他痛恨的商业世界当学徒时,这个特质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最后根据父亲的行事为人来决定:信守诺言。16、 “亲爱的阿瑟:你在三月二十八日的信中严肃而平静的状态,从你的心流到我的心,使我警觉到你走的路可能完全错失了天命!所以我要尽一切力量挽救你;我知道违反天性的生活有多么可怕,亲爱的儿子,如果可能的话,我要解除你的不幸。喔,我最亲爱的阿瑟,为什么你如此轻忽我的呼唤,你现在想要的其实是我最温暖的祝福;我不顾一切反对,努力使这件事成真……如果你真的不想被送入可敬的商业世界,我真心真意不想在你面前放下任何障碍;但你必须寻找自己的路,做出选择,然后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劝告和帮助。首先,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请记住你必须选择能保证一份好薪水的学科,不只是因为这是你唯一的谋生之道,也因为你无法只靠遗产而富有。如果你已做出选择,请告诉我,但你必须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如果你有力量和勇气做出决定,我愿意帮助你。但不要完全把人生想成一个博学的人而过于高兴。亲爱的阿瑟,我现在知道什么是人生,那是堆满工作而疲累、麻烦的人生,只有当你喜欢工作时,人生才有吸引力。工作无法使人富裕;身为作家,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勉强维生……你如果要当作家,就必须有杰出的创作……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刻,都更需要才华洋溢的脑袋。阿瑟,请仔细想一想,然后再做选择,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下去;只要你坚持不懈,就必定能达到目标。选择你想要的……但我眼中含泪地恳求你:不要欺骗自己,认真诚实地对待自己。你一生的幸福正在紧要关头,我的晚年是否快乐也是如此;因为只有你和爱德莱有可能弥补我失落的年轻时代。如果你不快乐,特别是因为我过于没有主见而使你陷入这种不幸的话,我将无法原谅自己。亲爱的阿瑟,你知道我非常爱你,我希望凡事都能帮助你。一旦你做出决定,请让我看见你的自信,并依据我的指导来实现你的选择。不要用叛逆来伤害我,你知道我并不顽固,我知道如何在争执中让步,如果我辩不过你,就不会要求你任何事……再见,亲爱的阿瑟,我焦急地写完这封信,手指都写痛了。请牢记我告诉你的话,尽快回信。你的母亲乔哈娜?叔本华”17、人虽然有具体的生活,却总是活在抽象的第二种生活之中,这一点实在值得注意……原来全然入迷、非常感动的人,在平静深思的层面却显得冷酷、平淡、疏离;他只是一个旁观者。18、她在每一个地方看到放弃、牺牲、限制和顺从。不论生命发生什么事,都是这种态度吗?喜悦、拓展、热情、及时行乐呢?难道生活如此痛苦,要为了平静而牺牲一切吗?也许四圣谛和文化有关吧,也许在二千五百年前充斥贫穷、拥挤、饥馑、疾病、阶级压迫和没有未来的土地上,这是真理吧。但对此时此地而言,四圣谛仍是真理吗?马克斯所言岂不是正确的吗?所有强调解脱或更美来世的宗教岂不都是针对贫穷、痛苦和被奴役的人吗?19、花朵回答:这个白痴!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自己,因为我喜欢,并不是为了别人。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20、我深刻体认到自己很遗憾只能掌握伟大的思想,无法亲自想出这些思想。21、

棒极了

叔本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才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并不对其中的内容报有兴趣。可是老师一再的推荐,一口气尽然读完了,读到最后越来越舍不得,我知道读完了就要结束了这本书的旅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深,大概他为我走上团体咨询的道路敞开了一扇大门,我知道这本书是作者的生活的一个侧影,Yalom的很多宝贵的知识投射在了朱利斯的身上,用叔本华的生平与朱利斯交织在一起,把团体咨询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直到最后的大结局。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可是在小说里面你却能读到很多关于每个人自己的东西,至少我在书中,很多时候我仿佛成在里面挣扎,我也在里面焦虑,所有的情绪会被书中的情节牵动。其实以前我并不愿意去推荐别人读书,因为我害怕别人读了,也有和我一样的收获。随着自己不断的成长,我越来越知道每个人对书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同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一个不同的叔本华一样……希望你读完这本书,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团体咨询的乐趣,做为一个参与者也好,或者是一个咨询师这一定是一本不错的书。通过这本书最后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人生的重点,还有清楚的脑袋,愿意真诚地说出内心的话,必然没有人愿意再经历相同的人生,与其如此,他恐怕宁可选择不曾活过。带着一份好奇,开始关于你的叔本华治疗……写完书评忍不住再读了一遍叔本华,依旧是情节跌宕。深深被里面的每一个团体场面吸引,也深深被叔本华吸引,从他身上透露出的悲观主义引发的主角心理斗争,让我不禁感慨努力去做一个有情感的咨询师,努力去成为一个有情感,热爱生活的两足动物。结局的时候,眼泪还是不住的留着,为了情节,为了和这本好书再次告别……

