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間

ISBN:9784103023302
作者:井上 ひさし

作者简介

昭和二十一年早春、満洲の黒河で極東赤軍の捕虜となった小松修吉は、ハバロフスクの捕虜収容所に移送される。脱走に失敗した元軍医・入江一郎の手記をまとめるよう命じられた小松は、若き日のレーニンの手紙を入江から秘かに手に入れる。それは、レーニンの裏切りと革命の堕落を明らかにする、爆弾のような手紙だった…。『吉里吉里人』に比肩する面白さ、最後の長編小説。


 一週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星期》是日本作家井上厦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初稿连载于《小说新潮》,从千禧年之初断续刊登,于二零零六年完结。按照作家原先的设想,正式成书之前需要好好改过,遗憾的是癌症让所有曾经的计划戛然而止。我们所能看到的仍是当年连载的旧貌,未经润色,却足够精彩。不夸张地说,这个发生在一星期之内的故事,和他那部著名的“科幻”大长篇《吉里吉里人》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一星期,具体到年份,是一九四六年,具体到地点,则是西伯利亚的哈巴罗夫斯克。主人公小松修吉有多重身份:一九四六年的他,是个营养不良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阿穆尔河畔共青城战俘营中的一名日军战俘;如果把时间往前拉一年,他是满洲电影公司的流动放映员,在黑河,他连同放映设备一起被守备队抓了壮丁,也就难免沦为战俘的宿命;再往前,他曾就读东京外国语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是一名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热血青年,他因为参与地下活动被捕,在严刑之后抛却理想,前往满洲。这样一段经历映在他人眼中,大抵是“一路背到头”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小松,因为精通中日俄三国语言,他的背运终于踩了刹车。某个星期一,小松被苏军拎出战俘营,转瞬成为文职人员。他的新任务是参与《日本新闻》的编辑工作,该报纸由苏联方面监督日军战俘编撰,发行对象也是战俘营的日军。苏军办事不含糊,上来先政审,看是否具有从业资格。妙的是报社总编科瓦连科乃至红军政治部的少尉契契科夫都是苏联数一数二的日语天才,双方一上场就是针尖对麦芒。小松主张,西伯利亚这么冷,不让人吃饱还得重劳动,战俘死伤无数,违反国际战俘条约。苏军回答,是关东军的头儿们“恳请”我们,让战俘充当劳动力,因为日本不愿负担遣还战俘的费用,也不愿突然多出这么多张嘴。“战俘营买卖”是史实,井上用的不是历史学家的笔法,而把大背景放在了唇枪舌战之中。他本就擅写话剧,对话写得俏皮无双。小松所谓的“西伯利亚痴呆症”,是战俘们在极寒之地背负非人条件的必然结果,他们只剩下零星的生存热望,对美女的兴趣还比不上脑海中的食物来得重要。他更提出,造成这一切的并非苏军,却是日军固有的等级制度。同为战俘的军官们不用劳动,还尽可能地盘剥属下。小松在战俘营中的好友是一名被强征入伍的哲学教授,他据理力争的结果是被私刑处死,留下一个小松,嘴巴没有他硬,运气又比他好那么一点,把政审变成一场辩论。不过小松毕竟被攥在别人的手里,最终结果是乖乖干活,少说话多办事。小松的每一天都很精彩,因为他的人生际遇往往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今天是个新编辑,明天就成了阶下囚。短短一星期,小松因采访从战俘营逃而复返的入江军医,偶然得到一份列宁在青年时代写给好友的书信。这封信揭示了一个秘密——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看来当然算不得秘密,不过在当时该属于绝密级别——列宁提到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并提出要看重民族利益,这和他后来的“民族大迁徙”政策完全不是一码事。因为这封信的存在,小松被审问,被刺探,被轮番施以苦肉计美人计,和各种各样的苏联公务员交手过招。其实若仔细推想,故事本身近乎荒谬,情节也完全不靠谱。例如那位军医的三千公里大逃亡,堪比公路冒险电影,在眼睛雪亮的苏联人民的土地上,这是连百分之一可能都不会有的事。不过井上的才能在于细节的诙谐。例如小松说到被俘时举着电影屏幕,主编说“那可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白旗”;又如小松把苏军爱用的三段论法写入文稿,立即被主编识破为“影射污蔑苏维埃”。小松为人不乏正义感和同情心,他在中国辗转十一年,为的是追查当时毁掉整个日共地下组织的“M”。身为一个执着的复仇者,他成了自身生活的旁观者,因此能一眼看透对手的可笑,也能反视自身。看他和苏军斗志斗勇,借他的眼睛看到一九四六年的西伯利亚的另一面,感触良多。从小里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往大里看,作者也在以他的方式书写那个时代。不过中国读者或许需要少想主人公的“日军战俘”身份,我本人在读的时候也不免去想,一想就觉得通篇减色。在此不免占点篇幅,引用井上厦临终笔记的最后一页,也就是作家一生中最后写下的手书:“继续诉说过去——东京审判,是一场把所有不便全部推到被告身上,以便于上层和国民一同逃到无罪地带的仪式。不清楚前途的时候,要是不好好学习过去,就无法看到未来。——多的是瑕疵,却是从血泪中诞生的历史的宝石”这段话是井上厦为他最后的话剧作品《东京审判三部曲》写的宣传词,作家对历史的态度可见一斑。大江健三郎是井上的挚友,也为《一星期》写过意味深长的书评。大江说,可惜自己没早些看到这本书,如果井上还健在,他一定要问问,小松是不是井上心目中的“父亲”形象,也就是那个“如果不曾死去,而是活在战俘营”的父亲。生于三十年代的日本作家们缺失或忽视或遗忘的父亲形象,在小松身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更年轻的、真正属于战后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树,选择在俄狄浦斯式的寓言中一次次弑父,或许也和日本普遍存在的“不学习过去”的缺失有些关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