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
ISBN:9787206041785
作者:[美] 洛林·艾伦
页数:667页

书籍目录

前言序上篇 欧洲岁月  第一章 卓尔不群、矛盾重重的熊彼特  第二章 家世  第三章 奠定基础  第四章 神圣十年的开端  第五章 早年的思想成果  第六章 切尔诺维茨和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格拉茨、顿悟和美国  第八章 战争、经济学和政治  第九章 财政部长  第十章 挚爱的抚慰  第十一章 波恩与新生  第十二章 悲剧与归程  第十三章 初访哈佛  第十四章 教学与旅行  第十五章 波恩、柏林和远行  第十六章 哈佛校园中的巨人下篇 美国岁月  第十七章 告别欧洲  第十八章 研究与恋爱  第十九章 教学与婚姻  第二十章 鲜为人知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经济周期》  第二十二章 落落寡合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命运  第二十四章 劳乏困顿  第二十五章 不舒服的世界  第二十六章 回报、矛盾和安慰  第二十七章 大阅兵  第二十八章 与“亲人”团聚跋附录 熊彼特年表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研究熊彼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性著作。作者洛林·艾伦曾先后在弗吉尼亚大学、奥尔良大学和密苏里大学任教,1947年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与熊彼特相识。为写作本书,艾伦访问了熊彼特的故乡以及他曾经工作过的机构。著名经济学家沃尔特·罗斯托为该书作序,称赞此书是为数不多的大经济学家传记的精品。海尔布鲁诺、萨缪尔斯等著名经济学家也撰文盛赞这部传记。本书从三个角度解析了熊彼特这位分量与凯恩斯、哈耶克、马歇尔相若的大经济学家:作为教师,他生命的主题一直是为探索的头脑开门并引导学生入门,努力创造未来的学者。作为学者和思想家,熊彼特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五、六个不同知识领域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卓尔不群、矛盾重重的人,他令我们回味大卫·休谟年轻时的格言:"人是什么?一堆矛盾而已?"矛盾、失败、灾难和失望是他的生活和工作的主要音符。他过着矛盾的生活,从事着矛盾的事业,思考着矛盾的思想,写着充满矛盾的著作。


 开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马春文等.洛林•艾伦.开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版1. 日本与熊彼特一桥大学保留着一所“熊彼特教授图书馆”,它是独立的但坐落于该大学图书馆内,收藏了熊彼特的遗孀捐赠的约3500多部书和其他出版物。日本人曾两次翻译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最近的一次是在70年代,由中山、东煨与盐谷右一共同翻译的,盐谷右一桥大学的教授,熊彼特的《经济理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唯一的外文译文就是日本版,1936年第一版,1984年第二版。现存的二三百册中有二三十册在日本经济学家手中,他们都是资深的书籍收藏家。谷井教授,《经济理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的译者之一,评论说,这本书使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真正的理论框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与历史学派在日本占统治地位,对熊彼特的介绍加快了日本经济学现代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学家已将熊彼特的每一部主要著作都译成了日文。2 科学的起源和目的1932年6月,夏季学期要结束了,熊彼特在波恩的讲话。我从未想过要创建一个熊彼特学派。它不存在,也不该存在。经济学不是哲学而是科学,因此在经济学领域不应该存在任何学派。可能许多人会被这种态度所激怒,因为单是在德国,就有半打的经济学家把自己看成某一学派的领头人、追求绝对真理,反对绝对谬误的战士。但与这类问题做斗争是没有用处的。无论如何,一个人不应该去与生活将要消灭的事物作战。与政治和商业不同,科学上一时的成功是没有用的……不我而言,我接受未来各代人的评判……我的作用,如果我有作用的话,是开门,而绝对不是关门。3 七贤1932年末至1933年初,熊彼特创建了一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哈佛的年轻教授们在一起讨论对大萧条应该做些什么。这个小组的成员有熊彼特、里昂惕夫、张伯伦、梅森、布朗、泰勒和哈里斯。4 熊彼特名言如果有点理智,我们都会在40岁自杀。那时,我们或者已经作了能做的一切,不需要活下去了;或者,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不需要活下去了。5 德鲁克对熊彼特的评论1983年5月23日,熊彼特和凯恩斯的照片使《福布斯杂志》的封面熠熠生辉。