寻求人类心灵痛苦的解决之道

孤独、痛苦、不可逃避的死亡,人生下来就要面对并为之哭泣,那么人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承受这些?人类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试图从心灵的层面获得救赎。

旁观还是直面。

菲利普初进团体时,总是注视其他地方,试图用旁观的角度来解释自己,解释人生。 不带有感情。 确实,感情犹如洪水,常常失控,你无法预料它的走向,它让你感到一片混乱。 旁观的人强大,因为他将自己紧紧束缚。 旁观的人懦弱,因为他不敢直面而来的冲突。 菲利普试图用绝对的理性来解决生活的问题。 对于性的渴望,对于关系的逃避。 潘密对于内观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她并不信奉出世的态度。 旁观者的态度在此并不是智者,而是一个弱者。 因为他用回避解决一切问题。 如同一句古老的话,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不做就不会出错。 最近一直惦念着一句话,“无所期无所痛。”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无所期呢? 全然旁观么,脱离关系而存在么? 人是两足动物,亦是社会性动物。 如同一句诗,“没有人是孤岛。” 或许,直面犹如洪水的情感,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坚强。 不是有人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激烈。 坦然接纳自己。在雨水中继续塑造自己。

告别叔本华

一从刚开始接触到叔本华到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中,反复出现在脑中的想法就是“太酷了!”我们暂且先不给他贴上“极度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孤独的人生哲学家”、“伟大的厌世者”这些标签,单单扫过他的海量名言警句便可略知一二:“生命是一颗欲望的种子,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类因为生活空虚单调需要社会并促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却又因为许多令人讨厌又相互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开。我们好像草原上的羔羊,在屠夫眼前嬉戏,一只接一只地成为他们的猎物。我们在平安的日子里,不知道悲惨的命运正在等待我们:疾病、迫害、贫困、残废、失明、疯狂和死亡。既不爱人也不恨人,就占了世界智慧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信。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优势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人知道你是独立自主的人。”当然也有不那么冷酷的话:“礼貌和友善能使别人顺从亲切:因为礼貌之于人性就如同温暖之于蜡油。由于生殖系统的可怕活动仍处于静止状态,而大脑活动已经充分发挥,所以童年是天真快乐的时光、人生的乐园、失落的伊甸园,所以我们一生其余的漫长时光都在热切地回顾童年。……”二他的言论主要来自他的《附录与补遗》,这个相对庞大的文集后来以许多册单行本分别发行。与叔本华二十多岁写就的他的哲学里最具分量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相比,《附录与补遗》虽然在系统性有所欠缺,但书中发表的观点却几乎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人象征什么、死亡、梦、职业、家庭、两性等等,论点之多堪比古希腊的哲人们。从某个角度不得不说是叔本华将当时大陆哲学的方向从偏重逻辑、概念、意志、本质等引向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在他生命的末期人们逐渐开始广泛讨论他的哲学,也就是回到哲学的初始讨论人生的意义,人的目的和过程包括死亡。在接下来几十年里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回应,包括但不局限于克尔凯郭尔、尼采和萨特,影响到后来哲学的各个门派,比如存在主义哲学的最终确立;甚至有学者研究叔本华哲学对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同样有影响。虽然叔本华有些散文中从现代的观点看来确实值得商榷,比如说他那篇几乎臭名昭著的《论女人》,但整体来讲读叔本华的书以及名言,会不断体会到强烈的认同感,甚至被指引被激发想到“嗯,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的感觉。人生的残酷现实早就有人以出众的智慧思索实践过了!他的哲学对于茫茫人海中孤独找寻自己生命意义的个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啊!叔本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的确在遵从自己的哲学。从童年时偏于被动的遵从到青年时“站得越高越孤独”再到中年时才华有待认可的空虚,直到老年《附录与补遗》出版后得到赞誉才开始逐渐有所变化。他一生未婚甚至没有特别长期的亲密关系。老年的他写道:“猫被抚摸时会满足的低鸣;人被称赞时,也无可避免会在脸上反映出欣喜表现出希望。”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现在的任何角度来看,叔本华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焦虑,并且大部分时间伴有几种神经症及人格障碍倾向。他在自传体裁的《关于我自己》中写道:即使没有特别的诱因,我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担心,使我注意并不存在的危险,以至于我会使最微小的烦恼无限扩大,也使我很难和别人好好相处。