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武为文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46212863
作者:阮纪正

内容概要

阮纪正,男,1944年生,广东中山沙溪镇圣狮村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退休哲学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离任参事、民间知名业余太极拳师。从幼自学习武,1959年夏初改练太极拳至今;20世纪80年代曾任广州武术馆兼职教练,90年代任广州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总教练,并受聘为第二届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和粤、港多个武术社团顾问,退休后一度受聘为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并获广州武术协会50周年武术成就奖。此外还曾列名广东省社科院老专家工作室研究员、广州武术协会顾问、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并兼体育史分会顾问、佛山武术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华文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和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20多个社会学术职务。

书籍目录

序一:于志钧序 《至武为文》, 一个时代的课题
序二:贾海涛序 武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
序三:余功保序 厚德载武
代前言:试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第一辑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传统武术从肢体最简单的“刺激—反应”活动出发,演化出一个相当庞杂而又精致的应对技术系统,其基本内涵是应对肢体冲突的自我调控操作技术。本辑主要是从身体训练和肢体应对亦即狭义武术操作方面,特别是借助作者比较熟悉的太极拳操作为例,讨论作为肢体应对技术体系的武术之基本结构和功能。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002
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 /009
汇集百家——中国武术的学理渊源 /023
招式动作——中国武术“器”的层面 /079
劲路应对——中国武术“技”的层面 /109
文化气质——中国武术“道”的层面 /136
循序建构——中国武术的练功进阶 /167
处事态度——“志于道、游于艺” /185
方法特点——中国传统武术的有机整体观 /195
劲力典型——试谈太极拳的劲路系统 /198
操作指导——试谈太极拳运行的四项基本原则 /203
入门例证——我的太极拳入门筑基功夫 /221
第二辑 身体文化活动: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
任何技术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活动来展开,传统武术中的肢体应对是所有人体活动的基础,可以进入各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并依附不同的社区人群。本辑论文站在武术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即广义的武术文化角度分析其所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涉及中国人的“精神出口与生命体验”,并带有文化批判意蕴。
中国武术本体载体纵横谈 /228
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236
重建传统武术的文化话语权——《中国传统武术史》序 /248
武术研究要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论丛》序 /254
近代广府南拳简介 /257
广州精武体育会的文化精神 /265
武以观德——武术文化的伦理道德结构 /275
应物自然——中国生命哲学与武术养生体系 /302
一代武哲李小龙 /337
关于少林武术的一个谈话 /341
中华武术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351
第三辑 武术理论反思:历史身份的自我认同
时下的武术理论主流在市场的喧闹中往往陷入迷失自我的张冠李戴,民间对武术的一些追求也多有神秘主义的“忽悠”。本辑是作者对当下武术基本理论的反思;主要针对体育理论界的一些流行观点,讨论传统武术的性质定位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并由此反映当下的社会矛盾运动。
武术发展问题的提出 /364
中华武术本来究竟是什么 /374
中华武术本来并不是什么 /405
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 /428
武术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466
主要参考文献 /505
代后记:我的武术情缘 /512
作者业余武术著述一览表 /528

作者简介

传统武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典型文化符号。本书对传统武术技术操作结构、社会应用功能和基本文化属性的理论分析,希望能为当今武术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主要涉及传统武术的技术思想、活动归属和观念反思三大层面:其中第一辑从技术操作层面分析武术的基本结构,并借助传统哲学范畴对此给予理论说明;第二辑从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角度讨论武术的主要特点,深入探讨武术活动背后的历史和逻辑联系;第三辑就当下武术理论进行全面反思,对当前武术异化现象进行有力的理论反拨。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突出有关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力图弄清某些命题背后的真实内涵,并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全面把握传统武术真谛的认知框架;论述着力于传统武术的哲学概括、历史对照、文化比较和技术分析,反对不着边际的跟风从众和想当然。


 至武为文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