象征性地,在凯恩斯面前有十支蜡烛,而熊彼特面前却只有一支。但无论怎样,彼得•德鲁克在该杂志的文章中写道:在某种方式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传统的最著名的哲学家的对抗──最有光彩、最聪明、最难以击败的诡辩者巴门尼德和反应缓慢、丑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论辩。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淡淡──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6 熊彼特关于神圣十年的言论1914年,熊彼特为他的伟大教授维也纳大学的庞巴维克撰写了讣闻:重要的原创性发现的根源,往往可在学者生命中的第三个十年中找到,这是神圣的创造岁月。人们往往如此猜测,传记研究越越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1921年,卡尔•门格尔的讣闻:他的才略是其生命的第三个十年中思考和斗争的成果,与其他所有思想家的情况一样,这个神圣的创造时期,孕育了他后来的工作成就。
  •     矛盾的开门人李华芳 SIFL Researcher如果一本书,萨缪尔森竖起大拇指,罗斯托称之为精品,你应当怎么办?毫无疑问,你应该让你的书架上多上这么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开门》,不过如果你知道这是关于熊彼特的最好的传记,你就不会觉得萨缪尔森和罗斯托的赞美之词是言过其实的。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人物传记之一。这可能是洛艾伦出色地把握了熊彼特的学术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张力。当然更多地是因为熊彼特本身矛盾重重但又充满魅力的一生对读者的吸引力,宛如他那张欧洲式的古典脸庞。熊彼特的语言反映出他卓尔不群的风度,他用一种形象鲜明的19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写作,行文准确华美。熊彼特的用词和论证都需要读者小心对待。熊彼特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英语写得并不好,他是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时候产生这种怀疑的。但是哈佛的同事们热情赞扬了他的英文写作,尽管熊彼特本人对此将信将疑。后来,得克萨斯州的一个英文教师给他写了一封信,请求重印熊彼特那篇关于大萧条的文章,作为如何为非专业读者写出严肃性文章的典范,熊彼特才完全确信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的确要好过许多哈佛教授。他将这种自信的写作一直维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方式把人们带回了一个使作者和读者都赏心悦目、优雅使用英语的时代。这一点得益于他母亲千方百计地从小培养他贵族的习气有关,当中也包括如何优雅地用英语写作。熊彼特的母亲为了他嫁给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贵族将军,以便使熊彼特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贵族。虽然熊彼特毕生没有获得贵族封号,但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乃至风流韵事方面,比真正的贵族有过之而无不及。熊彼特穿的三件套传统式礼服的料子都是来自苏格兰,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古典的气息,这气息不仅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也从他的一举一动中散发出来。在孤单优雅的姿势下,熊彼特有一颗炙热的心。他一心试图搭建经济学理论的宏伟大厦,从他读瓦尔拉斯的著作开始,这一梦想就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古典理论的大师们似乎天生了解公共政策讨论与经济解释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讨论怎么办,而后者是解释为什么。后者通常更偏向一种科学,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是一种不分流派的科学。所以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学只是经济解释。但熊彼特的解释尽管也涉及具体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以及资本主义运行方式,而实际上他所讨论的仅仅是“理想类型”,是在逻辑上作推演,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事情。这使他对凯恩斯的理论十分不屑,因为他认为凯恩斯是在讨论政策,不过是借着理论的名义。伟大的科学家熊彼特当然不会赞同这种做法,虽然私下里他对凯恩斯的成功可能非常妒忌,有既生熊彼特,何生凯恩斯的感慨,但这并不为人所知。不过熊彼特可能没有意识到实际问题也在推动理论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对理论的兴趣推动理论的进步。