我咒骂遗传自父亲的焦虑,用所有意志与之对抗……年轻时的我因为想象中的疾病而备受折磨……夜间如果出现吵闹声,我会立刻从床上跳起,拿起匕首和早以上膛的手枪……三我们或许不用知道到底是叔本华的哲学塑造了他的人生,还是他的人生影响了他的哲学。我们只知道千千万万人们用叔本华的哲学伪装了自己。这些人也包括我。我很多方面都多少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这本团体咨询小说《叔本华的治疗》中的菲利普有相似之处。起初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是为了自救,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不到的安慰在叔本华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次次沟通不畅的“伤害”下造成自己无理由的自负认为自己已经认识到人生无意义“不懈与世人为伍”,同时也伴随着与生俱来的自卑,从而一再回到内心哲学的慰藉,最终成功地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但封闭只是个开始。就像我一次次白日梦般体验到渺小无助的自己站立在一片废墟之中,最绝望的处境却带来了成长,无需努力的成长。毕竟已经跌入了深渊之底,无论怎样挣扎都会离洞口更近一些。也暂时不去考虑“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而是考虑“给我的人生赋予一些意义看看能不能使自己更幸福”。这一阶段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源自存在主义哲学的卡尔.罗杰斯、罗洛.梅等人的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以及马丁.塞利格曼、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包括哈佛幸福课)等人的积极心理学。回到欧文.亚龙这本团体咨询小说《叔本华的治疗》。对我来讲这本书第一次把我自己对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想法系统化串了起来,而且看到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各种影响,还有团体咨询(按罗杰斯的说法是“会心团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力量。总之,对自己个人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之后,也就不局限于原本的状态了,开始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希望能够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帮助他人成长,并认识到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当书中菲利普最终跟随团体代领者朱利斯成了一名“助人自助”的哲学咨询师时,“叔本华”也将以全新的面目出现。无责任猜测一下,如果叔本华本人的生命如果更长一些的话,他或许也会利用新的经验和自己的智慧(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叔本华的治疗”吧。四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我做不到像专业的研究者那样分析评论,但我能够做到并受益于将哲学与人生融合,作为自己在追求幸福感途中的旅行指南。叔本华的哲学作为旅途中重要一站,我领略到许多或许暂时已足够。但在告别之际却没有丝毫留恋,而是带着满满的体验继续行走。书中菲利普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到治疗师朱利斯,他引用了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段话。先不管他帮助朱利斯的目的是否达到,但这段话必然能够引出更多的思索:“在航海旅程中,船下锚靠岸,你到外面取水,顺便收集一些海草和贝壳,但你必须牢牢记着船,不断回头看看,以免船长在任何时刻呼唤时,你不得不丢下所有收集的东西,配合他的呼唤;以免自己像被缚住的绵羊,在挣扎中被抓起来。人生也是如此,只是妻子和小孩取代了贝壳和海草,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我们拥有他们。但如果船长呼唤,就要放下一切,毫不回头地奔向船。如果你已老迈,不要离船太远,以免船长呼唤时,你还没有做好准备。”——爱比克泰德      你选择了船还是岸;在船上却渴望岸边的贝壳,还是在岸边时却不断回望担心船开走甚至生怕再也没有下一班船?

在国外有钱的人才读哲学

1.在国外有钱的人才读哲学2.也就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学哲学,像我这样没吃饱的人一般是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想读这本书的...........3.也就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学哲学,像我这样没吃饱的人一般是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想读这本书的...........也就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学哲学,像我这样没吃饱的人一般是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想读这本书的...........也就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学哲学,像我这样没吃饱的人一般是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想读这本书的...........也就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学哲学,像我这样没吃饱的人一般是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理想读这本书的...........

我们都是老虎伍兹,需要叔本华的治疗

一新闻报道,伍兹性丑闻事件曝光后,开始接受心理医师组织的团体治疗。所谓团体治疗,就是病患在医师的带领下,彼此敞开心扉互相鼓励,以求共度难关。看起来像是一群loser走投无路下的聚会,你愿意加入吗?如果和去教堂参加团契作个二选一,你会选什么?我们很健康,不是老虎伍兹,考虑前者才有病,上教堂显然更光彩些。我也这么想,但脑子里突然蹦出Rick Warren在《标杆人生》里的一段话:“人们对教会失望有许多可理解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列成一张很长的清单:冲突、伤害、伪善、疏怱、心胸狭窄、自私和其他许多的罪。与其觉得惊讶,我们必须谨记:教会本就是由一群包括我们在内的罪人所组成的。正因为我们是罪人,便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彼此。故此,我们必须留下来,尽一切可能来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而非离开教会。逃避没有用,彼此和好才是迈向更坚强的品格、更深刻的团契相交之道。”心理治疗和教会团契的差距似乎没想象中那么大。东窗事发前,伍兹半夜和女人鬼混,白天出现在赛场上,我们称赞他是完美的化身,德艺双馨;如今,他晚上可能孤枕难眠,白天出现在赛场上,我们指责他淫乱成性,不可救药。老虎伍兹还有救吗?评价他的我们又如何呢?二来个故事先。资深心理医师朱利斯突然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只能再健康地生活一年,有些措手不及。他试图通过回访以前的病人来确定自己人生的意义。目标锁定在了冷酷自负的菲利浦身上。二十多年前,菲利浦因为无法摆脱性瘾的困扰(和伍兹一样),开始接受朱利斯长达三年的个人心理辅导,但毫无效果,菲利浦最终主动放弃治疗,从此杳无音讯。这是朱利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败。他在离开人世前迫切想知道菲利浦的现状,想知道自己的治疗是否存在滞后性,结果令朱利斯大吃一惊:菲利浦竟成为了自己的同行,提供所谓的“哲学咨询”治疗!两人的生命再次有了交集。朱利斯发现菲利浦还和当年一样冷酷自负,惹人讨厌,不过他确实彻底战胜了性欲的控制。究竟是哪位治疗师有此大能呢?菲利浦说他叫——亚瑟•叔本华。对,就是那位19世纪德国哲学家。你在开什么玩笑?!这是朱利斯无法接受的答案,他想知道得更多。两人鬼使神差间达成了项协议,菲利浦向朱利斯传授叔本华,而朱利斯向其提供成为职业心理医师必要的督导,要求菲利浦参加他正在指导的治疗团体。故事越来越精彩了,不是吗?菲利浦说朱利斯当年的治疗并非毫无成效,起码自己记住了两句话。一次是菲利浦向朱利斯描述自己典型的夜生活:调情、结识、晚餐、上床……然后问朱利斯对此是否感到震惊或厌恶,朱利斯说这样的夜晚只是听起来很无聊。另一次朱利斯建议菲利浦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上“他喜欢打炮”,而这同样适用于菲利浦的爱犬。这两句话令菲利浦意识到自以为刺激的生活是多么空洞乏味,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投入了哲学的怀抱。三叔本华如何拯救了菲利浦?叔本华坦言性驱力令人敬畏,是我们内在最基本的力量,是使我们想活下去和繁衍后代的意志。这个力量不会平息,也无法用理性来压抑。这一观点令菲利浦感到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全然了解。叔本华还指出我们注定在此生中不断地转动意志之轮:渴望某种东西、得到它、享受短暂的满足感、然后很快就觉得无聊、接着追求下一个渴望。想要通过满足欲望获得平静没有任何出路,必须完全跳出这种循环,全然接纳自己最深处的本质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渴望,然后想办法拒绝意志,把目标放在纯洁的理想世界。叔本华是这么做的,每天阅读写作,吹奏一两个小时的长笛。菲利浦也努力追随,每日阅读伟大思想家的作品,避免日常琐事的干扰,通过下棋或听音乐来冥想。就这样,菲利浦走出了欲望的囚笼。朱利斯领导的治疗团体成员在生活中各有难于解决的麻烦,菲利浦的加入给这个团体带来了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大大超出了朱利斯的预料。菲利浦在团体中一如既往地寡言少语目中无人,然而当团员倾诉完烦恼,他会不时地抛出几句哲言,直击要害,使整个团体陷入沉思。瑞贝卡的痛苦来自对容貌的执着,她曾是班级舞会的女王,选美比赛的赢家,无法接受如今年华老去的现实。菲利浦对她说:“叔本华有一个想法对我有益,他认为相对的快乐有三个来源:一个人是什么、一个人拥有什么,以及一个人在他人的目光中代表什么。他鼓励我们专注于第一个来源,不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个来源——所有物和名声,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后二者,它们终将离我们而去,就好像你无法逃避的岁月会拿走你的美丽。