尽管两者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同,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却也被熊彼特的骄傲所忽略了。熊彼特高瞻远瞩看到了数学和统计对经济学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身体力行不断呼吁,并成立了计量经济学会,该学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顶级学术团体之一。熊彼特面对外界不管是学术活动还是工作,总是热情饱满,充满干劲的。但自从1926年后有了改变,他充满挚爱的母亲去世、几个星期后他年轻的第二任妻子和他的第一个孩子在难产中死去,这给了熊彼特沉重的打击。尽管在学生面前他并不表露这一点,但一人独处的时候,他把死去的亲人变成了个人宗教的神灵,他不断在日记的开头向亲人祷告,祈求她们的保护和帮助。他甚至不断重抄第二任妻子的日记来完成心灵的安宁。熊彼特其后在日记中反复提及一句话“不求快乐,但求宁静”,成为他一遍又一遍、一日复一日重抄日记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一个不为人知的熊彼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依旧勇敢坚强地面对马克思、马歇尔等经济学大师留下来的问题,并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早在切尔诺维茨的时候,熊彼特对学生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关心。切尔诺维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不肯借书给熊彼特的学生,而导致熊彼特最后与管理员决斗来争取学生看书的权利,这在教师的行为上来看,的确是空前绝后的。虽然保罗·萨缪尔森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聪明,但对熊彼特这位曾经热心对待他的老师还是保有无限敬意。萨缪尔森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时候原应理所当然地留在母校,至少在熊彼特看来,这是勿庸置疑的一件事情。但哈佛大学的一些教授们似乎不愿意萨缪尔森留下来,因为把一个聪明人留在哈佛大学,总会让他每天提醒他们自己的无能。所以哈佛大学最终没有选择萨缪尔森,萨缪尔森最终去了MIT。这件事让熊彼特大为光火,他给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柯南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信中抗议:他们之所以排斥他,是因为他比他们更聪明。这个学术氛围逐渐僵化以及排挤萨缪尔森的哈佛大学让熊彼特日益失望,心生去意。于是他打算辞职,尽管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可以说是熊彼特一人之功。得知熊彼特将要辞职的消息,他的学生们首先坐不住了,他们给熊彼特写了一封充满敬意的挽留信,信中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受到您远见卓识的激励;……您在我们心中已经植入了对一种更精确、更客观的经济科学的重要性的信念,并激发了我们献身于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激情。更为重要的是,您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我们觉得您的离开对我们、对未来的哈佛学生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封信写于1940年6月3日,签名的有萨缪尔森、斯多尔普、斯威奇、詹姆斯·托宾、马斯格雷夫,都留重人等这些后来的经济学大师。这种倾泻而出的尊重最终打动了熊彼特,使他继续留在哈佛。熊彼特作为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将那些年轻人带入了经济学的真正殿堂,他为他们每一个人开门,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热心充当这样的角色。也许伟大,除了伟大本身,没有别的报酬。熊彼特分析瓦尔拉斯、门格尔,他不同意马克思,也不赞成马歇尔,更不欣赏马歇尔的得意传人凯恩斯,他几乎独立地完成了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拓展,他的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矛盾的问题。而生活中的熊彼特又陷入人前乐观与人后孤独的两端,不断摇摆。惟有面对学生,他始终明亮如烛。 文章引用自: http://www.vankeweekly.com/main/magazine/Article.aspx?ArticleID=64095