其实‘拥有’具有一种相反的要素,他说‘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常常反过来拥有我们’。”菲利浦引用尼采的一段话,甚至动摇了导师朱利斯。“尼采曾谈到人和牛有一项重要的差异,就是牛知道如何没有忧惧地活下去,活在快乐的现在,没有过去的负担,也不知道未来的可怕。所谓忧惧就是害怕。不幸的人类却笼罩在过去和未来的阴影下,只能短暂地在现在漫步。”(菲利浦认为尼采在这里抄袭了叔本华的观点。)朱利斯一次半夜醒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哀伤地发现年轻时一直认为现在只是美好未来的序幕,多年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反过来沉浸在怀旧中,人生徘徊在希望与乡愁间,唯独欠缺了珍惜每一刻。他不由感慨尼采和叔本华是对的……菲利浦,不,他背后的叔本华,似乎无所不能,开始夺过朱利斯的控制权,主导着团队的治疗。四且慢!叔本华自己的人生如何呢?早年与父亲关系紧张,父亲自杀后对母亲充满指责,母子最终彻底决裂,老死不相往来,与亲生妹妹一生中少有的几次见面也都以不愉快收场。他曾因才华横溢得到歌德的赏识,但又由于过分的自负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在柏林大学谋得第一份教职,却公开肆无忌惮地攻击系主任黑格尔,称其为“一位陈腐乏味、空洞愚蠢、面目可憎、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对于身边的普通人,叔本华更是粗鲁无礼,不屑一顾,去餐厅吃饭经常付两人的餐费,以确保没有人打扰。他本人在《关于我自己》一书中甚至也悲叹大自然赋予他“过重的猜疑、敏感、愤怒和傲慢”。叔本华才是最需要治疗的人!而他的信徒菲利浦呢?封闭自我,拒绝袒露心扉,不曾爱人和被爱,从未真正地进入生活。他把叔本华挂在嘴边,扬言人生没有意义,基本的事实只在当下一刻,唯有拒绝日常生活才能体认存在于一切大自然中的生命力。然而大自然中最大的奇迹和生命力,不正是我们人类和彼此相处而产生的丰富情感吗?!菲力浦对此却刻意逃避,视而不见……五逆转的时刻。晚年叔本华受到寂寞的折磨,他所坚信自己声名大躁的景象迟迟没有出现,最后一本著作《补遗论文集》悄然出版。这本书虽然依旧强调人生在世可悲而不幸的痛苦,却增加了崭新的维度:“人与人之间最适当的称呼不是某某先生……应该是与我一同受苦的人。不论这种称呼听起来多么奇怪,却是根据事实把别人放在最正确的位置,并提醒我们最必要的事就是宽容、耐心、饶恕,并爱我们的邻人,这是每一个都需要的事,也是每一个人要为别人付出的事。”“……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点和恶行。因为它们只是人类必然的缺点,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内心深处也都埋葬了完全相同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只因为别人在此刻与我们不同,就对他们的恶行感到愤慨。”伟大的厌世者叔本华竟展露出如此温情的一面,他本以为此书完成,“剩下的只有沉默”。却不想他的观念由此开始横扫整个欧洲,崇拜者蜂拥而至,连他所养的狮子狗都在宠物店大卖起来。1860年,叔本华在完满中平静地死去。菲利普呢?随着团队治疗的深入,他感到紧张不安起来,沉寂多年的内心开始再次跳动,菲力浦重新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倒数第二次聚会上,菲利普终于敞开心扉,满含泪水,坦言“我为生活建造的思想大厦缺乏暖气,团体是温暖的,这个房间是温暖的,但我的居处却像北极一样寒冷。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很遗憾,朱利斯没能等到最后一次聚会就离开了人世。他把团体治疗室的9把椅子留给了菲利普。3年后,菲利普开始在这里带领起自己的心理治疗团体……六故事结束了。来自欧文•亚龙《叔本华的治疗》,是我近来读到最精彩的作品。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菲利普,都是老虎伍兹,被大大小小的欲望所羁绊。有些不可告人,有些堂而皇之。偷更多的菜,赚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对象,换更大的房子……自然而然,久而久之,欲望成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甚至唯一。我们需要认识叔本华,看见自己的愚蠢贪婪,痛苦软弱,努力挣脱欲望的枷锁。我们需要告别叔本华,拥抱人间的生死爱欲,悲欢喜乐,感受其中细微的温情。走近他,然后离开,才是一个完整的疗程。