  •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名人传记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它们或满篇充斥着传主的生活琐事让人发闷,或生活经历传奇的夸张让人生疑,但洛林•艾伦的《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是个例外,它让我萌生一口气读下去的愿望。尤其当我对熊彼特及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充满求知欲的时候。一个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一个人外在成就的描述,否则这和他的个人档案毫无二致,当然也不仅仅是生活经历的罗列,这无法洞悉一个伟大人物的思想、生活、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其中有很多困难,首先是立传者对传主地了解,如若不是与传主亲密者或对其生活极为细致的了解以及对其心灵变迁地把握,很难有一个好的传记出现。再则可用资料的挖掘也是至关重要的,凭空猜想或者口耳相传的记录很难让人真实了解一个人,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经历传奇的夸张的英雄。但《开门》的作者不同,作为1947年进入熊彼特门下的艾伦通过和熊彼特最亲密的学生们交流获得了很多一手的材料。或许熊彼特的内心和生活并不完全一致,但熊彼特遗有大量的日记、笔记、未完成的工作计划等等材料,他在里面倾述他的苦闷、无助和牢骚以及在他的“亲人”那里寻求慰藉,这让艾伦全面的了解熊彼特的作为“一个矛盾重重的人”有了可能。事先上,他做到了,他为我们展现了个人生活和事业生涯张力突显的熊彼特,行云流水般顺畅的文字在向我们展示熊彼特多彩一生的同时,有克制的旁涉则给了我们一个熊彼特经历过的经济学发展图景。熊彼特是贵族后裔(虽然艾伦考证到这可能并不真实),他的举手投足中散发了古典的贵族气息,甚至英语的行文中都让哈佛的同事们赞叹不已。他的母亲从小就坚信熊彼特会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为此她嫁给了一个大她33岁的贵族军官,这使熊彼特有机会读最好的学校。她时刻教导儿子的行为符合贵族的标准,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格莱黛斯作为一个英国贵族后裔则使熊彼特更细致了解贵族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如此,熊彼特所受的优秀教育以及其本人的勤勉使得他有着渊博的知识,这更让他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同时这也注定他在同龄人中是孤独的。他和同龄人关系一般,或者因为他的傲慢和夸张的贵族举止让人难以接受,或者是他的博学让平庸者嫉妒,和他的学生萨缪尔森有着相同的经历,他的存在总是显示了他同龄人的无能。但他有着对知识的尊重,为此他和著名经济学大师庞巴维克、陶西格等人则相交甚厚,并且尊敬非常。虽然后来的学者认为他在《经济分析史》中对斯密的评论并不客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熊彼特一生中对经济学人物的评论是少有的公允,这出于他对学术的尊重,也是他贵族气质的萌发,他不屑于贬低他的学术对手。因此在《经济分析史》中尽管他并不认可马歇尔等英国经济学家的工作,但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熊彼特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是现代经济学的进程中鲜有能及的,他的作品总是交叉了众多的学科,在各学科的视角下,不吝笔墨、旁征博引,提供经济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理论的高级论述以及相关的知识连接。这种写作手法贯穿了他的大部分经济理论著作。他过分的才能让人惊叹,以至于他拿着他第一本纯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理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去拜访瓦尔拉斯,在临走的时候,瓦尔拉斯让熊彼特代他向熊彼特的父亲问好,因为他始终不敢相信一个25岁的青年会写成这样了不起的一本著作。熊彼特在经济学上一直强调向读者提供分析而不是政策、政治或辩论,他从不说任何确定、极端的话,也不简单的创建模型,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每个人所做的东西都是为了后人的前进。这种观点使得他和同时代的凯恩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他的《经济周期》出版时受到冷落、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夺得所有研究经济的学者的目光的时候。熊彼特总是试图去解释经济中的“为什么”,而对于多数人认为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怎么办”他认为这不是理论家应该关注的。当凯恩斯是先有了政策建议,然后再发展出理论来支持其政策的时候,熊彼特就更加的反对这样的学术研究。对于他自己,他忠实的执行“经济学是科学”的信条,不依附政策来创建经济理论,他从不论证、辩护他的观点,他只是写下他所想的;他也从来不说服别人来听从他的观点。对他自己来说,一旦他表达出某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己经终结,他将继续发展新的想法。在熊彼特的学术生涯中,他少有坚持什么观点,他坚持的是分析、发展。他认为“知识的历险要远重要于最终的发现”。熊彼特的大部分理论作品遭遇的境地似乎相同,总是受到冷落,像《经济周期》这样1100页的作品更是众口称赞,但大多被束之高阁,这让熊彼特非常失望。