some words

感受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我倒是对尼采的书开始感兴趣了看到最后有种想哭的冲动,看到菲利普和托尼的联合咨询,就像看到了朱利斯的继续。原本觉得缺失了最后一次的告别是种遗憾,想想又觉得这样是仁慈的,死亡没有那么可怕,等待死亡才可怕,充分体会渐渐消失和分离的感觉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气。对我来说这本书比《当尼采哭泣》更加难懂,可能因为这本书涉及的人物更多,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转变背后的动力都更多,我不能完全理解某些“点”在什么位置。这两本书里面涉及哲学的地方或许是我真不懂,或许是我真懂了,反倒没那么难以理解。第一遍我读得好快,影印版的还有两页看不清楚,都让我迅速跳过去了。不过这本书只这么看太暴殄天物了吧,列到重读单里去。作者亚隆是个善于营造气氛的高手,也是个聪明的会诱惑人的老头,看他的书会让让我觉得,见证这样的生活转变真的是很有吸引力的,勾搭人。

有一种莫名的痛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生活中只有一种懦弱主义,那就是在还没体验到生命真相之前就选择了放弃。

死亡开出的药方

julius是个患有黑色素瘤,一种罕见的皮肤癌的心理治疗医生。按照库伯勒-罗丝死亡模型的预计,一个绝症患者通常会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以后经历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虽然大部分人都会在最后时刻到来之前完成这一段心灵最后的蜕变,这段跌宕起伏的心理过程也许比绝症本身更耗费病人本已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在我们的一生里,并没有另外一件事情比死亡更为确定。然而,在收到死神的邀请时,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有的人方寸大乱,有的人性情全变,还有的人因为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选择提前结束生命。当癌症给这位68岁的心理治疗师发出了缓期一年执行的死亡判决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一条和多数绝症患者不同的道路:继续做他一直在做的事情——指导团体治疗(group therapy)。不同以往的只是他将比以前更投入其中,因为在团体治疗中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热情和意义,而他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这种意义和价值。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这就是生命吗?好吧,再来一次!”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的开头说,人生就好像一个笑话里说的,从一个奇怪的俱乐部回来的人们不住抱怨,“那里的食物太难吃了!”马上有人随声附和:“是啊,而且份量还很少!”生命就是这么奇怪,充满了痛苦,孤独,不安,和恐惧,可是行到路的尽头人们却往往对这段旅途无比留恋。读完这本书,我发现julius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全书的主题——虽然贯穿整本书的是叔本华的半黑色幽默、近乎可笑的厌世哲学;虽然男主人公为了治疗自己的性上瘾症让自己与世隔绝阅读叔本华哲学,女主人公pam也为了治疗情伤去了印度,接受了十多天的密宗静修——两人都试图通过摒弃一切欲望来到达心灵的宁静。然而,这本书的主题却不是教人去过陶渊明般的隐士生活;恰恰相反,它叫人拥抱生活,拥抱智慧,拥抱作为人类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如水般清澈透明的理性,和从理性中获得的对人生和人性最深刻的悲悯。人对死亡的本能直觉是恐惧。恐惧陌生,恐惧未知,恐惧彻底的虚无。叔本华说,人对虚无其实从来都不陌生: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本身就来自无穷的虚无。死亡只是回到我们来的地方——既然我们来的时候凯歌高唱,为什么走的时候要像一只断了桅杆的帆船呢?然而,哲学理性的说教也许对他自己这位旷世奇才有奇特的疗效,却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立即领会,并从哲理的澄澈中洞穿生命的本质的。多数人需要的是在一个warm and fuzzy的房间,在治疗师睿智的引导和朋友的关爱中走出困境——julius直面死亡的勇气更有种超脱凡世的力量,也成了几位病人走出各自人生困境的最佳良药。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萨特说,我们就是我们作出的选择。柏拉图是西方理性哲学的源泉,康德则对纯粹理性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的认识受时空观和感官的限制而无法真正理解事物本质。叔本华指出康德哲学的唯一漏洞,那就是,人唯一拥有的、洞穿事物表象、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理解来自于人对自身的观察和理解。凭着这一大胆的哲学直觉,叔本华的一生仿佛游离于自己的身体之外,和身体的本能欲望作斗争,对自己的人生和普遍的人性作出了最冷静的观察和最精辟的解读。他孤独,厌世,遭人唾弃,可是生活的一切都没有动摇他对自己才华的信心和对自己人生意义的信念。传说中的哲学家孤芳自赏,与世隔绝,成天说着一些没几个人听的懂的话;他们是自杀率很高的一群人。可是这本书里面,哲学变成了一剂良药。它治愈了对死亡的恐惧,也治愈了对生命的怀疑。

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

在叔本华和菲利普身上看到自己的一些特质。基本的人生观是厌世。觉得人生皆苦。从来不认为生命是一种恩赐,相反地,总会觉得活着是一种责任。人人都有原罪。总是从一个苦痛跳入另一个苦痛。从小就希望自己只是一台摄影机,或者站在很远的地方把自己抽离开,来看这个世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已不允许我保持这种状态了。原本以为是需要自己靠意志和习惯克服的终于证实是自己的特质,甚至就是自己本身。这件事情本身就够令人绝望的了。由于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而前二十几年都在时而逃避时而陷入自我厌恶,渴望结束这一切却没有勇气。即使是所谓的人生中“快乐”状态也是目空一切的盲目乐观与狂躁。与人的疏离感一直困扰着我。前二十几年一直在锻炼的是社交技巧,但从心底自认很少从任何一段关系中获得过安全与满足感。从“关系”中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渐渐觉得灰心丧气。也曾希望靠哲学来摆脱套在身上的枷锁。不过还没有菲利普那么深入。我先看到的不是叔本华。而是 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我看到沿着纯哲学之路走下去的自己的未来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我不希望自己像前几篇书评作者说的那样,走进叔本华再离开,完成疗愈。这样做只会让我深入沉溺其中。我打算下一步求助于关系。存在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多读一些亚龙的其他文章。

哲学到治疗——另辟蹊径还是返祖归宗?

叔本华可以算是我人生中认识的第一个哲学家。高中的某个暑假伊始,在我从六元书店抱回家的厚厚一打书中的一本,其中一本便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时纯粹只是想了解一下哲学是什么,便从书架上一排哲人丛书中随手选了一本。现在想想,这真是悲剧的开始。我大概记得这本书自己只看了几章,便无法继续。并不是语言晦涩难懂,相反他的语言想当有力且句句击中我心。问题就在于过分有力,让我直觉到我原本就有些昏暗的世界会因为他的预言而彻底失色。之后,这位哲学家便列入了我的阅读黑名单,但我所看到的语句却如诅咒般在无形中发挥它的功效,似乎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去挑选我的知识构架的材料,但现在看来却显现出他们的组合铺就了一条似乎通向一个目标的道路,真是神奇。我对周国平的着迷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但最终他的意义却超出了一般的书籍,已然成为我的观念的指导。他是一个十足的尼采迷,在他所有的文章中都对这位哲人赞誉有加。但我在那时也不曾主动去了解尼采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真正开始了解尼采还是通过周国平——进入研究生阶段我所阅读的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让我陷入另一种可能的狂热。但我小心翼翼地拉开距离,这种宗教式的崇拜让我有种自我迷失的危险。通过雅罗姆的两本小说《当尼采哭泣》和《叔本华的治疗》,让我稍稍理清了这两个人与我而言的意义,而且是在心理治疗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极度愉悦的学习过程,如果所有的学习都能在看小说中进行,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在我当前的理解中,哲学是另一种宗教,但它没有一个或一些特殊的偶像存在,创造它们的哲学家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甚至是问题百出的人类。但它可以引领一种观念,一群信奉者。我们会小心翼翼地选择跟随者的队伍,但最终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野心,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迷梦。这个迷梦来自于这些巨人同样有血有肉且漏洞百出这一事实,也来自于他们所提供的哲学并不能给予你彻底的安慰。最终能够信奉的,只有你自己。这便是心理治疗在走的道路。