而他无心成柳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却在当时为他赢得了空前的名声。这或许有点讽刺,他也总是担心这本书会被太认真的对待,因为他认为他的预测只是一种可能,一旦有新的证据出现,他将放弃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估量出熊彼特学术所发挥的影响,艾伦说到熊彼特不能作为这一世纪或另一世纪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因为他远比这种经济学家更伟大。熊彼特早期主张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而当数学己经深深的融入经济学而放弃其它方法的时候,他开始强调历史在经济学研究的地位。50多年过去了,随着他所反对的凯恩斯研究方法的衰落,被认为是“前凯恩斯”的熊彼特研究方法在暗淡中复苏,人们发现熊彼特所坚持的正是经济学衰落中所表现的缺点。他所倡导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在今天经济研究越发发挥重要影响。而作为经济史学的地位则是前无古人、至今也未有能及者,这样的领域或许我们还可以列出很多,他对计量经济学等学会的发展也是奠基性的。熊彼特应该自豪。因为他的学生中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无疑是最著名、最有成就的一个,他经常明确的称颂熊彼特,因为他对他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熊彼特在哈佛教学期间教授的学生中有几十位在现代历史中享有盛誉。熊彼特本人是一个非常亲近学生的长者,他的周围有着相当数量的活跃学生,他也总是主动地去接近有为的青年,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是像当年庞巴维克和陶西格帮助他那样。在现代经济学能有与之相当的或许只有弗兰克•奈特教授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尽管如此,但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熊彼特学派出现,熊彼特总是带着普遍主义和开放的头脑向学生展示经济学迷人的风采。一个学派再伟大也只能占领一个时代,熊彼特志不在此,他试图让他的学说成为经济学承前启后的柱石,成为后来学者的“开门人”。他的课程上几乎不讲述他的观点,也从未提过他的著作,在熊彼特这里,学生学到的是知识而不是观点和政策,他自己则不希望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有影响,他的作用应该是为求知者打开经济学的大门。在波恩大学的离别演讲中,他表述到“经济学不是哲学,而是科学,因此,在我们这一领域不应该有‘学派’……我自己接受未来各代人的审判。”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奉献者,如恩格斯之于马克思,许寿裳、许广平之于鲁迅,在熊彼特这里伊丽莎白和他的母亲就是奉献者。他的母亲为了熊彼特的学业而嫁给老贵族。尽管熊彼特才气纵横,但生活上却无知的像个婴孩,伊丽莎白像母亲一样照顾着熊彼特后半生的一切,如果说熊彼特今天的成就有一半是伊丽莎白的,这并不过分。除开伊丽莎白放弃学术前程为熊彼特照顾生活。熊彼特逝后,伊丽莎白用另外的方式为她的丈夫巩固在世人的眼里的光辉。她将熊彼特的手稿、书籍捐给哈佛及日本的大学,编写熊彼特的遗著,为熊彼特赢得生前身后的名声。为熊彼特赢得了巨大声誉的《经济分析史》正是伊丽莎白的临终前不懈努力的结果,尽管她没有看到这一天,但她看到了校样,这或许让她感到安慰。一本好的著作不应该是生涩、绕口的,艾伦出色的人物形象把握,在我们眼里浮生一个鲜活的熊彼特,展现了熊彼特那天才的学术和浪漫并时而阴郁的生活中的紧张。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传记是是将传记艺术和专业知识融于一炉的佳作,艾伦为我们或许这也是为未来经济学爱好者的打开走向熊彼特的大门。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好好度过人生的黄金十年。
  •     书还可以,就是装祯太差了.其实这方面也挺重要的,一般大社出的书比较重视这方面
  •     大师都是旁观者赋予的,而大师本身是作为一个人生存。有苦恼、有悲伤,也有柴米油盐,甚至遭遇追债、破产的困扰。
  •     我读过的最感人的经济学家传记。
  •     对世事缺乏判断力;对人缺乏鉴别力;政治上天真;男女作风问题严重;不能照顾自己;偏向希特勒;
  •     这本书是马春文先森译的,他不知道我豆瓣,我就可以吐槽一下了,他翻译的句式都好英式中文,就像有些报纸非把“XXXX,i dont think so”非要翻译成“XXXX,我不这样认为”一样,读起来周身不自在……( ̄_ ̄|||)
  •     高中在家,看了大半夜。居然看完了。其中有很多情节,至今印象深刻。今天突然想起。。
  •     在管理学中,我常被告知熊彼特是因提出了“企业家”“创新”理论而著名。但是相比其在经济理论、经济史方面的建树,反而创业是显得并不重要,也不为他本人重视了。一个出天才的时代,成就了熊彼特的天才。
  •     人一生中能做出的贡献其实最多也就一两项,且需要极大专注,排除诸多干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