叔本华为何流眼泪

《叔本华的眼泪》,这是欧文•亚龙的新小说的名字。大陆版将其译作《叔本华的治疗》,“眼泪”比“治疗”明显也贴切得多。那么,为啥叔本华会流眼泪呢?这就要从叔本华是个啥人物说起了。要说清楚叔本华是个啥人物,那就要弄清楚佛洛依德、康德、尼采、歌德等是些啥人物。正如我一直认为哲学是心理学他妈,但心理学不纯然是哲学她儿子,叔本华并不是个心理学家或者简单的哲学家,甚至用天才一词都难以概括形容他这个人。我想我已经引起了你的兴趣了,请自行阅读本书,有一半的内容会详细告诉你答案是什么。等你读完之后,你或许能勉强明白,叔本华是个有钱的“犀利哥”,但是哥是传说啊,怎么会流泪呢?所以下面要向各位介绍另一位“犀利哥”,菲利浦,哲学博士,自比叔本华,曾因性上瘾寻求治疗,书中流眼泪的就是这个哥们。那这个哥们为啥流眼泪呢?先别急,这个哥们提出了怎么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请各位也这么问问自己,你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怎么可能!俺“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理想还未实现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咋够啊,怎么也得有房有车吧,然后老婆要漂亮吧,老公要帅吧,儿子要聪明吧,女儿要可爱吧……好吧,美好的生活都在别人家里,你说哥能不郁闷吗?就算哥一天之内能连续找到三个不同的女的完成多次活塞运动,但是哥只是想寻求内心的安宁啊。为啥哥做不到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应该先弄明白哥究竟是个什么人。书中咨询师朱利斯面质道:“真正的你是什么人呢?”菲利浦直直地看着朱利斯的眼睛说:“怪物,掠夺者,孤独的昆虫杀手。”他的眼睛充满泪水,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没有一个人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为了逃避,我们选择不断地去追求一些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让无穷的欲望去填满无尽的空虚。如果可以给你再生活一次,你愿意吗?书中用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的这么句话来回答:“如果这就是生活?好,那么,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回到当下,直面死亡,回到原本的自己而不再是关注于“我拥有什么”,“我在他人眼中代表什么”。看完本书的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我心爱的女孩有了心爱的人,而那个人并不是我,我哭得很伤心。而等我醒来之后,我却又问自己,我是真的喜欢甚至是爱这个女孩吗?还是只是因为脆弱的我那可怜的自尊被深深地打击到了?

在孤独与关系之上

阅读这本书是件非常愉快而刺激的事,因为借由此书,第一次接触到叔本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笑。虽然叔本华的观点因其心理创伤而有偏激的部分,但是他对世事的所谓“悲观主义”,远比那些“乐观主义”要更深的给予我安慰。人生就是充满痛苦,这是事实,而不是什么想法,了知这一事实、接纳这一事实,正可以让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菲利普这个角色探讨叔本华的心理创伤,这个设定真是妙得很。遥想叔本华当年为了应对生命中巨大的痛苦而发展出来的学说,最终不但安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后人,真是令人感慨。一方面是用理智为墙,抗拒关系;一边是认为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作者似乎是偏向后者,不过我觉得其实两者都不是答案,答案是超越两者之上的——好吧,我说的就是佛法,书里提到的葛印卡内观禅修的经验很是满足我的好奇心,但是很快就得出结论未免太轻率了一点。内观是手段,不是目标,随之产生的平静也不过是附带的奖赏罢了,内观修行中的体悟根本不是用头脑用逻辑可以推测的(就像这本书里强调的要用心而不是用脑),书中潘蜜浅尝辄止,就下了结论,这是她的遗憾,可是这一观点出现在这样一本好书里,或者会误导本来对内观有兴趣的读者,这就不太妥当了。ps.书里的两种貌似对立的方式其实有一个连接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其实也包括了一个人与自己的链接,只是不知为什么说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会忽略人与自己的关系。赞同<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度过?>书评所说的,选哪种是要看个人性格偏向的,只要不去否认另一种就好,因为两者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个人认为先建立与自己的关系更有可行性,因为你很容易为自己付出(体贴、信任、安慰等各种需要时间精力的事),而对他人付出同样的事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不求回报,对方如果辜负,很容易生怨成恨;也相对更能对自己诚实(虽然自欺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很令人吃惊),但是好歹可以督促提醒自己要愈加诚实,但是督促提醒另一个人愈加诚实,未免有些过分。人的本质是相通的,爱、信任、诚实、安慰、宽容这些事也是相通的,当一个人通过与自己的相处学会之后,自然就懂得如何同其他人相处了。又,很不理解叔本华先生是怎么既认为身体是认识世界真相的途径,又把感情拒之门外的...我一直以为了解身体和了解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呐。最后,叔本华虽然没有找到最终的道路,可是他已经走得足够远的思想是如此之强大而有吸引力。没有在年轻时就接触到叔本华的哲学,虽然遗憾,其实又何尝不是幸运!


 叔本华的治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